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菌种选择及菌种标准化生产技术
食用菌栽培技术
食用菌栽培技术一、菌种的选择。
段木黑木耳优良菌种应具备:菌丝活力旺盛,有特别抗杂能力及适应性,易出耳,易展片,片大,肉厚,高产,色泽褐黑。
我公司选育的森耳1号和黑单9号,除具备以上特性外,还分别具有森源1号菊花型,朵大色黑,开片好,生长快,耳根小,早熟高产。
黑单9号,单片型,朵大,不流耳,无耳根,适半高山栽培,是目前出口的理想品种。
二、耳场选择。
黑木耳属中温型菌类,耳场宜选在背风向阳、温暖、湿润、水源方便且排水良好的沙壤缓坡地,长有草皮的荒地较为理想。
耳场选好后须在冬季清除耳场内及周围的枯枝落叶并烧除干净。
三、耳木准备。
一般阔叶树都能生长黑木耳,但以栎树为最好,选择5-10年树龄,耳木直径在5-12cm的幼树,其树皮为灰白色,裂口内呈红色(耳农称“白皮红口子”),土质肥沃的阳坡地生长的树,其木耳产量高、质量好。
耳木砍伐以元月中旬至2月下旬(三九至五九)为宜,砍树后半月左右剃枝,剃枝时离主干1cm左右砍光砍平(俗称铜钱疤,有利出耳),不能砍破砍伤树皮。
剃枝后即集中到耳场附近,按1m或1.2m长度断筒,边断筒边堆码成井字形架晒,架晒时间根据耳木粗细和气候情况一般40-50天左右即可。
架晒的标准为:两头的木质变黄,有明显的“鸡爪”丝裂,使木质细胞充分失去活性。
对于砍杆较晚的,可以在耳木上先钻孔再晒干燥,但打孔后晒耳木须防止雨水淋湿,生长杂菌。
四、耳木点种。
黑木耳点种季节一般在2月中旬以后至3月底,当气温稳定在5?以上,同时耳木自砍树起经40-50天左右时,即可开始点种。
应尽量提早点种以减少杂菌的污染。
点种时若耳木过于干燥时,应提前一至两天淋足水,但要让表皮水份吹干,达到内湿外干的要求后即开始点种,这样黑木耳菌丝成活快,生长也快。
同时也可选择雨后天晴时抓紧点种。
耳木点种切忌在雨天和太阳直射下进行,太阳过大时应转到荫蔽处。
打孔时用Φ12-14mm的皮带冲,孔深要达到2)5cm,一般孔距5-7cm,行距4-6cm,行与行之间交叉打孔呈梅花形,点种密度应视耳木的粗细,木质的软硬,点种时间的早迟来掌握,耳木较粗,较硬或点种时间过迟的应适当密点,反之则适当稀点。
如何选择好的香菇菌种?
如何选择好的香菇菌种?如何选择菌种是每个菇农都要遇到的问题。
因为菌种质量是取得优质丰产的先决条件。
它将直接关系到菇农的栽培效益。
平时不少菇农朋友缺乏对香菇菌种外观、质量鉴别的知识,而往往不知从哪几个方面去鉴定菌种质量的好坏。
为了普及这方面的知识,建议菇农在购买菌种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看资质。
购买菌种应到两证齐全(菌种生产许可证和菌种销售许可证)的菌种生产单位购买菌种。
切勿贪图菌种价格便宜,在不具备生产条件的菌种厂购买菌种。
2.看科技实力。
购菌前不仅要看两证是否齐全,还要考察供种单位生产菌种的人,其菌类知识、专业技术、服务态度、生产设备、菌种质量及信誉程度。
3.看母种和原种来源。
食用菌菌种制作可区分为三级制种(母种、原种、栽培种)。
有一级资质的允许生产一级种(母种),有二级资质的可以生产二级种(原种),有三级资质的只能生产三级种(栽培种)。
而大多数菌种厂家均属于三级制种资质,只能生产栽培种。
所使用的原种必须要到有一、二级资质的科研单位引种。
严禁使用经多次转管而退化的原种或同名异种、同种异名的菌株。
因此购买菌种时一定要弄清引进的母种和原种的来源以及菌种品名。
4.看外观。
(1)纯度:优质菌种必须是没有感染任何其他杂菌的纯菌丝体,若培养基上出现有黄色、红色、绿色、黑色等各种颜色形态的杂菌菌落,说明该菌种不够纯正。
(2)长势:长势好的菌种菌丝生长快,菌丝健壮。
而菌丝生长稀疏、参差不齐、生长速度缓慢的菌种被视为不良菌种。
(3)色泽:好的香菇菌种,应该是菌丝洁白、细短、絮状、不产生色素,如果菌丝出现红色液滴或转色,说明菌种时间过长,开始趋于老化。
(4)均匀度:菌种的均匀度取决于菌种纯度和培养基的均匀度。
菌种纯,均匀度就好。
一般培养基成分和含水量不均匀,导致的菌丝走势不均匀则影响不大。
如果菌种均匀度差,菌丝内有一明显界限,说明感染有霉菌。
如果局部菌丝出现退化消失,其退化部位与正常部位有明显的拮抗线,很可能是感染病毒的特征,若在生产上应用,其危害极大。
0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菌种是食用菌生产必备的生产资料,选用品质优良的菌种是保证食用菌生产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的基础。
优良的菌种应具有种性好、纯度高以及菌龄适宜等特征。
种性好,是要求菌种本身具有理想的遗传性状,对环境适应性强,高产稳产;对大多数病虫害具有高水平的的抗能力;具有较长的货架寿命。
纯度高,是指菌种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防治其它有害微生物(包括各种害虫及病原菌)的侵染,保证菌种中不隐藏任何有害生物。
菌龄适宜,是要求菌种在生活力最强的时间用于扩接下一级菌种或用于栽培生产。
如果没有优良的菌种,再好的栽培技术也不可能得到理想的经济效益;反之,如果有高产优质的良种,加上科学的生产管理,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投入同样的人力物力便可达到更大的收获。
所以,育种和制种工作者应不断提高育种和制种技术,为广大菇农提供品质优良的菌种。
为了规范我国食用菌菌种生产、经销和使用,确保我国食用菌生产持续健康发展,菌种生产经营单位都应严格遵照该菌种生产标准执行。
第一节菌种的概念和生产流程一、菌种的概念食用菌产生的真正种子是孢子,但由于孢子是经过基因重组后的产物,后代与亲本相比可能会发生变异;而且孢子在贮藏一段时间后萌发率降低,所以,在食用菌生产中一般不用孢子作为菌种。
食用菌菌丝片段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所以栽培食用菌和其它食用菌一样,一般采用菌丝体作为菌种。
栽培食用菌使用的菌种是人工培育的纯菌丝体及其培养基的混合体。
我国采用三级扩大繁育程序(即母种、原种、栽培种)培育食用菌菌种。
二、菌种的分级根据菌种的来源,一般把菌种分为母种、原种和栽培种三级。
母种扩接制备原种,原种扩接栽培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菌种数量的扩大,以满足生产对菌种的需要,同时增加菌种对培养料的适应性。
1. 母种:又称一级种、试管种或斜面菌种。
是采用纯种分离技术获得的、在含有琼脂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具有结实能力的纯菌丝体,培养用的容器一般为玻璃试管。
纯种分离包括组织分离、孢子分离和基内菌丝分离,最常用的是组织分离和孢子分离。
食用菌菌种制作技术
食用菌菌种制作技术作者:夏宏志李希政路晓玉来源:《农业与技术》2017年第23期摘要:本文简要说明了菌种培养基的分类,从消毒、灭菌、菌种制作、菌种培养、菌种污染原因分析上进行了论述,并对菌种老化与退化标准,菌种质量标准,菌种质量鉴别标准上进行了论述,给菌种质量判别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食用菌;菌种;培养基;菌种制作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12320091 菌种的级别划分1.1 母种母种又称一级种,试管种,是食用菌的原始出发菌株。
母种的来源:通过组织分离法或孢子分离法自己选育而成;向有信誉的科研单位购买(引种必须作出菇试验,验证考核后方能用于大面积生产)。
母种转接一般以1支母种可转10~20支,在25℃培养,6~22d长满(因品种而异),母种必须纯度高,活力强。
1.2 原种原种又称二级种。
是由母种扩繁而来。
一般1支母种可转接5~6瓶,25℃培养30d左右长满。
原种要求必须纯度高,活力强,营养丰富。
1.3 生产种生产种又称三级种,栽培种。
是由原种扩繁而来,直接用于生产的菌种[1]。
一般一瓶原种可转接50~60瓶。
25℃下培养20~30d能长满瓶。
一级菌种培养基配方(适用于平菇、香菇、金针菇、木耳、滑菇等大多数食用菌):土豆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蛋白胨2g、磷酸二氢钾3g、硫酸镁2g、维生素B1或B2 6片、水1000mL。
1.4 二、三级种配方粉碎玉米芯70%、玉米面30%,另外加石膏1%、白灰2%、磷酸二氢钾0.3%、硫酸镁0.2%、多菌灵0.1%。
1.5 粮食菌种制作选用干净无霉变小麦粒或玉米粒、高粱粒,用清水浸泡12h以上,捞出用水煮,煮至熟而不烂、不开花为准,捞出控干水分,加入石膏粉2%~3%,有条件加入30%木屑拌匀,装点滴瓶较好。
优点:菌丝生长健壮有力,可最大限度提高产量,生长速度较常规配方缩短50%以上时间。
缺点:制作较繁琐,容易污染。
食用菌的发酵与菌种培养技术
食用菌的发酵与菌种培养技术食用菌是指能够供人食用并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真菌,如蘑菇、平菇、香菇等。
食用菌的发酵过程中,菌种培养技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食用菌的发酵与菌种培养技术。
食用菌的发酵是指利用菌丝体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代谢,产生有益的物质,如食用菌的生长、发育和产生的营养成分等。
食用菌发酵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提供适宜的养料、湿度和温度等环境条件,使菌丝体能够进行正常的代谢活动,从而达到产生所需产品的目的。
在食用菌发酵过程中,菌种培养技术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食用菌的菌种培养技术主要包括菌种贮藏、菌种增殖和菌种分离等过程。
首先是菌种贮藏,目的是将菌株保存在适宜的条件下,以便后续的菌种培养和发酵使用。
常用的菌种贮藏方法有鳞片法、石膏板法和液体氮贮藏法等。
其中,液体氮贮藏法是目前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能够长期保存菌种,并且能够保持菌株的原始特性。
在菌种增殖过程中,首先需要消毒培养基和培养器具,以防止外界杂菌的污染。
然后,将经过贮藏的菌种接种到含有适宜养分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培养基的成分和配比在不同食用菌的菌种培养中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菌种增殖过程中,还需要控制培养温度、湿度和pH值等因素,以促进菌丝体的生长和繁殖。
菌种分离是指将菌丝体从菌种中分离出来,以便后续的纯培养和发酵使用。
菌种分离主要包括传代分离和单孢分离两种方法。
传代分离是将菌种连续传代培养,通过培养基的选择性和稀释性来分离出单菌种。
而单孢分离是将菌种在培养基上稀释到只有一个孢子的浓度,然后将单个孢子分离出来。
菌种分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纯培养的菌种,并消除菌株间的遗传差异。
食用菌的发酵与菌种培养技术在提高食用菌产量和品质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科学的菌种培养技术,可以选择和定向培育优良的菌株,提高菌株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同时还能够控制食用菌的营养成分和口感等特性。
因此,发酵与菌种培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食用菌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玉米秆适宜栽培食用菌种类及关键技术
食用菌是指一类可以食用的大型真菌,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随着 人们对健康饮食和天然药物的不断追求,食用菌栽培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本 次演示将介绍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发展进程,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研究现状
1、菌种培育
菌种培育是食用菌栽培的关键环节之一。目前,科研人员已经通过诱变、杂交、 基因工程等手段成功培育出了一批具有优良性状的食用菌菌种。例如,通过基 因工程方法,成功培育出富含蛋白质、多糖和矿物质的食用菌菌种。
姬松茸是一种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的食用菌,含有丰富 的多糖和多种矿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关键技术
玉米秆栽培食用菌的关键技术包括菌种制作、培养料配比和环境控制。首先, 菌种制作需要选择优良的品种,进行母种扩繁和原种制备。菌种的好坏直接影 响着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其次,培养料配比是关键的一步,需要将玉米秆、 麸皮、石膏等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同时添加适量的水和营养液。
4、气体调节:保证场地通风良好,以便于食用菌的呼吸作用。
五、采收和加工
1、适时采收:根据食用菌的生长情况和市场需求,适时进行采收。一般而言, 当食用菌子实体饱满、颜色鲜艳时为最佳采收时机。
2、加工处理:采收后的食用菌需要进行清洗、烘干或冷冻处理,以提高产品 的质量和产量。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 需要注意场地卫生、病虫害防治等问题,以保证食用菌生长环境的良好和产品 的安全性。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以适应市场需求的 变化和绿色发展的要求。
5、栽培管理: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和气体条件下进行栽培管理,以保 证食用菌的生长发育。
四、管理措施
1、温度调节:根据不同食用菌的生长需求,合理控制温度,一般为15-25℃ 之间。
食用菌栽培技术
食用菌栽培技术一、菌种制备菌种制备包括母种、原种、栽培种三级菌种。
1、母种培养基的制作。
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培养基)。
马铃薯(去皮)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18~20克,水1000毫升。
(2)猴头菌培养基。
黄豆芽250克加水1000毫升,煮沸15~20分钟,过滤取汁,补足失水至1000毫升。
加入葡萄糖30克、蛋白胨5克、酵母膏1克、琼脂20克,加热溶化,然后分装。
适用于猴头母种培养。
(3)玉米粉培养基。
玉米粉30克左右,葡萄糖20克,琼脂20克,磷酸二氢钾1克,硫酸镁0.5克、蛋白胨0.5克。
玉米粉煮至70℃左右保持1小时,然后加上其余的成分。
2、原种培养基的制作。
常用配方:(1)棉耔壳培养基。
棉耔壳100斤,麦麸15斤,石膏粉1.5斤,料水比1:1.1~1.2。
该培养基适合于大多数食用菌品种。
(2)木屑培养基。
干木屑100斤,麦麸20斤,蔗糖1斤,石膏粉1.5斤,硫酸镁0.5斤,料水比按1:1.1~1.2。
该培养基适合于银耳、黑木耳、猴头、金针菇、平菇等原种培养。
(3)粪草培养基。
稻草63斤,玉米粉4斤,大豆粉3斤,干牛粪25斤,过磷酸钙3斤,硫酸镁2斤,料水比1:1.1~1.3。
适合于双孢菇原种培养。
其中牛粪也可以鸡粪等等畜粪来代替,只是所加的量根据其所含氮量而定。
(4)谷粒培养基。
选新鲜、无虫、无霉变的小麦、(大麦、谷子、高粱、玉米粒均可),淘洗干净,按1:2.0比例加水,煮沸30分钟,闷4~6个小时,沥去水分,标准是“煮透晾干”,再加入干料1%的石膏粉,0.5%的石灰拌匀、装瓶。
适用于平菇、双孢菇原种培养。
该种培养基发菌快,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采用此培养基可以大大的节省时间。
3、培养基灭菌。
(1)高压蒸汽灭菌法。
主要用于母种,灭菌的条件是0.11~0.12千帕。
原种灭菌一般是0.12千帕,1.5小时。
(2)常压蒸汽灭菌。
主要用于原种和栽培种。
灭菌的条件一般是灭菌器内达到100℃后保持8~10个小时。
食用菌的菌种筛选与遗传改良技术
食用菌的菌种筛选与遗传改良技术食用菌的菌种筛选与遗传改良技术食用菌是一类具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且具有药用价值的真菌。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和对植物性蛋白质的需求增加,食用菌的市场需求逐年增长。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食用菌的品质,科学家们积极开展了食用菌的菌种筛选与遗传改良技术的研究。
菌种筛选是指通过对食用菌种群的调查、采样和鉴定,从中筛选出优质的菌种,并进行培育与繁殖的过程。
这里的优质菌种是指具有高产、快速生长、抗病性强、耐各种环境胁迫、品质优良的菌种。
菌种筛选的主要步骤包括样品的采集、种类的鉴定、生理学性状的测定、抗性等级的评定和性状考察等。
通过菌种筛选,选育出的优质菌种能够增加食用菌的产量和抗病能力,提高食用菌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目前,很多食用菌繁殖主要依靠子实体繁殖,这种繁殖方式存在传代性变异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繁殖体培养技术成为食用菌菌种繁殖的重要手段。
繁殖体培养是利用菌丝体培养或体细胞培养技术,直接培养和繁殖食用菌的无性结构体繁殖体。
通过繁殖体培养,可以保持菌种的遗传稳定性,提高菌种的繁殖速度和数量,为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可能。
除了菌种筛选和繁殖体培养,遗传改良技术也是提高食用菌品质和繁殖能力的关键方法之一。
遗传改良技术主要包括传统育种和基因工程两种方式。
传统育种是利用食用菌自然交配和选择的原理,通过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逐步改良菌种的性状。
传统育种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劳动力,但由于食用菌自交不易和反复选择的特点,实际应用范围有限。
而基因工程则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通过转基因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等手段,直接改变食用菌的基因组,进而改善菌种的性状。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缩短育种周期,提高改良效率,但涉及到基因的改变和转入,存在一定的伦理和安全风险。
食用菌的菌种筛选与遗传改良技术是提高食用菌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菌种筛选,可以选育出具有高产和抗病能力的菌种,提高食用菌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繁殖体培养,可以保持菌种的遗传稳定性和繁殖能力,为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可能。
食用菌的种植方法
食用菌的种植方法食用菌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食材,它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对人体健康有很多好处。
因此,很多人都希望能够在家里种植食用菌,以便随时享用。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食用菌的种植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成功种植出美味的食用菌。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种植基质。
食用菌的种植基质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着食用菌的生长和品质。
一般来说,木屑、稻草、玉米秸秆等都是比较常用的种植基质。
在选择种植基质的时候,要注意选择质地细腻、通气性好的材料,并且要做好消毒处理,以防止病菌的侵害。
其次,要选择适合的食用菌菌种。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种类的食用菌菌种,如平菇、香菇、金针菇等。
在选择菌种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种植条件和口味喜好来进行选择。
同时,要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菌种,以保证种植的成功率和食用菌的品质。
接下来,就是种植环境的搭建。
食用菌的生长环境对于食用菌的生长和产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食用菌的生长环境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可以选择在室内或者室外搭建种植棚,根据不同的食用菌种类来进行调节环境条件。
最后,要做好食用菌的管理工作。
食用菌的管理工作包括定期浇水、通风、施肥、除草、防虫等。
这些工作对于食用菌的生长和产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要根据食用菌的生长习性和生长周期来制定合理的管理计划,确保食用菌能够健康生长。
总的来说,种植食用菌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只要掌握了一定的种植技巧和方法,就能够成功种植出美味的食用菌。
希望以上介绍的食用菌种植方法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能够在家里种植出更多美味的食用菌,享受健康美味的生活。
食用菌的菌种选育与改良技术
食用菌的菌种选育与改良技术食用菌是指可以作为食品或药物的真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养殖业和药物制造等领域。
菌种的选育和改良技术是食用菌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菌种选育与改良技术。
一、菌种选育技术1. 选择合适的基因库:通过分离、筛选和保存各类菌种的母菌和种菌,建立一套完整的、丰富的、有代表性的基因库,有利于对菌种进行选育。
2. 优质母菌的筛选:通过对不同菌种进行品种鉴定、酶活性测定等手段,选择出产量高、品质好、病害抗性强的菌株作为母菌,为后续菌种选育打下基础。
3. 优质种菌的培育:通过选择适宜的培养基、优化培养条件并进行筛选,选择出生长快速、产量高、菌丝规整的种菌。
二、菌种改良技术1. 交配育种:不同菌株之间进行有性交配,通过亲本间的基因重组,获得新菌株。
利用此技术可以提高菌株的产量、耐病性等性状。
2. 辐射诱变育种:将菌株暴露在适量的辐射源下,使其产生基因突变,从而改变菌株的特性。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获得新的优质菌株。
3. 基因工程育种:通过基因的克隆、转移和重组,将具有特定特性的基因导入到目标菌株中,以增强菌株的抗性、产量等性状。
菌种选育和改良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优质、更高效的食用菌菌种,并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可以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菌株的选择和改良,在提高菌株产量的同时,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产量的波动,提高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当然,在菌种选育和改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合理利用遗传资源:合理利用、保存和开发菌种的遗传资源,是有效进行菌种选育和改良的重要基础。
2. 密切结合实际需求:在菌种选育和改良的过程中,需密切结合实际需求,选择具有优异种质的菌株进行深入研究和培育。
3. 引进外来菌种的评估:在引进外来菌种时,需进行系统评估和鉴定,确保其适应当地环境和生产技术水平。
总之,菌种选育与改良技术是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选择合适的基因库、优质母菌筛选、优质种菌培育等手段,可以获得优质的菌种。
食用菌母种、原种、栽培种制作步骤
食用菌母种、原种、栽培种制作步骤食用菌菌种的质量对食用菌生产至关重要。
菌种的好坏,菌种的保存直接影响到食用菌的产品质量和产量、效益和成败,所以我们要制作优良的食用菌菌种,更要有优良的菌种保存方法,以保存菌种的生活力和优良性状,确保菌种纯种、无污染。
一、菌种制作食用菌菌种分三种即母种(一级种)、原种(二级种)、栽培种(三级种)1.制作母种(一级种)1.1菌种采集选择健壮无病虫害的食用菌子实体。
经表面消毒后,放在无菌的厚纸上,使子实体菌褶向下,在通风条件下经过12--24h,等子实体放出孢子后,将纸折叠起来风干,放入塑料袋中,里面放几粒干硅胶,封好口,放入2--4℃冰箱中,可保存起来长期备用。
1.2母种培养基制作配方:马铃薯200g、琼脂20g、葡萄糖20g、纯净水1000ml。
先把马铃薯切成大约1cm大的小方块,放入1000ml 纯净水中煮30min,过滤后加入琼脂、0.2-0.3%的磷酸二氢钾、再加入20g葡萄糖,溶解后分别装入试管,每个试管装量1/5-1/4,用棉塞封好试管口,外加塑料膜扎紧,放入压力灭菌锅1.3㎏/cm灭菌30min,待温度降至60℃将试管摆成30-35度倾斜面,冷却后观察几天,无受到杂菌污染即可接种,孢子液用灭菌的自来水将孢子稀释,在无菌操作环境下将孢子悬浮液移到试管琼脂斜面上,在25℃下培养,很容易萌发生长成菌丝,然后用石蜡封口置于4-5℃恒温箱中可保存6个月。
2.制作原种(二级种)将木屑78%、麦麸20%、糖1%、石膏1%加入水拌匀(100kg料加125kg水),培养基原料拌匀后拿试纸测ph 值,ph值在6-7为宜,然后装入大口的罐头瓶至瓶肩部,将培养料压平压紧,抹干净瓶的培养料,拿完好无破损的塑料薄膜扎紧瓶口,放入压力灭菌锅1.4-1.5㎏/cm灭菌1.5-2h,冷却至25℃即可进行无菌接种,用接种针从母种试管斜面上挑取少量菌丝体接入瓶中,接种后在25℃恒温箱中培养30d菌丝可长满,即可作为原种(二级种)。
食用菌生产技术
食用菌生产技术食用菌是一种具有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食品,具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够促进人体健康。
其生产技术主要包括基质制备、菌种培养、生长条件控制和收获处理等环节。
首先,基质制备是食用菌生产的第一步。
基质是菌丝生长的基础和养料,一般采用废弃物或者农副产品等作为原料。
如稻草、秸秆、麦麸等。
基质的制备一般需要进行破碎、消毒、调湿等处理。
破碎的目的是增加接触面积,促进种菌;消毒的目的是杀死杂质中的病原菌和杂菌;调湿的目的是使基质适合菌丝的生长。
其次,菌种培养是食用菌生产的重要环节。
菌种是产生食用菌的基础,在菌种培养中主要涉及到菌种选育和菌种保存两方面。
菌种选育的目的是找到适应生产要求的优良品种,提高产量和质量;菌种保存的目的是保证菌种的纯度和活力,方便下一次的使用。
再次,生长条件控制是食用菌生产的关键环节。
不同的食用菌对生长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其中,温度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不同的菌种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
湿度的控制对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
光照对菌丝的生长影响较小,但对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有积极作用。
最后,收获处理是食用菌生产的最后一步。
在菌丝长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开始收获了。
收获后,需要对菌体进行清洗、分级、包装等处理。
清洗的目的是去除菌体表面的污物,提高品质;分级的目的是将菌体按照不同的品质等级进行划分;包装的目的是保持食用菌的新鲜度和卫生质量,方便使用和销售。
总之,食用菌的生产技术包括基质制备、菌种培养、生长条件控制和收获处理等环节。
不同的食用菌对这些技术的要求有所不同,但掌握这些技术可以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对食用菌的需求。
同时,科学、规范的生产技术也有利于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和推广。
食用菌生产技术是指采用科学的方法,控制环境条件和操作技术,使食用菌在生产过程中能够获得最佳生长状态和最高产量的一系列措施。
食用菌的生产技术主要包括基质制备、菌种培养、生长条件控制和收获处理等环节。
食用菌栽培技术(全).
食用菌栽培技术(全).食用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的食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而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发展,为大众提供了更加优质、安全、健康的食用菌产品。
本文将从食用菌的栽培方式、菌棒制作、培养基的制备、环境调节以及病虫害的预防等方面详细介绍食用菌栽培技术。
一、食用菌的栽培方式1. 菌种培养法菌种培养法是指将选好的食用菌菌种在试管或各种培养瓶中培养、增殖,然后通过接种固体或液体基质进行培养。
2. 菌粒种培养法菌粒种培养法是将菌种接种到菌粒中,使其在稻壳、麦麸等物质上生长,达到大量繁殖的目的。
3. 菌棒种植法菌棒种植法是将菌株培养好后,包裹在纸屑或木屑中,制成压缩成型的菌棒,再将菌棒悬挂在菌房内进行培养。
二、菌棒制作菌棒制作是掌握食用菌栽培技术的重要环节。
以野生银耳为例,采取木芹皮、沙土、水洒、砖头、石灰等基质材料,经过高温蒸煮、喷水、冷却,制成菌棒。
其中,木芹皮以其不易被打垮、有机质适宜等特点被广泛应用。
在制作木芹皮菌棒时,首先将木芹皮手工粉碎成一定大小的茎节,在专用菌棒成型机上逐层压缩,制成直径为6cm,长度为65cm,重量为750g的木芹皮菌棒。
最后将菌棒用真菌接种液接种后,悬挂于菌房内进行培养。
三、培养基的制备菌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基质,基质的配比受到地区、季节、食用菌种类和诸多因素的影响。
精细、科学的配方是菌棒成长的重要保证。
一般采用玉米粉、黑豆粉、黄豆粉、大豆饼粉等碳源和硝酸钾、磷酸氢二钾、硫酸铵等氮、磷、钾肥来配制基质。
基质配比得当,可提高菌棒成长速度,并产生丰富的香味和口感。
四、环境调节环境调节是栽培食用菌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调节温度、湿度、光照等方面。
1. 调节温度食用菌生长的温度范围因菌种不同而异。
以金针菇为例,其适宜温度为20-28℃,白灵菇适宜温度为5-20℃,香菇适宜温度为15-25℃。
在紫菇的栽培过程中,需要按照孟诚和张芳树所提出的温度调控法,将温度从最初的15-18℃逐步升至22-25℃,使菌棒在不同生长阶段得到不同的温度和湿度状态。
珍稀食用菌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珍稀食用菌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珍稀食用菌是指那些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且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少的菌类。
这些珍稀食用菌不仅具有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还具有药用价值和保健作用。
为了进一步提高珍稀食用菌的质量和产量,关键技术的研发与示范显得尤为重要。
一、珍稀食用菌的关键技术研发1. 高效筛选培育菌株:通过对不同菌株的筛选和培养,选择出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菌株。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PCR、基因克隆等,对珍稀食用菌进行遗传改良,提高其产量和品质。
2. 优化培养基配方:针对不同珍稀食用菌的特点,优化培养基的配方,确保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的最佳条件。
调整培养基的碳氮比、添加适宜的有机和无机营养物质,提高菌株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3. 控制生长环境条件:珍稀食用菌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比较苛刻,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研发适合不同珍稀食用菌生长的环境控制技术,确保菌株能够在最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和繁殖。
4. 病虫害防治技术:珍稀食用菌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导致产量下降甚至死亡。
研发病虫害防治技术,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保护菌株的健康生长。
5. 提高食用菌的安全性:针对食用菌中存在的有害物质和重金属污染问题,研发安全性评估和排除技术,确保食用菌的质量安全。
二、珍稀食用菌的关键技术示范1. 优选示范基地:选择适宜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建立示范基地。
在基地内开展珍稀食用菌的种植和繁殖工作,展示和推广关键技术的应用效果。
2. 建立示范菌种库:收集和保护各类珍稀食用菌的菌种资源,建立菌种库。
通过菌种库的建立,可以为研究人员和农民提供优质的菌种,促进珍稀食用菌的繁育和种植。
3. 推广培育技术:通过开展培训和技术交流,将关键技术推广给农民和种植户。
提供培育技术的指导和咨询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种植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
4. 建立质量标准体系: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标准要求,建立珍稀食用菌的质量标准体系。
通过建立质量检测方法和评价指标,对珍稀食用菌的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菌种质量鉴定
• 菌种鉴定(6方面):纯度、长势、菌龄、
均匀度、出菇快慢。
• 出菇试验是最可靠、最实际的方法。
• 产量高、品质好→优良菌种。
1. 母种的引进
• 引种要从有实力,信誉度高的科研单位引种。
• 必须做到:
• 一看试管和瓶上是否贴有标签;
• 二看标签上的菌种名称、菌种代号、接种时间是否
关部门检验的安全合格产品。 • 基本设施:配料、分装、灭菌、冷却、接种、培养等各环节的设施规模
要配套。冷却室、按种室、培养室和贮存室都要有调温设施。
(二)母种评价筛选与复壮
• • 1.菌种复壮的方法 菌种来源:试管斜面种或采用组织分离的试管斜面种。
•
•
评价筛选与复壮操作:
(1)从斜面种中挑取远离接种点下面的菌丝少许,接种到与试管培养基成分不 同的平板培养基中,每一平板可接3-4块。2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5天后,观察菌 落形态。
• (4)栽培种生产场地的环境卫生及其他条件符合农业部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要求。
3. 对食用菌菌种生产的规定
• 菌种生产经营许可证有效期为3年。 • 禁止无证或者未按许可证的规定生产经营菌种;禁止伪造、 涂改、买卖、租借《食用菌菌种生产经营许可证》。 • 菌种生产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农业部《食用菌菌种生产技 术规程》生产,并建立菌种生产档案,载明生产地点、时
•
(2)从形态圆形、规整,生长旺盛的菌落周边,在显微镜下应用显微操作器把 菌丝尖端切下(可用无菌小刀切取菌落边缘的菌丝尖端进行分离移植,也可用无 菌毛细管截取菌丝尖端单细胞进行纯种分离),转接到与平板培养基成分不同的
平板上。25℃条件下继续培养,采用相同操作,对菌种进一步挑选、脱毒、复壮。
• (3)直至菌落呈规则圆形,菌丝生长明显加快。挑取菌落边缘菌丝,接种到与 与平板培养基成分不同的试管斜面中。2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7-10天后,密封试 管口,于4℃冷藏箱保存。此为复壮菌种。
3. 原种和栽培种的质量鉴定
• 3.1 菌种传代和菌龄应在规定范围内
• (1)用转管在4~5次以内的母种生产的原种和栽
培种。
• (2)一般食用菌的原种和栽培种,在常温下可保
存3个月内有效;草菇、灵芝、凤尾菇等高温型菌
则保存1个月内有效。超过上述期限的菌种,即使
外观健壮,生产上也不使用。
3.2 原种及栽培种外观要求
务中心申请品种认定。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成立食
用菌品种认定委员会,承担品种认定的技术鉴定工作。
三、优良菌种的标准与检测
• 母种:菌丝粗壮、洁白,生长健壮有力,无任何杂菌;不
发黄,不老化,培养基不失水;培养皿检测培养无扇变,
菌落圆形,边缘整齐。菌龄掌握在刚长满斜面即用于扩接 原种或继代培养。
原种、栽培种: (1)菌丝洁白、无杂菌,棉塞、纸盖均无霉点,菌丝满瓶或袋。菌丝长满瓶或袋后, 表面分泌茶色液滴,有少数原基形成,可视为正常。 (2)打开瓶或袋口塞有食用菌独特的芳香味,无霉味和酸臭味。 (3)随机挖取一块菌种,成块而有韧性、不松散。将菌种块接到新的培养基上,在 25℃下培养,菌种萌发正常。劣质原种、栽培种的表现是菌丝表面出现杂菌斑纹(拮 抗线),菌丝细弱,脱壁萎缩,发黄老化,这样的原种、栽培种不能用于生产。
力下降的现象。
6. 菌种退化:是指菌种受高温等逆境因素或病毒感染等致病因 素出现的菌种出菇能力下降的现象。
固体菌种和液体菌种
• 固体菌种最为常用,为固态营养基质培育的菌种。优点:使 用方便。缺点:存在菌龄不一致问题。且普遍生产设施不达 标。 • 液体菌种为液体营养基质培养出的菌种。 • 优点:培养周期短、发菌快和省工、省料等。 • 缺点:设备投入大,技术要求高;不易贮存,不利运输,必
符合所要求的品种;
• 三看试管或菌种瓶内菌丝长势,是否污染或老化;
• 四看管口或瓶口棉花塞是否松脱,管、瓶有无破裂。
2. 母种质量鉴定
• 控制转管次数,转管2~3次为宜,最多不超过4次。(菌种培 养的时间越长,菌龄越大,生活力下降,菌种易老化) • 出菇试验:菌丝生长健壮,出菇快、朵形好、产量高,为优良 菌种。 • 外观肉眼鉴定:外表菌丝浓白、粗壮、富有弹性,则生命力强; 菌丝已干燥、收缩或菌丝自溶产生大量红褐色液体,则生活力 降低。 • 长势鉴定:菌丝生长快、整齐,浓而健壮,是优良品种。 • 温度适应性鉴定:一般菌类在30℃,高温型菌在35℃,培养 4h,在高温下,仍能健壮生长,为优良菌种;在高温下,菌 丝萎缩,为不良菌种。 • 干湿度鉴定:能在偏干或偏湿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的菌种,为优 良菌种。
• 销售的菌种应当附有标签和菌种质量合格证。标签应当标
注菌种种类、品种、级别、接种日期、保藏条件、保质期、 菌种生产经营许可证编号、执行标准及生产者名称、生产
地点。标签标注的内容应当与销售菌种相符。
• 菌种经营者应当向购买者提供菌种的品种种性说明、栽培 要点及相关咨询服务,并对菌种质量负责。
5. 判断假菌种、劣质菌种的标准
• 花香菇不是遗传特性而是一个生态学特征,任何一种香菇,
只要具备花菇的形成条件:低温、低湿、晴朗、微风、昼夜 温差大都可以形成花菇。一般中高温或中温型品种更易形成 花菇。
二、国家对菌种管理的相关规定
• 从事菌种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取得《食用菌菌种生产经营许可
证》。
• 仅从事栽培种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可以不办理《食用菌菌种生产经营许 可证》,但经营者要具备菌种的相关知识,具有相应的菌种贮藏设备和
验所需的设备和场所。
• (4)生产场地环境卫生及其他条件符合农业部《食用菌菌 种生产技术规程》要求。
2. 生产经营栽培种的条件
• (1)注册资本10万元以上; • (2)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合格的检验人 员1名以上、生产技术人员1名以上; • (3)有必要的灭菌、接种、培养、贮存等设备和场所, 有必要的质量检验仪器和设施;
• (1)菌丝生长健壮,绒状菌丝多,生长整齐。 • (2)菌丝已长满培养基,银耳的菌种还要求在培养基上分 化出子实体原基。 • (3)菌丝色泽洁白或符合该菌类菌丝特有的色泽。 • (4)菌种瓶内无杂色出现和无杂菌污染,。
• (5)菌种瓶内无黄色汁液渗出,反之,表明菌种老化。
• (6)菌种培养基不能干缩与瓶壁分开。
• (4)双孢蘑菇:菌丝灰白带微蓝,密集,细绒状,气生菌
丝少,贴生菌丝在培养基内呈细绒状分布,有特有的蘑菇香 味。
四、菌种标准化生产
(一)标准化制种场地
(二)母种评价筛选与复壮
(三)菌种制备与培养
(四)菌种保存
(一)标准化制种场地
可参照 “U”字型房,以方便生产。
包括:配料室、灭菌室、冷却室、接种室、 菌种培养室、销售室以及库房等。 周围环境要卫生。
场所,并报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 栽培种《食用菌菌种生产经营许可证》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 主管部门核发,报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 母种和原种《食用菌菌种生产经营许可证》,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农 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报农业部
备案。
从结构和功能上满足食用菌菌种生产的基本需要。
• 摊晒场:要求平坦高燥、通风良好,光照充足、空旷宽阔、远离火源。 • 原材料库:要求高燥、通风良好,防雨、远离火源。 • 配料分装室(场) :要求水电方便,空间充足。如安排在室外,应有天棚, 防雨防晒。
• 灭菌室:要求水电安全方便,通风良好,空间充足,散热畅通。 • 冷却室:洁净、防尘、易散热。 • 接种室:要设缓冲间,防尘换气性能良好,内壁和屋顶光滑,经常清洗
•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为假菌种:
• (1)以非菌种冒充菌种;
• (2)菌种种类、品种、级别与标签内容不符的。
•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为劣菌种:
• (1)质量低于国家规定的种用标准的;
• (2)质量低于标签标注指标的;
• (3)菌种过期、变质的。
6. 菌种种性与新品种认定
• 菌种种性是指食用菌品种特性的简称,包括对温度、湿度、 酸碱度、光线、氧气等环境条件的要求,抗逆性、丰产性、 出菇迟早、出菇潮数、栽培周期、商品质量及栽培习性等 农艺性状。 • 食用菌品种选育(引进)者可自愿向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
1. 生产经营母种和原种的条件
• (1)生产经营母种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生产经营原种
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上;
• (2)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合格的检验人员 1名以上、生产技术人员2名以上; • (3)有相应的灭菌、接种、培养、贮存等设备和场所,有 相应的质量检验仪器和设施。生产母种还应当有做出菇试
3.3 常见优质原种和栽培种的性状
• (1)平菇:菌丝粗壮,浓白,密集,爬壁力强,菌柱断面
菌丝浓白,清香,无异味,发菌快。
• (2)金针菇:菌丝洁白,较粗壮,密集,长绒毛,外观似 细粉状,培养后期菌种表面易产生菇蕾。 • (3)香菇:菌丝洁白,绵毛状,后期见光易分泌出酱油色 液体,呈褐色,有时表面产生小菇蕾。
食用菌菌种选择 及菌种标准化生产技术
河北师范大学
王立安 教授
一、食用菌菌种有关概念
1. 菌种:由人工方法培育出来的纯双核菌丝体。 2. 母种:由食用菌的孢子或者子实体分离而得的最初菌种。 3. 原种:将母种扩大到新的培养基上而培育出来的菌丝体。 4. 栽培种:由原种再扩大接种一次培养而得,可直接应用于生 产。 5. 菌种老化:是指菌龄过长导致的菌丝代谢能力减弱、出菇能
间、数量、培养基配方、培养条件、菌种来源、操作人、
技术负责人、检验记录、菌种流向等内容。生产档案应当 保存至菌种售出后2年。
4. 对食用菌菌种经营的相关规定
• 菌种经营单位和个人应当建立菌种经营档案,载明菌种来 源、贮存时间和条件、销售去向、运输、经办人等内容。 经营档案应当保存至菌种销售后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