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理论大综述

合集下载

理解现代经济学(钱颖一).

理解现代经济学(钱颖一).

理解现代经济学钱颖一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和开放是二十多年来推动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在我国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直接力量。

20年来,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市场经济体系正在全面建立。

伴随着这一过程,现代经济学科的各个分支领域逐步被介绍到我国,并在高校讲授。

今天,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必然要全方位地与国际接轨并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经济改革和开放也将上一个新的阶梯。

这一大趋势呼唤着我们的经济学学科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与现代经济学接轨。

为此,比较完整和准确地理解什么是现代经济学就恰逢其时。

一、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我们把最近的半个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在当今世界上被认可为主流的经济学称为现代经济学。

[2]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现象的社会科学。

现代经济学以研究市场经济中的行为和现象为核心内容,而市场经济已被证明是目前唯一可持续的经济体制。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识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是无地域和国别区分的。

“某国经济学”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也不存在“西方经济学”与“东方经济学”或“美国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的概念。

然而,这样说并不排斥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来研究特定地区在特定时间内的经济行为和现象;实际上,做研究时必须要考虑到某地某时的具体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环境条件。

现代经济学代表了一种研究经济行为和现象的分析方法或框架。

作为理论分析框架,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视角(perspective、参照系(reference或基准点(benchmark和分析工具(analytical tools。

接受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训练,是从这三方面入手的。

理解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也需要懂得这三个部分。

首先,现代经济学提供了从实际出发的看问题的角度或曰“视角”。

这些视角指导我们避开细枝末节,把注意力引向关键的、核心的问题。

经济学家看问题的出发点通常基于三项基本假设: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

现代经济史研究论文

现代经济史研究论文

现代经济史研究论文一、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理论的发展与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大陆,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

但是要探索中国改革开放路径的选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建立的渊源,不能不回溯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以及其间对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理论探索的历史。

(一)改革开放以前在改革开放以前,关于商品流通与市场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社会主义经济是不是一种商品经济?对此,理论界曾进行两次大讨论。

第一次是1956年党的八大前后在“以苏为鉴”的思想指导下展开的;第二次是1959年在总结“”历史教训的背景下,围绕对商品生产、价值规律、按劳分配等问题再次展开的。

在粉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进行了第三次大讨论。

前两次讨论中形成的主要观点大致有三种:1.社会主义经济不是商品经济虽然当时学术界一致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不是商品经济,但由于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实际上存在着交换关系,学术界在认识上又有以下几种不同看法:2.社会主义经济是从商品向非商品过渡的经济。

如张翼飞说:“商品量的方面的发展过程是和商品质的方面的消亡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他认为商品的质将随着每一步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改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不断改变,随着国民经济计划化的不断加强,而不断地改变着。

“到社会主义进入共产主义时,商品也就最后趋于消亡了。

”(注:张翼飞:《社会主义阶段商品的发展和消亡问题》,《经济研究》1959年第1期。

)薛暮桥也认为,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是商品生产的发展和逐步消亡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社会商品交换在数量上仍将继续增长,但这时候,在质量上则正从商品过渡到非商品,商品所包含内容正在逐步消失。

”(注:薛暮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红旗》1959年第10期。

)3.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商品经济。

已故经济学家卓炯和顾准,是中国老一辈经济学家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重要代表。

国际经济合作基本理论综述

国际经济合作基本理论综述

国际经济合作基本理论综述1. 简介国际经济合作是指各国之间在经济领域进行的合作活动。

在现代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合作已经成为国家之间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理论的角度对国际经济合作进行综述,包括国际经济合作的定义、目的以及主要理论和实践。

2. 国际经济合作的定义国际经济合作是指不同国家之间在经济领域开展的合作活动。

这些合作涵盖了各个层面,包括贸易、投资、金融、技术转移等。

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各国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国际经济合作可以在双边、多边或区域范围内进行,旨在促进国际贸易、减少贫困、促进技术转移、实现共同繁荣等。

3. 国际经济合作的目的国际经济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具体来说,国际经济合作追求以下几个目标:3.1 促进经济增长国际经济合作通过促进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增长。

合作可以通过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等手段,推动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增加,从而为各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3.2 实现资源互补各国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国际经济合作可以通过互补性经济活动,实现资源的互补。

通过资源互补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和优化。

3.3 促进技术转移和创新国际经济合作可以促进技术的流动和转移,加强各国在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技术的转移和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产业的升级和创新,推动经济的发展。

3.4 促进贫困减少和社会发展国际经济合作可以促进贫困减少和社会发展。

通过合作,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条件。

同时,合作也可以促进社会福利的提高,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4. 国际经济合作的理论国际经济合作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战略互惠理论战略互惠理论认为,国家之间进行合作的动机来源于互相依赖和相互利益。

国际经济合作是各国基于自身利益,通过互相合作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文献综述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

文献综述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

文献综述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引言: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它关注的是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并提供政策建议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本文将就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作综述。

一、经济增长极理论经济增长极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认为经济增长主要集中在少数发达地区,其他地区只能通过辐射效应获得一部分经济增长。

这个理论首次揭示了地区经济差异的产生机制,但也忽视了其他地区的发展潜力。

二、新地理经济学理论新地理经济学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认为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根据这一理论,地理环境、地区间的交通和通信成本以及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新地理经济学理论在解释区域经济差异方面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三、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理论认为,相同或相关的产业在一些地区集中发展,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这种聚集效应主要通过资源的共享、技术的提升以及规模经济的实现来实现。

产业集聚理论在解释为何一些地区发展得更快以及如何促进产业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

四、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理论认为,发展水平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的现代化进程不均衡所导致的。

现代化进程包括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与发展。

现代化理论对于解决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提供了一种便利的分析框架。

五、孤立经济小部门理论孤立经济小部门理论认为,孤立的经济小部门在相对独立而封闭的环境中发展,其发展取决于地区内部的资源配置和技术进步。

这种理论对于分析地区经济发展的内部机制和动力有一定的解释能力。

六、区域竞争力理论区域竞争力理论认为,地区经济发展取决于其在全球竞争中所占的位置和能力。

具有优势的地区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源和投资,从而实现更快的发展。

区域竞争力理论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种方法,以提高地区竞争力和促进经济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各有侧重,但都为解释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现代西方消费行为理论的综述

现代西方消费行为理论的综述

现代西方消费行为理论的综述对消费行为的研究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热点问题之一。

从凯恩斯开始,许多经济学家都为之付出了努力,使现代消费理论逐步走向成熟。

本文将着重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学派和观点。

标签:消费者行为消费函数理论一、关于收入与消费的假说(消费函数理论)自凯恩斯1936年首先提出消费函数概念之后,西方经济学者对于收入决定消费这一基础命题的研究不断深化,提出了许多新的消费函数假说和理论,消费函数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1.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其主要理论观点是认为,人们的消费支出是由其当期的可支配收入决定的。

当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时,其中用于消费的数额也会增加,但是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重是下降的,因此随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是下降的,而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则是上升的。

2.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1949年,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J.S.Duesenberry)从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和假定入手,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

该假说的核心内容是论证并揭示了了消费所存在的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的规律。

杜森贝里认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仅受到自身收入的影响,还要受到他人的消费行为的影响,消费是有“示范效应”(Demonstraion Effect)的。

基于这样的假定:与绝对消费水平相比,人们更关心自己与他人相比的相对消费水平。

同时,杜森贝利把消费行为的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结合起来,认为消费支出不仅受本人目前收入的影响,而且受过去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特别受过去“高峰”时期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

因此,消费支出的变化往往落后于收入的变化。

这种由于消费习惯的惯性所导致的现象被称为消费的“棘轮效应”(Ratchet Effect)。

3.莫迪利阿尼的生命周期假说莫迪利阿尼(F.Modigliani)是生命周期假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认为,人类行为的经验表明,个人消费或储蓄行为并不仅与现期收入有关。

不完全契约理论一个综述

不完全契约理论一个综述

不完全契约理论一个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不完全契约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综述。

不完全契约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于契约的不完全性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和后果。

本文将首先介绍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背景,然后详细阐述其核心观点和研究方法。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对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应用领域和实证研究结果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对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我们将对不完全契约理论的研究前景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二、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基本概念不完全契约理论,又称为不完全合同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它挑战了传统契约理论中的完全契约假设。

该理论主张,由于现实世界中信息的不完全性、人的有限理性以及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契约不可能是完全的,即契约中总会存在未明确规定的条款和遗漏的情况。

有限理性:该理论认为,经济行为主体(如企业、个人等)在签订契约时,由于认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无法预见所有可能发生的未来事件,也无法在契约中详尽无遗地规定所有可能的权利和义务。

因此,契约是不完全的。

交易成本:不完全契约理论认为,由于存在交易成本(如谈判成本、缔约成本、执行成本等),使得当事人在签订契约时无法充分详细地规定所有条款。

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契约的不完全性成为必然。

机会主义行为:在不完全契约的背景下,当事人可能会利用契约的不完全性,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如违约、再谈判等,以最大化自身利益。

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和社会福利的损失。

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不完全契约理论强调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重要性。

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当事人需要在契约中明确或隐含地分配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即当契约中未明确规定的事项发生时,谁有权决策以及谁有权获得由此产生的收益。

不完全契约理论为我们理解现实世界中复杂多样的契约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政策制定和企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现代经济学导论

现代经济学导论
学、制度经济学; ❖ 以研究深度分:初级经济学、中级经济学
和高级经济学; ❖ 以研究范围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16
六、微观与宏观经济学比较
❖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 又名
个体经济学 总体经济学、

价格理论 、 收入理论
❖ 理论依据 新古典经济学 凯恩斯经济学
❖ 基本假设 资源稀缺、 需求不足、
35
1.6 经济学发展简史
❖ 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标志现代经济的诞 生;亚当∙斯密被称为经济学的鼻祖;
❖ 1870年,杰文士等导致经济学的边际革命; ❖ 1890年,马歇尔整合但是经济学的成果,集大成创
立经济学的体系; ❖ 1933-1936,张伯伦、罗宾逊夫人提出不完全竞争。
36
经济学发展简史
2
一、经济学的起源和概念
❖ 古汉语中“经济”:治理国家、拯救庶民 ❖ 在西方,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首先使用“经济”一
词,意思是家庭管理。 ❖ 蒙克莱田首先使用了“政治经济学”一词, “政治
经济学”一词表示对整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 ❖ 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亚当·斯密的《国
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在1776年的出版 为标志的。
❖ 经济学是研究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社会 科学。比如研究爱情与婚姻。
❖ 经济学是教别人挣钱,自己不挣钱的专业,
6
二、经济学的定义
❖ 经济学是一门“最庸俗、最肮脏的科学”, 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学“是最古老的艺术、 最新颖的科学”,“它在社会科学中占居首 要地位”。
❖ 经济学是关于资源配置的科学。
❖ 经济学是关于国民财富的科学。
11
三、为什么学习经济学

国内外农村金融研究的理论综述

国内外农村金融研究的理论综述
第二,金融市场监管的内涵。
金融市场监管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对其内涵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李长健,2008) ,而金融监管必须调整涉农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整合农村金融机构,提高服务质量,拓宽融资渠道(刘金顺,2010);从认识论的角度审视发现,界定农村金融监管的内涵,其核心之意是在于保障市场作用得到充分、高效率的发挥,市
场于失灵时又能够得到及时矫正或者市场作用得到弥补。金融本身是纯粹的经济问题,但金融监管却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综合了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课题。基于此,界定农村金融市场监管的内涵要考量经济的标准,又要顾及非经济的标准(马德功、臧敦刚等,2010)。
三、农村金融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的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尽快实现工业化,部分政府对农村金融采取金融抑制的政策(麦金龙,1973) ,同时也放缓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农村的正式贷款只能用于田地农业生产用途,并且贷款使用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长度基本吻合,所以,其他的非正式贷款大部分应对突发、大额或者现实的非一般消费,如亲人丧葬婚嫁或者在建造家庭新房舍中使用等??因此,非正式贷款总是用于农户各自的目的,并在道义上给了农户信贷人以权威,通常情况下,农户正式贷款只用于农户个人预定的目的,而非正式贷款也不会使农业田地生产中的净流动资金增加。这是在农户信贷市场中,我国农村长时间存在的农户贷款供需结构(张杰,2000)。而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能否建立的关键是政府能否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资金供给能否切实满足农村微观金融的资金需求,能否培育现代农民(王芳,2005)。从金融供给与需求的角度来看,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给结构单一,金融供给与需求总量仍然存在较大资金缺口,当前农村金融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尤其是农村弱势群体的需要(张笑尘,2007)。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综述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17-09-16作者简介:许天成(1989-),男,安徽六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许天成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综述摘要:文章系统梳理2000年以来国内关于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发展研究成果,以期从现有的研究成果中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参考。

从当前的研究来看,学者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总体和分阶段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探究,梳理了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一般特点以及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未来研究中,学者应当更加关注整个近现代经济发展规律的探究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差异化表现及其原因的比较,从而为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内容的丰富以及当前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直接的支持。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经济发展特点;经济规律;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1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8)02-0099-0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3)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清末到建国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和规律,为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材料补充,还能够的借鉴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中的经验教训,为当前经济的发展提供相关的参考。

2000年起,关于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开始涌起,广大学者不仅关注近现代经济史发展的特征、思想的变化等大问题,更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步的深入,探寻具体经济行为的特点与发展规律,以期从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发展的历程中充分了解建国前的实际经济运行情况,为当前经济科学的发展提供素材,为经济政策的执行提供建议。

本文基于已有的研究,系统梳理2000年以来国内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的成果,以期为进一步加强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参考,为探究促进经济发展的经验规律提供一个理论支持。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广大学者从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发展历程、阶段性经济现象分析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形成了颇为有益的研究成果。

通货膨胀理论综述

通货膨胀理论综述

货 币是 否为中性 的问题 成为划 分均衡学 派和非均 衡学派 的分叉点 。 均衡学派 的代表 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货币派学 ,非均衡学派 可 以分为 凯 恩斯 主义经济 学和新 凯恩斯经济学 。 这 两种学 派对 于通货膨胀 的成 因及影响也有较大 的分 歧。均衡学派 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完全 的货币现象 ,而货币是中性的 ,也就是 说通货 膨胀产生 的原 因是 由于货币发行量 的增加 ,而通货膨胀不会对 国家除货 币 以外 的其他事项如工业产 出和就业情况产生巨大影响 ,长期来 看通货 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没有关系 ,与国 民经济实际部门的运行无关 。而非 均衡学派认为通过膨胀不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 ,发生通货膨胀 的直接表 现 即为货币流通量大于社会的总需求 ,货币供大于求导致货 币贬值 ,这 直接导致 了物价上涨 。发生通货膨胀使得 钱不值 “ 钱” 。严 重 的恶 性的 通货膨胀会给除货币以外的人民的 日常生活造 成巨大的不 良影 响 ,的基本假设有 :市场是完全竞 争市场 ,市场 内的 各个 行为主体可以充分获取信息 , 货 币的流通速度 和市场 的真实交易 量 在 短期内为其平均数。由于其 前提条件 过为理想 ,与 现实差距较 大,若 以此作为指导做出的决策可能会 对国民经济造成不 良影响 。因此 ,本 文 在 接下来关 于通 货膨胀 的内容 中,以非均衡学派 的观点为主 。
1 . 引 言
通货膨胀作为一种市场经济现象一直是 专家学 者们 不断研究 的重 要 课题 ,也是从政府官员 到平 民百姓都 会面对 的具 有重 要现 实意 义 的课 题 。本文对通货膨胀的派别与理论进行了概括性 的介 绍 ,对各种理论 进 行 了简单的对 比。
2 . 现 代 通 货膨 胀研 究 的 两 大 派 系
物价上涨 ,面临着增 加的生 活成本劳动者趋 向于要求增加工 资并且 工资 增长幅度至少不小 于通货膨胀 的程度以不降低其生活质量 。工 资增 加导 致了生产成本 的增加 , 推动 了价格上涨 。而且少数行业 的价格上涨 也会 影响其他行业 的价格 。那些基础产业的带动作用尤其大 ,比如若石 油价 格大 幅上涨 ,我们相信最后方便面 的价格也会发生上扬。即工资上涨 进 步推动成本上涨 ,导致 了产品价格水平的又一次增加。而价格水平 的 增加会导致下一轮 的工人工资的上涨 ,如此反复 ,价格不断升高。 ( 3 )结构性通胀 理论 ,支 持该理 论的李 晓西 ( 1 9 9 4 )强 调我 国经 济 尚处于转轨经济 ,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不 同,但 工 资趋于一致 ,因而导致了通货膨胀的成因是结构性 通货 膨胀 ;国家统计 局课题组 ( 2 0 0 5 )分析认为我 国的结构性通货膨胀具体可表 现为产业链 上下游部门差异、各环节价格 指数 内部 构成 的差异 、城乡 区域三方面 ; 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 ( 2 0 0 8 )认为管理外汇储备 是控制通胀 的最重要 的 方面 ,而且判定 2 0 0 8年 的通胀 属于结构性 通胀 。综合 开发研 究院课题 组 ( 2 O 0 8 )也认为 中国的通胀属于结构性通胀 ,而物价上涨主要是供给 冲击型 ,而非需求拉动型。苏剑 和盛磊 ( 2 0 1 0 )针对我 国城乡二元经济 结构的特点 ,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 了定性分析 ,得 出我 国当前的劳动 供给结构处于 “ 刘 易斯拐点 ” 。这个理论认 为收入结构 与经济结 构引起 的通货 膨胀 ,如高成 长性部 门和行业 因所处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及 其他种 种原因 ( 这些原 因包括 由于处于发展阶段 ,相关领域合格的劳动力和资 源较匮乏 , 且 由于发展 阶段 中各人 员需付 出努力较 多等 ) 。由于这些特 殊性和原 因 ,资源价格 和人员工资水平会上升。尽管这种人员工 资上升 是由于其产业所处 阶段 的特殊性决定 的,但是那些处于夕 阳产业 和衰退 行业的人员依然会要求增加工资数额 ,而这些行业往往对劳动力 的需要 已经下 降,对 自 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需求都 已饱和。这些产业工 资水 平 的上升会推动生产成本 的增加 ,进而抬高物价 , 其 实就是转变为成本 推 进通货膨胀 的形式 。 ( 4 )预期性通胀 理论 。我国学者宋 国青 、陈学彬 、赵 留彦都是该理 论 的支持者 。该理论认 为对通货 膨胀 的预期 是 通货膨 胀产 生 的重要 原 因,罗斯福 曾对陷于经济危机 中的美国说 过一句话 :“ 我们 唯一值得恐 惧 的是恐惧本身 。 ” 对通货膨胀 来说这 句话 也 同样 适用 ,对通 货膨胀 的 预期可 以影响人们的需求以及供给 , 进 而会进一步推进 通货膨胀 。在通 货膨胀的情况下 ,人民更倾 向于将 手中的货 币兑换成具有 储藏价值 的商 品 ,如金银贵金属、奢侈品、房产甚 至是普洱茶 。这种对 某种产 品的过 度消费就导致了某一行业过 热 ,推动价格上涨 ,进 而推 动其 他行业工资 上涨 ,加深通 货膨胀 的程度 。(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

交易费用理论综述

交易费用理论综述

交易费用理论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综述交易费用理论,这一理论自20世纪30年代由罗纳德·科斯提出以来,已成为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易费用理论主要探讨在经济活动中,由于市场机制和企业组织形式的不同,交易双方需要支付的额外费用,这些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寻找交易伙伴、谈判、签约、执行和监督等。

本文将回顾交易费用理论的发展历程,梳理其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并探讨该理论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和影响。

本文还将分析交易费用理论在经济学领域的贡献,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挑战。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可以对交易费用理论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二、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内涵交易费用理论,作为一种经济分析框架,由罗纳德·科斯在20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后经奥利弗·威廉姆森等学者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交易费用”,指的是在经济活动中,为了实现商品或服务的交换而必须支付的各种成本。

这些成本包括但不限于搜寻信息、议价、签订和执行合同、监督执行以及可能发生的违约赔偿等。

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内涵在于,它强调了交易费用对经济组织和市场结构的影响。

科斯认为,企业的存在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即通过内部化市场交易来减少因为市场不确定性、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等因素造成的交易困难。

换句话说,企业是市场的替代物,其边界取决于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与外部市场交易的成本的比较。

威廉姆森进一步拓展了交易费用理论,他提出了交易的三个维度:资产专用性、交易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

这些维度共同决定了交易的性质和所需的治理结构。

资产专用性指的是资产在特定用途上的价值高于其他用途的价值,这可能导致机会主义行为和“套牢”问题;交易不确定性指的是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或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交易风险;交易频率则是指交易的重复程度,它影响着建立和维护交易关系的成本。

根据这些维度,威廉姆森区分了不同类型的交易,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结构选择。

一般均衡理论综述与简评

一般均衡理论综述与简评

一般均衡理论综述与简评刘江荣①均衡思想是贯穿当代主流经济理论的精髓,而一般均衡理论(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则是从对人们的偏好、技术和禀赋的基本假设出发,以普遍联系的观点建立的关于人类经济系统整体均衡的存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的公理化体系。

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与市场相关的经济现象,特别是其中与价格相关的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

“均衡”概念的建立和一般均衡理论的生成发展,使得主流经济学成为一门实证的学问。

但是,跳出一般均衡理论本身,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主流经济学是根植于西方国家社会经济的产物,其貌似科学的实证更是建立在资本雇佣劳动制逻辑之上的。

因此,这种实证不仅无视劳动异化,而且其逻辑出发点和归宿点均不代表经济的主体——现代劳动者的利益。

一.均衡概念的历史渊源均衡的概念早在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之前就已在机械学中普遍应用。

在机械学中,均衡是指绕中点转动的杠杆保持平衡的条件。

据文献查新的结果表明,到目前为止的相关研究尚未发现亚当·斯密是否受到了机械学概念的影响而生灵感,将一个社会体系中的个体追求不同价值目标而采取相互独立行动,但最终达到和谐平衡状态的思想抽象概括为经济学中的均衡概念。

亚当·斯密运用著名的“看不见的手”原理揭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动协调机制,使得人们认识到个体在追求不同目标的过程中,最终能实现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这种思想无疑对经济学是一大贡献,同时也深化了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之后,李嘉图在亚当·斯密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使用统一利润率的竞争规律和资本在各部门间的转投说明了古典一般均衡的实现机制。

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问世,在批判以斯密、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基础上,马克思建立起一种新的总量理论体系来解释资本主义的现实经济关系。

后来,这种强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研究不能脱离开资本与利润对立关系的分析方法在斯拉法那里得到了复兴,通过在投入——产出矩阵的基础上加入表明特定经济关系的①刘江荣,男,山西省朔州市人,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与民族经济学“统一利润率”来决定价值与分配,从而令古典经济研究范式日趋完善。

经济周期理论综述重点

经济周期理论综述重点

西斯蒙第的“消费不足论”。

西斯蒙第认为,经济危机是进入资本主义经济后才出现的特有现象,其原因是生产脱离消费后导致的消费不足。

具体而言,就是:一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大生产摧毁了小生产,导致消费能力降低;二是资本家采取了薄利多销等措施,导致进一步降低工资,导致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利润,总是导致今年的生产大于去年的生产,但工人的消费有限,最终是个人消费不足。

杰文斯的“太阳黑子说”。

杰文斯认为,任何一年收获的成功肯定依存于天气,特别是夏季和秋季各月的天气;如果天气在某种程度上依存于太阳周期,那就可以说,谷物的价格和收获将或多或少地依存于太阳时期,并经历周期性的波动,其时期等于太阳黑子出现的时期。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特定生产方式下所产生的历史现象。

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经济危机既不存在可能性,也不存在现实性。

当货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后经济危机具有了可能性。

但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必然性,还“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33页。

),而这“一系列关系”就寓于“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的私人资本主义形式的矛盾中”。

具体来说,就是:第一,对价值增值的无休止追逐导致的资本积累规模螺旋式上升、生产能力无限扩张。

第二,大工业生产方式与资本积累规律的共同作用。

第三,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

第四,固定资本的周转周期。

第五,资本主义对抗性分配关系。

第六,信用制度的发展。

马克思对危机的原因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其最终结论是“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48页。

)米契尔的“自然发生论”。

在经济周期内的经济过程里,米契尔强调的是成本和价格发展的不平衡。

委托代理理论及其运用文献综述

委托代理理论及其运用文献综述

委托代理理论及其运用文献综述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用于研究代理理论和代理行为。

在经济中,代理机构(代理人)被授权代表委托机构(委托人)执行一些任务或决策。

委托代理理论旨在分析代理机构如何为委托机构的利益做出最优决策,并解决代理冲突问题。

为了全面了解委托代理理论及其运用,我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以下是我的研究总结。

许多学者对委托代理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Jensen和Meckling (1976)是最早提出在经济环境中存在代理关系的学者之一、他们指出,代理机构可能会为自己的利益而与委托机构的利益发生冲突,这种冲突被称为代理冲突。

以此为基础,代理理论逐渐发展起来。

在现实世界中,代理冲突是普遍存在的。

Fama(1980)认为,代理冲突可能导致经营管理不善,低效率和资源浪费。

他提出,为了解决代理冲突,必须设计一套激励机制,使代理机构的行为与委托机构的利益一致。

在解决代理冲突问题中,激励合同和监督是两种常用的方法。

Holmstrom(1979)提出了激励合同理论,他认为通过合适的激励机制,可以对代理机构的行为进行激励,从而使其为委托机构的利益而努力。

此外,监督也是解决代理冲突问题的关键。

在经营管理中,委托机构可以通过监督代理机构的行为来确保其按照预期工作。

除了激励合同和监督外,信息不对称也是代理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代理关系中,委托机构往往无法获得与代理机构一样的信息。

Akerlof (1970)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的概念,并指出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市场失灵。

在代理关系中,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代理机构为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而隐瞒信息,进而损害委托机构。

在实际应用中,委托代理理论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公司治理中,委托代理理论被用来研究公司董事会如何有效地监督高级管理人员。

此外,在金融市场中,委托代理理论被应用于分析投资者与基金经理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通过设计合适的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可以改善投资者与基金经理之间的代理关系。

经济学中的国家理论综述

经济学中的国家理论综述

等分配 ,便产生契约性国家;若这样的分配不平等,便产
生 了掠 夺 性 国家 , 由此 出现 统治 者和 被 统 治者 。 因为暴 力 潜 能 的分 配决 定 了 国家 的性质 ,所 以 国家是 “ 暴 力方 面 在 具 有 比较 优势 的 组织 ,在 扩 大地 理 范围 时 , 国家 的 界 限要 受 其对 选 民征 税 权力 的限制 ” 。但对 于 “ 力 潜 能 ”在 暴 公 民之 间 进行 的 分配 是 “ 等 ”还是 “ 平 不平 等 ” ,诺斯 未 提 出一个 衡 量 的标准 。 另 外 ,近 年 来 ,新 制度 经 济 学 的另 一代 表 人 物 巴泽 尔 从 产权 界 定 的 “ 成本 一 收益 ”方法 出发 对 国 家理 论 作 了进
目前 在 新 制度 经 济学 框 架下 最 系 统 的也 是最 有 代表 性
的 国家理 论— — 诺 思 的国家 理论 ,对 于 国家 起 源 的观 点不
同于 以上的社会契约论和暴力掠夺论 。诺 思认 为西方传
统 的社会 契 约论 和暴 力 掠夺 论 都是 不全 面 的 : “ 管 契约 尽 论 解释 了最初 签 订契 约 的得 利 ,但 未说 明不 同利益 成 员其 后 的 最大 化行 为 ,而 掠夺 论 忽 略 了契约 最初 的得利 而着 眼 于 掌 握 国家 控制 权 的人 从 其选 民中榨 取 租金 ”…。于 是 , 他 在对 二 者进 行 批判 和 吸收 的基 础 上 ,将 二者 有机 统 一起 来 ,提 出 了 “ 力潜 能 ”分 配理 论 。该 理论 认 为 , 国家 具 暴 有 契 约和 掠夺 的 双重 属性 ,若暴 力潜 能 在公 民之 间进行 平
_ 济 研 究 经
现代物业 ・ 现代经济 21 02 年第1 1 卷第7 期

现代经济学知识点总结初中

现代经济学知识点总结初中

现代经济学知识点总结初中1.经济学基础概念
- 经济学的定义和范畴
- 生产要素和生产要素市场
- 供需关系和价格形成
- 产权与市场经济
2.微观经济学
- 决策者行为与理性选择
- 企业与市场结构
- 成本与利润
-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 消费者行为与效用理论
3.宏观经济学
- 国民收入与生产总值
- 通货膨胀与失业
- 经济增长与发展
- 货币与金融政策
- 国际贸易与汇率
4.经济问题与政策
- 社会福利与公共物品
- 贫富差距与社会保障
- 环境与资源管理
- 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
- 失业与社会保障
以上仅为现代经济学知识的初步概述。

如果您对特定领域或知识点有更深入的了解或者更多详细信息的需求,请告知我,我将热情为您提供更专业的说明。

现代西方产权经济理论研究

现代西方产权经济理论研究

现代西方产权经济理论研究现代西方产权经济理论研究一、引言产权经济理论研究是现代经济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它对于理解和解决市场经济中的各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国家在这一领域中作出了很多重要的理论贡献,并不断拓展和深化产权经济理论的研究内容。

本文将从历史演进、权益划分、市场交易和制度设计等方面,对现代西方产权经济理论进行综述和分析。

二、历史演进产权经济理论研究起源于19世纪末的西方经济学界,最早的研究对象是土地所有权和劳动力的分配方式。

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西方学者开始对产权制度进行深入研究。

在20世纪后期,奥利弗·哈特和道格拉斯·诺斯等学者提出了现代产权经济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对产权的属性、划分和保护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

此后,产权经济理论逐渐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三、权益划分产权是指对于某种资源或财产所享有的所有权,它决定了资源和财富的分配方式。

现代西方产权经济理论研究了权益划分的效率和公平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模型和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内部收益权和外部所有权。

内部收益权是指对资源的使用权,它反映了资源的控制权;外部所有权是指对资源的收益权,它反映了资源的归属权。

权益划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于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四、市场交易市场交易是现代经济中最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也是产权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

现代西方经济学通过对市场交易的分析,揭示了产权制度对市场效率和交易成本的影响。

产权的定义、界定和保护对于市场交易的成本和效益具有重要影响,相关理论模型如信息不对称、交易费用和产权外部性等,为我们理解市场经济中的交易行为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

五、制度设计在现代经济中,制度是实现和维护产权的重要手段。

现代西方产权经济理论研究了制度设计对于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率的影响,为有效的制度设计提供了一系列理论模型和方法。

产权制度的设计涉及到所有权的划分、合同法律制度、法律执行机构等方面,这些因素对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经济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经济学包括两大门类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

现代经济学包括两大门类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

现代经济学包括两大门类: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1.理论经济学:论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各个经济学科提供基础理论。

理论经济学通常称为一般经济理论,它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两个分支。

(1)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视野,以经济活动总过程为对象,考察国民收入、物价水平等总量的决定和波动。

其中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波动(经济周期)理论又是宏观经济学的两个独立分支。

(2)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经济中单个经济单位即生产者(厂商)、消费者(居民)的经济行为,包括供求价格平衡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在不同市场类型下厂商成本分析与产量、价格决定理论、生产要素收入决定即分配理论等。

具体划分的二级学科包括:经济发展史:是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发展演变的具体过程及其特殊规律的学科。

它为总结历史经验和预见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提供依据,也为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经济思想、学说、政策提供历史背景。

经济思想史,或称经济学说史。

它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出现的经济观点、经济思想、经济学说及其产生的经济政治背景、所起的影响、所占的历史地位,以及各个人物、各个学派之间的承袭、更替、对立的关系等方面的学科。

经济数量的分析、计量方法:包括数理经济学、经济数学、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等学科。

2.应用经济学主要指应用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专业领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性,或对非经济活动领域进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分析而建立的经济学科。

应用经济学大体上可分为:(1)以国民经济个别部门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农业经济学、建筑经济学、运输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等;(2)以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而带有一定综合性的专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计划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财政学、货币学、银行学等等;(3)以地区性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4)以国际间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国际投资学等等;(5)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企业管理、企业财务、会计学等;(6)与非经济学科交叉联结的边缘经济学科,如人口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法学、生态经济学或环境经济学、社会经济学、经济地理学资源经济学等等。

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范文之一制度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理论综述摘要:关键词:(略)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制度的起源、制度变迁与创新、国家制度供给一起被称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四大支柱”,而且,在很大意义上,制度的起源、变迁与创新、供给与需求都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相关。

从结论上说,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无效率的制度会抑制甚至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回瞻1.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中关于制度的论述马克思认为,没有抽象的生产,也没有离开制度(马克思的提法是生产关系,实质上就是制度)的生产力及其发展。

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组织和运行的。

先进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一个持续一定时间跨度的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制度框架)为生产力提供了一个相应发展的制度“空间”,这对许多经济学家研究制度与经济增长和发展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启示。

2.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流派的论述(1)模型派他们认为:社会经济的增长或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叠加和质变的结果。

他们将各种增长要素作为自变量,把经济增长(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收入等表示)作为因变量,确定函数关系,建立各种经济增长模型,解释经济现象。

最著名的有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即索洛=斯旺模型)以及卡尔多、罗宾逊、帕西内蒂等人倡导的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这些经济增长模型实质上只是说明了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中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力求使得产出决定的总需求的增长要与生产产品的总生产能力匹配,逐渐强调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忽视了制度因素的作用。

(2)结构派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和发展既是一国经济量(总量与均量)和能力的增长与扩张过程,也是一国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

主要有刘易斯等的“二元结构论”;纳克斯的“贫困循环论”;由“投资不可分性”而产生的罗丹的“大推进论”;钱纳里等人主张的“发展型式”理论;以及“两缺口理论”,以及“平衡与不平衡增长”的理论等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经济理论综述整理版本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以经济学为基础的一系列相互交叉的领域逐渐被涉及与深入研究,来解释与阐述社会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虽然这些领域的研究重点各异,但都体现了经济学理论对传统的突破与新的发展。

所有这些分支学科都可以列入“新政治经济学”的范畴,诸如:①公共选择学——制度经济学源出于此,公共选择理论集中于分析可供选择的政治选择结构以及结构内部的行为;②产权经济学;③法经济学或法律解决分析;④新制度经济学;⑤管制经济学等。

如果下一个更为宽泛的定义,制度经济学可与范围更广的新政治经济学这一术语相提并论,并可以囊括上述的所有学科。

因为每个学科都将注意力集中到经济与政治行为者进行选择的法律—政治制约条件上面。

不过差别还是存在的。

经济学诞生并繁荣于欧洲(特别是英国)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

不同于其他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似乎把个人生活的全部活动统一为一个独立自治的社会生活王国,这个王国服从于法律等的管制。

而早期的经济制度,只是作为一个部分嵌入在文化与政治的秩序之中。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随着生活的领域从家庭、宗教、政治化习俗中独立出来,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按照古典经济学家的分析与归纳,自利、理性的(和道德无关的)“经济人”——开始统治着我们在经济领域的行为。

根据赫希曼的论证,资本主义其实是从欧洲主流意识形态——崇尚荣誉与权力,向马基雅维利的“利益主宰世界”的理性立场的连续演变的结果。

同时,理性既然“是且应当是激情的奴隶”,它就只好寻求以害处较小的激情来抑制害处较大的激情。

自利的算计于是抑制了权力冲动。

按照赫希曼的论证,在人类的各种强烈欲望当中,最重要的是:性的欲望,权力欲望,财富欲望,对荣誉的欲望。

自罗马时代以降,君主们的权力欲望和武士们的荣誉冲动多次成为毁灭欧洲的力量。

培根、霍布斯、孟德斯鸠最早意识到以财富欲望抑制权力欲望和荣誉冲动的可能性。

1769 年,一位苏格兰历史学家在其著作里这样写道:“贸易有助于使那些维持国家之间的差别和敌意的偏见逐渐消失。

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得文明与温和。

”显然,这是苏格兰启蒙思想家承接的著名口号——“经济的文明化影响”的渊源。

斯密进一步指出: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是“与生俱来,至死方休的欲望,尽管它是温和的且不易冲动的欲望。

”维柯更为全面地阐述了这种想法,“社会利益使全人类步入邪路的三种罪恶——残暴、贪婪和野心,创造出了国防、商业和政治,由此带来国家的强大、财富和智慧。

社会利用这三种注定会把人类从地球上毁灭的大恶,引导出了公民的幸福。

这个原理证明了天意的存在:通过它那智慧的律令,专心致力于追求私利的人们的欲望被转化为公共秩序,使他们能够生活在人类社会中。

[1]”[1]转引自(美)赫希曼.欲望与利益:资本主义胜利之前的政治争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3.第14页。

对日常生活问题的反省提供了辨识“根本问题”的机会。

经济思想是对经济活动的反省。

经济学是对经济活动核心议题的反省所导致的知识。

经济学除了研究人类日常经济生活的学问之外,马歇尔还强调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一部分,它研究人类社会与个人追求“较好生存”(wellbeing)的物质活动。

因此,经济学其实是政治经济学,并且是比“财富”或者“增长”更为重要的“人学”的一个方面。

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探讨的核心议题是财富的创造、分配、积累。

围绕这些核心议题,斯密论述了劳动分工创造财富的三大途径——即劳动时间的节约,物质资本的积累,技术发明的机会的拓展以及劳动分工受市场广度的限制等基本命题。

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家,他们探讨的核心议题是收入分配、资本积累、技术进步。

围绕这些核心议题,主流经济学家们论述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增长方式、学习过程、知识的外溢效应,以及获取知识的速度依赖于人力资本投资等重大命题,并且试图把这些议题纳入博弈论分析框架。

而以布坎南为代表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他们探讨的核心议题是如何在基于方法论个人主义和契约主义的立宪经济学分析框架内,来解释与优化资源配置的游戏规则。

经济学的核心的方法论有三个基本假设。

第一个假设就是:方法论个人主义。

西方的社会科学的主流思路就是方法论个人主义。

依照这种方法论,个人被认为是决定私人行动与集体行动的唯一的终极抉择者。

只有个人才做出选择和行动,集体本身不选择也不行动,把集体当作进行选择而提出分析是不符合通行的科学准则的,集体选择应该被看成个人通过集体而不是通过个人,来实现自己最大目的的个人行动选择。

由于每个人的爱好、能力及条件不同,个人所理解的成本、收益是有区别的。

个人的选择具有主观性质,他人无法预测。

由于个人是集体决策的最终承受者,也只有个体才具备评判决策结果的资格。

社会总量被认为只是个体所做的选择和所采取的行动的结果。

如果所分析的群体同样进行选择和行动,则不符合已被接受的科学准则了。

重视说明相互作用的非预期总量结果,是自早期苏格兰道德哲学家洞察它们以来就一直继续着的,这样的案例既包括早期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个体理性选择与集体利益和谐,也有现代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所显示的个体理性选择与所谓集体利益的冲突。

自由主义的伦理观,主要表现在7个方面:①自由主义,不同于古典(保守)自由主义,主导着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展和价值塑型;②社会以原子[z1] 化个人的自由为基础;③个人仅仅是自利的;④所以,经济社会的一切关系都是工具性的(相互利用的);⑤自由市场就其本质而言是稳定的和自矫正的;⑥在政府与商业之间有天然(合理)的劳动分工[1];⑦商业的唯一伦理责任是实现经济资源有效配置并且最大化股份持有者的财富(利润),这一责任被表述为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第二个基本假设就是经济人假设(homo economics)。

经济系统依靠参与者的行为和心理功能维系而成,属于社会—行为组织。

因此,若要成功地使人们有秩序地参与其中并接受其结果,则此组织的奖惩系统(“约束—激励”机制)必须融入参与者的一些基本心理特征。

例如,自由市场可以视为一系列的规则,其中规定了偷窃他人财物是非法的并会受到惩罚。

这些规则组成了一个奖惩系统,奖励某些行为,惩罚另一些行为。

要预计自由市场的规则会引致怎样的后果,我们必须预计人们在面对这些诱因——约束与激励——的时候会如何反应。

但要预计人们如何反应,我们必须先要对人的本性做出评估,因为它是人类行为的最终动因。

假如人天生是自私和不诚实的,则自由市场的规则会引致一些后果;假如人天生是利他和富有同情心的,则同样的规则会引致不同的结果。

可见参与者的特质对一个经济的均衡状态会有重大影响,不对人性做出与现实相符的假设,便难以讨论社会或经济制度的特性。

任何一种经济或社会制度,若它的奖惩制度与参与者的本性不一致的话,会导致与制度的预期目标相悖的结果。

只要回顾一下早期的乌托邦公社实验与苏联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即可以看见因错认参与者的动机和本性而失败的例子。

当然,对人性下定义或为其寻找根源不仅十分复杂而且充满争议。

这样一种社会理论是个人主义的和契约式的,它的来源包括霍布斯的《利维坦》和边沁主义者的功利主义。

个人偏好的满足,再加上能带来幸福的计算,正是使社会运转起来的东西。

社会关系体现了个人偏好服务的交换,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关系变成了工具。

这个基本模型后来变得更复杂了。

风险理论考虑到一个行动可能会有几种可能的结果。

经济行为者通过估计每种结果实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效用,来估价他的行动的预期效用。

这就要求他对各种结果有一个概率分布,即使这只是主观的。

其他还包括对信息成本、信息处理成本和行动成本的考虑。

当其他经济行为者参与进来时,问题就复杂了。

也许通过对策论(或博弈论)能更好地加以说明。

然而,基本观点仍然是,经济行为者是理性的,他们在各种约束的限制下,追求目标函数的最大化。

第三个假设是politic activities as exchanges,可以称之为政治市场里的交易行为,把政治活动或政治行为视为市场交易行为,以权利为媒介。

这是布坎南最大的一个贡献,他因为这个而获得诺贝尔奖。

社会理论家高夫曼认为社会有三个交往层次,社会只有这三类交往层次,一类社区的,一类是市场的,还有一类是政治的。

政治的交往市场里是以权力作为媒介的,而市场交往里是以货币为媒介,社区的交往里的媒介则是情感。

资源配置问题的思路,存在着一个连续谱系。

一个极端,是个人主义的自由市场思路。

这里,个体知道他们自己的偏好,然后,借助市场体系,发出和收集关于这些偏好的信号,建立协调个体之间自愿选择的激励。

另一个极端是可以称为中央集权的配置过程。

这里,决策由一个被视为权威的群体或个体做出的;其余个体的选择不被许可。

第三种可能性,是依据传统做出决策的经济;过去似乎是恰当的行为模式被嵌入到当前的行为系统之内。

市场、指令、传统,可以存在于多数社会里,每一思路通常强调和决定经济的一种特征。

任何经济系统在社会中,都有两项相关的功能。

其一是在个体福利的改善与社会整体福利的改善之间谋求平衡。

其二是在相互竞争的用途和社会成员之间配置稀缺资源。

故而,资源的有效配置绝非经济过程的目的,而是达到更高目的的手段。

上述第一项功能对任何经济系统来说都是最重要的。

如何在正义、稳定、和平的社会里最佳地确保个体的自由与福利,这是一条贯穿了经济思想史的主线。

在这一主题上,存在两种极端看法。

一种认为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着利益的自然和谐或存在某些自然过程使不同利益的个体、群体或阶级之间实现和谐。

古典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共同因素是相信自由市场内的个体之间的自愿交换将解决一切或多数冲突。

另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它相信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存在不可调和的阶级利益冲突,这将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

人类行为太复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或社会行为就更加复杂。

于是,有必要对复杂的现实加以抽象。

这些抽象被表达为模型、类比或隐喻。

这些模型可以被表达为故事、数学体系(方程)、图形或其他反映了社会与经济系统的元素间关系的表达。

故而,社会成员所持的价值可以受到我们相信和使用的理论、模型、或故事的影响。

我们所学习、所讲授、所接受的东西,就是我们文化的实质。

现代经济学代表了一种研究经济行为和现象的分析方法或框架。

作为理论分析框架,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视角(perspective)、参照系(reference)或基准点(benchmark)和分析工具(analytical tools)。

接受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训练,是从这三方面入手的。

理解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也需要懂得这三个部分。

首先,现代经济学提供了从实际出发看问题的角度或曰“视角”。

这些视角指导我们避开细枝末节,把注意力引向关键的、核心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