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兴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东汉的盛衰》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汉滨区梅子铺九年制学校李谋勇
【课标要求】: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识记
刘秀建立东汉,光武中兴。

2.能力培养
(1)通过对比“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对东汉盛衰原因的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和描述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联系现实生活,意识到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

通过对“外戚、宦官专权”现象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成长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要点】
1.重点光武中兴宦官、外戚专权
2.难点
(1)对“中兴”现象的理解。

(2)从东汉的盛、衰原因的分析和归纳中,得到启示和思考。

【教学方法】:讲述法、对比法、讨论法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演示课件
【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
从“韭菜的来历”故事主人公刘秀导入。

(3分钟)
听完了故事,老师带领大家认识一下刘秀这个人,了解另一个朝代——东汉。

板书课题:
第12课东汉的盛衰
【新课教学】:
一、简要介绍西汉末年的社会问题,王莽篡汉,绿林、赤眉起义,刘秀借助农民起义的力量,打败王莽,最后建立东汉情况。

二、光武中兴
学生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找出光武帝刘秀在凋敝的社会现实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治理国家?(稍后展示具体内容。

)引导学生分析,并尝试归纳它们的作用。

1、以柔术治天下
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虐杀奴婢深得民心
三十税一,减轻农民负担以民为本
光武中兴
提倡节俭,裁并机构,裁撤冗员简政安民
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在洛阳建立皇家图书馆重视文化
扩大太学规模培养人才
兴办地方官学—郡国学
解释“中兴”:一个朝代由衰落而重新兴盛,史称“中兴”。

归纳治国理政要励精图治、以人为本,抓住国计民生中的关键,促进社会发展;还要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注重文化软实力......
2、学生阅读插图文字材料,提问“光武中兴”的治理效果如何呢?当时人们怎样评价光武中兴的?
课文65、66页图片、文字材料展示,学生描述。

过渡:经历了光武帝刘秀和他的继任者汉明帝、汉章帝54年之后的汉和帝即位,东汉开始走向了衰落。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三、东汉的衰败:(展示)
外戚宦官专权皇权衰弱
土地兼并朝政混乱
私人武装(部曲、家兵)社会动荡
官职世袭
启示:以人为本、和谐兴盛
分析、讲述:东汉的固有的社会病根依然严重,加上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的行为使整个社会关系更加紧张,矛盾激化,国家开始动荡不安,东汉末年(汉灵帝时)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东汉王朝无力镇压,号令地方豪强镇压,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又上演了曹操、孙权、刘备三分天下的历史剧。

我们后面再学习。

课堂小结:
刘秀建立东汉
光武中兴——盛
外戚、宦官专权——衰
以人为本、和谐兴盛
拓展思考: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100年的时候,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请你从历史经验和教训的角度,结合现实,给政府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使我们的祖国能够长治久安。

提示:反腐倡廉、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重视文化教育......
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你从这节课中得到了什么?
(图片展示)
课堂练习(见图片)
板书设计:
第12课东汉的盛衰
刘秀建立东汉(公元25年;洛阳)
光武中兴——盛
外戚、宦官专权——衰
启示:和谐、发展
东汉的兴衰参考教案
教学思想:
充分利用书上的内容包括图表、史料,设计恰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问题的实质。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可参看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
汉武帝以后,统治阶级日益腐朽,西汉开始从强盛走向衰落。

到公元前后,阶级矛盾异常激烈,西汉政权已像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无可救药了。

东汉政权是怎样建立的?东汉后期为什么会爆发黄巾起义?这些就是我们本节课要讲的内容。

讲授新课: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结果失败,社会由此更加动荡,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导致了大规模的起义。

曾经参加农民起义的西汉皇族刘秀在公元25年即位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刘秀的统治被称为“光武中兴”。

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光武中兴”?
一、光武中兴
(老师提问,学生阅读书上内容,可互相讨论得出答案)问题:刘秀在哪些方面调整了统治政策?可分为哪几条?每一项措施分别有什么效果?为什么后人称为“光武中兴”?
(1)释放奴婢。

为解决自西汉末年以来农民被迫大量转化为奴婢的这一严重的社会危机,光武帝前后九次下诏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

公元35年,光武帝又三次下令禁止残害奴婢,对未被释放的官私奴婢,在法律上给以一定的人身保障。

这些措施,对劳动力的增加、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三十税一。

三十税一曾是汉文帝时的制度。

这一措施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尽快恢复和发展生产。

(3)精兵简政。

大批士兵复员还乡以从事农业生产。

精简机构,中央裁减了许多机构和官员,地方上也合并郡县,减少地方行政单位四百多个,既节省了财政开支又提高了办事效率。

(4)废除苛法。

(5)整顿吏治。

光武帝裁汰了昏庸无能的官吏,惩办了贪赃枉法的官吏,奖励、重用清廉正直、秉公执法的官吏。

(讲述“强项令”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故事。


西汉后期至王莽时期残破的社会局面,经过光武帝刘秀十多年精心治理,转变为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如人口由东汉初年的1000多万,增加到2100万。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使衰败的汉朝重新振兴,所以谥号“光武”。

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光武中兴”。

二、外戚宦官专权
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

宦官是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割过的男子。

两者的社会地位截然不同,但他们却能越过皇帝对国家发号施令,是谁给他们的权利?皇帝为什么没有权利?(出示《东汉和帝以下各帝即位年龄》表,让学生发现其特点,并设想会带来什么问题。


从和帝开始皇帝即位时年龄都特别小,不能理政,政权由他的母亲——皇太后主持。

而皇太后又依靠他的父兄,这就造成了外戚专权。

当小皇帝长大后不甘心当傀儡,往往依仗身边的宦官夺回权力,而宦官又凭借拥上有功把持朝政。

等这个皇帝死后,皇后及其父兄又利用机会选立较疏远的宗族的小孩做皇帝,把政权从宦官手中夺回来。

当幼小的皇帝长大后,又依靠另一些宦官消灭外戚。

这样的斗争循环反复、出现了外戚和宦官轮流控制中央政权的局面。

(为加深学生理解,可要求学生设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示意图。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使东汉统治腐败。

祸不单行,东汉末年灾荒连年,出现水灾、旱灾、蝗灾。

人民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

三、黄巾大起义
河北巨鹿人张角是太平道的首领。

张角利用“太平道”,通过传教和治病进行宣传和组织;经过十几年,参加人数达几十万。

起义前张角提出了预言,下面来看“黄巾军预言”,你能理解它的含义吗?(引导学生分析“苍天”、“黄天”“天下大吉”分别代表什么?简单介绍甲子的含义指184年。

)从预言上反映出起义明确了斗争目标——“黄天当立”,起义时间——“岁在甲子”,是有准备的起义。

184年,张角领导农民几十万人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为黄巾军。

他们攻占城市,焚烧官府,捕杀官吏。

东汉统治者在起义军的进攻之下惊恐万状,坐立不安,调集全国部队镇压起义军。

在东汉军队和地主武装的联合进攻下黄巾军主力经过九个月的英勇战斗,最终失败了。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土崩瓦解,名存实亡。

这次起义和我们以前学的陈胜、吴广起义有不同。

同学们能否把两次起义做一个比较,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小结:
自刘秀建立东汉后,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措施,出现了“光武中兴”。

但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专权使政治腐败、黑暗,终于导致了黄巾起义。

在黄巾
起义的沉重打击下,东汉政权土崩瓦解,名存实亡。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的豪强形成了封建军事割据,最终导致东汉的灭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