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内外旅游体验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综述古镇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关注。
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分析其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旨在为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国内古镇旅游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国内古镇旅游研究起步较早,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古镇的保护与利用、古镇的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等方面。
其中,古镇的保护与利用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学者们通过考古、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古镇的历史文化及其保护价值进行评估。
同时,他们也关注古镇的旅游开发和经营模式,提出了一系列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方法和措施。
此外,一些学者还对古镇旅游的效益与影响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古镇旅游对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以及旅游者的满意度与体验。
研究结果表明,古镇旅游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社会文化交流。
二、国外古镇旅游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国外的古镇旅游研究也较为活跃,学者们更多关注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保护。
对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一些学者提出了从环境、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来评估古镇旅游的可持续性,并探讨了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与此同时,古镇的文化保护也备受关注,学者们强调了文化保护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以文化保护为核心的旅游开发模式。
在古镇旅游的营销和体验方面,国外学者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研究。
他们关注旅游者在古镇旅游过程中的体验和满意度,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揭示出旅游者对于自然景观、人文景点和当地文化的需求和偏好。
三、古镇旅游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古镇旅游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古镇旅游的规模和景区压力不断增大,传统保护与新建设的矛盾突出。
其次,部分古镇旅游还存在商业化过度、文化破坏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注重旅游业的规划与布局,合理划定古镇旅游发展的边界和限度;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与行业管理,提高古镇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同时,要注重古镇旅游的品牌建设,打造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提高古镇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国内外露营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露营旅游研究综述一、引言露营旅游是指利用自然环境,在户外进行露天活动的旅游方式。
随着人们对健康、环保、自由的追求,露营旅游逐渐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旅游方式。
本文将从国内外两个方面分别综述露营旅游研究现状。
二、国内露营旅游研究现状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休闲度假和旅游需求不断增加,而露营旅游正是一种低成本、自由度高、亲近大自然的休闲方式,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2. 研究内容目前国内针对露营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客源市场分析:通过调查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对于露营旅游的认知和需求情况,为相关企业提供市场情报支持。
(2)服务质量评价: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等方法,对于露营地点的设施、环境、服务等方面进行评价,为相关企业提供改进建议。
(3)旅游体验研究:通过对于露营旅游者的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了解其旅游体验和需求,为相关企业提供产品开发和服务优化的参考。
(4)管理模式探讨:针对露营地点管理、规划等方面进行探讨,为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管理经验和建议。
3. 研究成果国内针对露营旅游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客源市场分析报告:包括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对于露营旅游的认知和需求情况分析报告。
(2)服务质量评价报告:包括对于不同露营地点设施、环境、服务等方面进行评价的报告。
(3)旅游体验研究报告:包括对于露营旅游者的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得出的旅游体验和需求分析报告。
(4)管理模式探讨论文:包括针对露营地点管理、规划等方面进行探讨的论文。
三、国外露营旅游研究现状1. 研究背景露营旅游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户外活动,在国外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因此,国外对于露营旅游的研究也非常丰富。
2. 研究内容目前国外针对露营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露营地点选择:通过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最佳露营地点选择。
乡村旅游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乡村旅游国内研究现状综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乡村旅游是指游客前往乡村地区进行休闲度假、体验农村文化、参与田园活动等旅游活动的形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乡村旅游在我国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
本文将对乡村旅游国内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探讨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乡村旅游的研究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研究内容丰富多样。
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内容涉及到乡村旅游的定义、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发展策略、市场需求、农民收入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方法多样化。
乡村旅游的研究方法既有定性研究方法,如实地调研、深度访谈、案例分析等,也有定量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回归分析等,为乡村旅游研究提供了多样化的研究视角。
三、研究成果丰硕。
国内学者在乡村旅游领域取得了不少成果,提出了一些新颖的理论观点和实用的研究结论,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一、多元化产品和服务。
未来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将更加多元化,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和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二、可持续发展。
未来乡村旅游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消费,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市场化运营。
未来乡村旅游将更加注重市场化运营,建立健全的旅游市场体系,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竞争力。
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基础设施薄弱。
一些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乡村旅游的发展受到限制,游客的游玩体验受到影响。
二、管理水平不高。
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存在一些管理混乱、秩序不佳的情况,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形象和品牌。
三、文化传承不足。
一些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存在丧失和流失的现象,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综述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综述古镇旅游作为一种兼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形式,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对国内外古镇旅游的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深化古镇旅游研究和提高古镇旅游的质量与水平提供参考。
一、研究热点1. 古镇旅游的社会经济影响古镇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不仅直接或间接地提供了就业机会,也刺激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如社会学、经济学等,对古镇旅游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揭示了古镇旅游对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经济收入等方面的积极影响。
2. 古镇旅游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古镇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许多研究关注古镇旅游对于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作用,探讨古镇旅游如何促进传统文化的传统与创新,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
3. 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研究人员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方面,探讨了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路径,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二、发展趋势1. 古镇旅游的品质与服务提升近年来,国内外古镇旅游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品质和服务不足的问题。
未来的发展趋势将集中在提升古镇旅游的品质与服务水平,通过改善旅游设施、培训从业人员、优化旅游体验等手段,提高游客满意度。
2. 古镇旅游与创意产业的融合古镇旅游与创意产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结合点,二者的融合在国内外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未来,古镇旅游将进一步与创意产业融合,通过推动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与销售,提高古镇旅游的附加值和创造力。
3. 古镇旅游的数字化与智能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已经成为旅游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古镇旅游也将越来越注重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应用,通过建设智能化导览系统、打造VR体验等,提供更具科技感和互动性的旅游体验。
三、结论综上所述,国内外对古镇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影响、文化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对于旅游体验的研究,国外学者开始地较早,并从多个角度对其展开了深入探讨。
而国内在2003年之后才出现大量研究成果(王帆,赵振斌,2007),因而研究水平无论从范围还是深度上都有限。
总结历年来国内外主要的旅游体验研究,可以发现三大主要领域:旅游体验的基础理论、旅游体验的质量以及体验式旅游。
一、旅游体验基础理论研究在基础理论方面,大多数学者着重于旅游的行为动力学研究,重点主要分布在旅游内驱力、旅游需要和旅游动机这三大范畴。
对旅游体验的研究最早从回答“人为什么要旅游”这个基本命题开始。
Gray (1970)提出了两分法的旅游驱动力概念,即“漫游癖(Wanderlust)”和“恋物癖(Sunlust)”,并将前者解释为一种“推动”因素,而后者是一种“拉动”因素。
他的理论揭示出旅游行为来源于“推”和“拉”两大因素的矛盾运动。
Dann (1977)在Gray的基础上提出“推-拉”模型,明确了“推力”和“拉力”两大概念,将失范(Anomie)、自我提高(Ego-enhancement)和白日梦(Fantasy)作为旅游的推力,将旅游目的地的具体吸引物作为拉力。
Iso-Ahola(1982)提出了艾泽欧一阿荷拉模型,将“推一拉”理论进一步引申为“逐求”和“逃避”两个维度。
追求的力量来自个人的内部,由人的本质所决定;而逃避的力量则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压力、招引和呼唤。
以上三位学者皆旨在探寻旅游行为的一般内在驱动力。
在他们看来,旅游者为什么出游是由两个最基本的原因共同决定的:内力的推动和外力的吸引。
但他们模型的解释色彩更重而缺少操作性。
有别于内驱力研究的一般性特征,旅游需要更贴近旅游行为而往往被等同于旅游体验动机。
明确以旅游需要作为探讨对象的研究中,Pearce(1988)的影响最大,他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应用于旅游体验动机研究,从旅游的角度重新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行解释和发展,并指出旅游体验的动机来自于放松、刺激、关系、自尊与发展和自我实现这五种需要。
国内外海岛旅游研究综述
2、2海岛旅游的资源禀赋、游客需求及实现方式
在中国,海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得到了高度重视。例如,海南岛通过 建设国际旅游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海洋文化等措施,提高海岛旅游的品 质和吸引力。
2、3海岛旅游的安全管理、环境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3海岛旅游的安全管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海岛旅游在为游客提供独特体验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管理、环境保护和可 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挑战。在安全管理方面,海岛旅游需要对游客进行安全宣传和 教育,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确保游客的人身财产安全。
2、1海岛旅游的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
在中国,海岛旅游也逐渐受到重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逐渐加 大对海岛旅游的投资力度,推动海岛旅游的发展。目前,中国的海岛旅游目的地 以海南岛、台湾岛和南海诸岛为主,其中海南岛是中国最大的海岛旅游目的地, 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内容摘要
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思考,我们认为未来海岛旅游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面展开:
1、加强海岛旅游理论体系研究。建立完善的海岛旅游理论体系,明确海岛旅 游的基本概念、特征、分类和发展规律等,为海岛旅游的实践提供指导。
内容摘要
2、深化海岛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系统调查和评价海岛旅游资源,挖掘 海岛独特的旅游价值,创新海岛旅游开发模式和产品体系,提升海岛旅游的竞争 力和吸引力。
摘要
摘要
健康旅游作为一种将健康与旅游相结合的全新业态,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 的。本次演示旨在综述国内外健康旅游研究的现状,探讨其发展动态及未来趋势, 为相关产业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引言
引言
健康旅游是一种以促进身心健康、恢复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随 着全球老龄化趋势加剧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旅游的需求不断增长。本 次演示通过梳理国内外健康旅游研究现状,以期为健康旅游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 考。
国内外研学旅行研究综述
国内外研学旅行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旅游形式的多元化,研学旅行作为一种融合了学习与旅行的教育模式,在国内外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对国内外研学旅行的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以期能够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首先界定研学旅行的概念,明确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旅游形式,所承载的教育功能与旅游体验的双重属性。
接着,我们将对国内外研学旅行的研究背景进行梳理,包括教育改革的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综合素质教育的需求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概述国内外研学旅行的研究现状,包括研究的数量、研究的主题、研究的方法等,以揭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我们还将对国内外研学旅行研究的特点进行比较,以揭示两者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我们将概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明确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的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研学旅行的研究成果,分析其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研学旅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国内研学旅行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国内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国内学者对研学旅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研学旅行的概念界定与特点分析。
多数研究认为,研学旅行是一种结合学习和旅行的教育方式,旨在通过亲身体验和实地探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这种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注重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培养。
研学旅行的价值与意义探讨。
研究指出,研学旅行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学旅行还能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再次,研学旅行的实施策略与模式研究。
国内学者提出了多种研学旅行的实施策略,如以学校为主导的研学旅行、以旅行社为载体的研学旅行等。
同时,针对不同学科和年级的研学旅行模式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如历史文化研学、自然科学研学等。
关于国内外旅游体验的研究综述
关于国内外旅游体验的研究综述引言:旅游是一项多元化的活动,不仅仅是为了休闲和娱乐,更是为了追求新的体验和文化交流。
近年来,旅游体验研究逐渐成为旅游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旅游体验的研究现状,并分析其对旅游业的影响。
一、旅游体验定义与分类旅游体验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各种情感、认知、行为和互动,它包括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环境、文化特色、社会互动和个人体验等方面。
根据体验的不同特点和动机,旅游体验可以分为审美体验、娱乐体验、情感体验和认知体验等。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在国内,旅游体验研究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他们侧重于不同旅游目的地的体验分析和旅游者行为的研究。
例如,有研究关注到了景区环境对旅游体验的影响,发现景区环境的自然美景和文化氛围可以提升旅游者的体验满意度。
此外,还有研究将旅游体验与消费行为结合起来,发现旅游者的体验满意程度可以影响其反复购买行为和对目的地的推荐意愿。
三、国外学者的研究现状国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体验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中,体验经济学是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主要探讨了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此外,心理学和社会学也对旅游体验做出了重要贡献。
心理学家研究了旅游者的情感和认知,社会学家研究了旅游者与当地社区的互动。
四、旅游体验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旅游体验对旅游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旅游体验能够提高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满意度,增加其对旅游产品的忠诚度和再次购买的意愿。
其次,旅游体验可以激发旅游者的口碑传播,带动其他人的兴趣和消费行为。
最后,旅游体验的改进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升级和创新,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未来的研究趋势尽管旅游体验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例如,如何创造独特而个性化的旅游体验,如何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以及如何利用新兴科技来增强旅游体验等等。
未来的研究还可以从跨学科的角度来审视旅游体验,结合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_一个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_一个文献综述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一个文献综述摘要:近年来,文化旅游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文旅融合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和启示。
研究表明,文旅融合是一种新兴的发展模式,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并达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1. 引言文化旅游作为二十一世纪以来的新兴业态,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也逐渐兴起。
然而,传统的旅游模式并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文化、艺术和历史等方面的需求。
因此,文旅融合的概念应运而生。
文旅融合将旅游与文化产业相结合,通过旅游活动的方式来传播和体验文化,为游客提供一种全新的旅游体验。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对国内外文旅融合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并总结了其中的主要问题和启示。
2. 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2.1 国内文旅融合研究国内学者对于文旅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模式、文旅融合的发展策略以及文旅融合的效益等方面。
其中,研究发现了文旅融合对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能够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增加旅游业收入。
同时,文旅融合还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2.2 国外文旅融合研究国外学者对于文旅融合的研究主要关注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模式和旅游产品创新等方面。
研究发现,文旅融合能够提供全新的旅游体验,提高游客对于旅游目的地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此外,文旅融合还能够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旅游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 文旅融合研究的主要问题在文旅融合的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文旅融合的概念和内涵仍然存在模糊性,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
其次,文旅融合的实践中,面临着资源整合、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挑战。
最后,存在着文旅融合效益的评估问题,目前尚缺乏一套完整的评估指标体系。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兴起,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旅游形式。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国外乡村旅游的研究现状,分析其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成果,以期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首先介绍了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发展背景,阐述了乡村旅游在全球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后,本文分别从乡村旅游的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环境影响、规划与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综述。
在综述过程中,本文重点关注了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以及主要结论,同时也指出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本文的综述,可以发现国外乡村旅游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其研究内容涵盖了乡村旅游的多个方面,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个领域。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我们深入了解乡村旅游的本质和特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乡村旅游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以及研究结论的普适性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在这些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改进。
本文旨在通过综述国外乡村旅游的研究现状,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对乡村旅游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乡村旅游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可以追溯至19世纪中叶的欧洲。
当时,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开始寻求逃离城市喧嚣,寻找乡村的宁静与自然之美。
这种需求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初步发展。
进入20世纪,特别是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复苏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休闲方式。
此时的乡村旅游主要以观光和度假为主,游客可以欣赏乡村的自然风光,体验乡村的生活方式。
20世纪70年代,随着全球范围内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乡村旅游开始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对乡村环境和文化的保护。
乡村旅游国内外研究现状
乡村旅游国内外研究现状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式,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综述乡村旅游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探讨其在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
乡村旅游的定义和特点乡村旅游是指游客为了追求真实、自然和传统的体验,在农村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
乡村旅游相较于城市旅游,具有以下特点:1.自然环境优美:乡村地区拥有广阔的绿色空间、清新的空气和富饶的土壤,为游客提供了接触自然的机会。
2.丰富的人文历史:乡村地区保存着传统的建筑、文化和习俗,游客可以深入体验乡村的人文风情。
3.农业体验:乡村旅游活动可以让游客参与农业生产,了解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亲手体验农事活动。
4.文化交流:乡村地区的居民常常温暖好客,乡村旅游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现状乡村旅游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相关研究成果丰富。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者从经济、社会、环境多个维度,探索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如农家乐、农产品销售、农田观光等。
2.乡村旅游对地方经济的影响:研究者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研究乡村旅游对地方经济增长、就业机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影响。
3.乡村旅游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者关注乡村旅游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探讨如何保护自然生态并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
4.乡村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者研究乡村旅游对当地居民生活、社会文化传承和社区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现状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较早起步,研究主题多样,文献丰富。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国外学者研究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探讨如何利用地方资源和特色文化吸引更多游客。
2.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研究者关注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方式和效果,如农民的意愿、技能培训和经济效益等。
3.乡村旅游与社区发展:研究者研究乡村旅游与社区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利用乡村旅游推动社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4.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国外学者更加关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探讨如何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
国内外康养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康养旅游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健康观念的增强,康养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追捧。
康养旅游不仅注重休闲度假,更强调在旅游过程中达到身心健康、精神愉悦的目的。
本文旨在对国内外康养旅游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康养旅游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康养旅游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康养旅游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从康养旅游的资源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总结国内外在康养旅游领域的成功经验与不足。
结合我国康养旅游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以期推动康养旅游的健康发展。
通过对国内外康养旅游研究的综述,本文旨在为康养旅游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也为我国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国内外康养旅游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国内健康意识的提升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康养旅游在国内迅速崛起,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康养旅游的发展。
例如,各地纷纷推出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和康养旅游精品线路,吸引游客前来体验。
同时,随着旅游市场的细分,康养旅游产品也日益丰富多样,涵盖了温泉养生、森林康养、中医药康养等多个领域。
然而,国内康养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资源配置不均、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等问题。
相较于国内,国外的康养旅游发展较早,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和市场体系。
许多国家都拥有丰富的康养旅游资源,如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区、日本的温泉胜地等。
这些国家不仅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还注重将传统文化与康养旅游相结合,为游客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康养体验。
国外康养旅游还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
然而,随着全球康养旅游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国外康养旅游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如何保持自身优势、拓展新兴市场等。
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古镇,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独特景观。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古镇旅游逐渐成为国内外游客追寻历史记忆、体验地域文化的重要选择。
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的综述,全面梳理古镇旅游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以期为古镇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回顾古镇旅游的发展历程,从国内外古镇旅游的兴起背景、发展历程及其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本文将对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综述,包括古镇旅游资源评价、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古镇旅游市场与营销、古镇旅游影响与效应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研究领域的梳理和评价,可以深入了解古镇旅游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本文还将对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的未来趋势进行展望,分析古镇旅游研究的新领域、新方法和新趋势。
通过对古镇旅游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和探讨,可以为古镇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启示。
本文将对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的贡献与不足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通过本文的综述和分析,可以为古镇旅游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国内古镇旅游研究综述在中国,古镇旅游研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古镇资源的日益受到重视,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研究领域。
国内学者对古镇旅游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古镇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古镇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古镇旅游的市场营销策略等。
古镇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方面,国内学者运用多种方法对古镇旅游资源进行评估和分类,分析其空间分布特点和开发利用现状。
一些研究指出,古镇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景观美学价值,是推动古镇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同时,学者们也提出了在古镇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重保护与开发相结合,避免过度商业化开发,保持古镇的原真性和历史风貌。
古镇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方面,国内研究强调了古镇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古镇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其建筑、民俗、手工艺等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国内外旅游满意度研究综述
国内外旅游满意度研究综述一、引言旅游满意度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从旅游者的角度探究旅游体验的质量和效果,能够深入了解旅游者的需求和期望,为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旨在对国内外旅游满意度的研究进行综述,总结相关研究成果,探讨研究现状和趋势。
二、国内外旅游满意度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重要支柱之一。
旅游满意度研究能够揭示游客对旅游地、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水平,为旅游目的地和企业提供指导和改进的依据。
同时,旅游满意度研究也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推动了旅游管理和旅游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
三、国内外旅游满意度的测量方法1.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最常用的测量旅游满意度的方法。
通过设计合理的问卷,收集游客对旅游体验的评价和意见,从而综合评估旅游满意度水平。
2. 口头访谈:通过面对面或电话等方式进行的访谈,能够深入了解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期望,探索旅游满意度的内在因素。
3. 社交媒体分析:通过分析游客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对旅游体验的评论和反馈,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游客的满意度,并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措施。
四、国内外旅游满意度的影响因素1. 旅游者个体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个体特征,对旅游满意度有一定的影响。
2. 旅游目的地特征:包括景点质量、交通便利性、旅游设施等目的地特征,与游客的满意度密切相关。
3. 旅游产品和服务特征:包括旅游线路、酒店服务、导游服务等产品与服务的特征,对满意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4. 旅游者的期望和需求:旅游者的期望和需求是影响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了解游客的期望和需求,能够提高服务质量和满意度水平。
五、国内外旅游满意度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国内外旅游满意度研究目前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 研究方法多样化:从传统的问卷调查到现在的社交媒体分析等,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准确和全面。
2. 理论框架不断丰富:旅游满意度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理论框架,如SERVQUAL模型和EXPECTATION-DISCONFIRMATION模型等,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国内外博物馆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博物馆旅游研究综述近年来,博物馆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受到了全球范围内游客的热烈追捧。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国家,拥有众多世界级博物馆,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国内外研究学者对博物馆旅游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通过分析和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可以更好地了解博物馆旅游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首先,国内的博物馆旅游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博物馆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研究中发现,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和旅游观念的转变,博物馆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首选。
二是博物馆旅游的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博物馆的展览内容、展示方式、服务质量等因素会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
三是博物馆旅游的效益和价值。
研究表明,博物馆旅游不仅可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还有助于传播文化、保护文化遗产,提升当地形象和知名度。
其次,国外的博物馆旅游研究也呈现出一些特点。
一是借鉴和发展国内研究成果。
国外学者通过对国内研究成果的阅读和分析,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对博物馆旅游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是对比研究。
研究者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博物馆旅游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问题,探索博物馆旅游的全球化发展。
三是理论探索。
国外学者在博物馆旅游研究中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模型,为博物馆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博物馆旅游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旅游行为和旅游目的地的发展,促进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然而,目前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一是研究方法上的不足。
部分研究仅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对统计和量化分析的运用较少。
二是研究视角的单一性。
研究多以游客视角出发,较少关注博物馆管理和策展方面的问题。
三是研究深度不够。
部分研究仅停留在对现状和问题的描述,缺乏对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和措施的研究。
未来,国内外博物馆旅游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加强理论建设和实证研究,注重多学科交叉研究。
对于国内博物馆来说,应关注提升博物馆展示效果、提高服务质量、塑造品牌形象等问题;对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推动博物馆旅游的发展。
国内外露营旅游研究综述
# 国内外露营旅游研究综述摘要:露营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综合梳理,从露营旅游的定义与特点、发展历程、市场需求与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可持续发展以及未来研究趋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综述。
旨在深入了解露营旅游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推动露营旅游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概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旅游体验。
露营旅游作为一种能够让人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旅游方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它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户外活动的需求,还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对露营旅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露营旅游的定义与特点(一)定义目前,国内外对于露营旅游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共识。
一般来说,露营旅游是指人们在户外自然环境中,通过搭建帐篷、房车等住宿设施,进行住宿、餐饮、娱乐等活动的旅游方式。
(二)特点1. 亲近自然露营旅游让人们能够远离城市的喧嚣,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增强与自然的亲近感。
2. 自主性强露营旅游具有较高的自主性,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活动内容和行程安排,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3. 体验性丰富露营旅游提供了丰富的体验活动,如徒步、骑行、钓鱼、烧烤等,让游客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到不同的乐趣和挑战。
4. 成本较低相比于传统的旅游方式,露营旅游的住宿和餐饮成本相对较低,适合不同消费水平的游客。
5. 社交性强露营旅游通常是团队或家庭出行,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社交能力。
三、露营旅游的发展历程(一)国外发展历程露营旅游在国外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 19 世纪末期,欧洲和美国就出现了露营活动。
随着汽车的普及和旅游业的发展,露营旅游逐渐成为一种受欢迎的旅游方式。
20 世纪 60 年代至 80 年代,露营旅游在欧美国家达到了鼎盛时期,露营地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_一个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_一个文献综述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一个文献综述引言文化旅游作为一种相对新兴的旅游形式,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文化旅游是指以地方文化和人文景观为核心,结合旅游业发展,弘扬本地文化,提供独特旅游体验的一种旅游模式。
而文旅融合则是指将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促进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传承的一种发展模式。
在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中,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实践, 旨在推动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
一、国内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成果国内文旅融合研究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通过对国内各地文旅融合实践案例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研究人员发现,文旅融合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通过将旅游业与当地的文化资源相结合,可以推动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地方带来经济效益。
例如,中国的丽江古城,通过将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成为全球瞩目的旅游目的地,极大地推动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此外,文旅融合也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许多地方文化正面临着被忽视和遗忘的困境,而文化旅游的兴起为这些地方提供了保护和传承的机会。
通过开展文旅融合项目,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们了解和关注本地的文化,从而推动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例如,在西安的“世园会”,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和展览,提供了人们了解中国园林文化的机会,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文旅融合研究也探讨了如何提高文化旅游的质量。
通过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体验和旅游服务,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并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从而增加旅游收入并提高旅游的质量。
例如,在欧洲的一些旅游景点,通过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项目和增加旅游指南的可用性,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提高了旅游的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二、国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经验与国内文旅融合研究相比,国外文旅融合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有益的成果和经验。
首先,文旅融合实践展示了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旅游体验综述
旅游体验综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
旅游可以给人们带来休息、放松、探索、学习等多种体验。
旅游体验的好坏,不仅与景点的美丽与否相关,更重要的是与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有关。
那么,如何从旅游体验的角度来评价旅游呢?本文将从游玩体验、文化体验、消费体验、感受体验四个方面来总结旅游体验。
一、游玩体验游玩体验是旅游的核心,旅游者能够获得的最直观的体验就是在旅游中所参与的各种体验。
无论是登高景观、体验各种刺激的旅游项目、美食之旅等等,都给旅游者带来了千姿百态的旅游体验。
好的游玩体验必须体现出轻松、愉快、刺激、舒适等特点,否则旅游者将会失落,一度影响整个旅游体验。
如今市面上高水平、高品质的主题公园、度假村等旅游项目,都尽力为旅游者打造难忘的游玩体验。
二、文化体验文化体验也是旅游的重要体验之一。
旅游的过程中,人们不仅仅在体验美景,在了解风俗,历史,以及人文等智慧的基础知识,同时也了解到文化多样化的发展和传承的重要性。
如去京城北京旅游,游客可以逛天坛、圆明园等文物古迹,同时也能体验到北京胡同的生活、北京小吃等文化气息,以及感受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美妙。
例如,北京的胡同文化体验,可以用古老文化和现代化的手段来呈现,在为游客提供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北京脉动气息的同时感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消费体验消费体验在旅游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能被忽略。
相比较于为了省钱而选择低价商品和服务,更多的旅游者会选择舒适、便利、质量有保障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以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
这里所说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不仅仅包括旅游酒店、旅行社、景点等,还包括交通工具、旅游保险、购物等,这些旅游消费都是旅游体验的组成部分。
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各大旅游公司、经营部门都在新产品和服务上做出了优化和创新。
四、感受体验旅游中既要有舒适和愉悦的体验,也要让人们通过观察,体验、品味等方式获取真正的体验。
旅游的过程中,在陌生的环境和地点中发掘并感受闪耀的亮点。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
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导向,旅游业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带来了丰富的财富,有关旅游体验研究的研究也受到了重视。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
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浅析旅游体验研究的理论框架,针对国内外研究主要
探讨的关于旅游体验的相关知识,凸显消费者旅游行为的重要性,以及相
关研究进展,力求把握旅游体验的主要趋势。
首先,有关旅游体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旅游体验
的概念及测量工具;二是研究旅游体验影响消费者旅游行为的影响因素。
其次,在研究了旅游体验的概念及测量工具的基础上,目前国内外研究认
为影响消费者旅游体验的因素主要有: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旅游者的期望,旅游服务质量,旅游产品,旅游产品价格,旅游社区,旅游者间的交流等。
最后,有关旅游体验的研究较少,研究的视角比较单一,仅仅停留在理论
的层面,而消费者的视角及参与度相对较低。
总而言之,旅游体验研究关注了旅游体验的概念及测量方法,以及影
响旅游体验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娱乐性要求变高,一些学者提出了旅游体验在各种类型的旅游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吴文智、庄志民(吴文智、庄志民,2003)在旅游与体验的内在关系分析基础上,以古村落旅游产品开发为例,提出了旅游产品体验化创新的系统框架,并具体阐述了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的一系列新方法、新途径。邹宇(邹宇,2005)以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的体验化开发为例,提出了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的系统框架,对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孙飒(孙飒,2006)着重探讨了如何将“体验”引入乡村旅游,提出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付美蓉(付美蓉,2005)、乔海燕等(乔海燕,2006)、米姗姗(米姗姗,2006)针对红色旅游的开发方式过于简单化、程式化,提出通过走“红色”路线、吃“红色”饭菜、看“红色”影片、住“红色”驻地等体验性旅游活动,促进红色旅游的更好发展。陈琳、李树民(陈琳、李树民,2006)以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业生产与消费行为关系的变化为突破口,提出西安市城墙景区产品创新的思路、项目内容以及城墙体验式营销的模型构架。陶少华(陶少华,2006)提出体验经济与文学旅游结合的4种方式。首先将旅游体验分解为people、environment、activity和reaction4个要素,游客与其他参与者(people)相互作用,在由旅游吸引物、有形环境和设计构成的旅游环境(environment)中参与各种游憩活动(activity),并通过这一过程产生各种内在的反应(reaction)获得完整的旅游体验。迟静圆、孙厚琴(迟静圆、孙厚琴,2006)认为发展冰雪旅游就要深入挖掘冰雪文化的内涵,创新产品的设计,大力发展赛事经济和开发旅游纪念品,增强游客冰雪旅游中的体验感受。
国内学者窦清(窦清,2003)在旅游体验类型的进一步研究中把旅游体验分成了9类:情感体验、文化体验、生存体验、民族风情体验、学习体验、生活体验、自然体验、梦想实现体验和娱乐体验。邹统钎(邹统钎,2003)在讨论了旅游体验的本质后,区分了旅游体验的5种类型,即娱乐、教育、逃避、美感和移情,认为旅游体验具有个体性、参与性、综合性等特点。李晓琴(李晓琴,2006)认为旅游体验的核心内容是情感体验、知识体验、实践体验和转变经历。宋咏梅、孙根年(宋咏梅、孙根年,2006)在论述了体验旅游的内涵及特点的基础上,认为体验旅游有5个等级类型,即消遣娱乐、逃逸放松、知识教育、审美猎奇和置身移情。
3旅游体验的真实性研究
旅游体验的真实性是由旅游客体的真实性和旅游主体的本真体验构成。关于旅游体验真实性的研究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旅游的客观对象的真实,代表人物有柏斯汀(Boorstin,1964)和麦肯莱尔(MacCannell,1973)。两人都是从客观的、博物馆学的角度来看待真实性问题的,强调被旅游的客体(touredobject)与原物的完全对等,即认为展示给旅游者的旅游客体应是完完全全的真,不能掺杂丝毫的假。第二个阶段大概在80、90年代,此时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对客观性真实提出了批评。他们认为应该从一种更为复杂的、建构的视角来阐释真实性。根据建构主义,社会、文化是人建构的、创造的、变化的,不断向前发展的。展示给游客的旅游客体被认为是真实的.并不是因为它们确确实实就是真的,而是因为旅游者、旅游服务供给者依据大众观点、个人感知、权力等将它们建构成那样。科恩 (Cohen,1988) 认为这种建构的真实随着社会的发展渐变为真正的真实。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后,这时已有学者从存在的视角探讨真实性。1999年王宁明确提出“存在的本真”(existential authenticity)这一概念。这种本真可由游客参与的各种令人难忘的、激动人心的旅游活动来激发。如,游客在参加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活动时,会感到比日常生活中更加真实、自由地展示自我。
5旅游体验在国内的应用研究
如今国内旅游体验的研究已从如何将旅游体验的理论外泛化,运用到实际旅游规划、体验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体验营销当中。
5.1旅游规划和产品设计中的原则把握
邹统钎和吴丽云(邹统钎、吴丽云,2003)提出为了给游客塑造舒畅而独特的旅游景区的体验应遵循差异性、参与性、真实性与挑战性四条原则。宋咏梅(宋咏梅,2007)探讨了体验旅游的涵义与特点,同时指出,为了满足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需求,景区在设计体验旅游产品时应遵循主题性、差异性、参与性、真实性与挑战性等五项基本原则。邹统钎(邹统钎,2003)指出景区既要为游客创造快乐体验,又要保护地方资源与环境并促进社区长期发展,快乐的游客体验是由新鲜感、亲切感、与自豪感构成的,要塑造快乐的游客体验,景区应根据产品差异性、参与性与挑战性原则配置旅游产品与服务,同时,在开发与经营过程中保持生态与文化的多样性,促进社区的发展。魏小安等(魏小安,2004)把通用商业分析的方法创新地运用于旅游规划中,提出通过旅游情景规划与体验项目设计,为旅游者创造出全身心的高质量体验。李经龙等(李经龙,2005)认为体验时代的旅游规划应该在横向上丰富旅游体验的类型,在纵向上提升旅游体验的层次,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更新发展建立旅游体验系统。皮平凡(皮平凡,2005)认为应通过氛围营造、主题设计、增加顾客体验、强化品牌形象、运用先进科技以及增加互动参与性,开发出更加人性化、绿色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满足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需求。
约·维特等(JoarVitters,2000)指出在测量旅游者满意度时需要考虑到一些相关问题,比如因为旅游者不只是环境的消极接受者,同时也会积极解读环境因素,需要考虑到旅游产品的象征性、情感性意义;人们不只是将体验看成大量属性的散点集合而更倾向于将其看成一个整体,这对旅游体验质量的测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旅游体验的类型和模式研究
2.1旅游体验的类型研究
国外学者科恩(Cohen,1979)和史密斯(Smith,1978)则对旅游体验类型进行了研究,其中科恩从现象学的角度将旅游体验分为5种类型(转自谢彦君,2005):休闲的方式、排遣的方式、经验的方式、实验的方式和存在的方式。这些方式代表了不同的消费方式,其中包括恢复个人健康、远离厌倦的生活、寻求真实性、寻找替代生活方式、“拥抱”异域文化。
1.2旅游体验的构成研究
全帅、王宁等(ShuaiQuan,NingWang,2004)指出,旅游体验由支撑性体验(supporting tourist experience)和高峰体验(peak tourist experience)构成。支撑性体验则主要来自旅游者在目的地的基础消费,如吃、住、行等,高峰体验是指对目的地旅游吸引物的体验,但是一般它们不构成目的地的吸引物,不能用其涵盖旅游体验的全部,如果支撑性体验很糟糕的话,无论主体体验有多好,整体旅游体验的效果都会受到影响;如果构成旅游者主要出游动机的高峰体验令人失望的话,那无论支撑性体验再好也难以填补主体体验造成的遗憾。但是这两者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5.3旅游体验营销的研究
刘芳(刘芳,2006)指出景区实施体验营销是大势所趋,忽视游客体验的景区将难以维持下去,提出了体验营销在旅游景区的具体应用策略。丛莎莎、张树夫(丛莎莎、张树夫,2007)从旅游者需求角度出发,揭示了体验经济给传统旅游模式带来的冲击,选择近年来较热门的几项特色旅游,具体研究并提出它们在体验式经济时代下的发展战略,进而总结出特色旅游的综合发展战略。丁新军、高兴(丁新军、高兴,2006)从分析旅游体验和旅游体验营销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入手,以整个营销过程为视角,纵向分析了旅游体验设计的过程和步骤并从旅游产品构成角度横向分析了旅游体验设计应注意的要点。刘德光、徐宁君(刘德光、徐宁君,2006)提出应该明确主题、建立与顾客的接触、利用旅游纪念品、整合感官刺激、加强体验效果检验以及做好内部营销等诸多要素。具体模式为:(1)确定体验主题(2)整合多种感官刺激,建立与顾客的接触(3)加强体验效果的阶段必检验(4)开展内部营销(5)开发旅游纪念品。
2.2旅游体验的模式研究
理查德等(RichardC.Prentice,StephenF.Witt,ClaireHamer,1998) 综合多方观点归纳出研究旅游体验的五种理论分别为:(1)体验的等级模式。将体验分为享受自然、摆脱紧张、学习、价值共享和创造;(2)体验的标准模式——“畅爽(flow)”。它是由心理学家克珍特米哈依(Crikszentimihalyi,1988)提出的最佳体验标准,这种状态“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其中,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3)有目的地的行为模式。即从行为理念、标准化理念和控制理念中预测目标导向的行为;(4)多类型模式。基于旅游者有多种类型,他们所寻求的旅游体验也因此不同,为此他们也提到了科恩对体验模式的划分;(5)局内人和局外人模式。该模式认为,在早期目的地居民是局内人,而旅游者作为局外人是无法理解或意识到代表当地文化的象征符号的;后来随着社会关系的淡化,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距离缩短,旅游者可以事先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历史和其他信息(邹统钎,2004)。
关于国内外旅游体验的研究综述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30年来旅游体验理论研究的分析、总结与归纳,将旅游体验的研究范围进行了明确的分类,希望能为我国后续的旅游体验研究者提供思路并能为我国体验式旅游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关键词:旅游பைடு நூலகம்验,研究,分类
1999年4月,美国战略地平线公司的创始人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合著的《体验经济》一书出版,指出了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体验经济时代下,体验式旅游逐渐成为现代旅游活动发展的新趋势,旅游的这种体验属性决定了旅游业将是体验经济的时代先锋,它将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对体验式旅游及游客的旅游体验的研究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西方学术界对旅游体验的关注已经至少有30年了,此后尽管阶段性进展甚微,但20世纪90年代,又明显地呈现一种快速上升的势头,而且这个态势到今天已经渐成潮流。笔者经过对三十多本中外有关旅游体验期刊的阅读与梳理,现将对旅游体验的研究归纳为以下几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