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血之酸枣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缪希雍“补血须用酸枣仁”
辽宁中医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沈阳,110032) 谷建军
关键词:缪希雍 吐血证 酸枣仁 王肯堂 缪希雍,字仲淳,号慕台,明代著名医学家。


伤寒、脾胃、血证、中风诸证均颇有心得,给后世医家以很大启发。

其对血证提出的“吐血三要法”,得到诸多名家的首肯与赞赏。

如王肯堂、张璐、叶天士、唐宗海等诸大家论治血证时,纷纷引用其“吐血三要法”。

而“补血须用酸枣仁”这一观点正说明了三要法的至要之处。

对吐血证,时医多以凉血止血之法为治。

缪氏针对时弊,提出了“见血休治血”的“吐血三要法”:首先宜降气、不宜降火;其次宜行血、不宜止血;再次宜
补肝、不宜伐肝。

在缪氏《先醒斋医学广笔记》1
中对三要法只有提纲挈领的论述,而王肯堂在其著作《灵
兰要览・呕血》2
一篇中对三要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灵兰要览・呕血》篇记载:“岁巳卯秋,始晤缪仲淳于白下,相得甚欢,忽谓余曰:补血须用酸枣仁。

余洒然有省。

”缪氏于巳卯(约1580年)秋,与王氏相会于白下(即南京),二人相谈医理,王氏对其医学造诣大为折服,缪氏并传其名方资生丸于王氏。

对“补血须用酸枣仁”一言,王肯堂更别有心得。

王氏外兄虞检庵病呕血,虽用补法,亦终致不起,病中“未尝瞑目而卧也”。

对呕血这一伴见症,王氏一直未明其因,“余一时思不及此,心常缺然。

”直至与缪氏会后,闻其说“补血须用酸枣仁”,方大悟:“肝为藏血之脏,故人卧则血归于肝。

今肝脏虚极,不足以摄血,荣卫之气,亦不复行于表分,故不复瞑目而卧,则血无所归矣。

血无所归,故积久而复吐出,自然之理也。

”说明呕血者目不瞑是由于肝虚不能藏血。

不寐的病机各异,有太阴土虚,阴阳不归而不寐者;有阳明气逆,上而不下则不寐者;有阳明厥阴开合不利而不寐者;有肝之阴血虚,致肝不藏魂而不寐者(《本草崇原集说・酸枣仁》
)。

王肯堂独将血证不寐之理归于肝虚不能藏血,笔者原亦不明其理,一般认为酸枣仁的作用是养心安神、大补心脾、除虚烦不眠,与肝虚有何关系?然而遍查本草资料才发现,酸枣仁的药性与一般认识竟大不相同。

从归经上看,有资料认为酸枣仁入肺经,如《神农本草经三家合注・酸枣仁》叶天士认为:“枣仁气平,禀天秋敛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

”有认为入心经,如《本草约言・酸枣仁》:“酸枣仁,味酸,气平……入手少阴心、足少阳胆、足厥阴肝。

”但大多数认为入肝胆经,如《本草图解・酸枣仁》:“酸枣仁味酸性收,故其主治多在肝胆二经……世俗不知其用,误为心家之药,非其性矣。

”《本草求真・酸枣仁》:“本肝胆二经要药,因其气香味甘,故又能舒太阴之脾。

”《本草纲目・酸枣》:“其仁甘而润……皆足厥阴少阳药也。

今人专以为心家药,殊昧此理。

”《本草征要・酸枣仁》:“味酸平无毒,入肝胆二经。


从功用上看,除《神农本草经》等言其“主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四肢酸痛、湿痹”外,多数资料认为酸枣仁主治多寐、不寐及多汗等症。

而对其主治不寐的机理亦多从补肝胆的角度出发。

如《本草图解・酸枣仁》:“酸枣仁味酸性收,故其主治多在肝胆二经,肝虚则阴伤而烦心不得卧。

肝藏魂,卧则魂归于肝,肝不能藏魂,故目不瞑。

酸枣仁味归肝,肝受养,故熟寐也。

”《本草求原・酸枣仁》:“酸枣仁,酸甘平

2—2005年第2期
而润,凡仁皆润,专补肝胆之血。

”《本草从新・酸枣仁》:“生用酸平,专补肝胆,今人专以为心家药,殊未明耳。

”《医宗必读・酸枣仁》:“胆怯者,心君易动,惊悸盗汗之所自来也;肝虚者,血不归经,则虚烦不眠之所自来也。

枣仁能补肝益胆,则阴得其养而诸证皆安矣。


从以上对酸枣仁性味归经及功用的论述中可知,“酸枣仁得木之气”,补肝胆是其本性,“兼土化”,补脾乃其兼性,“其主治多在肝胆二经”,有养肝阴、补肝气之效(《神农本草经疏・酸枣仁》)。

故王肯堂从缪氏“补血须用酸枣仁”一言中便悟出“宜补肝不宜伐肝”之理。

后世《本草述钩元・酸枣仁》亦云:“补阴者,滋阴而俾之生也,生化之机合,缪氏故谓补血无如酸枣也……其为肝胆血分之要剂。


吐血之症,往往症见肺卫,其本却在肝。

“先医谓肝无补法”(《灵兰要览・呕血》),对呕血常用平肝、
伐肝之品,“以至爪青囊缩而不起”。

故王肯堂说:“肝藏血,血阴物也,阴难成易亏。

又肝为东方木,为发生之脏,宜滋养不宜克伐……失血之后肝脏空虚,汲汲焉实之不暇,而敢以纤毫平肝之药伐之哉!”深悟缪氏“宜补肝不宜伐肝”之旨,其中亦暗含缪氏之“阴无骤补之法,非多服药不效”的血证治疗原则。

在吐血三要法中,前二法乃治其标,后一法是治其本。

对补血养肝之法,王肯堂说:“若补血养肝,血有所归,如茯神、龙眼肉、酸枣仁等,随证择用。


参考资料
1 明・缪希雍1先醒斋医学广笔记1见:缪希雍医学全书M1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
2 明・王肯堂1灵兰要览M1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收稿日期∶2004-12-06)
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的骨伤科成就
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2) 黄俊卿
摘要:本文从六个方面系统论述了《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所取得的突出成就,重点介绍了蔺氏治疗骨折、脱位、筋伤、内伤等骨伤科常见疾病的经验。

并用现代中医骨伤科的理论观点发掘了蔺氏的学术思想,客观地评价了该书对骨伤科的贡献。

将其治疗骨折、脱位的方法概括为麻醉、复位、固定、按摩和功能疗法、内外用药等五种疗法,治疗伤科内伤的方法归纳为“七步内伤辨治法”,认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实际应用了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动静结合、医患合作等四大治疗原则,该书奠定了骨伤科辨证论治的理论框架,它的问世成为了中医骨伤学科形成的标志。

关键词:《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蔺道人 骨伤科 唐代文献研究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1是唐代骨伤学家蔺道人所著,约成书于公元841~846年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

全书共一卷,分三节,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

它在《内经》、
《难经》、
《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著作的理论指导下,继承了前人的骨伤科经验,并加以总结,详细论述了临床上常见的骨折、脱位、伤筋、内伤等骨伤科疾病的分类和诊治,实际应用时遵循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动静结合、医患合作等四大治疗原则,基本奠定了中医骨伤科学的理论框架。

学术思想 承前启后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的学术思想源于《黄帝内经》和《难经》,还受到了道家“动静”观的影响,整体

1
2

中医文献杂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