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历年GDP

合集下载

安徽省2018年合肥都市圈城市主要指标统计:GDP固定资产外商投资房地产社会消费品进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

安徽省2018年合肥都市圈城市主要指标统计:GDP固定资产外商投资房地产社会消费品进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
地区
合肥市 马鞍山市 芜湖市 淮南市 六安市 滁州市 桐城市
安徽省2018年合肥都市圈城 土地面积(平方 年末户籍人口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1445.1 4049 6026.1 5532.3 15450.8 13516 1546
758 229.1 388.9 389.7 588.6 453.7 75.4
445.2
196.7
523.1
424.4
220.7
930.1
810.2
26.3
193.7
174.6
摘编自《合肥统计年鉴2019》
建筑业
752.7 116.6 190.8 85 98.7 119.9 20.6
第三产业
3933.1 803.3 1434.9 483.1 568.3 650.9 80.4
财政收入(亿
1378.3 270.7 603.1 173.9 205.2 324.5 28.8
固定资产投资
7.1 10.1 9.7 2.4 13.4 15.4 12.7
工业投资增长
17.5 46 20.1 -3.5 9.1 8.8 4.1 10.4 11.4 11.9
23.11
1.55
1.31
外商直接投资 金融机构人民
32.3 24.85 29.16 2.85 5.03 13.92 0.08
13646.7 1620.4 3408.1 1435.2 1846.9 2045.3 272.8
金融机构人民
15338.5 2182.9 3692 2073.9 2680.8 2556.7 435.8
7822.9 1918.1 3278.5 1133.3 1288.1 1801.7 300.4

2002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2年,我市各级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建设“四大基地”的发展战略,全面落实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全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GDP千亿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12.4亿元,按可比格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8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206.7亿元,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165.9亿元,增长13.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265元,比上年增加1008元。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

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品种、品质和布局的优化,内部结构日趋合理。

工业结构加速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取得成效,汽车、电子、机械、家电、化工、橡胶等行业主导作用日益增强,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始形成。

第三产业中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0.5:49.3:40.2调整为9.7:50.1:40.2。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出台并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全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成立工业投资控股公司,对46户工业企业进行授权经营。

全面推行林权制度改革,启动农村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乡镇工业企业改制面达到80%。

公用事业单位改制取得新突破;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全面启动市级公共支出改革;企业上市融资工作有新进展,科大创新成功上市,国风股份配股和国通管业上市方案获审通过。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城市新型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和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取得重要突破,教育、投融资、事业单位等各项改革正在深入推进。

2010年合肥市国民统计公报

2010年合肥市国民统计公报

合肥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合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合肥调查队2011年3月18日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抓发展机遇,奋力争先进位,整体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总体呈现:规模迅速扩张、质量明显提升、动力显著增强、结构趋强趋优,在快速发展、跨越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702.5亿元,比上年增长17.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2.6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457.6亿元,增长22.3%;第三产业增加值1112.3亿元,增长12.7%。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5.2:52.6:42.2调整为4.9:53.9:41.2。

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表1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单位:亿元图1 2006-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及增幅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5.5%,居住价格上涨6.1%。

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4%。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7%。

2010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年末在岗职工65.18万人,比上年增加6.88万人。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1.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4万人;累计帮扶“零就业家庭”3849户,共5158人,基本消除城市“零就业”家庭。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3%,比上年下降0.62个百分点。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8.26万公顷,比上年扩大1.5%;油料种植面积12.46万公顷,减少10.1%;棉花种植面积1.87万公顷,减少1.5%;蔬菜种植面积5.06万公顷,增长5.3%;瓜果种植面积1.87万公顷,增长15.8%。

粮食产量193.52万吨,比上年增长1.6%,连续七年增产。

其中,稻谷产量149.81万吨,下降0.5%;小麦产量30.91万吨,增长11.8%。

1978-2016中国城市GDP排名变化

1978-2016中国城市GDP排名变化

1978-2016中国城市GDP排名变化1978年排名城市 GDP值(亿)1 上海 272.812 北京 108.83 天津 82.654 重庆 67.325 长春 51.26 哈尔滨 45.77 沈阳 448 广州 43.099 大连 4210 武汉 39.9111 青岛 38.6312 成都 35.9413 南京 34.8314 鞍山 3215 苏州 31.9516 石家庄 29.917 南通 29.3818 唐山 29.1119 杭州 28.420 烟台 25.781979年1香港1117亿2上海286亿3北京120亿4天津93亿5重庆80.98亿6广州48亿7武汉46.20亿8成都41.3亿9南京38.64亿10杭州33.5亿11宁波24.15亿12济南26.5亿13长沙21.3亿14深圳1.9亿1980年1香港1422亿2上海311亿3北京139亿4天津103.5亿5重庆90.68亿6广州57亿7武汉53.448青岛48.659成都46.2910南京42亿11杭州40.65亿12宁波29.5313济南28.814长沙23.115深圳2.7亿这是1980年的,某些城市比如沈阳数据遗失,根本找不到了.1981年1香港1712 亿2上海3243北京139.154天津1085重庆97.26广州637武汉56.298成都499杭州46.810南京43.111宁波3212济南31.513长沙25.714深圳4.95这一年香港突飞猛进,北京原地踏步,其他城市座次基本不变,另外沈阳大连等城市数据遗失,无法查找。

1983年1香港2134亿2上海3523北京183.14天津123.45重庆1206广州797武汉68.58成都62.79哈尔滨5910杭州55.811南京50.512宁波41.613济南4214长沙32.315深圳13.1这一年名次不变。

1984年1香港2574亿2上海390.83北京216.64天津147.55重庆141.66广州977武汉83.78成都71.29杭州69.410哈尔滨68.811南京64.112宁波53.113济南4814长沙36.415深圳23.4这一年座次不变,但可以看出,深圳已经开始发力了。

2003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合肥市统计局【发布日期】2004.09.05【实施日期】2004.09.0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03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09月05日合肥市统计局)200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遭遇非典和严重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冲击下,全市国民经济仍呈现出速度高、效益好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继续持续较快增长。

据初步测算,全年完成生产总值477.78亿元,按可比格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3%。

其中,第一产业因灾减产,实现增加值40.81亿元,下降3.4%;第二产业增加值238.33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198.64亿元,增长13.8%。

三次产业比例为8.54∶49.88∶41.58。

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突破10000元,达10562元,比上年增加1288元。

各项改革取得进展。

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重组和中小企业“双退”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启动事业单位改革,首批22家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开展整体转企试点;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制度,市直部门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国有产权挂牌交易进展较快,全市国有、集体产权进场交易额达11.15亿元。

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巩固,粮食补贴方式改革进展顺利。

市场物价稳中有升。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

分类别看,食品类上升4.3%,居住类上涨1.2%,医疗保健类上涨0.1%;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交通和通讯工具等价格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别下降1.9%、2.2%、0.7%和1.9%。

合肥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肥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肥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合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合肥调查队 2014年3月24日"中国·合肥"门户网站 2014年03月24日信息来源:合肥日报【字号:大中小】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着力稳增长、提效益、调结构、惠民生,经济社会保持了稳定健康较快发展的态势,为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4672.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7.21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2583.75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1841.95亿元,增长10.6%。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5:55.3:39.2调整为5.3:55.3:39.4,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上年的43.6%提高到43.9%。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61555元(折合9939美元),比上年增加6373元。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8%。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2%。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0.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4.2%。

年末从业人员504.4万人,比上年增加19.5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102.4万人,减少4.1万人;第二产业175.3万人,增加10.8万人;第三产业226.7万人,增加12.8万人。

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128万人,增加25万人。

全年城镇实名制新增就业18.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8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

二、农业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74.33万公顷,比上年下降0.9%。

合肥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肥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5.5%,居住价格上涨6.1%。

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4%。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7%。

2010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单位:%)指标涨跌幅度居民消费价格 2.7其中:食品 5.5烟酒及用品 2.2衣着-2.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1.8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2.3交通和通信-0.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3居住 6.1年末在岗职工65.18万人,比上年增加6.88万人。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1.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4万人;累计帮扶“零就业家庭”3849户,共5158人,基本消除城市“零就业”家庭。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3%,比上年下降0.62个百分点。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8.26万公顷,比上年扩大1.5%;油料种植面积12.46万公顷,减少10.1%;棉花种植面积1.87万公顷,减少1.5%;蔬菜种植面积5.06万公顷,增长5.3%;瓜果种植面积1.87万公顷,增长15.8%。

其中:轻工业422.9926.8重工业629.7323.7其中:国有企业94.6027.7集体企业7.7010.1股份合作企业 3.69-7.8股份制企业659.3926.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274.7722.2其他企业12.5622.5其中:国有控股企业363.2224.7其中:大中型企业700.1022.4图2 2006-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增幅全市34个工业行业中生产实现增长的有33个。

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橡胶轮胎、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八大产业完成产值2728.74亿元,八大产业增加值762.06亿元,增长28.5%,创下2005年确立八大产业以来的最高增幅。

其中,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三大产业分别增长35.4%、31.2%和29.7%。

表4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八大产业增加值(单位:亿元)指标绝对数比上年增长%八大产业762.0628.5汽车137.8535.4装备制造196.4631.2家用电器193.8529.7化工及橡胶轮胎89.4417.9新材料8.28 4.5其中新开工面积5102.73万平方米,增长35.8%;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945.34万平方米,增长7.7%。

合肥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肥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发生明显变化,面对复杂的环境和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带来的严竣挑战,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政企同心,积极应对,加快结构调整、共同克服困难,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和县域经济发展,着力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全市经济实力再跨新台阶,经济发展速度在省会城市领先,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各项改革全面深化,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664.84亿元,比上年增长17.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5.2亿元,增长7.3%;第二产业增加值834.92亿元,增长21.7%,其中工业增加值654.92亿元,增长22.7%;第三产业增加值724.72亿元,增长13.3%。

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达34482元,比上年增加6348元。

经济结构继续保持“二三一”格局,三次产业结构为6.3:50.2:43.5。

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分别提高0.5和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1.7个百分点。

2008年生产总值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6.4%。

八大类消费及服务价格中,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居住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的价格分别上涨14.9%、6.8%、3.7%、3.6%、1.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交通与通信类、衣着类的价格分别下降0.3%、1.1%和3.4%。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3%,涨幅比上年上升3.4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8%,涨幅高于上年7.5个百分点。

2008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口8.9万人,超额完成1.9万人。

年末城市登记失业率4.1%。

二、农业、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0.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5%。

粮食、油料、棉花、蔬菜和瓜果播种面积分别为27.66、12.03、2.03、4.51和1.54万公顷,其中油料、棉花和瓜果比上年扩大10.2%、14.3%与5.1%。

合肥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肥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全年受理专利申请15142件,其中发明专利4748件,增长31.2%;授权专利9639件,其中发明专利1242件,增长63.4%。

签订各类技术合同5160项,成交金额42.3亿元,增长26.9%。

全市有6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18个,各级各类档案馆12个。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5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4 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9项。

图书馆总藏量697.05万册(件),其中图书325.10万册,比上年分别增长42.0%和4.6%。

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214.42万卷,增长67.9%。

电影院26家,全年票房收入1.85亿元,增长41.2%。

各类动漫企业85家,具有原创能力和代表作品的企业35家。

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100%。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210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60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2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1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16个。

卫生机构床位数3.72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3.47万张。

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04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53万人,注册护士1.82万人。

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33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4.58张。

婴儿死亡率5.93‰,产妇住院分娩率99.98%。

城市社区卫生机构覆盖率达95%,城乡居民新农合参合率达100.37%。

全年成功组织2项大型赛事和18项市级体育赛事。

我市体育健儿参加各种赛事获得13枚金牌、5枚银牌和7枚铜牌。

全市完成26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70个全民健身苑工程建设。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57.2万人,比上年增加5.1万人。

城镇化率为66.4%,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2009安徽各市GDP排名

2009安徽各市GDP排名

2010安徽各市GDP排名(转自徽网)
合肥:2702.5亿元,增长17%,名义增长28.56% 芜湖:1108.6亿元,增长18.2%,名义增长22.90% 安庆:1000亿元,增长13.5%,名义增长24.59% 马鞍山:811.01亿元,增长15%,名义增长21.79% 阜阳:720亿元,增长13.5%,名义增长18.46%
滁州:696亿元,增长15.6%,名义增长20.80%
六安:660亿元,增长未知,名义增长13.01%
宿州:650亿元,增长未知,名义增长20.24%
蚌埠:636.89亿元,增长14.5%,名义增长19.70% 淮南:632亿元,增长15.1%,名义增长24.22%
巢湖:615亿元,增长12.8%,名义增长16.18%
宣城:525.7亿元,增长15%,名义增长21.43%
亳州:505亿元,增长13%,名义增长16.92%
铜陵:466.6亿元,增长17%,名义增长35.75%
淮北:455亿元,增长13.5%,名义增长22.35%
黄山:305亿元,增长12%,名义增长14.27%
池州:300.8亿元,增长16%,名义增长20.52%
2009安徽各市GDP
排名
1合肥:2102.12(亿)
2芜湖:902.00
3安庆:820
4马鞍山:665.89
5阜阳:607.80
6六安:584.02
7滁州:576.18
8宿州:540.60
9蚌埠:532.09
10巢湖:529.36
11淮南:508.77
12宣城:432.77
13亳州:431.93 14淮北:371.87 15铜陵:343.72 16黄山市:266.92 17池州:245.59。

2005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2005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合肥市统计局2006年3月11日)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投资为本,发展为上,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新成就。

全市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健康发展,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加强,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较好地完成了“十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

初步测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853.57亿元,同比增长16.9%,高于全国、全省增幅7和5.1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2.50亿元,增长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82.69亿元,增长20.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突破400亿元,达到418.38亿元,增长16%。

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8960元(折合2315美元),比上年增加2584元,同比增长14.5%。

“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6.5%,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13.2%提升到15.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多,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0.0:44.0:46.0变化为6.2:44.8:49.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压力仍然较大,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工业经济总量和投入仍然不大,工业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等。

2000-2018年安徽省县域GDP-根据安徽省统计局数据整理

2000-2018年安徽省县域GDP-根据安徽省统计局数据整理

67.20
28
62.48
76.12
96.03
102.82
134.06
170.07
196.61
200.15
29
51.51
57.60
67.55
67.59
79.19
96.38
108.02
120.85
30
23.58
27.45
32.62
35.17
41.40
49.95
56.43
62.63
31
9.42
10.87
12.58
G 37.35 22.33 25.86 50.15 47.98 37.17 26.12 3.46 13.93 19.08 39.76 26.13 13.66 26.13 55.96
H 44.93 29.23 30.35 64.36 58.42 50.49 28.33 4.67 15.00 23.54 39.33 23.28 10.63 15.80 56.69
4.24 9.66 28.40 32.34 36.81 31.52 42.65 36.32 31.86 34.19 26.73 28.30 27.71 29.92 34.72 34.62 25.04
30.09
E 2002
23.00 35.70 26.43 29.76 222.73 21.20 24.70 19.60 47.61 42.74 27.60 27.11 32.28 29.63 29.90 19.95 23.29 35.16 14.71 28.70 33.24 22.16 18.72 23.55 16.57 12.07 40.72 26.00 13.42
323.25

2007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2007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合肥市统计局2008年03月10日)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放思想,团结一致,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全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国民经济呈现增长快、活力强、效益高的良好态势,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巩固提升了跨越式发展成果,全市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综合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初步测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334.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0.02亿元,增长7.3%;第二产业增加值651.20亿元,增长23.5%;第三产业增加值602.98亿元,增长13.8%。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5.8:47.5:46.7调整为6:48.8:45.2。

人均GDP(按户籍人口计算)达到28125元,比上年增加4922元。

市场价格总体上涨。

在食品价格涨势较高的拉动下,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上涨5.6%,涨幅高于上年4.7个百分点。

八大类消费价格五升三降,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13.2%、2.9%、1.8%、1.1%和4.1%;衣着类、交通与通迅工具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价格比上年分别下降0.6%、1.2%和0.5%(见表一)。

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0.9%,涨幅比上年上升1.4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3.3%,涨幅上升0.6个百分点。

合肥历年GDP增长率三产占比

合肥历年GDP增长率三产占比
11%
39%
49% 55% 50% 50%
415%0%
55%
4%
55%
45% 5515%%
4%
40%
49%
30%
20% 43%
39%
39%
41%
10%
42%
39%
0%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
2017年 7213.45 GDP GDP增长 14.97% 率
第三产业占比
4%
4%
4%
2017年
45%
55%
515%1% 51%
4%
41%
45%
45%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第一产业
0.44864 0.508312 0.043065
0.406152 0.547308 0.04654
10.85%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GDP
GDP增长率
2016年全市经济保持了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初步核算,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 值270.2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189.3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实现
三产 二产 一产
合肥市2010-2017年第三产业占比
2009年
2010年
100%
2011年 920%012年11% 2013年
201124%年
2110%15年
4%
2016年
44% 43% 13%
43% 46% 11%
42%80% 39% 49%70% 469%% 90%5600%%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