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上册-第六单元 21. 群英会蒋干中计 教案

合集下载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2. 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介绍;2. 分析故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3. 学习游戏规则和合作要求。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故事封面或进行简短的导读,引起学生兴趣。

2. 学习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通过分组让学生合作,分工合作介绍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学生可以通过翻阅书籍或网络搜索获取相关信息。

3. 分析故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学生就故事情节中的一个或多个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和解决方法;-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再进行整体讨论。

4. 学习游戏规则和合作要求:- 学生了解游戏规则和合作要求,如游戏的目标、扮演角色的要求等;- 学生可以进行游戏规则的解读和角色分配。

5. 进行游戏:- 学生按照角色分配进行游戏,根据故事情节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展开游戏;- 学生可以通过游戏中的互动和合作,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梳理思维,总结讨论:- 学生在游戏结束后,进行反思和总结,讨论游戏中的问题、解决方法和合作感受。

五、课堂延伸:- 学生根据《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情节,编写一个结局或修改一个剧情;-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创作和展示。

六、课堂作业:- 学生可以选择以下任务进行:1. 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群英会蒋干中计》的看法;2. 设计一个新的游戏规则,以《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为背景;3. 扩展阅读其他与《群英会蒋干中计》相关的文章或故事,做简洁的读后感。

以上是一份《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供参考。

具体教学过程和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上册《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上册《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增强集体荣誉感。
4.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生活品质。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总字数:1010字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教学,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以下学情分析:
3.思考作业:
-思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叙事手法等,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分析《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的智谋策略,尝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解决问题。
4.合作作业:
-小组内分工合作,搜集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资料、成语典故等,进行整理、分享。
-以小组为单位,编排一场关于《群英会蒋干中计》的短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3.情感态度: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较浓,但对文言文可能存在恐惧心理,觉得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4.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缺乏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学生背景: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文学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仍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人物了解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补充。

群英会蒋干中计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升文学修养。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3.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身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利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利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关于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学习过哪些篇章?诸葛亮《出师表》司马光《赤壁之战》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罗贯中《杨修之死》二.指导预习课文1.布置思考题: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全文共10段,可以分作几个部分,是如何结构情节的?2.教师朗读全文(读时要学生在书上划分段落层次,并提示学生画出一些词语)。

三.研习新课。

1.教师朗读后,讨论思考题。

明确:使的是借刀杀人反间计。

诱骗蒋干盗书,离间蔡、张与曹操的关系,借曹操之手除掉蔡张二人。

设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

全文共11段,分五部分。

虽是节选,但结构完整、主线突出:1—3段开端周瑜决定除蔡、张。

4—6段发展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迷敌人。

7—8段高潮周瑜假装泄秘密,蒋干上钩盗密信。

9—10段结尾周瑜中计杀蔡、张。

11段尾声周瑜闻讯庆计成。

四.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1)能用几个字概括第1段内容吗?周瑜为什么要这样?讨论。

明确:毁书斩使。

曹操来信,封面措辞带有对东吴轻蔑侮辱的感情色彩,周瑜十分恼火。

①以此抗议示威;②表示自身决一死战的态度;③鼓舞士气。

(2)第2段写什么?曹操为什么吃败伏?回去后怎么办?讨论。

明确:写曹操折兵和曹操练兵。

曹操因此失败,一方面由于“青徐之兵,不习水战”,另一方面突出周瑜善于调兵遣兵。

曹操回去后采纳蔡瑁、张允意见,让他们操习水军。

(3)周瑜得胜后做些什么?他通过探看曹军水寨发现什么?如何解决?讨论。

高一语文教案《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一、教学目标(一)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二)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设想(一)因为本文是半文半白、生动有趣的小说片断,预习新课时可通过教师慢速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在理解语言文字方面应多用些时间。

(二)事先组织学生看“三国”的有关录像,熟悉课文、培养兴趣。

(三)分析情节、人物形象时,可边提问、讨论,边板书。

情节重点放在5—8段,人物重点应是周瑜和蒋干两人,并注意两人行动、神态的对比、映衬。

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一)、导入1.今天讲的《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怎样的一部书?有谁看过吗?它的全称是什么?作者是谁?写什么时候的事情?写些什么?教师小结:《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章回体历史小说,也是我国古代小说跨入成熟阶段的标志。

它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三国演义》取材于重大的历史事件。

描写从东汉到晋统一约1XX年间的历史变化,着重写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以及彼此间的政治、军事斗争。

它既来源于历史,又不同于历史,作者以《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为依据进行艺术加工,既尊重历史,又增加了民间传说。

(可看一下课后“思考与练习三)《三国志》是陈寿编写的一部史书。

罗贯中根据《三国志》的内容,吸收民间流传的故事、戏曲评话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三国演义》。

这部历史小说取材于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的统治集团间种种复杂的矛盾斗争。

小说记述的时间漫长,人物众多,事件复杂,头绪纷繁。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创新设计]一、教学内容了解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一般特点。

学会从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入手分析课文中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体会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手段,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

二、课时安排课时:两课时课型:议议、说说、练练课三、预习要求预习课文,从“周瑜定计、用计,蒋干中计”这一情节入手,把握周瑜、蒋干、曹操三人的不同性格特征。

同时体味《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点。

四、教学蓝图这篇课文的教学宜以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为主。

主要的教学环节是提示与提问交替进行,形成一个阅读指导顺序,让学生在议议、说说、练练的学习氛围中,从无疑转成有疑,由有疑转为释义,养成一种探究性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过程.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就课文的内容提出各种问题。

问题可以是语言文字方面的,可以是文章体裁方面的,可以是情节与人物方面的,也可以是主题的理解与把握方面的。

提出问题的原则是:一应是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感到困惑不解的;二应是在把握课文过程中确实有思考价值的。

每个同学至少整理出五至十个问题。

再要求各个学习小组将每个同学整理出的五至十个问题汇总起来,经过初步的议议说说,剔去重复的与通过小组讨论已解决的较浅层次的问题,筛选出五个问题。

最后一步是老师将八个学习小组提交的问题集中起来制成意见征询单,让每个学生来遴选你认为质量最高且最希望得到圆满解答的十个问题。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将“民意”比较集中的十来个问题作一些文字的整理、顺序的排列以及过程的设计。

.让学生集中议议说说如下主要问题,教师可作一些必要的提示。

课文标题给读者启示了记叙文的哪些要素?简要概括每段内容的中心。

本文的主要人物有三个,即周瑜、蒋干、曹操。

这三个人在整个故事中分别有哪些活动?提示:东吴都督周瑜,受命率军抗曹,形势对他不利,但他无所畏惧,决心与曹操决一死战。

他对曹操来信直书“汉大丞相付周都督开拆”十分愤怒,认为是对东吴的轻视和侮辱,于是毁书斩使以示威,接着又初战得胜,挫伤了敌人的锐气,但周瑜并不轻敌,还连夜亲去侦察战败后的曹营水寨,一看之下,大吃一惊。

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教案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运用课前读名著,查资料的方法,掌握小说的故事的情节。

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

2、学习本文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关键字词的品味,深入体会做者运用生活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性格的效果。

说明:小说的学习,虽然离不开对主题、情节、人物、环境、语言等方面的分析,但这些对高中学生来说已大体能把握。

因此,教学时应避易就难,避轻就重。

抓实一个点或几个点,分层阅读,深入思考,以小见大。

势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心智,活跃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从主动感知中提高阅读能力,感受古典小说非凡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专题研读本文神态描写中的一字传神说明: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正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是小说教学的关键。

这个重、难点的设置,既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又能培养学生专题阅读的思维技巧,使学生在阅读中能自然而然地解决对人物形象把握的问题。

可谓一举两得。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准备资料:《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的.相关资料,老师略叙述《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

让学生试者结合自己的预习略述“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

引入文本,增强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解题,初步感知文章内容问题:题目道出了小说的基本内容,“蒋干中计”,中了老同学周瑜之计。

但我们认真把握一下人物关系就会发现,真正中计的不是蒋干,而是曹操。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理清人物关系,证明一下老师的观点?游览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中的人物关系(主要矛盾关系及其两个层面)。

《群英会蒋干中计》第二课时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第二课时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目标】1.了解罗贯中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知识。

2.理清故事情节,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3.根据细节、人物语言、神态等分析人物性格。

4.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理清情节,分析周瑜的性格。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驰马射虎的孙权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足智多谋的周瑜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能文能武的曹操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你最佩服谁呢?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阅读第4至6段,思考问题。

1.蒋干在去东吴之前,有着怎样的言行?在曹操受挫之时,蒋干此时挺身而出:“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

”曹操问他与周瑜关系如何。

蒋干说:“丞相放心。

干到江左,必要成功。

”曹操问他要带哪些东西。

蒋干说:“只消一童随往,二仆驾舟,其余不用。

”此时的蒋干意气洋洋,仿佛成竹在胸、胜券在握。

2.到了东吴之后,面对周瑜的施压,又有着怎样的表现?先写他的“昂然”,再写的“愕然”“惊愕”“面如土色”“大惊”。

3.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有什么好处?作者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

这样写,使人物前后对照,形成曲折,凸显了蒋干外强中干、言过其实的性格特征。

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阅读第7至8段,思考问题。

1.瑜、干二人同榻就寝,各自有怎样的表现?体现了怎样的心理特征?清初小说评点家毛宗岗有一段精彩评论:“周瑜诈睡,是骗蒋干;蒋干诈睡,又骗周瑜。

周瑜假呼蒋干,是明知其诈睡;蒋干不应周瑜,是不知其诈呼。

周瑜之醉,醉却是醒;蒋干之醒,醒却是梦。

……妙在梦中呼子翼、骂操贼,使他十分疑惑;又妙在醒来却忘呼子翼,益发使他十分疑惑。

周瑜假做极疏,却步步是密;蒋干自道极乖,却步步是呆,写来真是好看。

群英会将干中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群英会将干中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群英会将干中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群英会将干中计》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培养学生分析、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故事主题;(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提升学生的表演技巧;(3)采用小组讨论、教师点评等手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辨别善恶美丑;(3)教育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自我。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讲解:详细解读《群英会将干中计》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角色分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扮演,要求学生充分了解角色性格、特点,为表演做好准备。

3. 表演练习: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其他学生观看并提出改进意见。

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改进表演技巧。

4. 主题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故事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群英会将干中计》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培养学生表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主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理解故事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对故事中所体现的价值观进行深入讨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实践法: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提升学生的表演技巧。

3. 讨论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反馈法: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表演技巧。

五、教学进程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高中语文华师大版精品教案《二十一 群英会蒋干中计》

高中语文华师大版精品教案《二十一 群英会蒋干中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上海市建平中学陆张婷【教学目标】辨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体会小说人物塑造的魅力。

【教学重点】识别和品味小说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形象塑造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教学方法】比较阅读,小组讨论,师生交流。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预习】归纳课文情节,阅读课文及《江表传》有关蒋干的史料,寻找历史小说与历史记载的异同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

通过预习,我们梳理了《群英会蒋干中计》情节,今天来聚焦小说中的一个人物:蒋干。

二、小组讨论:蒋干人物形象在小说与史书中的不同?1、学生齐读《江表传》选文(附后)。

2、分小组讨论:比较并分析有关蒋干描述的不同(重点寻找“同中之异”)。

3、师生交流,预设要点:场景《江表传》文本依据《群英会蒋干中计》文本依据登场曹操“密下扬州遣之”;“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同乡“言未毕,忽……”自荐“必要成功”“只消一童二仆,其余不用”;“乃九江人”“见为账下幕宾”;同窗清高儒雅帅气世俗谄媚,自负自夸前往“乃布衣葛巾,自讬私行诣瑜。

”“干葛巾布袍,驾一只小舟,径到周瑜寨中。

”追问:小说为什么删去了外貌、才干介绍?史书:相貌帅、有辩才、能识人小说:骄傲自负、平庸无能(无胆识无谋略)4、小结:名士形象VS 小丑形象历史真实VS 虚构演绎三、深入探讨:人物虚构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核心问题:为什么作者要把蒋干虚构成这般形象,丑化他的用意何在?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交流。

教学过程之中,可从小说创作手法和创作意图两个角度去启发引导,并视情况分角色朗读相关语段。

1、创作手法角度追问:蒋干中计,中的是什么计?这个计谋是否合理?有没有漏洞?这个计谋真正目的是什么?到底是谁中计?预设要点:蒋干为什么没有看出?周瑜的四次“假装”巧补漏洞(装酒醉,装糊涂,装懊悔,装警惕)。

曹操为什么没有看出?密信之妙(激怒曹操)、蔡张两人的惊慌表现、曹操的个性疑心重。

反间计的真相:看似蒋干中计,实则曹操中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国演义》中“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情节;(2)掌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3)理解故事所蕴含的哲理和道德教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故事内容;(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体验故事情节,提高口语表达能力;(3)学会评价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智谋和勇敢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简介:曹操为庆祝赤壁之战的胜利,举办了一场群英会。

会上,蒋干前往劝降周瑜,却反而被周瑜所利用,中了反间计。

曹操中了周瑜的火攻计,败退而去。

2. 人物形象分析:(1)曹操:英勇善战,机智过人,但过于自信,容易忽视敌人实力;(2)周瑜:智谋双全,善于运用计谋,具有很强的团结力和领导力;(3)蒋干:忠诚勇敢,但缺乏智谋,容易被利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掌握;(2)人物形象的分析;(3)故事所蕴含的哲理和道德教育意义。

2. 教学难点:(1)曹操、周瑜、蒋干三人性格特点的深入理解;(2)故事情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启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理解;3. 情景模拟法:分组扮演故事角色,进行情景模拟表演。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三国演义》和赤壁之战的背景;2. 讲解故事:详细讲述“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情节,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教师巡回指导;4. 情景模拟:学生分组扮演故事角色,进行情景模拟表演,教师点评;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2. 情景模拟表演:评价学生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包括语言表达、情感态度、协作精神等;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结合故事情节,谈谈自己的感悟和启示。

高中华东师大版高一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

高中华东师大版高一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及其作者2、熟悉故事情节3、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二、教学重点:通过对故事细节以及人物神态、语言等分析,把握周瑜性格。

三、教学难点:结合《三国演义》全文,全面分析曹操中计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及其作者2、熟悉故事情节导入:《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曲《》先学指导:(一)《三国演义》知多少——文学常识(二)推荐同学分别朗读课文,根据内容运用对联形式概括每部分的情节。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3、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先学指导:1、自读课文,从周瑜得知蒋干来访,到和蒋干抵足而眠,在这个过程中,周瑜一共笑了几次?你知道他笑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吗?对比中,蒋干神态变化反映了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具体语境作分析。

周瑜“三笑”,“三大笑”①……笑谓诸将曰(正好抓到使反间计的契机)②瑜笑曰:“吾虽不及师旷之聪……”(笑蒋干的心虚,说假话)③瑜笑而挽其臂(表亲热,假装相信他)④大笑畅饮(表示见故人而高兴,麻痹蒋干)⑤佯醉大笑曰(以实力和意气盖过蒋干)⑥言罢大笑(以示处境之优越,讥笑蒋干竟来劝降)这三次“笑”,三次“大笑”,正像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说的:“遥想公瑾当年”,“谈笑间”,让“蒋干劝降”的宏伟计划、曹操的南下战略“灰飞烟灭”。

这其中,我们可以看出周瑜足智多谋、潇洒自信的性格特征。

对比中,蒋干神态变化所反映的性格特征:①昂然而来(盲目自信);②愕然(被周瑜一语言中,不知所措)③蒋干惊愕(周瑜如此坚决,又惊又急)④蒋干面如土色(胆小、愚蠢)这段故事的题目是“群英会蒋干中计”,可是同学们想想:周瑜的真正目的是想让谁中计?最终又是谁为这一反间计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曹操那么有一个问题来了:如果说胸无城府的蒋干被周瑜拉入圈套是合情合理的,但曹操可是一代奸雄,为人又十分多疑,他怎么对周瑜的反间计一点也没起疑心呢?2、再读课文5—8节,思考周瑜的反间计为什么蒋干就难以识破?3、曹操为何会中计?——剖析曹操性格。

华师大版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上册《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及教学反思

华师大版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上册《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及教学反思

华师大版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上册《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了解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命运,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朝政斗争的残酷性。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理解文章,掌握历史与文学的知识,提高综合分析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对历史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教学内容安排(1)课前预习•学习历史人物蒋干的相关历史背景和故事。

•了解本文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阅读本文,初步分析本文的题材和文体特点。

(2)课堂教学•导入环节: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回答关于蒋干的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正文教学: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分析文章的叙述方式和语言特点,理解蒋干的命运以及其形象在文学中的表现。

•深入分析:通过反复阅读、思考和探讨,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和文学价值,提高分析和感悟的能力。

•综合评价:让学生个人或小组发表文章的结构、语言和主题的解读与评价,互相交流和分享。

(3)课后作业•仿写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仿写类似的篇章,提高写作水平和创新能力。

•阅读拓展:推荐类似题材和文体的作品,加深学生对历史、文学和人性的理解。

3、教学方法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如下:•知识结构方式:首先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历史文化和人物传记三者之间的关系,由浅入深地学习和探讨。

•合作学习方式:通过分组合作、小组讨论等形式,增强学生学习互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快速阅读方式:通过快速阅读理解和筛选,引导学生全面把握文章主题和关键信息。

•深入分析方式:通过多次深入分析和思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文学价值、人性思考和历史态度。

二、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文学背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还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教案标题: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历史中的“群英会”事件,以及蒋干在其中的角色。

2. 探讨蒋干中计的原因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重点:1. 理解“群英会”事件的背景和蒋干的角色。

2. 分析蒋干中计的原因和影响。

3. 运用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进行讨论和辩论。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中国历史故事》等相关故事书籍。

3. 视频资源:《群英会蒋干中计》等相关历史片段。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源引入“群英会”事件,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在历史中,有时即使是聪明人也会中计,你们能想到一些例子吗?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演示文稿,简要介绍“群英会”事件的背景和蒋干的角色。

2. 解释蒋干中计的原因,如个人野心、被敌人算计等。

3. 分析蒋干中计的影响,如对蜀国的损害、对刘备的背叛等。

讨论与辩论(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蒋干中计的原因和影响,并列举出相关证据。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观点,并进行辩论。

3.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提出更多问题,如是否可以理解蒋干的行为、如何避免中计等。

拓展活动(10分钟):1.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故事书籍,了解更多历史事件中的中计案例。

2. 提出问题:学生可以尝试回答,如果你是蒋干,你会怎样做?为什么?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辩论。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其他历史事件中的中计案例,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2.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历史人物,撰写一篇关于他们中计的短篇故事。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辩论表现。

2. 学生对蒋干中计原因和影响的理解。

3. 学生的拓展活动参与程度和回答质量。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教案标题:《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演练,使学生理解剧本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冲突等内容。

2. 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提高他们的演技和情感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合作完成一次成功的表演。

教学内容:1. 剧本学习:教师向学生介绍《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情节,并帮助学生理解剧本中的人物形象、冲突等。

2. 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一个角色,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角色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3. 情感表达:学生在角色扮演的基础上,通过表演,表达角色的情感,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剧本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剧本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 剧本学习:教师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及冲突,帮助学生理解剧本的内容。

3. 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一个角色,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角色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4. 情感表达:学生在角色扮演的基础上,通过表演,表达角色的情感,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剧本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5. 合作排练: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进行排练,互相帮助,提供意见和建议,以达到更好的演出效果。

6. 展示演出:每个小组进行演出,对其他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和指导,提供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表演过程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剧本和角色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互相帮助的精神。

3.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和指导,提供意见和建议,以评估学生对他人表演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1. 《群英会蒋干中计》剧本2. 角色扮演服装和道具3. 演出场地和音响设备拓展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表演其他的历史剧本,如《三国演义》的选段,以提升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

同时,学生可以进行剧本创作,自行编写和表演小剧场剧本,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设计】《群英会蒋干中计》(华东师大版)

【教学设计】《群英会蒋干中计》(华东师大版)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群英会蒋干中计》是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上册教材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

群英会蒋干中计是一个典故,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是指周瑜假装泄露机密,让奸细蒋干中计,以达到自己的军事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3.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掌握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一、导入新课有关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学习过哪些篇章?诸葛亮《出师表》司马光《赤壁之战》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罗贯中《杨修之死》二、介绍作者、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罗贯中,名本,字贯中,传说是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为施耐庵的学生,曾共同从事著作.代表作《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长篇历史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

全书共120回。

2.写作背景:“赤壁之战”处于攻势的一方是曹操。

曹操在扫平北方的军事势力后,挥戈南下,打算消灭刘表、刘备、孙权,以便统一全国。

这时正好刘表病死,他的小儿子刘琮向曹操投降。

曹操便得了荆州,并任命降将蔡瑁,张允为水军都督,训练水师,准备顺江而下,扫平东吴。

“赤壁之战”处于守势的一方是东吴。

东吴的不少官员面对曹操的八十万大军无心应战,力主投降。

出使到东吴的诸葛亮舌战群儒驳倒了主降派,使孙权坚定了迎战的决心。

孙权任命坚决拒曹的周瑜为都督,率兵抗曹。

周瑜认为敌我双方的兵力虽然悬殊很大,但曹操渡江犯了兵家大忌,“素不习水战”是其致命的弱点。

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上册-第六单元 21. 群英会蒋干中计 教案

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上册-第六单元 21. 群英会蒋干中计  教案

课题: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目标:1.通过寻找节选小说和史料的异同,比较体会小说在情节设计和人物塑造上的特点(合理虚构)。

2.通过分析讨论小说虚构的内容,体会小说在情节设计上的环环相扣。

3. 体会中国古典小说在人物塑造上重视外在言行以表现人物的特点。

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一、预习1.学生通读课文和思考练习三所提供的史料,找出二者异同。

2.笔记本上抄录相关的作品作家常识。

二、导入与检查预习1.对“演义小说”的概念进行介绍。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历史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时的罗贯中。

《三国志》则是西晋史学家陈寿编写的一部史书。

罗贯中根据《三国志》的内容,吸收民间流传的故事、戏曲评话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三国演义》。

“演”既敷衍、引申、发挥,“义”是指史书的内容。

2.学生交流找到的异同,教师板书整理。

预设:同:确有其人;确有游说且不成功;周瑜确设宴招待参观;确有周瑜的某些语言。

异:曹从扬州请蒋——蒋自荐;同乡——同窗;周瑜两次设宴招待蒋干,留宿三日——设宴一次,留宿一夜,且同榻而眠;周瑜未用计谋——周瑜利用蒋干实施行反间计;有对话无表情——增补对话有表情(六个笑);对蒋干才能有肯定——蒋干是一自以为是的可笑庸才。

3.小结:小说有人物和情节的虚构。

三、讨论虚构内容的作用1. 讨论在情节结构上的作用。

(1)提示:小说节选部分的虚构的重点在于反间计的实施。

情节起点是:蔡张二人是东吴水军的祸患,周瑜想要获胜必要除掉;(曹操多疑且已经对荆州的降将产生疑心);终点:曹操中计杀了蔡瑁张允,周瑜除去心头之患。

(2)讨论:要达成这个结果,哪些情节是关键?有无可以省略的情节或过程?蒋干自荐为说客,成为曹周二人的中介,是反间计得以实施的可能;如何通过蒋干发挥作用?堵住说客之嘴让其不能完成任务,因而产生急迫心理,降低认知判断能力,进而诱骗之,是前提;蒋干绝非傻子,为何轻易地钻进了周瑜的“笼子”?这固然是蒋干急功近利,但主要还是因为周瑜引蒋入彀技高超——摸准心理,先堵后诱。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蒋干人物。

2. 掌握蒋干中计的情节和故事情节。

3. 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内容。

2. 相关的历史背景材料和资料。

3. 学生课本和笔记。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向学生介绍“群英会”这个游戏的背景和规则,解释蒋干是游戏中的一个历史人物。

Step 2: 了解蒋干人物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本上关于蒋干的相关内容,了解他的身份、背景和历史地位。

Step 3: 讲解蒋干中计的故事情节简要地讲解蒋干中计的情节,包括蒋干投降魏国并获得重用,以及最终被曹操识破的过程。

Step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蒋干中计的故事情节中的关键细节和人物心理活动。

每个小组选出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Step 5: 分析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分析蒋干中计发生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的政治局势、各势力的关系等。

让学生理解蒋干中计的重要性和影响。

Step 6: 思考问题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为何评价蒋干的行为,他的计策是否成功等。

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并与同学进行讨论。

Step 7: 总结在讨论和思考的基础上,对蒋干中计的故事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其在历史中的意义和影响。

Step 8: 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蒋干中计的故事情节和自己对其的理解。

教学扩展: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蒋干的其他历史故事和人物评价,了解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演绎蒋干中计的故事情节,体验其中的人物情感和策略较量。

注:本教案使用了群英会蒋干中计作为教学案例,但是文中没有标题相同的文字。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三国演义》的文学地位及作者罗贯中的生平事迹,理解《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梗概及人物性格特点。

2.能力目标:学会分析故事情节、描绘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梗概。

2.人物性格分析。

三、教学难点1.故事情节的把握。

2.人物性格的刻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介绍《三国演义》的文学地位及作者罗贯中。

2.引导学生关注《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故事中的精彩之处。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分别具有哪些性格特点?四、案例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周瑜、蒋干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掌握。

2.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关键环节。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蒋干中计的原因是什么?周瑜是如何巧妙地利用蒋干的弱点?三、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群英会蒋干中计》为题材,写一篇短文,描绘人物形象,展现故事情节。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分析。

2.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道德教育意义。

1.教师提问:从蒋干中计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道德启示?三、实践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情节。

2.学生分组准备,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活动收获。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分析和道德教育意义。

2.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智慧元素。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故事中展现了哪些智慧元素?如何运用智慧解决问题?三、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群英会蒋干中计》为题材,写一篇短文,展现故事中的智慧元素。

《群英会蒋干中计》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第二课时教学教案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往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分析人物形象。

2、变换角度摸索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学名著的爱好,热爱民族文化遗产。

教学重难点:目标2
教学设想: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及过程:
一、复习引入:
第一课时中,我们了解了“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背景,认识到了周瑜实施反间计,除掉蔡、张二人的战略意义,又通过归纳周瑜用计的步骤,感受到了计策的严谨、周密。

大伙儿回忆一下,我们归纳出的用计步骤。

(板书)
先发制人
群英会
入帐共寝
周瑜、蒋干的性格在用计、中计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二、分析人物:
1、请阅读相关段落,划出最能表现周瑜、蒋干性格的语句。

(语言、行动、神态)
2、请依据具体的语句,讨论分析周瑜、蒋干的形象(同座位之间讨论分析)
可仿照下列句式回答:
我从段、句中,发觉周瑜(蒋干)是一个(性格)的人。

周瑜蒋干
敏捷足智多谋先发制人狂妄自大盲目自信
自信机智灵活志大才疏愚蠢无能
豪爽犹豫满志群英会贪生怕死无胆无谋
坚决豪爽潇洒
细心擅长表演入帐共寝自作聪慧立功心切
学生归纳:周瑜是一个的统领。

蒋干是一个的谋士。

三、拓展延伸:
1、周瑜实施反间计,骗过了愚蠢的蒋干,也骗过了老谋深算的曹操,他的计策确实是天衣无缝吗?聪慧的你一定能发觉反间计的漏洞与破绽。

请列出破绽,说明理由。

(四人合作、讨论探究,一人记录整理,举荐一人作答)
2、假如你是蒋干,你专门勇敢,也专门聪慧,你预备如何智斗周瑜?(四人合作、设计方案,一人记录整理,举荐一人作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群英会蒋干中计
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以及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具体深入理解文章。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三国演义》概略,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热爱民族文
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分析《三国演义》的真实性与艺术性。

教学方法:探究式、讨论法
课前准备:自读课文,完成习题;查阅《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内容;阅读拓展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展示课题,由“易中天品三国”导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全体朗读]
问:在苏轼的笔下,周瑜是一位怎样的历史人物?
明确: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儒雅潇洒、风度翩翩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足智多谋、豪放自信
问:好一个“谈笑间”,那份从容淡定真的容易做到吗?同学们已经在课外阅读过《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部分,有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战前的背景和最终结果?
明确:一个杰出军事家的笑来自于他对于局势能成竹在胸,对双方的军情能“知己知彼”,还要有很好的随机应变能力。

二、分析课文
明确:周瑜、蒋干、曹操。

周瑜和曹操分别是两大军事阵营的统帅。

大战前夕,曹操的幕僚蒋干急于立功,以周瑜同学的身份自告奋勇去江东做说客。

——三个男人一台戏。

问:在和蒋干正面交锋的时候,周瑜先后笑了六次(四处),请分别说说周瑜是在什么情况下笑的?为什么会笑?蒋干又做出了怎样的反应?
1、周瑜“笑谓”:①蒋干无自知之明;②曹操无用人之智(自大、急切);③周瑜认为自己的谋划恰好可以借此实施(除去蔡瑁、张允)。

[惊喜]
蒋干:毫不知情,“昂然而来”。

追问:周瑜为什么要除去蔡瑁、张允?(分析三江口之战与下文的联系)
明确:这两个情节与本文中心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

毁书斩使才有三江口之战;由于曹操三江口战败,才有蔡、张训练水军之举;由于这两人整治水军得法才引来周瑜的探寨并下定除此二人的决心。

2、周瑜“笑曰”、“笑而挽其臂”:①自己先发制人已取得成效(从蒋干的表情和言语中得到核实);②故意表示亲切,稳住蒋干,引其上钩。

[示好,抢占先机]
蒋干:“愕然”,神态狼狈,欲盖弥彰,乱了方寸。

3、周瑜“大笑畅饮”:在封住蒋干之口的基础上向他表示同窗的友情,让他消除对自己的戒心。

[攻心之术,使蒋干焦躁]
蒋干:“惊愕”,“不敢多言”。

急于立功,内心矛盾。

4、周瑜“(佯醉)大笑”、“(言罢)大笑”:①展示自己的实力;②表明自己为今日取得的成就、地位而自豪,彻底打消蒋干劝降的念头。

[步步施压,逼其盗信]
蒋干:“面如土色”,意志被击垮,无法向曹操交代,处于崩溃边缘。

于是狗急跳墙,自作聪明盗书告密。

教师:蒋干终于去看信了,要上钩了,这里是故事的高潮,因为周瑜用计的成功与否,就看蒋干是否盗信,他盗了信,曹操才能看到。

问:为什么蒋干会对密信深信不疑,忙将它“暗藏于衣内”?[讨论]
明确:措辞设计富有迷惑性;蒋干认为信是周瑜自信的根源;求功心切。

①“某等降曹,非图士禄,迫于势耳。

”——蔡、张新降曹操,还未得到信任,容易使蒋、曹理解为投降非出真心。

“已赚北军困于寨中”,蔡、张训练水军的确是“青、徐军在中,荆州军在外”。

②“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容易使对方激动。

“早晚人到,便有关报”为当晚假探子报讯伏笔。

③蒋干在曹操处夸下的海口“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正无法实现时,看到密信认为天赐良机。

(主要原因)
问:不过,周瑜之计虽精妙,却也还有疏漏之处,在哪里?
明确:①周瑜是个精细人,信照理是不可能放在桌上的。

②信封上写着“蔡瑁、张允谨封”更无必要。

小结:周瑜反间计的实施,包括两个组成部分:①攻心②密信。

密信是导火线,而先前的一系列心理攻势使蒋干彻底丧失了判断力,让他对密信深信不疑。

这一部分非常关键,作者写得扣人心弦。

清代著名学者毛宗岗对《三国演义》这一段明争暗斗评得尤其精彩:[齐声朗读]
周瑜诈睡,是骗蒋干;蒋干诈睡,又骗周瑜。

周瑜假呼蒋干,是明知其诈睡;蒋干不应周瑜,是不知其诈呼。

周瑜之醉,醉却是醒;蒋干之醒,醒却是梦。

妙在先说破他是说客,使他开口不得;又妙在说他不是说客,一发使他开口不得。

妙在梦中呼子翼、骂操贼,使他十分疑惑;又妙在醒来忘却呼子翼、骂操贼,一发使他十分疑惑。

周瑜假做极疏,却步步是密;蒋干自道极乖,却步步是呆。

三、评价《三国演义》的真实性与艺术性
1、问:本文中,周瑜毫无疑问是最优秀的导演和演员。

料事如神,足智多谋,豪迈有气魄,是正面形象。

那么在整部《三国演义》中,你印象中的周瑜到底是什么角色?我这里还有一段文字,是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删减的:(鲁)肃曰:“都督用兵如此,何愁曹贼不破乎!”瑜曰:“吾料诸将不知此计,独有诸葛亮识见胜我,想此谋亦不能瞒也。

”补上后,会产生怎样的效果?谈谈你们的看法。

明确:不一致,在整部《三国演义》中,周瑜器量狭窄,是诸葛亮的陪衬。

历史上赤壁之战的中心人物确实是周瑜,而且他“性度恢廓”,“谋无不成,规无不细。


2、问:小说中的蒋干又是怎样一个人呢?结合裴松之《三国志》注所引的《江表传》,我们看看两者有什么不同?
明确:小说中蒋干是个平庸无能的人物。

先是急于邀功,大言不惭,后又自作聪明刺探军情,是个丑角。

历史上看:蒋干是个有方腐气息的文人。

他不是草包,担任说客,是想得到重用。

虽然,没有成功,但不失为君子。

3、问:毫无疑问,小说中蒋干是曹操的蹩脚参谋,可是曹操为什么会中计?他是个怎样的人?[讨论]
明确:曹操刚愎自用,骄傲轻敌。

他天性多疑,对降将蔡、张二人本来不大信任,三江口折兵,回去就怪他们“汝等不用心耳”;又因急躁,错用蒋干(事实上主要目的是探听对手虚实,没什么不对。

《孙子兵法》上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导致后来一时相信密信内容,杀错了人。

但他主观自信,不肯承认错误反找借口,说他们“怠慢军法”。

撇开小说,从历史上看,曹操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陈寿说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可见历史上的曹操与小说中的艺术形象是有距离的。

4、问:拿历史传记和小说相比,我们又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明确:①这与作者态度有关。

作者的感情倾向决定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历史小说不同于史传文学,它取材于历史,能反映出历史真实的一面,但也允许作艺术性的虚构。

②作者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非常明显,符合统治阶级的意志。

总结:所以,鞭打督邮的刘备在小说中变成了张飞;关羽挥舞着82斤的青龙偃月刀走上战场;火烧赤壁的功劳会转给诸葛亮;曹操和蒋干在周瑜的笑声中成为了陪衬的“笑谈”……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作者塑造人物的需要。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杨慎的《临江仙》。

“笑谈”二字固然是借三国故事述说面对亘古悠长的宇宙,渺小的人生应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但细细想来,又何尝不是对小说本身虚虚实实的最佳概括。

四、作业
阅读曹操的两首诗,查阅有关资料,以《真假曹操》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随笔。

五、板书设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
——节选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人物情节
儒雅潇洒
谈笑足智多谋周瑜笑笑大笑大笑
豪放自信
平庸无能蒋干昂然愕然惊愕面如土色盗信
自作聪明
笑谈
天性多疑曹操中计
刚愎自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