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PPT课件

合集下载

我国城市的总体规划(ppt 82页)

我国城市的总体规划(ppt 82页)
我国城市总体规划 发展历程、问题与展望
城市总体规划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 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 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 远期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 展。
总体规划层次 详细规划层次
区域性规划(或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分区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设计
etc; Responsive listening: exercising empathetic
understanding of issues and concerns Informing and educating the public about the
planning process
3、俄罗斯城市总体规划编制: 以莫斯科总体规划为例
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关系
总体规划虽说在整个规划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但实际操作起来, 它与上下规划层的协调性不强:对上总规考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不 够,对下,总规对详规的指导性不强。
与土地利用规划关系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的矛盾:1、对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 划谁为上一层这个问题,意见产生分歧;2、两规用地分类存在差别;3、 两种规划关于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定义不同;4、工作路线不同。
Suburban
Neighborhoods Growth Management Area—郊 区社区发展控制区
该地区房屋质 量与价格都呈 现多样化
Future Growth Area—远期发 展区
Rural Area—农 业区
.
Open Space Subdivisions—开 敞空间细部
用于街道、庭院、 房屋的区域
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市规划-东西湖区暨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城市规划-东西湖区暨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一 规划背景、战略定位及发展策略
一 部 分
1.1、 东西湖战略定位和发展策略
一是自主创新、强化集聚,打造武汉市制造业发展的引擎。充分利用台商投资和临空经济两大优
势,突出产业的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强化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形成“2+2+3”的产业发展模式,即, 继续做强食品、机电两个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通讯信息、航空航天产业等2个临空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 节能环保、生物等3个战略新兴产业,成为武汉市四大工业板块之一。2015年,工业总产值占到全市的 13%。
拉动作用,加大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的企业总部,积极强化保税物流的区域聚散,全面提升高端商务服务功 能,大力发展马彩和文化旅游产业,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着力打造集聚城镇 发展的城市副中心,加快促进武汉市“一主四副多中心”现代服务中心体系的形成。

一 规划背景、战略定位及发展策略
一 部 分
东西 湖区
东西 湖区
总体规划结构图
都市发展区规划图
2010年3月,国务院批复了《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确定武汉的城市性 质为: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 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都市发展区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多轴多心”的开放式 城市空间结构,整合新城和与之联动发展的新城组团轴向延展、组团式布局,形成东部、东 南、南部、西南、西部和北部等六大新城组群。
本本次次工汇作报汇的报主的要主内要容内容
一、规划背景、战略定位及发展策略 二、现状基本情况 三、东西湖区远景规划研究 四、东西湖区“十二五”计划简要 五、东西湖区工业倍增计划概况
1
一、规划背景、定位及目标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总则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于1982年由国务院批准,修订于1988年,经过十多年的实施,武汉的城市面貌显著改观,旧城改建和新区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规划的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主要目标已基本实现,城市功能和整体环境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武汉相继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开放港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党和国家提出进一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以三峡水利枢纽建设和浦东开发开放为代表的长江沿岸经济走廊加速开发,都标志着武汉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根据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战略决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要求,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996—2020年)》为指导,特制定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2.总体规划本着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跨世纪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顺应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的指导思想,突出“战略性、超前性、适应性、延续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重点内容为:(1)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2)合理引导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产业和人口的分布,提高用地集约性;(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主城功能分区,强化主城服务功能;(4)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保护历史遗存,继承和发扬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风貌;(5)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筑生态框架,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6)完善基础设施系统,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实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3.总体规划期限为1996年至2020年,对若干重大问题展望到下世纪中叶。

近期规划期限为2000年。

中期规划期限为2010年。

4.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城镇地区和主城三个层次。

了解武汉城市PPT课件

了解武汉城市PPT课件

☺ 在清末、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经济繁荣,汉口一度成为中国内陆 最大的通商口岸,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武汉是中华民国的诞生地,著名的 辛亥革命便首义于此(武昌起义)。武汉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也是中国近代 规模最大的城市。
☺ 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 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故而武汉可以看作两市(汉口、武昌)一 县(汉阳)的融合。在1926年到1949年间,三镇分别对应着汉口特别市(即直 辖市)、武昌市(湖北省省会)和汉阳县。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至武汉,首次 将汉口、武昌、汉阳三镇合并为京兆区,总称武汉,开三镇合并之先河。1949年 5月2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成立,暂由中央直辖,成为新中国设立的首个直辖市。 1954年6月19日,中央会议决定将武汉由中央直辖改为湖北省省会。
的博物馆。相信这天晚上 的自由活动将为游客带来
最独特的风情和感受。
魅力武汉
16
外商投资
武汉是中国首批沿江对外开放城市之一,是外商投 资中部的首选城市,在武汉所有外商投资中,港资 比重最大。目前,武汉是法国在华投资额最高的城 市,法国在武汉的最大单个投资项目是法国PSA标 致雪铁龙集团与中国东风汽车公司合资的汽车项目, 经过追加投资,法国在该项的总投资额已超出在华 其他城市单个项目的投资额。截至2006年底,法国 在武汉的各类投资总额已近22亿美元,占法国在中 国全部投资的三分之一。
高的桥台耸立在两岸,给大桥增添了
雄伟气势。
从晴川阁、龟山、大桥到莲花湖、
蛇山、黄鹤楼,绵亘连接,相得益彰,
组成一片宏大连绵、美丽动人的景 点群。
它不仅是长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而且也是一座历史丰碑,在江城 人们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

武汉市新城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武汉市新城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武汉市新城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技术导则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武汉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武汉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二0一二年七月十六日目录前言 (1)一、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 (2)二、规划主要依据 (2)三、基础资料收集 (4)四、规划编制内容 (13)五、主要技术要点 (15)六、成果要求 (21)七、附件(仅供参考) (23)前言1、工作背景全面贯彻落实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十三届人代会的会议精神,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6个新城区构筑中心区域明确、中心镇和特色镇为支撑、中心村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要求,科学指导和有序推进6个新城区的城乡统筹建设,积极促进新城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市政府要求开展《全市新城区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2、工作目的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和《武汉都市发展区“1+6”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规划》为指导,参考《武汉市城乡建设统筹规划》研究成果,结合各新城区发展战略规划等相关规划,落实市、区“十二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以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村体系、建立系统完善的城乡基础设施网络、打造特色鲜明的重点镇和中心镇、制定切实有效的实施推进措施为重点,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3、工作思路根据《关于做好全市新城区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以下为《通知》),本项工作分为三个步骤:首先,由市新城办会同市新农办和市国土规划局组织编制《<武汉市新城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编制完成后由市新城办组织市新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讨论通过后印发各区;然后,各新城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本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最后,由市新城办会同新农办和市国土规划局组织编制完成《全市新城区城镇体系规划》。

4、适用范围本技术导则主要用于指导各新城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各新城区在编制规划时应遵循本技术导则的相关要求,在此基础之上可结合实际情况适当扩充规划内容。

武汉城市介绍PPT

武汉城市介绍PPT

第二章 特色景点
二 特色景点
古琴台
来到武汉古琴台,回味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 事。景区虽然不是很大,但景观胜在精致, 古朴的建筑,假山和树木相互辉映,一步一 景,在这里可以细细品味伯牙和钟子期之间 在真挚友谊,幽静闲 适。这里满满的古风元素,竹林、凉亭、楼阁、 大红宫墙等,建筑群气势巍峨,园内景观秀美, 静赏古建筑之美,还可以登上阁顶,远眺武汉 长江大桥。
一 历史故事
黄鹤楼传说
黄鹤楼是武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有着悠久的历 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传说在古代,有一位仙人 骑着黄鹤来到此地,留下了黄鹤楼的传说。黄鹤 楼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代表 了武汉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一 历史故事
木兰从军
木兰是古代的一位女英雄,她代替父亲从军, 征战十二年,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个传说体现 了古代女性勇敢、智慧和爱国的精神,也是武 汉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当地美食
热干面
热干面是武汉的代名词之一,自带地域属性。热干面要配自自家做的麻酱,是武汉人略带神秘 色彩的美食之一。热干面的面条爽滑筋道,酱汁香浓味美,价格实惠,武汉人常常在旅游时选择 它作为早餐或夜宵。热干面已成为武汉美食的代表之一。
三 当地美食
面窝
武汉美食中的面窝,外酥内软,口感层次丰富。 制作方法独特,先用米浆和黄豆浆葱花制作成面 窝,然后入油锅炸成金黄色圆形的米饼。除了传 统的甜甜圈,武汉还有许多其他特色美食,如烧 饼、武汉春卷等。面窝是武汉人早餐和午餐的常 见选择,也是武汉美食文化的一部分。
四 民俗文化
高跷亭子
高跷亭子,又叫高跷锭子,因静如亭,而动如锭,故两名兼称。流行在新洲区中部平原,源 于明正德年间,是武汉市新洲区孔埠街堤围村传统技艺,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被武汉市 最早列入“非遗”项目。由成人脚踩高跷,肩上背“山”或“出”字形钢架,架上分别坐3 至5个幼儿。踩高跷的人随锣鼓舞蹈,花样百出,令观众瞠目结舌。

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1 武汉市概况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汉水交汇处。

面积8488平方公里,市区被长江、汉水分隔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现辖13个区和3个国家级开发区,全市总人口831万人(湖北省总人口为6016万人),其中,7个中心城区人口为481万人。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铁路、公路主枢纽之一,武汉天河机场是华中地区最大的航空港。

武汉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是华中地区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同时,武汉也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流通中心和货物集散地,商品可辐射周边五省近4亿人口。

2 武汉市2008年土地利用现状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5.1%,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7.3%,其他用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7.6%。

土地垦殖率39.58%土地利用率98.16%土地农业利用率65.12%土地建设利用率17.32%3 武汉市历年土地利用情况(1996-2008年)年份建设用地总量农用地总量未利用地总量耕地面积1996 113464.17 591462.32 149982.34 403051.221997 114140.05 590952.21 149816.57 402536.011998 114955.21 590124.96 149828.66 401667.831999 117063.84 588126.99 149718.00 398755.372000 118539.08 586676.56 149693.19 396514.902001 120816.14 585279.87 148812.82 394956.382002 124842.45 581638.88 148427.50 389157.752003 127254.17 580168.74 147485.91 377558.752004 131449.97 577276.93 146181.93 373569.072005 139699.40 564608.53 150600.89 345119.352006 144541.08 560248.73 150119.01 340654.172007 148273.71 556733.21 149901.91 338344.27(表一)(图一) (图二)(图三) (图四)从图一中看出,在建设用地方面,从1996~2001年期间,建设用地的增加比较平缓稳定;在2002~2005年之间有个较大幅度的变化;2005年之后建设用地的变化基本趋于平缓。

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前言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基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必须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根据《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5-2020年》,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立足于武汉市土地资源供需状况和未来15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确定全市2006-2020年土地利用主要目标和控制指标,统筹安排各类各业各地区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明确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的管控要求,布局和安排土地整治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提出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调控政策和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2006-2020年为规划期,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远期目标年。

《规划》是指导全市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统筹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总则一、指导思想和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加快中西部发展和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战略机遇,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根本指导方针,统筹区域、城乡、近远期的用地需求,协调保障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为加快建设中部地区龙头城市和生态宜居滨江城市提供用地保障。

(二基本原则1、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立足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国家报奖ppt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国家报奖ppt

武汉市外来人口调查及规划对策研究
武汉市农村城镇化发展对策研究
和谐社会现代生活方式演变趋势及规划对策
武汉市生态环境容量研究 武汉城市气候改善与宜居环境优化研究 武汉城市文化特色营造研究 武汉滨水城市景观特色塑造研究 武汉市居民出行方式研究
人居环境系统
城市支撑系统
武汉市物流业发展研究
武汉市分蓄洪区安全体系规划研究 武汉市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及综合利用研究 武汉市社区发展与规划实施单元研究
报省、建设部批准
总规修编工作大纲
总规修编现状 调研报告 武汉总规发展战略 规划研究报告
各部门编制修编建 议书 征集市民“金点子” 大型公众问卷调查
全国专家研讨会 18个专项规划 支撑报告
总体规划纲要
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各区、各部门 意见征集
总体规划上报成果
市人大常委审议
一、总规编制的基本思路
1、全面评估上轮总规实施情况和现状存在的问题,找出 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和本轮总规需要研究解决的重点内容。 2、研究提出城市的目标定位、发展规模。 3、确定城市的总体发展框架,合理分布城市人口,科学 安排建设用地。 4、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及基础设施建设方案。
全市总规修编动员大会
各部门研讨会
修编建议书
3、加强了“两规衔接”,重视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套班子,同步推进, 通过“循环式”反馈进行“两规”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的相互 协调,形成一套“两规一图化”的为核心的“两规”衔接的成
果体系。
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
城市规划的城镇空间布局
总人口(万人) 1180 1400 1300 1280 1300 1180
20 40
万元GDP能源消耗量

城市总体规划专题讲义(ppt 54页)

城市总体规划专题讲义(ppt 54页)
(4)地形 因势 绘地形图——反映现实地形状况 “协调自然,顺应自然”
二.城市用地条件分析
协调问题 (1)用地布局结构是否合理(生态
环境) (2)对外交通与市内交通是否合理,
协调 (3)城市设施,社会基础设施 (4)综合评价
甲与乙比较,优势,劣势
第三节 城市用地分类
城市用地分类表
代码
用地名称
内容
2.思路和依据 (1)捉主导因素 (2)依据:历史依据——了解城市历史 区域依据——占区域什么地位
二.城市性质的确定
不同类型城市划分标准
3.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
(1)基本与非基本比例法 基本人口, 非基本人口
城市类型 制造业 商业 矿业
基本产业职工比例 60 50 15
批发商业
20
交通运输
11
大学城中师生比例占50%以上
说明
R (黄色或 平行线)
C (红色)
居住用地
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 用地,道路用地,绿地
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 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 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的用地, 分有一,二,三,四类居住 用地
公共设施用 地
行政办公用地,商业金融 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
业用地,文化娱乐用地, 行政,经济,文化,教育,
城市用地条件分析协调问题1用地布局结构是否合理生态环境2对外交通与市内交通是否合理协调3城市设施社会基础设施4综合评价甲与乙比较优势劣势第三节城市用地分类城市用地分类表代码用地名称内容说明黄色或平行线居住用地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地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的用地分有一二三四类居住用地红色公共设施用行政办公用地商业金融业用地文化娱乐用地体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教育科研设计用地文物古迹用地其他公共设施用地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城市用地分类表代码用地名称内容分类工业用地一类工业用地二类工业用地三类工业用地指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包括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用地不包括露天矿用地该用地应归入水域和其他用青莲色仓储用地普通仓库用地危险品仓库用地堆指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铁路用地公路用地管道运输用地港口用地机场用指铁路公路管道运输港口和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运输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道路用地广场用地社会停车场库用地指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道路广场和停车场等用地城市用地分类表代码用地名称内容说明加符号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供应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环境卫生设施用地施工与维修设施用地殡葬设施用地其他市政功用设施用地指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市政功用设施用地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及管道维修设施等用地绿地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指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公共绿地及生产防护绿地不包括专用绿地园地和林特殊用地军事用地外事用地保安用地指特殊性质的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水域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村镇建设用地指除以上九大类城市建设用地之外的用地第五章城市组成要素用地规划第一节工业用地

城市总体规划_PPT课件

城市总体规划_PPT课件

二、城市主体功能定位
(一)城市主体功能的概念
城市主体功能(类似于城市性质),是某城市在全国或某 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主要任务和作用。 城市主体功能与城市职能有所不同。城市职能也是指某城市在 区域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城市职能可能有几 个,职能强度和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主体功能关注的是最主 要的职能,是对主要职能的高度概括。
一、城市定位的概念
城市定位是指城市为了实现最大化的收益,根据自 身条件、竞争环境、消费需求等的动态变化,科学确定 自身各方面发展的目标、占据的空间、扮演的角色、竞 争的位置。
城市定位包括区域定位、产业定位、主体功能定位、 特色定位、层次规模定位、综合定位。产业定位是基础, 功能定位是核心,特色定位是灵魂。
城市内部的道路交通,改变了城市土地地价,进而使得城 区土地用途发生变化。土地的升值,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显
示出交通规划的重要性。
二、常见城市绿化指标
1.绿地率:绿地在一定用地范围内所占面积的比例, 如城市绿地率和居住用地绿地率等。屋顶绿化不计 人绿地面积。
2.绿化覆盖率:各种植物垂直投影面积在一定用地 范围内所占面积的比例。绿化覆盖率不是用地指标, 但它是研究绿量和衡量绿化环境效能的重要指标。
工业区、商业区和居住区是各类城市共有的功能区。功能分 区因规模而不同。发达的大城市内部一般分为中心商业区、行政 区、文化区、居住区、游憩区、郊区等。中小城市功能分区相对 简单。
(二)城市功能区的类型*
1 商业区 (1)中央商务区: (2)城区商业区: (3)街区商业区: 2 工业区 3 居住区 4 仓储区 5 生态绿化区(带)
2 分散式布局的优点
• ⑴ 布局灵活,城市用地发展和城市 容量具有弹 性;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5、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规划划定4个风貌区、 10个历史地段,保护 290处文保单位和160 处历史建筑,形成三 个层次保护体系。
“八七”会址片 一元路片 青岛路片 江汉路及 中山大道片 农讲所片 洪山片 昙华林片 青山“红房子”

首义片
珞珈山片
历史地段示意图
6、关于综合交通体系
优化港口布局,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将天河机场建成国际性航
■ 市委政研室
■ 市政府研究室
规划实施系统
武汉市土地市场培育及规划对策研究
武汉市城市规划实施机制和法制化研究 基于GIS的武汉市城市用地增长趋势研究
1、重视了前期基础研究工作 修编项目组开展了武汉市历次总规的回顾与评述、城市可建设用 地评价、城市空间结构等18个支撑课题的研究。
28个前期规划研究
18个纲要支撑报告
二、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1、关于城市发展规模
本轮总规对城市人口规模分别采用了五种方法进行
预测。通过比较,最终采纳了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1180
万人。这一规模是在所有方案中控制最为严格的。
规划严格控制主城区规模,将主城区人口控制为502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50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
市建设用地为89.6平方米。
主导风向(东南风)温度图 绿 色 公 共 交 通 走 廊 示 意 图 “两环六楔”生态框架图
五线控制图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图
5、强调了可持续发展,采取了“开放式”空间结构 采取“多轴多心”的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空间的开放 性
规划采用基于CFD数字
模拟的城市通风道研究, 采取“轴向+放射”的
空间发展模式和“轴楔
相间”的生态型城市空 间格局,保障了规划的

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

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

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第一章总则一、规划背景为深化落实国家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东湖示范区)的宏观战略以及东湖示范区发展战略,落实东湖示范区产业发展需求的空间支撑;实现东湖示范区与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和东湖示范区城乡统筹发展;指导东湖示范区各项城市建设,特编制《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作为东湖示范区下层次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法定依据。

二、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机遇,全面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和武汉市委、市政府关于东湖示范区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全面提高东湖示范区的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成为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

1、区域协调,示范带动:在武汉城市圈武鄂黄城市带的区域背景下,坚持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周边区域特别是鄂州西部的发展,加强其在产业、生活、生态环境、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对接。

2、创新特色,开放平台:充分挖掘“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内涵,塑造具有创新特色的城市功能、空间布局、景观特色,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工作、学习、生活、游憩的公共服务共享平台。

3、研发主导,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三产业协调发展;由高新技术制造业逐步向创新研发产业转变,兼顾产业经济、社会生活、生态环境三方面的关系,营造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和谐社会。

4、安居乐业,城乡和谐:合理安排原住民的居住和就业,建立和谐的城乡关系。

5、集约节约,绿色低碳:实行紧凑和集约化的发展格局,建立以面向公众利益为基点的城市交通、市政和公共设施配套体系;树立节约型城市理念,贯彻节地、节水、节能等措施;尊重山、水等自然生态环境,确保城市健康、安全。

6、立足长远,引导实施:从时间和空间的更高层面上去认识城市发展的远景和趋势,用区域的观点思考城市的发展,并注重近远期结合安排建设时序,提出科学合理的实施建议。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XXXX-2020)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XXXX-2020)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课题委托单位: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主持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课题参加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发展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1.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前言《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在罗清泉省长、周坚卫、李春明两位副省长的直接过问与指导下进行的。

2004 年7 月,武汉城市圈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罗清泉省长的批示,成立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牵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发展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参加的联合课题组。

《规划》的具体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由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武汉城市圈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

《规划》的集中调研工作从2005 年4 月中旬开始,至5 月底结束。

2005 年7月1日,省政府主要领导听取了课题组工作汇报,并对《规划》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希望。

2005 年10 月初,课题组对各单位承担的《规划》初稿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提出了修改方案。

2005 年11 月~12 月,城市圈办公室将修改后的《规划》总报告第二稿分送城市圈9 市和30 多个省直有关部门征求意见。

2006 年1~2 月,课题组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并于3 月初再次将修改稿分送城市圈9 市和20 多个省直有关部门进一步征求意见。

在此基础上,于2006 年4 月进行了第三次较大的修改。

2006 年5 月15 日,在湖北省黄冈召开的“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扩大)会议”上,罗清泉省长、周坚卫常务副省长、李春明副省长及省政府所属的30 多个厅、委、局负责同志和武汉城市圈所属9 市市长,听取了课题组长所作的《规划》要点汇报。

省领导对《规划》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希望抓紧进一步完善和组织专家论证评审,及时报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

2006 年7 月29 日,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持,邀请由吴良镛院士、吴传钧院士、邹德慈院士、叶大年院士及陆大道院士等15 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进行了评审,最终结论为:“《规划》基础工作扎实,图文并茂,思路清晰,创新性强,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规划研究成果。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目录总则 (1)一、编制背景 (1)二、规划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1)三、规划的依据、期限与范围 (2)第一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规模 (2)一、城市性质 (2)二、城市发展目标 (2)三、城市规模 (3)第二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一、市域城镇体系结构 (3)二、市域建设限制分区 (4)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四、市域农业布局 (5)五、市域旅游规划 (5)第三章都市发展区规划 (6)一、都市发展区空间结构 (6)二、东部新城组群 (6)三、东南新城组群 (7)四、南部新城组群 (7)五、西南新城组群 (7)六、西部新城组群 (8)七、北部新城组群 (8)第四章主城区优化调整 (9)一、主城区的主要功能及优化调整原则 (9)二、主城区三镇关系 (9)三、主城区规划结构 (9)四、主城区功能布局 (10)五、旧城更新 (11)六、主城区建设强度控制 (11)七、城市空间复合利用 (12)第五章综合交通规划 (12)一、交通发展目标和策略 (12)二、对外交通 (13)三、都市发展区交通走廊 (14)四、主城区交通 (14)第六章工业及仓储用地布局 (16)一、工业发展目标 (16)三、工业用地布局 (16)四、仓储用地布局 (16)第七章居住用地布局 (17)一、居住发展目标 (17)二、居住用地布局 (17)三、住宅分类建设 (18)四、社区发展 (18)第八章社会事业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8)一、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原则 (18)二、行政办公设施 (18)三、商业服务设施 (18)四、金融博览设施 (19)五、文化设施 (19)六、体育设施 (20)七、医疗卫生设施 (20)八、教育科研设施 (20)九、社会福利设施 (21)十、特殊公共设施 (21)第九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21)一、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原则和目标 (21)二、市域生态框架体系 (22)三、城市园林绿地系统 (22)四、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23)第十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4)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原则 (24)二、城市总体格局保护 (24)三、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它历史遗存保护 (24)四、历史地段的保护 (25)五、城市风貌保护区的保护 (26)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6)七、城市景观建设 (26)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27)一、土地资源 (27)二、水资源 (28)三、综合能源 (28)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29)一、原则与目标 (29)二、给水 (29)三、雨水 (29)五、供电 (30)六、燃气 (30)七、集中供热、制冷 (31)八、信息网络与邮政通信 (31)九、环卫 (32)第十三章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32)一、目标及总体防护要求 (32)二、防洪 (32)三、消防 (33)四、人防 (33)五、抗震及地质灾害防治 (33)六、气象灾害预防 (33)七、综合救灾 (34)第十四章近期建设与发展 (34)一、近期建设发展目标 (34)二、近期建设重点 (34)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35)四、综合交通建设 (35)五、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36)六、生态环境和绿地系统建设 (36)七、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 (37)八、村镇建设 (37)第十五章规划实施 (37)附则 (38)本规划是武汉市第7轮总体规划,上一轮是1996-20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关于禁限建分区管制和生态环境保护
规 划 综 合 了 17 个 因 子,在市域划定了 禁建区、限建区、 适建区和已建区。 全市禁建区和限建 区占市域面积达到 了87%。
2、关于禁限建分区管,构成两 个环型生态保护圈, 控制六大放射形生态 绿楔和水网、绿网, 形成“两环六楔”、 “两网交融”的生态 框架体系。


























三、总体规划的创新点
1、重视了前期基础研究工作 2004年4月,邀请了4家设计机构同步展开战略规划研究。
北京大学 武汉市规划院
中规院 同济大学
1、重视了前期基础研究工作
加强国际合作与经验借鉴。邀请国内外专家就经济产业发展和 城市空间布局开展课题研究,借鉴了国际国内城市发展经验。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于2004年初报经湖北省建设厅同意 和建设部的批准同意开展。
总规修编遵守的工作方针
政府组织、部门联动, 专家指导、公众参与 战略先导、研究起步, 科学论证、综合协调
工作程序
全市修编动员大会
业内判续(航片) 外业调查 数据入库
专家审核验收 四个战略规划征集
21个专题研究及系 列专项研讨会
2005年4月,选取
了21个跨学科的课题,
组织了全国招标,28家
机构承担了研究任务。
承担研究任务单位:
■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研究所 ■ 北京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长江委研究院 ■ 同济大学 ■ 武汉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江汉大学 ■ 市委宣传部 ■ 市委政研室 ■ 市政府研究室
建设部组织审查
专家咨询部门协调 市政府审查
报省、建设部批准 总规修编工作大纲
总规修编现状 调研报告
武汉总规发展战略 规划研究报告
总体规划纲要
总体规划上报成果
各部门编制修编建 议书
征集市民“金点子” 大型公众问卷调查
全国专家研讨会
18个专项规划 支撑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各区、各部门 意见征集
市人大常委审议
5、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八七”会址片
青山“红房子”

一元路片 青岛路片
江汉路及 中山大道片
农讲所片
历史地段示意图
昙华林片
首义片
珞珈山片
洪山片
6、关于综合交通体系
优化港口布局,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将天河机场建成国际性航 空港,每年客运3500-4200万人、货运40万吨的运输能力。
港口布局图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图
实施公交优先战略, 加强轨道交通建设。
6、关于综合交通体系
到2020年建成9条城市 轨道交通线路,总长 282公里,公交出行比 例大于35%。
轨道交通规划图
建设可靠的城市防洪 安全体系
7、关于城市保障体系
确保武汉防洪保 护圈安全,加强其它 干堤整险加固、河道 治理,加强以杜家台 为重点的分蓄洪区安 全建设。
4、关于城镇空间布局
城市空间布局图
以主城区为核心,沿主 要交通轴形成6条城市空 间发展轴,集中建设六 大新城组群,在各轴之 间控制6条深入主城区的 生态水系绿楔。
城市规划结构图
4、关于城市空间布局
规划划定4个风貌区、 10个历史地段,保护 290处文保单位和160 处历史建筑,形成三 个层次保护体系。
一、总规编制的基本思路
1、全面评估上轮总规实施情况和现状存在的问题,找出 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和本轮总规需要研究解决的重点内容。
2、研究提出城市的目标定位、发展规模。 3、确定城市的总体发展框架,合理分布城市人口,科学 安排建设用地。 4、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及基础设施建设方案。
二、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都市发展区
3、关于城乡统筹和城市空间集约发展
在农业生态区内严格 保护生态环境,引导 农村居民点适当迁并 和集中,有重点地推 动中心村建设。
农村居民点发展规划分区图
主城区重在进行功 能和结构的优化调 整,实施城市功能 和用地布局的“两 降三增三保”。
3、关于城乡统筹和城市空间集约发展
主城区用地规划图
东西湖滞蓄洪区
武湖滞蓄洪区
杜家台滞蓄洪区
涨渡湖滞蓄洪区
防洪规划图
西凉湖滞蓄洪区
提高城市消防、防震及 综合救治能力
地上地下结合,连 网成片,增强防空抗 毁能力。
人防工程及地下空 间面积达到人均1.0平 方米。
人防规划图
7、关于城市保障体系
8、关于重大基础设施布局 完善了给水、污水处理、电力、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布局。
府河水系楔形 绿地
后官湖水系楔 形绿地
青菱湖水系楔 形绿地
武湖水系楔形 绿地
大东湖水系楔 形绿地
汤逊湖水系楔 形绿地
2、关于禁限建分区管制和生态环境保护
按照“500米见绿、 1000米见园、2000 米见水”的目标, 完善了绿地系统布 局。
城市绿网规划图
3、关于城乡统筹和城市集约发展
规划将武汉市域划分 为都市发展区和农业 生态区,将城镇建设 控制在都市发展区内, 适当提高开发强度, 实现城市空间的聚集 发展。
1、关于城市发展规模
本轮总规对城市人口规模分别采用了五种方法进行 预测。通过比较,最终采纳了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1180 万人。这一规模是在所有方案中控制最为严格的。
规划严格控制主城区规模,将主城区人口控制为502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50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 市建设用地为89.6平方米。
1、重视了前期基础研究工作
产业经济系统 和谐社会系统 人居环境系统 城市支撑系统 规划实施系统
3、关于城乡统筹和城市空间集约发展 两降三增三保: 两降: 降低旧城建筑密度,降低旧城人口密度
三增: 增加绿地及开放空间,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增加停车场等交通设施用地。
三保: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及周边环境风貌,保护山体湖 泊及周边生态环境,保留改造高就业无污染的都 市型工业用地。
利用两江交汇、河湖 密布、生态绿地分隔 的自然地理特征,总 体形成“以主城区为 核、多轴多心”的开 放式空间结构。
天河机场规划图
6、关于综合交通体系
构建“十”字形的京广、沪汉蓉快速铁路系统,建设六条城际铁路,建 设武汉城市圈“三纵五横”的公路主通道,形成1小时通勤圈。
武汉城市圈交通网络衔接图
京广、沪汉蓉高速铁路衔接图
构筑都市发展区一体化路网系统。
6、关于综合交通体系
规划在都市发展区构建 “环网结合、轴向放射” 的干道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