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10_第十章ppt课件
《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十章
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 物质生产领域进行分配。 经过初次分配所得的收入称之为 “原始收入”。
初 次 分 配
再 分 配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之后在全社 会范围内进行的再分配过程。 经过再分配而获得的收入为“派生 收入”。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的: 一是国家的财政预算。 二是各种服务费。
①
② ③
④
— 8—
二、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与核算方法
本国消费者消费的产品、投资者投资物以及政府购买的产品中有一部分是本国的最终产品,也有一部 分是进口的。其中,本国最终产品中用于本国消费的产品等于(C+I+G-M),加上出口的部分才是本国 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即:
国民收入= C+I+G -M+X
= C+I+G+(X-M)
一种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简称MPS),适用于计划经济国家的国民经济核算。该体系以马克思主 义再生产理论为依据,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领域的社会劳动才能创造国民收入,而非物质生产领域投入的社会 劳动,不增加供社会支配使用的物质产品总量,所以不计入国民收入。 另一种是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称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又称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简称SNA),广 泛适用于市场经济国家。该体系以西方经济理论为依据,认为创造物质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劳务活动算体系与核算方法
2.增加值法
增加值法是通过把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增加值加总,从而得到国民收入。因为大多数产品都是分阶段进 行生产的,每个阶段增加的价值,就是最终产品增加的价值总和。把全社会所有部门的增加值加总就得到 了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核算的不同方法,分别反映了物质产品和劳务的产、 相互联系的各生产部门的关系以及各种收入的来源。
政治经济学ppt课件
01
02
特征
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 分离。
03
04
商品生产和交换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形 式。
竞争和追逐利润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 力。
05
2024/1/25
06
资本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化是资本主义经 济的必然结果。
16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
历史作用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
0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如马克思、恩格斯等,强调对资本主义经济制
度的批判,提出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等观点。
2024/1/25
03
当代政治经济学
当代政治经济学家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
础上,关注全球化、经济发展、社会公正等问题,形成了多元化的理论
通过对不同国家、地区或时期的经济现象 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其异同点及原因,为 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参考。
2024/1/25
6
0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024/1/25
7
生产力的概念及其构成
生产力的概念
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改造和影响自然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标 志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水平。
2024/1/25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 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 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因此,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0
03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2024/1/25
11
政治经济学完整ppt课件
7
一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
律的科学。 1.生产关系:又称经济关系,指人们在物质 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体现人 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在阶级社会中 表现为阶级关系。
8
(1)从再生产过程来研究生产关系,生产关系 可以表述为四个环节:生产(直接的生产关 系)、分配、交换、消费。 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 产关系。
13-05.mpg
13
4.必须联系上层建筑研究生产关系 (1)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
建立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 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的上层 建筑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共同构成社会形态 (2)二者的辨证关系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 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一起 共同决定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2)斯大林从生产关系包含的要素及其相互关 系的角度把生产关系概述为三个方面: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十分重 要的范畴。
9
2.经济规律:即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是经济 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 系。 (1)规律具有客观性。 (2)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10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 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
14
二、政治经济学的特点:是一门具有强烈阶 级性的科学 (一)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革命性
政治经济学往往反映特定阶级的利益和 呼声 (二)具有科学性
揭示了社会经济的运动规律
15
三、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一)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可
以加强对资本主义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 (二)可以自觉地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三)有利于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坚持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十章
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Utopian socialism)
当时,世界上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西欧国家正处于资本主义萌芽和资本主义 原始积累时期。
特点:具有人文主义关怀的一些思想家率 先利用虚幻的文学游记形式,表达自己的政 治主张,批判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憧憬没 有剥削压迫的美好社会,形成最初的空想社 会主义思潮。
• 反映了意大利早期无产者和贫苦劳动人 民反对剥削的要求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对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一定的影响。
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Utopian socialism)
• 18世纪中叶,法国资本主义已有明显的发展,资产 阶级革命正在酝酿之中,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政治意 识也在萌发。
• 特点:法国一些平民出身的启蒙思想家开始撰写专 门的理论著述和法律,阐述社会主义的思想,形成 马克思、恩格斯后来称赞的“直接共产主义的理 论”。(“共产主义的微光”发展为“直接的共产 主义理论”)
• 没有货币,鄙视金钱——乌托邦人彻底消除了 人们对金银的膜拜,他们十分鄙视金银。莫尔 写道:公家厅馆和私人住宅的便捅溺器,以及 锁奴隶的镣铐都是金银做的,罪犯和不名誉的 人要受穿金戴银的惩罚。
• 乌托邦人每天劳动6小时后进行科学、 艺术和体育活动。
• 不闭关锁国,从事对外贸易……
• 社会安定,风景秀丽,人人过着幸 福的生活
• 托马斯·莫尔(1478——1535) 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
《乌托邦》 (Utopia)
• 《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 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
• “乌托邦”一词是由两个希腊字拼成的, • “乌”是“没有”的意思, • “托邦”是“处所的意思。 • “乌托邦”就是“没有的地方”。
2024年度《政治经济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角色定位
01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
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02
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中国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贸易
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2024/3/23
03
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4/3/23
6
社会形态及其演变规律
01
社会形态是指社会经济与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与社会活动这二者同时构成的社会模 式。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 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
02
社会形态的演变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 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以及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等。
中国将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各国在共同发展中实现
合作共赢。
32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3
33
27
05
CATALOGUE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与展望
2024/3/23
28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趋势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国际舞台上的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多极化趋势 不可逆转。
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 冲击。
2024/3/23
国际治理体系面临挑战
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国际治理体系改革呼声渐高。
03 资本集中的形式和特点:股份公司、垄断组织等
13
资本积累、集中和垄断过程剖析
垄断的形成和发展
政治经济学第十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ppt课件
第四节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 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 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 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 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它为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划分提 供了依据
(三)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第四节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伟大的社会主义 事业,要把拥有十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 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实现强国富民,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 极其艰巨的历史使命。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全靠 集中全党全民的智慧,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 导下,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艰辛的探索。近三十年 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就是探索如何完成这一历史 使命的历史进程,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形成过程。
第四节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及奋 斗目标
随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 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从 而对我们的奋斗目标更加完善,即由原来的经 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 布局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布局,相应地原来的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的奋斗目标,拓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十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本章重点
➢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 ➢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划分的重大意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
现代政治经济学 第十章分配理论
国民收入分配三次划分
•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 领域内进行的分配,经过这次分配得到的收入, 也称原始收入。参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主体主 要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 。
• 国民收入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 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 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国民收入再分 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 。
• 一类认为公平与效率存在冲突。分为效率优先论和公平优 先论两种主张。 效率优先论者认为效率来自个人的努力 与勤奋,不重视效率,就是鼓励懒惰,社会经济就难以发 展,平等只会导致普遍贫穷。公平优先论者则认为,平等 应当放优先地位。其理由是,平等本来是人们的天赋权利, 竞争引起的收入差别是对这种权利的侵犯。
公平与效率协调论
• 持这种观点的西方学者主张公平与效率是互为条件,互为促进的和谐 关系。他们基于对市场机制既有优点又有缺陷的认识,不同意将公平 与效率对立起来的“冲突论”,试图找到一条既能保持市场机制优点, 又能消除收入差距扩大的途径,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兼顾与协调。坚持 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主要有凯恩斯,萨缪尔森、布坎南、奥肯和瓦里 安。其中,奥肯最具代表性。他们的立论依据主要是:
个人收入分配
• 个人收入,取决于两个因素,即个人所能提供的各种要素 的数量以及这些要素的价格。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 要素的所有者按照其拥有的生产要素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 的贡献大小获得相应的收入。
• 个人收入分配形式 从人类社会发展实践来看,个人分配 形式可以概括为两大类: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劳动收 入一般指工资,而非劳动收入形式包括利息、地租等诸多 形式。
• 能否促进国民收入的增长。这是考察分配制度运 行结果的标准。如果一种具有激励机制和约束机 制的分配制度,既能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又能 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 国民收入的增加 。
山东大学《政治经济学》讲义10国民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第十章国民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国民收入分配过程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阶段,生产过程中所创造出的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最终收入;社会保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它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又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安全网与稳定器。
本章从国民收入分配入手,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及其主要内容。
第一节国民收入分配国民收入从形成到使用要经历比较复杂的分配过程,这个过程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阶段。
经过初次分配形成的收入形式是“原始收入”,经过再分配形成的收入是最终收入。
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国现阶段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因此,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内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的。
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是企业总产值扣除生产资料消耗后的那部分净产值,也就企业劳动者当年创造的新价值。
这部分新价值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个部分:(1)上缴国家的税金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2)以企业基金的形式归企业支配,用于生产发展和企业内福利;(3)企业员工的工资,这部分以按劳分配方式进行分配。
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四种原始收入:(1)上缴国家的税金;(2)集体企业上缴集资单位,形成集体单位的内部合作基金;(3)集体企业内部留利,用于企业的发展和福利;(4)集体企业的员工工资。
农村的集体经济单位创造的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后形成三种原始收入:(1)农村集体经济单位的提留,以形成公积金和公益金,这部分收入的形成方式在改革中正在进行规范;(2)以管理费形式提留给乡级政府组织,这部分会随着农村基层政府组织的改革进行调整;(3)农民家庭的纯收入。
私营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也形成三种原始收入:(1)上缴国家的税金;(2)企业主支配的收入;(3)分配给企业员工的工资。
个体生产者创造的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两种原始收入:(1)上缴国家的税金;(2)个体生产者自行支配的纯收入。
政治经济学完整课件
政治经济学具有跨学科性,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它强调经济活动的社会性和政治性, 关注经济现象背后的权力和利益关系;同时,政治经济学也注重历史和制度分析,探讨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 经济发展道路和制度变迁。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
分配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生产过 程中人与人的地位和关系等。
05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石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即全体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除剥 削和两极分化。
按劳分配为主体
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 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原则。
共同富裕为目标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通过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 效率、促进社会公平等手段,不断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
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不断扩大,这个过程叫做 资本积累。
扩大再生产
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资本家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04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级的利益。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危机与矛盾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但生产资料却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导致生 产与分配之间的矛盾加剧。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无产阶级作为雇佣劳动者,与占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之间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
2024版《政治经济学》课件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意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推动全球 治理体系的变革和完善,促进全球经 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维护世界和 平与稳定。
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中的角色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负责任 的大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 挥着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中国积 极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推动全 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和完善;同时,中 国也致力于自身的发展和繁荣,为构 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 量。
2024/1/26
2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充满活力的经济 体制。
改革的方向包括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等。
2024/1/26
在改革过程中,需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同时加强政府的监管和调控作用,保障 市场的公平竞争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低碳经济转型路径探索
实现低碳经济转型需要探索新的 技术路径、政策路径和市场路径, 对政治经济学中的技术创新、政 策制定、市场机制等提出新要求。
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国际社会共同 努力,加强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 推动全球绿色转型,对政治经济 学中的国际合作理论、全球治理 理论等提出新挑战。
22
05
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探 讨
2024/1/26
23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与合作
全球化推动国际分工深化
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推动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和细化,各国
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加专注于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领域。
国际合作日益紧密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国际合作在各个领域都取得 了显著进展,如贸易、投资、科技、文化等。
价值工程ppt课件
28
最合适区域图
29
一、使用及销售方面的内容
用户要求:充分理解用户对对象产品的期待、 要求。例如用户对产品规格、使用环境、使 用条件、耐用寿命、价格、性能、可靠性、 服务、操作及美观等方面的要求。
销售方面信息:产品产销数量的演变; 产品的竞争情况。
产品名称
功能名称
物理特性
功能特性
37
功能定义
要求简明扼要,一般采用“两词法”,即用 两个词组成的词组来定义功能。常采用动词 加名词的方法,动词是功能承担体发生的动 作,而动作的作用对象就是作为宾语的名词。 所以,动词加名词的功能定义实际上是动宾 词组型功能定义。
38
例如
基础的功能是“承受荷载”,这里基础是功 能承担体,“承受”是表示功能承担体 (基础) 发生动作的动词,“荷载”则是作为动词宾 语的名词。
0
×
0
0
E
0
0
0
1
×
1
合计
10 22
解:1、计算功能重要性系数
功能重要性系数
=某构配件的功能重要性得分/全部构件功能重要性得分总数
构件
一对一比较结果
得分 功能重要
名称 A B C D E
性系数
A×1 0 1 1 3
0.3
B 0×0 1 1 2
0.2
C 1 1×1 1 4
0.4
D 0 0 0×0 0
能? 6.新方案的成本是多少? 7.新方案能满足要求吗?
14
对象选择原则
1设计因素多、结构复杂的产品。 2造价高、对经济效益影响大的产品。 3量大而广的产品。 4质量差、用户意见大的产品。 5寿命周期较长的产品。 6技术经济指标较差的产品。
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五版)教学课件第十章 地租
级差地租II的形成要以级差地租I的存在为条件,这一点是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所不了解的。
这两种级差地租形态的区别。级差地租I只是以不同 地块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的差别为条件,而级
差地租II则除了这种差别外,还以投入同一地块的不 同资本的生产率的差别为条件。
农业中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和工业中的超额 利润是有区别的。首先,工业中的超额利润只是一 种暂时的不稳定的现象,而农业中的超额利润,却 是一种比较经常、比较稳定的现象。其次,工业中 的超额利润,只有先进的企业能够得到,而农业中 的超额利润,不仅优等地可以得到,就连中等地也 可以得到。因此,租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资本家, 都有可能向地主交付级差地租。
最后,还常常有这样的情况:租金要得非常高,但租佃 资本家又要获得平均利润,这时,他就克扣一部分工资 来支付租金。
不同性质的地租反映不同的经济关系。为了正确地认识 资本主义的地租关系,我们还必须把这种地租和封建地 租加以区别。
一方面,封建地租以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前提,并且在 不同程度上要和经济外的强制即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 相联系。
庸俗经济学者曾经用各种各样的地租“理论”,来 “解释”地租的来源。
庸俗经济学者们在地租问题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他们都把地租妄说成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甚至 人与神的关系,而不敢和不愿承认它是一种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
但是,根据马克思的分析,级差地租并不是什么自 然或上帝的“恩赐”,而是农业中的超额利润,和 工业中的超额利润一样,它也是来自剩余价值,来 自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但 支配着工业,而且支配着农业。不过,农业中的资 本主义关系比起工业来要复杂一些,在这里,除了 有农业资本家(租佃资本家)和农业工人这两个阶 级以外,还有一个大土地所有者阶级(地主)。农 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需要向后者交纳地 租,而他自己则从农业经营中得到平均利润。农业 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 余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产权的含义及特征(property rights) 2、产权界定 产权主体的界定 与产权范围的界定
.
6
第一节 市场经济微观基础概述
3、为什说产权界定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 形成条件?
(1)产权主体界定为市场交换创造了前提条件 (2)产权范围的界定对经济当事人发挥了激励
(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 1、适应市场结构变化、抵御日益增大的市场
风险。 2、利于形成有效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
市场制衡机制。 3、利于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企业创新机制的形
成。 4、完善的法律规范性和国际惯例性。 5、利于资本的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
1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
第十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微观基础
第十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 基础
本章学习要求:
本章从一般意义分析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涵、构成 与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是市场经济运行 的基本前提,其核心是产权界定与保护的制度安排。 而企业、个人、农户则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构成 要素,它们各自的经济行为选择及经济行为特征, 是对市场经济微观基础更为具体和更为深层次的展 现。其中,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的制度改进及其经 济行为方式选择的演进,是一条值得我们关注和理 解的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基础形成和发展的 重要线索。
.
1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国有企业改革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
1、排斥市场的行政导向机制 2、行政级别与行政干部 3、企业办社会 4、国有资产运营的低效率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1、债务负担沉重 2、冗员问题严重 3、内部人控制严重 4、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5、布局、产权与结构问题
三、社会主义企业的演变与类型
(一)社会主义企业的演变 1、计划经济时期——单一的国有企业 2、改革时期(转型期) (1)放权让利时期(1978-1992)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期(1992年至今) 内在逻辑:从放权让利到经营机制的转变,从行
政性分权到企业制度创新,从单项改革到综合 配套整体推进
.
现代企业在内部管理控制权的职业化和管理权配置方式 的层级制,表明市场交易内部化已取得某种组织规范, 这即是钱德勒所说的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即以“管理
上的看得见的手取代了市场机制的看不见的手”。
.
11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素及基本特征
☆☆☆构成现代企业制度的制度要素主要有:法人产 权制度、法人治理制度、有限责任制度和管理层级制 度等。其中,法人产权制度是基础,法人治理制度是 核心,有限责任制度是保障,管理层级制度是工具。
.
4
第一节 市场经济微观基础概述
二、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基本特征
1、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四个基本特征
平等性
自主性
逐利性
自发性
2、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发现平等性是自主性的直接条件,自主性又 是逐利性的前提,而自发性则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总 体上的特征
.
5
第一节 市场经济微观基础概述
化。
.
1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
(三)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
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主要是解决两权分 离下的代理问题,其关键是解决委托人 如何有效地监督和激励代理人的问题。
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包括三个层次:公 司内部治理机制、公司外部治理市场以 及有关公司治理的法律法规。
.
13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
15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类型 1.根据所有权性质不同,可以将企业划分为国有
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 2.根据企业组织的类型不同可以将企业划分为业
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3.我国法律规定或确认的企业类型,主要包括有
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公司(是一种特殊的有限 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含上市公司)、个 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 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等。
.
2
第十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 基础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市场经济微观基础概述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经济行为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农户
.
3
第一节 市场经济微观基础概述
一、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涵与构成 1、广义与狭义的微观经济基础 广义的市场经济微观基础就是指市场经济中微观经 济主体的总和以及这些主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而 狭义的市场经济微观基础仅仅是指微观经济主体。 2、微观经济基础的构成 企业 个人 农户
约束作用——形成合理预期 (3)明确的产权界定是微观基础平等性、自主
性的物质前提。
.
7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 企业
一、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与行为选择 1、市场企业制度的变迁:产权制度及其结构
的变化是核心。 自然人企业 法人企业 2、关于企业的性质:科斯交易费用理论的
解释(专栏)
.
8
经理人 投资者 交易者
经理人 分散的股东 所有者/经理人
个企 阶业 段制
度 发 展 的 三
.
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
(二)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行为选择 1、企业的投资(融资)行为 2、企业的生产行为 3、企业的创新行为
.
10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
二、现代企业制度与法人治理结构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含义
1、现代企业拥有由出资者出资形成的独立的法人所有 权,并取得由法律认定的独立的企业法人地位。
2、现代企业的投资者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3、现代企业是具有管理层级制的科层组织。
4、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管理走向职业化,并造就了 一个职业管理阶层。
5、现代企业行为目标的转移,由直接追求利润最大
化目标转变为在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中实现利润最大
.
17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 企业
(三)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1、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两权分离 (2)法人治理结构 (3)职业经理人制度与科学的组织管理 2、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1)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与监督体制改革 (2)健全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3)推动和完善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