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6高考生物真题分类17-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试题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试题1.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淡水湖泊藻类水华频繁发生。
人工打捞和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进行紧急处理是常用的治理方法。
近年来,研究者采用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1)杀藻剂处理水华与生物修复的方法相比,主要缺点是和。
(2)在该修复生态系统中,主要生产者是和,鱼类属于该生态系统的。
(3)生物修复系统构建后,种间关系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4)挺水植物在该系统中的作用是。
该修复系统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群落结构趋于稳定,群落的这个变化过程属于。
【答案】(1)污染环境(杀伤天敌)使藻类产生抗药性(2)藻类大型挺水植物消费者(3)大型挺水植物和藻类竞争,投放鱼类捕食藻类等(4)吸收营养,降低富营养化程度遮光,影响藻类生长并分泌次生代谢物抑制藻类生长次生演替【解析】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治理水体富营养化要从根源开始,减少氮、磷的排放量,增加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消费者数量,化学治理存在的污染等。
分析试题给的材料,在该修复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浮游植物和挺水植物,消费者是鱼类,它们之间的生物关系有竞争和捕食两种。
大型挺水植物可以与藻类发生竞争,同时吸收营养降低水体中的氮、磷浓度,经过修复的生态系统可重新趋于稳定。
2.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青蛙和蜘蛛之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B.图中的所有生物构成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C.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D.蛇在此食物网中处于两个不同营养级【答案】B【解析】由图知,青蛙和蜘蛛同时以蝗虫为食,即构成竞争关系,而青蛙又捕食蜘蛛,构成捕食关系;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的集合,而图中仅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了分解者;图中一共包含4条食物链;蛇同时处于第四和第五营养级。
2015、2016、2017三年高考全国卷生物试题分专题分类归纳研析及2018考纲解读和二轮复习建议专题七
专题:生物与环境3-4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Ⅰ种群的数量变化Ⅱ群落的结构特征Ⅰ群落的演替Ⅰ3-5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3-6生态环境的保护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Ⅱ(2017年Ⅰ→Ⅱ)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3-4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Ⅰ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1)概念(黑体字)(2)估算方法(小字)①样方法:概念、注意事项②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2、年龄组成(年龄结构)(1)概念(2)类型(图)(3)作用种群的数量变化Ⅱ(一)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1、“J”型曲线条件(黑体字)2、“S”型曲线(1)增长率曲线(2)K值(环境容纳量)与K/2值的应用.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二)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群落的结构特征Ⅰ(一)群落的概念(黑体字)(二)群落的特征1、物种组成丰富度:概念(黑体字)2、种间关系(图)(1)竞争(2)捕食(3)互利共生(4)寄生3、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分层现象(2)水平结构群落的演替Ⅰ(一)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的六个阶段(二)群落演替的特点3-5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Ⅰ(一)生态系统的概念(黑体字)(二)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成分(2)生产者:作用(3)消费者:作用(4)分解者2、食物链和食物网(1)营养级级别、消费者级别(2)数量变化及原因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一)能量流动1、概念(黑体字)2(1)能量来源(2)能量去向:自身呼吸作用、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3(二)物质循环1、概念(黑体字)2、碳循环(图),生物成分E表示, 表示初级消费者。
;生产者;分解者;C)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作用(黑体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2017海南卷,28】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问题:(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
2016-2018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选择题)
2016-2018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
(2017江苏9)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 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 是
2016-2018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
(2016年全国I卷,第5题,6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 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 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 列说法错误的是
B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D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 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
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
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016-2018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
(2017年11月浙江卷,第1题,2分)下列生态系统中最稳定的是 A.沙漠 B.苔原 D C.草原 D.热带雨林
2016-2018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
(2017年11月浙江卷,第4题,2分)下列不属于水体污染防治措施的是 A.对河道开展清淤保洁工作 C.禁止工业废水超标排放 B.建立污水处理厂 D.给汽车安装排气净化装置
D
2016-2018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
(2017年11月浙江卷,第10题,2分)下列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正 确的是
D
2016-2018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
(2017年4月浙江卷,第15题,2分)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最大数量 B B.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C.环境容纳量由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2018年高考生物分类试题及答案汇编知识点16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 版,请按住 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理适合的观看比率,答案分析附后。
封闭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
知识点 16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1.(2018·全国卷Ⅲ· T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拥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检查。
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花费者B.黑光灯传达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检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研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分析】选 B。
此题主要考察生态系统的构成成分和信息传达功能 ,种群等有关知识。
趋光性昆虫以植物为食 ,属于生态系统的花费者 ,A 项正确 ;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 ,它发出 330~400 nm 的紫外光波 ,故黑光灯传达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是经过紫外光传达的 ,属于物理信息 ,B 项错误 ;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检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是一种依据昆虫趋光性的特色检查相对密度的方法,C 项正确 ;黑光灯能诱捕多种趋光性昆虫 ,进而能够统计必定范围内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D 项正确。
2.(2018·全国卷Ⅰ· T29)回答以下问题 :(1)大自然中 ,猎物可经过迅速奔跑来逃走被捕食,而捕食者则经过更迅速的奔跑来获取捕食猎物的时机,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使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
(2)依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益于增添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添的方式是。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
分解者经过来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分析】 (1)不一样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互相影响中不停进化和发展即协同进化 (共同进化 )。
(2)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 ,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益于增添物种多样性, 在这个过程中 ,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添的方式是捕食者常常捕食数目多的物种, 防止出现一种或少量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场面,为其余物种的生存供应时机。
2016年全国3卷高考生物真题及详细解析(解析版,学生版,精校版,新课标Ⅲ卷)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Ⅲ)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8分)1.(3分)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是通过自由扩散实现的B.细胞膜与线粒体膜、核膜中所含蛋白质的功能相同C.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存在膜脂的流动现象D.膜中的磷脂分子是由胆固醇、脂肪酸和磷酸组成的2.(3分)在前人进行的下列研究中,采用的核心技术相同(或相似)的一组是()①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②用紫外线等处理青霉菌选育高产青霉素菌株③用T2噬菌体浸染大肠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④用甲基绿和吡罗红对细胞染色,观察核酸的分布。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3分)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4.(3分)为了探究生长素的作用,将去尖端的玉米胚芽鞘切段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胚芽鞘上端一侧放置含有适宜浓度IAA的琼脂块,对照组胚芽鞘上端同侧放置不含IAA的琼脂块,两组胚芽鞘在同样条件下,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对照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实验组胚芽鞘发生弯曲生长,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胚芽鞘b侧的IAA含量与b′侧的相等B.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的IAA含量不同C.胚芽鞘b′侧细胞能运输IAA而c′侧细胞不能D.琼脂块d′从a′中获得IAA量小于a′的输出量5.(3分)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在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6.(3分)用某种高等植物的纯合红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进行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花.若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花为272株,白花为212株;若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F2中白花植株都是纯合体B.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C.控制红花与白花的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D.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种类比红花植株的多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39分)7.(10分)为了探究某地夏日晴天中午时气温和相对湿度对A品种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将生长状态一致的A品种小麦植株分为5组,1组在田间生长作为对照组,另4组在人工气候室中生长作为实验组,并保持其光照和CO2浓度等条件与对照组相同.于中午12:30测定各组叶片的光合速率,各组实验处理及结果如表所示:对照组实验组一实验组二实验组三实验组四实验处理温度/℃3636363125相对湿度/%1727525252实验结果光合速/mgCO2•dm﹣2•h﹣111.115.122.123.720.7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实验结果,可以推测中午时对小麦光合速率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是,其依据是.并可推测,(填“增加”或“降低”)麦田环境的相对湿度可降低小麦光合作用“午休”的程度.(2)在实验组中,若适当提高第组的环境温度能提高小麦的光合速率,其原因是.(3)小麦叶片气孔开放时,CO2进入叶肉细胞的过程(填“需要”或“不需要”)载体蛋白,(填“需要”或“不需要”)消耗ATP.8.(9分)回答下列问题:(1)正常人在饥饿且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与其在进食后的情况相比,血液中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其原因是。
2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及环境保护 备战2018年高考生物之高频考点Word版含解析
28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及环境保护考点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1)结构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一般相关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变化,可用下图曲线表示。
(2)功能的相对稳定:生物群落能量的输入量与输出量保持相对平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3)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生物多样性−−−→决定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决定自我调节能力大小−−−→决定稳定性强弱。
2.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1)负反馈调节①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②作用结果: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平衡和稳态。
③示例:森林中的食虫鸟和害虫的数量变化。
如图所示:④意义: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2)正反馈调节①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②作用结果: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
③示例:如图所示,若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类死亡。
因此,由于正反馈的作用,污染会越来越严重,鱼类的死亡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3.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辨析(1)实例①河流:②森林:(2)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3)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迅速丧失,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4.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5.通过曲线图辨析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图形解读】(1)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2)y 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
(3)x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强。
(4)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这一面积越大,即x与y越大,则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真题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1.(2024·四川南江中学高三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B.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调节只存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C.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其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D.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于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2024·济南历城第二中学高三检测)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能破坏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需要利用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和技术。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恢复生态学主要是利用了生物群落演替理论,强调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适应性C.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生态系统恢复稳定后,群落的物种组成保持动态平衡3.(2024·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高三模拟)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最普遍的调节机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干旱时,植物体内脱落酸含量增加,导致叶片气孔大量关闭,不属于反馈调节B.“先增先减者为被捕食者”这一种群数量动态变化与两种群间的反馈调节有关C.“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系统,与反馈调节无关D.反馈调节可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4.研究者设计了一个养猪场废水处理系统,具体流程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氧化塘中的植物、动物、细菌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B.氧化塘后部种植挺水植物,通过竞争有机物从而抑制藻类生长C.废水不能过量流入氧化塘,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D.废水流入厌氧池前,加水稀释处理可以防止微生物过度失水而死亡5.(2024·武汉高三模拟)如图为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
2016-2018年生物高考真题试题分类汇编:内环境与稳态(精编+解析版)
2016-2018年生物高考真题试题分类汇编:内环境与稳态(精编+解析版)2016-2018年生物高考真题试题分类汇编:内环境与稳态1.问题: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是正确答案:A。
淋巴管内的液体改写:哪个液体属于内环境?2.问题: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及其相关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正确答案:B。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二次免疫应答都与记忆细胞有关改写:特异性免疫及其相关应用的哪个叙述是正确的?3.问题: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正确答案:A。
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改写:哪个叙述关于人体内环境是错误的?4.问题:向实验狗的颈动脉内灌注高渗盐水后,会出现的现象是正确答案:B。
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减少改写:向实验狗的颈动脉内灌注高渗盐水后,会发生哪种现象?5.问题:取某实验小鼠皮肤片,分别移植到同种小鼠甲和切除胸腺的同种小鼠乙身上。
一段时间后,观测到该皮肤片在小鼠乙身上的存活时间比小鼠甲的长。
由此推断,对该皮肤片发生排斥反应的主要细胞是正确答案:B。
T淋巴细胞改写:对该皮肤片发生排斥反应的主要细胞是哪个?6.问题: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
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
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正确答案:C。
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改写: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哪个解释是合理的?7.问题: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正确答案:B。
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改写:哪个叙述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是正确的?解析见下:1.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属于内环境,输尿管内的液体、汗腺导管内的液体、消化管内的液体属于外界环境。
因此,选项A正确。
2.本题没有问题,答案为B。
3.心肌细胞的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浓度高于内环境是错误的;血管中的药物需要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再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是正确的;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诱发人体组织水肿是正确的;内环境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是正确的。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含答案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遗体 遗体 遗体 枯枝败叶 (起点) 未固定 ……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太阳能 生产者 (植物) 初级消费者 (植食动物) 次级消费者 (肉食动物) 三级消费者 (肉食动物) 分解者(细菌、 真菌等微生物)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考点梳理.逐个击破】1. 生态系统(1)概念:由 生物群落 与它的 无机环境 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有大有小。
生物圈 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地球上的 全部生物 及其 无机环境 。
2.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和 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
3.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如 水、空气、无机盐 等;能量:如 阳光、热能 。
(2)生产者: 自养 (自养/异养)生物。
主要是 绿色植物 ,还包括光合细菌(如蓝细菌)、化能合成菌(如 硝化细菌 )。
(3)消费者:属于 异养 (自养/异养)生物。
捕食性 动物 、寄生生物(如 菟丝子、蛔虫、肠道中的大肠杆菌、结核杆菌、病毒 )。
(4)分解者:能将 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属于 异养 (自养/异养)生物。
主要是腐生性 细菌 、 真菌 及动物。
4.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因 捕食 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食物网:生态系统中,许多 食物链 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 食物网 。
5. 能量流动的含义:生态系统中能量的 输入 、 传递 、 转化 和 散失 的过程。
6. 能量的传递:7.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 化学元素 ,不断地在 生物群落 和 无机环境 之间循环流动的过程。
(2)范围: 生物圈 。
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 。
(3)特点: 全球性 、 循环流动、反复利用 。
三年高考2016_2018高考生物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4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解析
专题14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1.(2018海南卷,19)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
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答案】A【解析】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A正确;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B 正确;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C正确;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物理信息,D错误。
2.(2018浙江卷,2)下列属于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的措施是()A.减少氟利昂的使用B.增加化肥的使用C.增加污染物的排放D.增加汽车尾气的排放【答案】A【解析】空气中的氟里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能破坏臭氧层,导致臭氧层变薄或出现空洞。
可见,减少氟利昂的使用,可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A正确,B、C、D均错误。
3.(2018海南卷,20)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
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B.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C.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D.藻类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答案】D【解析】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A正确;鳜鱼的营养级比鲢鱼高,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B正确;通气有利于水体中分解者的呼吸作用,促进残骸分解为无机物,C正确;藻类固定的能量大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D错误。
4.(2018海南卷,21)对于一个结构和功能处于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系统,下列推论错误的是()A.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B.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C.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D.生物多样性提高后,某营养级的能量可全部流入下一营养级【答案】D【解析】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A正确;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B正确;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C正确;生物多样性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保持不变,D错误。
66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018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含解析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
4.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5.两种类型的比较项目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区别实质保持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核心抵抗干扰,保持原状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影响因素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小,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二者联①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系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亦然;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如图所示:6.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考向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基础的分析1.某海域随着气温升高,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大量繁殖,导致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浮游动物减少;由于石油泄漏导致该海域大量海鱼死亡,进而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生生物死亡。
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温度升高引起的变化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石油泄漏引起的变化属于负反馈调节B.温度升高引起的变化属于负反馈调节,石油泄漏引起的变化不属于负反馈调节C.温度升高和石油泄漏引起的变化均属于负反馈调节D.温度升高和石油泄漏引起的变化均不属于负反馈调节【参考答案】B解题技巧生态系统调节中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比较比较项目正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调节方式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结果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实例分析2.如图所示为不同生态系统在相同的环境条件变化下,甲和乙两个生物群落所表现出来的反应。
2016高考全国1卷理综生物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6高考全国1卷理综生物试题及答案解析B.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可以通过科学手段得到有效控制C.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由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和自身调节机制共同维持的D.生态系统的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责任【答案】B【改写】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人类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正确的说法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由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和自身调节机制共同维持的;生态系统的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责任。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难以完全控制的,但可以通过科学手段减少负面影响。
考点:生态学思想和生态系统保护二、非选择题(一)必做题29.在DNA分子的研究中,常用P来标记DNA分子。
用α、β和γ表示ATP或dATP上三个磷酸基团所处的位置(A-Pα~Pβ~Pγ或dA-Pα~Pβ~Pγ)。
请回答以下问题:(1)某种酶可以催化ATP的一个磷酸基团转移到DNA末端上,同时产生ADP。
若要用该酶把32P标记到DNA末端上,那么带有P的磷酸基团应在ATP的γ位上。
(2)若用带有P标记的dATP作为DNA生物合成的原料,将P标记到新合成的DNA分子上,则带有P的磷酸基团应在dATP的α位上。
【解析】(1)ATP是直接能源物质,ATP供能时,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断裂。
远离腺苷的磷酸基团转移到DNA末端。
由此可推知:带有P的磷酸基团应在ATP的γ位上。
(2)依据脱氧核苷酸上磷酸基团的位置,以及dATP的结构,可推知:若用带有P标记的dATP作为DNA生物合成的原料,将P标记到新合成的DNA分子上,则带有P的磷酸基团应在dATP的α位上。
【答案】(1)γ(2)α(3)DNA为半保留复制,形成的n个DNA分子中只有两个DNA分子的一条链含有原来的DNA分子的一条链。
因此,只有这两个DNA分子中含有P,所以含有P的噬菌体所占比例为2/n。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试题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试题1.(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答案】C【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则其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相关,所以A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使生物群落越来越成熟,物种越来越多,则生物多样性逐渐升高,所以B错误;生态系统越稳定,则其物种丰富度越高,营养结构越复杂,所以C正确;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很容易遭到破坏,所以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下列现象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A.沙尘暴频发B.火山爆发C.温室效应加剧D.湿地内物种减少【答案】B【解析】火山爆发不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掠夺和破坏造成的,说以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环境及相关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右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
请回答:(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____________曲线。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____________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____。
高一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试题答案及解析1.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就越大,原因是 ( )①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②能量可通过不同的食物链传递到顶级③某营养级的部分生物减少或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④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③④【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调节能力主要受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和营养结构来结构,则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相对的营养结构将越复杂,使其调节能力增强,故①正确;能量可通过不同的食物链传递到顶级,说明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其调节能力强,故②正确;某营养级的部分生物减少或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说明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其调节能力强,故③正确;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这是能量流动的特点,不能说明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强弱,故④错误,所以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属于我们学习过的人类生存面临的问题之一的是A.粮食问题B.如何克隆人C.培养转基因植物D.培养转基因动物【答案】A【解析】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A正确;BCD都为现代生物技术,不是直接的人类生存问题,错。
【考点】人类生存的问题和现代生物技术的意义,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3.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A.DNA具有多样性B.RNA具有多样性C.蛋白质具有多样性D.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B【解析】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DNA具有多样性,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的多样性,A正确。
4.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以下措施中,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
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使当地生物群落中的物种更多样化B.禁止游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让生物自然繁衍C.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农作物,增加经济收入D.在亚热带林区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以增加林木生长量【答案】B【解析】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很可能引起生态危机,而破坏生物多样性。
2018年全国卷高考生物总复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专题突破 精选教学文档
2019年全国卷高考生物总复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专题突破【考点定位】【命题预测】纵观近三年高考题,本专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信息传递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预测2019年高考仍将主要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以上知识点。
【要点讲解】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4)意义: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碳循环(1)碳循环及存在形式: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以CO形式循环。
2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页 1 第③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2)碳出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②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化学燃料的燃烧。
3.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CO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2环的平衡。
(2)影响:导致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信息的概念:是指日常生活中,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
页 2 第2.信息的种类、特点、来源及实例3.信息传递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中生物必修课《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从生态学角度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完成了物质循环 B.蛇破坏了生态平衡 C.青蛙不能适应环境 D.青蛙的能量流向了蛇2.西藏东部的高山和峡谷,随海拔升高,植物群落由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到高山草甸依次改变,与此同时,生物的多样性 A.依次增加 B.依次减少C.基本不变 D.没有规律3.线虫与昆虫病原体被联合用于害虫的防治。
线虫首先感染宿主昆虫,然后细菌从线虫中逃出、繁殖,并杀死宿主,最后线虫以分解中的虫体为食。
这一事实说明A.可以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和基因工程等措施综合防治害虫B.有害生物的天敌包括捕食者和寄生生物C.同一宿主同时可被多种寄生生物危害,寄生生物本身又可被另一寄生生物寄生D.生物防治可以避免害虫的抗性进化,防止环境污染4.某个春季低温潮湿、夏季高温干旱的地区生长着一种春、夏季叶型不同的植物,其叶型数据如右表。
试推断 A.甲型叶生长在春季,利于光合作用B.乙型叶生长在春季,利于光合作用C.甲型叶生长在夏季,降低蒸腾作用D.乙型叶生长在夏季,增强蒸腾作用5.有关“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的理解,正确的是①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②生产者的细胞呼吸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实现了物质的循环③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了环境温度④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能量全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6.某草原上长期生活着野兔、狐和狼,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经测定,各种生物所含能量如下表(能量单位:kJ·(km2·a)-1)。
则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网)可表示为A.草→兔→狐→狼 B.草→兔→狼→狐C. D.7.农业生产上防治害虫的基本策略是A.使用高效农药,迅速彻底消灭害虫 B.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在较低水平C.种植纯一的转基因抗虫作物 D.大量引入捕食害虫的新天敌8.右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甲为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 B.甲→乙→丙构成一条食物链C.甲与乙、乙与丙为捕食关系 D.甲与丙为竞争关系9.农田生态系统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主要是A.结构组成 B.能量的多级化利用 C.物质循环过程 D.能量流动过程10.环境污染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2016-2018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授课课件专题17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简答题)
2016-2018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
(2017年海南卷,28题,8分)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问题: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食草动物如同“割草机”一样,通过迁徙在不同的草
是
捕 将动植物遗体及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
(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
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
待分解垃圾的性质,引进的分解者生物的种类,
(3)有机肥在土壤中经分解,转化可产生NO处3理-,环通境常的植理物化根条系件对NO。3-的吸收是通过
场上采食,这一现象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然而食草动物所处的草原生态系统却表
现出了稳定性,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自__我__调___节__的__能__力___。
(3)草→蚱蜢→青蛙→蛇→鹰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 次级消费者是__青__蛙_,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有_____加__速__生___态__系__统__物___质__循__环_ ;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字母___D___表示大气中的CO2,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含量夏季_低__于___冬季。 (2)CO2被生产者吸收转变成体内物质进入生物群落,再被图中的A、B的呼吸作___用___和C的分解作用 以及E的燃烧,转变成CO2后再重新循环。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正常演替过程中,生产者 吸收的CO2量大__于____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 (3)若将本题图修改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可将D的含义改为_非__生__物__环___境,其他字母及文 字代表的含义不变,还需要修改之处有:增加“光→A”、取消“→E→D”、___取__消__D__“_→__”A
江苏省启东市2018届高考生物专项复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B.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C.延长短日照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可提高麻皮产量,这属于行为信息的合理利用D.在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2.抵抗力稳定性较强的生态系统是( )A.捕食者和寄生生物较少的生态系统B.生产者和消费者数量相等的生态系统C.分解者种类和数量较少的生态系统D.生物种类较多的生态系统3.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能通过自身的物理沉降作用、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很快消除污染。
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A.抵抗力稳定性B.恢复力稳定性C.抗污染力D.保持稳定的能力4. 50. 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A.松毛虫繁殖力强 B.马尾松抗虫能力差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 D.当地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5.下列关于热带雨林和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冰原的比较中,叙述不正确的是()A.热带雨林与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物种组成明显不同B.泰梅尔半岛冰原冰土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比广东南岭低C.热带雨林和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与各自的气候环境相适应,不再发生演替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比泰梅尔半岛冰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高6.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 )A.由于乱砍滥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第二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7.下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方面的作用体现其在生态功能中的间接价值C.一块农田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后,它的恢复力稳定性降低D.建立自然保护区等就地保护措施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8.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时,树木往往会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9.以单位面积计,热带雨林中残枝落叶较温带森林多,土壤中有机物积累量一般是()A.热带雨林小于温带森林B.热带雨林大于温带森林C.热带雨林等于温带森林D.热带雨林与温带森林无法比较10.请分析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相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海南卷. 19题,2分)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
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答案】D(2018海南卷. 20题,2分)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
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B.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C.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D.藻类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答案】D(2018海南卷. 21题,2分)对于一个结构和功能处于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系统,下列推论错误的是A.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B.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C.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D.生物多样性提高后,某营养级的能量可全部流入下一营养级【答案】D(浙江2018年11月选考1,2分)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叙述,正确的是A. 植树造林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B.全球气候变暖可减缓永冻土融化C. 全球气候变暖不会影响农业生产D.大气中CO2减少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答案】A(浙江2018年11月选考27,2分)【加试题】下列关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海洋生态系统以捕食食物链为主,陆地生态系统也是如此B. 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擞金字塔倒置时,其数量金字塔也是倒置的C. 海洋中的含碳量高于大气圈,但CO2还能通过扩散作用从大气圈得到补充D. 由于海洋面积约占地球的71%,该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高于陆地生态系统的三倍【答案】C(2018年4月浙江卷,第2题,2分)下列属于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的措施是A.减少氟利昂的使用B.增加化肥的使用C.增加污染物的排放D.增加汽车尾气的排放【答案】A(2017年海南卷,18题,2分)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
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答案】D(2017年海南卷,19题,2分)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觅踪迹的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
数年后,出现了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的现象。
针对该现象,下列叙述最为合理的是A.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B.该现象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C.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正在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D.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答案】D(2017江苏9)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
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D(2017年11月浙江卷,第1题,2分)下列生态系统中最稳定的是A.沙漠B.苔原C.草原D.热带雨林【答案】D(2017年11月浙江卷,第4题,2分)下列不属于水体污染防治措施的是A.对河道开展清淤保洁工作B.建立污水处理厂C.禁止工业废水超标排放D.给汽车安装排气净化装置【答案】D(2017年11月浙江卷,第10题,2分)下列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A.食物网中的植食动物属于不同的营养级B.陆地生态系统中通常以捕食食物链为主C.捕食食物链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D.难降解的有害物质会沿着食物链转移和富集【答案】D(2017年11月浙江卷,第13题,2分)下列关于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包括其粪便中的能量B.生产者能将约10%的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C.相同条件下恒温动物的体重净增长低于变温动物消费者D.消费者营养级具有的能量与该级消费者的平均体重成正相关【答案】C(2017年4月浙江卷,第8题,2分)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酸雨会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B.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会使全球气候变暖C.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增加对地球资源的消耗D.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变化与紫外线对地球表面的辐射量无关【答案】D(2017年4月浙江卷,第15题,2分)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最大数量B.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C.环境容纳量由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D.种群的指数增长会受到环境容纳量的限制【答案】B(2017年4月浙江卷,第27题,2分)【加试题】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生产量和生物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陆地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B.顶极群落的净初级生产量小于同类型的非顶极群落C.因海洋生态系统中以捕食食物链为主而导致生物量为倒金字塔形D.食高等植物的消费者比食单细胞藻类的消费者具有更高的次级生产量【答案】B(2016年全国I卷,第5题,6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
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答案】B(2016年全国卷Ⅲ,第5题,6分)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答案】C(2016海南卷.20题,2分)人工繁殖的濒危野生动物在放归野外前通常要进行野外训练。
如果将人工繁殖的濒危大型食肉森林野生动物放在草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通常很难达到野化训练目的。
对于这一结果,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野化训练的时间太短,不足以适应森林环境B.草本植物矮小,被野化训练的动物无法隐藏身体C.没有选择正确的野化训练环境,训练条件不合适D.草原上食肉动物与野化训练动物激烈争夺实物【答案】C(2016海南卷.21题,2分)在某一生态系统的下列组分中,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是A.田螺B.小球藻C.大肠杆菌D.草鱼【答案】B(2016江苏20)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答案】B(2016年全国浙江卷,第5题,6分)下列是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其中正确的是【答案】A(2016年10月浙江卷,第6题,2分)酸雨产生的多种危害中,不包括...A.伤害陆地植物B.破坏水体生态平衡C.产生温室效应D.破坏土壤肥力【答案】C(2016年10月浙江卷,第9题,2分)某海湾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大型鱼类种类减少,将导致A.生物群落发生演替B.食物网复杂程度降低C.食物链的环节增多D.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答案】B(2016年4月浙江卷,第2题,2分)下列人类活动不会..加剧温室效应的是A.多开汽车B.火力发电C.植树造林D.燃煤取暖【答案】C(2016年4月浙江卷,第6题,2分)地球上具有最丰富生物基因库的是A.水稻田B.草原C.荒漠D.热带雨林【答案】D(2018年全国I卷,第29题,10分)回答下列问题:(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__________,分解者通过__________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答案】(10分)(1)协同进化(或答共同进化)(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呼吸作用将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2018年全国卷Ⅱ,第31题,11分)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物学”范畴。
回答下列问题:(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
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
(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
假定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3)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
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1分)(1)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2)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3)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2018全国卷Ⅲ,32,10分)下图是某农业生系统模式图:(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生活垃圾中的(填“有机物”或“无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