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粤港澳区域合作的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优化促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优化促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胡琼琼 张 谦◆摘要:受到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产业结构的变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本文从掌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背景出发,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状,最后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的特点制定经济高质量发展策略,使粤港澳大湾区能够利用产业结构升级契机来优化产业结构,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优化; 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前言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珠三角城市组成。
珠三角地区得益于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轻工业基地、外贸出口基地。
2019年,广东实现GDP10.77万亿,规模首次突破10万亿大关,排名全国第1,连续25年占全国GDP比重超1/10。
从9个城市GDP来看,近五年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9个城市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升,2019年实现GDP总额8.69万亿,占广东省GDP比重80.71%,占粤港澳大湾区11城GDP比重74.62%,分别提高了1.55和0.75个百分点。
粤港澳大湾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但突出了制造业的调整,使制造业从传统的中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变,在粤港澳大湾区中,除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外,广州、深圳作为大湾区的两个核心城市,从经济规模看,广深两地相当,但在具体产业结构分布上差异明显,存在很大产业结构转型空间和优化可行性。
以2019年为例,据广东统计年鉴(2019)分析得出:地区年末常住人口(万)年末就业人员(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万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万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万元)广州1530.591125.89156427.41251.376454.0016923.22深圳1343.881283.37203489.0225.19510495.8416406.06差距(约)187157470622264042517两地人力资源均未开发充分,深圳在人均产值上稍高于广州。
论粤港澳大湾区面临机遇和挑战
论粤港澳大湾区面临机遇和挑战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域。
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正在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创新高地。
面对机遇,也伴随着挑战。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城市规划和产业转型等方面分析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位于中国南部,是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域。
它包括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粤港澳大湾区在过去几十年里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
2017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粤港澳大湾区,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家战略级的城市群,将有望迎来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
一、机遇1.经济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拥有发达的制造业、金融业和物流业。
区域内的城市如深圳和广州已成为国际知名的城市,拥有众多跨国公司和高科技企业。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该区域的经济实力将进一步增强,吸引更多的国际资金和产业。
2.科技创新。
在科技创新领域,粤港澳大湾区也具有独特优势。
广东省是中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拥有众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研发机构。
香港和澳门则是国际金融和商业中心,拥有众多的国际公司和金融机构。
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合作将极大地促进区域内企业的技术提升和创新能力。
3.城市规划。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群之一,城市规划也是该区域的一大机遇。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发展,将有望出现更多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包括高铁、大桥、隧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全区的城市品质和生活便利度。
4.产业转型。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不断转型,粤港澳大湾区也在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特别是在大湾区设立了自由贸易区,将有望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入驻,促进区域内的产业升级和优化。
二、挑战1.经济竞争。
粤港澳大湾区虽然经济发达,但也面临着激烈的经济竞争。
粤港澳大湾区空间格局下中山市产业协同研究——“核心—边缘”理论视角
2023年7月第26卷第13期中国管理信息化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Jul.,2023Vol.26,No.13资时降低新兴产业的准入门槛。
同时,新兴产业风险依然存在,如果技术周期预计错误,将会误入技术陷阱,导致产业夭折。
因此,要引导新兴产业规避风险,健康发展。
此外,相比房价提升而对科技人才集聚产生的推力作用,区域工资水平上涨对科技人才的拉力作用更为显著[4]。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增加引进资金投入,加强城市经营管理,为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生活工作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1]杨靖雯.南充绿色经济发展策略[J].中国外资,2022(12):58-60.[2]周超.经济增长、市场化程度与产业结构的区域性差异[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2):117-120.[3]缪凯,许敏.达州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2021,15(28):102-104.[4]王高峰,杨浩东.区域居民购房能力与科技人才集聚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22,40(6):1001-1013.粤港澳大湾区空间格局下中山市产业协同研究——“核心—边缘”理论视角蒋永宏,王 玲(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 中山 528406)[摘 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铺开为中山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中山市如何在湾区空间格局下谋求产业协同发展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论文以“核心-边缘”理论为研究基石,结合中山市在湾区中的经济地位、产业发展现状、产业发展制约因素等现实条件,对中山市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中山市在湾区中的城市定位、“核心”产业和“边缘”产业定位分别进行了研究。
提出中山市应立足于大湾区全域进行产业布局;承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地区辐射和延伸,促进中山市传统优势产业升级;促进“边缘”产业智造化等建议。
[关键词]核心产业;边缘产业;产业升级;产业协同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3.13.044[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3)13-0152-040 引 言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山市开始进入对接湾区推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机遇期。
试论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粤港澳经济合作问题与对策
试论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粤港澳经济合作问题与对策1. 引言1.1 研究背景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合作与融合逐渐成为构建有效经济体系的主要方式之一。
粤港澳经济合作作为中国南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模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粤港澳三地的经济联系和合作愈发紧密,但在这一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挑战。
粤港澳三地分别具有不同的经济发展优势和特色,彼此间的经济合作潜力巨大,然而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障碍。
如何进一步加强粤港澳三地的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从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出发,探讨粤港澳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分析影响粤港澳经济合作的因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在促进粤港澳经济合作的发展和深化方面作出贡献。
已经引发了学术界和实践领域的广泛关注,也为深入研究粤港澳经济合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
1.2 研究意义粤港澳经济合作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意义。
粤港澳三地区的经济实力强大,合作潜力巨大,通过深化合作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粤港澳经济合作可以推动“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
粤港澳三地在科技、人才、金融等领域具有相对较高的优势,合作可以促进科技创新、人才流动和金融互通。
粤港澳经济合作对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整体经济实力,加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针对粤港澳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如何加强和促进三地经济合作的有效手段和对策。
通过对粤港澳经济合作的现状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研究,旨在为促进三地经济一体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实质性建议和方向。
借此研究也可以为其他地区或国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更多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互动。
通过本研究的展望和总结,旨在为促进粤港澳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为构建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促进繁荣稳定的区域经济做出贡献。
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状况分析
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状况分析1. 引言1.1 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通过贸易、投资、人员流动等方式,将不同地区的经济体系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加高效、竞争力更强的经济体。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各国发展的重要趋势。
而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南方重要的经济区域,也受益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由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共同组成,地理位置优越,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
通过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经济联系,深化各地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粤港澳大湾区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更好地利用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2000字】1.2 粤港澳大湾区定位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政府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提出的重要战略构想,旨在打造一个世界级的城市群和经济区域。
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于世界级城市群、国际大湾区和国家核心区域三个层面,旨在建设一个现代化、高效率、高质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和经济区域。
在城市布局上,粤港澳大湾区将以广深港澳为中心,辐射周边城市,形成一个密集、高效的城市网络;在经济发展上,粤港澳大湾区将发挥各地优势,实现产业互补、优势互补和资源互补,推动经济协同发展;在文化建设上,粤港澳大湾区将弘扬粤港澳文化,融汇中西文化,打造一个多元化、开放、包容的城市群。
整体定位上,粤港澳大湾区将致力于建设一个现代化、国际化、智能化的城市群和经济区域,成为全球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典范。
1.3 发展背景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重要的区域之一,其发展背景深远且多元。
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中国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和澳门全球城市群交汇处,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口规模庞大,集聚了广东、香港、澳门等地区的优质人才资源,形成了人口红利。
加强粤港澳科技合作提升区域动态竞争优势——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的视角
蒋 晶晶 赵 沁
(暨南大 学,广 东广 州 ,505 ) 162
I 摘要】 粤港 澳三地科技合作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增长动力成为新 时期转型升级 的重要突破 点。通过粤港澳 三地科 技合作形成 区域创新网络,促进要素在网络问的 自由流动 ,从而提升 了区域 的动态竞争优 势。 目前 ,粤港澳三地科技合
改革开放 3 年来, 0 广东毗邻港澳 的地理优势和 粤港澳三 地 “ 前店后 厂” 的合作 模式 为三 地 的经 济 带来迅猛 的发展 。如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竞 争 加剧 的形势下, 加之资源 的紧缺让原有 的发展优
势不再 , 粤港澳 的许多 固有 竞争力正 受到越来越 多 的挑战 。粤港澳 经济发展 面临转 型的关键 时期, 为 了促进粤港澳更紧密合 作、 增强三地 国际竞争力 , 在
第 2 1卷
V 1 21 o .
总 第 9 期 2
Sm N .9 u o 2
广 东广播 电视大学 学报
J0URNAL oF GUANGD0NG RADl & TV UNI o VERSl TY
2 1 年第 2 期 02
No 2. 2 2 . O1
加强粤港澳科技合作提升区域动态竞争优势
作框架协议》 。这是粤港澳地区经济发展的一次重大 机遇 , 也是进一步推进粤港澳合作的一次重大机遇 。
一
、
区域创 新 网络
图 1 区域创 新 网络基 本 架构
随着知识经济 的到来 , 创新 能力 已经成 为一个 城 市 竞争 实力 的决定 因素 。城市 竞争 力反 映 的是
一
区域创新 网络发挥作用主要有两种 形式 : 一种 是 由创 新 网络各 结 点, 即企 业、 学、 究机 构、 大 研 地 方政 府等 组织 及个人 之 间所形 成 的长期稳 定 的合
广州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的产业发展对策
一、广州产业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优势和基础(一)产业综合实力稳居粤港澳大湾区前列,具有较强的国际经济影响力。
2018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2859.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2%,约占大湾区经济总量的21.03%。
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1.03:27.95:71.02调整为0.98:27.27:71.75,第三产业比重同比提高0.73个百分点。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为66.5%,同比提升0.4个百分点。
“互联网+”相关服务迅猛发展,规模以上服务业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增长58.2%,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25.9%。
工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59.7%和13.4%,同比分别提高1.6个和0.7个百分点。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活力增强,增加值同比增长10.2%。
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48.0%,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
广州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的产业发展对策杨 娟 陈小红摘 要: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是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在大湾区中具备良好的产业发展优势和基础。
未来广州要在大湾区中充分发挥核心引擎作用,就要按照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的引领作用,对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重点在大湾区区域产业共建、新兴产业培育、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强化高端要素支撑等方面采取对策,与深港澳等城市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共同构建大湾区产业发展和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广州产业(杨娟,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陈小红,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数据来源:广东统计信息网相关数据。
(二)特色产业加速发展,在大湾区乃至全国处于领跑地位。
汽车。
广州被列为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
创新合作模式加快转型升级——构建粤港澳服务业发展新平台
产业 。
探索 粤港澳合作新模式创造经验和提供示范 。
围际接轨 、按 国际惯例 办事 的国际化软环境 ,吸引 国 际金融机构 进入 ,开创 广东乃至我 国金融 、商 务的一
( )培育人 民币债券市场 1 支持 港澳地 区的金融机构 和企 业在横琴 发行 人 民
币债券 ,支持在横琴 注册 的金融机 构和企业 在港澳发
行人 民币债券 ,加快培育人 民币债券市场 。 ( 2)设立 “ 琴股权投 资基金” 横
积 极 探 讨合 资合 作 、委 托建 设 、参 股 经营 等各 种模 式 ,广 泛 吸引 同际 财 团和社 会 资金 参 与前 海 开发 建
设 ,把 前海 建 设 成为集 口岸 贸易 中心 、采 购 交易 中 心 、营运控制 中心 、贸易服 务中心于一体 的全球性 贸 易 中心 的重要载体。
( )探索土地利用动态管理 1
建 议 南 沙建 设 用地 指 标 由广 东 省单 列 下达 ,实 行 土 地 利 用 计 划 动 态 管 理 ,规 划 指 标 以 五年 为 周 期 ,支持南沙新区实施C P 先行先试综合示范 区起步 EA
区建 设 。
等 ,可将 横琴作 为香港 服务业全 面进军大 陆的桥 头堡
个崭新 时代 。为了加 快前海 中央商务生态 区建设 ,建 议 :必 须瞄准最 现代 最前沿 的技术 ,学 习借 鉴 国际先 进 的以人为本 、低碳 、生态 的规划理念和 建筑技术 ,
鼓励横琴新 区设 立 以促进 粤港澳产业 升级转型 为
区域创新环境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为基础 , 通过指标体系的构建和经济计量方法划分区域创新环境 的层次, 考察其对产业集群升级 的影 响, 并分 析各影 响 因素的差 异 。
二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升级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 ,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 稿 日期 ]0 0—0 收 21 7—1 5
[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 目( 批准号 :0 Y 2 2 ) 广 东省软科学研究计 划项 目( 准号 :0 0 0 0 00 7) 主 1JB07 、 批 2 1B 7 30 4 , 持人为王鹏 ; 暨南大学广东产业发展与粤港澳台区域合作研究 中心 ( 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 基地) 大项 目( 准号 :8D M7 09) 重 批 0 J X 90 ,
络 , 者从 非 正式创 新 网络建 设 的角度 对产 业集 群 升级进 行 了实证 研究 , 为非 正式创 新 网络 对 产业 集 前 认
群升 级 的影 响 主要表 现 在非正 式交 流 、 个人 间 的信任 和文 化三 个方 面 ; 者则 着 重探讨 创新 网络 的形 成 后 机制 , 并提 出在 创新 网络背景 下产 业集 群 升级 的策 略 选择 。王 晓娟 (0 9 对 产业 集 群 地方 性 网络 存 20 ) 在 的风险 问题进 行 了研 究 , 出通 过集 群企 业 的跨 区域 发 展 , 升产 业 集 群 在 全球 生 产 网络 中 的位 置 , 提 提 实现 产业集 群 升级 。T e — o gE g 2 0 )6以珠江 三角 洲 的电子 产业 集群 为例 , 析 了地方 企业 网络 ekY n n ( 0 9 [ j 分 关系 的不 同形式 及其 对产 业集 群 升级 的影 响 , 指 出在 私 人关 系 的基 础上 , 源搜 索 、 习 和结 网这 三 并 资 学
东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分析
东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分析每个城市产业结构地理优势等都不一样,转型的策略也有所区别。
对于东莞地区来说,有自身独特的优势特色,一方面,东莞是粤港澳经济区域的重要交通枢纽,位于珠江口岸,毗邻深圳、香港广州等发达地区,高速公路"五纵四横六连",与周边城市实现1小时通勤。
随着2018年开通的广深港高铁,以及即将完成的穗莞通城际,使得东莞的地理优势进一步强化。
另一方面,东莞产业设施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以制造业为中心,成功的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向外发展道路,形成了以纺织服装、造纸、电子设备为支柱的现代制造体系,今年来新能源、LED灯和智能手机、显示屏等发展现代产业也逐渐崛起。
根据东莞的区位、产业配套优势,东莞可通过走出传统制造,实现智造生产。
第一,利用松山湖的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优势打造技术升级,松山湖作为国家资助创新的示范区,集聚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研究中心,政府可以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建设,支持手机创新出口,华为步步高等手机的行业对东莞的经济的贡献占比高达。
技术创新是手机行业最大的竞争力,技术没有如果跟不上,手机随时可能被市场淘汰,曾今的诺基亚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同时帮助传统企业改造,大量低技术,高污染的行业可以通过改造实现升级,大量的固定设施还可以利用。
二、关注消费者,加强消费拉动升级东莞人均工资高达7000,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升级快;而且东莞近2年香港和台湾的商人、家眷高达30多万人,消费与国际接轨。
所以东莞中高层次消费增长速度快于低层次的消费。
根据市场机制可知,消费增长速度快则中高端产品的相对价格上涨,产业利润增加。
消费升级可以有效的带动的产品升级,我们可以顺应市场的需求加强生活消费品生产的改造升级,搭建平台发展智能设备。
依靠已有的基础,政府和企业合作,搭建平台,引进国际先进企业,齐聚全球大型"智造"企业。
首先,依靠已有的基础,政府和企业合作,打造智能家居。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集聚的发展策略研究
66March 2021 / 广东经济学术ACADEMIC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集聚的发展策略研究陈丽娴1 眭文娟2(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经济贸易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0;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 广东广州 510000)【内容摘要】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集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分工布局和产业关联水平进行分析,以及探究大湾区各城市的比较优势产业。
分析发现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相似度较高,但各城市的细分行业特色鲜明,资源优势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不同城市在优势行业的数量和分布上具有明显差距。
进而提出从创建一体化大市场、建立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和利用创新推动产业链升级等策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集聚发展。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三大产业;产业协同集聚[作者简介] 陈丽娴,女,广东湛江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服务经济与贸易。
眭文娟,女,湖南永州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讲师,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产业和社会制度研究 [基金项目]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项目“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研究”(2020GZQN3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对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影响研究”(7200304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制造业服务化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理与对策研究”(20YJC790010)。
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9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时强调,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这一新指示为粤港澳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根据理论和实践,产业协同集聚能显著促进一国(地区)经济发展。
基于粤港澳产业科技合作的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市或 区域根据 自身的经济技术条件 ,可采用和 实施不 同层次的创新模式 ,实现各 自的创新功能定位 。
关键词 :粤港澳 ;广东 ;产业科技合作 ;转 型升级 中图分 类号:F 0 27 文献标识 码 :A
Re e c n an do ndu t i lTr n f r a i n nd Upg ad n fI u t i l s ar h o Gu g ng I s ra a s o m to a r i g o nd s r a ,
d s ilt n fr t n a d u g a i g U d rt e b c g o n fe o o c go aiain a d r go a c n mi u t a r s mai p r d n . n e h a k r u d o c n mi lb z t e in le o o c r a o o n l o n
c lc p r t n;t so ain a d u g a i g a o e a i o r fr t p d n n a m o n r
广东社科院发布《2017年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指数评价研究报告》
现 “在 建 设 现代 化 经 济体 系 一IJ.走在 伞 国 前 列 ”提 供科 学 域 创新 体 系,在 全省产 业 创新 中起 到 了支撑 引领 作用 。
依据 。
在结 构优 化维 度 ,珠 ■角九 市 在产 业 转 型升 级 中结 构 优
研 究显示 ,广 东 21个地 市产业 转 型升 级成 效 有所 提 化成效 方 而不 再遥遥 领 先 ,广 卅1和 珠海 甚至 在 中游水 平 :
效益 都 明显 高 于 粤东 西 北地 区 ;粤 东 西北 地 区 产业 经 济 资结 构低 于全 国 水 ,民 营经 济 活 力仍 显 小足 ;提 质 增
效 率 偏低 , 在产 业 转 移 中未 能 做剑 “产业 升 级 与转 移 同 效 水 平 居 于 全国 先进 省市 前 列 ,生 态效 益 、创 新 效 益
析,将 广 东与 全 国 先进 省 市进 行 横 向 比较 ,分 析 判 断广 新 资源 本身 具 有较 为 强 烈 的集 聚效 应 ,珠 三 角 9市 以 建
东产 业转 型 升 级水 平 在 全 国所 处 的位 置 , 为推 动 广 东实 设珠 三 角 囤 家 自主 创新 示 范 区为 契机 ,着 力 完善 开放 型
结构 一效益 ”耦 合机 制 框 架 ,并 从产 业 转 型 升级 的 动 力 珠 海 横 琴等 国家级 战 略平 台, 引领 区 域 开放 合作 模 式 创
转换 、 结 构优 化 和提 质 增 效t 个 维 度来 构 建产 业 转 型 升 新 ‘j发 展动 能 转换 ,在 发展 新 经济 、培 育新 动 能 、建 设
的 发 展 状 况 , 以此 全 面 识 别 , 东 21个 地 市 产 业 转 型 业转 型升 级取 得显 著成 效 。
构建科学合理的粤港澳现代产业体系——建立粤港澳更紧密合作框架研究报告之五
作 的方向 目标 、战略 定位和 重点任 务。从推 动形成三地 产业 分工合作 新格局 ;推 动重 点产 业合作 ; 拓展服 务业开放 ;合 力承接 国际产业转移 ;共建现 代产业示 范 区等五 方 面全 面提 升这一 区域 经 济的
收 稿 日期 :2 1-63 0 0 -0 1 国 务 院研 究 室课 题 组
4 9
中共珠海市委党校 珠海市行政学院徭 根
2 1年第 期 01 4
降2 %;香港经济则 负增长78 3 . %;澳 门经济负增 标, 需要 三方合 作进行,互为支撑 、互利 共赢 。 长 1. 2 %。危机使 粤港澳产 业结构 的矛盾进 一步 同长 三角和 环渤海 地 区不 同的是 ,这 一 区域应更 9
发 ,着眼于 “ 一国两制 ”事业创新发展和保持港澳 端产 能多、劳动密集型 多、加工 贸易多,而技术
长期繁荣稳定,科 学谋划和确立合作的方 向目 、 标 体素质、一体化水平和 国际竞争力。 层次低 、核 心竞争力不 强。 “ 大进大 出” 的加工 使 能源资源 环境矛盾 日益突 出, “ 大量 生产 、大
暴 露:香 港服务 业市场拓展不足 ,澳 门经济结构 多 着 眼于 发展 外 向型经 济 ,参 与 国际竞 争 与合
单 一化 ;广东尤其是珠 三角地 区受能源资源、环 作 ,逐步提 升在参与 国际产 业链 中的层级 。广 东 转换器 ”和 “ 试验 田”功 境 、劳动力成本 上 升等 因素制 约,加 工制造业外 及珠 三角将 继续发挥 “ 迁 ,服 务业成长不足 ,经济发展 方式粗放 ,社会 能,为我 国赢得全 球化条件下 国际合 作竞争新优 体 制亟待转型。无论从 当前还是 长远看 ,调整优 势发挥不可替代 的作用。 化粤港澳产业结构都 巳迫在眉睫 。
策略融合视角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及其协作机制
策略融合视角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及其协作机制1. 引言1.1 背景介绍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政府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旨在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和经济增长极。
该区域涵盖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总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七千万。
作为中国南方经济最活跃、最富活力的地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各地方政府和企业纷纷加大投入,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面临着多种挑战和问题,比如区域之间的政策不协调、产业布局不均衡等。
如何在融合发展中实现互利共赢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从策略融合的视角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协作机制的建设与合作模式的创新,以期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在策略融合视角下对粤港澳大湾区及其协作机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能从战略和协作的角度全面了解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模式、协作机制和合作领域进行探讨,旨在为区域内各方合作提供参考,并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发展提供战略性建议。
本文将重点分析策略融合视角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的重要性,探讨协作机制对于区域合作的价值和作用,以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发展和合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现状分析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大湾区之一。
截至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初步形成了国际一流的城市群,包括香港、澳门和广东省的九个城市。
这些城市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发展迅速,为整个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经济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澳门作为世界旅游娱乐中心,广东省拥有先进的制造业基础,三地优势互补,形成了强大的经济合作网络。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一、引言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和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引擎。
本文旨在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
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概述1.建设目标和意义粤港澳大湾区是广东、香港和澳门三地紧密合作形成的经济、文化、教育及科技创新区域,核心区总面积约5.2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千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了“创新驱动,融合发展,高质量、高标准建设世界级湾区”的建设目标,旨在打造国际一流城市群、乡村振兴重要带动区、现代化经济体系代表区等。
2.建设内容和步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内容包括交通建设、产业升级、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其中,交通建设是关键,湾区内的物流、人员、资金流都需要通过有效的交通网络进行快速流通。
步骤上,按照国务院有关意见,先发展出轨交通、高速公路、港口等交通领域,后继续推动国家级空港、邮轮、跨境物流、铁路水路互联互通。
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1.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一些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区。
在引领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湾区还可以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均衡和协同发展。
2.推动产业升级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推动产业升级,尤其是支持自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优化。
例如,未来科技城将带动全国芯片、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广东港口将实现港口产业的升级。
3.对区域人文环境的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将对区域人文环境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全面提升区域形象和服务水平,提高对外交流、合作和竞争能力,增强区域吸引力和影响力。
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1.区域合作领域的不确定性虽然相关政策和规划逐步完善,但粤港澳三地在区域合作领域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政策、经济和社会文化因素都会在不同地区表现出巨大差异,三地如何合作仍具挑战。
基于粤港澳区域合作的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跨 区域合理流动” 等奋斗 目标 , 为我 国产业发展和区域 合作指 明了方向。2 1 0 0年初闭幕的广东省委十届六次 全会也指出, 要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 必须 “ 创
新 发展 模式 ,从 粗放 型 的 发展 路 径 中解放 出来 ” ,必须 “ 树立 世界 眼 光和 战略 思维 ,从过 分依 赖 地缘 优 势及 习 惯 于在 本 行 政 区域 配 置 资 源 的 思维 定 势 中解放 出来 ” 。 这 些论 述 已 受到 各 方 的积 极 响应 , 少 专 家 、 者 聚 首 不 学 研讨 相 关的发 展对 策 , 多企 业也 纷纷 看 好广 东产 业 的 许 发展 前 景 。但与 此 同时 也提 出 了不 少疑 虑 , 行政 区划 如 与产 业 转型 升级 的 矛盾 、 生产 要素 如何 跨 行政 区域 流 动
二 、 港澳 区域 合作 与广 东产 业转型 升级的 粤 基本 内涵
粤港澳区域合作是我国区域合作实践中的一种特 殊形式 , 它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单个行政 区域的内部合 作 ,也不 同 于主权 国家之 间的区域 合作或 内地 各省 ( )自治 区之间的区域合作 , 市 、 而是在 “ 一国两制 ” 的条 件下 , 由中国的省级行政 区域( 广东省 ) 与香港、 门特 澳 别行政区三者之间跨越行政区划而开展的区域合作。 改
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 但在体现当代人力资本 和知识资本密集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面却相对滞后 , 特别是流通企业规模小、 组织化程度低 、 信息化水平不
现 了由粤港澳三地联手形成的“ 大珠三角பைடு நூலகம் 龙头” 的“ 效 应 。但 由于行政区划的存在 , 生产要素无法在三个行政
区域之间自由流动 ,造成 资源浪费和创新效率低下 , 制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探讨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探讨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城市群,是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
大湾区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标志着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各城市将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大湾区实际的协同发展路径。
一、国际化合作,共同走出一条新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合作共赢。
国际化合作是一个重要方面。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中国南部,地理位置优越,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随着国际化市场的不断扩大,粤港澳大湾区将面临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各城市应该加强国际化合作,共同走出一条新路,实现共同发展。
要加强城市间的经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涉及到多个城市,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
城市间可以通过经济合作,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上实现互补,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中心,可以与其他城市加强合作,共同开发和利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要加强城市间的人文交流,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中国南部,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为了实现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各城市可以加强文化交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独特的区域文化品牌,提升大湾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要加强城市间的政治合作,推动制度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了多个政治实体,各城市的制度建设也各有不同。
为了实现协同发展,各城市可以加强政治合作,推动制度建设,为大湾区的协同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
二、创新驱动,建设科技创新高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需要以创新为动力,建设科技创新高地。
科技创新是提升一个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来说更是至关重要。
在这方面,各城市应该共同努力,打造一个创新驱动的大湾区。
要加强城市间的科技合作,实现共建共享。
粤港澳大湾区的各城市在科技创新方面各有所长,可以通过科技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特征及机制
未来展望
1、政策支持
1、政策支持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将继续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随着国家 “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各级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粤 港澳大湾区的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湾区内各城市间的深度合作与协同发展。
2、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2、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将进一步加强。未来,大湾区内的高速铁路、 城际铁路、港口航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将实现更高水平的互联互通,促进人员、物 资和信息的便捷流动。此外,大湾区还将加快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联网建设, 提高区域能源保障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特征分析
1、区域合作
1、区域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广东、香港和澳门三地密切合作,共同发展。这种区域合 作体现在多个领域,如产业协作、物流体系构建、跨境金融合作等。以物流为例,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形成了以深圳港为核心,连接珠海、广州、东莞等港口的物流 网络,实现了港口资源的优化配置。
2、优势互补
2、优势互补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离不开制度创新。在实践中,粤港澳大湾区逐步探索 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合作机制。例如,广东与香港、澳门分别签订了《粤港合作 框架协议》和《粤澳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定期协商机制和部门对口合作机制。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还成立了粤港合作联席会议和粤澳合作联席会议,加强了三 地政府间的沟通与协调。
3、创新驱动发展
3、创新驱动发展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 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大湾区将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合作平台和创新创业 基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应用。同时,大湾区还将深入推进教育、文化等 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区域整体创新实力和竞争力。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需求的人才职业能力调查研究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需求的人才职业能力调查
研究
宾婕
【期刊名称】《中国商论》
【年(卷),期】2022()9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人才,加工贸易行业以其实体经济、技术操作、人力密集型等特点,长期以来都是高职院校学生的优先选择。
高职人才具备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职业能力,对粤港澳大湾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从企业生产经营的角度和学校培养角度看,对高职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通过对这些偏差的研究,既有利于高职院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又可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从而促进区域发展。
本文在研究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职业能力的基础上,运用重要性绩效分析(IPA)的方法,对比粤港澳大湾区加工贸易企业和高职院校对高职人才的能力需求。
【总页数】6页(P160-165)
【作者】宾婕
【作者单位】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2.92
【相关文献】
1."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跨境电商人才能力需求研究r——基于粤港澳大湾区中小企业的调查分析
2.基于区域合作视角下的粤港澳大湾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3.基于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需求的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国际商务概论为例
4.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需求现状分析
5.双轨制下“五维一体”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粤港澳大湾区中小企业需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及“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等奋斗目标,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区域合作指明了方向。
2010年初闭幕的广东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也指出,要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必须“创新发展模式,从粗放型的发展路径中解放出来”,必须“树立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从过分依赖地缘优势及习惯于在本行政区域配置资源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
这些论述已受到各方的积极响应,不少专家、学者聚首研讨相关的发展对策,许多企业也纷纷看好广东产业的发展前景。
但与此同时也提出了不少疑虑,如行政区划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矛盾、生产要素如何跨行政区域流动等。
针对目前广东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以及行政区划造成的制约作用,笔者认为,整合不同行政区域的生产资源,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产业发展从行政区域向跨行政区域转变,是破解制约广东产业转型升级难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推动广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在这其中,粤港澳区域合作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加快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粤港澳区域合作与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内涵粤港澳区域合作是我国区域合作实践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单个行政区域的内部合作,也不同于主权国家之间的区域合作或内地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区域合作,而是在“一国两制”的条件下,由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域(广东省)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三者之间跨越行政区划而开展的区域合作。
改革开放30年来,处于南中国地区的广东省,凭借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和先行一步的政策优势,在粤港澳经贸交流与技术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充分体现了由粤港澳三地联手形成的“大珠三角”的“龙头”效应。
但由于行政区划的存在,生产要素无法在三个行政区域之间自由流动,造成资源浪费和创新效率低下,制约了该区域创新能力提高和经济协调发展。
新形势下的粤港澳区域合作,就是要强调打破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将有着内在人文、地理和经贸联系的跨行政区域作【作者简介】王鹏,经济学博士,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粤港澳经济。
基于粤港澳区域合作的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研究□文/王鹏摘要:区域合作对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粤港澳区域合作的客观要求,而粤港澳区域合作则从多方面为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现实基础。
在基于粤港澳区域合作的广东产业转型升级中,不同城市或区域根据自身的经济技术条件,可采用和实施不同层次的创新模式,实现各自的创新功能定位。
关键词:粤港澳;区域合作;广东;产业转型升级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充分运用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积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创新合作思路和方式,实现跨行政区域内部合理的竞争合作,促进各行政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
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在实践中提出的概念,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二是贴牌生产和代工制造(OEM)向委托设计生产(ODM)转变,进而转向自创品牌制造(OBM);三是产业链的延伸,产业关联度的增强以及产业技术溢出效应的提升等(陈恩和刘青,2007)[1]。
随着广东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相关产业(尤其是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目前,广东省已出台若干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文件,旨在按照“三二一”产业发展优先次序,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加快其与先进制造业的“双轮驱动”;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促进产业高端化发展;对于低端产业及其生产环节,采取“退二进三”和“腾笼换鸟”的方式,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提升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基于粤港澳区域合作的广东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粤港澳三地遵循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互惠互利、多边协调等原则,根据CEPA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的有关要求,充分发挥“粤港澳紧密合作区”的经济聚集和扩散效应,通过建立稳定、有效的区域合作机制,淡化不同行政区域建制的省区概念,将原先分散在三个行政区域的静态、封闭、独立的区域创新系统,向动态、开放、一体化的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转变,实现“1+1+1>3”的总体战略目标。
在此基础上,以广东省为主体,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整合和利用港澳地区的生产资源,协调粤港澳跨行政区域的产业发展战略,采用市场化的手段发挥港澳地区在产业优化升级中的桥梁作用,将港澳与广东的优势相结合,加快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增创广东产业国际竞争新优势。
三、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是粤港澳区域合作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港澳地区回归祖国以来,粤港澳区域合作越发密切,但矛盾也不断涌现。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在合作过程中如何提升产业竞争力,不断延伸产业链。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粤港澳区域合作的客观要求。
从区域竞争优势发挥的角度看,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拥有庞大的现代制造业基础和规模,在制造业领域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并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但在体现当代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密集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面却相对滞后,特别是流通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信息化水平不高,适应不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需求。
从产业特性来说,生产性服务业是最具增值性的产业,其发达程度直接影响着制造业的发展前景(童洁等,2010)[2]。
粤港澳跨行政区域要成为世界上“制造成本+交易成本”最低的区域,除了要加强行政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区域竞争优势,提升制造业的层次,使广东省的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与港澳地区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相对接,形成“广东制造+港澳服务”的发展格局以及较完整的产业链,从而在促进港澳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取得最大产业增值效应的同时,确保广东产业转型升级能够为粤港澳区域合作提供强大的支援服务体系,推动世界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心向大珠三角城市群迁移。
从区域经济极化效应的角度看,粤港澳区域合作要求广东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增长极理论强调区域经济的“极化作用”,这种极化效应通过“增长极”地区的产业的优先增长,带动相邻地区的共同发展(刘芬等,2007)[3]。
进入21世纪后,广东省依靠自身的工业化基础和外向型经济,承接港澳地区部分生产性服务业(研发、会展等)和生活性服务业(居住、旅游、购物等)的趋势逐渐加快,粤港澳区域合作传统的“前店后厂”模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并被赋予新的内涵,开始形成“店厂合一”的局面。
但是,合作过程中的极化效应依旧停留在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加工、装配等环节上,掌握核心技术进行生产的比重较少,产业档次低、经济规模小、缺乏技术支撑等问题日益严重,这种“根植性”不强的传统制造业急需转型升级。
受区域经济极化效应的影响,粤港澳三地迫切需要从单纯的传统制造业合作转移至联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以此创造更具竞争优势及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建立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加速新的增长极的形成(见图1)。
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广东省目前正处于由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向经济发达阶段过渡的状态,支撑经济起飞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要素逐渐耗尽,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即外延式增长)及结构转换效应所实现的经济增长已难以为继,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十分迫切。
如果继续将大量资本和劳动力倾斜在物质资本形成领域而最终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时,高成本、低产出就变成了无法克服的现象。
因此,在经济成长的过渡阶段,无形资本(技术进步)的作用越发重要,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转变为以内涵式为主。
粤港澳跨行政区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向发达经济过渡,不能停留在单纯追求实物产品增长率逐年递增的目标上,而应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突破口,深化三地的科技创新与合作,从“前店后厂”的产业分工合作模式转向深度融合,促进跨行政区域科技与经济一体化,走科技创新发展促经济发展之路。
四、粤港澳区域合作为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现实基础粤港澳区域合作的开展,能够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的比较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整合和优化生产资源,增强相互之间产业的综合配套能力,并从多方面为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现实基础。
(一)共同的产业分工网络粤港澳三地在多年的合作中,其产业形态已融为一体,成为全球产业分工网络中重要的生产供应链条,并体现出一种自我强化效应(self-fulfilling effects )(丁斗,2001)[4]。
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就是要把这一链条———粤港澳“前店后厂”的制造业分工网络———放置在经济全球化和新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加以考虑与判断。
经过多年的发展,广东制造业以OEM 为生产方式和投资形态的“前店后厂”模式,逐渐突显其自身的许多弊端,制约了创新能力的发挥,急需技术提升和转型升级。
从OEM 发展到ODM 和OBM ,以及自行设计、自创品牌和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由于粤港澳区域合作的生产部分只是全球产业分工网络中的低端链条,大规模的国际市场开发有待于产业链条向上、中游的完善,而共同的产业分工网络形成了共同的科技创新与合作需求,为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发展平台。
(二)互补的科技资源与优势粤港澳三地都拥有各自的科技资源与优势,并已形成互补性的发展态势。
以粤港两地为例,广东省具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诸多优势,科技综合实力居内地第三位,以专业镇为基地聚集和引进了一批高层次的科技人才,成果产业化水平较高。
香港则拥有一批掌握新技术的企业家和科技人才,是世界上科技资源聚集最好的地区之一,以航运、旅游、金融和专业服务为主的服务出口贸易居世界前列。
粤港两地可以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目前,粤港两地科技创新与合作的主要业务已开始突破“前店后厂”的框架,逐渐朝着从研发到销售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渗透,出现了共同研发、合作建立开发区和科技园、共同引进外资等(见表1),科技资源的互补和有效配置确保了广东产业转型升级能够获得更广阔的空间。
(三)新型的分工协作模式虽然传统的“前店后厂”模式具有局限性,但它仍是当前粤港澳区域合作的重要方式,而且这种状况还会持续相当一段时期,这种地域分工具有的比较优势基础使其仍会产生较大的经济价值。
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化,许多领域都为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能。
这些领域包括研究开发、产品设计、生产工艺和技术、知识产权保护、资金筹集、风险投资机制、原材料和设备的供给、人才培育和组合、组织管理、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培育、营销网络、国际市场开拓等(陈广汉等,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