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原的基本知识
发热的相关专业知识
![发热的相关专业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1f02d5046f1aff00bed51eea.png)
发热的相关专业知识发热一、症状概念: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一般而言,当腋下温度超过37℃或口腔温度超过37.3℃,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可称为发热。
1. 发热的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发热程度可划分为:低热 37.3—38.0℃中等热 38.1—39.0℃高热 39.1—41.0℃超高热41℃以上2. 常见热型(1)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左右,大叔天火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等。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温差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
(3)间歇热:体温正常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体温又升高,并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等。
(4)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且持续时间不定。
常见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等。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但必须注意: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
二、原因发热是由于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进而导致内生致热原(EP)的产生并入脑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更进而导致发热中枢介质的释放继而引起调定点的改变,最终引起发热。
常见的发热激活物有来自体外的外致热原: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来自体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等。
内生致热原(EP)来自体内的产EP细胞,其种类主要有: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6(IL-6)等。
EP作用于位于POAH的体温调节中枢,致使正、负调节介质的产生。
传热学热源
![传热学热源](https://img.taocdn.com/s3/m/32a13757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53.png)
传热学热源
在传热学中,热源是指能够向周围环境释放热量的物体或系统。
热源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内部热源和外部热源。
内部热源是指物体或系统内部产生热量的源头。
例如,人体、电器设备、内燃机等都可以被视为内部热源。
这些物体或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热能,通过传导、对流或辐射等方式将热量传递给周围环境。
外部热源则是指来自物体或系统外部的热量源。
例如,太阳辐射、火焰、加热设备等都可以被视为外部热源。
外部热源通过辐射、对流或热传导等方式将热量传递给与之接触的物体或系统。
无论是内部热源还是外部热源,它们在传热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于工程师和科学家来说,了解热源的特性和传热机制是设计和优化热传递系统的关键。
通过合理控制热源的大小、分布和传递方式,可以提高热能利用效率,降低能量损失,并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总之,热源是传热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涵盖了内部和外部产生热量的源头。
对热源的研究和理解对于热能工程、热力学、热设计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与洁净作业知识
![微生物与洁净作业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6ca9cb7a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ae.png)
氮源主要是供给合成菌体结构的原料,很少作为能源利用。与碳源相似,微生物作为一个整体来说,能利用的氮源种类十分广泛。某些微生物(如固氮菌)能利用空气中分子态的氮或利用无机氮化物如铵盐、硝酸盐合成有机氮化物。
无机盐主要可为微生物提供除碳、氮以外的各种重要元素。微生物需要的无机盐类很多,主要有P、S、K、Na、Ca、Mg、Fe等,其主要功能为构成菌体成分;调节渗透压;作为某些酶的成分,并能激活酶的活性等。
3
衰亡期:稳定期后如再继续培养,细菌死亡率逐渐增加,以致死亡数大大超过新生数,群体中活菌数目急剧下降,出现了“负生长”,此阶段叫衰亡期。
4
二、细菌纯培养的群体生长规律
第五章 热 原一、什么是热原? 热原:指微量即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的总称。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大多数细菌都能产生,致热能力最强的是革兰阴性杆菌所产生的热原,真菌和病毒也能产生热原。 热原是微生物产生的一种内毒素,它存在于细菌的细胞膜和固体膜之间。内毒素是由磷脂、脂多糖和蛋白质所组成的复合物,其中脂多糖是内毒素的主要成分,具有特别强的热原活性,因而大致可以认为“内毒素=热原=脂多糖”。
单细胞微生物如细菌,生长往往伴随着细胞数目的增加。当细胞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就以二分裂方式,形成两个基本相似的子细胞,子细胞又重复以上过程。在单细胞微生物中,由于细胞分裂而引起的个体数目的增加,称为繁殖。在一般情况下,当环境条件适合,生长与繁殖始终是交替进行的。从生长到繁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发育。
不挥发性 热原具有不挥发性,但可溶于水蒸气所夹带的雾滴而带入蒸馏水中,因此,蒸馏水器上附有隔沫装置。
耐热性 在通常的灭菌条件下,热原往往不能被破坏,一般采用180℃,3-4h;250℃,30-45min或650℃,1min可彻底破坏热原。
初级中药士专业知识-2-1
![初级中药士专业知识-2-1](https://img.taocdn.com/s3/m/bae05f62ba1aa8114431d9a1.png)
初级中药士专业知识-2-1(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总题数:50,分数:50.00)1.指出下列哪一组药材通过炮制后主要起“杀酶保苷”作用∙A.大黄、白芍、甘草、苦杏仁∙B.秦皮、槐米、大黄、黄芩∙C.桔梗、白芍、黄芩、白芥子∙D.苦杏仁、白芥子、黄芩、槐米∙E.人参、甘草、大黄、柴胡(分数:1.00)A.B.C.D. √E.解析:2.注射剂灯检的目的是检查∙A.微粒异物∙B.热原∙C.细菌∙D.钾离子∙E.颜色(分数:1.00)A. √B.C.D.E.解析:注射剂的可见异物采用灯检来检查,选A。
3.六味地黄丸中使用的地黄是∙A.鲜地黄∙B.生地黄∙C.熟地黄∙D.熟地炭∙E.生地炭(分数:1.00)A.B.C. √D.E.解析: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肾阴为主,熟地黄具有滋阴补肾,生血生精的作用。
4.下列药物炮制后可降低毒性,矫嗅矫味的是∙A.马兜铃、枇杷叶∙B.苍耳子、水蛭∙C.刺猬皮、水蛭∙D.芫花、巴豆∙E.自然铜、蕲蛇(分数:1.00)A.B. √C.D.E.解析:苍耳子有小毒,炮制后降低毒性;水蛭为动物类药材,炮制后降低腥臭之味。
5.乳香、没药选用什么方法粉碎∙A.串油∙B.串料∙C.球磨∙D.冷冻∙E.湿法(分数:1.00)A.B.C.D. √E.解析:乳香、没药为树脂、树胶类药,可冷冻粉碎或单独粉碎。
选D。
6.单糖浆常用的制备方法是∙A.浸渍法∙B.稀释法∙C.蒸馏法∙D.热溶法∙E.渗漉法(分数:1.00)A.B.C.D. √E.解析:单糖浆的制备方法有热溶法、冷溶法和混合法,其中常用热溶法,选D。
7.湿颗粒常采用的干燥方法是∙A.喷雾干燥∙B.鼓式干燥∙C.烘干干燥∙D.冷冻干燥∙E.微波干燥(分数:1.00)A.B.C. √D.E.解析:湿颗粒常采用的干燥方法是烘干干燥,故选C。
8.流浸膏剂常采用的制备方法是∙A.冷浸法∙B.热浸法∙C.回流法∙D.煎煮法∙E.渗漉法(分数:1.00)A.B.C.D.E. √解析:流浸膏剂常以适宜浓度的乙醇采用渗漉法制备,E是正确答案。
初级药士-基础知识2
![初级药士-基础知识2](https://img.taocdn.com/s3/m/acc8e89b8e9951e79a8927ac.png)
11、具有发汗、止痛、镇痉和防虫腐作用的龙脑(俗名冰片)为 A、单环单萜 B、双环单萜 C、环烯醚萜类 D、倍半萜 E、二萜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单萜物质可看成是由两个异戊二烯单元聚合而成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是挥发油的主要组分,其分子 通式为(C5H8)2,可形成链状单萜、单环单萜、双环单萜等结构。具有发汗、止痛、镇痉和防虫腐作用的龙脑(俗 名冰片)为双环单萜。
10、《中国药典》规定的阿司匹林中水杨酸的检查方法为 A、TLC 法 B、HPLC 法
C、GC 法 D、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E、红外光谱法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阿司匹林生产过程中乙酰化不完全或贮藏过程中水解产生游离水杨酸。水杨酸在空气中会被逐渐氧化 成醌型有色物质(淡黄、红棕、深棕色等),使阿司匹林变色,故需检查。《中国药典》采用 HPLC 法检查。
D、他汀类 E、地平类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唑嗪类如盐酸哌唑嗪,为α-受体阻断剂,可使外周血管阻力降低,产生降压作用。
25、酶的无活性前体称为 A、多肽链 B、底物 C、同工酶 D、内源性物质 E、酶原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酶原与酶原激活:有些酶刚合成或初分泌时是酶的无活性前体,称为酶原。
20、中成药“双黄连注射液”的主要活性成分是 A、黄芩苷 B、山柰酚 C、槲皮素 D、紫草素 E、大黄酸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黄酮类以 2-苯基色原酮为基本母核,C-3 位无氧取代基。常见的化合物有黄芩中主要抗菌、消炎有效 成分黄芩苷,该成分也是中成药“双黄连注射液”的主要有效成分。
卫生与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卫生与微生物学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9e29a375727a5e9856a61b2.png)
第一节 概念
四、微生物与药品生产间的关系: 1、有利于药品生产; 2、不利药品生产:(1) 使药品失去活动; (2) 使药品产生毒性。 五、细菌 1、形态与大小:根据形成样可分为三类:球菌、杆菌、螺旋菌。 2、细胞结构:(1)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质、细胞膜、细胞核、 内含物。 (2) 特殊结构:荚膜、芽胞、菌毛、鞭毛、细菌运动器官。 3、细菌的影响和繁殖 繁殖方式:无性繁殖。 条件:(1) 适宜的营养物质 ;(2) 适宜的PH值; (3) 空气 ;(4) 温度(25~32℃)
第一节概念
八、制药环境卫生 九、卫生管理 1、药厂应建立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 2、所有制药人员必须注意个人卫生。 3、定期为制药人员进行体格检查。 4、生产车间不允许非生产人员任意进入。
第二节 灭菌及无菌操作
一、灭菌法:杀死或除去药剂及有关物体所
有微生物的繁殖体和芽胞的技术。 1、灭菌: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所有致病和 非致病的微生物及细菌和芽胞全部杀死的过 程。 2、防腐:用低温或化学药品防止和抑制微 生物的生产繁殖。
第三节 热原的知识
一、热原:是微生物产生的,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升
高的致热物质。 二、危害:热原效应。 三、热原来源 四、热原性质: (1) 水溶性 ; (2) 不挥发性 ; (3) 耐热性 ;(4) 滤过性 ; (5) 能被强酸强碱破坏;(6) 抗原免疫。
第三节 热原的知识
五、注射剂热原污染的途径: 1、从溶媒中带入; 2、从原料中带入; 3、从用具或容器中带入; 4、因制备过程被污染; 5、因灭菌不完全或包装不严而产生热原; 6、临床使用中带入。
第二节 灭菌及无菌操作
二、灭菌方法: 1、湿热灭菌法: (1) 热压灭菌法 ;(2) 流通蒸汽或煮沸灭菌法; (3) 低
热原的基本知识PPT课件
![热原的基本知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148d7a2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09.png)
三、除去热原的方法
1.高温法
耐高温的注射器、针头或器皿,在洗涤干燥后, 于250℃加热30分钟以上,可以破坏热原。
2.蒸馏法
热原能溶于水但不挥发,因此制备注射用水时, 需经蒸馏,纯化水中的热原可被除去。
3.活性炭吸附法
活性炭对热原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同时有助滤 、脱色作用,所以在注射剂中使用较广。常用 量为0.1%~0.5%,但应注意吸附可能造成主药 的损失。
7.超滤法
一般用3.0~15nm孔径的超滤膜除去部分热原。
8.其他
如采用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等,也可通过吸附 或滤过作用除去部分热原。
四、检查热原的方法
中国药典现行版本规定热 原检查采用:
(一)家兔法 (二)细菌内毒素检查法
(一)家兔法
《中国药典》现行版规定热原检查法系将一定 量的供试品,静脉注入家兔体内,在规定时间 内,观察家兔体温升高的情况,以判定供试品 中所含热原的限度是否符合规定。
如室内空气、环境、人员卫生条件达不到要求, 操作时间过长、产品灭菌不及时或灭菌不合格等 均会增加微生物的污染而产生热原。
5.产品密闭不合格,在储存中被污染
(二)使用过程中的污染
临床使用的器具如输液器、注射针筒针头、配 药器具等的污染会带入热原,中心配药室或临 床科室配药过程,由于环境、操作、用品、混 入的其他药品等因素的污染也可能带入热原。
二、污染热原的途径
(一)生产过程中的污染
1.从溶剂中带入
是热原污染的主要途径,主要指配制注射液用的注射用水 ,尽管水本身并非使微生物良好的培养基,但易被空气或 含尘空气中的微生物污染。虽经蒸馏可将热原除去,但若 操作不当或蒸馏设备结构不合理,水蒸气中带有细小的水 滴则可将热原带入。
药品剂型基础知识题库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药品剂型基础知识题库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adfe16d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c8.png)
药品剂型基础知识题库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1. 下列属于液体剂型的是()A. 散剂B. 胶囊剂C. 栓剂D. 溶液剂答案:D解析:溶液剂是液体剂型,散剂是固体剂型,胶囊剂和栓剂一般为半固体剂型。
2. 以下剂型中,生物利用度最高的是()A. 片剂B. 胶囊剂C. 注射剂D. 栓剂答案:C解析:注射剂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生物利用度最高。
3. 气雾剂属于()A. 气体剂型B. 固体剂型C. 半固体剂型D. 液体剂型答案:A解析:气雾剂借助抛射剂喷出,属于气体剂型。
4. 混悬剂属于()A. 真溶液剂型B. 胶体溶液剂型C. 乳浊液剂型D. 粗分散体系答案:D解析:混悬剂中药物微粒的粒径大于100nm,属于粗分散体系。
5. 胶囊剂的主要囊材是()A. 明胶B. 淀粉C. 羧甲基纤维素钠D. 聚乙烯醇答案:A解析:明胶是胶囊剂常用的囊材。
6. 以下属于速释剂型的是()A. 缓释片B. 肠溶片C. 分散片D. 控释片答案:C解析:分散片能迅速崩解分散,属于速释剂型。
7. 乳膏剂属于()A. 固体剂型B. 半固体剂型C. 液体剂型D. 气体剂型答案:B解析:乳膏剂为半固体剂型。
8. 脂质体属于()A. 主动靶向剂型B. 被动靶向剂型C. 物理化学靶向剂型D. 以上均不是答案:B解析:脂质体属于被动靶向剂型。
9. 栓剂在常温下为()A. 液体B. 固体C. 半固体D. 气体答案:B解析:栓剂在常温下通常为固体。
10. 缓控释制剂的特点不包括()A. 减少给药次数B. 血药浓度平稳C. 增加药物毒性D. 提高患者顺应性答案:C解析:缓控释制剂能减少给药次数,血药浓度平稳,提高患者顺应性,不会增加药物毒性。
11. 泡腾片常用的崩解剂是()A. 干淀粉B. 羧甲基淀粉钠C. 碳酸氢钠和枸橼酸D. 交联聚维酮答案:C解析:泡腾片常用碳酸氢钠和枸橼酸作为崩解剂,遇水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片剂迅速崩解。
12. 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的剂型是()A. 口服溶液剂B. 栓剂C. 片剂D. 胶囊剂答案:B解析:栓剂经直肠给药,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
第17章 制剂分析概论-知识点4-制剂的常规检查
![第17章 制剂分析概论-知识点4-制剂的常规检查](https://img.taocdn.com/s3/m/22ef5eb749649b6648d747d7.png)
《中国药典》口服普通片为主,另有含片、舌下片、 口腔贴片、咀嚼片、分散片、可溶片、泡腾片、阴道片、 阴道泡腾片、缓释片、控释片与肠溶片等
外 观: 完整光洁、色泽均匀 硬 度: 符合脆碎度检查法要求
常规检查项目:重量差异、崩解时限、其它检查
符合规定
(3) 仅1片<Q -10% 另取6片复试:12片中 仅2片<Q -10% 平均溶出量≥Q
符合规定
(三) 释放度的测定
释放度 是指口服药物从缓释制剂、控释 制剂、肠溶制剂以及透皮贴剂等,在规定条 件下释放的速率和程度
《
方法 中
国 药 典 》
第一法 用于缓释和控释制剂的测定 第二法 用于肠溶制剂 第三法 用于透皮贴剂
计量型二次抽检法 方法: 取供试品10片(个),分别测定以标示量为
100的相对含量X,求 X S A
X X1 X2 ... X10 10
i1
(X X)2
S n n 1
A 100 X
3. 含量均匀度检查结果判断标准
(1) A + 1.80S ≤ 15.0 (2) A + S > 15.0
糖衣片包衣前检查;薄膜衣片包衣后检查
注 小剂量片剂“含量均匀度检查法”
(二) 崩 解 时 限 检 查 固体制剂在规定的介质中崩解溶
散至≤2mm的碎粒(或溶化、软化)所需时间的限度; 反映药物被释放的速度,保证生物利用度
(1)检查方法 6片 同时时测定
不合格时另取6片复试
(2)规定
升
素片 ≤15′
符合规定 不符合规定
(3) A + 1.80S > 15.0 且A + S ≤ 15.0
药学专业知识一
![药学专业知识一](https://img.taocdn.com/s3/m/35c43924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59.png)
药学专业知识(一)
《药学专业知识(一)》主要考查药学类执业药师从事药品质量监管和药学服务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用于评价执业药师对药学各专业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识记、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
这部分的知识内容是药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执业药师
的执业技能的基础,体现了药师知识素养和业务水准。
根据执业药师相关职责,本科目要求在正确认识药物结构与构效关系的基础上,重点掌握药物常用剂
型的特点、质量要求和临床应用,药动学、药效学及药物体内过程;熟悉与药品质量管理直接相关的国家
药品标准和药典的通则等内容;并能够运用药学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正确认识
药物与疾病治疗的客观规律。
微生物基础知识
![微生物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22056a2f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02.png)
一、微生物概述
(三)微生物的种类 1.真核细胞型 细胞核的分化程
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 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
一、微生物概述
(三)微生物的种类 2.原核细胞型 细胞核分化程
度低,仅有原始核质,没有核膜与核 仁;细胞器不很完善。
一、微生物概述
(三)微生物的种类 3.非细胞型 没有典型的细胞结
度也越低,照射强度与电压呈直线关系。 ② 距离:照射强度与距离呈负向关系。 ③ 温度: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推荐20℃左右的环境
温度进行照射。 ④ 相对湿度:40%~60%以下的相对湿度有利于
UV对空气的消毒。
四、消毒与灭菌
⑤ 照射时间:一定程度的杀灭率要求一定的照射剂量,即 在一定UV照射强度时要保证足够的照射时间。
三、引起药品腐败的各类微生物
(一)细菌 细菌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一个细菌个体就只有一
个细胞。细菌的大小通常以微米(μm)作为计量单位。 细菌按其外形,可分为球形菌、杆状菌和螺形菌三
大类。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 核质、核蛋白体等 。
芽胞:有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能在细胞内形 成一个圆形、椭圆型或圆柱型的休眠体,称为芽胞,又 称为孢子。
四、消毒与灭菌
注意事项: a. 必须完全排出灭菌器内的空气。 b. 注意被灭菌物品的温度。灭菌器内温度与被灭
菌物品的温度一般是一致的,但在蒸汽输入过快 时,后者可能低于前者,所以升温时要有一定的 预热时间。另外,降温过快易引起玻璃炸裂。 c. 定期检查灭菌器内温度的准确性。
四、消毒与灭菌
3、化学灭菌法 利用化学试剂形成的气体来杀灭微生物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引起药品腐败的各类微生物
(四)细菌内毒素及热原 许多细菌、病毒和真菌(如酵母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https://img.taocdn.com/s3/m/31b90418b52acfc789ebc992.png)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主要考查中药学类执业药师从事药品质量监管和药学服务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用于评价执业药师对中药学各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识记、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
这部分的专业知识是中药学学科的核心组成内容,也是执业药师执业能力的基础,体现执业药师的知识素养和业务水准。
根据执业药师相关职责,本科目要求在理解中药药性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掌握中药制剂与剂型的特点、质量要求和临床应用,常用中药的来源、产地与性状鉴别,中药炮制与饮片质量控制等内容;熟悉中药化学成分与质量控制成分及中药毒理;并能够运用有关中药学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正确认识中药与疾病治疗的客观规律。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物质的热性质与焓变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物质的热性质与焓变](https://img.taocdn.com/s3/m/b08e250d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a9.png)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物质的热性质与焓变热性质是指物质在加热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性质,而焓变指的是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吸热或放热的变化。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了解和掌握物质的热性质与焓变对于理解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以及热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初中化学中与物质的热性质与焓变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温度和热量1. 温度:温度是物体或物质的热状态的一种度量,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基于温度计的读数,可以用来比较物体的热度高低。
2. 热量:热量是指物体或物质在温度变化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能量。
当物体受热时,吸收的能量为正,称为正热量;当物体放热时,放出的能量为负,称为负热量。
热量的单位是焦耳(J)。
二、物质的比热容1. 比热容:物质的比热容是指单位质量物质升高1摄氏度所需要的热量。
通常用符号C表示,单位是焦耳/克·摄氏度(J/g·℃)。
2. 比热容的计算:比热容可以通过实验测量来确定。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将一定质量的物质加热或冷却,测量温度的变化来计算比热容。
三、物质的相变1. 相变: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称为相变。
常见的相变有升华、熔化和凝固。
2. 升华:固体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直接转变为气体物质的过程称为升华。
例如,干冰在常温下直接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
3. 熔化:固体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加热转变为液体物质的过程称为熔化。
熔化时,物质吸收热量。
例如,冰在零摄氏度条件下熔化成水。
4. 凝固:液体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冷却转变为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凝固。
凝固时,物质放出热量。
例如,水在零摄氏度条件下凝固成冰。
四、焓变的概念1. 焓变:焓变指的是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吸热或放热的变化。
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伴随着能量的转化。
2. 焓变的表示:焓变通常用ΔH表示,其中Δ表示变化量。
当焓变为正时,表示物质吸热;当焓变为负时,表示物质放热。
五、焓变与化学反应1. 反应焓变:反应焓变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所伴随的焓变,可以通过对物质的热量变化进行测量和计算来确定。
医学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医学基础知识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796e55e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82.png)
医学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点彩红细胞:尚未彻低成熟的红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受到伤害,其胞质中残存变性的嗜碱性RNA,碱性亚甲蓝染色后,呈大小、外形不一的蓝色颗粒,瑞氏染色后,颗粒呈蓝黑色。
2、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称为核左移3、核右移: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或超过3%则称为核右移4、异型淋巴细胞:在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毒感染、百日咳、梅毒、布鲁氏菌、弓形虫感染、药物反应等状况下,淋巴细胞增多,并浮现某些形态学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共分三型。
I型(空泡型,浆细胞型),II型(不规章型,单核细胞型),III(稚嫩型)。
5、ABO血型抗体:分自然抗体和免疫性抗体。
自然抗体是在没有可觉察的抗原刺激下铲射过的抗体,以IgM为主,免疫性抗体是在无觉察的免疫刺激下产生的抗体,有IgM,IgG,IgA,主要是IgG。
6、尿渗量:是反映溶解在尿中的溶质颗粒(分子或离子)数量的一种指标,是表示肾脏排泄道尿中的全部溶质颗粒的的总数量。
7、血尿:按照尿中红细胞的形态分为三种。
1、均一性红细胞血尿(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红细胞形状和大小多见正常,形态较全都,囫囵尿标本中红细胞形态不超过2种。
2、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肾小球源性血尿),红细胞大小不一,体积可相差3~4倍,尿中可见2种形态以上红细胞。
3、混合性血尿。
含有均一性和非均一性两类红细胞。
镜下血尿是指尿液经离心沉淀镜检时发觉红细胞数>3个/HP。
8、夏科—莱登结晶:为菱形无色透亮结晶,其两端尖长,大小不等,折光性强,是嗜酸粒细胞破碎后嗜酸性颗粒互相融合而成。
多见于阿米巴痢疾,钩虫病,过敏性肠炎患者的粪便中。
可见于支气管哮喘患者气管腔内的粘液栓中(粘液栓主要是由粘液、坏死脱落的细胞和一些白细胞构成的)。
9、病理性尿蛋白:指人体某个系统或脏器发生病变所致的尿液持续浮现蛋白。
普通24小时尿蛋白量超过150毫克,是肾脏疾病的牢靠指标。
(干货)2021年执业药师考试《药一》知识点汇总
![(干货)2021年执业药师考试《药一》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386ed4337f1922791788e865.png)
(干货)2021年执业药师考试《药一》知识点汇总滴丸剂的分类与特点1、滴丸剂的分类根据其特点与用途可分为:速释高效滴丸、缓释、控释滴丸、溶液滴丸、栓剂滴丸、硬胶囊滴丸、包衣滴丸、脂质体滴丸、肠溶衣滴丸、干压包衣滴丸。
(1)速释高效滴丸:滴丸是利用固体分散体的技术进行制备。
当基质溶解时,体内药物以微细结晶、无定形微粒或分子形式释出,所以溶解快、吸收快、作用快、生物利用度高。
(2)缓释、控释滴丸:缓释是使滴丸中的药物在较长时间内缓慢溶出,而达长效;控释是使药物在滴丸中以恒定速度溶出,其作用可达数日甚至更多。
如氯霉素控释滴丸。
(3)溶液滴丸:滴丸采用水溶性基质来制备,在水中可崩解为澄明溶液。
如氯己定滴丸可用于饮用水消毒。
(4)栓剂滴丸:滴丸同水溶性栓剂一样可用聚乙二醇等水溶性基质。
滴丸可同样用于直肠,也可由直肠吸收而直接作用于全身,具有生物利用度高、作用快等特点。
(5)硬胶囊滴丸:硬胶囊中可装入不同溶出度的滴丸,以组成所需溶出度的缓释小丸胶囊。
(6)包衣滴丸:同片剂、丸剂一样需包糖衣、薄膜衣等。
(7)脂质体滴丸:是将脂质体在不断搅拌下加入熔融的聚乙二醇4000中形成混悬液,倾倒于模型中冷凝成型。
(8)肠溶衣滴丸:采用在胃中不溶解的基质制备而成。
(9)干压包衣滴丸:以滴丸为中心,压上其他药物组成的衣层,融合了两种剂型的优点。
2、滴丸剂的特点(1)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工艺周期短、生产率高。
(2)工艺条件易于控制,质量稳定,剂量准确,受热时间短,易氧化及具挥发性的药物溶于基质后,可增加其稳定性。
(3)基质容纳液态药物的量大,故可使液态药物固形化。
(4)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的滴丸具有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的特点。
(5)发展了耳、眼科用药的新剂型,五官科制剂多为液态或半固态剂型,作用时间不持久,制成滴丸剂可起到延效作用。
血液制品管理血液制品管理1.原料血浆的管理国家实行单采血浆站统一规划、设置的制度,单采血浆站由血液制品生产单位或由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设置,专门从事单采血浆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用3.0~15nm孔径的超滤膜除去部分热原。
8.其他
如采用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等,也可通过吸附 或滤过作用除去部分热原。
四、检查热原的方法
中国药典现行版本规定热 原检查采用:
(一)家兔法 (二)细菌内毒素检查法
(一)家兔法
《中国药典》现行版规定热原检查法系将一定 量的供试品,静脉注入家兔体内,在规定时间 内,观察家兔体温升高的情况,以判定供试品 中所含热原的限度是否符合规定。
如室内空气、环境、人员卫生条件达不到要求, 操作时间过长、产品灭菌不及时或灭菌不合格等 均会增加微生物的污染而产生热原。
5.产品密闭不合格,在储存中被污染
(二)使用过程中的污染
临床使用的器具如输液器、注射针筒针头、配 药器具等的污染会带入热原,中心配药室或临 床科室配药过程,由于环境、操作、用品、混 入的其他药品等因素的污染也可能带入热原。
热原反应:含有热原的注射剂注入人体可引起发
热反应,使人体产生发冷、寒战、体温升高、出 汗、恶心、呕吐等症状,有时体温可升至40℃,
严重者甚至昏迷、虚脱,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 生命。
(二)热原的组成
热原是微生物的一种内毒素(内毒素:革兰氏阴性 细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细菌在生活时不能释放出 来,当细胞死亡而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体时才 释放出来)。
3.水溶性
由于磷脂结构上连接有多糖,所以热原能溶于 水,在水或水溶液中呈分子状态。
4.不挥发性
热原本身不挥发,但必须注意在蒸馏时,防止随 水蒸气雾滴带入药液或注射用水中,因此在配制 罐和蒸馏水室的蒸发器上部设隔沫装置,以分离 蒸汽和雾滴。
5.其他性质
热原能被活性炭吸附,也能被强酸、强碱、强氧 化剂破坏,超声波亦能破坏热原。
一、热原的概念、组成与性质 二、污染热原的途径 三、除去热原的方法 四、检查热原的方法
一、热原的概念、组成与性质
(一)热原的概念
热原:是由微生物代谢产生的微量即能引起恒
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
大多数细菌都能产生热原,霉菌、酵母菌、真 菌,甚至病毒也能产生热原。在产生热原的微 生物中,致热能力最强的是革兰氏阴性杆菌的 产物,其次是革兰氏阳性杆菌类,革兰阳性球 菌则较弱。
此外,还可用活性炭与白陶土合用除去热原。
4.酸碱法
玻璃、搪瓷等耐酸容器及用具,可用重铬酸钾 硫酸清洁液或稀氢氧化钠液处理破坏热原。
5.环氧乙烷气体杀灭法
临床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都普遍使用该 方法,效果可靠、产品具有较长的有效期。
6.凝胶过滤法
热原分子量为1×106左右,采用二乙氨基乙基葡 聚糖凝胶(分子筛)可去除部分热原。
家兔法作为热原检查法,仍是目前各国药典法 定的方法。因家兔对热原的反应与人基本相似, 试验成本相对比较低。对供试家兔的要求、试 验前的准备、检查法、结果判断药典均有具体 规定。
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取决于试验动物的 状况、实验室条件和操作的规范性。
供试验用家兔应按药典要求进行选择,以免影 响结果。
内毒素是由磷脂、脂多糖和蛋白质所组成的复合物, 其中脂多糖是内毒素的主要成分,具有特别强的热 原活性,因而可以近似的认为: 热原=内毒素=脂多糖
脂多糖的化学组成因菌种不同而异(主要含有多种 糖类,类脂化合物,有机磷和其它一些成分);热 原的分子量一般为1×106左右。
(三)热原的性质
1.耐热性
三、除去热原的方法
1.高温法
耐高温的注射器、针头或器皿,在洗涤干燥后, 于250℃加热30分钟以上,可以破坏热原。
2.蒸馏法
热原能溶于水但不挥发,因此制备注射用水时, 需经蒸馏,纯化水中的热原可被除去。
3.活性炭吸附法
活性炭对热原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同时有助滤、 脱色作用,所以在注射剂中使用较广。常用量 为0.1%~0.5%,但应注意吸附可能造成主药的 损失。
故注射用水应新鲜使用,多效蒸馏水机质量要好,环境 应洁净。
2.从原辅料中带入
一些原辅料因包装损坏、受潮而污染微生物可产 生热原。另外,用生物方法制备的药品如水解蛋 白及中药提取物易带入致热物质。
3.从容器、用具、管道和装置中带入
如未按GMP要求认真清洗处理,常易导致热原 污染。
4.制备过程中的污染
家兔法监测内毒素的灵敏度约为0.001mg/mL, 试验结果接近人体真实情况。
但该法操作繁琐费时,不能用于注射剂生产过 程中的质量控制,且不适用于放射性药物、肿 瘤抑制剂等细胞毒性药物制剂。
(二)细菌内毒素检查法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系利用鲎试剂来检测或量化革 兰阴性菌产生的细菌内毒素,以判断供试品中细 菌内毒素的限量是否符合规定的一种方法。细菌 内毒素的量用内毒素单位(EU)表示。
一般在 60 ℃加热1小时不受影响,100 ℃会有少 量不耐热的热原被破坏,只有在180℃、2小时, 250℃、30分钟或650℃、1分钟可使热原彻底破 坏。
必须引起注意:在通常注射剂的灭菌条件下,往 往不足以使热原破坏。
2.可滤过性
热原体积小,约在1~5nm之间,故一般滤器、 微孔滤膜均不能截留,一些超滤设备可以滤除部 分热原。
二、污染热原的途径
(一)生产过程中的污染
1.从溶剂中带入
是热原污染的主要途径,主要指配制注射液用的注射用 水,尽管水本身并非使微生物良好的培养基,但易被空 气或含尘空气中的微生物污染。虽经蒸馏可将热原除去, 但若操作不当或蒸馏设备结构不合理,水蒸气中带有细 小的水滴则可将热原带入。
另外,注射用水储存不当或储存时间过长被微生物污染 也可产生热原。
鲎是节肢动物门、螯肢亚门肢口纲剑尾目的一种 海生动物,又称鲎珠。
鲎的血细胞溶解物与内毒素之间产生凝聚反应。 鲎试剂即鲎的血细胞溶解物。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包括凝胶法和光度测定法两种方 法:
凝胶法系利用鲎试剂与细菌内毒素产生凝集反应的 原理来检测或半定量内毒素;
光度测定法包括浊度法和显色基质法,系分别利用 鲎试剂与内毒素反应过程中的浊度变化及产生的凝 固酶使特定底物释放出呈色团的多少来测定内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