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构建方法

合集下载

图书发行标准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的研究

图书发行标准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的研究

图书发行标准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的研究图书发行标准是图书行业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它为图书销售、发行、库存管理等方面建立了一套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本体是一种知识表示形式,可以帮助人们将领域知识进行形式化表示和共享。

本文将介绍图书发行标准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的研究,包括需求分析、本体建模和本体验证等环节。

首先是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研究的第一步,通过对图书发行标准领域的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可以确定本体的范围和目标。

在图书发行标准领域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不同图书的分类、图书的属性(如作者、出版日期等)、图书发行的流程、各种交易活动等。

通过对这些需求进行分析,可以在本体构建的过程中确定本体的概念和关系。

其次是本体建模。

本体建模是构建本体的核心环节,它包括本体概念的定义、本体属性和关系的定义等。

在图书发行标准领域中,本体的概念可以包括图书、图书分类、图书发行商、图书销售渠道等。

本体的属性可以包括图书的作者、出版日期、价格等。

本体的关系可以包括图书所属分类的关系、图书发行商和销售渠道之间的关系等。

通过对这些概念、属性和关系进行定义,可以建立起一个具有一定语义的图书发行标准本体。

最后是本体验证。

本体验证是为了评估所构建本体的质量和可用性。

在图书发行标准领域中,本体验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通过与行业专家进行沟通和讨论,验证本体是否覆盖了领域内的重要概念和关系。

通过与现有标准和规范进行对比,验证本体的一致性和兼容性。

通过对本体进行实际应用,验证本体的实用性和可扩展性。

通过这些验证手段,可以不断改进和完善本体,使之更符合实际需求。

图书发行标准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的研究包括需求分析、本体建模和本体验证等环节。

通过这些环节的研究和实践,可以构建出一个具有一定语义的图书发行标准本体,为图书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本体构建方法与应用

本体构建方法与应用

本体构建方法与应用马旭明 王海荣(北方民族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0)摘 要:自从本体的概念被广泛地引入计算机领域之后,领域专家和相关机构提出了众多本体的构建方法,但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领域,且不同的领域知识概念具有不同特点,使得构建方法的实用性和通用性大大降低。

笔者在七步法的基础之上结合了高校领域的相关概念实现了一个简单的可推理的领域本体。

最后利用Protégé5.0.0自带的推理机结合SWRL规则对所实现本体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七步法适合高校领域本体的构建,且能够根据已有知识获取新知识。

关键词:本体构建方法;七步法;高校领域;推理机;语义Web规则语言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767(2018)05-033-04Ontology Construc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Ma Xuming, Wang Hairong(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rth Minzu University, Ningxia Yinchuan 750000,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concept of ontology has been widely introduced into computer field, domain experts and related agencieshave proposed many ontology building methods, but each method has its own applicable field. Because different domain knowledge concepts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making the practicability and univers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greatly reduced. Based on the seven-step method,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relevant concepts of the university field to realize a simple and deductive domain ontology. At last, the ontology is tested by using Protégé5.0.0 inference engine combined with SWRL rules.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ven-step method is suitabl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ontology in the university field and can obtain new knowledge based on the existing knowledge.Key words: ontology construction method; seven-step method; university field; inference engine; semantic Web rule language1 概述Web发展已进入了Web3.0的阶段,语义Web是Web3.0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义Web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技术难题是如何让机器和人一样进行“思考”和“推断”,这涉及本体、逻辑和规则等若干方面。

本体构建方法

本体构建方法

本体构建方法本文通过借鉴其他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尤其是苏格兰爱丁堡大学的企业本体的建立过程,首先尝试着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本体模型,并且经过反复迭代的过程,不断的进行排错和修改,直至本体模型初具雏形。

然后在遵循本体建立准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总结出一套领域本体的知识工程构建方法。

领域本体构建过程3.1 确定本体的领域与范围首先要明确构建的本体将覆盖的专业领域、应将本体的目的、作用以及它的系统开发,维护和应用对象,这些对于领域本体的建立过程中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应当在开发本体前注意。

对于特定的专业领域的一些特殊的表达法和特定的详细内容等的注释,应当明确。

另外能力问(competency questions)是由一系列基于该本体的知识库系统应该能回答出的问题组成(Gruninger和Fox,1995),能力问题被用来检验该本体是否合适:本体是否包含了足够的信息来回答这些问题?问题的答案是否需要特定的细化程度或需要一个特定领域的表示。

3.2 列举领域中重要的术语、概念。

在领域本体创建的初始阶段,尽可能列举出系统想要陈述的或要向用户解释的所有概念。

这上面的概念和术语是需要声明或解释的。

而不必在意所要表达的概念之间的意思是否重叠,也不要考虑这些概念到底用何种方式(类、属性还是实例)来表达。

3.3 建立本体框架。

上一步骤中已经产生了领域中大量的概念,但却是一张毫无组织结构的词汇表,这时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把它们进行分组,形成不同的工作领域,在同一工作领域的概念,其相关性应该比较强。

另外,对其中的每一个概念的重要性要进行评估,选出关键性术语,摒弃那些不必要或者超出领域范围的概念,尽可能准确而精简的表达出领域的知识。

从而形成一个领域知识的框架体系,得到领域本体的框架结构。

上述Step 2和Step 3并非是绝对的顺序,这两个步骤往往也可以颠倒过来进行,有时会先列举出领域中的术语和概念,然后从概念中抽象出本体框架;也可以先产生本体框架,再按照框架列举出领域的术语。

本体构建方法

本体构建方法

本体构建方法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领域本体,以实现领域知识的结构化和标准化。

以下是本体构建方法的步骤:
1.需求分析:明确领域本体的建设目标和需求,包括领域知识的
范围、本体应用场景等。

2.选定本体建模语言:选择合适的本体建模语言,如OWL、RDF
等,用于构建领域本体。

3.确定领域本体结构:根据领域知识体系的结构和特点,确定领
域本体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4.定义类和类之间的关系:根据领域知识的分类和特点,定义本
体中的类和类之间的关系,包括继承关系、实例关系等。

5.定义属性约束:定义类和实例的属性及其约束条件,包括属性
类型、属性值范围等。

6.构建实例:根据领域知识库中的数据和信息,构建本体中的实
例对象。

7.验证和优化:对构建的本体进行验证和优化,包括一致性检查、
可扩展性分析等。

8.应用开发:基于构建的本体进行应用开发,如语义检索、智能
问答等。

本体构建方法需要综合考虑领域知识体系的特点、应用需求和技术实现等多个方面,以确保构建的本体能够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图书发行标准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的研究

图书发行标准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的研究

图书发行标准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的研究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图书的发行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其中数字出版成为发展的趋势。

为了使数字出版的流程规范化和标准化,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本体构建方法。

本文将从本体概念入手,介绍图书发行标准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的研究。

本体的概念本体是指对于某个领域中所有实体的概念体系和定义,它旨在描述事物之间的本质关系。

本体的构建是将一个领域中的概念体系化的过程,需要考虑到领域内各个实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特性。

图书发行标准领域包含了众多的实体,例如出版机构、出版物、作者、编辑、读者等等。

在这个领域中,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包含实体及其关系的本体。

本体应该包含以下实体:1.出版机构:包括出版社、图书馆、经销商等。

2.出版物:包括书籍、报纸、杂志等。

3.作者:包括书籍和文章的作者。

4.读者:包括个人、图书馆或其他机构。

5.编辑:包括书籍或出版物的编辑。

本体的构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实体的基本属性:如出版机构的名称、出版物的ISBN编号、作者的姓名、读者的ID等。

2.实体间的关系:如出版机构与出版物的关系、出版物与作者的关系、读者与出版物的关系等。

3.事件过程的描述:如图书生命周期中的每一步骤。

对于每个实体,需要考虑到它们的属性和关系。

例如,对于出版机构,其属性包括出版商名称、国籍、出版年份、出版物的类型等。

而其关系包括出版机构与出版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编辑与出版机构之间的关系等。

对于作者,其属性包括姓名、国籍、出版物名称等等。

关系包括作者与出版物之间的关系等。

本体的构建需要考虑到各类实体之间的关系,建立实体的关系网。

例如,图书出版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出版计划、编辑、校对、审批、排版、印刷、发行等。

这些阶段构成了出版过程的事件过程,需要加入到本体的构建中。

总结图书发行标准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的研究,是为了制定数字出版中的规范流程。

本文从本体概念引入、实体的基本属性和实体间的关系、事件过程的描述等方面介绍了构建方法。

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研究

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研究
一般来说,本体具有两个特征:静态性和动态性—静态性指的是它反映的概 念模型,没有涉及动态的行为;动态性指的是它的内容和服务对象是不断变化的, 针对不同的领域,可以定义和构造不同的本体[6]。
1.1.2 本体的构成
本体的体系结构应该包括 3 个要素:核心元素集、元素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
些元素到规范语义间的映射关系。ISO 704 标准和 OKBC 模型是现有的有关本体
3.4.3 自动构建本体 结论 参考文献
摘 要:
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是当前本体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目前领域本体 的创建还缺乏系统的、针对所有领域的、工程化的方法。本文介绍了本体的相关 理论,并结合领域本体一般构建原则,分析了手工建立本体的六种常见本体构建 工程思想,归纳总结出了构建领域本体的一般步骤。此外本文还重点分析了现有 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以它们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本体 领域本体 构建方法
引言
本体(Ontology)是近年来计算机及相关领域普遍关注的一个研究热点,作为 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建模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 知识工程、系统建模、信息处理、数字图书馆、自然语言理解、语义 Web 等领 域之中[1]。虽然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研究人员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对本体的 理论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体理论与技术也随之日 趋成熟,但是领域本体的建设问题仍然制约这些应用的发展。本文将详细研究和 分析目前领域本体构建的各种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寻找新的构建方法提供参 考。
被计算机存储、加工、利用,或在不同的系统之间进行互操作。[9] 本体语言使得用户为领域模型编写清晰的、形式化的概念描述成为可能,因 此它应该具备良好定义的语法、语义,有效的推理支持,充分、方便的表达能力。

本体构建综述

本体构建综述

本体的构建方法大连理工仇鹏1.一些概念•本体(ontology)这一概念源自哲学,用于表示客观的存在。

信息科学中的本体概念主要是用来描述所研究领域的背景知识。

•本体的定义众说纷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的规范描述。

•我们可以将本体简单形式化为O=<C,R>,其中C=Concept,R=Relationship。

•本体的结构表示为一5元组{C,R,H R,Rel,A}•本体被用于构造一人与人、人与机能共同理解的知识背景,在人与人、人与机交流中起到桥梁作用。

2.本体的构造方法•人工方法;由领域专家借助工具(如protege)完成本体构建,已有许多成功例子,如Cyc•半自动方法;通过大量领域数据,在专家的协助下完成本体构建•自动方法;完全靠大量的领域数据,运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方法自动构建本体,准确率不高。

2.本体构建方法相比之下,人工构建本体有较成功的案例,但构造代价大,且构造的本体缺乏灵活性难以适应外界变化。

而完全自动的由机器构造本体,准确性不高,且受训练数据影响较大,实施有一定难度。

半自动构建已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可行的方案。

3.本体构建主要解决的问题•概念的提取•关系的提取,包括层次关系、一般非层次关系的提取•公理的提取4.基于字典构造方法•字典是预先做好的,形式化表示词的词性、词义以及词之间关系的一种工具。

•字典是一个基础的通用本体•一些字典英文WordNet中文HowNet 知网CKIP (台湾)4.基于字典构造方法利用概念与关系提取分词技术从文档中抽词,利用字典对词的词性标注去除虚词,保留实词并按性质分类标注。

如“电脑”标“Nab”, “软件”标“Nac”在字典中标注就构成了一种层次关系,这一关系可以利用到词的聚类和词的关系分析中去。

4.基于字典构造方法预先定义好不同词在句中的角色,如“天空”、“北京”等其角色即为概念,“位置”、“香气”等角色即可以为概念也可以为属性。

本体构建方法研究

本体构建方法研究
n e s e o n t o l o g y o f p l nt a s p e c i e s d i v e si r t y i s d e v e l o p e d.Ev lu a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s h o w ha t t t he o n t o l o g y c a n me e t t h e n e e d s o f f o r ma li z i n g k n o wl — e d g ei nt h ef ie l d o fp l a n t s p e c i e s d i v e r s i t y.
Ke y w o r d s me ho t do l o g y f o r b u i l d i n g o n t o l o g i e s d o ma i n o n t o l o g y o f p l nt a s p e c i e s d i v e r s i t y o n ol t o g y p r o j e c t l i f e c y c l e p r o c e s s o n t o l —
Ba s e d on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e x i s in t g o n t o l o g y d e v e l o p me n t me ho t d s TOVE,M ETHONTOLOGY a n d S k e l e t o n Me ho t d e t 1. a ,b y
第3 4卷
2 0 1 5年 1 1 月
第l 1 期




J OURNAL OF I NT EL LI GENC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体构建方法
本文通过借鉴其他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尤其是苏格兰爱丁堡大学的企业本体的建立过程,首先尝试着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本体模型,并且经过反复迭代的过程,不断的进行排错和修改,直至本体模型初具雏形。

然后在遵循本体建立准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总结出一套领域本体的知识工程构建方法。

领域本体构建过程
3.1 确定本体的领域与范围
首先要明确构建的本体将覆盖的专业领域、应将本体的目的、作用以及它的系统开发,维护和应用对象,这些对于领域本体的建立过程中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应当在开发本体前注意。

对于特定的专业领域的一些特殊的表达法和特定的详细内容等的注释,应当明确。

另外能力问(competency questions)是由一系列基于该本体的知识库系统应该能回答出的问题组成(Gruninger和Fox,1995),能力问题被用来检验该本体是否合适:本体是否包含了足够的信息来回答这些问题?问题的答案是否需要特定的细化程度或需要一个特定领域的表示。

3.2 列举领域中重要的术语、概念。

在领域本体创建的初始阶段,尽可能列举出系统想要陈述的或要向用户解释的所有概念。

这上面的概念和术语是需要声明或解释的。

而不必在意所要表达的概念之间的意思是否重叠,也不要考虑这些概念到底用何种方式(类、属性还是实例)来表达。

3.3 建立本体框架。

上一步骤中已经产生了领域中大量的概念,但却是一张毫无组织结构的词汇表,这时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把它们进行分组,形成不同的工作领域,在同一工作领域的概念,其相关性应该比较强。

另外,对其中的每一个概念的重要性要进行评估,选出关键性术语,摒弃那些不必要或者超出领域范围的概念,尽可能准确而精简的表达出领域的知识。

从而形成一个领域知识的框架体系,得到领域本体的框架结构。

上述Step 2和Step 3并非是绝对的顺序,这两个步骤往往也可以颠倒过来进行,有时会先列举出领域中的术语和概念,然后从概念中抽象出本体框架;也可以先产生本体框架,再按照框架列举出领域的术语。

至于如何具体进行,应该根据开发人员对领域的认识程度,如果领域内已经存在非常清晰的框架或者认识已经很深刻,则可以直接产生框架。

当然,这两个步骤也可以交叉进行。

3. 4 设计元本体,重用已有的本体,定义领域中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为了描述各个概念,利用术语对概念进行标识,并对其含义进行定义,在这一步定义时先采用自然语言进行定义。

为了定义一个概念,设计了元本体。

一个概念可以采用元本体中定义的元概念进行定义,或采用在本体中已经被定义的概念进行定义,或重用已有的本体。

元本体是指本体的本体,其术语用于定义本体中的概念,如实体、关系、角色等。

它可以说是更高层次的本体,是领域内概念的抽象。

在设计元本体时,尽量做到领域无关性,并且包含的元概念数目尽可能的少。

目前,web上有许多可重用的本体资源库。

重用已有的本体,既可以减少开发的工作量,又能增强与其它使用该本体的系统的交互能力。

目前有许多本体可以通过internet获得,许多现成的本体,例如:UNSPSC、DMOZ、Ontolingua 的本体文库和DAML 的本体文库等,可以导入倒本体开发系统中。

本体被表达的形式通常并不重要,因为许多知识表示系统能够导入和导出本体。

即使某个知识表示系统不能直接使用某种形式的本体,将本体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通常也不难实现。

除了概念,还要定义概念之间的关系。

这些关系不仅仅涉及同工作领域的概念,不同工作领域的概念也可以相关,只是这些关系总是属于某一个工作领域。

定义类(class)及类的层次体系。

创建的概念中,很大一部分属于类,而对类的层次的定义有以下3种方法:
(1) 自上向下法(top-down):先定义领域中综合的、概括性的概念,然后逐步细化、说明。

(2) 自下向上法(bottom-up):先定义具体的、特殊的概念,最底层、最细小的类的定义开始,然后对这些概念泛化成综合性的概念。

(3) 混合法(combination):混合使用自上向下法与自下向上法。

先建立那些显而易见的概念,然后分别向上与向下进行泛化与细化。

这3种方法各有利弊,采用那种方法取决于开发人员对领域认识的角度。

如果设计人员对该领域有自上向下系统的认识,第1种方法比较适合。

一般来说,混合法比较适合大部分设计人员。

但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需要从概念类的定义开始,从步骤2建立的概念中,选择那些独立存在的对象所对应的概念(注意:不是那些描述这些对象性质的概念),并采用术语来表示。

这些术语将以类的形式组织到本体的类的层次分类系统中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