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名词解释
经济史名词解释
经济史名词解释
经济史名词解释
正文:
经济史是指研究历史上经济现象、经济组织、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过程的历史学科。
在经济史研究中,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的解释通常依赖于经济名词和术语。
以下是一些经济史中的常用名词及其解释:
1. 农业: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和资源,包括种植、畜牧和渔业等。
2. 商业:指在交换中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
3. 工业: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机器和设备以提高生产力的经济活动。
4. 贸易:指商品和服务的交换,通常涉及国家之间的贸易和贸易活动。
5. 货币:指用于交换的基本单位,通常是一种金属或纸币。
6. 商品:指用于交换的基本物品,可以是实物或服务。
7. 货币制度:指国家或地区发行货币并制定货币制度的政策。
8. 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所有活力的增加,通常与生产率提高、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等因素相关。
9. 通货膨胀:指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通常会导致货币贬值和减少投资。
10. 市场:指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场所,可以是线上或线下市场。
11. 计划经济:指由政府控制和规划的经济体系,通常以计划生产和分配商
品和服务为特征。
12. 市场经济:指由市场决定生产和分配商品和服务的经济体系,通常强调
竞争和自由市场。
除了以上常见的经济名词外,经济史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概念和术语,这些概念和术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含义和应用。
通过对经济史中常用名词的理解和解释,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上经济现象和经济发展过程,有助于加深对经济史学科的理解和应用。
中国经济史名词解释
中国经济史名词解释
中国经济史是指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
它既涉及中国经济在历史上的发展和变化,也涉及
对中国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历史上,中国经济发展有许多历史时期,其中包括青
铜时代、文字时代、春秋战国时代、汉代、三国时代、两晋时代、隋唐时代、南北朝时代、五代十国时代、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
在这些历史时期,中国经济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路径,体现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思想和理论的深刻思考。
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强大的勤劳民族在
君主制及分封制的统治下,建立了商品生产的初步形态,出现了多种贸易货币、钱币和贵
金属,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的衣食住行,完成了一定的经济交换体系。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专制的统治机制也形成,商品经济逐渐发达,也潜移默化地促进了
技术进步,出现了纸币和线轮,以及把资本主义劳动分工形式纳入到贸易体系中,并且让
市场机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一、经济史的概述经济史作为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制度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二中的经济史主要围绕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展开讲解,涵盖了从古代社会的氏族经济到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变迁,从而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轨迹和变革规律。
二、氏族经济与封建社会经济的转变1. 氏族经济的特点氏族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初形态,其特点是以家族为单位,劳动力分工明确,生产活动以自给自足为主。
氏族经济是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必经阶段,家族内部通过劳动分工完成生产活动,不同家族之间通过交换和联姻等方式进行联系交往。
2. 封建社会经济的形成封建社会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奴隶主通过掠夺和剥削奴隶从事生产活动;二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奴隶主逐渐通过土地赐予和赋税制度来剥削农民。
三、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1. 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在封建社会经济中,农业生产是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农民是社会经济的基本生产者。
封建主通过土地赐予和赋税制度来剥削农民,确保了封建统治的稳定性。
2. 城市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经济的另一个特征是城市经济的发展。
封建社会的城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商业活动得到了发展。
商人通过商品流通来获取利益,城市成为了商品交换的中心。
3. 社会分工的加深封建社会经济还表现为社会分工的加深。
在封建社会中,社会分工按照封建等级进行划分,封建主通过分配农田、官职和税收等方式来控制社会分工。
不同的阶级和阶层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积累方式。
四、封建社会经济的矛盾和变革1. 农民起义的兴起封建社会经济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上。
农民作为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者,遭受农地兼并和赋税的压迫,引发了一系列农民起义。
著名的农民起义有黄巢起义、王莽改革和白莲教起义等。
经济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经济史:从实践角度看;经济史是社会经济实践的发展历程;从学科角度看;经济史或经济史学是对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原因进行描述和分析的学科..2.历史归纳法:就是通过历史事实来总结出某种命题;或者对某种命题进行证实或证伪..3.井田制:简单的说就是一种有水利排灌系统在其中的方块田制度..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4.均田制:是封建政府在掌握大量荒地的情况下;通过授田将劳动者安置在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同时向他们征收一定数量的租调力役的土地制度..唐代均田制5.平籴法:即好年成时;由国家平价收进粮食;不要使粮价太贱;坏年成时;再由国家按平价出售粮食;不要使粮价太贵..6.摊丁入亩:以康熙50年的人丁数人丁2462万;丁银335万余两作为每年征收丁银的依据;平均摊入各地的田赋银中统一征收..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7.春秋时期的“赋”和“税”:“税以足食;赋以足兵”;赋是兵赋;专门用来满足军队开支的需要;税是满足政府日常行政开支的需要..8.春秋时期的“国”和“野”:“国”一般就是周族统治者所居住的地方;“野”就是殷族和其他被统治者所居住的地方..9.租佃制: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没有土地的佃农以交纳地租为条件向拥有土地的地主租借土地使用权;这是一种契约关系..10.浮客:指寄居在地主庄园里的外地佃农..11.一条鞭法:是明代中叶之后所施行的赋役制度;是将田赋、杂税和徭役等“悉并为一条”;统一征收;简化征收手续的赋役改革办法..12.租用调制:唐代以前的租调力役制度发展成为租庸调制..所谓租就是地租农产品;庸是徭役;调是纺织手工业品..13.初祖禾: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土地制度变迁形式;即开始按照田亩数量收租;是土地私有化的表现..14.田面权:是土地的租用权和耕作权;此权属于佃户..佃户的田面权是佃户可对田面继承转让、买卖等权利;地主不得干预..15. 唐代的主户和客户:主户是指当地土着户;客户是指外来户..16. 宋代的主户和客户:主户是拥有土地并承担国家赋税的人..客户是没有土地;也不直接承担赋税的人..17.特恩权:即通过国王的敕封享有在领地内行使国家对地方的政治统治权力..18.佃农和农奴:佃农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被统治者;他们自身没有土地;靠租种地主土地为生;他们与地主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同地主一样拥有政治、法律权利..农奴是欧洲封建社会时期的被统治者;他们自身没有土地;靠依附于领主;耕种领主土地为生;他们与领主之间是主仆关系;他们没有相应的政治、法律权利;并且其本人和子女的身份是非常稳定的..19.“不抑兼并”政策:即放任地主阶级任意兼并土地..20.“本色”和“折色”:夏税原以米、麦为主;是为“本色”;但亦得以绵、绢、布、丝等杂物折纳;是为折色;其后;则多以钞折纳..21.“永佃制”: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佃农有权永久性的耕种地主土地的租佃制度..。
新经济史学名词解释
新经济史学名词解释
新经济史(New Economic History)是一门研究经济的历史发展和变迁的学科,它运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来解释经济现象和问题的产生和演变。
新经济史中一些重要的学科术语包括:
1. 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值和生产能力的持续提高和扩大。
2. 经济周期: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波动,包括繁荣期和衰退期。
3. 技术进步:指新的生产技术和方法的引入,导致生产效率的提高。
4. 产权:指对生产资料和资源的所有权或使用权。
5. 制度:指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规则和机制。
6. 资本积累:指通过投资和储蓄来增加资本的过程,以提高生产力和经济发展。
7. 外部性:指一个经济主体的决策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的非市场影响。
8. 交易成本:指进行经济交易所需支付的各种费用,包括信息
获取、协商和执行合同等方面的成本。
9. 市场失灵: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导致资源浪费和经济效率低下。
10. 平衡模型:指根据一定的假设和条件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和预测的模型。
这些术语和概念在新经济史的研究中被广泛运用,帮助解释和理解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国古代经济史一、名词解释1、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经济史是研究在中国古代从先秦——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进程的学科,从历史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演变历程,涉及各种经济活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其研究对象是各种历史条件下农工商生产状况及围绕此而论的各种国计与民生、制度政策。
2、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一种土地分配方式,也是赋役征收的基本单位。
按春秋战国时人的描述,当时通过分封得到土地占有权的各级领主,在一定范围内把所辖耕地划分为一定面积的方田,分给国人或野人耕种,授予其使用权,但不得买卖。
年终,领主以实物地租或劳役地租的形式向各类劳动者征收赋役,获取部分土地收入。
因其整齐划分,沟洫相间,似一井字(一说是靠近灌溉和饮用的水井),故得此名。
春秋战国时期遭到破坏,为商周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3、工商食官:语出《国语·晋语》,商周时期实行的一种官营手工业制度。
指当时手工业和商业的生产、管理和经营活动基本由官方控制,为统治阶级服务。
其中的手工业者被称作百工,经商者称作官贾。
这种制度的产生是由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工商业的发展。
春秋战国以后,因社会结构的巨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解体。
4、正德幅利:晏婴的经济思想,“正德幅利”出自《左传》,是先秦时期讨论义利观的观点。
端正德行。
《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 孔颖达疏:“正德者,自正其德,居上位者正己以治民。
”《·襄公二十八年》:“夫民生厚而用利,於是乎正德以幅之,使无黜嫚,谓之幅利。
”5、代田法: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所创,改进的田地轮休耕作制。
将每亩田地,挖成若干条沟,每一沟的宽度和深度各为一尺,沟中凹进去的部分称为“甽”或“甽田”,沟的两旁高出来的部分(即未经挖过的地面)称作“陇”。
种子播于甽中,待出苗后,便从陇上挖土下来加在苗根旁边,随长随加。
经济史名词解释
北四行:近代中国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和大陆银行四家在北方著名的私营银行的合称,为中华民国时期北方金融集团之一。
盐业银行由河南省都督张镇芳于1915年创办于天津。
金城银行由周作民与军阀倪嗣冲及其幕僚王郅隆等于1917年创办。
中南银行由华侨商人黄奕住和上海报业资本家史量才等于1921年创办,聘胡笔江任总经理。
前面的三行投资人主要是北洋军阀,其主要业务为承购北洋政府公债、库券和对政府机关放款,并在一定程度上支配了华北的金融业务。
大陆银行成立于1919年,总行设在天津,后于1942年迁至上海。
为了巩固和扩张实力,四家银行共组“四行联合营业事务所”,合办“四行储蓄会”和“四行准备库”,并联合发行中南银行钞票。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它们又依附于国民党政权。
1948年,四行储蓄会和四行信托部改组为联合银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四行及联合银行于1952年底与其他行庄合并,组成公私合营银行。
南三行:是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合称。
三家银行都由江浙籍银行家投资创办和主持管理,并都以上海为基地,在经营上互相声援、互相支持,互兼董监,虽没有联营或集团的组织形式,但实际上收到联合经营的指臂相助的成效。
民国21年(1932年)银行联合准备库未成立前,互相对开户头,使三行之间的票据,可不托其他银行、钱庄代理,而自行轧抵清算;三行中头寸有紧缺时,互相融通支援;三行相互代理收解,互通往来,并在利息上给予优惠等。
在互兼董监方面,浙江兴业、上海两行中均有浙江实业银行的人担任董事;浙江实业银行的董事会中,也有上海、浙江兴业两行的人担任;浙江兴业银行的人还担任浙江实业银行的监察。
洋行:近代外商在中国从事贸易的代理行号。
18世纪60年代兴起散商贸易,随之产生外商代理行号。
1840年以后,外国在华洋行日益发展,是外国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工具。
怡和洋行:怡和洋行是最著名的一家老牌英资洋行,远东最大的英资财团,清朝时即从事与中国贸易。
中国经济史
中国经济史名词解释:1、经济史:是研究社会经济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门学科,是阐述和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学科。
2、宗法制:是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各级世袭的嫡长子称为宗子,享有对祖先的主祭权和财产继承权,其他嫡子和庶子只有被分封和对祖先陪祭的权力。
3、井田制: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
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
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
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
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
4、工商食官:是西周工商业的一种独特的经济模式。
当时,手工业和商业基本上由官府经营管理,官府手工作坊有司工负责,王室和诸侯都设司工,并且还设有工正等专业作坊的工官。
在官府作坊干活的手工业工人称为“工”5、王田制:公元8年王莽实行的一种土地改革制度,其核心是变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为封建土地国有制,企图以此来遏制当时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其规定为:男丁不满8人,而所占土地超过900亩的要退出超额部分,分给同族、邻里、乡党;无田农民按一夫一妇百亩授田。
由于其改革触及了既得利益的农民与封建地主的利益,遭到反抗而失败。
6、五均赊贷:王莽改制时在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社五均官,负责评定物价,收购滞销物资,经管赊贷等经济活动,是为“五均赊贷”。
7、六筦:王莽改制时有国家经营盐、铁、酒、铸钱、山泽、五均赊贷,是为“六筦”。
8、三田制:西周实行的轮荒休耕制,具体方法是把土地分成菑、新、畲三种类型,菑田种一年休耕两年,新田种一年休耕一年,畲田是种熟了的好地,不需要休耕。
9、度田令:面对西汉末年以来土地兼并的加剧和当时土地占有的实际情况,刘秀于公元39年颁发了度田令,度田,即丈量土地,包括核实户口。
中国古代经济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经济史名词解释(一)均田制:即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使每个家庭拥有一定的耕作土地。
均田制的实施旨在保证农民的基本温饱,并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生产能力。
通过均田制,古代中国实现了土地的公平分配,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二)铁钱:铁钱是指使用铁质材料铸造的货币。
中国自古就有使用铁钱的历史,铁钱具有方便携带和耐用的特点,曾经是中国古代经济中主要的交易工具之一。
铁钱在中国经济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于交易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盐铁官营:盐铁官营是指古代中国政府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和经营盐和铁等重要商品的生产和销售。
在古代中国,盐和铁是重要的社会物资,也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通过盐铁官营,政府能够有效控制盐和铁的生产和流通,实现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对市场的控制。
(四)海禁:海禁是指古代中国政府对海外贸易实行的一种禁止政策。
中国古代的海禁政策始于宋代,终于明代。
海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内的经济利益,屏蔽外来商品的竞争,保护国内工商业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保持对海洋贸易的垄断和控制。
(五)农田水利:农田水利是指对农田进行灌溉和排水的工程建设。
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工程的规模庞大,包括修筑水渠、修建堤坝、挖掘水塘等,旨在增加耕地的灌溉面积,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质量。
农田水利工程在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六)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指中国古代连接内地与西南边疆的贸易通道。
茶马古道主要用于运输茶叶和马匹,是中国与东南亚和南亚地区进行物品交流和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
茶马古道的建设和运营促进了中国茶叶产业的繁荣,也推动了中国与周边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发展。
(七)钱粮关系:钱粮关系是指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中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对于货币和粮食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钱粮关系在古代中国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牵涉到农民的经济收入和基本生活水平,也影响着钱币的流通和财政收入的获得。
中国古代经济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经济史知识点经济史是指经济领域的发展历史和经济状态的变迁史。
从广义上讲,经济史是指人类以往从事经济活动过程的总称,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事件,从狭义上说,经济史是指经济史学家通过文字以及符号等对上述经济活动活动发展规律的描述解释。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经济史知识点,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推动。
4、中原人民的迁移,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播,使所到之处经济发展。
5、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6、科学技术的发展。
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1、农业农业发展一般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治河工程、农作物的引种、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多少)、产量数(增加)、人口数(增加)。
2、手工业手工业发展表现为:⑴手工业部门的多少: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
⑵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
⑶产量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
书上讲到的手工业的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3、商业商业发展的表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4、重大水利工程⑴秦朝灵渠。
⑵汉武帝治河。
⑶隋朝大运河。
⑷唐朝大面积治河。
⑸五代钱塘江海塘。
⑹元朝漕运修建运河。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⑴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①商品种类繁多;②中原市场形成;③封建城市兴起。
⑵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①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②政府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③对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①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②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③出现新型货币--纸币;④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⑤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⑥海外贸易发达。
经济学中的经济史
经济学中的经济史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深受历史背景的影响,并且在研究经济现象的过程中,经济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经济史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历史上的经济事件,从而对当前的经济形势进行更好的判断和决策。
本文将就经济学中的经济史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经济史的定义和作用经济史是指对过去时期经济活动的研究和记载,包括经济制度、贸易往来、产业发展等内容。
经济史的主要目的是探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经济事件的原因,通过对历史数据和案例的分析,帮助我们认识经济现象的变化和演化,并为现代经济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经济史的主要内容1. 经济制度演变:经济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通过对经济制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期的经济组织形式和特点。
例如,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等,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经济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2. 贸易与商业:贸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贸易往来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途径的变化。
此外,商业活动也是经济史的一大研究内容,商业发展的历史可以反映出商品流通方式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
3. 产业与技术: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也是经济史的重要研究对象。
比如,农业的发展、工业革命等都是经济史上的重要事件,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经济周期与危机:经济活动往往呈现周期性波动,经济史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经济周期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预测和应对经济危机。
三、经济史对经济学的重要意义1. 提供经验和教训:通过对历史经济事件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为当前的经济决策提供借鉴和参考。
历史的重复出现使得经济史成为预测未来的有效工具。
2. 历史依据:经济史的研究可以为经济理论提供现实的案例和数据支持。
许多经济理论的建立和验证都是基于历史经验和数据分析的。
3. 修正错误观念:通过研究经济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以往的错误观念,纠正对经济发展的片面理解,确保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新史学名词解释
新史学名词解释新史学是一种以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来研究历史问题的学科,它主要包括文化史、社会史、经济史等研究领域,强调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深入的探究和解释。
下面将对新史学中的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1. 文化史:文化史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变迁的学科,它关注人类的思想、价值观、艺术、宗教等方面的历史变化。
文化史主要运用历史考据和理论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文化遗产、文献和其他史料的研究,来深入了解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和社会背景。
2. 社会史:社会史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以及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变迁。
社会史研究的重点包括社会组织、社会阶层、社会制度等。
社会史主要使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比如社会调查、统计分析等,以揭示社会规律和社会历史的特点。
3. 经济史:经济史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发展和经济制度的变迁。
它关注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规律,研究农业、工业、贸易等经济领域的演变过程。
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包括历史比较分析、计量经济学等,通过对历史经济数据的挖掘和解读,揭示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决定因素。
4. 口述史:口述史是一种将个人和集体记忆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的方法。
它以口述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采访和记录的方式,收集并整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口述史料。
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包括访谈技巧、叙事分析等,以便从个体记忆中获得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多样性。
5. 性别史:性别史是一种关注性别角色和性别关系在历史中的演变和作用的研究方法。
它研究性别差异在社会制度、家庭关系、劳动分工等方面的表现和影响。
性别史主要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和社会学等方法,通过对历史文献和档案的分析,揭示性别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内容:- Whitfield, S. J. (2006). The new history: Confessions and conversions. Routledge.- Burke, P. (2001). Eyewitnessing: The uses of images as historical evidenc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McCourt, D. A., & Rocha, F. (Eds.). (2017). Oral history in Latin America: Unlocking the spoken archive. Routledge.- Scott, J. W. (1988). Gender and the politics of histor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Mokyr, J. (2009). The Enlightened Economy: An Economic History of Britain 1700-1850. Yale University Press.- Thompson, E. P. (1966). 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 Penguin.- Chartier, R. (1991). The cultural origin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Appadurai, A. (1986). Theory in anthropology: Center and periphery.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28(2), 356-361.。
中国经济史名词解释
中国经济史名词解释1. 经济史 (Economic History)经济史是研究过去社会经济发展、生产、交换和消费等方面的学科。
它探讨经济制度、政策以及各种经济现象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中国经济 (Chinese Economy)中国经济指的是中国国内的经济活动和经济体系。
它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就业情况、企业发展等方面,并与国际经济关系密切相关。
3. 历史唯物主义 (Historical Materialism)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历史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4. 市场经济 (Market Economy)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其核心是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和调节经济活动。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由供求关系自由形成,企业和个人可以自主决策和进行交换。
5. 计划经济 (Planned Economy)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国家通过中央计划来安排和控制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
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对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指导和干预。
6. 改革开放 (Reform and Opening-Up)改革开放是1978年中国启动的经济改革和外向型开放政策。
这一政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国内外资本和技术的引进,开辟了一系列改革举措。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的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强调公有制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市场经济”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8. 供应链 (Supply Chain)供应链是指由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分销和最终销售组成的,将各个环节连接起来的一系列活动和关系。
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至关重要。
9. 基础设施 (Infrastructure)基础设施是指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设施和公共设施。
例如,道路、桥梁、港口、电网等都被视为基础设施,对经济的发展和运行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名词解释汇总
1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典型的经济结构,2是最典型的自然经济,它把农业和家男耕女织,以织促耕,不仅能够满足个体家庭维持生存的最低级最基本需要,而且也3地主购 4的租佃农民,通过双方订立租佃契约,确立出租者和承租者二者之间的租佃关系以及双方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承租者据此经营所承租的土地,掌握一定时期内土地的经营权,出租者基于对土地的占有权或所有权,按契约规定的 5中国政府不直接6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与英它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内容有:割让香港、五口通商、勒索巨款、协定关税、取消洋行制度、开设租界、71844年7月3日签订的。
条约共34条,美国依据得益均沾的原则,除了取得英国已取得的一切特权外,还获得了在中英条约中没有或尚不明确的世纪前期,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对中国封建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林则徐于1839年将之前缴获的2万多箱鸦片在虎门统统销毁。
它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痛恨鸦片贸易、反对外国侵9讼”的权力。
即英国人在中国犯法,不按中国法律处置, 10他们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势力,为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服务。
买办较早地接触到近代工业,并在外国在华企业中“附股搭办” 111865年成立的,是第一家以中国为创办资本为500万港元,每股250元。
总部设在香港,上海设管理行。
它在中国近代金融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12织纺业是中国传统小农家庭手工业的重要内容,以织助耕是小农经济的优势所在,但是在西方机器纺纱大量进入中国市场13在家庭纺纱业被排斥,家庭织布业也因洋布物美价廉而受到打击。
洋布需求日益扩大,土布市场不断缩小,最后几乎 14、它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农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联系程度,即它的自给率或商品率等状况。
中国传统农业是以单一粮食作物种植为 15、 通过小农经济生产条件不断恶化,加剧了中国近代农业的危机和小农经济的贫困破产来维持的,它是一种依附并服务于外国资本16、 是1853年在洪秀全直接指导面的政纲,集中体现了他对社会改革的思想。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经济史:是指以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具体发展演变过程及其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去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现象,因而它具有历史学和经济学的双重性质和特点。
经济史属于动态经济学的范畴,其研究任务就是按时序解释经济结构及其实绩。
2.中国经济近现代化:从传统经济走向现代经济的转变过程,经济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
在中国也就是工业化和伴随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表现为:生产力从手工生产转向采用机器生产;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政治上由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转向民主共和。
近代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化。
3.工商食官:西周由官府经营的工商业制度,商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基本上由官府控制,工商业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在官府作坊和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其产品和经营主要是为贵族统治者服务,这就是所谓的工商食官制度,西周设“司工”一职,总理官府手工业,其下属官员分管具体的生产部门。
官府经营商业,其商品的主要来源是官府的手工业产品,其次是农林牧副业产品和市场上的买进卖出。
4.井田制:西周时期盛行的土地制度,井田的疆理,一般是以每一方块为一百亩,作为一个耕种单位,称为一田,是当时一个劳动力所能耕种的标准。
纵横相连的九田合为一井,十井称为一成,百井称为一同。
在井田制下,卿大夫以下的贵族所分得的土地,不经王室或公室的特许,是不得随意转让买卖的,这里就是“田里不鬻”,因而称为“公田”。
西周晚期以后随着私田的出现,井田制逐步衰落。
5.授田制:西周末年到春秋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表现为奴隶主贵族的藉田经营的没落。
各国统制者相继进行了大规模的田制和税制改革。
授田制实际上是一次大规模的对国有土地的分配运动,授田的对象是个体农民和有功于国家的人,土地一经受与,可以子孙传袭,以为世业。
时间即久,即成为个人私财。
6.均田制:是北魏时期颁布的土地政策,一直延续到唐朝中叶。
整理《中国经济史》名词解释
《中国经济史》名词解释整理人尼克名词解释1.财政拨款收入:指地方财政当年当年拨付的资金。
2.事业收入: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所取得的收入。
如: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会计学会收取的会费会费收入等。
3.经营收入: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4.其他收入:指除上述“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以外的收入。
主要是按规定动用的售房收入、存款利息收入等。
5.年初结转和结余:指以前年度尚未完成、结转到本年按有关规定继续使用的资金。
6.一般公共服务(类)财政事务(款)行政运行(项):指行政单位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用于保障机构正常运行、开展日常工作的基本支出。
7.结余分配:指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的职工福利基金、事业基金和缴纳的所得税,以及建设单位按规定应交回的基本建设竣工项目结余资金。
8.年末结转和结余:指本年度或以前年度预算安排、因客观条件发生无法按原计划实施,需要延迟到以后年度按有关规定继续使用的资金。
9.基本支出:指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支出工作任务而发生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
10.项目支出:指地基本支出之外为完成特定行政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所发生的支出。
11.经营支出: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
12.“三公”经费:纳入预决算管理的“三公”经费,指部门用财政拨款安排的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
其中,因公出国(境)费反映单位公务出国(境)的国际旅费、国外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培训费、公杂费等支出: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反映单位公务用车车辆购置支出(含车辆购置税)及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安全奖励费用等支出;公务接待反映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含外宾接待)支出。
13.机关运行经费:为保障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各单位)运行用于购买货物和服务的各项资金,包括办公及印刷费、邮电费、差旅费、会议费、福利费、日常维修费、专用材料及一般设备购置费、办公用房水电费、办公用房取暖费、办公用房物业管理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以及其他费用。
中国经济史名词解释
中国经济史名词解释中国经济史涵盖了数千年的历史,其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
下面是其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1. 九州:九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单位,原本指南北沿海九个地区,后来延伸为中国领土的整体,包括华北、东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等地区。
2. 秦汉经济:秦汉经济是指中国历史上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间的经济状况。
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商币统一和土地制度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商品流通,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策并进一步完善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3. 宋明经济:宋明经济是指中国历史上公元960年至1644年间的经济状况。
宋朝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发展,商业繁荣,城市经济蓬勃发展。
明朝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继续,但也出现了土地兼并和农民起义等问题。
4. 道教:道教是中国的一种宗教和哲学思想体系,主张以道德修养和养生为主,追求"道"的境界,注重个人修炼和内心平静。
在中国历史上,道教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如在北魏时期,道教的道观成为了商业和手工业的重要中心。
5. 儒教:儒教是中国的一种宗教和哲学思想体系,强调社会和个人的道德修养、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忠诚于国家等价值观。
儒学在中国历史上对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在封建社会中,儒学经典中关于农业生产和纲常治理等观点对农业经济和社会秩序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6. 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是指中国历史上发生于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战争。
这场战争导致清朝政治和经济的进一步衰落,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指中国在二战期间对抗日本侵略者的战争。
这场战争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也促使了中国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并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和企业。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
它指的是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和调节经济,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世界经济史书中的名词解释
世界经济史书中的名词解释在世界经济史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用于解释和描述各种经济现象和事件。
这些名词不仅仅反映了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对经济活动的理论和观点,同时也展示了人类智慧的融合与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一些世界经济史书中的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
1.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指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从农业为主导的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
这一进程中,出现了大规模机器生产、工厂制造、城市化等现象。
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机器的广泛运用和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兴起,带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增长、劳动力在传统农业经济体制下的大规模迁移以及社会结构的根本转变。
2. 自由贸易自由贸易是指各国政府自由地、无障碍地进行贸易活动,并避免过度干预和扭曲市场的经济政策。
自由贸易的理念认为,通过开放市场和降低贸易壁垒,各国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实现经济增长和繁荣。
自由贸易通过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加快了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并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 金本位制度金本位制度是指以黄金为基础的货币体系。
在金本位制度下,货币的价值与一定数量的黄金相等并可以兑换,国家的货币政策和发行货币的权力受到限制。
金本位制度的优势在于稳定货币价值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但其缺点在于受限制的货币政策可能限制了政府对经济波动的调节能力。
4. 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系统,其中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和交换在市场上通过供求关系决定。
市场经济强调供求关系的自由调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市场经济通常与私有产权、竞争和自由贸易等条件相结合,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5. 全球化全球化是指全球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现象。
全球化使得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人们的思想、技术和商品可以自由流动。
全球化使得跨国企业和跨境投资大幅增加,推动了经济一体化和资源的全球配置。
然而,全球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如经济不平等、文化冲突和环境问题。
《中国经济史》名词解释
经济史即经济发展的历史,是研究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经济是怎样运行的,以及他们的运行机制和绩效;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
【交引】宋代,国家招募商人输送粮草,根据道路远近,以高于市价的价格付给称作“交引”的取款凭证,商人凭此到京师取钱,或到江淮领取茶盐等物。
交引本质上是一种信用凭证,可以转让,形成了有价证券市场;它的出现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飞钱】唐朝,商人把钱款交给本道驻京办事处——节度使或者富商家中,由其开给分为两半的票券,一半给交钱者,一半由收钱者寄回本道。
商人返回本道后到当地富商家中核对票券无误,领回钱款。
是一种典型的此地存彼地取的汇兑业务;飞钱的出现把信用制度推进了一大步。
【洋务运动】指十九世纪六十到九十年代,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一种向西方学习的改良运动;洋务派主张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但对中国近代化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钱庄】产生于明代中后期,由传统钱铺、金店发展而来。
最基本业务是钱币兑换、后来发展出存放款、发行兑换券、票据结算等业务。
钱庄的出现推动了我国金融事业的发展。
【票号】也叫票庄,最早出现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山西,也叫山西票号。
是中国的旧式银行,专门经营汇兑业务,是中国近代化发展中重要的金融力量。
同样推动了我国金融事业的发展。
1933年3月10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规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契约票据、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再用银两,中国币制开始废用银两改用银元;该制度的实施有利于货币制度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法币政策】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颁布《法币实施办法》开始实施法币政策、进行货币制度改革。
该政策规定,以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货币为法币,禁止银币流通;该政策的实施改变了中国货币制度的混乱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减租减息】1937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将减租减息政策作为解决农村问题的基本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四行:近代中国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和大陆银行四家在北方著名的私营银行的合称,为中华民国时期北方金融集团之一。
盐业银行由河南省都督张镇芳于1915年创办于天津。
金城银行由周作民与军阀倪嗣冲及其幕僚王郅隆等于1917年创办。
中南银行由华侨商人黄奕住和上海报业资本家史量才等于1921年创办,聘胡笔江任总经理。
前面的三行投资人主要是北洋军阀,其主要业务为承购北洋政府公债、库券和对政府机关放款,并在一定程度上支配了华北的金融业务。
大陆银行成立于1919年,总行设在天津,后于1942年迁至上海。
为了巩固和扩张实力,四家银行共组“四行联合营业事务所”,合办“四行储蓄会”和“四行准备库”,并联合发行中南银行钞票。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它们又依附于国民党政权。
1948年,四行储蓄会和四行信托部改组为联合银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四行及联合银行于1952年底与其他行庄合并,组成公私合营银行。
南三行:是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合称。
三家银行都由江浙籍银行家投资创办和主持管理,并都以上海为基地,在经营上互相声援、互相支持,互兼董监,虽没有联营或集团的组织形式,但实际上收到联合经营的指臂相助的成效。
民国21年(1932年)银行联合准备库未成立前,互相对开户头,使三行之间的票据,可不托其他银行、钱庄代理,而自行轧抵清算;三行中头寸有紧缺时,互相融通支援;三行相互代理收解,互通往来,并在利息上给予优惠等。
在互兼董监方面,浙江兴业、上海两行中均有浙江实业银行的人担任董事;浙江实业银行的董事会中,也有上海、浙江兴业两行的人担任;浙江兴业银行的人还担任浙江实业银行的监察。
洋行:近代外商在中国从事贸易的代理行号。
18世纪60年代兴起散商贸易,随之产生外商代理行号。
1840年以后,外国在华洋行日益发展,是外国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工具。
怡和洋行:怡和洋行是最著名的一家老牌英资洋行,远东最大的英资财团,清朝时即从事与中国贸易。
在1832年7月1日成立,由两名苏格兰裔英国人威廉·渣甸及詹姆士·马地臣在中国广州创办。
怡和洋行早年参与对中国贸易,主要从事鸦片及茶叶的买卖。
1843年上海怡和洋行成立。
1872年以后怡和洋行放弃对华鸦片贸易,之后怡和的投资业务逐渐多元化,除了贸易外,还在中国大陆及香港投资兴建铁路、船坞、各式工厂、矿务;经船务、银行等各行业。
洋行对香港早年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亦是首家在上海开设的欧洲公司,和首家在日本成立的外国公司。
1949年后,怡和在中国大陆的大部分资产及生意被收归国有。
旗昌洋行:是19世纪远东最著名美资公司,1818年由商人塞缪尔·罗素创办于广州。
从事广州至波士顿之间的跨国贸易。
早期主要的经营项目是茶叶、生丝和鸦片,主要贸易伙伴是广州十三行富商伍秉鉴。
1846年,旗昌将总部迁往上海外滩9号。
1862年,旗昌洋行的金能亨开办了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旗昌轮船公司,建造十六铺“金利源码头”,开通上海-汉口航线,占有长江航运80%的份额。
1867年又开通上海-天津沿海航线。
1862年至1877年也称旗昌时代。
在19世纪中叶,旗昌商人囊括了美国驻中国主要通商口岸的领事职位,几乎包办了美国在华的外交事务。
财政: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财政的职能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及稳定和发展职能。
财政的基本特征是:1.阶级性和公共性:由财政或政府的关系产生了财政的两个并存的鲜明特征,即阶级性和公共性。
2.强制性和非直接偿还性:财政的强制性是指财政这种经济行为及其运行时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令来实施的。
财政的非直接偿还性是指国家征税后,税款即归国家所有,对纳税人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也不需要偿还3.收入与支出的对
称性。
财政的运行过程是有收有支,因而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构成财政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
财政的重要作用:1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2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为巩固国防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5.可调节资源配置。
6.促经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7.促进经济机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关于买办的研究现状:
关于买办的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于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认识。
1979年以来,关于买办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
1979年聂宝璋发表了《中国买办资产阶级的发生》一书,以丰富的中外文资料为基础,用总体研究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论述了19世纪买办阶级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1982年黄逸峰等发表了《旧中国的买办阶级》一书,该书认为买办资本有5种形式,包括通过投资、附股或合营等形式与外国资本家合作的资本,与帝国主义资本直接其中联系并受其控制的生产企业、商业、金融业等的资本,以及官僚买办资本等,所以该书所说的“买办”范畴特别大;汪敬虞从剖析著名买办唐廷枢入手,对近代早期的买办活动及买办与民族资本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严中平于1986年撰文论述了中国买办阶级发生的特点等,在他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一书里也详尽论述了甲午战争前买办活动、买办制度及买办资本积累等;王水对近代买办也进行了较为系统详细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被许涤新、吴承明主编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所吸收。
[16]其他有关买办的论著亦有不少。
如何评价买办的活动?这是80年代以来争议较大的问题。
严中平、聂宝璋、黄逸峰、姜铎都认为旧中国存在着买办资产阶级(但他们之间在划分这一阶级的范畴方面也存在着分歧),并基本上对买办活动持否定态度,例如,严中平认为买办处在投靠、勾引和支持外国资产阶级入侵中国的帮凶者的地位,在外国资产阶级的操纵、指使和庇护之下,发挥为外国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的作用。
汪熙认为买办既是外国资本主义侵华的桥梁,又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先导。
汪敬虞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生过程时强调了买办在其中的积极作用。
丁日初提出,“无论是直接帮助洋行开展对华贸易的买办,还是间接为洋行推销商品或收购我国农副产品供应洋行的新式商人,他们都不是民族的罪人”。
他还反对过去一些论者认为买办由洋行付给薪水和佣金就是受洋商的“豢养”的说法。
王水不赞成把买办看成只有落后性和反动性,他认为买办之间也有进步、落后、反动的差别,他还指出“把买办投资于工业称为民族工业,把买办投资于商业称为买办商业,在概念上也会引起一些混乱。
”学者们逐渐加强了对具体人物、具体企业、具体事件的研究,以深化对买办活动的认识。
例如,汪敬虞在论述唐廷枢等买办协助外国资本主义对华掠夺和剥削的同时,也肯定了唐廷枢在中国资本主义发生过程中所起的某些积极作用,并对唐廷枢和郑观应这两个买办人物的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
夏东元等对郑观应的研究、丁日初、杜恂诚对虞洽卿的研究,以及刘宏等对招商局发展过程中买办作用的研究,等等,都对买办研究的具体化作出了贡献。
近年来一些中青年学者对买办的评价进一步上扬,例如胡愈越认为买办是中国近代第一代企业家,对中国近代化发挥了促进作用;陶有伦也强调了买办在推动近代工业发展,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