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册12月联考测试题

合集下载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联考12月试题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联考12月试题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其次次联考(12月)试题本试卷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国强化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刚好推广有效方药和中成药,有效削减轻型和一般型向重型、重型向危重型发展,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主动评价。

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参加面之广、参加度之深、受关注程度之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派出5批近800人的专业队伍驰援武汉,全国支援武汉的医疗队里有4900余人来自中医药系统。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运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运用了中医药,占90.6%。

临床疗效视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纳入国家卫健委第三版诊疗方案,并在后面几版不断完善。

第五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特地设置了中医治疗内容,针对医学视察期、临床治疗期和复原期列出了中医诊疗方案。

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中国抗疫实践受到世界关注。

国际临床评价指标认为,对于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真正反映疗效的关键指标是转重率。

临床发觉,中医验方在减轻发热咳嗽症状、限制病情进展、提升人体免疫力方面有独特优势。

德国病毒学家奇纳特尔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中医药在防止病毒吸附细胞、病毒复制等方面有明显效果。

”作为欧洲第一个实现中医药立法的国家,匈牙利在抗击疫情之初就特别重视中医药的作用。

今年2月底,在匈中医师就起先熬煮可以增加免疫力的中药茶饮,并免费向当地民众发放。

“中医药能因人而异地进行针对性治疗,帮助病人减轻病症,独特优势和作用显著,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获得越来越广泛认可。

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年云学名校联盟高二年级12月联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2月20日9:00-11:30 时长: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现代技术正在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发展,不断创造出令人瞠目的奇迹。

人们奔走相告:数字化生存来了,克隆来了……接下来还会有什么东西来了?尽管难以预料,但一切都是可能的,似乎没有什么事情是现代技术办不到的。

面对这个无所不能的怪兽,人们兴奋而又不安,欢呼声和谴责声此起彼伏,而它对这一切置若罔闻,依然迈着它的目空一切的有力步伐。

按照通常的看法,技术无非是人为了自己的目的而改变事物的手段,手段本身无所谓好坏,它之造福还是为祸,取决于人出于什么目的来发明和运用它。

乐观论者相信,人有能力用道德约束自己的目的,控制技术的后果,使之造福人类,悲观论者则对人的道德能力不抱信心。

仿佛全部问题在于人性的善恶,由此而导致技术服务于善的目的还是恶的目的。

②然而,有一位哲学家,他跃出了这一通常的思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便从现代技术的早期演进中看到了真正的危险所在,向技术的本质发出了追问。

在海德格尔看来,技术不仅仅是手段,更是一种人与世界之关系的构造方式。

在技术的视野里,一切事物都只是材料,都缩减为某种可以满足人的需要的功能。

技术从来就是这样的东西,不过,在过去的时代,技术的方式只占据非常次要的地位,人与世界的关系主要是一种非技术的、自然的关系。

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大地是化育万物的母亲,他们怀着感激的心情接受土地的赠礼,守护存在的秘密。

现代的特点在于技术几乎成了唯一的方式,实现了“对整个地球的无条件统治”,因而可以用技术来命名时代,例如原子能时代、电子时代,等等。

现代人用技术的眼光看一切,神话、艺术、历史、宗教和朴素自然主义的视野趋于消失。

在现代技术的统治下,自然万物都失去了自身的丰富性和本源性,仅仅成了能量的提供者。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十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十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十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10月5日11时,正是条子泥涨大潮的时刻。

大堤外,海浪涌来,正在滩涂觅食的鸟儿展翅腾起。

一堤之隔,是它们避潮休憩的720亩“家园”。

成千上万只鸟儿飞越海堤,它们落脚这里,等待两小时后潮水退去。

720亩专用地是盐城打造的国内第一块固定高潮位侯鸟栖息地,也是全球保护联盟团体携手盐城,运用先进的国际观测方法、保护理念,最终形成可供全球学习借鉴的保护案例。

“在这720亩的‘家园’里,候鸟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去年我们在这里同一时间监测到5.8万只鸟,今年这个数字上升为6.5万只。

这些与小青脚鹬连续两年种群数量增加的实例,都成为条子泥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重要地位的有力注脚。

”北京林业大学贾亦飞博士说。

对黄海湿地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盐城采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更大程度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构建融“自然一科普—生态”为一体的黄海湿地,为打造滨海湿地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最佳实践范例,也为江苏乃至整个黄(渤)海修复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建议。

基于NbS理念修复的“720”高潮位栖息地建成后,来这里栖息的鸟类越来越多,央视《新闻联播》点赞为自然遗产生态修复的“中国样本”。

(摘编自《新华日报》2021年10月7日,有删改)材料二:与分布于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的其他鹤鹬类一样,勺嘴鹬的种群数量下降可能与黄渤海区域滩涂围垦所导致的栖息地丧失有着密切联系。

2006年和2007年春季,在韩国的东津江和万顷江河口滩涂湿地分别记录有35只和37只勺嘴鹬。

随着该区域实施了新万锦滩涂围垦项目,该区域春季迁徙期记录到的勺嘴鹬数量也下降到2008年的11只,且都分布于围垦区域之外的滩涂。

山西省大同市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2月考试试卷

山西省大同市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2月考试试卷

2024—2024学年第一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 (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元代绘画从宋代走过来以后,还没有进入一个真正转折的时代。

元代虽然是少数民族政权执政,但生产方式、社会形态没变,只不过统治者换了而已。

思想方面没有质的变更,相应的文化形态上也没有太大的变更。

苏东坡在政治上折腾,屡遭贬官。

元代画家没有,他们整个就是野逸的、平淡平和的一种状态。

他们被迫隐居,但日子还是过得比较好,就想表现他们文人的心境-----淡雅、超然,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平淡天真的山水境界就出现在他们的绘画里。

但是元代画史上是不是一点变更都没有呢?也不是。

比如文人画真正崛起了。

真正的文人画应当是安史之乱后起先出现的,晚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中提到的“前古未之有也”的“逸品”画为其标记。

到了宋代,又有了苏东坡的提倡,米芾的实践,但总的来讲,文人画还是没有形成大的气候。

文人画真正形成气候是在元代。

元代有“元四家”,以及别的一些画家为其代表。

元代把那种超越性的文人画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真正的文人画是从元代起先崛起的。

此前都是在做打算。

文人画的崛起表现在他们作品里整个呈现出一种特别雅逸、超脱、淡远的心态。

表现在绘画里,元代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四君子”比较流行,特殊是竹、梅、兰。

元代画作中的经典如“元四家”之一-----倪瓒的山水画,色调淡雅,笔调冲和,没有崇山峻岭的犬牙交织,没有田野森林的郁郁葱葱,一带远山,一叶扁舟,只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超然和淡泊。

加之元代画家本身就没有什么要紧事儿,成天探讨。

元代虽然不到一百年,但在文人画方面尽然就已经形成了一种覆盖画坛的趋势。

(摘编自林木《元代文人画的笔墨逸韵》)材料二: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在两宋时期就已达到了朴实、娴熟的地步。

画家们不断从自然中吸取新的感悟和绘画语言,渴望呈现更为真实的自然,极大限度地发展了笔墨对于表现不同地区特征的可能性。

辽宁省盘锦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阶段联考语文试卷

辽宁省盘锦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阶段联考语文试卷

绝密★启用前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12月阶段考试语文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学与历史是人类源远流长的两种文化形态,两者有着紧密联系。

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处来考察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二者之间显而易见的相通之处是叙事性。

中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历史的叙事功能。

唐代的刘知几说:“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

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

”美国学者海登·怀特更认为历史叙事具有意义建构作用,历史学家按照某种叙事秩序对过去的事件进行了编排,使之呈现为当下的样子,“历史叙事不仅是有关历史事件和进程的模型,而且也是一些隐喻陈述,因而昭示了历史进程与故事类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我们习惯上就是用这些故事类型来赋予我们的生活事件以文化意义的”。

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是想象性与情感性。

培根较早意识到想象对于历史是必不可少的,“编年史的作者编撰较长历史阶段的著作时,必然面临许多空白之处,他只能利用自己的才智和猜测来填充这些空白”。

这里所说的“猜测”就是想象。

我国古人也认为历史需要合理的想象。

例如《左传》“晋灵公不君”中鉏魔自尽前的自白,清人纪昀通过申苍岭之口说:“鉏魔槐下之词,浑良夫梦中之噪,谁闻之欤?”说起历史的情感性,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司马迁《史记》中对屈原和李广父子的描写,去感受作者写作时倾注的无限同情。

以至于怀特认为历史也是诗性的行为,一种想象性的文学活动,“本质上尤其是语言学的”,因为历史学家总得突出一些事件而贬低另外一些事件,描述特征,变更视角,转换叙事策略等。

安徽省名校联盟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

安徽省名校联盟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

安徽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一个在当代散文前沿探究的作家,林渊液有特别清晰的文体意识和独特的问题意识。

她试图解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散文的经典化相比其他文体要更艰难?散文在现代化转型中,承受着某种文体转型之痛。

中国现代文学的观念转型跟文体转型关系亲密。

文学体裁分类法是文学观念的干脆外化。

民国时代所酝酿并最终实现的中国文学的变革主要通过语言变革(从文言文到白话文)、文学体裁分类框架变革(从文史哲混合不分的杂文学框架到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四分的纯文学框架)来实现。

在一级文类框架的确立过程中,不同文类地位的升降都反映了“现代转型”内在的诉求。

现代文体转型中,从鄙下一跃而居于尊贵者,莫过于小说。

这跟黄遵宪、梁启超等人将小说纳入以“言文合一”推动民族国家文化自新的策略有关。

黄遵宪说“若小说家言,更有直用方言以笔之于书者,则语言、文字几乎复合矣”,他强调“直用方言”的传播便利。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中不无夸张地宣称:“欲新一国之民,不行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何以故?小说有不行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小说因为要去担当参加现代民族国家转型重任,遂一跃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体。

事实上,中国现代文学转型过程中明显借鉴了西方的文体分类框架,但却并非全盘照搬。

在西方的文学三分法中,并无“散文”之位置。

散文这一文体出现在四分法文类框架中,是中国学界在融会中西的基础上所做出的创建性成果。

“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体裁中占得一席之地,跟中国强大的“文章”传统有关。

在“五四”前后的文学“现代”过程中,小说和戏剧因为与文学革命相关而获得器重,而传统庞杂的“文章”则被“减负”而纯化为“散文”,一种非功利的审美立场更加被强调。

无论是小说、戏剧背后体现的启蒙现代性逻辑,还是散文听从的审美现代性逻辑,背后都是一个更大的民族国家文化现代转型逻辑。

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物是“物”,即有生命力的自然物。

这种生命力,在古人那里,主要指气。

《庄子》曰:“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生存在于气聚。

“气聚”包括两层内涵:作为生命力的气的出现和作为材质的气的聚集。

前者指神,后者指形。

荀子完全吸收了传统的生命观,他举例说,古代有个叫做涓蜀梁的人,不仅胆小,而且愚昧无知,“明月而宵行,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仰视其发,以为立魅也。

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气而死”。

失气即断气,断气便没有了生命力。

气是人生的生命力。

有气便是生物,无气便不是生物。

荀子曰:“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

”如果能够治气便可以养生,从而能够长寿。

生命在于气。

这种气不仅仅是生命力,而且蕴含着形体气质。

荀子曰:“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

”金木水火土等属于构成生命的材质,但是其本身并非生命物。

草木有气,故而有生命。

万物生生不息。

万物不仅因天地之和而出生,而且也会顺自然之和而成长。

其中,万物生存的本原便是性,或者说,性是万物生存的初基,性是生之初。

荀子曰:“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

”性即万物的“自然的禀赋”,是生物的最原始的禀赋,是生物的天生状态。

荀子称之为“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

”朴,《说文解字》曰:“木皮也。

”木皮即材质。

性即原始之材,是物的原始的、自然的禀赋。

在荀子看来,人性是人类作为生物的自然禀赋,并无本质属性之义。

人性即是物性,人欲即是物欲,或者说,荀子以物性言人性、以物欲言人欲:“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

”这段经典文献,多数学者按照现代观念予以解读,如李晨阳教授认为“说先王制作礼的目的是让人的欲望不受现有物资的限制,同时欲望的满足不应耗尽物资供应,物欲两者互相扶持,双双增长。

”其实不然,他讨论的是物与其活动即欲的关系,其中,“物”是主语,“欲”是谓语。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2024-1 高二年级 12月检测语文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这句话出自伟大的革命导师毛泽东同志,也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真理。

从社会实践和治理来看,调查研究是关键,不仅是谋事之道,而且是治理之道,更是成事之基。

调查研究是“找题”的路径。

发展是一种规律,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也是一种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对问题解决的唯一影响,就是解决问题的快慢程度、彻底程度。

发展与问题是相伴的,有发展就会产生问题,推动问题解决就推动了发展。

因此,当我们没有发现问题的时候,不能说问题是不存在的,而可能只是我们没有发现问题。

调查研究是“解题”的办法。

党的各级干部在工作中,必须努力寻找“解题”的办法,重点是提高“解题”的能力。

要加强能力建设,不断强化对政治理论、社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让自己在不断学习中增强本领,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党员干部应当增强的“八项执政本领”。

比如,当前脱贫攻坚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向脱贫攻坚聚焦聚力,加强对贫困户的帮扶,帮忙出谋划策、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致富能力,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是绝难做到的。

调查研究是各级干部的一项“基本功”,是领导力的重要体现。

各级干部要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看问题、做决策前都要搞一搞调研,广泛听取各个方面的声音,让自己对事物的判断更加清晰具体,防止出现“自以为是”的情况。

要在调查研究中不断探索方法、创新形式,真正助力领导力、执行力、凝聚力的提升,这才是干部治理能力的体现。

(摘编自舒维春《调查研究是治理之道》,映象网)材料二: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

”可以说,高质量的调查研究能够客观精准掌握基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发现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而谋划破题之策、探寻工作规律,对于推进落实党的各项任务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陕西省汉中市勉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陕西省汉中市勉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高二语文12月月考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文人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思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是中秋赏月遣怀之作,表达了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文人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以月光写相思,以秋霜写乡愁,一片月光,一方秋霜,象征了异乡人最凄凉的心境。

短短四句诗中,就出现了“月亮”和“月光”两个意象。

这首家喻户晓的《静夜思》,古往今来不知触动了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勾起了那离乡别亲的愁绪和思乡念亲的乡泪。

诗人在借助月亮表达思念、思乡之情的同时,也偶尔用来表达男女之情,多半是夫妻之间的温情。

比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作者望月抒怀,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以此来表达对远方妻子和儿女深切的挂念之情,以及对安定美好的幸福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情真意切,真挚动人。

与中国诗歌相对比,在西方的文化背景里,“月亮”在诗歌中常常用来描写浪漫唯美的爱情,或与爱情有关的美丽女性。

从文艺复兴到现在,在西方的文化里,月亮几乎总是和爱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影相随。

比如雪莱的《回声》,直接把月亮和爱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爱情有更真实的回声,比一切回声要更美妙,月亮周围闪着星星,笛声琴声,柔和的吉他声,反复地奏起爱情的曲调。

”诗人在该诗中将月亮与人类最温柔的情感——爱情相提并论,足见其浪漫的情怀和温柔的笔触。

为什么东方的“月亮”善于传达思念之情,西方的“月亮”常用于表达爱情呢?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原因。

中国历来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诗歌作为中国古代主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除了抒情咏志、传承文化这个功能之外,还承载着“载道”的重任。

中国的诗歌如果单纯追求文化艺术上的“真”,仅仅用来抒发个人私密的情感和表达浪漫的情事,而忽略政治伦理教化作用,那这样的诗歌将得不到主流文化的认可。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实验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实验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试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①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当今社会生活日益网络化,社交网络用户也迅猛增长,探讨社交文化对社会行动、社会关系和社会目标的潜在影响,显得尤为关键而重要。

②社交网络中的信息共享与隐私悖论。

社交网络,作为一种市场产品,将用户生产和共享信息作为核心功能,激励用户进行更多的信息共享和自我揭露,个人隐私信息成为社交网络可以进行交易的商品。

随着社交网络与移动智能设备的结合,个人可以随时随地共享身边簇新事,呈现即时化共享的特点,媒介更加多元化,内容更丰富。

然而,社交网络即时共享中公私界限的模糊性以及社会互动的场景化,使个人在社交网络进行信息共享时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个人隐私的关注,打破个人维持的日常生活中的隐私边界。

随着社交网络的持续发展,社交用户网络共享行为不仅在数量上持续增长,而且以自我揭露消遣化为特征的过度共享行为也越来越普遍。

因此,在社交网络中,隐私悖论始终存在,即在社交网络运用中,人们对隐私的看法和隐私爱护行为具有非线性的相关性,人们对隐私信息的关注并不能削减人们在社交网络中自我暴露隐私信息的行为。

③社交网络中的数字化伦理。

新的网络技术正在重塑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以及自我表达的方式。

人们在社交网络中通过关注、点赞、评论、共享、转发等方式相互沟通,人际关系因此成为由好友数、粉丝量、关注度、评论和点赞量、转发率等数字化特征所表征的网络关系,但这种网络关系却使社会交往的情感价值被消解和庸俗化。

媒介即信息,正如传播学者肖特等人论述的那样,传播媒介的不同特性会导致不同的心理和行为,面对面的视觉沟通更利于情感性的沟通,而中介的言语沟通则更利于任务性信息的传递。

社交网络作为依托网络媒介进行情感性沟通的重要工具,将人际交往具化为关注、点赞、转发、评论等数字化网络行为,弱化了情感性沟通,使社交呈现出形式化、肤浅化和广而不深的特点。

山东省多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多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二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联合调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描述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因壮志未酬而投江自尽的著名楚辞《七谏·沉江》中,有两句知名度很高的辞句:其中一句是“明法令而修理兮,兰芷幽而有芳”,意思是在法令严明的良好国度,兰和芷纵然在幽僻之处,也能散发馨香;另一句是“联蕙芷以为佩兮,过鲍肆而失香”,意思是即使将蕙兰和白芷放在一起做成佩饰,经过鲍鱼店也会失去芬芳。

这两处都提到了两种古老的植物——蕙兰和白芷。

对于蕙兰,大家比较熟悉,那是一种芬芳而素雅的兰科植物;而白芷究竟是什么植物,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

其实,这种看似古老神秘甚至有些距离感的植物就在我们身边,是大家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调味香料。

自古以来,白芷就深得中华儿女的推崇。

最初,人们对这种植物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只知道这是一种长在幽野却能散发浓郁芳香的野草,于是便称其为“芷”。

正是这种独特的幽野馨香,为白芷平添了一抹神秘而高雅的气息,使人们对它产生了莫名的敬意,视之为一种品性高洁的神草。

早在上古尧舜禹时代,白芷就和蕙兰一道被人们合称为“蕙芷”,成为王者之香的代名词,象征着仁义、团结等传统美德,贯穿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之中。

在古汉语中,“芷”与“芝”相通,于是白芷也被称为“芝草”,常被拿来与兰花相提并论,以“芝兰”或“芷兰”来形容高雅的姿态,比喻君子德操之美或友情、环境的美好。

孔子就特别崇尚芝兰,《孔子家语》中曾有“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

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的名言。

但由于古人对植物分类的认知有限,加上芷和兰又常以组合的形式出现,不少人将两者混为一谈。

尤其是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出了“兰槐之根是为芷”后,一些人便认为“芷”指的是兰花的根,于是将芷草当成了兰草的一种。

河南省青桐鸣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河南省青桐鸣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河南省青桐鸣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数学是将具体的问题抽象化为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学问,数学思维是按照规律考察和研究对象的思维方法。

数学思维是抽象思维,属于高级思维形式。

但是思维形式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常常相互渗透。

思维活动借助的符号可以是感性思维中的表象,也就是记忆元素,其中包括了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估算,所以艺术活动中也常常渗透着数学思维。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以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是数学思维的典型代表。

他们认为,“数,乃万物之原因和根本”“万物皆由数构成”。

毕达哥拉斯学派“万物皆数”的本体论命题,也被运用于对艺术领域的分析。

他们注重和谐的概念,而和谐离不开数量关系。

毕达哥拉斯发现了音的高低和振动的弦长距离的关系,是最早运用数学思维思考音乐和谐问题的学者。

毕达哥拉斯学派揭开了西方研究数学与音乐关系之序幕,后来,开普勒、伽利略、欧拉、哈代等思想家对此都做过专门研究。

艺术的形式有数量的属性,而艺术之美无不基于数量关系的和谐,说明数学思维在艺术领域运用的普遍性。

具有数学原理基础的透视法在绘画中的运用,是西方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达·芬奇对透视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认为,绘画的目的是再现自然界,而绘画的价值就在于精确地再现,故而绘画是一门科学,同其他科学一样,其基础是数学。

对于形体的审美评价也倚重于数量描述。

比如,大大的眼睛、苗条的身材等。

反之亦然,五短身材、嘴歪眼斜等负面审美判断也是依据数量、位置等数学关系。

因此,绘画构图中要考虑形体的结构和比例。

著名的黄金分割比例在绘画和设计中的运用,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除了简单的形体构图,色彩和明暗的设计也反映了数学思维。

色调的冷暖程度、色系或明暗的过渡,都存在比例关系。

超过一定的比例就是夸张,背离了艺术的真实。

比如,“明眸善睐”固然是女孩可爱的标志,但没有必要把人的眼睛画成如探照灯一般的亮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值:150分时量:150分钟一、基础知识 (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熟稔(niǎn) 拔擢(zhuó). 迂讷(nà) 桂棹兰桨 (zhào)b.自诩(xǔ) 癖好(pǐ) 夹袄(jiá) 决起而飞 (xuâ)c.玉簟(diàn) 踯躅(zhú)流憩(qì)飞来横祸(hãng)d.迤逦(lì) 债券(juàn) 尺牍(dú) 命运多舛(chuǎ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孤骛绣闼盘桓交头结耳b.洗漱松驰辩护提心掉胆c.蓬蒿耘耔精粹魑魅魍魉 d.摇撼搭讪孤僻鱼舟唱晚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仲夏之夜,在海滨小店里,你可以一边吹着海风,一边和几个知心朋友聊天喝咖啡,尽情享受萍水相逢的温馨与浪漫。

b.群山染翠,万壑流泉,芳草遍地,春水映天,杂花生树,燕语莺歌......江南的春天是那么明媚宜人,秀色可餐。

c.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d.湘西古城凤凰民风纯朴,社会安定,即使你一个人怀瑾握瑜走在偏僻的小巷里,也不必担心被抢劫。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结合目前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我国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生产供应能力等因素,我国医学和经济学专家论证确定了现阶段的疫苗重点接种人群,即关键岗位的公共服务人员、学生及教师。

b.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经点破,那含蓄蕴藉的美感常常会遭到破坏的危险。

c.老师向我们讲述了已经死去了的翠翠的母亲的爱情故事,我们听得唏嘘不已。

d.近来,美国保守派为达到转嫁金融危机影响,又利用其智囊团掀起一股"中国操纵货币汇率论",并宣称将对中国产品增加关税。

5.下列各诗词选句所描写的传统节日,依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③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④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⑤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a.重阳节春节元宵节七夕节冬至b.春节重阳节元宵节冬至端午c.重阳节元宵节春节七夕节端午d.元宵节春节端午重阳节七夕节二、文言文阅读(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三句10分,共22分)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

彦光少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

"魏大统未,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及高祖受禅,以为岐州刺史。

开皇二年,上幸岐州,悦其能。

后数岁,转相州刺史。

彦先前在岐州。

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化。

及居相郡,如岐州法。

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

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岁余,拜赵州刺史。

彦光言于上曰:"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

"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

豪猾者闻彦光自请而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摘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

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

由是人情险①,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干变。

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

于是人②皆克励,风俗大改。

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

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

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

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以德化人,皆此类也。

吏人感悦,略无诤讼。

(《隋书?列传第三十八?循吏》)[注]①(bì)不正,邪僻。

②《隋书》为唐代魏徵等撰;为避讳"李世民"而改"民"为"人"。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质:质朴b.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坐:因为c.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庶;希望d.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阙:缺失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其父每谓所亲曰b.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d.以德化人,皆此类也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8.下面各组句子全部能表现梁彦光善于为政的一项是()①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

以静镇之。

②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③发摘奸隐,有若神明④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⑤有规检,造次必以礼⑥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a.①②④⑥ b.①③④⑥ c.②③⑤⑥ d.②③④⑤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彦光品行和学识皆佳。

他年轻时就性情纯厚,他的父亲对他寄予厚望,认为他一定会兴盛宗族;他就学于太学时,治学泛览经史,行事严守礼法。

b.梁彦光性情执著,不因挫折而屈服。

相州民风不淳,有些人诽谤他任刺史不善为政,使得他获罪免官。

但他后来重被起用时.却不惧失败,主动请求再回相州任职。

c.梁彦光为政始终是惩恶和教化兼施。

他一方面严厉打击强横狡猾、不守法纪之徒,另一方面以圣贤之道教育感化民众。

他的政绩深受皇帝赏识。

d.粱彦光的德政使得过去善变狡诈的相州民众转而向善。

酗酒不孝的焦通,经过教育感化而幡然悔悟,弃恶从善;相州官吏、民众好争执的习俗也为之改变。

10.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彦光少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

" (3分)翻译:(2) 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

(4分)翻译:(3) 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

彦光训谕而遣之。

(3分)翻译: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1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读长恨辞马嵬宋?李觏清?袁枚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发的感慨,感慨的对象及内容是否一致?请简要阐述。

(4分)答:(2)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是否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3分)答:12.默写(错、漏、增一字该空即不得分,每空1分,共6分):①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____________,至于成立。

(李密《陈情表》)② __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③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④ __________ ,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⑤ ___________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⑥世间行乐亦如此,_____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以诗赋取士与唐诗的繁荣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在这里,严羽已触及到以诗赋取士与唐诗繁荣的关系。

事实上,也正是初唐诗歌的兴盛、初唐诗人的辈出,才引发出唐廷对进士科内容进行改革,使试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一项主要内容,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使诗歌成为有唐一代的首要文学。

由于寒门士子可以经诗赋考试而进士登科入仕,而男丁一旦入仕,还可免除赋役,这样,诗赋便自然与功名利禄联系起来,从而使得天下士子尤其是广大庶族寒士都倾心于诗歌学习与钻研,并乐此不疲。

高适、孟郊、张籍、韩愈、李商隐、聂夷中等大诗人都是少时家境贫寒,全靠私塾、家教以及自学而成才。

孟郊在贞元十二年进士及第后,写下《登科后》这首有名的诗,抒发自己跃登"龙门"后的愉快心情: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为登"龙门",做诗真可谓"呕心滴血"。

他与贾岛的"苦吟",不仅在唐代,即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出了名的。

韩愈在为孟郊作的《贞曜先生墓志铭》中称孟郊做诗竟至"刿目心","掏擢胃肾"的地步。

不过,诚如郭沫若先生所识:"唐代以诗歌取士,做诗的人们因用心做诗而致身体瘦削,亦不是什么丑事。

"一方面,"以诗赋取士"使诗歌成为唐代知识分子的主要求生求官之术;另一方面,"以诗赋取士"也从诗人中造就出诸如贺知章、张九龄、王维、韩愈、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等一代名相、名臣和杰出思想家。

而一旦求生、求仕特别是求仕不成、报国无门时,诗人们自然将诗歌用来作为抒发性情、表达心志的最直接方式。

这样就不仅玉成了一批科举不第、仕途失意却诗名显赫甚至万世景仰的大诗人、名诗人(如李白、杜甫以及王之涣、孟浩然、贾岛等),而且使得唐代诗歌更具有了人文方面的深刻内涵和丰富色彩。

你看:"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杜甫《醉时歌》);"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这是何等的张扬狂放、淋漓痛快!这是一种具有独立人格、自由头脑与开放胸襟的愉悦和豁达!当然,李白之所以可以"凤歌笑孔丘"、"欲上青天揽明月",杜甫之所以竟将孔丘与盗跖相提并论而轻蔑之;张祜之所以敢于以诗歌去"轻万户侯"......诗人们之所以竞相无所顾忌地敞开心扉,信口(笔)宣泄胸臆,不畏惧任何权贵、权威而抒发性情,粪土"万户侯",其大前提均在于有唐一代尤其是初、盛唐开明、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开放自由的文化氛围,在于从武则天以降历代皇帝们"以诗赋取士"的人才政策或言知识分子政策。

陈寅恪说:"当时汉文化之中心在长安,以诗赋举进士致身卿相为社会心理群趋之鹄的。

"而这种情况,也必然会引起世家大族的强烈嫉妒与不满,其声讨之音时起时伏,一直贯穿于武后以后的两百余年里。

仅载于《新唐书》卷四十四、四十五《选举志》有关上疏罢试诗赋、停进士科的大臣就有代宗李豫宝应二年的礼部侍郎杨绾,德宗李适时期的太常寺协律郎沈既济,文宗李昂大和八年的宰相郑覃,武宗李炎时期的宰相李德裕等。

如"郑覃以经术位宰相,深嫉进士浮薄,屡请罢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