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陆军士官学员的中国学生
蓝天蔚——北洋士官三杰之一

蓝天蔚——北洋士官三杰之一蓝天蔚介绍中文名:蓝天蔚国籍:中国出生地:湖北武汉出生日期:1878年逝世日期:1921年职业:军事将领毕业院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主要成就:北伐军第二军总司令字季豪蓝天蔚(1878—1921),中华民国军事将领,民主革命家,湖北武汉人。
早年加入张之洞的新军,1902年,经张之洞推荐,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与同时期留学的吴禄贞、张绍曾并称“北洋士官三杰”。
归国后,蓝天蔚组织长沙日知会,宣传革命派思想。
1907年4月,蓝天蔚赴奉天,在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手下任职。
1910年,奉东三省总督锡良之命,赴日本考察军事,入陆军大学校学习。
归国后,任第2混成协协统,驻扎奉天北大营。
1911年10月,蓝天蔚、张绍曾、吴禄贞准备在直隶省永平府举行的永平秋操中举兵。
但随着武昌起义爆发,秋操中止,计划变更,他们发起滦州兵谏,向清政府提出宪法制定、责任内阁制实施等要求的声明。
但是,蓝天蔚遭到清政府及袁世凯的严厉追究。
吴禄贞被刺客暗杀,张绍曾被迫下野。
此后,蓝天蔚被革命派推举为关外革命军大都督,率军策划驱逐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未成,逃往上海。
此后,蓝天蔚继续担任关外军政府大都督,从事革命活动。
中华民国成立后,蓝天蔚加入黎元洪领导的民社,疏远掌握大权的袁世凯。
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1914年被投入监狱,经参谋次长陈宧斡旋而获释放。
1915年12月护国战争爆发,蓝天蔚率湖北独立军起义,遭到失败。
1916年,赴奉天省,策划驱逐奉天督军张作霖,但因事机泄露而失败。
1921年5月,为响应孙中山的北伐,在湖北省组织鄂西联军。
1922年1月,遭孙传芳击败,逃往四川省。
随即被川军指挥官但懋辛逮捕。
在护送前往重庆时,蓝天蔚开枪自杀身亡。
人物简介蓝天蔚(1878—1921),民主革命家,湖北武汉人。
初就学于武备学堂,旋被送往日本士官学校深造。
时帝俄侵略我东三省,他甚为愤慨。
后日俄战起,组织义勇队,并被推为队长,助日抗俄。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山西籍留学生名录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山西籍留学生名录
刘美云;张喜梅
【期刊名称】《沧桑》
【年(卷),期】1994(000)001
【摘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自第1期(明治33年,1899年)至第31期(昭和17年,1942年),中间经历43年,先后在该校就读的中国留学生达1638人,其中包括蒋介石、阎锡山、何应钦、张群等,可以说,中国军阀大部分属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出身。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中国政治军事上占居重要地位,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总页数】1页(P65-65)
【作者】刘美云;张喜梅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E29
【相关文献】
1.蒋介石并非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生 [J], 靳明全
2.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与该校中国留学生 [J], 田久川
3.日本士官学校和旧中国陆军“士官系” [J], 徐平
4.日本士官学校和旧中国陆军“士官系” [J], 徐平;
5.试论侵华时期日本陆军基层军官的文化水平——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文化教育为例 [J], 刘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赵唯刚:埋没在历史尘埃下的情报功勋

赵唯刚:埋没在历史尘埃下的情报功勋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9年第36期他在日本时是汤恩伯的同学,在东北时是张学良手下的上校军官;但他同时又是中共“满洲特科”秘书长。
他最早向组织发出日军可能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消息,在沈阳曾经营救过被捕的刘少奇。
他的名字叫赵唯刚,他的一生充满传奇。
在日本加入共产党国民党大员、担任过“陆军副总司令”的汤恩伯,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25年入学,第三十八期毕业。
汤恩伯那一届学生里,还有一人——赵唯刚。
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名簿里,有赵唯刚当时的名字“赵石羽”。
翻阅赵石羽的履历,不禁感叹人生数十年,竟然可以如此丰富。
赵石羽,1905年生,满族镶黄旗人,祖籍辽宁省沈阳皇姑屯,家中世代为皇太极的守陵人。
高中毕业后,通过辗转托人,得东北军总参议兼兵工厂督办杨宇霆相助,到日本留学;条件是学习军事后回国,并到沈阳兵工厂工作。
1924年赵石羽赴日,次年进入陆军士官学校。
从日本人的角度,让这些中国学员就读于士官学校,是为了在中国军队中培养亲日派;从杨宇霆的角度,是希望为奉系军阀增加军事人才。
但这两个愿望在赵石羽身上显然都落空了,他不但在留学期间写作了文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发表在《奉天国民日报》上,而且从一个叫李国琛的同学处读到了《共产党宣言》。
1927年,刚刚毕业的赵石羽经李国琛介绍,在中共大阪支部加入了共产党。
从此,这位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生走上了与他人完全不同的道路。
营救刘少奇出狱最初,赵石羽是从事地下工作的,潜伏在东北军的奉天兵工厂担任少校厂员,后来又兼任了讲武堂的教官。
结果,他在明暗两个方面都干得出类拔萃。
从明的角度,他作为一名奉军少壮派军官,在1928年完成了对日军《阵中要务令》的翻译,此条令可说是日军日常行为规范的集大成者、军队各项事务的基本准则。
这份文献的翻译对于中国军队的正规化建设很有帮助。
1930年12月31日,蒋介石作为国民政府主席,下令制定中文版的《阵中要务令》,作为各部队的标准条令,其中对赵石羽的译作参考甚多。
伪满陆军军官学校的建立及中国学员反满抗日活动研究

伪满陆军军官学校的建立及中国学员反满抗日活动研究作者:谭忠艳来源:《理论观察》2019年第06期摘要:日本殖民者为了充实并发展“国防”力量,实现长期霸占中国东北的目的,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作为样板在长春建立了“满洲”陆军军官学校,作为“满洲国军”的核心教育机构。
军校招收的中国学员在日本人的高压统治之下,坚持进行反满抗日活动,成立反满抗日组织,创作、传唱反满抗日歌曲,阅读进步书籍、传播先进思想,进行策反、发动起义。
军校内中国学员的反满抗日活动一方面体现了大时代环境下进步青年的道路选择与价值认同;另一方面推动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发展。
关键词:伪满陆军军官学校;中国学员;反满抗日中图分类号:K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6 — 0141 — 03日本殖民者在占领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之后,为了巩固“满洲国”治安,实现长期霸占东北的目的,充实并发展“国防”力量,在“满洲国”着手建立正规化的军官学校。
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作为样板在长春建立了陆军军官学校,作为“满洲国军”的核心军事教育机构。
伪满陆军军官学校的建立体现了日本“以华治华”的侵略政策,是日本殖民者对华军事侵略和教育侵略的重要措施。
军校内的中国师生始终坚持反满抗日活动,对于东北地区的抗日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伪满陆军军官学校概况1939年3月,伪满政府以敕令第50号公布了《陆军军官学校令》,以此为基础,陆军军官学校成立,设在长春近郊的拉拉屯一带,建校时称“兴亚台”。
作为军校创立时期的校长,南云亲一郎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全部思想教育方式、学习教材、学校传统完全移植过来。
军校“隶属于伪满军事部,实际上由日本关东军控制,学校机构由以校长为核心的校本部总管全校,本部设干事处理日常事务工作,设教授部负责学生的教育工作”〔1〕。
伪满陆军军官学校是以日本人为骨干的,在教职员中,校长、干事等主要领导均为日本人,军校顾问由关东军派出现役佐官级军官充任。
中国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名单及学生简历

良弼 直隶顺天
《清史稿》良弼传略:
字赉臣,红带子,隶镶黄旗,大学士伊里布孙。少孤,事母孝。劬学,留学日本陆军学校,毕业归,入练兵处。历陆军部军学司监督副使,补司长。时新设禁卫军,任第一协统领兼镶白旗都统,迁军谘府军谘使。平日以知兵名,改军制,练新军,立军学,良弼皆主其谋。尤留意人才,自将帅以至军士,莫不延纳。思有所建树,颇为时忌。主
许崇智 广东广州(哦,他是第三期呀,其祖父为晚清河漕总督,因此被包送日本留学)
丁鸿飞 江苏江宁
罗泽玮 四川绥定
曲同丰 山东登州(段祺瑞赫赫有名的“四大金刚”之一,其他三人是靳云鹤、徐树诤、傅良佐)
胡景伊 四川重庆(1878-1950字文澜,巴县人。1901年赴日本留学,回国后任四川陆军武备学堂监学兼教习。辛亥革命后投靠袁世凯,1912年7月任护理四川都督,1913年6月任四川都督。8月4日熊克武在重庆兴师讨袁,他调军队镇压并在各地屠杀革命党人及讨袁军骨干300余人。1915年4月为袁世凯所迫交出军政大权。1938年任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受孔祥熙委托调查西康宁属矿产资源。解放后,被特邀为重庆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
许葆英 浙江海宁
单启鹏 安徽滁洲
毕业后在长沙武备学堂任教习
刘邦骥 湖北汉阳
文华 湖北荆州
万廷献 湖北武昌
1873-1943
1896年考入湖北武昌学堂。毕业后,被选送日本官费留。曾参加孙中山的“兴中会”,又与留日学生组织“励志会”。
1902年回国,在湖北督练新军。1907年奉调进京,先后任陆军部练兵处炮兵监督、军制司司长、军学编译局坐办等职。编有《炮兵操典》等书。后在南京出任陆军第四中学总办。
华振基 浙江湖州
1911年民国创建后。曾任江南制造局协理
留学日本名人,孙中山,戴季陶,蒋介石,夏衍,鲁迅,周恩来,蒋纬国,汪精卫,李登辉,丘成桐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not for commercial use曾留学日本的中国名人日本留学的源起,应该说早有历史。
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曾留学日本的中国名人:中立者周作人,左一羽太信子,右一其弟羽太重九周作人(1885-1968),1906年赴日本留学,初入东京法政大学预科,后改入立教大学学习海军技术,不久又改学外国语,1911年夏回国。
郁达夫(1896-1945),1913年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1915年夏毕业后进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医科,1916年秋改入该校法科。
1919年毕业后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1922年毕业。
蒋百里和爱妻左梅蒋百里(1882-1938),1901年被选派入日本成城学校,后升入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1906年毕业回国。
郭沫若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汉族,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
1914年入九州大学学习医学,1937年之前,旅居日本近20年。
1910年,蒋介石留学日本军校期间着和服与同学张群合影蒋志清(常用名中正,字介石,1887——1975),1906——1911,先入东京清华学校,后转入振武学堂,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实习,为士官候补生。
秋瑾在日本秋瑾(1875--1907),1904--1906,青山实践女子学校。
周恩来和中国留学生合影周恩来(1898--1976),1917--1919,1917年(大正六年),19岁的周恩来留学日本。
在此地(当时为神田区中猿乐町)的东亚高等预备学校(创始人首任校长松本龟次郎)学习日语,接受辅导,准备进入大学。
当时,松本龟次郎校长反对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受其影响,周恩来于1919年(大正八年)回国进入天津南开大学学习,投身于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中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生

,当时驻在昆明。他是梁启超的学生,政治立场也基本是立宪派的观点,但是他和云南
新军中的同盟会会员有来往。据说,在武昌起义前两个月,有一个在新军中当排长的同
盟会会员找蔡锷会谈,希望他“同情”革命。蔡锷表示“时机不到干不得,时机一到绝
对同情”。武昌起义之后,昆明的新军也发动了起义,并且轻易取得了胜利。蔡锷被推
实力派,在政治上没有明显的倾向,除了蔡锷比较偏向立宪派之外,所以他们通常可以
被手中没有兵权的革命派和立宪派双方都拥戴,这也给他们浑水摸鱼提供了机会。也就
是他们,造成了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分裂和混战。
了谘议局的立宪派们,但是他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自己的实力,以图东山再起。但是立宪
派们手中无兵,在当时谁拳头大谁说了算的情况下,显然控制不了局面。谘议局的议长
蒲殿俊仅仅当了十天都督就被赵尔丰唆使的巡防军士兵哗变给赶跑了。乱兵一起就没法
再弹压下去,赵尔丰趁乱重新掌权的目的也没有达到。此后一段时间里成都处于完全的
)成为都督(当时成为大统领)。他和唐继尧、尹昌衡是同期毕业生。当时陕西的哥老
会势力比较强大,张凤(岁羽)刚开始在军政府中并不能掌握实权。不过此人手腕了得
,他先利用哥老会挤跑了同盟会的革命派,然后又找机会杀了几个不听话的哥老会头目
,通过改编把哥老会整编成为自己可以控制的军队,成为了陕西的地方实力派。
上。这个人就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生,当时任陆军小学校校长的尹昌衡。他
可以调动手下的陆军小学校学生,同时又以陆军界前辈的身份得到四川军界大部分人的
依附。于是他攫取了四川都督的宝座。这是一个典型的无政治立场倾向的地方实力派。
四川北面的陕西的新军第三十九协发动了起义,协统手下的一个参谋官张凤(岁羽
为什么每部抗日神剧都有一个日军“中国通”?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为什么每部抗日神剧都有一个日军“中国通”?导语:板垣征四郎(1885-1948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大学。
1929年任关东军高级参谋,1931年参与策划九一八事变,因熟悉中国情况,在日板垣征四郎(1885-1948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大学。
1929年任关东军高级参谋,1931年参与策划九一八事变,因熟悉中国情况,在日本陆军中被奉为“中国通”近年来,国内反映抗战的小说和影视作品中,几乎无一例外都要塑造一个对中国了解比较深的大反派“中国通”形象。
实际上,从19世纪末开始,日本军队尤其是陆军内部,确实有一群被称为“中国通”的军人:与其他日军军官相比,他们对中国的了解更为深刻,通晓中国军队的特点,了解中国政治人物的秘辛,他们中不少人曾在中国军界政界混迹多年,能够熟练地用汉语进行交流。
但是,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中国通”呢?“大佬”级“中国通”成名于北洋时代在日本军队内部,“中国通”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上“中国通”是对中国有一定了解,能够对涉及中国的政治军事情报进行解析的军官。
抗战时期,侵华日军中有一大批中高级军官符合这样的条件。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通”,几乎都是在情报领域造诣比较深的日本军人。
第一类是日军参谋本部中国课人员。
这些军官在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学习时选修汉语,进入日军参谋本部后主要研究与中国相关的情报及战略战术。
参谋本部中国课的滥觞,是明治时期“征韩论”和“征台论”催生的陆军省参谋局第二课,1916年,参谋本部在负责情报工作的第二部中正式建立了“中国情报担当课”,这是一战后日本正式将下一步侵略重点放在中国的表现。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蒋介石是真的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蒋介石是真的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吗?
导语:国民党军的高级将领们,主要有三个来源。
第一个来源,也是最大的来源,当然是著名的黄埔军校,像杜聿明、胡宗南、张灵甫、戴安澜、范汉杰等
国民党军的高级将领们,主要有三个来源。
第一个来源,也是最大的来源,当然是著名的黄埔军校,像杜聿明、胡宗南、张灵甫、戴安澜、范汉杰等一大批声名显赫的名将们,都是来自此处;第二个来源,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保定军校是老牌军校,其地位、资历甚至在黄埔军校之上,白崇禧、傅作义、薛岳这三位,都是正宗的保定军校毕业生;第三个来源,则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像阎锡山、何应钦、汤恩伯等将领,都是毕业于这所学校。
在这三个来源中,蒋介石与前两个来源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黄埔军校自然不必多说,老蒋身为黄埔军校的校长,黄埔系的将领是他嫡系中的嫡系;对于出身于保定军校的将领,蒋介石也可以称一声“校友”,因为在1907年,20岁的蒋介石曾经进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学习。
而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正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前身。
所以,称一声校友,不算牵强。
蒋介石唯一无法产生关联的,是第三个来源: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可奇怪的是,蒋介石对外宣称的,却是:自己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生。
真的吗?当然是假的。
蒋介石曾经赴日留学不假,但他从未进入过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他进入的学校叫做:振武学堂。
振武学堂,只是一个预备役、培训班性质的学校。
当时,由于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比较多,而且素质又参差不齐,于是就弄了一个振武
生活常识分享。
清末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中国留学生

作者: 田中初
作者机构: 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
出版物刊名: 军事历史
页码: 42-45页
主题词: 陆军士官学校 编练新军 留日学生 中国军队 军事人才 中国军事 成城学校 陆军部亲日势力 反清革命
摘要: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军队懦弱无力,屡次丧师失地。
到19世纪末,中国已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危机。
有识之士痛感中国军事之落后,纷纷主张改革军事。
清廷为抗强敌计,编练新军。
因军事人才匮乏,故派遣大批学生到外国留学。
被派赴留学的国家有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奥地利等,其中以赴日人数最多。
而留日学生的绝大部分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蓝天蔚与辛亥革命

刊物《 湖北学生界 》 。此后 , 有《 浙 江潮》 、 《 江 苏》 、 《 游学译编》 ( 湖南) 、 《 直说》 ( 直隶 ) 等。 在《 湖北学生界》 上, 蓝天蔚连续发表四篇 军事论文 : 《 军解》 、 《 军 国民思想普及论 》 、 《 军 事与 国家之关系》 、 《 军队之精神》 , 呼吁养成军 国 民精 神之 重要 。 1 9 0 3 年 4月 , 俄 国撕毁 中俄《 交收东三省 条 约》 , 拒俄 运动爆 发 。蓝 天蔚参 与 留学生会 馆
曾何 畏 焉 。” 然 而 留 日学 生激 于 爱 国热 忱 的行 动 ,遭 到 清 廷
先后 返 国 。蓝 天蔚 受张 之洞 劝告 留在 湖北 。“ 至鄂之
广水 , 谒张之洞于军 中。张日诸子读书十年 , 一旦奉 召入 都 , 取 功 名也 图甚 易 。惟 鄂 居天 下 之 中 , 得 能军 者 帅劲 旅 控制 之 ,遇有 非 常 ,足 以 四应 ,毋 轻 去此 也。” 北京调蓝天蔚等进京工作 , 引起 张之洞与端方 不满 , 回函“ 蓝天蔚 等五人 现因鄂省 添练常备各 营 , 约束训练在在需人 , 经香帅一再熟商 , 不得不 留鄂备 用” 。蓝天蔚于是 “ 独 留鄂 , 任湖北将弁武高等武师范 等学堂教员。门下且数千人矣” 。 清末 新 军 的许 多 留学 生 , 回国后 进 人 上层 权 力
曾友谊挚笃 , 并称“ 士官三杰” 。
1 9 0 2 年 3月 3 0日,清 国留学生会馆在东 京神 田区开 馆 , 即将 离 校 的吴禄 贞 与 张绍 曾 推
荐蓝 天蔚 接 任 留学生 会 馆 干事 。会 馆 既立 , 各 省倡立 同乡会 , 并 办 杂志 。蓝天蔚 与刘 成 禺 、 李 书 城 等创 立 了 留学 生 界 第 一 个 以 省名 命 名 的
日本士官学校史上最尴尬一页 前三名竟全是中国人

日本士官学校史上最尴尬一页前三名竟全是中国人蒋百里将军,名方震,字百里,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传奇人物,这位陆军上将同时还是徐志摩的密友,西方美术史专家,为兴登堡器重,舌战过墨索里尼,用个副官都叫蒋纬国少尉,若是谈他的传奇,得用一本书来写。
蒋百里将军在1901年留学日本,经成城( 初级军事学堂) 而进士官学校,1906年毕业的时候,日本天皇赐刀给最重要的步兵科毕业生中的第一名,结果蒋百里夺了这个第一,把日本天皇的赐刀带回中国去了。
看过日本的有关资料,描述得比国内所记载要详细得多,特别是看过一本蚁屋书房出的《陆军士官学校関系者》,里面记录蒋百里是一个日本陆军历史上极为尴尬的人物。
他毕业获奖的场面颇为传奇,因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宣布毕业生的名次是从前向后的,念的第一个名字就是“蒋方震”。
当时九期步兵科毕业生有日本人三百余人,中国留学生四名,泰国等国留学生若干名,就这样,第一名,被中国留学生蒋方震,就是蒋百里拿了,天皇的赐刀当然也归中国了。
日本士官普遍感到面子上难以忍受,谁知接着宣布第二名,还是中国人,这位第二名就是后来从云南起兵反袁的风流将军蔡锷。
这样引起的骚动更厉害了。
于是宣布第三名之前日本方面先检查一下-- 不幸,这次的结果还是中国人!名叫张孝淮。
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发布官是伏见宫亲王,惶恐之下感觉无法象天皇交待,临时从后面换了一个日本学生作第三名,想想前四名日本人不过半也尴尬,又增加了一个日本学生作第四名,张孝淮得了第五。
增加的两个日本人是谁呢?一个名叫荒木贞夫,后来的日本陆军大将,陆相,甲级战犯,一个名叫真崎甚三郎,后来的台湾总督,陆军大将,二二六事变的幕后黑手。
此外,这一期里面的日本毕业生还包括如下名字-- 小矶国昭,本庄繁,松井石根,阿部信行。
堪称日本陆军的一代精英,皆惨败于蒋百里蔡锷之手,从此以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规定中国留学生必须与日本学生分开授课,以免同样场面重演。
蒋百里受了日本人这样的荣誉,日本人也真希望他说两句日本的好话吧,谁知道百里将军的评价却是说了一段话,大意是中国从日本学了两件东西最不可救药,一个是教育,一个是陆军。
(31)日本士官学校和旧中国陆军_士官系_徐平

,
O
抗 战时期 埔系
,
,
“
保定 系 势 力 如 日中 天
。 ,
”
,
“
黄
属 中 央 军 阎 锡 山 属 晋 绥 军 等等
,
,
。
”
后来 居上
而 士 官学 校 毕 业 生 年 龄 渐
、
、 、
抗战 胜 利 以 后
的溃 败
:
,
、
,
随 着 国 民党 势 力 在 大 陆
、
大 不 少 当 年的 风 云 人 物 相 继 退 出 军 界 但其 核 心 人 物 何 应 钦 阎锡 山 张 群 钱 大 钧 汤 恩 伯 等 尚掌 握相 当权 力
, ,
。
。
其 中 有 三 个 因 军 校 而得 名
“
,
日 本 陆 军 士 官学 校 兼 收
。
士官 系 伙
。
、
“
保定 系
”
、
“
O
黄埔
、
中 国 清 政 府 选 送 的学 员
下
1(以 )
据 不完 全统 计
。
,
截
至
系
”
,
号 称 陆 军三 大 系 ,
、
“
这 三 个 派 系的 成 员
:
中 国 赴 日本 士 官 学 校 的 学 生 不
,
分别 毕 业 于三 所 著名 军校
日本 士 官 学 校
, ,
日 本士 官学 校 保
。
余人
毕 业 回 国的则 有 22 9 人
,
。
定军 官学 校 黄 埔 军 官 学 校
19 n
年辛 亥 革 命 前 先 后 从 士 官 学校 毕 业 回
日本陆士毕业名单及中国毕业生名单

萧开桂 湖北武昌 蒋肇鉴 湖北汉阳
炮兵科
龚光明 湖北武昌 王遇甲 湖北武昌 沈尚濂 湖北恩施 许崇仪 广东广州(和许崇智有关系吗?)
工兵科
王麒 福建福州
蓝天蔚 湖北武昌 易乃谦 湖北汉阳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国留学生名单
第三期(95 人) 步兵科
蒋方震 浙江杭州(1882―1938) (字百里,浙江海宁人。1899 年考入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后留学日本学习军事,1906 年赴德国 研习军事。1903 年在东京主编《浙江潮》。1912 年任保定军官学校校长。1938 年 5 月起任陆军大学代 理校长。他是民国时期著名军事理论家,国民党高级军事顾问、陆军上将。蒋百里是把近代西方先进军事 理论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其代表作《国防论》凝聚着他一生军事著作的精华。1938 年 11 月在 广西宜山去世。蒋百里的名字似乎更知名些,在第 16 期陆士中他的总成绩是第一名,蒋百里因此获得日 本天皇亲自授予的指挥刀,日本人感觉羞耻,此后将中国留学生单独成队学习,永田铁山是日本学生中的 第一名而已。)
井桁敬治 陆士 27 期 39 年任 37 师团参谋长,41 年升少将任第 11 步兵团长,43 年任第 6 军参谋长,44 年 2 月任第 31 军 参谋长,44 年 7 月战败自杀,死后追授中将。
池田纯久 陆士 27 期 41 年升少将,1 个月后任关东军第 5 课长(负责占领区政策),42 年任关东军总参谋副长兼驻满洲国大使 馆附武官,44 年 10 月升中将,45 年 7 月任内阁综合计划局长官。
饭田详二郎 陆士 20 期 1939 年升中将、一个月后任近卫师团师团长、41 年任第 25 军司令官、同年 11 月调任第 15 军司令官、 44 年 2 月任中部军司令官、同年 12 月转入预备役、45 年 7 月被动员任第 30 军司令官。
成都建川博物馆的非常记忆第04集《正面战场》

系列电视片:《成都建川博物馆的非常记忆》第四集《正面战场》2005年9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字幕:台北市】【字幕: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同期声:樊建川说:“樊建川”。
连战说“久仰久仰,欢迎欢迎”】樊建川,这位来自四川省成都市的民间收藏家,是应国民党方面的邀请,专程来到台北连战办公室的。
【连战:你这个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为中华民族啊,留下记录。
】【樊建川:谢谢。
】当天晚上,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也接见了樊建川,再次肯定了樊建川的收藏工作。
【字幕: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蒋孝严:很有意义的,一定会引起世界的关注。
】樊建川受到国民党高层的接见,是因为他在建川博物馆聚落中专门设立了一个以国民党军队抗战为主题的正面战场博物馆。
这是一尊全副德式装备的国民党士兵雕像,他是抗战时期成千上万国民党军人的缩影。
这尊雕像的身后,是全国第一个以国民党军队抗战为主题的正面战场博物馆,陈列的全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抗战文物。
走进正面战场馆,首先看到的是蒋介石在庐山训话时的浮雕。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和共产党倡议国共合作抗战的情况下,蒋介石于1937年7月17日,也就是“七·七事变”后的第十天,在庐山发表谈话说:“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敌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的这一训话,烧制在不同的瓷器上,授予参加庐山训话的国民党高级将领。
这把茶壶就是宋希濂将军保留下来的。
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当局原来曾希望日本的侵略会适可而止,也曾为他们“共同防共”的说法所打动。
但事实表明,日本的侵略目的是吞并整个中国,这既使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也给国民党当局以致命打击。
护国元勋张孝淮

艺术中国 2021 / 10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文选护国元勋张孝淮张孝淮,字闰农(或韵农),长沙县沙坪乡赖家屋场人。
七岁入乡塾读书得王先谦赞助,十七岁时王先谦到家中任塾师教子女读书。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张孝准得王先谦资金赞助,东渡日本留学,初入日本东京成城(初级军事学堂)学校,毕业后进日本东京陆军士官学校工兵班。
1905年,张孝淮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与蒋方震(百里)、蔡锷被全校师生誉为“中国士官三杰”。
当时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三期步兵科毕业生有日本人三百余人,中国留学生四名,泰国等国留学生若干名。
毕业时,日本伏见宫亲王临学校颁发毕业证书和奖励优秀学员,毕业典礼大会上,校长颁布的第一名是中国人蒋百里,于是蒋百里理所当然地拿走了日本天皇赐刀(每期毕业天皇仅颁一把刀),亲王心中极不快,校长接着宣读第二名,令亲王想不到的还是中国人蔡锷;亲王大为不满,校长恐慌了,先低头看名单,名单上的第三名还是中国人张孝淮。
1906年,张孝淮在东京经黄兴介绍加入同盟会。
张孝淮回国后,应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之聘,入幕为参议。
徐世昌重视他的才干,保送他到德国柏林大学留学,学习军事。
张孝淮精通日语,粗通德语、英语,这在留学生中是不多见的。
1911年,辛亥武昌起义前,张孝淮留学四年后回国。
1912年4月,南北议和成,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撤销,黄兴担任南京留守府留守,任命张孝淮为军务处处长。
当时在南京的各省、地方军队有十余万人,北京政府不发军需、军饷,留守府处境困难。
张孝淮协助黄兴、李书城等人,制定各省军队和民军的驻防和解散计划并全力地执行,终于将各省原起义的正轨军缩编精简发回原省,将大多数民兵、民军解散。
同时张孝淮将遣散部队中的优秀军官和精良武器集中组成第八师,该师后来成为讨伐袁世凯的劲旅。
为表彰张孝淮卓有成效的工作,黄兴联赠曰:“唯有真才能血性,须从本色见英雄。
”1913年2月,南京留守府使命完成,黄兴去北京就职,推荐张孝淮回湖南担任军事厅厅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中国学生
从民国初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近40年里,在北京政府和国民政府法人军队里,派系众多,山头林立。
其中,有三个因军校而得名的著名的派系:“士官系”、“保定系”、“黄埔系”,号称“陆军三大系”。
这三个派系成员分别毕业于三所著名军校:日本士官学校、保定军官学校、黄埔军官学校。
而其中最诡异的是日本士官学校,今天我们就谈一下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中国学生。
随着甲午战争的惨败,清人对于日本的观感进一步转变。
此外在当时由于受到“政治学西洋,军事学东洋”的影响,很多的中国军政界要员也先后都在此校就学。
从1898年开始,各省督抚陆续选派留学生赴日学习军事,第一批清国留学生于1900年12月(一说6月)进入陆士就读。
头几年,既有清廷官费派遣,亦有各省官费派遣,甚至还有一些自费生。
直到1904年,形成禁止自费就读,官费生由国家统一派遣的制度。
自1900年第一期,直到毕业于1938年6月的最后一期,中国(清国)留学生共计29期,约有1,300~1,500余名。
将入学但未获毕业的也包括进去,则接近1,800余名。
近代中国军事人才的最主要来源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即留日士官生,保定军校生,黄埔军校生,此外还有一些地方讲武堂毕业生。
其中以留日士官生发端最早,时间也较长,从1898年第一批留日士官生赴日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后计有二十九期、一千六百余人。
虽然留日士官生的总体数量不及保定和黄埔学生,但是其历史作用却不容忽视。
作为一个最早接受近代军事教育的群体,留日士官在清末至民国初年的中国军队近代化过程中起了主要的作用,使中国军队不仅从装备上,而且从编制、训练、体制和思想上从中世纪走向了近代。
不论是著名的保定军校还是更加著名的黄埔军校,在其创建者中,我们都不难看到留日士官生的影子,而那些地方讲武
堂的创办更离不开士官生的参与。
中国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始于明治33年(1900年),第一期入校是明治33年12月,明治34年11月毕业(类同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第13期),至1931年止,先后有22期。
有意思的是,清皇朝所资助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国留学生,最终却成了清皇朝的掘墓者。
而这些留学生,也是其后中国数十年军阀混战时期的骨干,同学、校友纷纷兵戈相向,但随着黄埔军校生的兴起,日本士官学校留学生们渐渐淡出了中国历史舞台。
此外在当时由于受到“政治学西洋,军事学东洋”的影响,很多的中国军政界要员也先后都在此校就学。
比如:蔡锷,蒋百里,张孝准,徐树铮、许崇智,
孙传芳,阎锡山,尹昌衡,刘毓祺,蒋作宾,何应钦,汤恩伯,朱绍良,程潜等。
同时很多著名的中国将军,比如蔡锷、何应钦、李汝炯、汤恩伯等,亦毕业于此。
虽然,留日生的主要活动时间是清末到民初,但是直到抗战乃至三年内战的战场上,我们仍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中国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侵华战争做出了莫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