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连九族”是哪九族_人生故事
方孝孺被灭十族,第十族究竟哪些人
方孝孺被灭十族,第十族究竟哪些人展开全文方孝孺被灭十族,第十族究竟哪些人李奉先文今夜,再写一篇沉重的话题。
说说方孝孺吧。
一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浙江宁海人。
明代建文朝重臣,也是著名学者和散文家。
师承名儒宋濂,因学贯古今,气度非凡,且威信日隆,世称“大明儒宗”。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20岁的方孝孺成为大学士宋濂门生。
其才能卓越,甚至宋濂亦自叹弗如。
史载,朱元璋某日设宴,宋濂出席,太祖命宋作一篇《灵芝甘露论》,限明晨交卷。
宋濂回家后将此事告诉了方孝孺后,自己因宴中饮酒过多,一觉睡到天明才醒。
准备上朝了,宋濂才想起作《灵芝甘露论》的事,大惊失色。
方孝孺胸有成竹地对宋濂说:“恩师不必惊慌,学生已代师草就一篇,未知可否?请恩师定夺。
”宋濂看后,觉得此文可圈可点,甚为满意,未作修改便直接上呈太祖。
太祖看后,觉得此文与宋濂的文风不同,问道:“这是学士的手笔吗?”宋濂只好如实说:“这是我门生方孝孺的手笔。
”太祖听后很高兴,说:“此生良胜汝。
”方孝孺年少才俊,崭露头角。
不久,经东阁大学士吴沉等人推荐,方孝孺受到朱元璋的召见。
太祖见他举止端庄,学问深厚,称赞此人才不可多得。
但方孝孺力主施行仁政,志存教化,与朱元璋重典治国的政治主张相差甚远。
朱元璋深知才非所用,不如远用,只是暗中叮嘱皇储朱标:“这是一个有才华的正直之士,但现在还不是用他的时候,让他历练得更加成熟一些,将来好辅佐你。
”于是厚礼相待,送他归乡。
此后十年,他隐居在家,一心著书立说,过着极为清贫的日子清苦。
然而因其低调为人,故著书颇丰。
其名篇《周易考次》、《宋史要言》、《文统》等,即于此间而成。
朱元璋的第十一子蜀献王朱椿闻其贤,特礼聘他兼任王世子的老师,待之礼遇甚重。
又由于把方孝孺的读书之庐命名为“正学”,因而后人称其为“正学先生”。
二到了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崩殂。
此前朱标因反对父皇滥杀无辜,已忧伤而逝,皇太孙朱允炆得以践祚大统,是为建文帝(庙号惠帝)。
“株连九族”的来历
“株连九族”的来历阅读天地0519 1325“株连九族”的来历“株连九族”--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浸透过无数受害者的血泪、令人毛骨悚然的词。
问泉那得血如许?为有源头屠伯来。
“株连九族”,谁为始作俑者?谁又继承衣钵?对此,略予考证,想来决不是多余的。
这要从族刑说起。
何谓族刑?一人犯罪,诛及家族,甚至整个宗族都被消灭,这就叫做族刑。
秦始皇在下令焚书坑儒时曾谓“以古非今者族”,此“族”不是别的,正是灭族。
当然,族刑的发明权,也并不属于秦始皇;<史记. 秦本纪>载,乃祖秦文公,早已干过“夷(消灭、削平之意)三族”的勾当。
<前汉书>二三卷谓:“秦用商鞅,连相坐之法,造参夷之诛”。
所谓“参夷”,也就是诛三族。
显然,曾被“四人帮”抬头捧脚、几至云端的商鞅,把诛三族的族刑,进一步法典化了。
三族的范围是什么?据前人考订,是指父母、兄弟、妻子。
有秦一代,被诛三族者,历历可数。
<史记. 李斯传>:“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李斯这位宰相的三族,都惨死于秦二世的屠刀之下。
秦王朝的刑法,不仅有诛三族,而且还实施商鞅发明的“连坐”(<韩非子. 定法篇>),一人犯法,株连无已,以致由诛三族发展到诛七族。
请看事实:<文选>卷三九:邹阳上书有谓:“荆轲湛七族”。
看来,刺杀秦始皇未遂的荆轲,其七族之人都被秦始皇开刀问斩了。
何谓七族?<史记. 邹阳传索引>谓:父之姓,姑之子,姊妹之子,女之子,母之姓,从子及妻父母,凡七族也。
株连之广,骇人听闻。
但是,江山更有暴君出,仅诛七族岂敢休?隋炀帝比秦始皇更残暴,竟发明了“株连九族”!清初学者刘继庄<广阳杂记>卷一谓:“(诛)九族始于隋炀帝”。
这是事实。
<唐六典. 注>:炀帝“末年严刻,生杀任情,不复依例。
杨玄感反,诛九族,复行huan裂枭首,磔而射之。
”好一个“生杀任情,不复依例”!这寥寥八字,不仅活脱脱地勾画出隋炀帝狰狞的嘴脸,而且也透露了历史上那些封建暴君“口含天宪”,朕即是法的真相。
史上最残忍刑罚:“株连九族”如何演化而来
知识文库 第15期27史上最残忍刑罚:“株连九族”如何演化而来?(上接第19页)案遭到朝廷通缉,最终惨遭灭族之灾。
其次,以皇室血缘和裙带关系为根基的官方权贵利益集团,同样是汉代解决贫富分化“软性改革”的锁定目标。
众所周知,汉初分封制度使王朝内部王国侯国林立,被封王侯的皇室刘姓子孙,不仅祸害一方、鱼肉百姓,而且时时威胁中央集权,成为尾大不掉的官方利益集团。
如操之过急,则难免引起晁错削藩的七国之乱。
汉武帝反复思索,决定同样采用软性改革,消减各方诸侯的势力。
也是元朔二年春正月,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规定各诸侯王国嫡长子之外的其他王子,可以从其父祖的王国里分出若干个小侯国。
汉初规定,只有诸侯嫡长子才能继承王位,其他王子则落魄流离,甚至归于庶民。
这项《推恩令》颁布后,一时欢声雷动,诸侯庶子们喜笑颜开奔走相告。
实际上,实力强悍的诸侯王国由此越分越小,成为受县郡管辖的小侯国,不能再强征暴敛,也不会再形成地方对抗中央的紧张局面。
制度化的官方亲族利益集团,从此淡出历史舞台。
其三,对官商合谋、囤积居奇的商业暴富集团,汉代更予以毁灭性打击。
国家用“平准”、“均输”平抑物价;对百姓调整税率、降低税收;而对搅乱金融、牟取暴利、垄断市场的不法商人则严刑峻法,并对生活必需品规定最高限价,实行“盐铁专卖”。
由此,官商合谋垄断市场受到遏制,物价大幅降低。
据记载,从公元前110年到公元前49年,在长达61年的西汉历史上,没有通货膨胀记录。
而对失去盐铁专卖权的普通商人,汉王朝也并非一棒子打死,而是提供了更多的通商机遇。
汉朝先击败匈奴收复河西走廊,又通达西域,最终以国家力量统一今天的新疆地区,建“西域都护府”,彻底打通了欧亚大陆商道,开拓了绵亘万里的丝绸之路。
由国家财政供养的几十万边防军,保护着丝绸之路的漫长商旅,使中国精美的瓷器、华丽的丝绸、丰盈的物产,通过辉煌千古的丝绸之路远销波斯和罗马,更使汉文明突破中国的疆界播撒至欧亚大陆。
诛九族不是谁都有这资格
诛九族,即株连九族,是一种古代中国的刑罚制度,主要用于惩罚谋反、叛乱等严重罪行。
诛九族意味着犯人家族的亲属都将受到牵连,甚至包括已故的祖先。
诛九族是一种极端严厉的刑罚,在古代中国,并非所有的罪犯都有资格受到这种惩罚。
1. 背景和起源:诛九族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和西周时期。
在这些时期,诛九族主要用于惩罚谋反、叛乱等严重罪行。
随着朝代的更迭和法律制度的发展,诛九族逐渐成为一种传统的刑罚制度,并在各个朝代得到沿用。
2. 资格和条件:诛九族并非所有罪犯都有资格受到的刑罚。
根据古代法律,只有在犯下谋反、叛乱等严重罪行时,罪犯及其亲属才可能受到诛九族的惩罚。
此外,古代法律还规定了不同等级的罪行应适用的刑罚,诛九族通常属于最严重的刑罚之一。
3. 现代评价:现代社会普遍认为诛九族是一种极端残酷和不公正的刑罚制度,它导致了大量无辜者的受害。
现代法律强调罪责自负,对于犯罪行为,应当由罪犯本人承担法律责任,而不应当株连无辜的亲属。
因此,诛九族这种刑罚制度已经被现代社会所摒弃。
4. 历史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法治观念的进步,诛九族这种刑罚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逐渐被废除。
从秦朝开始,历代皇帝都对诛九族的适用范围和条件进行了限制,使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到了现代,诛九族作为一种古老的刑罚制度已经成为历史的遗迹。
总之,诛九族作为一种古代中国的刑罚制度,主要用于惩罚谋反、叛乱等严重罪行。
然而,这种刑罚制度并非所有罪犯都有资格受到,只有在犯下谋反、叛乱等严重罪行时,罪犯及其亲属才可能受到诛九族的惩罚。
在现代社会,诛九族已经被摒弃,罪责自负成为现代法治观念的核心原则。
诛杀9族是哪9族
诛杀9族是哪9族
所谓“九族”,是指一个大家族的亲属关系。
但关于“九族”,也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如果再分得细点,就是:父之父为祖,古称王父;父之母为祖母,古称王母。
祖之父母为曾祖父、曾祖母;曾祖之父母为高祖父、高祖母。
二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1、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
2、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
3、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九族”是哪九族
“九族”是哪九族古代律法有“一人造反,九族全诛”的重刑,史书因此常有“刑九族”或“株连九族”之类的记载。
只是这“九族”究竟是哪九族,汉以来学者的说法并不一致。
汉今文派学者持异姓说,认为九族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并不都是同姓之人,是包括异姓姻亲的。
古文派学者则持同姓说,认为九族只是同姓宗亲,从高祖到玄孙九代人,不包括异姓姻亲。
现代辞书一般都取同姓说而兼及异姓说,《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最具代表性:“旧时指本身上及父、祖、曾祖、高祖,下及子、孙、曾孙、玄孙的亲属。
也有包括异姓亲属的说法,即父族四代、母族三代、妻族两代。
”我们不妨先从九族的“同姓宗亲说”说起。
《辞源》说:“明清刑律服制图,均以高祖至玄孙为同宗亲族的范围。
九族以自己为本位;直系亲,上推至四世高祖,下推至四世玄孙;旁系亲,则横推至三从兄弟,即以族兄弟、再从兄弟、堂兄弟、兄弟,同为高祖四世之孙。
”按此说法,九族除了同宗直系亲之外,也包含旁系亲,因此横向和纵向都有九层。
纵向的九层直系亲比较简单,都是和自己有直接血缘关系的长辈(父、祖、曾祖、高祖)和小辈(子、孙、曾孙、玄孙),其中长辈都只是一个,小辈可能会较多,但总体上人数也不会很多。
横向的旁系亲就比较复杂了,人数也相对较多。
有同父所生的自己的亲兄弟;有父亲的兄弟(伯父、叔父)和他们的儿子,即自己的堂兄弟;有祖父的兄弟(伯祖、叔祖)和他们的儿子(堂伯、堂叔)以及他们的孙子,即自己的再从兄弟;还有曾祖父的兄弟(曾伯祖、曾叔祖)和他们的儿子(堂伯祖、堂叔祖)、他们的孙子(再从伯父、再从叔父)以及他们的曾孙,即自己的三从兄弟,也就是族兄弟。
这些人都是同一个高祖的四世子孙。
朝下还要包括兄弟、堂兄弟、再从兄弟和三从兄弟的后代侄子、堂侄、再从侄、侄孙、堂侄孙以及曾侄孙等。
这个范围就很广了。
这是古文派学者所说的同姓宗亲的九族。
若按此说而“九族全诛”,完全没有可操作性,因为一个家族绝无可能九世同堂。
所以,从可操作的角度说,异姓说似乎才比较可取,只是具体所指又有不同的说法。
古代为什么要株连九族
古代为什么要株连九族我们经常看电视也会看到有人犯了错是会被株连九族的,那么古代为什么要株连九族呢?古代为什么要株连九族据介绍,株连九族是从明清时代开始的,由原来的“夷三族”延伸到九族。
古代九族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也就是说,一个家族中,只要有一个人犯有滔天死罪,那么,不但整个家族都要灭绝,而且相关的家族都要牵涉进来。
古人常说,一人做事一人当。
可事实是,一人做事需要大家当。
意思是一人担当并不能完全彻底起到处罚作用,连坐被罚更能显现警示作用。
问题是,“夷三族”就够惨无人道了,何以夷灭九族?常言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问题点就在这里。
原来,按照家族方式生存是古人以及封建余孽们的生存方式。
这也是现代语境下的团队合作方式。
一根筷子容易被折断,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团。
同舟共济海让路,号子一喊浪靠边,你想想团队的力量有多大!家族式的团队组织里,即便关系盘根错节,但脉络清晰。
利益均沾,一呼百应。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利益关系就是生活关系,是社会关系,也是生存关系。
这种家族化利益化社会关系的绑定与巩固,自然排斥和剥离了其他社会关系的插足之地。
所以,从“夷三族”到灭门九族,完全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维护政治经济生活秩序的客观需要,斩草除根有了客观性,“除恶务尽”有了必须和必要。
特别说明,“株连九族”是封建社会维护统治基础的手段,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
前几十年间有句话叫“老子反动儿背叛”。
讲的是大原则下的大立场,即便是父子关系,该划清界限就得划清界限。
因为,人是自然人,是社会人,不是隶属于自我家庭或某个群体的私有产物。
讲的是人必须在社会大家庭中存在,并不断获得生活价值和生命意义。
现在看来,不能说这种背叛和革命不是进步的表现。
所谓进步,意味着和“株连九族”这种残酷的处罚制度进行了决裂。
近些年来,法制建设越来越被群众所接受,依法维权,依法施政,基本上成为大家共同认同并积极参与的行为准则。
即便在某些地方,法制的两个基本面都表现为做得不够或很不够,人们还是希望在进一步加强法制的轨道上解决问题。
九族名词解释
九族名词解释九族啊,这可不是什么神秘的九个少数民族之类的。
它在古代就像一张超级大的家族关系网,大到能把你整个家族都一网打尽,那真是比渔夫的超级大拖网还厉害。
想象一下,你在古代犯了个大错,比如说把皇帝的胡子不小心拔了一根(这可不得了啊)。
然后呢,皇帝老儿一生气,就要株连你的九族。
这九族就像一串糖葫芦,一个连着一个,从你的高祖爷爷那串到你的玄孙那一辈,中间还穿插着各种七大姑八大姨。
你的高祖爷爷就像是家族的老树根,根都被刨了,那这棵家族大树可就摇摇欲坠啦。
然后是曾祖爷爷,那就是树干的上半部分,也跟着遭殃。
祖父呢,就像是粗壮的树枝,一下子被折断。
父亲啊,就像紧挨着果实的那一小段树枝,果实还没成熟呢,树枝就被砍断了。
再说说那些亲戚们。
你的叔叔伯伯们就像树上同根生的其他小树枝,本来还枝繁叶茂的,这下子全得跟着完蛋。
那些堂兄弟就像树枝上的小嫩叶,风一吹就没了。
至于那些什么姑母啊姨母之类的,就像树上偶尔长出来的小杈杈,也别想逃脱。
这还没完呢,你的儿子女儿们,就像树上刚结出来的小果子,还没等变红变甜,就被从树上拽下来了。
孙子孙女们,那就是果子还没长大的小芽芽,也被连根拔起。
九族这个概念啊,就像一个超级恐怖的家族黑洞,一旦被牵扯进去,就像掉进了无底深渊。
不管你是家族里的参天大树还是小小草芽,统统都得被卷进去。
在古代那时候,这就像是一个超级严厉的家族紧箍咒,让大家都不敢轻易犯错,不然可就是全家的灾难。
不过现在可没有这种株连九族的事儿啦,不然那可真是要乱套,估计就像一场超级大的家族龙卷风,把所有人都卷得晕头转向的。
九族这个词啊,虽然现在更多的是存在于历史故事里,但每次想起来,就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家族关系的潘多拉魔盒,里面充满了各种家族人物的喜怒哀乐,当然在株连九族这种事儿里,更多的是无尽的悲剧。
不过好在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这种古老又有点可怕的概念,就像一个遥远的古老传说,偶尔拿出来调侃调侃,也算是对古代文化的一种别样解读啦。
古代最严厉的刑罚“诛九族”到底指的是哪九族
古代最严厉的刑罚“诛九族”到底指的是哪九族关于“诛九族”,中国人对这个词应该不陌生了,很多古代影视剧中都出现过这个名词,很多人也大概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无非就是把犯人的亲戚们一块处死嘛。
不过你知道“诛九族”到底指的是哪九族吗?九族就是如下图所示的九族。
好在人类文明在进步,如今法律一人做事一人当,再也没有历史上曾有过的”诛九族”诛连酷刑了。
诛九族最早来自于秦变法后的夷三族法,直到清末后结束。
其中的九族通常是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
这是同姓的族(按照五服所代表的亲属关系来说,九族之内的人都是有服的。
无服的叫做党,比如父党、母党、妻党)。
分得细点,父之父为祖,古称王父;父之母为祖母,古称王母。
祖之父母为曾祖父、曾祖母;曾祖之父母为高祖父、高祖母。
至于为什么要诛九族,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传统社会既强调“忠”,也得强调“孝”,并将“孝”作为“忠”的基础。
那么,当一个人不“忠”犯上作乱时,危及到皇权时,由于“孝”,他的家人他的子女理应站到他的一边,支持他的行为,因而“诛连制”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是同时要求“忠”与“孝”,而当“忠”与“孝”相冲突时的必然结果。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到了清末,人们的观念逐渐改变,因而诛九族得以废除。
当中国社会的基本价值从“又孝又忠”转到只需要“忠”后,就使得“诛连制”转为了“划清界限”。
当然,“划清界限”的做法仍然不妥。
个人只需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不必为他人的行为后果承担责任。
所以,即使他真的犯了罪,也不能牵连到他的家人,也不能要求他的家人要与他“划清界限”才能免于牵连或减轻牵连。
在最后,还是需要说道一个小故事,历史上最后一个被诛九族的宰相——胡惟庸。
胡惟庸(?~1380年),汉族,濠州定远县(今属安徽)人。
据说,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称他家的旧宅井里涌出了醴(li)泉,邀请明太祖前来观赏。
这是大明的祥瑞呀,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一个名叫云奇的太监突然冲到皇帝的车马前,紧拉住缰绳,急得说不出话来。
惨无人道瓜蔓抄 比诛十族还要可怕的株连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惨无人道瓜蔓抄比诛十族还要可怕的株连法导语:封建统治下帝王为了巩固帝位,经常会用一些极端手段。
诛十族在我们的认知中,已经极其惨无人道了,但还有比这个更厉害的。
它是一种叫瓜蔓抄封建统治下帝王为了巩固帝位,经常会用一些极端手段。
诛十族在我们的认知中,已经极其惨无人道了,但还有比这个更厉害的。
它是一种叫瓜蔓抄的连坐之法,一人有罪能殃及千人,实在令人胆战心寒。
诛九族来自于秦商鞅变法之后的“夷三族”。
“九族”的包括内容有不同的内容,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仍孙(古时称从本身下数第八世孙为仍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虽然说法不同,但都是历史上公认的最为残酷的刑罚。
明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灭建文政权,自立为帝,但读书人方孝孺拒不合作,发生了极为惨烈的诛十族,即在九族之外,还把他的门生都杀掉。
这次共杀掉873人,其他外亲之发配充军者则多达千余人。
其残酷更甚于诛九族。
不过,这还不是最为残酷的。
最残酷的刑罚,当属“瓜蔓抄”。
所谓“瓜蔓抄”,据《杂歌谣辞·黄台瓜辞》可知:“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
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
” 顺藤摸瓜,一网打尽,斩尽杀绝,正是瓜蔓抄的原意。
据《明史·景清传》称:“藉其乡,转相攀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
”生活常识分享。
诛九族一般死多少人
诛九族一般死多少人
“诛九族”中的九族指的是家族中从高祖辈一直到玄孙辈,也就是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这九代人。
这些人中有的都早已死去,不可能再诛杀,既然皇帝是为了“斩草除根”,肯定不只是这九代人,所以皇帝诛杀犯人九族就是:父族四代、母族三代、妻和子族两代,合计九族。
说的明白点就是自己的外祖父母、曾祖父母、父母、姨母、舅舅、姑姑、叔、伯、姐妹、兄弟、儿女、外甥、外甥女、侄子、侄女、外孙、外孙女、孙子、孙女、外曾孙、外曾孙女、曾孙、曾孙女。
假设古代每家人一妻二妾五子的算法,这一下就会杀掉441个人,相当于古代一个村庄没有了。
历史趣谈中国古代刑罚为何要“株连九族”?古代刑罚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古代刑罚为何要“株连九族”?古代刑罚
导语:古代刑罚为何要“株连九族”?中国古代的刑罚之残酷惨烈,是举世无双,无与伦比的。
随便举个例子“活剥人皮,填草示众”、“腰斩”另一个酷
古代刑罚为何要“株连九族”?中国古代的刑罚之残酷惨烈,是举世无双,无与伦比的。
随便举个例子“活剥人皮,填草示众”、“腰斩”另一个酷刑就是着名的凌迟等等。
看了以上古人发明的严刑峻法,惨烈酷刑,如果还要闭着眼声称:古人纯厚,充满仁爱之心,对这种一级脑残,也是无理可讲的。
中国传统文化,惨无人道,其实是不用多说的。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不但刑罚残酷惨烈,而且还要株连。
株连到明清时代,发展到由原来的“夷三族”,动辄株连九族。
从古代族诛的实际情况看古代九族应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也就是说,一个家族中,只要有一个人犯有死罪,那么,不但整个家族都要灭绝,而且相关的家族都要牵涉进来,如果是大家族,那么那种杀戮,动辄就是成千上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致命的就是等级秩序。
在权力的问题上,即使是兄弟姐妹之间,也毫不留情,明朝那个惠帝,虽然自己的皇位被自己的亲叔叔夺了,但是,因为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因此,篡位的燕王朱棣虽然是坐在位置上,但仍然是寝食不安,不惜花费倾城倾国的力气,先后九次派出三宝太监郑和下到西洋去寻找惠帝的踪影。
可见,成王败寇,那可是性命攸关的事情,一不小心,自己的脑袋搬家不要紧,还要株连九族。
好在中国是不按照逻辑思考的,也不按照规则出牌,只认枪杆子与实力的文化,有时想得太多,就会连脑袋都会被想掉。
生活常识分享。
“株连九族”,受到牵连的范围到底有多大
“株连九族”,受到牵连的范围到底有多大
佚名
【期刊名称】《共产党员(河北)》
【年(卷),期】2014(000)023
【摘要】“株连法”亦称“连坐法”,即一人犯罪,全家人甚至亲友都被一起惩罚,是封建帝王借以镇压反对者,巩固统治地位的专政手段。
“株连法”源于奴隶社会末期。
先秦时的《尚书·泰誓》已有记载:“罪人以族。
”
【总页数】1页(P38-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6
【相关文献】
1.小小酸化剂,到底有多大能量 [J], 游武进
2.项目客服主管到底有多大自主权?——案例揭示物业职场三大智慧 [J], 范芸
3.做CT检查对人体影响到底有多大 [J], 陈艳
4.乡村振兴到底有多大的潜力 [J], 周其仁
5.强检工作计量器具的范围到底有多大? [J], 金华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别被电视剧骗了,历史上诛九族的事件很少,真实的答案让人意外
别被电视剧骗了,历史上诛九族的事件很少,真实的答案让人意外我相信不少的人特别的喜欢看古装剧或者是古代小说,经常会听到有一个罪名就是株连九族。
可能很多人在自己的脑海里面想为什么会是九族呢?这九族究竟是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九族到底是谁哪九族。
历史上被诛九族的人多吗?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诛九族而是夷三族,诛九族是夷三族演变而来的。
那么什么是夷三族呢?夷三族也可以说是诛三族。
这三族可以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子也可以是父亲母亲妻子。
这种残忍的刑法也是来自于秦朝,可见秦始皇当时的暴政是何种现象了。
所谓的九族指的是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亲属。
其中就包括了自己的玄孙,曾孙,孙,子,母,王母,曾王母和高王母。
不过九族具体指的是哪些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
但是肯定跟自己有关系的人都脱不了干系。
古代的刑法往往是残酷的,轻则棍棒伺候,重则伤及性命。
如果说真的是由于个人问题导致了诛九族的事情发生,那么结果必然是惨重的。
既然这个刑法如此的严酷无情,那么历史上被株连九族的人到底多不多呢?其实这个有着这个罪名的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别被电视剧骗了,历史上诛九族的事件很少,真实的答案让人意外。
影视上或者是小说上,可能动不动定罪就是诛九族,这是编剧或者是小说作者用了一种夸张的手法来描写剧情。
如果一个皇上真的是听到了自己不爱听的话动不动就株连九族的话,那么反抗他的人肯定会增多。
更何况九族的人加起来的人数是很多的,排查起来也是很困难。
行刑起来也很是不容易。
根据历史的记载,真正被诛九族的历史上只有两次,其中之一就是方孝孺。
准确的来说不仅仅是被诛了九族,而是被诛了十族。
那是方孝孺究竟是做了什么样的事情竟会引来如此横祸呢?方孝孺是一个非常聪明的是一个人。
小时候非常的喜爱学习,长大了之后被朱元璋所看中,朱元璋觉得这是一个品行端庄,不可多得的人才。
后来朱元璋死了之后,他的孙子朱允炆即位。
朱允炆也是根据朱元璋所说的重用了方孝孺,任命他为翰林侍讲。
“株连九族”是哪九族?“世袭罔替”又是什么?
“株连九族”是哪九族?“世袭罔替”又是什么?
本文导读:这是一般的惯例,即逢子孙(通常为嫡长子)袭爵时,每代要递降一个等级来承袭。
由和硕亲王递降至奉恩镇国公,多罗郡王递降至奉恩辅国公,多罗贝勒递降至不人八分镇国公,固山贝子递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奉恩镇国公递降至镇国将军,奉恩辅国公递降至辅国将军,之后就不再递降了,以该爵一直承袭下去。
另一种是原等承袭,即由皇帝颁诏允许,某些爵位逢子孙袭爵时,可以按其父、祖的原等级来承袭,世代相承不变。
若是没有子嗣后代时,则以旁支后代奉始封祖先祀,并承袭该爵。
这就叫做世袭罔替。
在清朝国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关外时期约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之中,获此殊荣的满清贵胄仅有十二位王的后人
在继承爵位时无需降级,作为皇帝对其功劳的赏赐,俗称为铁帽子王。
这十二位王中,有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另外四位是中后期在政治斗争中得到皇帝重用而受封。
什么是“株连九族”?
株连九族是古代刑罚族诛的一种,从古代族诛的实际情况看古代九族应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这里的族人指直系亲属和配偶)。
父族四:指自己一族。
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一家、出嫁的姐妹及外甥一家、出嫁的女儿及外孙一家。
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一家。
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何为“株连九族”、“祖宗十八代”、“五服”
何为“株连九族”、“祖宗十八代”、“五服”株连九族是哪九族我们都在电视剧里看过古代最惨重、最没人性的刑罚,诛九族,不过很多人可能都对九族没什么概念。
株连九族是哪九族?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
这是同姓的族(按照五服所代表的亲属关系来说,九族之内的人都是有服的。
无服的叫做党,比如父党、母党、妻党)。
分得细说,父之父为祖,古称王父;父之母为祖母,古称王母。
祖之父母为曾祖父、曾祖母;曾祖之父母为高祖父、高祖母。
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
父之兄为世父(伯父),父之弟为叔父,简称为叔伯。
世父叔父之妻称为世母(伯母)叔母(后来称为婶子)。
伯叔之子(堂兄弟)称为从父晜弟,又称为从兄弟,这是同祖父的兄弟。
父之姊妹为姑。
父之叔伯称为从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其妻称为从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其子称为从祖父,俗称堂伯、堂叔,这是同曾祖的叔伯,其妻称为从祖母(堂伯母、堂叔母),堂伯叔之子称为从祖晜弟,又称为再从兄弟(从堂兄弟),这是同曾祖的兄弟。
祖父的伯叔是族曾祖父,称为族曾王父;其妻是族曾祖母,称为族曾王母。
族曾祖父之子是族祖父,称为族祖王父。
族祖父之子为族父。
族父之子为族兄弟,这是同高祖的兄弟。
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弟妇(后称弟妹)。
兄弟之子为从子,又称为侄;兄弟之女为从女,后来又叫侄女。
《尔雅·释亲》“女子谓弟之子为侄”,《仪礼·丧服传》“谓吾姑者,吾谓之侄”,可见上古姑侄对称。
兄弟之孙为从孙。
姊妹之子为甥,后来又称外甥。
女之夫为女婿或子婿(婿的本义是夫,女婿是女之夫。
子在上古兼职儿子和女儿,子婿也指女之夫),后来省称为婿。
父之姊妹之子女称为中表(表兄、表弟、表姊、表妹),中表是晋代以后才有的称呼。
母之父为外祖父,古称外王父,母之母为外祖母,古称外王母,外祖父之父母为外曾王父与外曾王母。
株连罪有多可怕,男女老少全得死!他因为得罪皇帝,被“诛十族”
株连罪有多可怕,男女老少全得死!他因为得罪皇帝,被“诛十族”株连罪有多可怕,男女老少全得死!他因为得罪皇帝,被“诛十族”来源:东方头条20180716古代的株连罪是既残忍又无人道的,按理来说,一个人犯错只应该对他一个人判刑,可为什么要把他的家人们也都牵连进来呢?更何况其中有老人,孩子,还有的甚至是连面都没见过,更不要提有什么交集的远亲了。
这些人都是无辜的,却仅仅因为和犯罪的人沾点亲带点故就身首异处,岂不哀哉?这种被称为“族刑”株连罪的明令发布者既不是昏庸的夏桀,也不是荒淫的商纣。
而是被后人所推崇景仰的夏启和商汤。
他们被人称为贤王却能颁布这样惨无人道的法令,实在让后人难以评断他们的功过是非。
株连罪主要以“父母一族”“兄弟一族”“妻子一族”这三族为准,而最常见的也就是株连三族。
至于后来的诛九族其实在广义上来说和诛三族并无差别,只是株连九族牵扯到的范围会更广,只要有一点血缘关系的亲戚都会受到株连。
而在中国历史上,还出现过一次“诛十族”的特例,而这个惨遭“株连十族”的人则是明朝的学术大儒方孝孺。
方孝孺本来是明惠帝朱允炆时负责修纂历史的大儒,谁也没有想到朱棣竟然从北京起兵造反,推翻了明惠帝的朝堂,自立为帝,而明惠帝则下落不明。
朱棣篡位之后,为了让天下归心,他特地找到方孝孺,让他帮忙写一份即位诏书,想借用他的名声来收拢天下名士之心。
可是方孝孺却坚决不写,无论朱棣用威逼,还是利诱,他都铁了心的不写。
朱棣见他态度如此坚决,就用言语吓他:你不替我写诏书,你难道就不怕你的九族都受到你的牵连么?方孝孺根本没有被他吓倒,反而正气凛然地说:你即便株连我十族,又能怎么样呢?就这样,方孝孺人头落地。
而不仅仅是他一个人,受到他牵连而死的人多达八百余人。
那么“十族”比“九族”多出了哪一族呢?正是朋友师生这一族,这些人和方孝孺毫无血缘关系,却都被株连而死。
更何况方孝孺乃是明朝大儒,他的门生遍天下。
朱棣这一杀,就几乎杀尽了天下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