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文学与文化自信
昭通地方文化教育活动设计方案在幼儿园的应用
昭通地方文化教育活动设计方案在幼儿园的应用1. 引言地方文化是每个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和独特的特色。
在幼儿园教育中,加强对昭通地方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设计一个昭通地方文化教育活动方案,并探讨其在幼儿园中的应用。
2. 活动目标本活动的目标是增强幼儿对昭通地方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和传统美德。
3. 活动内容3.1 学习昭通地方文化知识•组织幼儿观看昭通地方文化宣传片,介绍昭通的历史、人文、自然景观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绘本、图书、图片等多种形式,向幼儿讲解昭通的地方特色文化,如昭通白蛇传、苗族文化等。
3.2 体验昭通地方文化•安排幼儿参观昭通当地的文化景点,如昭通博物馆、名胜古迹等,让幼儿亲身感受昭通的地方文化。
•组织幼儿参与传统手工艺活动,如剪纸、泥塑制作等,让他们亲身参与到昭通地方文化的传承中来。
3.3 培养昭通地方文化意识•组织幼儿表演昭通地方传统戏曲或舞蹈,让幼儿感受到昭通地方文化的艺术魅力。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昭通方言,传承昭通的语言文化。
3.4 开展昭通地方文化节日活动•组织幼儿参与昭通地方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苗族芦笙节等,让幼儿感受到昭通地方文化的节日氛围。
•鼓励幼儿家庭在家中一起庆祝昭通地方节日,加强幼儿与家庭的互动与交流。
4. 活动实施方案4.1 周期安排•活动总时长:2个月•每周安排2次课外活动,每次活动时长为1小时。
•课堂教学安排:每周1次昭通地方文化知识教育,每次课堂时长为30分钟。
4.2 资源准备•昭通地方文化宣传片、绘本、图书、图片等教学资源•昭通当地文化景点的参观安排•传统手工艺材料•昭通地方传统戏曲或舞蹈的音乐、舞蹈教学资源•昭通地方传统节日的装饰和庆祝用品4.3 教学方法•通过观看影片、绘本、图片等方式让幼儿了解昭通地方文化的基本知识。
•通过参观昭通当地文化景点,让幼儿亲身感受昭通的地方文化。
•通过实践体验,如手工艺制作、表演等,让幼儿参与昭通地方文化的传承。
昭通文化——精选推荐
昭通作家群是一个以地域来命名的文学作者群体,他们文学创作的相对丰收与他们文学发生地经济的相对落后,构成了一个奇特的反差,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昭通文学现象。
[1]在全国被中国作协认定的4个创作群体中,昭通作家群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市级地名命名的作家群。
关于昭通作家群,最简明扼要的说法,就是指昭通籍的写作者,主要包括两部分人:一是至今还生活在昭通的作家;二是已经离开昭通来到昆明后继续写作的作家。
这个群体三个层次的作家:第一个层次是奠基者,这批人有蒋仲文、曾令云、邹长铭、甄朝彬、朱冬才、陈孝宁、夏天敏等,他们作品的共同点是极富有昭通的文化意味。
虽然蒋仲文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有一点现代主义的因素,但骨子里的东西仍然是昭通本质文化精神的体现。
第二部分的作家经历了出去——归来——再出去的人生旅途。
如黄玲、潘灵、雷平阳、付泽刚、胡性能、张仲全、刘广雄等。
当然这部分作家中雷平阳和张仲全没有“归来”的经历,但他们的创作理念大概是一致的。
这批作家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昆明的昭通籍作家”。
昭通作家群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创作者首先是昭通人,他的作品要有昭通式的文化思考,他的整个创作背景要体现昭通的人文思想和自然文化景观,他的叙述是昭通式的叙述。
[2]编辑本段熏陶:朱提文化背景下的“其民好学”位于滇东北的昭通历史悠久,早在1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后,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门户。
历史上的昭通一度商贾云集,成为“锁钥南滇、咽喉西蜀”的重要通道和云贵川三省的物资集散地。
境内乌蒙磅礴,金沙浪拍,山川俊秀,为我国著名的“南丝绸之路”的要冲,为西南地区的开发和繁荣起过重要作用。
“朱提”一名最早出现于西汉,系彝语地名音译,是昭通古时称谓。
朱提文化上承滇文化,下接南诏大理文化,为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
从公元前135年设县至公元630年设置通州,其间虽有郡县建制变化,但“朱提”之名未变,共存在760多年历史。
云南省昭通市荣获“中国文学之乡”称号
云南省昭通市荣获“中国文学之乡”称号
作者:
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11期
“中国文学之乡”授牌儀式日前在昭通国际会议会展中心举行。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茅盾文学学院院长何建明,中华文学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鲍坚,中华文学基金会文学项目部负责人赵蓉,昭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陶天蓉、副市长田渊、市政协副主席陶仁、市政府秘书长郭晓东等出席仪式。
授牌仪式由昭通市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尹朝禹主持。
何建明说,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昭通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昭通文学工作者在这块土地上用激情的笔触和优美的文字抒写了对故乡的热爱,展现了昭通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篇章。
他认为,昭通人民对文学文化的支持和贡献是巨大的。
他相信这次授牌会给昭通的文学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据了解,“中国文学之乡”是在中国作家协会的领导下,由中华文学基金会具体实施的文学公益项目,通过文学品牌创建进一步繁荣当地文学创作、普及文学知识、鼓励和扶持基层文学事业建设,起到“标杆”示范作用,共同推动文学事业的发展。
申报“中国文学之乡”,对于进一步发现和扶持昭通文学新人、打造昭通文学品牌、增强昭通文化自信、助推昭通文化旅游业健康繁荣发展、提高昭通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云南省昭通市语文高考模拟试卷及解答
云南省昭通市语文高考模拟试卷及解答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标题:昭通市的文脉与传承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这里不仅有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片土地上,文脉如河,流淌着千年的智慧与情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昭通人民。
昭通市的文脉,首先体现在其悠久的历史上。
自古以来,昭通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从古老的彝族火把节到神秘的苗族花山节,从壮丽的古城遗址到精美的民间工艺,都是昭通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学领域,昭通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作品。
他们以笔为剑,以墨为舟,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昭通人民的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也展现了昭通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地域特色。
然而,在融媒时代,昭通市的文脉传承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随着数字化的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另一方面,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也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变得更加困难。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昭通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传承文脉。
例如,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来宣传和推广传统文化,以及通过学校教育等方式来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阅读文本完成题目:1.昭通市位于哪个省份的东北部?• A. 四川省• B. 贵州省• C. 云南省• D. 广西壮族自治区答案:C2.下列哪一项不是昭通市文脉的体现?• A. 彝族火把节• B. 苗族花山节• C. 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D. 古城遗址答案:C3.昭通市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简要回答:昭通市在文学领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昭通人民的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展现了昭通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地域特色。
4.融媒时代给昭通市文脉传承带来了哪些挑战?•简要回答:融媒时代给昭通市文脉传承带来了阅读习惯和审美方式变化的挑战,以及快节奏生活方式和碎片化信息获取方式导致的传统文化传播和传承困难。
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
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昭通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8.03.08•【字号】昭政发〔2018〕9号•【施行日期】2018.03.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昭政发〔2018〕9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为有效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根据《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意见》规定,经过组织申报、评审推荐、社会公示和复核审定,现将第三批49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予以公布。
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代表性人物。
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围绕脱贫攻坚凝心聚力、围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三条主线”,结合“文化点亮昭通行动”的实施,认真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采取有效措施,创新保护方式,为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培训和展示创造更好条件,推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希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再接再厉,积极开展传习活动,为推动全市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做出积极贡献。
附件:昭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昭通市人民政府2018年3月8日附件昭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合计:49名)一、民间文学Ⅰ(4名)二、传统音乐Ⅱ(8名)三、传统舞蹈Ⅲ(3名)名)四、传统戏剧Ⅳ(3五、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Ⅵ(2名)六、传统美术Ⅶ(5名)七、传统技艺Ⅷ(18名)八、民俗Ⅹ(6名)注:1. 郎学志原传承项目为端公戏,现变更为昭通甲马;2. 刘忠英原传承项目为撒麻舞,现变更为苗族(滇东北次方言)服饰。
昭通市星火文学会召开“文学与文化”交流座谈会
昭通市星火文学会召开“文学与文化”交流座谈会
刘绍清
7月6日,昭通市星火文学会举行“文学与文化”交流座谈会,昭通部分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参加,共同探讨文学与文化的发展和出路。
为推动非公经济文化建设,7月2日,长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金海峰到昭通作了“儒家经典与企业文化建设”专题讲座,星火文学会多名会员应邀参加。
学会负责人首先传达了金海峰教授的观点,“拿什么来喂养我们的心灵?文化。
”“心理需求是最大的市场,心理认同是最大的品牌”等等。
与会人员在交流中,共同探讨如何拿文化来喂养心灵,如何才能有效推广文学文化,使之成为广大市民的心理需求和心理认同,以及星火文学会今后将如何开展工作等。
大家在激烈的交流探讨中形成三方面共识,一是文化需求应成为每个人的精神需要。
只要投身于繁荣文学文化事业,努力让文学文化成为人们普遍的心理需要和心理认知,就会增加人类幸福感。
二是文化活动应成为每个人的锻炼平台。
人都需要展示和获得社会认可,在参加组织和开展文化活动中,可提高自我的思想境界和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
三是实现人生价值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
事业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每个人都应该在业余时间多做一些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事,在做事和奉献中会体会到助人为乐的真谛,会体验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对一些有价值的理论和观点,还应该形成理论文章互相学习交流,便于推广和传播,为社会传递正能量。
参加座谈交流的有诗人云鹏、农民作家万国超、残疾作家吴长江、音乐人马良及部分星火学会负责人和会员共10余人。
每个人都结合自身的创作和经历,作了精彩的交流发言,实现了沟通“以文学为载体,从心灵开始”的一种文化交流模式。
边缘与自信——历史上的昭通文化现象
植 出一种 大气 包容 、 自强 自信 的地方 精神 的结果 。
这里 之所 以 指 出 昭 通 文 化 本 已具 备 一 定 底
蕴, 是针对那 种 离开 了外 来 文化 因素 的影 响 , 昭通 本地 就 只会 生 长 天麻 核 桃 , 了 鹦鹉 学 舌 就成 不 除 了更 大气候 的 流行 观念 而 言的 。这种 观念似 乎认 为云南 、 昭通 的土地 只适 合生 长野 蛮 落后 , 河洞 黄 庭湖 才 是先 进 文 化 的摇 篮 。其 实在 云 南 2 6个 民 族 中, 不仅汉 族 , 回族 、 彝族 、 白族 、 傣族 、 壮族 等原
来 则 成 为 云 南主 流 文 化 的边 缘 。 但 朱 提— — 昭 通 相 对 于 古代 中 原 、 代 云 南 的边 缘 地 位 . 未 导 致 其 惟 “ 现 并 中心 ” 马 首 是 瞻 的 边 缘 定 位 认 同感 以及 相 应 的 边 缘 文 化 作 为 , 而是 在 诸 多人 文 领 域 张 扬 个 性 , 出 自我 , 现 出较 强 突 体
在, 然而文 化 却 一直 都 值 得 昭通 人 骄 傲 。文 化不 是万 能的 , 离开 文化 却是 万万 不 能 的。 中国人 、 昭 通人 要解决 面 临 的某 些 问题 , 不妨 从 文化 角 度 着 手 。这 里我 把历 史上 具有 代表 性 的 昭通 文 化现象 总结 为五个 字—— 边 缘 与 自信 , 就是说 : 史上 昭 历
我们 的祖 先就 在 云南 生 活 得很 滋 润 ; 春秋 战 国 时
出 自我 , 现 出较 强 的 文 化 自信 。诸 如政 治 上 的 体
“ 主南 宰” 军 事上 的 “ 北 、 以土 抗 流 ” 民俗 上 的“ 、 淮 橘 为枳” 学 术上 的“ 、 国语 强势 ” 文学上 的“ 、 昭通 文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如何推动文化自信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如何推动文化自信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成为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
而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作为我国多元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对于推动文化自信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承载着各民族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每一种少数民族语言都蕴含着丰富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这些独特的语言元素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例如,蒙古族的史诗《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这些以少数民族语言传承下来的文学作品,生动地记录了各民族的起源、迁徙、战争、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历史,是民族发展的珍贵记忆。
通过这些语言文学作品,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各民族的过去,感受他们在漫长岁月中所积累的智慧和经验,从而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价值观。
不同的少数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这些都在他们的语言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比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壮族的歌圩等民族节日,在相关的文学作品中都有生动的描绘,让人们感受到各民族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同时,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所倡导的团结友爱、勤劳勇敢、诚实守信等价值观,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通过文学作品的传播,不仅能够增强本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能够为整个社会提供有益的精神滋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在现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等元素,为影视、动漫、游戏等领域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例如,电影《阿诗玛》以彝族民间传说为蓝本,展现了彝族独特的文化魅力;动画片《勇士》取材于蒙古族的民间故事,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具有巨大的文化产业开发潜力。
通过对其进行创新性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能够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还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少数民族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与文学创作
文化自信与文学创作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个国家的文化正在相互借鉴和融合。
然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自信不仅能够巩固国家的文化底蕴,还能够推动文学创作的繁荣与发展。
首先,文化自信是国家繁荣进步的基石。
一个国家拥有自信的文化底蕴,能够让人民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认同感。
文化自信使人们深知自己国家的文化独特性和辉煌历史,从而凝聚起强大的国家精神。
只有具备了这种文化自信,一个国家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足。
文化自信可以驱动国家经济的发展,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其次,文化自信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文学创作旨在通过文字表达人们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
而这些正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内涵。
只有当一个作家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和骄傲感时,他才能创作出富有独特魅力的作品。
文学创作需要源于对自己文化的自信,才能产生真实感人的作品,为人们提供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共鸣。
同时,文化自信还能够激发文学创作的创新力。
文学创作需要不断寻找新的表达形式和方法,传达不同的情感和主题。
而文化自信正是鼓励作家勇于创新、突破传统的前进动力。
有文化自信的作家,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和方式,开辟新的文学领域。
文化自信使得作家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不拘泥于旧有的文学模式,为文学创作注入新的活力与魅力。
然而,要促进文化自信与文学创作的融合,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机构共同努力。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文学创作与文化自信相结合。
政府可以设立文学基金,资助有潜力的作家进行创作。
同时,政府还可以建立文学奖项,鼓励优秀的作品产生。
社会机构可以组织文化交流活动,让作家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
此外,还可以展开文学推广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创作的读者群体。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化自信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有了文化自信,才能够培育出富有深度和内涵的文学作品,传承和发扬国家的文化底蕴。
而文学创作又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和传递文化,为文化自信贡献力量。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创作如何推动文化自信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创作如何推动文化自信在当今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创作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成为推动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记忆、智慧结晶和情感寄托,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创作能够推动文化自信,首先在于它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每个少数民族都拥有独特而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等。
这些传统文化通过少数民族语言的文学创作得以记录和传承。
例如,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史诗,以其宏大的叙事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各民族的英雄气概、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
通过文学创作,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得以保存,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创作还能够展现民族特色,丰富文化多样性。
不同的少数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这些特色在文学创作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作家们用本民族的语言描绘家乡的山水、风土人情,讲述民族的发展历程和人民的生活故事。
这种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为文化大观园增添了绚丽多彩的花朵。
比如,彝族作家阿库乌雾的诗歌,以独特的语言节奏和意象,展现了彝族文化的神秘与深邃;维吾尔族作家买买提明·吾守尔的小说,充满了浓郁的西域风情,让读者感受到了维吾尔族人民的热情与豪放。
这些作品让人们看到了文化的多元性,认识到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从而打破文化的偏见与隔阂,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进一步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创作也是民族精神的凝聚和表达。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少数民族形成了坚韧不拔、勇敢善良、团结友爱等优秀品质和民族精神。
文学创作成为了表达这些精神的重要载体。
作品中塑造的英雄形象、描绘的奋斗场景,激励着本民族的人民勇往直前,也让其他民族感受到少数民族的精神力量。
新时代环境下关于昭通文学整体走向的思考
文化艺术研究 A Study of Culture and Art213新时代环境下关于昭通文学整体走向的思考朱海燕(昭通学院人文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摘要:昭通文学是昭通文化品牌,是人文精神的彰显,本文立足当下,就新时代环境下,对昭通文学整体走向与承担的责任进行深入的思考,以期使昭通文学与时代形成良性互动。
关键词:文学;新时代;软实力昭通文学如果从形成规模的视角看,这个文学称呼,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形成气候并彰显于国内文坛在21世纪初,以2005年夏天敏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与2010年雷平阳诗集《云南记》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为繁盛的标志,昭示着昭通文学在国内文坛的崛起。
时至今日,昭通文学的发展已经形成老中青三代文学创作者并存的局面,曾令云、夏天敏等为代表的老一辈作家为昭通文学发展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在他们的不断推动下,雷平阳、胡性能、杨昭、夏玲、吕翼、樊忠蔚、沈洋、季风、朱镛、阮殿文等昭通文学的中坚力量目前正展示出旺盛的创作力,王单单、李顺星、彭然为代表的新生力量正成为昭通文学未来接替的希望。
一、文学热潮的开始从20世纪改革开放中国兴起新时期文学的热潮开始,昭通这块古老的土地就洋溢着浓烈的文学味道,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21世纪前十年,乌蒙山地区的土地贫瘠,经济不发达,人民贫困,贫困得就像夏天敏《好大一对羊》中的描述一样,让人对此地的贫困感到的不是难过,而是震惊;贫困得就像孙世祥《神史》展示的真实境地一样,让人窒息。
但此地的人民精神是丰富的,昭通历来是由滇入川的唯一通道,云南三大文化发源地之一,虽然,贫困犹如一张巨大的网笼罩着这块土地,但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他们形成强盛的文学艺术,用文学之笔书写现实,彰显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关注底层人生活,展示他们旺盛的生命力与对真善美的追求,以高扬的主体精神诉说着生命的坚韧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昭通文学》创刊
《昭通文学》创刊
为进一步推动昭通文学创作的繁荣,着力将昭通作家群打造成昭通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和文化昭通的响亮品牌,由昭通市文联主办,昭通市委巡视员、昭通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令云主编的大型文学季刊《昭通文学》日前创刊。
创刊号隆重推出了夏天敏、刘广雄、雷平阳、黄玲、樊忠慰、夏吟、陈衍强、陈孝宁、麦芒、黄代本、张绍九、徐兴正等一批昭通名家新人的小说、诗歌、散文、评论近作。
整个杂志装帧设计浑厚大气,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创刊后的《昭通文学》将以“弘扬创新精神,培养昭通作家,打造文学精品,建设文化昭通”为办刊宗旨,自觉推动昭通作家群的建设,激励昭通作家群立足昭通丰厚的地域文化积淀,保持勤奋创作的势头,以大
胸怀、大境界、大气势创作出更多的文学精品,成为昭通作家群不断推出最新力作的阵地。
《昭通文学》还将大力培养推介昭通文学新人,成为造就新生代昭通作家的摇篮,以良好的文学风气促进昭通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昭通整个文化艺术门类共同繁荣。
《昭通文学》的前身是由昭通市文联主办的文学季刊《南高原》,该刊创刊于1988年,在昭通作家群崛起和昭通文学现象形成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
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发展巴蜀文化心得感悟
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发展巴蜀文化心得感悟以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发展巴蜀文化心得感悟为标题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文化自信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方,巴蜀文化在这个时代依然焕发着独特的魅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巴蜀文化的力量和魅力,下面就让我来谈谈我对于巴蜀文化的心得和感悟。
坚定的文化自信是传承发展巴蜀文化的关键。
文化自信是指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能够欣赏其他文化并与之对话。
在传承发展巴蜀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巴蜀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只有自己对文化有自信,才能够更好地向外界展示和传播巴蜀文化。
传承发展巴蜀文化需要注重创新与传统的结合。
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
但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注入新的元素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才能够使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巴蜀文化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巴蜀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注重教育和培养。
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石,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使年轻一代对于巴蜀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学校教育中,要注重对巴蜀文化的传承和培养,通过文化课程和传统节日的教育,让学生从小就对巴蜀文化产生兴趣和热爱。
同时,还要加强对巴蜀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培养一批专业人才,为巴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传承发展巴蜀文化还需要注重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社会,世界各个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这也为巴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文化交流活动中,与其他地区的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从而推动巴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的来说,巴蜀文化作为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深刻领会昭通文学发展观推动文学工作向纵深发展(定稿)
深刻领会昭通文学发展观推动文学工作向纵深发展——昭通市星火文学学会贯彻《星火》首发仪式精神综述刘绍清张宝云4月22日,昭通市星火文学学会《星火》首发仪式在昭通市作家艺术家创作中心举行。
中国作协会员、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建华出席仪式并作了重要讲话,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杨军主持仪式。
市政府秘书长郝流勇,省作协副主席、鲁讯文学奖获得者夏天敏,著名作家曾令云,以及昭通广大作家作者和星火文学学会会员近百人出席了首发仪式。
会后,星火文学学会及时采取多种措施贯彻落实首发仪式精神。
一、精心解读,认真提炼,形成昭通文学发展观(一)精心解读刘建华市长的重要讲话精神。
刘建华市长的重要讲话是立足星火文学学会,放眼全市文学、文化、宣传工作的一次指导性重要讲话。
为了更好地贯彻和掌握精神实质,《星火》季刊总第三期将以“星火特稿”栏目,刊发刘市长的讲话全文、《星火》首发仪式精神传达提纲及星火文学学会成立过程暨刊物编辑说明。
同时,学会多措并举进行解读:一是在学会负责人中进行学习录音;二是在学会管理层人员中学习讲话录音整理原稿;三是组织广大会员学习精炼稿,从重点精神上掌握讲话内容;四是通过网络和召开各种会议等形式学习媒体报道稿,切实抓住新闻点和关键点;五是全体会员撰写个人心得体会,把精神实质融入各自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中。
(二)认真提炼形成“昭通文学发展观”。
刘建华市长的重要讲话观点新、内容实、涉及面广,具有较强的经验性、实践性和指导性,是一篇指导今后昭通文学发展的重要文件。
通过对刘市长的讲话精神的提炼,形成了“昭通文学发展观”,即昭通广大作家作者和文学爱好者,要以生动的笔触,创作记录时代发展、见证历史巨变、展示昭通风貌,思想内涵丰富、文化品质上乘的优秀作品;要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生动伟大的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挖掘素材、提炼主题,使文学艺术真正起到激励大众、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使文学艺术成为促进全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号角和火炬;要立足昭通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加强对昭通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提炼,潜心创作、认真创作,不断提高文学创作水平,努力创作精品力作,积极促进全市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发展,为繁荣昭通文学艺术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贯穿于各文学团体发展全过程、贯穿于创作全过程,唱响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主旋律,用文字来反映这个社会,讴歌美好、鞭笞丑恶,凝聚力量、鼓舞人心,焕发广大群众建设家园、改造家园的精神和斗志,为昭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昭通地方文化教育推广方案
昭通地方文化教育推广方案一、背景和目标1.1 背景昭通地处云南省东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城市。
然而,由于长期受限于交通和经济条件,昭通的地方文化教育推广工作相对滞后。
为了保护和传承昭通的地方文化,提高居民文化素养,有必要制定一项全面的地方文化教育推广方案。
1.2 目标•提高昭通居民的文化自信心,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增加昭通居民对本地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参与;•培养青少年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加强昭通与其他地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二、推广内容和方法2.1 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2.1.1 建设传统文化保护机构设立昭通传统文化保护中心,负责对昭通特色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
中心将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
2.1.2 举办传统文化展览和演出定期举办昭通传统文化展览和演出,展示昭通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展览和演出内容可以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等,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
2.2 地方文化体验活动2.2.1 举办文化主题活动定期举办昭通地方文化体验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民俗风情展示等。
通过亲身参与其中,让居民更好地感受和体验地方文化的魅力。
2.2.2 打造文化旅游线路整合昭通地方文化资源,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昭通参观、学习和体验本地文化。
2.3 青少年文化教育2.3.1 开设文化课程在学校和社区开设丰富多样的文化课程,包括传统舞蹈、音乐、绘画等。
鼓励青少年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
2.3.2 举办青少年文化比赛定期举办青少年文化比赛,如朗诵、书法、舞蹈等,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青少年的兴趣,展示他们的才艺和创造力。
2.4 地方文化交流与合作2.4.1 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定期组织昭通与其他城市的文化交流活动,如艺术家讲座、文化展览等,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2.4.2 建立文化产业合作机制与其他城市文化产业合作,共同开展创意设计、演出制作等方面的合作。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如何促进文化自信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如何促进文化自信在我们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他们各自拥有独特而丰富的语言和文学。
这些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不仅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促进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
每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学作品中,都蕴含着先辈们的生活经验、智慧和情感。
通过代代相传的故事、传说、歌谣等形式,记录了民族的起源、迁徙、发展的历程。
比如蒙古族的《江格尔》,这部长篇英雄史诗,描绘了蒙古族古代社会的生活画面,展现了蒙古族人民勇敢、智慧和坚韧的品质。
对于蒙古族人民来说,它是民族历史的生动写照,是他们了解自己祖先奋斗历程的重要窗口。
当人们深入了解这些历史记忆,能够增强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坚定文化自信。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传承着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在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中,常常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正义、勇敢、善良等品质的赞美,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倡导。
例如,壮族的山歌中,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善良,倡导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美德。
这些价值观和道德观念,通过生动形象的文学表达,深入人心,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一个民族的成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价值观,并且在文学作品中不断汲取力量,他们就会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充满自信,坚信其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展现了民族的独特审美。
不同的少数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审美观念,这些审美观念在他们的语言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诗歌的韵律、故事的结构,到艺术形象的塑造,都反映了民族的审美偏好和风格。
比如,维吾尔族的诗歌富有音乐性,韵律优美,常常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营造出绚丽多彩的艺术境界。
这种独特的审美风格,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民族自信的重要来源。
当人们欣赏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学艺术时,能够感受到其与众不同的美,从而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热爱。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正是因为它包容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昭通文学走进课堂教育的现实条件与意义
昭通文学走进课堂教育的现实条件与意义郭冬勇;杨梦媛【期刊名称】《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4(000)006【摘要】昭通学院是昭通市唯一的高校,在学校开展昭通文学的课堂教育,把青年人作为主要对象,向他们介绍昭通作家和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学兴趣,培养青年人对文学的热爱,已成为当前昭通学院服务地方发展不可回避的一项现实选择。
昭通学院开展昭通文学进课堂的实践活动,将会为地方的文化建设尤其是昭通作家群的发展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地方高校为地方社会文化发展服务的重要目的。
%As the only university in Zhaotong city ,Zhaotong University should introduce literature class and the works of Zhaotong writers to the students to arouse and cultivate the students’ interest and passion to literature which has be‐come an unavoidable choice o f Zhaotong university in serving local development .The practice of bringing Zhaotong litera‐ture into class in Zhaotong University will make great contribution to Zhaotong’s literary construction especially to the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ion of Zhaotong w riters’ group as well as achieve the ultimate goal of providing better service to local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总页数】4页(P20-23)【作者】郭冬勇;杨梦媛【作者单位】昭通学院人文学院;昭通学院学报编辑部,云南昭通 65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相关文献】1.论地方高校开展地方文学研究的意义、优势与方法——以昭通学院对昭通文学的研究为例 [J], 张伟;杨梦媛;2.要“走近”,也要“走进”:当下昭通文学创作的瓶颈与契机 [J], 孙伟民;孟天放;3.昭通文学走进课堂教育的现实条件与意义 [J], 郭冬勇;杨梦媛;4.论地方高校开展地方文学研究的意义、优势与方法--以昭通学院对昭通文学的研究为例 [J], 张伟;杨梦媛5.要“走近”,也要“走进”:当下昭通文学创作的瓶颈与契机 [J], 孙伟民;孟天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昭通文学与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
这需要每一位龙的子孙共同行动。
作为文学艺术工作者,应该怀揣中国梦,笔写中国情,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作为地方写作者,我们更想畅谈一下自己身边的文学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昭通文学成就辉煌,已成为昭通的一张文化名片,是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
早在2006年,昭通政府就提出:“昭通文学艺术和昭通作家群是昭通的文化品牌。
我们搞旅游业是从昭通经济社会发展这个角度来看,但是旅游业的发展内涵必须是文化,没有文化的支撑旅游业搞不好。
”可见,文化是灵魂,昭通文学艺术便是昭通旅游发展突出的亮点之一。
把昭通文学打造成为一个品牌,结合昭通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资源,可以带动昭通文化产业、旅游业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地方经济、政治、文明建设的长足发展。
昭通曾是云南通向川黔两省的重要门户,是中原文化进入云南的重要通道,是我国著名的“南丝绸之路”的要冲,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昭通也曾是云南著名的“小昆明”。
过去的辉煌不在,如何实现复兴,是摆在昭通人面前的一大难题。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的同时,昭通也必须实现复兴。
原昭通市委书记刘建华曾在2013年7月发表讲话,指出要“重塑‘小昆明’,实现‘昭通梦’”。
而实现“昭通梦”,离不开昭通文学这个文化品牌,需要增加文化自信心。
一、昭通文学正能量散发的文化自信梦是体现了人的价值观,梦的境界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文学在为实现中国梦想的征程中,应该积极发挥其精神动力的作用。
著名评论家何建明认为,文学艺术应该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正能量,在正能量中散发出文化自信的独特魅力。
昭通文学应当如何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正能量?应该挖掘实现生活中真善美的素材,表现阳光的、芬芳的情怀。
2013年7月8日,昭通电视台召开《视角》微电影栏目恳谈会,特别邀请昭通本土知名作家与会。
恳谈会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昭通作家群创作一批反映昭通风土人情的微电影剧本,着力宣传、弘扬昭通的正能量,扩大昭通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加快发展昭通文化产业、旅游业。
作为影视艺术,就应该旗帜鲜明地彰显社会的正能量。
昭通文学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书写苦难。
这在过去,可能是昭通的现实。
而现在,发展中的昭通,已踏上了建设小康生活的金光大道。
如果昭通作家眼里只有苦难,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
恳谈会上,旅游局的一位领导发言说,《好大一对羊》的成功,引起外界对昭通特别是对大山包的关注,同时,“好大一对羊”被注册为一个商业品牌,为大山包的旅游开发、经济发展打开了一扇窗口。
但是,《好大一对羊》书写的苦难、贫穷、丑陋,虽然具有其艺术的真实性,但也在现实层面上起到了负面的宣传。
昭通在外里的整体上形象并不乐观。
许多人认为,昭通过去出土匪、草莽,今天出贫穷、苦难,出无赖、流氓。
许多工地老板招小工,都不愿意招昭通的打工者。
如果我们的昭通文学不积极地塑造一些新时代的昭通人的形象,文学品牌的价值大厦就会崩塌。
审丑是艺术的一种方式,但仅只是特殊年代、特殊环境里的发展需要,比如闻一多写的《死水》,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现实里,它是具有其特殊的社会意义的。
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即使存在一些不和谐的音符,那也不是主流,不应该着重关注。
在2010年,昭通作家在省级及省级以上的刊物上发表的作品达519件,出现了井喷现象。
但近几年来,发表数量有所减少,作品质量也参差不齐。
原因可能很多,但其中有一个,应该是昭通作家抒写的内容已经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了。
过去,昭通文学热衷于书写卑微的小人物,表现他们的苦难,体现作家的悲悯情怀。
今天,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昭通作家也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塑造美好的形象,让文学放射出正能量,温暖世道人心,坚定前进的脚步。
正如著名评论家雷达所说,“我们可以借助文学特有的情感驱动力和艺术感染力把中国梦置入广大人民的心田。
”让“文学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融入中华文化复兴的伟大进程”。
二、昭通文学文化软实力的文化自信雷达认为:“文学生产就是文化生产,文学精品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是文化软实力的表征,是一个国家在世界文化竞争中是否具有优势的重要凭靠。
”所谓“软实力”,就是指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它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德国的《世界报》就评论说:“这不仅是莫言的成功,也是中国全球软实力战略的成功。
”印尼《星洲日报》也认为,这也是中华文化软实力走向世界的鲜明标志。
对于昭通文学来说,夏天敏和雷平阳先后分别获得鲁迅文学奖,这对于昭通这个小地方来说,也是相当震撼人心。
他们两人获奖,标志着昭通文学的走向成熟。
他们的成就,体现了昭通这个相对贫瘠的山区具有相当不俗的文化软实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把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写进党代会的报告,这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
昭通也具有相当丰富的文化底蕴。
“昭通历史悠久,早在1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后,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门户”。
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后,“‘朱提银’在全国的深远影响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夜郎文化、古滇文化等诸多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独领风骚的代表‘云南多元文化的缩影’的朱提文化”。
发掘昭通文化的优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
但在昭通作家里,真正挖掘地方文化,发挥文化优势的作家屈指可数。
曾令云独树一帜,主要挖掘昭通本土文化,创作了《啼血杜鹃》《清官亭的传说》《龙卢演义》《姜亮夫》《罗炳辉》《氏龙家祠》《豆沙关》《群星璀璨》《乐马厂》《云兴街》等著作。
如《罗炳辉》,作者把史学与文学的笔法相融汇,生动地再现了罗炳辉将军从出生于贫苦农村中的“干娃”逐步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军事家的光辉历程。
作家在历史的命运与时代的轨迹中,紧紧把握罗炳辉将军成长的脉络,竭力凸显出历史小说的独特张力。
再如,他新出版的长篇巨制《云兴街》,以感恩故乡的豪迈情怀,抒写昭通社会历史、风土人情,阅读起来给人一种自豪的历史感。
作者通过挖掘本地文化,体现昭通的文化软实力,体现出浓浓的文化自信。
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为支撑。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
昭通文学是昭通的一个品牌,它的发展繁荣,一定会提升昭通的文化软实力,为昭通的复兴梦想提供精神动力。
三、构建昭通文学梦想的大厦的文化自信文学梦想是中国梦的一部分。
正如董学文所认为的那样,“文学理想要同中国梦结合”,因为文学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它的理想务必要同民族的梦想相结合。
文学的梦想与社会的梦想互为表里,相互渗透。
昭通作家的文学梦想,就应该体现中国梦想,体现昭通的梦想。
昭通全民好学,热爱文学。
无论是学生、教师、工人、干部,还是农民、小贩,他们在一起谈文学,谈理想,真可谓“全民创作”。
在昭通,你随便在一个书店、一个报刊亭,都可以买到《收获》《人民文学》《小说选刊》等这样的大型的纯文学刊物;在昭通,你随处可以见到官方的、民间的所办的文学小报、文学杂志,过去有学生凑饭票办刊物,现有自费办刊、出书;在昭通,你可能会见到一个三轮车师傅正捧着一本《大家》阅读,可能会发现一个卖烘烤的小贩竟然是一个大诗人,还可能看到守大门的保安也是一位诗作上了《人民文学》《诗刊》的诗人。
如果你走进田间地方,看到泥土里生长的除了庄稼,还有文学。
昭通人热爱文学,对文学怀着崇敬与虔诚,文学的梦想,文化的自信,在精神的殿堂里熠熠生辉。
昭通人怀着文学梦想,穿过泥沼,来到了春暖花开的城市,过上了有地位、有尊严的生活。
于是,有的文学的梦想凋谢了。
通过文学走上从政道路的作家,握紧了话筒,忘记了笔筒;通过文学从农村进到城市的作家,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知足常乐,江郎才尽。
许多人都认为,昭通作家通过文学改变人生后,就沉沦了。
文学梦想的光环散尽了,昭通文学乏力的一个原因就可想而之了。
能像夏天敏、曾令云这样,穷其一生,为文学梦想奋勇前行的人,还是不多。
他们虽然人生七十,但笔耕不辍,佳作不断。
他们心怀最纯洁的文学梦想,文学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阔。
反之,只会山穷水尽。
昭通人心怀文学梦想,绽放文化自信的光芒,有目共睹。
但是,我们要让这个梦想四季常绿,春色满园,就应该将文学的梦想提升到中国梦想的层面,即“融入于人民群众对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期待的理想,是一种把人民的信念、好恶和审美追求日臻完善地统一于艺术创作上的理想”。
只有真正建构起这样宏伟的文学梦想,昭通文学才会永葆青春,绚丽多姿。
如果文学梦想仅只是一个人梦想,仅只是想通过文学改变个人的命运,这样的文学梦,是不会做的长的,也不会做大的。
昭通文学绚丽多姿,文化自信铿锵有力,为昭通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为昭通文化旅游的开发插上鲜花。
在昭通作家奋进的脚步声里,自信的歌声里,昭通的发展也会风生水起,梦想正在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