新型教学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多媒体与网络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实验报告
湖北省监利县玉沙小学课题组
《在多媒体与网络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是我校申报的中央电教馆“十五”立项课题,我校在省课题专家指导组的指导帮助下,遵循“整体设计,分步推进,联结协调,突出重点,加强反思,注重效益”的原则,以课题研究为依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探索提高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规律和操作方法,初步勾画了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现将研究情况及成果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与界定
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正清醒地认识到,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次由信息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生产、交换和服务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知识的作用产生了质的飞跃。
可以预见,21世纪初网络将遍布世界各地,地球上十几亿人将会在互联网构筑的平台上生活、学习和工作。
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日臻成熟,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代表了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
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能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积极运用更是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它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了全国乃至全球,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对自己有用的学习内容,这必将对基础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运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和学科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和谐的环境里,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获取,调控,处理,反馈信息的
及时性,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性,构建起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必然。
所谓多媒体网络教学是指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通过多种媒体教学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和共享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资源共享、交互性强、多任务是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特点。
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是:丰富生动的教学资源,友好的人机界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育;能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网络教学有助于师生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师生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适应21世纪网络信息时代的要求;实施网络教学还将推动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建设。
新型教学模式是在现代教育观念和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的稳定进程结构形式。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首先要突破传统教育观念,摒弃传统教育中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论,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
在新型教学模式下,教学系统中要素间的关系要进行如下四个转换,即教师由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学生由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主体;媒体从演示工具变为学生认知的工具;教学过程从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义建构过程。
新型教学模式总的进程可以概括为情境创设、活动建构和总结评价三步。
活动建构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
建构的含义包括以下要点:学生获取信息是依据自身需要主动选取的过程;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下与他人及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需要通过肢体或心理的动作作用于外部事物;建构是把外部信息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以及原有认知结构发生重组和更新的同化与顺应过程;建构过程需要有反应输出以反馈强
化。
活动的类型有自学、查询、探究、完成任务、思维加工、观察实验、讨论、练习、表演、游戏、模拟、社会调查等。
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地创设情境、科学地组织学生活动、有效地评价反馈,是新型教学模式设计的基本思路。
基于以上理解,我们将课题界定为: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因特网技术以及丰富的教育资源库,通过教师科学地开发、设计,重新建构教学程序,使网络环境与学科教学内容实现有机整合。
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二、研究假设及理论依据
(一)研究假设
加强对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要,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模式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可扩展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是全世界,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开展本项实验有如下假说:
1、通过对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习方式产生一次革新,较大程度地激发教与学的兴趣。
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上的结合,将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理想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同时也将对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教与学观念的变革,而且要有学习方法重新适应的过程。
3、网络教学有利于发挥优秀师资的带动作用,有利于激发教师
的教学责任感,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协同学习,为学生实现自由选课和自主择师创造条件。
4、实施网络教学,有可能缓解教学资源尤其是师资力量相对短缺的矛盾,是顺应当前教学改革趋势的有效形式,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办学效益;也有利于推动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特别是Internet)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实现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反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则为实现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教学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实现“建构主义理论”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必经之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
所以“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提供”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换句话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发现式教学”是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发现式教学”是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
2、从计算机网络的优势来看: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图形、影象、声音、动画于一体,组成一个交互系统。
在辅助教学过程中,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具体形象化,具有很强的
表现力和感染力,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它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看得清楚,听得真切,感受深刻,从而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较为鲜明的感性认识。
3、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它是从已知到未知,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和从知识点到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
这个过程应理解为学生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习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性的信息加工过程。
而计算机网络创设的环境,正适合这种认知过程的需要,它是确定呈现教学材料顺序的理论依据。
4、从对事物认识的本质来看: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进一步发展到创造性实践的过程。
促使思维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这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指导思想。
三、研究原则
为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落实课题的研究目标,我们根据课题的实验假说及理论依据,在第一轮的实验里,认真贯彻了如下实验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在实验总体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广泛发动教师积极参与研究,使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教育实践的成功,能够自觉主动地运用不同的教育手段进行尝试,力争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同时也让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2、示范性原则。
为了激发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操作及各类教学软件的制作和开发的积极性,学校定期邀请专家作讲座或上电教观摩课,把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教师送出去学习“取经”,还进行各级电教课比教,为教师提供展示自己和鉴定自己能力的机会。
选择
部分典型课题和课例作为科研教师的榜样和示范,鼓励骨干教师以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认真的科研态度,丰富的科研知识和显著的科研成果来激励和影响其他教师,以形成群体搞科研的局面,促使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群体的形成。
3、立体性原则。
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必须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要不拘一格,形成研究领域的多元化、组成结构合理化。
具体体现在:①有教育主管部门(省电教馆)和科研部门(省教科所)的立项课题,也有本校各教研组和教师个人的子项目;②研究方法多种多样,理论研究、实践研究以及二者结合进行;③研究对象兼顾各个学科的各个方面,逐步扩展到第二课堂;④研究内容丰富多彩,使课堂模式、课程改革、教材教法、练习设计、习作导评等内容进一步优化,同时为学校的常规管理和德育工作的研究和办公自动化提供条件;⑤研究人员组成合理,领导与教师共参与,中青年教师相搭配,骨干力量与一般力量齐配合,分层要求,分期实施,突出重点项目、带动一般项目,力求共同发展。
4、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一切实验研究工作的基础。
开展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参与人员必须以丰富的知识和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克服形式主义,扎扎实实以科学态度和方法对待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努力控制无关因子的干扰,确保实验研究成果经得起科学的验证。
四、研究对象和范围
三至六年级每个年级的1、2、3班为实验班,4、5、6班为对比班。
研究学科涉及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
五、研究变量
1、自变量: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环境;来自网络的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教师基于网络环境下对教和学过程的科学的设计及
积极有效地实施。
2、因变量: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主体意识、主体参与能力的提高,创新思维品质的发展,自主创新性学习习惯、创新精神的养成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六、研究目标及方法
(一)研究目标
1、探索构建基于多媒体与网络环境的各类新型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交互学习”、“协作学习”、“发现学习”。
2、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总结和研究在网络环境下,网络资源与学科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通过实验,力求在教学目标、基本方法、途径及其规律等方面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提高师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培养师生的信息素养,同时为学生个性发展拓展时空。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对目前教学中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前景进行调查分析。
2、教育实验法: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采用教育实验法,制定实验程序、提出假设、确定变量、选定实验对象、实施实验步骤等,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3、理论探究法:在调查、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有关教育改革动向进行理论探讨。
效果检测方法:课堂结构化观察记录表,问卷调查表、实验班与自然班的对比率,分项调查抽样检测对比等。
七、研究步骤
本课题的实验周期:2001、9——2005、7
1、准备阶段(2001、9--200
2、2)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提高认识,选定实验课题,制订实验方案,成立课题领导小组,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培训教师,着手课题的初期研究。
2、实施阶段(2002、3--2005、2)开展实验研究,完善实验方案;阶段小结,成果筛选。
3、总结阶段(2005、3--2005、7)全面总结四年的实验成果,分析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利弊优劣;撰写实验报告,编辑实验专集;组织实验验收,申报实验成果,接受上级实验后测。
八、研究成果与分析
我校进行《在多媒体与网络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课题研究四年来,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目的和要求,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全体课题组成员从理念引导、强化管理、研究实践和总结评估四个方面着手,努力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语文、数学、英语以及其他学科教学中,认真探讨如何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交互学习”、“协作学习”、“发现学习”。
如今,我校已经圆满完成了课题研究计划,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表现如下:
1、学生素养全面发展
在课题研究实验中,我们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直观、形象、有趣地呈现学习信息与辅助教学,并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寻找合适自身学习行为的方式,扩充了自主合作学习活动空间与形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培育了一批全面发展且富有个性特长的学生。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统计了如下表格:
表(一)学生电脑操作能力调查表N=60
由表(一)可看出,实验班学生操作电脑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高于对比班。
表(二)课堂教学情况观察表 N=60
由表(二)可看出,实验班学生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参与率明显高于对比班。
表(三)学生综合品质测评表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习惯、自信心、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都要明显比对比班好。
因为这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新鲜事物,它具有直观、具体、生动、形象、新颖的特点,能够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而对学生的其它方面也产生极大的影响。
表(四)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特长发展比较
注:“三小”竞赛指由省、市、县组织的科技小发明、小论文、小制作,又称科技创新竞赛。
从表(四)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发展了学生特长,提高了学生的全面素质。
表(五)英语口语水平测试 N=60
从表(五)可以体现出,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下,实验班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表(六)2005年春季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对比表
由以上表格可看出,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多角度、全方位地让学生感知学习内容,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了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2、课题成果喜获丰收
课题组成员从理论的层面上总结了自己实验研究的心得,撰写了一批较高档次的研究文章,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优化课堂教学,构建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课例,在更深一个层面上实施了素质教育。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每次研讨活动都有活动小结,每学期期末都有实验心得。
四年来,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案例、教学设计等共280多篇,获奖126篇。
其中67篇获县级奖励,59篇获市级奖励,32篇获省级奖励,8篇获国家级奖励,12篇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
具有代表性的获奖作品有:熊刚老师的教学设计《Shopping》获国家级一等奖,王国平老师的论文《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王艳芳老师的论文《利用网络教室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周木兰老师的论文《运用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应坚持以人为本》均获省级一等奖。
“以现代教育技术先进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
在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由课题研究初期的“教师单机演示教学”到课题研究中期“网络教学”,直至“远程教育教学”,始终坚持课题研究,因地制宜地开展各项活动,努力探索教学成功之路,涌现了许多课题研究的优秀课例。
例如:熊爱华老师的《黄河船夫曲》、胡庆老师的《一杯水的观察》、苏汉见老师的《网上讨论园地》参加全市优质课比赛分获一、二等奖;程秋霞、曾瑜、曾薇、彭争艳、熊刚、张强华等教师参加全县青年教师优质课比教均获一等奖。
四年来,我们开展每期一届的辐射全县的大型课题研讨活动8次,上研讨课、观摩课350多节,为县进修学校、教研室提供示范课42节,摄制录像课18节。
3、新型模式得以构建
努力构建了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特点。
课堂是提高小学生自学能力的主阵地。
我们认为,学生大多时间是在课堂里度过的,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充分把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调动起来,革除传统教学中的学习内容固定化,学习方式程序化、模式化倾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寻找合适学生自身学习行为的方式扩充自由活动空间,课题研究的目标才能得以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课堂教学模式,把学科思想、学科知识、学科技能和学科方法融为一体,努力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共同探索下,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在校、县、市内得到了推广,促进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1)自主发现学习模式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
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可见,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气氛。
其模式结构如下图:
情境创设:教师为学习者构建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能让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情感状态,提取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激发联想和想象。
问题导向:一是在情境中设置问题,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二是在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后提出新问题、新想法。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导向和提供的有关资料、网站进行信息的浏览。
讨论交流:对浏览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加以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与同伴交流。
意义建构: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的新知识,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2)协商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就很可能变得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而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关键。
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其模式结构如下图:
情景: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
协作:学生借助于NetMeeting、Email、BBS、留言版等形式,进行学习交流,发挥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会话:教师必须进行组织引导,防止学生学习离题现象,促进学生学习效率。
意义建构:学习结束时,教师(学生)对协作学习过程作出小结,促进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得到全面的理解,达到真正完成意义建构。
(3)实践研究学习模式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
未来社会中,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所得。
研究性学习确切地说是一类课程而不是一门课程,它贵在“研究性”,学生从学习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研究,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知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模式结构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