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话的调类
六十年来西南官话的调查与研究
六十年来西南官话的调查与研究一、本文概述《六十年来西南官话的调查与研究》是一篇全面、系统地探讨西南官话在过去六十年间演变与现状的学术性文章。
西南官话,作为汉语的一种重要方言,广泛分布于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湖南、广西等地。
由于其地域分布广泛,使用人口众多,西南官话在汉语方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首先对西南官话的历史和地理分布进行了概述,梳理了西南官话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理区域内的变化情况。
接着,文章重点回顾了六十年来对西南官话进行的各项调查和研究工作,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这些研究对西南官话研究的贡献和影响。
本文还对西南官话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指出了西南官话在现代化、城市化等社会变迁中面临的新挑战和问题,如语言接触、语言保持、语言传承等。
文章还提出了针对西南官话研究的未来展望和建议,旨在推动西南官话研究的深入发展,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语言文化贡献力量。
《六十年来西南官话的调查与研究》是一篇兼具历史深度和现实意义的学术文章,旨在通过回顾和总结过去六十年的研究成果,为未来的西南官话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西南官话的历史演变西南官话,作为中国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其历史演变过程充满了丰富而复杂的特点。
自明清时期开始,大量北方移民进入西南地区,带来了中原的语音、词汇和文化,与原有的南方语言发生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西南官话。
明朝初年,为稳定西南地区的社会秩序和开发边疆,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这些移民主要来自湖广、江西、安徽等地,他们带来的北方语言特点逐渐与当地的南方语言融合。
这种语言接触导致了词汇、语音和语法的变化,为西南官话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到了清代,西南地区的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语言的融合。
特别是湖广填四川的运动,使得大量湖北、湖南的移民进入四川,他们的语言与四川原有的语言相互影响,形成了今天四川地区独特的西南官话。
四川方言
四川方言弄点儿大家开开心:打梭边鼓(偷懒)勾墩子(屁股)骑马片(卫生巾)后脑抓抓(后脑勺)捡抹合(得便宜)抹多(很多)舅子老表(三亲六戚)阴生子(不出声的人)办酒(结婚)捡欺头(占便宜)走期(阴阳先生到丧家挣钱)两头走奔(同时从不同方面遭受损失)讨口子(乞丐)撇脱(干脆)打捶(打架)滚刀皮(流氓无赖)小脑壳(弱智)打标枪(泻肚子)打啵(亲嘴)鸡公踩蛋(公鸡与母鸡交配)鸡公蛋(受精蛋)憋起牯牛下儿(强人所难)火炮(鞭炮)掩人(羞人)掩住打(感觉十分尴尬)醒打(蛋变质)晴打(木头腐朽)吊(三声)不里希(爱逗弄别人)干爷子(岳父)干妹儿(未婚妻)洋马儿(自行车)难缠(难以对付)呸(三声)治(武力收拾)投(三声)人(打人)卖桃子(在外游荡)装处(故作姿态)臊活皮(丢人现眼)翻脚板贼(奸夫)伢猪儿(仔公猪)奶结子(仔母猪)脚猪子(配种猪)稀流趴(极软)岩间(傍里)刻细包儿(膝盖)昂苦(极苦)螺丝拐(脚踝两侧的骨包)昂梆(说话语气重)熬排(刁难)傲瓜裂壶(桀骜不驯)波蛛子、巴蛛子(蜘蛛)把把(大便)杵实(过分老实,做事不会变通)梆硬(极硬)棒老二(强盗、土匪)朗们的(怎么了)抱鸡母(孵儿的母鸡)悖时(倒霉)赏孤(迷信,救济孤魂野鬼)绷筋(吵架)甭(三声)嘴儿(吻前突)别(四声)崖(跳崖)擦(三声)利(泼辣)草狗(母狗)灿头波咯(背地坏事的人)藏(四声)一藏的(走路极慢)碜牙巴(异物碜牙)死疙瘩(死结)脚板(脚掌)屁巴骨(屁股)踩滩(涉水过河)孱筋(肉筋)敞豁豁(没有关、锁)超耸(二声)(显饿相)抄煎(训斥,骂一通)昌烟子(妇女血崩)吵(四声)客(谢客之餐)抄(四声)一下(翻一下)扯拐(出故障)车(四声)身(转身)扯筋(吵架)冲(四声)气(斗气)出礼花(放烟花)一chua(一声)(一束)Chua(二声)巴胡儿(浅胡须)Chua(三声)皮(剥皮)干踹(四声)(一毛不拔)打窜窜(一声)、打捞窜(走路不稳)戳go闹(说扫兴话,揭隐私)次(一声)人(热乎某人)从(四声)一哈、凑(一声)一哈(推一下)簇lia皮(蹭掉皮)爨(二声)火(烧火)Co(二声)谷子(往容器里装稻谷)撮一顿(吃好吃的)一打(二声)(一摔)打闷窘(一声)(悄悄做坏事)待诏儿(理发师)胆一哈(文火煮一下)淡热(事前被大家看好的事情发展并不理想)挡子(银幕)刀儿匠(屠工)倒人(害人)倒转(反过来)倒拐子(胳膊肘)盯(二声)起(对峙,互不相让)盯(二声)的、卯的(仇的)锭子(拳头)动(二声)钱(乱花钱)短倒(拦住)对头(正确)夺果果(用棒捅树上的果)耳巴子、耳使(耳光)恩(二声)人(坐睡时身下有异物,感到极不舒服)摁(三声)子手(强硬的对手)耳搭、料搭(扔掉)二杆子(衣着举止不合众意之人)塌塌(地方)踏削(挖苦、诽谤)踏(三声)一踏的(走得太慢)翻精倒拐(做事主张改变多)嘎(三声)嘎(肉)该悖时(活该倒霉(幸灾乐祸))干(四声)干(隔离物)杠杠(线条或限制条件)杠子(抬重物的大木棒)梗人(食物吃时不易下咽)梗食病(食道癌)沟子、沟墩子(屁股)狗得很(吝啬,没有人情味)鼓眼儿(眼睛大或眼球外突)刮刮(削皮工具)瓜娃子(长相有些滑稽或做事现丑的人)怪门吊(三声)眼(奇怪,不可思议)广子石(鹅卵石)逛是(全是)锅盖儿(卫星接收天线)哈(三声)儿(有智力障碍)一哈(四声)儿(一会儿)憨起一坨(没精打采)憨一哈(四声)儿(煮饭小火焖一会儿)吭(三声)得很(畜生呼吸急促)号打啦(某人已有男朋友)哄(四声)水(泼水)喉(一声)子(哮喘病人)猴急(性急)怀肚婆(孕妇)鸡公(公鸡)鸡母(母鸡)架架(背心)夹舌子(口吃病人)假巴意思(假心假意)叫人(蜂类蛰人)尖得很(十分聪明)贱得很(好动,爱把弄)将(二声)庄稼(践踏庄稼)奖起(施以小惠使顺从)焦人(让人焦急)筋绷绷(吵架争论时显得理直气壮的样子)窘(二声)背背、扛背背(驼背)居、咂(吮吸)捐起(蜷缩)倔(二声)得很(性格倔强)诀人(骂人)诀架(吵架)撅(三声)的(变形;关系僵)咖咖、掐掐(角落)抗(三声)倒起(用盖盖住)扣(二声)倒起(翻转放置)炕馍馍(烙饼)尻罗拐(瘸腿)孔饭(蒸饭)抠批缩眼(极端吝啬)扣(一声)扣(扣子)改扣(一声)扣(化解矛盾)枯起垮不起(承受不住)垮皮(剥皮)垮男人(女人傍大款)大垮、垮垮、垮湾湾(大腿内侧)款倒起(约束)矿耳使(打耳光)傀肚子(用膝盖顶肚子)捆(二声)的(整个)科倒(暂且放置)烂龙(不讲卫生,不整洁)浪(一声)得很(很瘦)朗谷子(装稻谷)捞们(故意)撩(一声)子(特意)闹人(有毒)棱盖(田间土埂)俩(二声)皮(脱皮)俩(一声)桑叶(用抹的方式快速摘桑叶)穿连裆裤(立场一致或有相同利益)狗连裆(狗交配)叫食(母畜发情)练叫、走草(动物交配)了(三声)搭(烧了)淋(四声)起(用胶性或粘稠物糊,封堵)淋(四声)雨(久雨)柳倒说(不住地对别人说)裸皮(行动迟缓)咯茄把(四声)儿(最后一个)录的(发呆)峦不转、哈不开(支撑不了局面)起麻子、麻批、花花(女性,母性生殖器)锤子、鸡儿,吊(三声)、烧(男性,雄性生殖器)棉子(村妇之间相互谑称为×棉子)日批(男女性交)茫(一声)茫(乳房,乳汁)满脚板(扁平足)毛得很(脾气暴躁)闷得很(傻得很)闷打啦(满了)米米(粒状物)密(四声)儿头(潜水)棉筋(惰性)咩咩儿(最小的)乜(三声)一坨(掰一块)皿一口(尝一口)馍馍(馒头,饼)娘娘(舅母)幺幺(幺爹或幺姑)×老子(×姑或×姑父)娘慌老子(呼天抢地)捏钻包(吝啬鬼)拗一拗地(胖人走路,行动不便的样子)欧得很(炫耀,摆架子)趴和(柔软)趴(三声)倒起(低头或躺下)趴(三声)远些(滚开)清平话(男女婚嫁前的协议)绊(pan)绊(鞋上的扣)乓臭(极臭)碰香(极香)膀(pang三声)拢(合算或推器物使靠拢)庞(三声)个包(碰个包)跑油(汤上浮油)情抠(情愿)痞拾(不爱清洁)清气(新鲜)瓢锅儿(勺)撇脱(干脆、爽快)吊茄带(子宫脱垂)吊脏(四声)(直肠脱垂)撇(四声)得很(极差)陪奁(嫁妆)叵倒整(拼命干)打发女(嫁女)接媳妇(为子完婚)耙铺(铺床)桥的(不平)茄和(害怕)老人婆(丈夫之母)走老人婆屋去(女子嫁人)瓤得很(身体软,无力)惹子(苍耳类靠动物传播种子的植物)密心子(呼吸顶)容的(极软)懒批懒吊(三声)(懒人)闪我,肉我(骗我)Rua(二声)面(和面)球搭(死了)Rua(四声)的(动摇不稳固)寡鸡蛋(孵儿失败的鸡蛋)撒(二声)尿(尿床)喉腮(咽喉)丧德(可怜)扫(四声)扫(用高粱秸做的厨房用小刷)森(四声)屁(放屁)攒言子(说歇后语)不爱缩(不舒服)纱(四声)开(撇开)山(二声)一哈儿(等一会儿)臊皮(丢脸)舍污(骂人:娼妓)司娘子(巫婆)先生(老师,医生)改手(大小便)耍朋友(谈恋爱)吊甩甩的(不稳定,没定准)Shui(一声)起整(努力干)水得很(狡猾,不可信)耸干饭(吃干饭)俗起(缩起)梭不脱(跑不了)Tai(三声)干部(大领导)Ten(四声)ten(小阶)舔批lia(三声)球(奉承巴结)Tie(三声)肚子(大肚子)偷人(偷情)卖批(卖淫)Tuan(三声)拢(收拢)Tuo(三声)起(吊着)汪连(极度瘦弱)虾打(抢了)Xia(三声)肉(分割肉)下儿(生崽)木头(棺材)揩沟子(擦屁股)冲(四声)壳子(说假话)行头(工具)苞母杆(玉米秸)幸头瓜(三声)实、神活弄子(不庄重)幸起(按兵不动)哥老倌(兄长)雄起(打起精神,赢得喝彩)Xiu (二声)烦(烦)Xiu(三声)人(冷嘲热讽)宣宣(猪四肢连着的大块瘦肉)晕丧(一声)(烦扰)莫眼子(没前途)窑裤(内裤)挑脑壳(妻姐妹的配偶)脑壳(头)两爷子(父子,父女)两娘母(母子,母女)两口子(夫妻)抱烟子老汉儿(刚显老态的男人)院路(绕道走)约倒、冤倒(屈曲,不舒展)嘴za(一声)(爱说三道四)干指拇儿赞盐(白得好处)Zang(二声)烂(打烂)躁咬(想挨打)筋打、怎搭(起裂纹)丝印(裂纹)Zan(三声)一哈(移动一下)掌倒(扶住)着(zhao二声)打(犯事)逗猫惹臊(惹是生非)支儿炸舞(挑惹是非)钟砣子(打拳头)帚架子(摆架子)Zhua (四声)子(干啥)Zui(二声)娃子(贼)Zou(一声)起一坨(愁眉苦脸)Zuan (三声)一顿(请别人吃饭)锥得很(做事过火)见尽(斤斤计较)搭扑爬(面朝下倒下)绊仰绊(背朝下倒下)走人户(作客)送情(送礼)默倒(念着)光波罗(光头)苕闯闯(淘苕杵具)趴脑壳(作不了主的男人)趴耳朵(偏听妻言)各业(起纠纷)涮坛子(耍贫嘴)肚囊皮(肚皮)背梁筋(脊梁)惊风活闪(神经兮兮)叉腰八髂(双腿大幅分开)四仰八叉(躺在地上,四肢伸展)同柴(砍柴,特指从树上剔枝)打忘逛(走神)翎膀(翅膀)猫骨锤娃儿,岁娃儿(小孩子)毛炸骨碎(心惊胆战)混帐打捞蹿(极混蛋)Pia(三声)耳朵(耳朵低垂)名堂(意思)莫名堂(缺修养)井倒说(反复地说)敌住整(不停地整)井他(让他)驰驰走(快快走)趱起走(搬走)姑倒(蹲下)古倒、降倒(态度,语言咄咄逼人)古吃霸赊(硬逼)萝卜英子(萝卜叶)急壳子(鲫鱼)上梁(农村新房落成仪式)挝梦脚(做梦)发梦冲(说梦话)婆娘(妻子或妇女)洋咪咪、闪(二声)咪儿(蜻蜓)乌老二(蛇,乌梢蛇)心凶(爱算计别人)耍心胸(使诡计)扯筋各业(吵架)上门(到丧夫女人家当丈夫)抱儿子(倒插门女婿)女子疙瘩(女孩子)电灯泡儿(男女朋友相处时的第三者)蹄壳子(蹄子)猪叉叉(猪蹄)卵子(睾丸)扯闪(闪电)扯闪搬(食言误事)扯把子(撒谎)丁丁儿、低低儿(一丁点儿)低低儿大(很小很小的)走下坡坡路(走霉运)签儿桌(书桌)胎胎(抽屉)鼓子(屉锅,钢精锅)整亏亏、整冤枉(对人使坏)瓜娃子(长相有些滑稽的人)鬼驴日毛的(诡计多端)讨人嫌(惹人烦的)千烦(胆大)乖毛儿(刘海)披(pei一声)毛儿(女人留短发或头发不束)冒皮皮(充行显示自己,哗众取宠)巴骨癞(不能摆脱的麻烦)打上快、看笑神(幸灾乐祸)打喝嗨(打哈欠)打奋清(打喷嚏)眼陆古当(眼泪汪汪)铺盖膛子(被子)棉絮(棉被)白脸火石(不听劝告)莫名倒路的(说话做事不合众意,丢人现眼)响响(小孩玩的能发声的小物体,多由植物做成)白墨(粉笔)拦猪、拦牛(给猪牛配种)一家伙(一下子)两个三娃子(迅速地)安登(安置或准备)办夜(死人发丧)宠尖婆(告密者)弯头就拐(弯弯曲曲)挖窝儿油、夺洞洞鱼(找小便宜)挖生肉(吃老本)偏分(过分,怎么)炸肢炸佤(孕妇四肢较平常伸展的样子)歇房屋(卧室)门客(女婿)夜猫子(喜欢熬夜的人)野猫子(脸花的人)牛弯人(牛用角顶人)沙牛(母牛)双幺猪儿(小猪)关住起(共同)果母子(水果)三脚猫(爱跑的人)气包卵(疝气)三麻两逛(三两下)地牯牛儿(陀螺或矮人)橘柑儿(柑橘)搭钩子(扁担两端挂桶的钩)裹肚子(肚兜)弄们起的(这样的)不格歪(霸道)三只手、钳工(小偷)帮龟(qiu)儿(当下手)包口飒瓦(狼吞虎咽)东西蛇搭(物品丢了)癞茄包(癞蛤蟆)下矿(下葬)打井(挖埋葬死者的坑)过礼(帮新郎从新娘家抬嫁妆)新客(新娘子)狗往外头咬(胳膊肘往外拐,给外人撑腰)拽沟子(扭胯,扭屁股)黑蟊子(墨蚊)火匣子(小棺材)打参桶(打谷时两组人轮番作业)巅巅(尖儿)滑肚子(拉肚子)扇阴风,点鬼火(出馊主意)舷舷(边)坛聘子(坛上盛水的盘)Dong(二声)大(极大)屎巴肚(大肚子)惨忽子、忽儿马子(突然间)莫名倒路地(让人不明白)核桃公爷(做事不主动,需别人支配的人)蛇背股(蛇交配)桠枝(树枝)倒牵牛(母与子有奸情)老鼠打洞(淋巴结核)垭合(山口)羊活儿(青菜等的嫩芽)身上来搭(月经来了)落月(生了孩子坐月子)打三朝(zhao)(祝贺小孩出生满三天,现多满月时进行)说山话(说脏话)收老(老人逝世)干革闹(疥疮)拖衣落食、衣食烂流(衣食不保)精巴子(光身子)精髂泠裆(下身赤裸)盐铲铲骨(肩胛骨)陆蚊子(苍蝇)吐高脚屎(呕吐)蚕克、伤蚕、饿蚕(馋)封诤(语言祝福或诅咒)灶孔(灶塘)支客司(司仪)虫吃牙(龋齿)奔奔(围脖)打秋(荡秋千)吃死(奔丧)上山、出去(死人入葬)还(huan)爬(蛮横无理之人)皮搭搭(皮影)大声武气、吼声喝道(大声地)血古淋当(鲜血淋沥)索巴子(粗绳)地千石(地基石)交粮(解大便)厂厂(漏斗或漏斗状的)苕果儿、苕得很(老土)强(jiang)拐拐(倔强的人)魁碗(大碗)莫章道(没道德)意林(主意)送亲(新娘女性至亲陪其出嫁)呀师(小气,娇气)Sa(二声)lia(撒娇)Sa(二声)pi(三声)(耍赖)歪得很(很凶,很厉害)肠肝肚腑(五脏六腑)鼻干(四声)子(鼻梁)独础础(短桩)偷婆娘(找情人)天棒槌儿、日轱辘棒槌(不怕事的人)缺巴齿,豁巴齿(缺牙)粪舀子(粪瓢)扫把(笤帚)猴子(螳螂)鹅包石(石块)挖旋(总想揩别人的油)柳标子(流窜犯)瓜溜(瓜瓢,水瓢)相因(便宜)连二杆(小腿胫骨)脚肚子(小腿肚子)楼挖索(自私,吝啬,贪便宜)经优(喂养)黄婆娘(蟑螂)司臭(馊味)铲锅巴(只看到结尾)。
四川方言词典(教你说一口地道的四川话)
四川方言词典(教你说一口地道的四川话)四川方言说明一、以成都话、重庆话为主, 收录有代表性且具有较强地方色彩的方言词、方言熟语1400余条。
二、有音无字的条目, 用同音字表示, 并在该字右上角标以“*”号表示。
三、全部条目参照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北方话基本词汇调查表》按意义划分为32类, 另有熟语一类, 按类排列,各类中的条目按音序排列。
多义词意义跨类者, 只在一类中出现。
四、用汉语拼音字母注出条目的成都话读音, 成都话不说的方言词语,按通行地的语音同成都音的对应关系折合为成都音。
成都话声母[]用双字母gn表示, 声母[z] 用r表示; 声调用阿拉伯数字“1”、“2”、“3”、“4”标在音节右上方表示调类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有规律的连读变调, 先注本调, 后注变调, 用A→B表示, 其中A表示本调,B表示变调, 如“坝坝ba4ba4→ba4ba1”。
五、释义用普通话解释方言词语的方言义项, 一般不考察词源或理据。
六、例句中出现本词条, 用符号“~”代替。
七、条目具体分类如下:1.天文、气象2.地理3.时间、节令4.人品5.亲属称谓6.婚育7.丧葬8.人体9.人体动作10.疾病、医药11.器具12.饮食13.房舍14.服饰15.交通、邮电16.农业17.植物18.动物19.商业20.学校教育21.祭祀22.文体娱乐23.交际24.一般动作25.一般名物26.性质、感觉、状态、颜色27.方位28.指代29.量词30.副词31.介词32.连词、助词33.熟语1. 天文、气象扯霍闪ce3ho2san3打闪。
扯露水ce3nu4sui3 下露。
打白头霜da3be2tou2suang1 下很重的白色的霜。
打霜da3suang1 降霜。
发霞fa2xia2 出现霞光。
霍闪ho2san3 闪电。
回霜hui2suang1 降霜后晴天转阴天。
冷冻大nen3dong4da4 天气很冷: 今年~, 小菜庄稼不肯长。
经典四川话
经典四川话川话通常有阴平、阳来、上声、去声4个声调,古入声字绝大多数归入阳平调。
4个声调的调值分别为55、21、53、213,在条目中,本馆以1、2、3、4分别表示。
名词:名词约占四川话方言条目总数的三分之一,特点是其与普通话的词干相同,词缀不同。
四川话常在名词后加“子”、“巴”等词尾构成方言。
动词:四川话的普通话差异较大,有的与普通话的动词貌似相同,但词义和使用范围不同;有的由于语音和词义不同。
四川话中动词一般不用重叠式。
短暂动作常用动词后面加“一下[i21 xa213]”来表示,例如“转一下”、“看一下”,不用“转转”、“看看”。
形容词:四川话里的形容词,有的用特有的方言字来表示,如莽[man55](意:傻、憨、身材粗壮等)。
有的借用普通话中的同音字,如汤水[tan55 suei53]。
四川话中形容词的生动形式相当丰富,在形容词词根的前后都可加单音节或多音节词缀构成生动形式,表达各种不同的状态、感情色彩。
如“瓜(傻)”,除了“瓜稀稀”,还常说“瓜不稀稀”、“瓜眉瓜眼”、“瓜眉日眼”等形式。
代词:四川话的代词主要有哪个[na53 ko21](谁)、啥子[sa213 ts53](什么)、哪阵[na53 tsen213](什么时候)、咋个[tsa21 ko213]、啷个[nan53 ko213](怎么)等。
量词:四川话的物量词,如:匹:一匹瓦、几匹肋巴骨。
坨:一坨钱(一万元)、一坨线。
动量词,如:道[tau213](遍、次):他试了一道又一道。
副词:四川话表示程度的副词较多,如:多[to55]:她对你多巴适的。
飞[fei55]:飞辣。
焦[tciau55]:焦苦。
一、称谓:大爷----是对男性老人的尊称;婆婆----是对女性老人的尊称;老巴子----是对男性老人不礼貌的称呼;老姆姆----是对女性老人不礼貌的称呼;娘娘----是对父辈女性的称呼;幺儿(女)----是对子女的爱称。
二、生活用语:摆龙门阵----是指漫无边际的闲谈;冲壳子----是指吹牛皮,说大话;算坛子----是指开玩笑;打滥仗----是指不务正业或无法按常规办事;打锤----是指打架;扯筋(皮)----是指吵架或闹纠纷;杀割----是指结束或没有了,用完了;弄归一 ----是指把事做彻底;弄巴实----是指做好;没来头----是指没有关系;光董董----是指赤条条的。
成都话单字调的实验语音学分析
从表 1 可知 , 各 家对 成都话任一调类 的描写都 存在一定 的分歧 。具体而 言, 阴平 和上 声分歧 最大 , 去声有 三种 不 同 的调值 描写 , 分歧稍小 , 阳平 只有两种不 同的调值描写 , 分歧 最小。值得特别一提 的是 , 这些调查人大 多数是受 过严格语
音训练 、 方言调查经验十分丰富的大家 。那 么为什 么会 出现
知 。由于听觉感 知带 有明显的个人 主观性 , 所 以在很多情 况 下, 即便是受过严格语 音训 练 的专家 , 对 于同一语 言 的 同一
发音人都 出生于 上世纪 5 O 年 代之前 , 所 以本研究 的结果 主
要反映老派成都话单字调的情况。 , 例如 , 学界对 于成都 话的 每个 单字调的调值 , 都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 见表 ( 1 ) 。
本文采用现代实验语音学手段对成 都话单字 调进行 了全 面 、
系统的声学 分析 。
二、 实 验 设 计
据。在提取数据前 , 删除音节的弯头降尾。对于每个音节,
软件 自动提取 9 个等距时 间点 的基频值 , 分别记为 F 0 1 、 F 0 2 、
F 0 3 、 F 0 4 、 F 0 5 、 F 0 6 、 F 0 7 、 F 0 8 、 F 0 9 。由于人对 声调的感 知呈对 数方式 , 为了 比较声调 在整 个调域 范 围中 的相对 关系 , 本文
这 么大 的分歧 呢?笔者认为 , 这跟人耳听辨 的主观 任意性有 很大关 系。正 如世 界著 名语 音 学 家、 音系 学 家 Ma t t h e w Y . C h e n( 2 0 0 1 : 1 7—1 8 ) 所言, 基于听辨 的语音描 写会 因各调查 人所持 的理论主张不 同而不 同。为了克服这 种主观任 意性 ,
四川方言与普通话的声调对应规律探究
四川方言与普通话的声调对应规律探究摘要:本文对四川方言与普通话的声调对应规律做了一个初步探究。
这个规律对于四川人学习普通话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四川方言;普通话;声调;对应;规律四川方言与普通话虽然在声调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也就是说,四川方言与普通话在声调上存在着一定的对应规律。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普通话里发一声的字在四川方言里大多数也发一声。
例如:A ---- 阿、哀、埃、安、肮;B ---- 巴、班、帮、包、杯、悲、奔、边、编、标、彪、缤、冰、波;C ---- 猜、参、仓、苍、操、差、昌、超、车、撑、冲、充、抽、初、穿、窗;D ---- 呆、单、当、刀、登、低;F ---- 发、翻、帆、番、方、芳、飞、非、妃、分、纷、丰、风、封、锋、夫、敷;G ---- 该、干、甘、肝、刚、缸、钢、高、羔、戈、哥、割、根、耕、工、公、功、攻、宫、勾、沟、估、孤、姑、瓜;H ---- 酣、憨、夯、喝、黑、轰、呼、花、欢、荒、灰、挥、昏;J---- 饥、机、鸡、基、家、加、尖、奸、坚、肩、江、将、僵、交、骄、焦、阶、皆、今、斤、金、经、惊、精、纠、居、捐、军、均;K ---- 开、刊、堪;康、科、苛、坑、空、抠、枯、窟、夸、宽、亏、盔、窥、坤、昆、L ---- 拉、捞、溜;M ---- 妈、眯、摸;N ---- 拈、蔫、捏、纽;O ---- 欧、讴;P ---- 攀、批、篇、飘、拼;Q ---- 妻、千、枪、敲、亲、轻、秋、区;R ---- 扔;S ---- 叁、桑、骚、森、沙、山、伤、烧、身、师、书、酸;T ---- 他、贪、汤、天、听、通、偷、吞;W ---- 挖、歪、弯、汪、威、温、乌、、窝;X ---- 希、虾、先、香、消、心、兄、休、虚;Y ---- 鸦、烟、央、妖、衣、音、庸、优;Z ---- 灾、脏、遭、增、斋、沾、章、招、遮、真;但是也有少数例外。
[整理版]四川话教程
四川话教程四川话其实很容易听懂,它是北方语系的一个分支,除了一些俚语和特殊词汇,和普通话相比也就是语调上有不同,其他词汇、语法之类和普通话是一致的,稍加注意就能听明白。
在地域上,四川话,是西南官话中主要的一种,象湖北话也是一种西南官话,不过湖北话在语调上就差别更大一些。
小学初中到高中,语文考试的第一道题多半都是考文字的读音的,那么多年摸索下来,我已经有了诀窍,那就是,普通话的三声四川话一般读四声,普通话的四声四川话一般读三声,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在四川话里差别不大,一般不怎么区分。
另外,四川话只有舌尖前音,没有舌尖后音。
所以大部分四川人分不清s和sh,z和zh的读音,另外也不怎么区分n与l的读音。
说起这个,靠,老婆已经不知嘲笑了我多少回这个了。
郁闷!一个很流行的说法,相信你们大家都知道:北京人看外地人都是下级,上海人看外地人都是土包子,四川人看外地人都是瓜娃子。
哈哈,四川话里瓜娃子,瓜的,瓜挫挫的,用北京话来讲,大约就是**的意思。
但是四川人没有北京人那么嚣张那么明显的骂人,四川话的骂人显得更温情。
一个北京人对你说**,基本上,你会跟他翻脸,但是一个四川人慢悠悠的骂你瓜娃子的时候,你大概不会产生跟他翻脸的念头,甚至你会觉得哭笑不得。
四川话里有一种天然的幽默,有些还很滑稽,不知道这和四川人的风俗习惯有没有关系。
试想一下,在王府井大街上,或者大学校园里,一个男的对女的说:“小姐,你长得漂亮惨佬,老子跟了你半天佬。
我们找个地方摆一哈嘛!”听到这个你会笑吗?那么我翻译成普通话来,你再听听:“小姐,你长得真漂亮,我跟在你后边走了半天了。
能请你喝咖啡吗?”你还会笑吗?换个说法以后,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这种诙谐和趣味,在四川话里太多了,所以我感觉这个和四川人的习惯个性有关。
要说调侃,要说玩世不恭,北京人拍马都追不上四川人,为什么?四川话里天生就是,根本都不需要你下多大功夫。
列位看官要不信,泡网那么多四川人,你让沙子老师,你让厨子老师,你让猛小蛇老师,你让他们用四川话跟你讨论严肃的哲学话题,讨论严肃的文学话题试试,我敢打赌,三分钟之后,你就会笑得肚子疼!谈恋爱,这是普通话的说法,四川人叫耍朋友,现在地球人都叫作泡MM了,哈哈。
成都话大全-成都地方话
成都话大全
小人=虾子膝盖=客西头儿
强迫=鼓捣小便=屙尿、改手
挑剔=弯酸拖鞋=撒板儿孩
催促别人快点=几哈中间商=串串儿
凶=歪板车=架架车
懂事=落教石头剪刀布=拾圈儿倒霉=背时看=qio
不太相信=锤子捏=rua
悄悄的=阴倒提=dia
故障=扯拐东西少=滴滴儿
做事马虎=流汤滴水全部=一哈
纠缠不休=柳倒一巴掌=一耳屎
形容很重=邦重好了=归意了
不服气=咋子嘛打架=过捏
不清醒不懂事=爪梦脚冷=冰欠
扯拐=日怪非常黑=区吗黑
土匪强盗=棒老二形容满的=扑丘满线一窍不通、是个外行=黄棒搓澡=搓架架
拳头=定子直走=抵拢
脚踝=螺丝拐转弯=到拐
出租车=猪儿说话=开腔
结束=杀割爱打扮=妖艳儿
发怒=打燃火匆忙=惊风火扯
弄不懂=搞球不醒火撵趟趟儿=跟斗儿扑爬傻瓜=胎神麻烦=恼火
赌博很倒霉的人=长毛兔
话多搬弄是非=批塞塞
小纸条=纸飞飞儿
胖子=焖墩儿
闪电=火闪
风筝=风兜儿
地方=踏踏
里面=后头
青蛙=切猫儿
癞蛤蟆=赖格宝
螃蟹=爬海
鹦鹉=恩恩儿
蜻蜓=丁丁猫儿
蟋蟀=叫鸡鸡
老婆=老妞儿
接吻=啃兔儿脑壳、打波儿
内裤=腰裤、火炮儿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详解]四川方言分类
四川方言分类四川话可分为七个片区(包含重庆),即:川中片、川东片、川西入归阳平片、川西入归阴平片、川西入声独立片、川南入声独立片、川南入归去声片。
一.川中片以南充为代表的广大川中、川北地区,这一地区的方言就是经典的四川方言,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四川话多属这一片的。
该片没有任何突出特点,其他区的分立都是以该区为参照的。
二.川东片以重庆为代表的广大川东地区,该片和川中片没有大的差异,声调更为起伏,吐字更为硬朗,而且儿化更为丰富一些。
三.川西(北)入归阳平片包括成都、德阳、绵阳,也可称为成绵片,该区语音特点是有丰富的鼻化元音,其他和川中片无异。
四.川西(边)入归阴平片仅有雅安一市,保留棉雅片的称呼,语音特点:1.入归阴平;2.有丰富的鼻化元音。
五.川西(南)入声独立片包括成都西郊、眉山、乐山等地,也可称为岷江片,语音特点主要有三:1.入声独立;2.有丰富的鼻化元音;3大部分地区没有儿化韵。
该片语音现象较为复杂,部分地区咸山摄三分,部分地区an/ang 相混,还有部分地区有舌尖后音(卷舌音)。
川西方言小结:川西三片共有的特点就是咸山摄鼻音退化为松软的鼻化元音或口音,所以川西方言听感都比较绵软。
入归阳平片的声调起伏明显要大,和川中区相近,同属于抑扬顿挫型;而入归阴平片和入声独立片的声调起伏都很小,变调流畅,属于低沉型的。
按当前发展趋势,如果入声区的入声韵消失,入声调(短44)拉长也很可能并入入归阴平片(棉雅片)。
六.川南入声独立片包括宜宾、泸州、重庆江津,也可称为长江片,该片的特点是保留入声,同川西入声区相比,入声韵有所不同,入声调值偏低;另外该片鼻音保留完好,所以听起来明显更为硬朗;声调起伏稍大;儿化韵情况同川中片。
七.川南入归去声片包括内江、自贡两市,保留仁富片的称呼,语音特点:1.入归去声;2.有舌尖后音(卷舌音)。
内江小片的卷舌音所辖字少于自贡小片,其它同川东片无异。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四川方言中阳平和去声调值接近(同属低调型),所以从听感上说,入归去声和入归阳平的差异并不太大(相对于入声独立区而言)。
普通话声调的调值和调类
普通话声调的调值和调类普通话的声调啊,那可是有大学问的。
声调就像音乐里的音符,不同的调值组合起来,让咱们的语言就像一首优美的曲子。
咱们先来说说调类吧。
普通话里有四个调类呢,这就好比是四个性格各异的小伙伴。
一声是阴平,调值是55,就像那飞机在平流层平稳飞行一样,直直的,没有什么起伏。
你听“妈”这个字,读起来就是这种感觉,干脆利落,就像一个直性子的人,有啥说啥。
二声呢,阳平,调值是35,这就像爬山似的,从低往高走。
“麻”这个字读起来就有那种往上抬升的感觉,好像充满了希望,积极向上的劲儿。
三声可就有点特别了,上声,调值是214,这就像是坐过山车,先下一点然后再往上冲,最后再稍微降一点。
“马”这个字读起来就有这种曲折的感觉,就像一个心思细腻的人,情绪有起有伏。
四声是去声,调值是51,就像从山顶一下子滑到山底,那是一种很干脆的下降。
“骂”这个字读起来就很有那种利落劲儿,好像一个果断的人做出了决定。
那调值到底是啥呢?调值就像是声调的精确坐标。
55这个调值啊,就表示音高是最高的平调。
你可以想象成是在同一高度的一条直线,没有高高低低的变化。
35呢,起点是中音3,然后一路上升到高音5,就像小火箭发射一样,蹭蹭往上走。
214这个调值啊,从2开始稍微降一点到1,然后一下子拉到4,再稍微降一点,这变化可丰富了。
51就简单了,从最高的5一下子就降到最低的1,像跳水运动员从跳板上直直地扎进水里一样。
咱们平时说话要是不注意这些调值和调类啊,那可就像唱歌跑调一样。
你要是把“妈”说成了“骂”,那意思可就完全不一样了,这就好比你把甜的说成了苦的,完全是两种感觉。
而且啊,正确的声调会让你的话听起来更顺耳,就像好的编曲能让一首歌更好听一样。
在不同的方言里啊,调值和调类的情况又不一样了。
有些方言里的声调可能比普通话更复杂,就像一个超级复杂的迷宫;有些方言呢,又可能比较简单。
但是不管怎样,普通话的调值和调类是大家都要好好掌握的。
你要是想把普通话的声调说好啊,那就得多听多说。
四川方言
中华五千年 2007年12月05日16:15 (来源:中华五千年)【简繁大中小】【收藏此页】【打印此页】【关闭】四川话在西南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属于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语音、词汇、语法等和普通话有很大的一致性,也有自己不同的特点,而以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
四川话语音系统共有20个声母、36个韵母、4个声调,还有韵母儿化现象。
声母四川话有20个声母,总数比普通话少。
只有舌尖前音,没有舌尖后音。
[n]与[l]不分等特点。
韵母四川话有36个韵母,总数比普通话少。
声调四川话通常有阴平、阳来、上声、去声4个声调,古入声字绝大多数归入阳平调。
4个声调的调值分别为55、21、53、213,在条目中,本馆以1、2、3、4分别表示。
名词名词约占四川话方言条目总数的三分之一,特点是其与普通话的词干相同,词缀不同。
四川话常在名词后加“子”、“巴”等词尾构成方言。
动词四川话的普通话差异较大,有的与普通话的动词貌似相同,但词义和使用范围不同;有的由于语音和词义不同。
四川话中动词一般不用重叠式。
短暂动作常用动词后面加“一下[i21 xa213]”来表示,例如“转一下”、“看一下”,不用“转转”、“看看”。
形容词四川话里的形容词,有的用特有的方言字来表示,如莽[man55](意:傻、憨、身材粗壮等)。
有的借用普通话中的同音字,如汤水[tan55 suei53]。
四川话中形容词的生动形式相当丰富,在形容词词根的前后都可加单音节或多音节词缀构成生动形式,表达各种不同的状态、感情色彩。
如“瓜(傻)”,除了“瓜稀稀”,还常说“瓜不稀稀”、“瓜眉瓜眼”、“瓜眉日眼”等形式。
代词四川话的代词主要有哪个[na53 ko21](谁)、啥子[sa213 ts53](什么)、哪阵[na53 tsen213](什么时候)、咋个[tsa21 ko213]、啷个[nan53 ko213](怎么)等。
量词四川话的物量词,如:匹:一匹瓦、几匹肋巴骨。
四川都江堰话卷舌声母入声调字
四川都江堰话卷舌声母入声调字四川都江堰话属于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它的其中一个特色就是存在独立入声调,但塞音韵尾已经消失。
其中有一小部分入声调字,有比较特殊的声韵组合,即有一组卷舌声母,只出现在[ə]韵母前,且只有入声调。
本文从音韵学和语音学两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在都江堰话中的发展演变趋势。
标签:西南官话卷舌音中古来源演变趋势一、引言都江堰市地处四川成都平原西北部,因世界水利明珠都江堰而得名、享誉中外。
全市面积1207平方公里,人口约60万。
都江堰方言内部以岷江为界,分河东和河西两片,有一定差别。
本文研究以河东为准。
都江堰话有5个声调、25个声母和38个韵母。
其五类声调的调类和调值分别是:调类中古调值例字阴平清平35 东toŋ35兵pin35 丹tæ35阳平浊平31 铜tʰoŋ31 平pʰin31弹tʰæ31上声清上次浊上 53 懂toŋ53丙pin35掸tæ53拢loŋ53 领lin35 懒læ53去声全浊上清去浊去213 动toŋ213 诞tæ213冻toŋ213 併pin213旦tæ213洞toŋ213 病pin213但tæ213入声清入浊入33 督to33 壁pie33 獭tʰæ33读to33 别pie33 达tæ33都江堰话属于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其特色之一就是存在独立入声调,但塞音韵尾已经消失。
中古入声字在今天的都江堰话中虽然自成一调,但声母、韵母大部分与从中古舒声韵发展来的字的声韵母相同。
四川方言发音特点概述
四川方言发音特点概述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及旅游事业的发展,对四川话和普通话的关系了解就显得更加重要。
四川是个旅游大省,为旅游事业的发展,四川人学说普通话,外省人了解四川话很有必要。
四川话又称西南官话,属于北方语系。
很难从学术上说明,地处长江流域的四川话为何属北方语系。
但有一个很简便的解释,即四川是一个移民省,全国各地的方言都对四川话有影响。
但四川话与普通话发音相近,是导致四川人难学好普通话的重要原因;四川话在发音上的特殊性,是导致外省人不容易听懂四川话的重要因素。
归纳起来,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1,多数字与普通话发音同,但声调不同:四川方言字、词的发音,大多数与普通话相同,差别的只是音调,即汉字发音中四声的区别。
四川人学说普通话,往往改个音调就以为是普通话了。
即四川俗语所说的‘左起喉咙说话’,其实并没有学准普通话的发音,这就是所谓‘川普’或‘椒盐普通话’的来历。
2,用平舌音代替卷舌音:四川话声母不用zh、ch、sh,只用z、c、s,即四川话中没有卷舌音。
于是有“四、十”不分,“层、成”混淆。
因而四川话与普通话相比,大部分地区语音没有“平舌与翘舌”之分,基本上把翘舌字读成平舌音,如“智商” [zhishɑnɡ]发音为“字桑” [zisɑnɡ],“超市” [chɑoshi]发音为“操肆” [cɑosi],“支持” [zhichi]发音为“资瓷” [zici]。
造成‘川普’不易听懂;四川人在外一说‘普通话’就露陷的原因。
3,用声母‘l’代替‘n’:四川话不用n,用l,以致南、兰不分,也是‘川普’的一个特点。
正如谢娜在谈其学说普通话时,连自己的名字的发音也弄不准确,将谢娜(xiena)发音为谢啦(xiela)。
普通话的“难、南、男”、“奴、努、怒”声母是n,“蓝、兰、岚”、“卢、鲁、路”声母是l,区分非常明显;但四川话里的这些字同属一个声母,完全没有区别。
这些字的读音让外地人听得胡里胡涂,往往一问再问,四川人就不得不靠添字说明法,说明是“蓝色的蓝”和“南方的南”,用组词法费力地解释“陆路”不是“奴怒”。
教你四川话
教你四川话(常用.骂人)普通话:今天我就站到这里了,你敢碰我?不要以为你长的很高大,我生气了拿砖头敲你.四川或有很多版本哈1"今天老子就站到这堂沟,你碰哈我告一哈。
不要以为你长得莽戳戳的,毛了我直接捡块砖头焊你娃儿脑壳高头!”2“各老子,试一哈嘛,把老子rei毛了,看老子咋个收拾你,不要看你弄木大块,把老子惹火了,老子拿一块石头给你焊起来。
不信就告!”3"今天老子就站到这个塌塌了,你热老子搞哈看,莫看你娃娃个头zuai,把老子热毛老捞起砖头han到你娃娃脑ko镐头!”4、动词系列:共过来(挤过来),不扭老(不动了),莽进去(喂进去),咔(掐),款到老(碰到了),吹垮垮(聊天),达扑爬(摔跤),考可转儿(敲一下头),打王逛(精神不集中),扒到(紧挨着),瓦饭(舀饭),卡过来(跨过来),调(跑),翻羊角砖儿(翻跟斗),拈菜(夹菜),扯扑汗(打呼噜),副开(移走),嗨得(吃得多),腰台/收秤/杀鸽(结束),板旋儿(耍赖),哈迹跟儿(挠痒痒),脚入老(脚崴了),菊(吮吸),告哈儿(试一下),舌老(丢失了),琛过来/痴过来(伸过来),读脚(跺脚),咩(掰),逞下去(压下去),壁(过滤),装起(补上),俺到(估计),雀到(看到),兑老(相抵了),马起脸(板脸),爪瞌睡(打瞌睡),爪球(踢球),杀铁(打扫),操(翻);3、形容词系列:高耸耸的,肥咚咚的(又高有胖),烦造造的(非常脏),短处处的(很短),逛的(光溜溜的),啪唧唧的(很软),低低嘎嘎(很少),飞叉叉的(很野的样子),惊抓抓的(大惊小怪),矿西西的(很糊涂),亮瓦瓦(很亮),琛(很直),雾独独(冷不防的),神戳戳(发神经),念栋栋(粘稠的),扭(手脚不停地动),俗杂杂的(俗气的),火瞟瞟的(灼伤般的疼);1、动物:渠算儿(蚯蚓),丁丁猫儿(蜻蜓),爪母儿(蚱蜢),格蚤儿(跳蚤),Ning啊子(知了),缺管儿(青蛙),巢冲(蛔虫),偷油婆(蟑螂),雀雀儿(小鸟),照鸡儿(蛐蛐儿);2、身体部位系列:哈老壳(脑袋),瞎孔(胳肢窝)(勒个让我笑惨了!!),手倒管儿(手肘),罗兜/座登儿(都指臀部的,前者多用于人,而后者多用于猪),客西头儿(膝盖);5、其它:假巴意思(假装),洗白(完了或者没有了),王chuachua(形容一天不做正事),窝料(撒尿),挖爪(脏),勒里(这里),嘿(很),卡卡各各(角落),低低噶噶儿(一点点),闹热(热闹),好多?(多少),除脱(挂了),喱(踩在脚下来回擦几下),杀一脚(做车时叫停),吱(擦),夺(顶,磋的意思),仙人板板(这个不好解释,有点无奈的称小祖宗的意思),瓜西西(傻傻的),灯晃(无事乱逛),打王逛(走神),迈?(吗),撒(吧),夹色子(结巴),暴眼(眼神不好),决(骂),梭(溜走),登读(块头大),扫皮(丢脸),扯把子(说谎),斗室(就是),对头(对),霸道惨老(很强),切(去),清候(念或修理人),搭巴巴车(坐便车),要得(好的,行),洋气(不得了),撒子、爪子(干什么),好黑人(好吓人),黑哈(很傻),搭飞白(搭讪),莫恁个(不要这样),油济济(很油的样子),歇(哭),拼(送),款到(碰到),扛(盖上),孩子等等儿(鞋跟),恩脚(咯脚),背油(郁闷/浪费),古(猜测),杯话(不听话),车笔刀(削笔刀),哈猴(变质),里骂(责备),甲甲(身上的油垢),西得好(幸好),排轮子(排队),索索滩儿(滑梯),债起/撩起(缝),哦尿尿(撒尿),喝开开(喝水),睡告告(睡觉),吃莽莽(吃饭),筐歪歪(哄孩子睡觉)。
四川方言区普通话学习中的声调问题
作者: 林晔
作者机构: 四川师范大学教务处
出版物刊名: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8-114页
主题词: 四川方言;普通话;声调;调值
摘要: 除古入声字外,四川方言和普通话的声调存在着整齐的对应关系,但在四川方言区的人们说(读)普通话时,往往调值不准,出现读音错误和读音缺陷。
四川方言区人说(读)普通话的声调读音错误表现为:入声字归错类;调形和调值都改变,或调形虽未改变,但调值变化太大;比附变读变错。
其读音缺陷表现为:高平调不够高或不够平;高升调上升不够,或在上升过程中有拐弯;降升调降不到位或升不到位;全降调降不到位。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在实践中采取正确的正音方法,矫正读音。
从声调演变看四川方言南路话与湖广话的历史关系
从声调演变看四川方言南路话与湖广话的历史关系本文以洪雅方言声调演变为例,讨论四川方言南路话与湖广话的历史关系。
首先,通过实验语音学方法,分析了洪雅方言单字音声调格局及两字组连读变调。
由此,比较近八十年来洪雅方言与成都方言声调的演变情况,并结合方言史和移民史,发现在四川方言中,南路话与湖广话来源不同但接触深刻,湖广话引领南路话演变。
标签:四川方言南路话湖广话语言接触洪雅方言连读变调一、引言洪雅县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南部,隶属眉山市。
下辖15个乡镇,总人口约35万。
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张振兴,2012),洪雅方言属于西南官话灌赤片岷江小片。
最主要的语言特征就是有5个声调,入声独立成调。
根据周及徐(2013)的方言史与移民史研究,现代四川方言有两大来源,岷江以东以北地区是明清移民带来的方言,即所谓的“湖广话”;岷江以西以南地区则是当地宋元方言的存留,即所谓的“南路话”。
洪雅方言属于南路话,成都方言则属于湖广话。
研究连读变调对于理解方言的历史演变有重要意义。
从历时的观点看,动态的连读变调可能保留当地方音更多的历史特征,“本调”反倒可以说是“变调”的变化结果,此即丁邦新先生提出的著名论点“变调即原调”(Ting Pang-hsin,1982)。
也就是說,比较研究洪雅方言和成都方言的声调及其变化情况,可以发现二者的历史源流关系和语言接触规律。
本文发音合作人:曾从新,男,1956年10月生,洪雅东岳人,退休干部,高中学历。
曾先生世代居住于洪雅县内乡镇,家庭所有成员都操洪雅方言。
其本人也无外出居住史,是比较理想的、有典型性的洪雅方言语音的代表人。
二、语音实验步骤(一)实验准备根据《汉语方言词汇调查手册》,我们分别设计了单字音声调格局调查字表、两字组连读变调调查词表。
单字音调查字表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分5组,每组选取4个当地方言的常用字。
两字组调查词表分为25组,每组选取4个当地方言常用的双音节词。
教你四川话
教你四川话(常用.骂人)普通话:今天我就站到这里了,你敢碰我?不要以为你长的很高大,我生气了拿砖头敲你.四川或有很多版本哈1"今天老子就站到这堂沟,你碰哈我告一哈。
不要以为你长得莽戳戳的,毛了我直接捡块砖头焊你娃儿脑壳高头!”2“各老子,试一哈嘛,把老子rei毛了,看老子咋个收拾你,不要看你弄木大块,把老子惹火了,老子拿一块石头给你焊起来。
不信就告!”3"今天老子就站到这个塌塌了,你热老子搞哈看,莫看你娃娃个头zuai,把老子热毛老捞起砖头han到你娃娃脑ko镐头!”4、动词系列:共过来(挤过来),不扭老(不动了),莽进去(喂进去),咔(掐),款到老(碰到了),吹垮垮(聊天),达扑爬(摔跤),考可转儿(敲一下头),打王逛(精神不集中),扒到(紧挨着),瓦饭(舀饭),卡过来(跨过来),调(跑),翻羊角砖儿(翻跟斗),拈菜(夹菜),扯扑汗(打呼噜),副开(移走),嗨得(吃得多),腰台/收秤/杀鸽(结束),板旋儿(耍赖),哈迹跟儿(挠痒痒),脚入老(脚崴了),菊(吮吸),告哈儿(试一下),舌老(丢失了),琛过来/痴过来(伸过来),读脚(跺脚),咩(掰),逞下去(压下去),壁(过滤),装起(补上),俺到(估计),雀到(看到),兑老(相抵了),马起脸(板脸),爪瞌睡(打瞌睡),爪球(踢球),杀铁(打扫),操(翻);3、形容词系列:高耸耸的,肥咚咚的(又高有胖),烦造造的(非常脏),短处处的(很短),逛的(光溜溜的),啪唧唧的(很软),低低嘎嘎(很少),飞叉叉的(很野的样子),惊抓抓的(大惊小怪),矿西西的(很糊涂),亮瓦瓦(很亮),琛(很直),雾独独(冷不防的),神戳戳(发神经),念栋栋(粘稠的),扭(手脚不停地动),俗杂杂的(俗气的),火瞟瞟的(灼伤般的疼);1、动物:渠算儿(蚯蚓),丁丁猫儿(蜻蜓),爪母儿(蚱蜢),格蚤儿(跳蚤),Ning啊子(知了),缺管儿(青蛙),巢冲(蛔虫),偷油婆(蟑螂),雀雀儿(小鸟),照鸡儿(蛐蛐儿);2、身体部位系列:哈老壳(脑袋),瞎孔(胳肢窝)(勒个让我笑惨了!!),手倒管儿(手肘),罗兜/座登儿(都指臀部的,前者多用于人,而后者多用于猪),客西头儿(膝盖);5、其它:假巴意思(假装),洗白(完了或者没有了),王chuachua(形容一天不做正事),窝料(撒尿),挖爪(脏),勒里(这里),嘿(很),卡卡各各(角落),低低噶噶儿(一点点),闹热(热闹),好多?(多少),除脱(挂了),喱(踩在脚下来回擦几下),杀一脚(做车时叫停),吱(擦),夺(顶,磋的意思),仙人板板(这个不好解释,有点无奈的称小祖宗的意思),瓜西西(傻傻的),灯晃(无事乱逛),打王逛(走神),迈?(吗),撒(吧),夹色子(结巴),暴眼(眼神不好),决(骂),梭(溜走),登读(块头大),扫皮(丢脸),扯把子(说谎),斗室(就是),对头(对),霸道惨老(很强),切(去),清候(念或修理人),搭巴巴车(坐便车),要得(好的,行),洋气(不得了),撒子、爪子(干什么),好黑人(好吓人),黑哈(很傻),搭飞白(搭讪),莫恁个(不要这样),油济济(很油的样子),歇(哭),拼(送),款到(碰到),扛(盖上),孩子等等儿(鞋跟),恩脚(咯脚),背油(郁闷/浪费),古(猜测),杯话(不听话),车笔刀(削笔刀),哈猴(变质),里骂(责备),甲甲(身上的油垢),西得好(幸好),排轮子(排队),索索滩儿(滑梯),债起/撩起(缝),哦尿尿(撒尿),喝开开(喝水),睡告告(睡觉),吃莽莽(吃饭),筐歪歪(哄孩子睡觉)。
四川人学习普通话的语音问题及正音
浅论四川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差别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对外汉语2006级余业森指导教师:秦莉摘要:普通话作为我们中华名族的通用语言,在现代汉民族社会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好普通话,首先应该学习普通话的发音,这也是普通话区别于其他方言的关键。
本文主要从声母、韵母以及声调三方面入手,比较和分析他们的差异性和问题,以方便我们对比加以学习。
关键词:四川方言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构词法Abstract:Mandarin as a common language, in modern han ethnic Chinese modern social communi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rder to learn mandarin, first should learn mandarin pronunciation, this is for the learning mandarin contrast, dialect key. This article mainly initials, finals and tones from three aspects,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sichuan dialect and mandarin.Key Words:dialect; pu tong hua; initials; finals; tones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1它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
方言是一种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或变体,是局部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
四川话,又称四川方言、巴蜀方言,主要使用地区为四川、四川、贵州、云南、湖北大部、湖南西北部、广西西北的语言,属汉语西南官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话的调类总共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类,部分地区四川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但入声字全部整齐地归入某一个调类(如成都话入派阳平、自贡话入派去声、雅安话入派阴平),与入声杂乱派入四个调类的北方官话截然不同。
依据《四川方言音系》统计,四川话总计150个方言点中,拥有5个调类(即入声保留的)的有48点,约占方言点总数的三分之一;而拥有4个调类的有102点,约占方言点总数的三分之二[34]。
而就调值来看,四川话内部各地方言高度一致,与其它西南官话相比却具有显著差异[35]。
四川话阴平一般为高平或半高平(55或44),阳平一般为低降(21或31),上声一般为高降或全降(53或51),去声一般为低升、中升或降升(13、24或213),入声一般为中平、高平或半高平(33、55或44)。
部分方言代表点的音调调值如右表所示。
声调方言点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
成都55 21 53 213 归入阳平
重庆55 21 42 214 归入阳平
乐山55 21 52 224 3
泸州55 21 42 13 33
雅安55 21 42 14 归入阴平
自贡55 31 53 24 归入去声
成都话作为官话方言的一个分支,拥有官话方言的一些共同特征:
古全浊声母清化。
“从”和“虫”,“知”和“资”,“诗”和“私”,每对字的声母发音在成都话中没有区别。
平分阴阳,有阴平和阳平,比如“衣”、“宜”(该字成都方言读作“泥”音,故此例应选“一”字)的读音便不同。
辅音韵尾少,入声消失,没有[p], [t], [k] 和[m]。
只有[n], [ŋ]两个鼻辅音韵尾。
成都话也拥有西南官话的共同特征:
没有[ʈʂ], [ʈʂʰ], [ʂ], [ʐ]等翘舌音的声母。
比如,“字”和“制”同音。
增加了舌面鼻音[ɲ]、舌根鼻音[ŋ];鼻音[n]和边音[l]是一个鼻化的边音,听起来像二者的自由变读(或者说只有[l]没有/[n]音),比如“挪”和“落”在成都话中读音一样(特别的,成都话在[i]、[y]前要分,比如“绿”(该字成都话读作“炉”音)和“女”)。
不能区分/ən/和/ɤŋ/,/in/和/iŋ/这两对韵母。
比如,“因”和“英”同音。
唇辅音后的/ɤŋ/读/ʊŋ/)。
/xu/、/fu/不分,普通话中读/xu/的字均读作/fu/,“呼”“肤”同音。
成都话独有的特征:
有韵母读作[æ]。
比如“安”、“谈”。
(这只是现在年轻人口语中的变化,并非地道的成都方言,这一变化导致成都人[æ][æn]不分,以致许多年轻人说英语时bad和band发音是一样的。
)
无单音韵母[ɤ]、[i],无合口呼韵母/uo/,有齐齿呼复韵母[iai]、合口呼复韵母[uɛ]、齐齿呼复韵母[io]音等。
保留了[ŋ],但实际上为疑母、影母共同的主要读法(两者并不形成稳固对立),通常跟零声母或[j]对应,比如“硬”读做/ŋən/,“我”读作/ŋo/。
因清朝八旗子弟曾驻扎成都,成都话受北京话影响很大[来源请求],儿化音节的词数量不少,但语音类型不多,总共只有四类,/ɚ/(凉粉儿)、/uɚ/(饭碗儿)、/iɚ/(抽签儿)、/yɚ/
(公园儿)。
同时,四川话还拥有部分普通话没有的声母,如舌尖浊擦音[z](例字[37]:人[zən2][38]、如[zu2])、唇齿浊擦音[v](例字:五[vu3]、乌[vu1])、
四川话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音节比较
歪凶恶,跩摔倒,巴粘贴,谙以为
奓张开,饮浇灌,抱孵化,刨拨弄
左调换,马欺负,费调皮,摌抽打
撵追赶,号批阅,咀吮吸,挨拖延
搌挪动,争欠缺,怄难过,摸磨蹭
面面条,湓溢出,槽翻动,翕裂开
巴适好,欛欛柄, 和软,几下快
瓢羹儿勺,估到逼,雾罩雾,经事韧
嘎嘎肉,啪啦堆,盐巴盐,盅盅儿盅
棒老二土匪,巴壁虎壁虎,檐老鼠蝙蝠,扯把子撒谎
月母子孕妇,磕膝头膝盖,丁丁猫儿蜻蜓,袜底板鞋垫
雪弹子冰雹,贼娃子小偷,偷油婆蟑螂,冒皮皮吹牛
四川话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词素比较
虱痒,跶跌,耍玩,院绕
车转,膀碰,膼踢,斗拼
煪熏,豁骗,跍蹲,挼揉
破剖,掌扶,默想,挎脱
晏晚,叫喊,拢到,蹅踩
酽浓,校试,痨毒,滗滤
角孽吵架,噗鼾呼噜,活路工作,婆娘妻子
经佑照顾,灶屋厨房,刹角结束,横顺反正
踏谑作践,背时倒霉,伸抖整齐,安生打算
往回以前,二回以后,颈项脖子,謱謰邋遢
晓得知道,造孽可怜,安逸舒服,行适能干
踏踏地方,弯酸为难,各人自己,相因便宜
拉丝拉链,火炮儿鞭炮,转来回来,蹄花儿蹄膀
院坝院子,擤鼻子擦鼻涕,火闪闪电,打伙合伙
灰面面粉,向火烤火,皮面表面,缺缺缺口
抽抽抽屉,皱皱褶皱,别个别人,不了不止
晌午午饭,侧边旁边,失悔后悔,声气声音
鸡公公鸡,鸡母母鸡,气力力气,开裂裂开
闹热热闹,钱纸纸钱,人客客人,欢喜喜欢
韵母有其他变化,但亦可按普通话发音(新派)。
具体字可见东方语言学网
参考资料,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