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方案
一引领、三协同、三交叉、四融合、五联动”新文科建设新范式
一引领、三协同、三交叉、四融合、五联动”新文科建设新范式“一引领、三协同、三交叉、四融合、五联动”是一种新的文科建设范式,旨在推动文科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一引领”是指以立德树人为引领,推动文科教育的全面发展。
这一方面要求在文科教育中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协同”是指校内协同、校校协同和校企合作三种协同方式。
校内协同是指学校内部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合作,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校校协同是指不同学校之间的合作,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
“三交叉”是指跨学科交叉、跨专业交叉和跨课程交叉。
跨学科交叉是指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以促进知识的创新和发展。
跨专业交叉是指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以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跨课程交叉是指不同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以实现知识的整合和优化。
“四融合”是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以及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融合。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旨在培养既有专业能力又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旨在实现课堂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
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融合是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
“五联动”是指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的联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动、教师教学与科研的联动、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的联动以及学校与企业行业的联动。
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的联动旨在实现教材的更新和优化。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动旨在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应用。
教师教学与科研的联动旨在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的联动旨在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学校与企业行业的联动旨在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
“一引领、三协同、三交叉、四融合、五联动”是一种新的文科建设范式,旨在推动文科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融合四阶递进学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四融合四阶递进学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各个高校纷纷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旨在探讨“四融合四阶递进学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以期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参考。
1. “四融合”概念“四融合”指的是专业融合、课程融合、学科融合和实践融合。
专业融合是指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在跨学科的环境中学习;课程融合是指将不同学科的课程进行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学科融合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实践融合是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四阶递进”概念“四阶递进”指的是基础阶段、拓展阶段、深化阶段和实践阶段。
基础阶段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拓展阶段是指学生在基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跨学科的知识拓展和扩展;深化阶段是指学生在拓展阶段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实践阶段是指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
3. “学赛一体”概念“学赛一体”指的是学习和竞赛紧密结合。
学生在学习的参加各种各样的竞赛,通过竞赛提高自身能力、积累经验、拓展视野。
1. 专业融合实践在“四融合四阶递进学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中,专业融合是首要的环节。
通过开设“专业前沿探讨”、“跨学科创新设计”等课程,打破传统的专业界限,让学生进行跨专业的学习和交流。
学校还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跨专业的课程,开展跨专业的合作研究项目。
这样的做法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课程融合实践课程融合是“四融合四阶递进学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跨学科的整合,建立了“课程交叉引领”机制,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精简和优化。
高职院校“四融”文化育人体系构建路径
高职院校“四融”文化育人体系构建路径秉承“以文化人”的思想取向,高职院校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增强教学的特定性,提高育人的实效性,提升本土化特色。
高职院校突出区域、民族、职教、校本等特色,通过汲取地方革命历史或革命精神所体现的红色文化,区域民族优良传统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企业精神及大国工匠精工制作所涵养的工匠文化,以及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和传统专业所积淀的校本文化,将红色基因、民族传统、工匠精神、校史底蕴“四元”融合,构建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义、与高职院校师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等表达需求相一致的文化育人内容,达到赓续红色文化、崇尚民族文化、弘扬工匠文化、传承校本文化的目的,实现文化育人内容由“碎片分布”转向“多位一体”。
一是以革命文化弘扬为关键,挖掘和发挥红色资源独特的价值功能,建设红色文化育人基地。
以“爱党爱国、守责守纪”作为革命文化育人的理念,通过多角度、立体式革命文化的宣传教育和体验教育,使学生厚植爱党爱国情怀,树立责任意识和纪律观念。
校内外共建爱国主义教育中心、红色教育基地等,积极收集和引进革命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
以重大纪念日为契机,开展革命文化教育,规范学生社团和军训管理,发挥革命文化育人的功能。
二是以民族文化传承为重点,开展民族节日节目展演和民族文体活动展示等民族文化育人活动。
以“团结友爱、诚信尚美”作为民族文化育人理念,充分挖掘区域和世居民族文化所蕴含的育人元素,培养学生和善友爱、诚实诚信、以礼待人、以美化人的品质,在学校的展厅、实训基地、教室展示民族文创作品和民族服饰等,开展民族技艺比赛、民族风俗展示、民族体育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民族艺术和民族体育特色。
借助大师工作室,立足区域民族文化传播和民族技艺展示,使之成为特色教学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育人的功能。
三是以工匠文化融入为要求,依托产教融合和课程思政项目建设,推行工匠文化育人改革。
以“敬业专注、精细创新”作为匠心文化育人理念,积极引入企业匠人文化,开展工匠精神宣传活动,培养学生辛勤工作、专心致志、精益求精、创造创新的工匠精神。
“四融合五对接”: 高职高端服务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四融合五对接”:高职高端服务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加速,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重要。
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端人才的支撑,而高职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与高端服务业的融合和对接尤为重要。
探索“四融合五对接”高职高端服务业人才培养机制,对于促进高职教育与高端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四融合”是指高职教育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包括产教融合、校企融合、学工融合和中西融合。
产教融合是指学校与服务业企业合作开展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实现学校教育资源和企业实践资源的有机结合。
校企融合是指学校与企业在财务、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
学工融合是指学校教学环境和工作环境的融合,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中西融合是指结合国际先进理念和本土文化,培养符合国际标准和国内需求的高端服务人才。
二、“五对接”是指高职教育与高端服务业的关键对接,包括产业对接、技术对接、需求对接、资源对接和市场对接。
产业对接是指高职教育与相关服务业产业的结合,将产业需求纳入培养计划之中。
技术对接是指高职教育与高端服务业的前沿技术的交流和创新,使学生具备熟练运用前沿技术的能力。
需求对接是指教育培养的目标和服务业需求的对接,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直接投入到高端服务业中。
资源对接是指学校教学资源和服务业实践资源的有机对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学实践环境。
市场对接是指高职教育与服务业市场的紧密对接,为学生创造适合就业的市场环境。
三、高职高端服务业人才培养机制应当注重“四融合五对接”的理念,具体表现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和学习环境等方面。
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高端服务业的需求,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到实际工作内容,并具备相应的技能。
在实践教学上,学校要建立起与服务业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和实训机会,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
“四化四制四融合”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路径探索——以北京邮电大学双创实验班为例
“四化四制四融合”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路径探索——以北京邮电大学双创实验班为例“四化四制四融合”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路径探索——以北京邮电大学双创实验班为例近年来,高等教育面临着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的重大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北京邮电大学创立了双创实验班,并通过实施“四化四制四融合”的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四化”即理论化、模块化、工程化和社会化。
理论化是指将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模块化则是将课程划分为不同的模块,以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和全面地学习;工程化是指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社会化是指将学生引入社会实践,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四制”分别是选拔制、培养制、考核制和保障制。
选拔制是指通过选拔考试等方式,挑选出具备一定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进入实验班;培养制是指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考核制是指通过考试、论文和实践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测;而保障制是指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环境条件,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
“四融合”即课程与导师融合、学习与实践融合、专业与能力融合和学校与社会融合。
课程与导师融合是指将导师的指导和教学形成有机结合,帮助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学习与实践融合是指将学习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实践中的问题解决和创新实践来提高自身能力;专业与能力融合是指将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能力结合起来,培养出具备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学校与社会融合是指通过与企业、科研机构等社会资源的结合,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北京邮电大学双创实验班在这四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首先,在“四化”方面,实验班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培养计划,通过构建多个专业实践基地和实验室,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其次,在“四制”方面,实验班通过严格的选拔和考核程序,确保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融合四阶递进学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四融合四阶递进学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四融合四阶递进学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基于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方式。
本文将探究该模式的实践研究,对该模式的优势及不足进行分析,并探讨该模式如何在未来的人才培养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四融合”指的是学科融合、知识融合、实践融合和文化融合。
在该模式下,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融合,强化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同时,实践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文化融合则是通过文化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具备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
“四阶递进”指的是知识、技能、素质、创新四个层次的递进式培养。
在该模式下,学生不仅获得了理论知识,还通过实践融合培养了技能,素质和创新能力。
这种递进式培养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更可观的竞争力。
“学赛一体”则是指在该模式下,学习和比赛相结合。
比赛的形式可以是内部或者外部的,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同时,比赛也是考核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不过,该模式也存在不足。
首先,该模式需要充分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而在一些学校或者教育机构,这些资源可能不足。
其次,该模式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够显现出其优劣。
如果实践时间不够,在学生的表现和成果上可能难以得到深刻的体现。
此外,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该模式的要求相对较高,学生需要具备更高的学术和实践能力。
因此,在未来的人才培养中,该模式需要更为广泛的应用。
在实践方面,学校和教育机构需要更加重视实践融合,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在比赛方面,学生不仅需要参加一些内部比赛,还需要参加更多的外部比赛,这样才能够接触更多的竞争对手,并获得更多的成长机会。
此外,学校和教育机构还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跨文化交流机会和资源,并充分考虑到文化融合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
“四通四融四结合四证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四通四融四结合四证书”人才培育模式的创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模式改革摘要: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作为培育适应现代企业管理需要的专业人才的重要渠道,其人才培育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模式的创构——“四通四融四结合四证书”模式进行探讨,旨在为高职教育提供人才培育模式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育模式;创构;四通四融四结合四证书第一章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进步,工商企业的管理需求也日渐增长。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作为针对这一需求进行人才培育的重要方向,亟待进行人才培育模式的改革。
然而,目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分离等。
因此,本文将探讨一种新的人才培育模式——“四通四融四结合四证书”模式,旨在为提提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育质量提供创新思路。
第二章“四通四融四结合四证书”模式的构建“四通四融四结合四证书”模式的构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育的全方位融合,使同砚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
此外,通过四证书的授予,既可以鼓舞同砚乐观参与各项实践活动,又可以提升同砚的竞争力。
2.1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通识教育是培育同砚综合素养和跨学科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专业教育则是同砚精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
为了使同砚既具备全面的素养,又精通结壮的专业技能,需要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设一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例如“工商企业管理与社会进步”、“跨文化管理与国际化经营”等。
2.2 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创新创业是当代企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也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同砚必备的能力。
因此,在人才培育模式中,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其中。
老师可以通过案例探究、团队项目等方式培育同砚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并为同砚提供切实可行的创业机会。
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高职教学改革的“四个融合”
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高职教学改革的“四个融合”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高职教学改革显得尤为迫切。
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高职教学改革需进行“四个融合”,即课程融合、专业融合、理论实践融合、校企融合,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一、课程融合现今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课程体系较为僵化,很难满足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教学改革需要进行课程融合。
具体来讲,就是要将传统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融合,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推动课程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全面地掌握所学知识,更好地为将来的实践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程融合也需要注意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将新兴技术和知识融入使得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需求。
课程融合不仅需要学校与企业进行密切的合作,还需要引入优质教育资源,使得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更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只有做到课程融合,才能更好地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
二、专业融合传统的高职教育中,不同专业之间的藩篱较高,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只知道本专业的知识,对于其他专业的知识了解甚少。
这种状况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违背,因此高职教学改革需要进行专业融合。
专业融合意味着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叉学习、互相借鉴,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和跨学科能力。
这样的做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通过专业融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进行交叉学习、项目合作等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为他们将来的创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专业融合,可以使高职教育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需求,更好地适应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理论实践融合在高职教育中,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理论脱节实践的问题。
“四融合四阶递进学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四融合四阶递进学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在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中,“四融合四阶递进学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
这种模式强调学校教学与学生竞赛相融合,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专业知识与跨学科能力的结合,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本文将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通过实践案例来验证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1.四融合的内涵与特点“四融合”是指教学融合、竞赛融合、专业融合和素质融合,这四个方面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四融合”的内涵。
教学融合是指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
竞赛融合是指将学科竞赛和创新竞赛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参与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专业融合是指将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相互结合,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
素质融合是指将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
“四融合”模式的特点是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跨学科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
2.四阶递进的实施路径与方法“四阶递进”是指培养路径的递进性、阶段性和个性化。
教学融合的递进是指教学内容的递进性,从基础知识到专业知识再到实践能力的培养。
竞赛融合的递进是指竞赛项目的递进性,从学科竞赛到创新竞赛再到国际竞赛的递进。
专业融合的递进是指跨学科能力的递进,从专业基础到专业深化再到跨学科能力的递进。
素质融合的递进是指综合素质的递进,从综合素质的基础培养到能力的深化再到素质的综合提升。
“四阶递进”模式的实施路径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个性化的培养计划,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渐进式教学和学生发展的渐进式培养。
3.学赛一体的效果评价与成果展示“学赛一体”是指学校教学与学生竞赛相融合,通过竞赛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四融合四阶递进学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四融合四阶递进学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四融合四阶递进学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将教学、科研、学术竞赛和实践
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将对这种模式的实践研究进行探讨。
该模式的核心是融合。
教学与科研、学术竞赛和实践相融合,形成一种有机的整体。
通过将教学与科研融合,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术竞赛和实践也能够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该模式的特点是递进。
人才培养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因此培养模式也应该是递进的。
通过设立不同级别的学术竞赛和实践项目,让学生逐渐接触到更复杂、更高级的问题。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模式的实施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要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竞赛和实践项目,提供相应的
支持和指导。
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要建立
相应的评价机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融合四阶递进学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要求的人才培
养模式。
通过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学术竞赛和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通过递进的方式,让学生逐渐接触到更高级的问题,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学
赛一体则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该模式的实施还需要克服一
些难题,需要教育者共同努力。
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多元化、综合化人才的需求。
为了培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人才,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现有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将学科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有机融合在一起,培养具备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这种培养模式强调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科知识的融合。
传统的教育体系往往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但忽视了学科之间的联系。
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科学的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习数学、物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以便更好地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专业技能的融合。
传统的教育体系往往将学生培养成具备某个专业技能的人才,但缺乏其他领域的综合素质。
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开设多个专业方向以及跨学科实践项目,培养学生具备多个领域的专业技能。
例如,学生不仅学习软件开发技术,还需要学习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技能,以便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
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创新能力的融合。
传统的教育体系往往侧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很少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开设创新实践课程和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参与科研团队,开展独立研究,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人文素养的融合。
传统的教育体系注重学生的专业素养,但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
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开设人文课程和社会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学生可以参与社会志愿者活动,了解社会问题,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和责任心。
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注重多元化、综合化发展的培养模式。
“四融合四阶递进学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四融合四阶递进学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培养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了教育界和企业界共同面临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人才培养战略,探索适合当今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基于“四融合四阶递进学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践研究,旨在为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四融合”即融合课程与项目、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学科与行业、融合国内与国际;“四阶递进”即入门级、提高级、专业级、综合级;“学赛一体”即学习和比赛相结合。
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实现课程与项目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与行业的深度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国内与国际的广度结合,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此基础上,“学赛一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参与竞赛的主动性和团队协作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二、实践研究的具体措施1. 构建“四融合”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构建了“四融合”课程体系,充分融合了理论教学和实践项目。
引进国际先进课程,开设国际化专业课程,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通过课程项目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推进“四阶递进”培养模式学校将人才培养过程分为入门级、提高级、专业级和综合级四个阶段,采取渐进式培养模式,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
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课程设置和实践项目,确保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获得系统的培养和全面的提升。
3. 强化“学赛一体”教育模式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将学习与比赛相结合。
通过参与比赛,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实践效果的评估与展望1. 实践效果的评估通过对“四融合四阶递进学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可以明显看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
“四融合四阶递进学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四融合四阶递进学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素质的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成为当前大学教育的重要问题。
为了更好地培养“四个全面”人才,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高校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实践、创新和创业相融合。
本文将介绍一种“四融合四阶递进学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对其实践研究进行探讨。
一、“四融合”理念“四融合”即指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融合、学科知识与实践技能融合、学生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融合、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融合。
1.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融合高校需要从市场的角度出发,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针对市场变化有针对性地开设适应性强的课程。
同时,学校教育也需要与社会的多元化需求相适应,注重开展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2.学科知识与实践技能融合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高校应当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从而增强实践能力。
3.学生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融合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提升需要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实现。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我,知道自己在“四个全面”中的缺陷,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开创更加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4.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融合通过将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
二、“四阶递进”模式“四阶递进”模式是指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职业实践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递进关系。
1.基础课程通过基础课程学习,学生可以对该领域的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核心课程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该领域,掌握更为精准的知识和技能。
3.职业实践课程实践能力是学生竞争力的重要保障,通过职业实践课程学习,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融入实际操作。
综合实践课程是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全面性素质提升的途径。
三、“学赛一体”实践“学赛一体”是指将团队建设和比赛培训相结合。
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对于具有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四融合人才需求更加迫切。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它是基于对人才培养的新认识和新要求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
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跨学科综合能力,以适应和应对现代社会复杂多变的需求。
首先,注重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往往过于注重学生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对其他学科的知识了解较少。
而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具备广泛的知识面,不仅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有深入的了解,还要对其他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和了解。
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其次,强调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和创新活动,并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再次,注重社会与学校的紧密合作。
在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学校通过与社会合作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和创新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创新的平台。
同时,社会也通过与学校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创新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和提高素质。
最后,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只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而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具备综合能力,包括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跨学科综合能力等。
综上所述,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根据现代社会需求而形成的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注重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强调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社会与学校的紧密合作,以及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专业群建设案例——实施“三协同四融合三对接”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信息技术专业群建设案例——实施“三协同四融合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当今大数据、物联网、云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广泛,催生了物联网智能设备开发、云计算应用、大数据分析等新型技术岗位,且岗位技能需求呈现多学科多领域跨行业等趋势。
而目前高职院校类信息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只是注重单领域,存在以下不足和挑战:一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不够。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类专业教学内容不能紧跟技术发展趋势。
二是各专业课程共享性不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转型升级需求不匹配。
三是传统教学模式与新技术新环境新学情不相适应,复合型、综合性人才培养缺乏有效手段。
四是信息类专业赋能传统专业升级作用发挥不足。
一、实施背景信息技术专业群由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软件技术专业、动漫制作技术专业五个专业组成,同属于电子信息专业大类。
山东省“十三五”规划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工作中指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为着力点,精准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高端化工、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现代金融服务等“十强”产业,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专业(群),旨在支持引导高校促进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紧密对接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改造,实现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对接产业、适应需求的专业群,重点打造“新工科”专业(群),着力培养一批适应新旧动能转换“四新”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我省“十强”产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
电子信息专业群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围绕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进行专业方向的拓展,依据产业技术特色及企业岗位需求,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计算等多种技术整合了与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及网络设备的运行、维护与管理以及云计算技术、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与服务、网站建设与维护、数字媒体信息处理等职业群相对应的,有共同资源基础、技术基础和社会关联基础的相近专业,对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建设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完整word版)四结合四融合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介绍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四结合四融合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介绍“四结合四融合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实训环节与职业资格相结合,推动实训教学模式创新;将实习岗位与就业岗位相结合,促进学生“零适应”就业。
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合,实施“训证岗”一体化建设;课程实习与技能大赛相融合,实施“学训赛”一体化建设;专业教师与技术专家相融合,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学校考核与企业评价相融合,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毕业证+职业资格证”相结合,搭建学生顺利就业的通道。
通过实施“四结合四融合双证书”为内涵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专业目标更加明确,课程设置更加清晰,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实训条件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不断完善实施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具体如下表:“四结合四融合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表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要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入学时去企业参观实习+仿真模拟实习+后置顶岗实习),即新生入学后,首先进行认知实习:通过到各类企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岗位参观,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和课内训练后,集中进行第二阶段的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参加主管机关的考试与评估;理论、实操考试全部及格的同学进行第三阶段的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的计划和内容根据不同企业的特点由校企共同制定,顶岗实习期间由用人单位考核学生的表现,实习成绩由企业和指导教师共同评定。
学生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实习,为将来工作实现无缝对接做好准备。
根据学校德育教育整体目标,结合专业实际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以德育课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为主,使产业文化进教育、行业文化进学校、企业文化进课堂,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以第二课堂活动、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活动为补充,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构建全员育人模式,将企业文化渗透到教学内容、实训场所、校园环境,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
“双主体、四融合、六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例
探索篇誗人才培养“双主体、四融合、六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例文|魏日成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职业学校汽车相关专业的热度居高不下,特别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专业方向覆盖面广,学生就业率高。
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很多职业学校开设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存在一些普遍问题,如课程体系陈旧,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不能及时对接行业高质量发展新业态,从而导致人才培养适应性不足;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与企业真实工作情景契合度不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有偏差;缺少支撑教学资源的载体,专业教学资源碎片化,资源数量、质量、系统性无法满足模块化教学的需求。
一、校企育人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离不开校企育人双主体育人作用的发挥,而其作用发挥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便是建立更加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与产业需求变化联合机制,进一步明确对人才进行培养的目标和方案,有力地推动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这两大方面的精准对接和动态更新。
在此期间可以通过组建“冠名班”“现代学徒制班”等方式推动常态化校企交流,每年召开企业参与的专家指导委员会会议,共同建立、优化、完善相关机制、方案,共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并贯穿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从而形成校级实践教学标准;建立校企互兼互聘制度,合作企业技术总监、技能大师进校园,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团队;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工作手册等课程资源。
二、“岗课赛证”四融合学校应深度调研产业链发展情况,瞄准岗位需求,将课程标准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结合学业水平考试考纲要求,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以“赛”为促,借助大赛平台,引入竞赛标准,以赛促教、促改、促研、促建、促训;以“证”为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为依据、理论教学和职业实践同步推进,融通多类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教育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中的绝大多数学生还没有牢固掌握学科知识,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他们所积累的学习经验也并不丰富,自主学习意识薄弱,在学习过程中,很有可能会由于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而产生诸多困惑。
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高职教学改革的“四个融合”
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高职教学改革的“四个融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职教育作为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使命。
随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职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高职教育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高职教学改革需要进行“四个融合”,即理论与实践融合、学校与企业融合、专业与行业融合、教学与科研融合,以此来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
一、理论与实践融合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传统的高职教育存在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分离的现象,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之间存在较大的鸿沟。
高职教育需要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够更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这就需要学校强化对实习实训的组织和指导,建立健全实习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的需求,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学校与企业融合学校与企业是高职教育的两个重要主体,学校与企业的融合是高职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
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与企业用人需求存在较大的脱节,学生毕业后往往面临着找工作难、用工难的问题。
高职教育需要进行学校与企业的融合,促进校企合作,构建产教融合的合作模式,让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更好地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这就需要学校积极开展产教合作项目,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开设企业实训课程,引导学生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和行业发展动态,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企业输送符合要求的技术型人才。
三、专业与行业融合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脱节,学校开设的专业和实际用工市场的需求存在偏差,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行业的需求。
“四融合四阶递进学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四融合四阶递进学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
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的趋势,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四融合四阶递进学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备受关注。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主要被培养为单一专业的人才,缺乏跨学科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而“四融合四阶递进学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融合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以及设置层级递进的学习目标和赛事竞赛项目,使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四融合四阶递进学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践研究,探讨其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效果,以及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启示。
通过对该模式的深入研究,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四融合四阶递进学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践研究,深入探讨该模式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和效果。
具体目的包括:1.分析该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和内涵,探讨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所起到的作用;2.通过实践研究,探讨该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和效果,探讨其对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和职业规划的影响;3.评估该模式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相关高校和教育机构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4.探讨该模式的创新点和亮点,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和展望,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通过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 正文2.1 四融合四阶递进学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四融合四阶递进学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是以“四融合”和“四阶递进”为核心,以“学赛一体”为特色,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四融合”指的是将学科融合、课程融合、教学方法融合和实践环节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
四链融合落实方案
四链融合落实方案一、政策支持为了促进四链融合,首先需要获得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应制定有利于四链融合的政策,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人才政策和产业政策等。
同时,应设立专门的四链融合协调机构,负责推动四链融合的各项工作。
二、平台搭建搭建四链融合平台是推动四链融合的重要措施。
平台应集合技术、产业、金融、市场等资源,促进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和市场链的深度融合。
平台应提供信息共享、资源整合、项目对接等服务,为四链融合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三、人才培养四链融合需要具备高素质的人才支撑。
应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高校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
同时,应鼓励企业加强内部人才培养,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四链融合的重要动力。
应加强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
同时,应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
五、金融服务金融服务是推动四链融合的重要环节。
应加强金融服务的创新和拓展,为四链融合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支持。
包括提供融资支持、投资引导、风险评估等服务,为四链融合提供强有力的金融保障。
六、市场开拓市场开拓是推动四链融合的重要途径。
应加强市场开拓力度,扩大市场覆盖面和市场份额。
同时,应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共同开拓市场,实现互利共赢。
七、生态建设生态建设是推动四链融合的重要保障。
应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促进产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应加强与各类企业的合作,共同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八、行业监管行业监管是推动四链融合的重要手段。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四链融合的监管力度,规范行业秩序,防止不正当竞争和资源浪费。
同时,应建立完善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体系,为四链融合提供统一的指导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四结合四融合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方案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四结合四融合双证书”
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方案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是我校重点建设专业,主要面向青岛及山东半岛装备制造业,培养熟练机电设备操作与维修、机电产品设计与工艺、电气设备安装调试以及机电产品营销和技术服务等提升装备制造业需要的技能人才。
“四结合四融合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实训环节与职业资格相结合,推动实训教学模式创新;将实习岗位与就业岗位相结合,促进学生“零适应”就业。
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合,实施“训证岗”一体化建设;课程实习与技能大赛相融合,实施“学训赛”一体化建设;专业教师与技术专家相融合,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学校考核与企业评价相融合,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毕业证+职业资格证”相结合,搭建学生顺利就业的通道。
通过实施“四结合四融合双证书”为内涵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专业目标更加明确,课程设置更加清晰,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实训条件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不断完善实施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建设思路
(一)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学校领导、部分用人单位专家、专业骨干教师组成,每年的12月份进行专业发展与下年招生的研讨会,通过调研发现,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等岗位的社会需求量较大,我们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通过“增”、“删”、“合”等手段,重组与优化教学内容,体现职业特色,加强这方向的教学强度,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
(二)制定校企深度融合的“四结合四融合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
2013年11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召开了年度第一次会议,会议起草并通过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及组织机构。
会中,校企双方人员针对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构建了校企深度融合的“四结合四融合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
“四结合四融合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流程图
(三)多方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为彰显职业教育的特点,通过调研收集和分析机电专业社会人才需求状况信息,了解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对机电专业人才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的变化和趋势,结合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四结合四融合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确定本专业培养的目标为: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围绕青岛及周边地区经济对机电技术应用领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从事机电技术工作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熟练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修等操作技术的一线技术工人及机电产品营销人员。
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来培养与半岛地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具有较强的创新与团队协作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智能工人。
二、建设目标
通过实施“四结合四融合双证书”为内涵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专业目标更加明确,课程设置更加清晰,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实训条件进一步完善,凸显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使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不断完善实施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建设主要内容
(一)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在研究、构建、运行“四结合四融合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切实对接、有效融合现行课程体系中有关职业道德修养、职业技能训练、专业岗位技能、职业核心能力等资源。
从岗位需求出发,打破“三段式”学科课程体系,摆脱学科课程
的思想束缚,将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始终。
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优化“学训赛,训证岗”一体化教学模式和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完善产、教、训一体化实境训练和虚拟仿真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环境。
与企业合作,修订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由企业参与开发适应企业生产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及新教学模式的项目教学法校本教材。
(二)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努力实现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在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中,突出体现机电技术应用技术专业的职业性、开放性,新建电气仿真实验室、3D打印技术实验室和名师工作室。
积极与企业合作,从学生的就业岗位出发,以培养岗位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思路,推行“学中练,练中学”教学模式,新建4个校外实训基地,构建融校内外教学实践、企业顶岗实习于一体的“立体化”人才培养环境,促进实习岗位与就业岗位的快速结合。
(三)校企深度融合,搭建良好平台
通过示范校建设,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与青岛周边近30家企业建立了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
本着“互惠双赢”的原则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合作模式灵活多样,有“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生产见习、顶岗实习、共建实训基地、开设职工培训班等形式。
例如,机电专业部每年组织学生在青岛周边对口企业进行近一个月的实践生产实习,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就业方向,同时也加强企业和学生的双向选择。
实现了“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双回”模式、“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交替进行”的“多轮”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是一项双向活动,双方会定期开展交流沟通工作。
学校将定期组织人员到企业进行实习生、毕业生用工回访,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参加技术、设备等培训,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或见习生产。
企业定期派遣高级技术人员来校开设讲座,或对师生进行现场指导。
通过校企互动,使师生能收获更多的实践知识与能力,使企业技术人员增长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有效融合。
(四)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机电专业部通过聘、培、下、带四个途径积极开展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以尽快实现专业教师与技术专家的融合。
从行业企业招聘教师16名工程技术专家和能
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在职专业教师中90%以上参加过省级、国家级培训;实行专业教师每人每年至少有2个月的入企挂职锻炼制度,建设期共有74人次下企业锻炼。
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以老带新,引导教师实现角色转换,尽快胜任教学岗位。
(五)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体制是保障“四结合四融合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重要前提。
1.完善学生多元化评价体系。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专业技能,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多个评价主体,依据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多方面的评价。
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
实行学生评价+学生互评+学校评价+企业评价四合一的考核机制。
二是评价方法多样化。
学业评价+课堂纪律评价+证书替代评价+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2.健全教师质量评价体系
为了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的管理。
建立健全教师岗位竞争、激励、约束、退出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环境,将考核结果与教师职称聘任、职务晋升、收入分配等挂钩,做到奖优罚劣,优劳优酬;定期评选表彰在师德建设、教书育人、教学改革、技术研究中做出显着成绩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