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电子教案
农学课件《植物学》电子教案
《植物学》电子教案课程编号:B1013103适用专业:园林专业本科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课学期:第二学期总学时:60学时教学时数:理论课学时数40学时、实验课学时数20学时一、编写说明1、课程简介:全面、系统地介绍有关植物形态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术及植物基本类群的进化与分类的基础知识。
主要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现象及植物类群与分类。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严肃认真的科学工作态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为学习专业课奠定必要的基础。
2、地位和任务:本课程是园林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其任务在于全面、系统地介绍有关植物形态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术,详细介绍植物基本类群与分类的基础知识。
3、总体要求:熟练掌握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繁殖、分化。
掌握植物组织的概念、类型、特点和分布。
掌握植物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熟练掌握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掌握植物界各大类群主要特征;掌握被子植物重要科的特点,并能初步鉴定植物。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为后续学习专业基础课《植物生理学》、《园林树木学》和《植物遗传学》等及专业课奠定必要的基础。
5、修订的依据:1996年学校《植物学》教学大纲。
实验课内容与学时分配2003~2004学年第二学期课程教学进度表课程名称:植物解剖学学时:50 任课教师:三、教学内容:课目一: 细胞基本结构2学时1.目的要求: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
2.重点与难点;重点是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
难点细胞器的种类与功能的比较,绪论第一节植物与植物界一、植物的多样性(10分钟)二、植物界的基本特征和生物界的划分(二)生物界的划分1.二界系统:2. 三界系统:3. 四界系统:4. 五界系统:5. 六界系统:第二节: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0分钟)一.植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光合作用:矿化作用:二.植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1、碳循环2、氮循环第三节:植物学的研究对象(20分钟)一.研究对象:植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和有关生命活动发育规律以及植物和外界环境建多种关系的科学。
植物学电子教案
第一章藻类(Algae)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蓝藻门的原始特征,对其它特点作一般性了解;绿藻门、红藻门、褐藻门的主要特征,其它门类的重要特征作一般了解;生活史的类型以及各类型的特点,对各代表属的生活史等要有基本的了解。
通过各门类的特征比较,建立植物的演化趋势的观念。
教学重点:蓝藻门的原始特征;绿藻门、红藻门、褐藻门的主要特征;生活史的类型,及其各类的特点。
难点:众多的藻类门,要想分别记住很困难,由于藻类是个低等的庞杂类群,生活史、生殖方式、藻体类型等都多样化,需要讲述的代表植物也自然多,众多的代表属记起来非常困难。
教学方法、手段:采取多媒体教学,看图片解说,图片附简要说明,重点要求掌握的内容在讲述之后,做简捷的总结,要求学生抄笔记,以加深印象。
讲述过程中常采用对比法,回顾前面的内容要点。
讲授一个段落之后,带领学生简要回顾。
教学中拟采取系统树的方法归类,采取对重点门列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便于记忆。
课后通过网络学堂留思考题和作业题,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提交。
教学基本内容:第一章藻类(Algae)第一节藻类植物概述(一)藻类植物特征:1.光自养2.原植体植物3.生殖器官是单细胞的4.无胚5.大多生活于水中,或生活于湿润的地方(二)藻类的分布和生境分布范围广泛较耐贫瘠不需要很多有机营养不抗干旱水生或潮湿环境(三)藻类是古老的类群现存藻类从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等方面的都表现得较原始。
原核蓝藻出现于距今大约35-33亿年前。
真核藻类出现于距今大约15亿年前。
参见P169(四)藻类各门的重要程度分析藻类起源于原核生物,共同祖先是具有叶绿素a、叶黄素类、胡萝卜素。
在光系统Ⅱ出现了分化,分成三大支系,高等植物则是绿藻的衍生类群,各大支系还在鞭毛类型等方面有共同之处。
那些小短枝都是进化得较低,大多出于单细胞时期。
线条下方的类群是原核生物,上方的类群都是真核生物。
左侧大分支上的2个门有相同的方面:都具有叶绿素d和藻胆素,都没有游动细胞。
植物学(西大版)电子教案: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植物学(西大版)8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发育本章内容提要1、被子植物是植物界最进化的类群,繁殖器官的结构和生殖过程较其它植物更加复杂和完善。
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的主要区别在于具有真正的花;心皮组成雌蕊,子房包藏胚珠;具有特有的双受精现象;孢子体高度发达,配子体极度简化,终生寄生于孢子体上。
被子植物是目前地球上最繁盛的类群,植物体的结构也最为复杂,由根、茎和叶组成营养器官;花、果实和种子组成生殖器官。
2、从根的尖端往后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
根的初生结构包括表皮、皮层和维管柱。
表皮的许多细胞形成了根毛,外皮层可代替表皮起保护作用,内皮层细胞的径向壁和上、下壁上有凯氏带加厚,具有控制物质转运的功能; 维管柱的外侧是中柱鞘,中柱鞘细胞将来参与形成层、侧根、木栓形成层的发生,中柱鞘内侧是初生韧皮部和初生木质部,两者相间排列,并以外始式的方式分化成熟。
形成层来源于初生韧皮部和初生木质部之间保留的原形成层和中柱销细胞,形成层向外分裂形成次生韧皮部,向内分裂形成次生术质部;木栓形成层起源于中柱鞠细胞,分裂产生木栓层和栓内层。
根中-般无髓。
3、茎中通常没有明显的内皮层;初生韧皮部和初生木质部相对排列,前者为外始式发育,后者发育是内始式;形成层来源于初生韧皮部和初生术质部之间保留的原形成层和髓射线细胞,木栓形成层起源于表皮、皮层或初生韧皮部:茎的中央部分是髓。
4、叶的成熟结构由上、下表皮、叶肉和叶脉构成,叶肉组织分化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叶脉维管束与茎中的维管组织相联系。
被子植物(Angiosperm) 又称为有花植物(flowering plants),是目前地球上最繁盛、分布最广、植物体结构也最为复杂的类群。
被子植物的体型和生活习性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它们可能是乔木、灌木或者是草本;可能直立的,也可能是木质或草质的藤本;可能是常绿的,也可能是落叶的;可能是多年生的,也可能是一年生或二年生的。
现存已知的被子植物约有23.5万种,我国约有3万种。
植物学实验教案(生科)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植物学实验教案(生科)章节:第一章植物形态学课时:2课时年级:生物学专业大一学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植物的基本形态特征,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植物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植物的基本形态特征及功能教学难点:植物形态学实验操作技巧二、教学内容和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植物形态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教师讲解植物的基本形态特征,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植物形态学实验,观察不同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并记录实验现象。
4. 结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植物形态特征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5. 总结: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点评,强调植物形态学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报告质量,包括实验现象的描述、结果分析和结论。
3. 团队协作: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团队协作情况,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1. 实验材料:不同种类的植物标本、显微镜、放大镜等。
2. 参考教材:植物学实验教材、植物形态学相关论文等。
3. 网络资源:植物学相关网站、视频教程等。
五、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植物采集和标本制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邀请植物学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 组织学生参加植物学竞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
六、第六章植物生理学实验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
2. 培养学生对植物生理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1. 植物细胞的渗透调节实验2. 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3. 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植物生理学实验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植物学授课教案(全)
植物学授课教案(全)# 教案一## 一、教学标题植物学基础概念与植物分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在本节课结束时,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植物学的基本概念,如植物的定义、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包括细胞壁、叶绿体等特殊结构),达成率为90%以上。
2. 学生能够列举出至少5种常见的植物分类方法(如按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等分类),并且能够运用一种分类方法对10种以上常见植物进行分类,准确率达到80%。
###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小组讨论常见植物的分类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使每个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积极发言至少2次。
2. 在学习植物细胞结构特点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植物细胞的图片和模型,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能够准确指出细胞各部分结构在图中的位置。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植物学的兴趣,在课程结束后的一周内,至少有80%的学生表示对植物学相关知识有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意识,通过讲述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植物的价值。
##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1. **植物学基本概念**- 依据:这是学习植物学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基本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后续的植物结构、功能、分类等知识。
例如,明确植物的定义有助于区分植物与其他生物。
2. **常见的植物分类方法及应用**- 依据:植物分类是植物学中的重要内容,了解分类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同时也为深入学习植物的进化关系等知识奠定基础。
### (二)难点1. **植物细胞结构特点的理解**- 依据:植物细胞结构较为复杂,对于学生来说,一些特殊结构如叶绿体、液泡等的功能和与其他细胞结构的关系较难理解。
学生的微观知识储备相对较少,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2. **运用分类方法对多种植物进行准确分类**- 依据:这需要学生综合考虑植物的多种特征,并且对各种分类方法有深入的理解,学生可能会混淆不同分类方法下植物的归类。
植物学教学教案
植物的生命周期
种子 成年植物
花朵 幼苗
植物生命周期的起始阶段 植物生命周期的主要阶段
植物繁殖的关键部分 新生植物的生长阶段
植物的细胞结构
细胞壁 细胞核
细胞质
植物细胞的保护结构 包含遗传信息的核心
负责细胞代谢的部分
Unified fonts make reading more fluent.
Theme color makes PPT more convenient to change.
植物学研究的意 义
植物学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深入 研究植物,我们能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长 发育规律,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植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为人类提供氧气、食物和药 物等
植物学的意义
生态保护
通过植物学研究,可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 多样性
人类健康 教育意义
02
生殖策略
种子繁殖和无性繁殖等多种生殖策略
03
植物通过生殖方式适应环境变化
植物的生态保护
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植物生存造成 威胁。生态保护有助于维护植物 的生存环境和生态平衡。通过合 理开发和保护资源,实施植物保 护,能够实现植物物种的可持续 利用和保护。
植物的生态适应总结
01 多样的适应方式
植物通过多种适应策略适应不同环境条件
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开启植物学 新篇章
未来植物学研究的展望
生态保护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传播
01
创新技术 04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探索植物学技术创新方向
资源利用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探索植物资源综合利用模式
02
跨学科合作
植物学电子教案
植物学电子教案(下篇)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教研室引言一、两种分类系统:人为分类系统:不是根据植物的自然性质,也没有考察彼此间在演化上的亲疏关系,就一、两个特点或应用价值进行分类。
自然分类系统:利用现代自然科学的先进手段,从比较形态学、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植物化学、植物生态学等不同角度,反映植物界自然演化过程及彼此间亲缘关系进行分类。
将植物界50万种以上植物分为16个门二、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和命名(一)植物界的分类单位(taxa):界、门、纲、目、科、属、种(species)、亚种(Subspecies)、变种(Varietas)、变型(Forma)、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和一定的生理、形态特征的生理类群,同种个体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而且彼此杂交可以产生后代。
种群(Population):在一个分布区的所有种内植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二)植物界分类的依据:1 形态学依据:依据形态结构特征分类。
优点是:直观、简便。
2 细胞学依据:以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性质来作为植物分类的依据。
3.化学依据:植物的化学组成随种类而异,因而化学成分可以作为分类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植物碱、酚、萜、糖、蛋白质、DNA等等。
常用的有血清学方法和电泳分析法。
4.分子生物学依据:在染色体DNA结构上寻求分子水平差异,作为分类的依据。
5. 超微结构和微形态学依据:利用电镜技术研究植物在超微结构的差异作为分类依据。
(三)植物命名法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名字,但在命名上十分混乱,往往存在同物异名的现象,如番茄,南方称为番茄,北方称为西红柿,英语称tomato ;马铃薯,南方称为洋芋,北方叫土豆,英语叫potato,此外还有同名异物的现象,如黄瓜香,可能是荚果蕨,也可能是地榆(蔷薇科)。
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1753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在巨著«植物种志»中,提出了为植物命名的双名法。
植物学教学教案课件
植物学教学教案课件第一章:植物学简介1.1 课程目标了解植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理解植物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1.2 教学内容植物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植物的分类方法和系统植物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成就植物学在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3 教学活动引入植物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讲解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举例说明植物的分类系统介绍植物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成就,展示相关植物学家的贡献探讨植物学在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植物保护的重要性第二章: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1 课程目标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掌握植物细胞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理解植物细胞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2.2 教学内容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植物细胞的特殊结构:叶绿体、液泡、中心体等植物细胞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能量转换、物质运输、细胞间交流等2.3 教学活动引入植物细胞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讲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展示相关实物或模型,加深学生对各部分的理解介绍植物细胞的特殊结构,解释其功能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细胞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小组讨论或实验观察第三章:植物的生长发育3.1 课程目标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过程和特点掌握植物生长的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影响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意义和应用3.2 教学内容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熟植物的维持等植物生长的激素调节:激素的种类、作用和应用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光照、温度、水分、营养等3.3 教学活动引入植物生长发育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的过程和特点讲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过程,展示相关实物或模型,加深学生对生长过程的理解介绍植物生长的激素调节,进行实验或观察,让学生亲手操作并观察生长现象探讨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户外观察或模拟实验,引导学生亲身感受环境因素的作用第四章:植物的生殖与繁衍4.1 课程目标了解植物的生殖方式和繁衍机制掌握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特点和应用理解植物生殖与繁衍的重要性4.2 教学内容植物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植物的有性生殖:花和果实的结构、传粉和受精过程植物的无性生殖:营养繁殖、克隆繁殖等4.3 教学活动引入植物生殖与繁衍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繁衍的方式和机制讲解植物的生殖方式,展示相关实物或模型,加深学生对生殖方式的理解介绍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进行实验或观察,让学生亲手操作并观察生殖现象探讨植物的无性生殖方式及其应用,进行实验或观察,引导学生亲身感受无性生殖的特点和优势第五章:植物的分类与鉴定5.1 课程目标了解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掌握植物分类的特征和分类系统理解植物分类的意义和应用5.2 教学内容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形态学分类、遗传分类、生态分类等植物分类的特征: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分子特征等植物的分类系统:植物界的分类、门的分类、纲的分类等5.3 教学活动引入植物分类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分类的原则和方法讲解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展示相关实物或模型,加深学生对分类原则的理解介绍植物分类的特征,进行实验或观察,让学生亲手操作并观察分类特征探讨植物的分类系统,进行小组讨论或实验观察,引导学生亲身感受植物分类的意义和应用第六章:植物的生态与适应6.1 课程目标了解植物的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掌握植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策略理解植物生态学的重要性和应用6.2 教学内容植物的生态功能:生产力、碳循环、氧气供应等植物的适应策略:形态适应、生理适应、行为适应等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光照、温度、水分、土壤等6.3 教学活动引入植物生态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讲解植物的生态功能,展示相关数据或图表,加深学生对生态功能的理解介绍植物的适应策略,进行实验或观察,让学生亲手操作并观察适应现象探讨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户外观察或模拟实验,引导学生亲身感受环境因素对植物的影响第七章:植物的遗传与变异7.1 课程目标了解植物遗传的基本原理和遗传变异现象掌握植物遗传育种的方法和技术理解植物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和农业生产中的应用7.2 教学内容植物遗传的基本原理:遗传物质的传递、基因的表达与调控植物遗传变异现象:突变、重组、基因流等植物遗传育种的方法和技术: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分子育种等7.3 教学活动引入植物遗传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遗传在植物生命中的作用讲解植物遗传的基本原理,展示相关模型或图解,加深学生对遗传原理的理解介绍植物遗传变异的现象和原因,进行实验或观察,让学生亲手操作并观察变异现象探讨植物遗传育种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案例分析或模拟实验,引导学生亲身感受遗传育种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第八章:植物的生理与代谢8.1 课程目标了解植物生理的基本过程和代谢活动掌握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理解植物生理与代谢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8.2 教学内容植物生理的基本过程:生长、发育、衰老等植物的代谢活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植物生理与代谢的调控机制:激素调节、环境调节等8.3 教学活动引入植物生理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理过程的重要性讲解植物的生理过程,展示相关实验或图表,加深学生对生理过程的理解介绍植物的代谢活动,进行实验或观察,让学生亲手操作并观察代谢现象探讨植物生理与代谢的调控机制,进行小组讨论或模拟实验,引导学生亲身感受生理与代谢调控的实际应用第九章:植物的地理分布与进化9.1 课程目标了解植物的地理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掌握植物进化的基本理论和证据理解植物地理分布与进化的意义和应用9.2 教学内容植物的地理分布规律:地带性分布、非地带性分布等植物进化的基本理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等植物进化的证据: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分布、分子进化等9.3 教学活动引入植物地理分布与进化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分布与进化的关系讲解植物的地理分布规律,展示相关地图或数据,加深学生对分布规律的理解介绍植物进化的基本理论,进行案例分析或讨论,让学生亲手操作并观察进化证据探讨植物地理分布与进化的意义和应用,进行小组讨论或研究项目,引导学生亲身感受植物分布与进化在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中的应用第十章:植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0.1 课程目标了解植物资源的种类和利用方式掌握植物保护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理解植物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10.2 教学内容植物资源的种类:食用植物、药用植物、工业原料等植物资源的利用方式:栽培、采集、加工等植物保护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物种保护、生态系统保护、法律法规等10.3 教学活动引入植物资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植物资源的重要性和利用方式讲解植物资源的种类和利用方式,展示相关实物或图片,加深学生对资源的理解介绍植物保护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进行案例分析或讨论,让学生亲手操作并观察保护效果探讨植物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平衡和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植物学简介中“植物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部分,需要重点关注植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植物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大学植物学电子教案设计
课程名称:大学植物学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授课班级:[班级名称]授课时间:[具体日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植物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意义。
2. 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植物的系统发育。
3. 认识常见植物的主要特征和分类。
4.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植物的系统发育。
2. 常见植物的主要特征和分类。
教学难点:1. 植物分类的复杂性和系统发育的演变过程。
2. 常见植物特征的准确识别。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植物标本、植物图片、植物分类书籍。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植物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植物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提问:同学们对植物学有哪些了解?3.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植物分类。
二、讲授新课1. 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 形态学分类法- 生化分类法- 分子生物学分类法2. 植物系统发育的演变过程:- 植物起源- 植物进化- 植物分类系统3. 常见植物的主要特征和分类:- 蕨类植物- 红色裸子植物- 真核植物门三、课堂互动1. 教师展示植物标本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植物的特征。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不同植物类群的特征。
3. 教师点评并补充讲解。
四、课后作业1. 完成植物观察记录表。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2. 提问:同学们对植物分类有哪些疑问?二、讲授新课1. 植物分类的复杂性和系统发育的演变过程:- 植物分类的挑战- 植物系统发育的演变过程2. 常见植物的特征和分类:-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 苔藓植物三、课堂互动1. 教师展示植物标本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植物的特征。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不同植物类群的特征。
3. 教师点评并补充讲解。
四、课后作业1. 完成植物观察记录表。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PPT课件、植物标本和图片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植物学的基本概念、分类方法和常见植物的特征。
植物学电子教案
授课题目:蔷薇亚纲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校园植物和常见重要经济植物等的熟悉,快速掌握重点科的科特征,掌握亚级重点的主要识别特征,奠定识别鉴定的基础,了解植物的系统演化趋势。
对非重点科的著名植物有所了解。
教学重点:蔷薇目中的蔷薇科、豆目中的蝶形花科、大戟目中的大戟科、伞形目中的伞形科作为一级重点,需要学生熟记重要的科特征,并对其中重要的植物有所了解,熟悉这些科的校园植物,通过这些校园植物加深科特征的理解和记忆。
蔷薇科中四个亚科、豆目中的三个科形态上的演化趋势也是一个重点。
景天科、五加科、葡萄科、卫矛科、芸香科、等作为亚级重点科,对这些科的重要识别特征适当掌握,对其重要植物属、种有所了解。
难点:本亚纲亚级重点科较多,非重点科也很多,虽然不要求掌握科特征,但是对其中的常见植物和重要的经济植物等也需要有所了解,课时较少,教学方法、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及大量的图片提高教学效率,对重点科的科特征加强讲解,尤其是在介绍植物时,结合科特征,让学生看明白,理解透。
对亚级重点科的主要识别特征也采取同样的方法,教学中不在乎学生记住了多少种植物,而主要目的是通过了解植物对科特征加深理解、强化记忆。
但是,熟悉相当一部分植物对于掌握其科、属特征是条捷径。
教学基本内容:蔷薇目、豆目、无患子目、伞形目、牻牛儿苗目、远志目、亚麻目、卫茅目、鼠李目、大戟目、桃金娘目、红树目、山茱萸目、檀香目蔷薇目八仙花科(绣球科)Hydrangeaceae东陵八仙花Hydrangea bretschneideri Dippel草绣球Hydrangea macrophylla又名八仙花、紫阳花。
太平花(北京山梅花)Philadelphus pekinensis Rupr.茶藨子科Grossulariaceae大刺茶藨子刺果茶藨子醋栗Ribes uva-crispa穗醋栗十六、景天科Crassulaceae科识别特征:1.多年生、肉质植物;2.叶互生、对生或轮生,常无柄,单叶,稀为羽状复叶;3.花通常两性,稀单性,辐射对称,单生或排成聚伞花序;4.萼片与花瓣同数,通常4-5,合生;5.雄蕊与萼片同数或2倍之;6.雌蕊通常4-5,常离生,每一个基部有小鳞片1枚;子房1室,有胚珠数至多颗;7.果为一蓇葖果,腹缝开裂。
植物学电子教案
植物学电子教案第一章藻类(Algae)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蓝藻门的原始特征,对其它特点作一般性了解;绿藻门、红藻门、褐藻门的主要特征,其它门类的重要特征作一般了解;生活史的类型以及各类型的特点,对各代表属的生活史等要有基本的了解。
通过各门类的特征比较,建立植物的演化趋势的观念。
教学重点:蓝藻门的原始特征;绿藻门、红藻门、褐藻门的主要特征;生活史的类型,及其各类的特点。
难点:众多的藻类门,要想分别记住很困难,由于藻类是个低等的庞杂类群,生活史、生殖方式、藻体类型等都多样化,需要讲述的代表植物也自然多,众多的代表属记起来非常困难。
教学方法、手段:采取多媒体教学,看图片解说,图片附简要说明,重点要求掌握的内容在讲述之后,做简捷的总结,要求学生抄笔记,以加深印象。
讲述过程中常采用对比法,回顾前面的内容要点。
讲授一个段落之后,带领学生简要回顾。
教学中拟采取系统树的方法归类,采取对重点门列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便于记忆。
课后通过网络学堂留思考题和作业题,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提交。
教学基本内容:第一章藻类(Algae)第一节藻类植物概述(一)藻类植物特征:1.光自养2.原植体植物3.生殖器官是单细胞的4.无胚5.大多生活于水中,或生活于湿润的地方(二)藻类的分布和生境分布范围广泛较耐贫瘠不需要很多有机营养不抗干旱水生或潮湿环境(三)藻类是古老的类群现存藻类从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等方面的都表现得较原始。
原核蓝藻出现于距今大约35-33亿年前。
真核藻类出现于距今大约15亿年前。
参见P169(四)藻类各门的重要程度分析藻类起源于原核生物,共同祖先是具有叶绿素a、叶黄素类、胡萝卜素。
在光系统Ⅱ出现了分化,分成三大支系,高等植物则是绿藻的衍生类群,各大支系还在鞭毛类型等方面有共同之处。
那些小短枝都是进化得较低,大多出于单细胞时期。
线条下方的类群是原核生物,上方的类群都是真核生物。
左侧大分支上的2个门有相同的方面:都具有叶绿素d和藻胆素,都没有游动细胞。
《植物学专题》电子教案
教案课程名称:植物学专题学时:30学时适用专业:专升本植科专业任课教师:张美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植物学专题》电子教案课程编号:B1013104适用专业:专升本科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课学期:第二学期总学时:30学时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课程教学进度表课程名称:植物解剖学学时:30 任课教师:张美萍三、单元教学计划四、教学内容:课目一: 细胞基本结构2学时1.目的要求: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
2.重点与难点;重点是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
难点细胞器的种类与功能的比较,绪论第一节植物与植物界一、植物的多样性(10分钟)二、植物界的基本特征和生物界的划分(二)生物界的划分1.二界系统:2. 三界系统:3. 四界系统:4. 五界系统:5. 六界系统:第二节: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0分钟)一.植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光合作用:矿化作用:二.植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1、碳循环2、氮循环第三节:植物学的研究对象(20分钟)一.研究对象:植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和有关生命活动发育规律以及植物和外界环境建多种关系的科学。
二.分支科学:1、植物形态学:2、植物分类学:3、植物生理学:4、植物生态学:5、植物遗传学:三.植物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植物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植物类群、植物分类等。
介绍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
个体发育:细胞、组织、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
系统发育:介绍植物界的基本类群和分类及生态、群落、植被介绍。
第四节:学习本门课程目的要求(10分钟)(一)目的(二)要求第一章植物细胞§1.1 细胞的概述(10分钟)一. 细胞的概念:细胞是构成植物和动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植物和动物种类很多,但都是由单个细胞构成的,除病毒外。
单细胞植物和多细胞植物:二.细胞的发现:人们对细胞的认识,追溯到十七世纪,与显微技术发明与改建是分不开的。
§1.2. 植物细胞的大小和形状一. 植物细胞的大小:最小的球菌0.2μm,一般种子植物中细胞在10--100μm。
(完整word版)植物学教学方案
《植物学》教学方案绪论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1、了解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基本特征。
2、掌握植物界的划分3、了解植物学科发展历史和分科4、学习植物学的目的和方法.教学内容提要1、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基本特征。
2、植物界的划分.3、植物学科发展历史和分科。
4、学习植物学的方法.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2、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3、讲授重点内容。
教学手段:(挂图、幻灯、多媒体等)多媒体教学第一章植物细胞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1、掌握细胞的化学组成.2、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各种细胞器的结构特点、分布及功能。
3、掌握细胞的增殖。
教学内容提要1、细胞的概念、细胞学说的内容。
2、原生质的化学组成。
3、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细胞的大小与形状;原生质膜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器的种类、结构、功能;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分层、功能;后含物的概念、种类.4、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的概念,细胞增殖方式,有丝分裂的过程及特点教学重点、难点与进展重点:1、细胞的亚显微结构.2、有丝分裂的过程及特点.难点: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进展:细胞骨架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2、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3、讲授重点内容。
教学手段:(挂图、幻灯、多媒体等)多媒体教学课后复习题1、试述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2、植物细胞的增殖方式有几种?各有何特点?第二章植物组织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1、掌握组织的基本类型。
2、掌握各种组织的结构特点、分布及功能。
3、掌握植物维管束各类型的结构。
教学内容提要1、细胞的分化、组织的概念.2、植物组织的类型.3、各种组织的结构特点、分布及功能.4、维管束的概念及类型。
教学重点、难点与进展重点:1、各种组织的结构特点.2、维管束的类型。
难点:各种组织的结构特点.进展:植物细胞编程性死亡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2、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3、讲授重点内容。
教学手段:(挂图、幻灯、多媒体等)多媒体教学课后复习题1、试述植物组织的类型、结构与功能.2、试述维管束的类型和结构。
《植物分类学》电子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植物分类学》电子教案课时安排: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分类学的基本概念及分类方法。
2. 使学生掌握植物的主要分类单位及其特点。
3. 培养学生对植物分类学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心态。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标本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式教学法、观察法、实践操作法等。
二、教学内容1. 植物分类学的基本概念讲解植物分类学的定义、意义及研究对象。
2. 植物的分类方法介绍植物分类学的历史、主要分类方法和分类体系。
3. 植物的主要分类单位详细讲解植物的分类单位,包括:门、纲、目、科、属、种等,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4. 植物分类学的应用介绍植物分类学在生物学、生态学、农业、园林等领域的应用。
5. 植物分类学的未来发展展望植物分类学的发展趋势,激发学生对植物分类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植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多样性,进而引入植物分类学的话题。
2. 讲解基本概念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讲解植物分类学的定义、意义及研究对象。
3. 介绍分类方法讲解植物分类学的历史、主要分类方法和分类体系,引导学生了解植物分类学的发展过程。
4. 学习分类单位详细讲解植物的分类单位,并通过实物模型、标本等展示各分类单位的特点。
5.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植物分类学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回答,增强课堂活力。
6. 应用案例分析介绍植物分类学在生物学、生态学、农业、园林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植物分类学的重要性。
7. 总结课堂内容概括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提醒学生课后复习。
8. 布置作业设计有关植物分类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大学植物学电子教案
课程编号: 001234适用专业: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园林、生态学等相关专业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课学期:第二学期总学时: 60学时教学时数: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20学时教学目标:1. 掌握植物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基本方法。
2. 了解植物界的系统分类,熟悉植物的基本结构、生理和生态特征。
3. 掌握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生殖方式及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4.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一、绪论1. 植物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意义2. 植物学的发展简史3. 植物学的学习方法二、植物细胞和组织1. 细胞的基本结构、功能和类型2. 组织的概念、类型和功能3. 细胞与组织的关系三、植物系统分类1. 植物界的系统分类概述2. 常见植物类群的特征及分类3. 植物分类学的研究方法四、植物生长发育1. 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2. 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3. 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五、植物生理1. 植物水分生理2. 植物光合作用3. 植物呼吸作用4. 植物激素与生长发育六、植物生态1. 植物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功能2. 植物群落3. 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七、实验课程1. 植物细胞与组织的观察2. 植物分类学实验3. 植物生长发育实验4. 植物生理实验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植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植物学的基本技能和实验方法。
4.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1. 课件展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植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过程。
2. 实物展示:展示植物标本、模型等,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植物的结构和特征。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植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植物学电子教案-包头师范学院
包头师范学院教案200 9 ~2010 学年第2 学期院系: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系(教研室) 生物科学系授课教师:苏建英副教授包头师范学院教务处制二○○八年三月植物系统分类学教案(首页)课程名称:植物系统分类学授课对象:09级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授课地点:奇志楼409、410、430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任课教师:苏建英副教授总计学时:45学时基本教材:吴国芳等.1992.《植物学(第二版)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主要参考资料:1.叶创兴等,2000,《植物学(植物系统分类部分)》,中山大学出版社2.王黎元、苏建英、孙瑞琴编著,2004.《包头地区高等植物检索表》远方出版社.呼市3.傅承新、丁炳扬主编,2002,《植物学》.浙江大学出版社4.[美]A.S.福斯特、E.M.小吉福特著,1983,《维管植物比较形态学》科学出版社5.马伟良主编,1998,《高等植物及其多样性》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6.谷安根等著,1993,《维管植物演化形态学》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7.百度网授课方式:理论课课程基本内容梗概:通过对植物各大类群的形态、结构、个体发育、生活史等方面的比较,了解植物的系统演化规律、演化趋势,阐述植物系统分类学的基本方法、思路,阐明关于植物类群的发生和演化的相关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植物界(按两界系统)的大类群(藻类及其各主要门、菌类及其各门以及真菌门的哥亚门、地衣、苔藓植物门及其苔纲和藓纲、蕨类植物门及其下属的五个亚门等,被子植物门及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纲、被子植物的重点科)的主要特征,并通过比较个类群的基本特征,了解各类群的演化地位,了解植物的系统演化的基本过程和演化趋势,了解各类群发生和发展的相关理论。
在学习各类群的主要特征的同时,尽可能给学生介绍植物资源和应用,尤其是对本地资源给以更高度的重视授课题目:引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简介植物分类的方法和分类系统,使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系统分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同时对植物系统分类学涉及到的相关的知识(分类等级、植物命名法规、双名法等)有所了解。
【农学课件】《植物学》电子教案
《植物学》电子教案课程编号:B1013103适用专业:园林专业本科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课学期:第二学期总学时:60学时教学时数:理论课学时数40学时、实验课学时数20学时一、编写说明1、课程简介:全面、系统地介绍有关植物形态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术及植物基本类群的进化与分类的基础知识。
主要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现象及植物类群与分类。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严肃认真的科学工作态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为学习专业课奠定必要的基础。
2、地位和任务:本课程是园林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其任务在于全面、系统地介绍有关植物形态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术,详细介绍植物基本类群与分类的基础知识。
3、总体要求:熟练掌握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繁殖、分化。
掌握植物组织的概念、类型、特点和分布。
掌握植物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熟练掌握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掌握植物界各大类群主要特征;掌握被子植物重要科的特点,并能初步鉴定植物。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为后续学习专业基础课《植物生理学》、《园林树木学》和《植物遗传学》等及专业课奠定必要的基础。
5、修订的依据:1996年学校《植物学》教学大纲。
实验课内容与学时分配2003~2004学年第二学期课程教学进度表课程名称:植物解剖学学时:50 任课教师:三、教学内容:课目一: 细胞基本结构2学时1.目的要求: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
2.重点与难点;重点是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
难点细胞器的种类与功能的比较,绪论第一节植物与植物界一、植物的多样性(10分钟)二、植物界的基本特征和生物界的划分(二)生物界的划分1.二界系统:2. 三界系统:3. 四界系统:4. 五界系统:5. 六界系统:第二节: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0分钟)一.植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光合作用:矿化作用:二.植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1、碳循环2、氮循环第三节:植物学的研究对象(20分钟)一.研究对象:植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和有关生命活动发育规律以及植物和外界环境建多种关系的科学。
大学植物学教案
课程名称:植物学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授课学时:2学时教学目标:1. 理解植物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2. 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了解植物的系统发育和进化历程;4. 熟悉常见植物类群的特征和生态习性;5.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一、绪论1. 植物学的研究内容与意义2. 植物学的学科分类和发展简史3. 植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二、植物分类学基础1. 植物分类的基本原理2. 植物分类的方法和分类系统3. 植物分类的实践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植物多样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提出问题:什么是植物学?植物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二、讲授新课1. 绪论部分,讲解植物学的研究内容、意义、学科分类和发展简史;2. 植物分类学基础部分,讲解植物分类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分类系统。
三、案例分析1. 以植物分类为例,分析植物分类学在实际中的应用;2. 引导学生分析植物分类的方法和分类系统。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就植物分类学在实际中的应用进行交流;2.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
五、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植物学的研究意义和植物分类学的重要性;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一种植物类群的特征和生态习性。
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教师讲解植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植物分类学在实际中的应用;3. 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4.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植物分类学的掌握程度;3.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评估学生对植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旨在使学生了解植物学的研究内容、植物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植物分类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学电子教案(下篇)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教研室引言一、两种分类系统:人为分类系统:不是根据植物的自然性质,也没有考察彼此间在演化上的亲疏关系,就一、两个特点或应用价值进行分类。
自然分类系统:利用现代自然科学的先进手段,从比较形态学、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植物化学、植物生态学等不同角度,反映植物界自然演化过程及彼此间亲缘关系进行分类。
将植物界50万种以上植物分为16个门二、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和命名(一)植物界的分类单位(taxa):界、门、纲、目、科、属、种(species)、亚种(Subspecies)、变种(Varietas)、变型(Forma)、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和一定的生理、形态特征的生理类群,同种个体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而且彼此杂交可以产生后代。
种群(Population):在一个分布区的所有种内植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二)植物界分类的依据:1 形态学依据:依据形态结构特征分类。
优点是:直观、简便。
2 细胞学依据:以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性质来作为植物分类的依据。
3.化学依据:植物的化学组成随种类而异,因而化学成分可以作为分类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植物碱、酚、萜、糖、蛋白质、DNA等等。
常用的有血清学方法和电泳分析法。
4.分子生物学依据:在染色体DNA结构上寻求分子水平差异,作为分类的依据。
5. 超微结构和微形态学依据:利用电镜技术研究植物在超微结构的差异作为分类依据。
(三)植物命名法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名字,但在命名上十分混乱,往往存在同物异名的现象,如番茄,南方称为番茄,北方称为西红柿,英语称tomato ;马铃薯,南方称为洋芋,北方叫土豆,英语叫potato,此外还有同名异物的现象,如黄瓜香,可能是荚果蕨,也可能是地榆(蔷薇科)。
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1753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在巨著«植物种志»中,提出了为植物命名的双名法。
双名法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为植物命名。
属名 + 种加词 + 命名人缩写属名:一般为拉丁名词,词首大写。
种加词:一般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名词,形容词一般与属名在性、数、格上一致,开头字母小写。
命名原则:1、优先律原则:植物新种名称的发表有优先权,符合法规的最早发表的名称为正确名词。
2、单一原则:每种植物只有一个合法的正确名称。
第一章藻类植物Alage第一节藻类概述一、藻类植物的共同特征1.具有进行光和作用的色素2.原植体植物,形态差异较大3.生殖器官多数为单细胞4.合子不形成胚,直接发育为个体5.主要生活于水中,适应性强;深海、高山、温泉、等均有分布二、藻类的起源及演化:藻类植物出现在35—33亿年前,最早出现蓝藻, 地球上大约有三万种藻类,一般分为八个门。
第二节蓝藻门Cyanophyta一、蓝藻门的主要特征(一)形态构造中央质(中心质):细胞中央,含有核质, 有遗传物质原生质体结周质(色素质):含有叶绿素a、藻蓝素、藻红素等,在电镜下可见一些片层,是光合作用场所。
构胶质鞘细胞壁内层:纤维素形态:单细胞、群体、丝状体异形胞(heterocyst):在蓝藻的藻丝上常含有特殊的细胞,由营养细胞形成,比营养细胞大,细胞内是空的,称异形胞。
(二)繁殖营养繁殖:单细胞类型:分裂繁殖丝状体:藻殖段(homogonium)无性繁殖:在丝状体上产生厚壁孢子(由营养细胞形成,营养物质积累,细胞壁加厚)萌发或休眠丝状体(三)分布:分布很广,从两极到赤道均有分布水华:蓝藻在水面或营养丰富的水体中大量聚集。
二、蓝藻的代表植物颤藻属:(Oscillatoria):颤藻念珠藻属:(Nostoc):丝状体,分布于胶质鞘内,细胞排列成念珠状,如:念珠藻,发菜,地木耳。
螺旋藻属(Spirulina):螺旋藻三、作用:固氮、食用、饲料Euglenophyta一. 裸藻门的一般特征形态构造:无细胞壁,有鞭毛,外部为质膜,膜内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周质体。
其中有细胞核、载色体、眼点、伸缩泡等结构。
二. 繁殖方式:细胞纵裂繁殖,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着生鞭毛一端凹陷,核进行有丝分裂,鞭毛、眼点分裂,然后细胞本身纵裂,一个子细胞保留原来鞭毛,另一个生出新的鞭毛。
三分布:绝大部分生活于海水或淡水中。
第四节金藻门 Chrysophyta一、金藻门的一般特征:1、有单细胞、群体、丝状体等类型;2、有或无鞭毛;3、细胞壁由两个相互套合的半片组成,壁内有硅质沉淀,含有叶绿素a , ß胡萝卜素和叶黄素,藻体呈现黄色和金黄色。
二、繁殖:无性繁殖:游动孢子、静孢子有性繁殖:同配、异配和卵式第五节硅藻门Bacillariophyta一、硅藻类(Diatoms)为例1.形态结构:细胞壁是两个套合半片组成,半片为瓣,外面半片为上壳,里面的半片为下壳,侧面为环带,上、下壳均由果胶质和硅质组成。
有的种类瓣面上有花纹。
细胞中央有液泡,紧帖细胞壁有一层原生质,其中有数个载色体。
有运动能力的硅藻背部有脊缝,运动方向是沿着纵轴的方向前进和后退。
2. 繁殖:分裂繁殖:分裂时,上、下壳分开,原生质体膨大,核进行有丝分裂,然后原生质体沿与瓣面平行方向分开,一个子原生质位于母体上壳内,另一个位于下壳内,最后,各自分泌出另一半细胞壁,新半片始终位于子细胞的下壳。
子细胞缩小到一定程度后,以形成复大孢子的方式来恢复大小。
第六节绿藻门 Chlorophyta一、绿藻门的一般特征(一)形态结构:形态:单细胞、群体、丝状体和叶状体,少数类型有鞭毛,多数类型只在繁殖期间产生带鞭毛的孢子或配子。
构造:细胞壁:内层:纤维素外层:果胶质,粘液化细胞核(一至多个)原生质细胞质:有载色体,含有叶绿素a、液泡(二)繁殖:营养繁殖、无性繁殖、有性生殖(三)分布:淡水和海水,其中淡水产量占90%,海水产量占10%二、绿藻的代表植物(一)衣藻属(Chlamydomonas):单细胞,体前端有一条顶生鞭毛,细胞壁2层,厚底杯状载色体,基部有蛋白核,细胞中央一个核,鞭毛基部有两个伸缩泡,为排泄器官,体前端有红色眼点。
繁殖:无性繁殖有性繁殖(二)团藻属(Volvox)由数百至上万个细胞排列成一层空心球体,球内充满胶质和水,细胞形态和衣藻相同,彼此间有原生质丝相连。
生殖胞:群体后端有些细胞失去鞭毛,比普通的营养细胞大十倍或十倍以上。
无性繁殖:生殖胞纵分裂形成。
有性繁殖(卵式生殖):由群体中少数生殖细胞产生卵子和精子。
团藻为多个细胞组成群体,细胞之间无分工,而且当环境恶劣时,群体可以分开为个体,因此团藻是从单细胞向多细胞生物进化的中间类型。
(三)石莼属(Ulva)植物体是大型多细胞片状体,两层细胞构成,大部分具有无色的假根丝。
细胞间排列不规则但紧密,细胞单核。
石莼属有两种植物体:孢子体和配子体。
异宗同配:两个配子在外形上相同,但来自不同的配子体,经配子体到配子结合前,细胞染色体为单倍的,称为配子体世代。
孢子体世代:从结合的合子起,经孢子体到孢子母细胞,细胞中染色体为双倍的,称孢子体世代.二倍体的孢子体世代和单倍体的配子体世代互相更替,称为世代交替。
形态构造上基本相同的两种植物体,互相交替循环的生活史,叫同型世代交替。
(四)水绵属(Spirogyra)植物体为一系列不分枝的丝状体,细胞壁两层,外为果胶质,内为纤维素,带状载色体螺旋状绕于原生质中,有多数蛋白核。
有大液泡,单核。
接合生殖:生殖时,两条丝状体平行靠近,在两细胞相对的一侧相互发生突起,突起渐伸长而接触,壁消失,连接成管,称为接合管。
细胞内原生质体放出部分水分,收缩形成配子,一条丝状体中的配子以变形虫式运动,通过结合管移至相对的另一条丝状体中,与细胞中配子结合成合子。
梯状接合:两条接合的丝状体和它们所形成的接合管,外观同梯子一样,这种接合叫梯状结合。
侧面接合:同一条丝状体上相邻两个细胞间形成接合管,或两个细胞之间的横壁上开一孔道,进行原生质体融合。
三、绿藻门在植物界的地位:绿藻和高等植物有许多相似之处,许多学者认为绿藻是高等植物的祖先。
绿藻门在植物界的系统发育中,居主干地位。
第七节红藻门 Rhodophyta一、红藻门的一般特征:(一)形态构造:多数为多细胞,少数为单细胞,丝状体和叶状体。
细胞壁两层外层果胶质内层纤维素原生质体细胞核载色体(颗粒状):叶绿素a,d,ß胡卜素、藻红素、藻蓝素、红藻淀粉(二)繁殖:无性繁殖:静孢子有性繁殖:卵式生殖(三) 分布:绝大多数分布于海水中。
二、红藻的代表植物 (生活史):紫菜属(Porphyra):叶状体,边缘有皱褶,基部有固着器,藻体薄,紫红色、紫色或紫兰色。
三、红藻门在植物界中的地位:红藻较为古老,和蓝藻有很多相同的特征。
第八节褐藻门Phaeophyta一、褐藻门的一般特征(一)形态构造:形态:多细胞、分枝的丝状体、分枝的丝状体相互结合形成假薄壁组织结构细胞壁内层:纤维素外层:藻胶、褐藻糖胶原生质体细胞核载色体:叶绿素a c ,ß胡萝卜素,叶黄素褐藻淀粉和甘露醇(二)繁殖:营养繁殖:断裂无性繁殖:游动孢子和静孢子有性繁殖:卵式、同配、异配(三)生活史:多数为孢子体发达的异型世代交替。
第九节藻类植物小结藻类植物各门之间和各门之内的进化关系,都是按着由单细胞到多细胞,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规律演发展。
(一)藻类细胞的演化(二)藻类植物体的演化(三)繁殖及生活史演化(四)藻类的经济意义(1)藻类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2)固氮作用:已知固氮蓝藻约有150余种。
(3)赤潮与水华(4)水质监测与水质净化可根据藻类的存在和数量来鉴定水质,测定水源清洁的程度。
可利用藻类的光合作用及对重金属或N、P等的吸收富集作用净化水质。
(5)经济价值有些藻类可食用、有些藻类是工业上和医药上的主要原料。
有些藻类可作饲料和绿肥。
第二章菌类植物F u n g i菌类概述主要特点:(1)、无根、茎、叶的分化;(2)、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属异养植物。
第一节细菌门 Bacteriophyta一、细菌的一般特征:单细胞,原核生物,多数异养,分裂繁殖,分布广泛。
二、细菌的形态和构造:形态:球菌(coccus)、杆菌(bacillus)、螺旋菌(spirillum)构造:细胞壁细胞膜核质内含物三、细菌的繁殖:繁殖多为分裂繁殖:细菌中部凹入原生质,被向内生长的新壁一分为二,形成两个新细菌;繁殖速度快,20—30min分裂一次,形成新的一代。
不良环境下,产生芽孢(gemma)。
四、细菌在自然界作用和经济意义1.分解者2.农业方面:固氮3.工业发酵:制革、造纸、炼糖等4.医药卫生:大肠杆菌等第二节粘菌门 Myxomycota一、粘菌的一般特征:营养期为无细胞壁、多核的原生质团,繁殖期可产生具有纤维素细胞壁的孢子,所以粘菌兼有动、植物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