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合集下载

陆九渊的教育思想

陆九渊的教育思想

象山讲学之“太极、无极之争”

太极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初 见于《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图说》 首句“无极而太极”
朱熹 陆九韶 陆九渊
哲学思想比较


朱熹:万物皆是“理”的体现,主张“性即理”, 故称“理学”。 陆九渊则深受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观点的 影响,认为“心外无物”, “万物皆备于我”, 故称 “心学”。 本质上他们都把“理”理解为世界的本原,但 陆九渊认为 “心”和“理”是同一个概 念,“心”是宇宙的本体。朱熹则认为“理” 是先天地万物而存在的,它派生一切, “心” 也是“理”所派生的。

求放心
“切己自反”的先验主义认识论
强调以内省为主的哲学思想,强调“切己 自反,改过迁善” 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


36岁: 1174年3月,赴部调官,任隆兴府靖安县 (江西)主簿,开始宦海生涯。 5月,拜访吕祖谦于衢州
鹅湖之会(1175年)

朱陆第一次相见,明确了分歧。
六、评价及启示
评价注重历史性 注重批判的继承和发展 启示:

尊德性“学为人” 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 致疑切思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存疑而后思 论辩求真 学术自由对于大学建设的启示 师友相辅 合作学习 自立自得 对于学生主动学习精神的重视 注重学习环境
谢谢大家!
荆门施政



1191年7月 任命为荆门太守 政绩斐然:修城筑池,巩固边防 减免税政,救灾度荒 改革弊政,修治郡学 荆门“政行令修,民俗为变” 任职一年零三个月,1192年12月病逝荆 门。1193年,安葬于金溪延福乡青田津 东山山岭。
四、陆九渊的教育思想

宋代七大哲学家

宋代七大哲学家

宋代七大哲学家中国宋代期间的程颢、程颐、张载、王安石、朱熹、陆九渊、王守仁七人,在哲学上有杰出的成就。

1.程颢(1032~1085年):河南伊川人,字伯淳,号明道。

宋明“理学”奠基者,其著作收入《二程全书》。

程颢与弟程颐提出了以“理”为中心观念的唯心主义体系,把世界的根源归结为“理”,也叫“天理”。

认为封建纲常伦理是永恒的绝对的真理,是世界唯一根源,是先天存在于人们心中的。

反对心外还有最根本的自然之天,表现出了他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2.程颐(1033~1107年):字正叔,号叔川。

•宋明“理学”的奠基者。

著作收入《二程全书》。

认为人不能直接认识自己心中之知,要通过一件一件事去“悟”得自己心中之知。

其哲学思想是客观的唯心主义。

二程肯定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认为事物是有变化的,但是他们把事物的运动看作没有发展的循环运动,是由神灵推动的,这是宣扬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外因论。

在认识论上,认为人心中本来有知,于心上反省内求,便可以认识一切真理,属于唯心主义的唯物论。

3.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陕西郿县人。

北宋唯物主义哲学家。

“关学”的创立人,《正蒙》是他的主要哲学著作。

他提出了“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气,气是宇宙的本体,万物都是气的不同聚散状态。

肯定事物都是矛盾的,认为没有对立的两面,就没有统一的物体。

在认识论上,认为人的认识首先要靠感觉器官,而感觉的来源是物质世界,强调认识必须穷究万物之理,理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4.王安石(1021~1086年):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字介甫。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

王安石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使用的基本范畴是“五行”和道。

认为天地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五行是五种运动着的元素,各有自己的属性。

道是高于五行的物质范畴,是物质运动的规律,他还认为万物变化的原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和对立斗争。

提出了新陈代谢的观点。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两宋时期哲学之六:陆九渊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两宋时期哲学之六:陆九渊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两宋时期哲学之六:陆九渊中国两宋时期哲学之六:陆九渊陆九渊(公元1139年-1193 年),宋代哲学家,他以儒家思想为骨架,糅合佛教禅宗思想内容,构成了与朱熹客观唯心主义不同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学派。

他的心学被明代的王守仁所发挥,故称为陆王心学。

1.心即理陆九渊哲学的核心命题是" 心即理"。

他说:"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象山全集》卷十一《与李宰书》)。

" 理" 与" 心" 既然是完全同一的,那么宇宙万事万物之" 理" ,就是每个人心中之" 理" ,所以他说"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朱熹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派生者,是第一性的,而人和人心都是被理所派生的," 人之所以生,理与气合而已" (《朱子语类》卷四),既然人是被理派生,人心也当然为理所赋予。

而陆九渊却把朱熹超越于事之先、之上,气之先、元之上理,拉到了我的心中,为我心所具有。

这就是说,心是第一性的,理是被派生的。

这便形成了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如陆九渊说:" 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 (《杂说》)又说;" 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

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

故夫子曰:' 吾道一以贯之。

' 孟子曰:' 夫道一而已矣'。

" (《与曾宅之》)这是说,人人都有那个心,"是心" 只是一个心,心中都具有那个理," 是理" 也只是一个理;从其最终处看,心与理是" 归一" 无二的,是不能分开的,从其不容有二来说,所以心即是理。

因此,与朱熹把" 理" 看作自然与社会最高的终极原则不同,陆九渊认为理的普遍性必须通过人" 心" 来证明,人心之理是宇宙之理最完满的体现。

刘向雄:陆九渊哲学思想述评

刘向雄:陆九渊哲学思想述评

陆九渊哲学思想述评刘向雄、生平事迹陆九渊(公元1139-1192 年),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今江西临川县)人,在中年以后,到贵溪的象山居住讲学,自号“象山居士” ,故后世学者尊称其为“象山先生” 。

陆九渊强调“不立文字” ,所以生平并无著述,现存后世撰的《陆象山全集》,其中包括的是一些往来书信和学生记录的语录。

陆九渊家族世代谨守礼仪,是一个典型的宗法制家族,甚至孝宗皇帝也赞扬说:“陆九渊满门孝弟者也。

”另外,陆九渊也家学渊源,是一个书香门第,这些良好的外在环境,这些良好的环境从而使其在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来源上有了一个高起点、高理解。

、心:求理的根本中国文化是向内的文化,从殷周之际的言心开始,到孔子克己复礼直到孟子尽心,都强调自我反省的重要性,而这些思想渊源都构成了陆九渊心学的思想来源,也使心学在儒学正统地位上有了依据,而孟子则是陆九渊心学的直接来源。

此外,唐宋时期,佛教盛行,儒学地位衰微,一些学者在批判佛教和道教的过程中,自觉和不自觉地把佛教、道教一些命题、理论、方法应用到儒学中,以此改造儒学,如李翱援佛入儒的做法就是一个借鉴,这些做法在利用的过程中有粗糙、精细,有的痕迹十分明显,有的利用得极为巧妙,佛道入儒,是宋明理学的一个普遍的现象,也使儒学获得了新的形态,不断地完善自我的理论。

陆九渊认为,“心即理”,认为“宇宙便是吾心” ,那么这个“心”如何去理解?如果简单地理解为人的主观意识或者按照西方哲学的范畴归纳为主观唯心主义,显然并没有真正理解陆九渊的学说,因为在整个陆九渊的学说中,心首先是一个实体,是每个人生而俱有的,肯定了人与人的先天平等性,心在整个人的活动中最“大” ,是相对于人的感官来说的,也就是说,心的地位和作用远远大于感官,有的学者因为心之“大” 就不假思索地套上了唯心主义的枷锁岂不轻率?此外,还有人认为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中,心起着一个中心地位,万事万物的产生和灭亡都是心来决定,因而归之于唯心主义或者主观唯心主义,却没有看到陆九渊的学说当中对于“心”的认识来自于对理的认识,心的存在以及心中包含着“理” ,都是其认识的过程而不是将心凌驾于万事万物之上。

刘向雄:陆九渊哲学思想述评

刘向雄:陆九渊哲学思想述评

陆九渊哲学思想述评刘向雄一、生平事迹陆九渊(公元1139-1192年),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今江西临川县)人,在中年以后,到贵溪的象山居住讲学,自号“象山居士”,故后世学者尊称其为“象山先生”。

陆九渊强调“不立文字”,所以生平并无著述,现存后世撰的《陆象山全集》,其中包括的是一些往来书信和学生记录的语录。

陆九渊家族世代谨守礼仪,是一个典型的宗法制家族,甚至孝宗皇帝也赞扬说:“陆九渊满门孝弟者也。

”另外,陆九渊也家学渊源,是一个书香门第,这些良好的外在环境,这些良好的环境从而使其在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来源上有了一个高起点、高理解。

二、心:求理的根本中国文化是向内的文化,从殷周之际的言心开始,到孔子克己复礼直到孟子尽心,都强调自我反省的重要性,而这些思想渊源都构成了陆九渊心学的思想来源,也使心学在儒学正统地位上有了依据,而孟子则是陆九渊心学的直接来源。

此外,唐宋时期,佛教盛行,儒学地位衰微,一些学者在批判佛教和道教的过程中,自觉和不自觉地把佛教、道教一些命题、理论、方法应用到儒学中,以此改造儒学,如李翱援佛入儒的做法就是一个借鉴,这些做法在利用的过程中有粗糙、精细,有的痕迹十分明显,有的利用得极为巧妙,佛道入儒,是宋明理学的一个普遍的现象,也使儒学获得了新的形态,不断地完善自我的理论。

陆九渊认为,“心即理”,认为“宇宙便是吾心”,那么这个“心”如何去理解?如果简单地理解为人的主观意识或者按照西方哲学的范畴归纳为主观唯心主义,显然并没有真正理解陆九渊的学说,因为在整个陆九渊的学说中,心首先是一个实体,是每个人生而俱有的,肯定了人与人的先天平等性,心在整个人的活动中最“大”,是相对于人的感官来说的,也就是说,心的地位和作用远远大于感官,有的学者因为心之“大”就不假思索地套上了唯心主义的枷锁岂不轻率?此外,还有人认为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中,心起着一个中心地位,万事万物的产生和灭亡都是心来决定,因而归之于唯心主义或者主观唯心主义,却没有看到陆九渊的学说当中对于“心”的认识来自于对理的认识,心的存在以及心中包含着“理”,都是其认识的过程而不是将心凌驾于万事万物之上。

陆九渊王守仁以心为本的哲学

陆九渊王守仁以心为本的哲学

2020/4/17
34
按照心学的基本立场,“心之本体即是天 理”。(《传习录上》)所以,从本心所发出 来的道德信息及所形成的行为应该都是“善” 的;可是,就具体的人而言,他们的行为举止 在事实上却并非都是如此。原因在哪里呢?王 守仁与其弟子讨论了这个问题。
2020/4/17
35
(一)良知是心之本体
2020/4/17
42
基于“合一”之说,王守仁反对朱熹解 “格物致知”为“即物穷理”的法度。他说:
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 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 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 “心”与“理”而为二矣。夫求理于事事物物 者,如求孝之理于其亲之谓也。(《传习录 中·答顾东桥书》)
2020/4/17
12
二、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内容
2020/4/17
13
南宋之明代的“陆王心学”是由陆 九渊奠定基础的。陆九渊学说的最大特 点是他提出了以“心”为其哲学的核心 概念。由此形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命题, 这就是“心即理”。
2020/4/17
14
(一)陆九渊“心即理” 命题的基本内涵
2020/4/17
6
在学术上,王守仁早年潜心于朱熹理学。 他后来回忆说:
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 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 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
2020/4/17
7
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 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 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穷格。早夜 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 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传习录下》,《王守仁全集》,上海古籍 出版社1992年版)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6章 陆九渊的心学[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6章 陆九渊的心学[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第6章陆九渊的心学[视频讲解]6.1 复习笔记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江西临川)人。

因常讲学于贵溪应天山(象山),世称象山先生。

陆九渊从小颖悟,三四岁思天地何所穷际,至忘寝食;十余岁,又因“宇宙”二字笃志圣学。

他所创立的心学,也是他自己通过“读《孟子》而自得之”。

一、“本心”与“心即理”1.本心(1)“本心”即“四端之心”,而“四端之心”即“本心”。

(2)陆九渊认为,“本心”是“天之所与我者”之“心”,是人之不虑而知、不学而能之心。

“天之所与我者”指“本心”为天所赋予我者,亦即其为人先天所具有。

(3)“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指“本心”具一种无须后天反省的辨别能力与行为能力,而人若蔽于物欲或意见则将失其“本心”。

2.心即理陆九渊此“本心”观念承自孟子,他又接着孟子往下讲,提出了“心即理”的思想。

(1)如果“本心”即“四端之心”所表明的是此“本心”作为道德情感的向度。

“心即理”的思想所表明的则可以说是此“本心”作为道德法则的向度。

此“本心”乃道德情感、道德法则、道德意志的统一体,此“本心”既提供道德法则,又发动道德情感,从而为真实的道德实践提供了可能。

(2)作为道德情感、道德法则、道德意志相统一的“本心”或“心即理”之心并非人的一种生理意义、心理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心,而是为每个人所本有、具普遍性与恒久性的“同心”或“大心”。

(3)“本心”为人人所本有的道德之心。

“本心”或“心即理”之心为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道德心。

正是基于此“本心”或“心即理”之心不受时空限制具有普遍性与恒久性这一特点,故陆九渊宣称:此“本心”或“心即理”之心乃“天之所与我者”,“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

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在此“本心”或“心即理”之心的基础上,陆九渊对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之境也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和阐发。

(1)“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陆九渊心学中的“格物”(精简版)

陆九渊心学中的“格物”(精简版)

陆九渊心学中的“格物”陆九渊心学中的“格物”认为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学者们说:“陆九渊的认识论是建立在‘吾心即是宇宙’的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认识路线不是由物质到‘心’到物质的唯心主义路线。

”理由有二:到物质的唯心主义路线。

”理由有二:“大抵为学,但当孜孜进德修业,使此心于日用间戕贼日少,光润日著,则圣贤垂训,向以为盘根错节未可遽解者,将涣然冰释,怡然理顺,有不加思而得之者矣。

”在《陆九渊集》中,“为学”是核心内容。

他在与友人的书信中, 不厌其烦地阐述关于“为学”目的、方式、途径等问题。

他认为“为学”一要志道、明道,二要隆师、亲友,三要发明本心、知自反。

他说:“为学无他谬巧,但要理明义精,动皆听于义理,不任己私耳。

” 所谓“一切知识和真理都在我‘心’中”这一命题,与上述陆九渊关于“为学”的论述是相抵牾的。

陆九渊一方面虔诚地“传尧舜之道,续孔孟之统”,另一方面要求为学者潜心学习宇宙间的实理。

宇宙间的实理存在于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之中;尧、舜之道虽是先周以来所形成的理论系统,也是对客观世界的理论概括。

“道塞宇宙,非有所隐道,在天曰阴阳,在地曰柔刚,在人曰仁义。

”“宇宙间自有实理,贵乎学者,为能明此理耳。

此理苟明,则自有实行,有实事。

实行之人,所谓不言而信,与近时一种事唇吻、闲图度者,天渊不侔,燕、越异向。

事唇吻、闲图度之人,本于质之不美,识之不明,重以相习而成风,反不如随世习者,其过恶易于整救。

”一切知识和真理都在我的‘心’中,是‘心’所固有的”这一论点,他们先后引用了《与曾宅之》、《与邵叔谊》中的两段话,作为论据。

现转述如下。

“仁,即此心也,此理也。

求则得之,得此理也;先知者,知此理也,先觉者,觉此理也;爱其亲者此理也;敬其兄者,此理也;见孺子将入井,而有怵惕恻隐之心者,此理也;可羞之事则羞之,可恶之事则恶之者,此理也;是知其为是,非知其为非,此理也;宜辞而辞,宜逊而逊者,此理也;敬,此理也;义,亦此理也;内,此理也,外,亦此理也。

浅谈陆九渊心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陆九渊心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第244期2013年6月(上)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Total.244June2013(A)浅谈陆九渊心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苏科臣(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贵州·都匀558000)中图分类号:B2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16-0105-02摘要陆九渊“心学”是汲取先秦儒家思想精华,继承和发展了程颢的思想,形成了“心即理”为核心的“心学”体系。

陆九渊的“心学”作为其哲学的核心范畴,它有无限的能动力,在他的哲学逻辑结构里,“物”须通过“心”来体现或显现。

陆九渊“心学”思想认为,人通过心性的涵养、剥落、存心、养心至求放心,从而获得人的价值和尊严,实现人的道德自由。

关键词陆九渊“心学”存心养心求放心Discussion on Lu Jiuyuan's Philosophy of the Mind and Its Realistic Meaning//Su KechenAbstract Lu Jiuyuan's philosophy of the mind derives the essence of pre-Qin Confucianism,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idea of Cheng Hao,and it formed its own system for the philoso-phy of the mind.Lu Jiuyuan's philosophy of the mind,as the core category of philosophy,has infinite power,and in his philosophy of logic structure,"material"must be reflected or shown through "heart".Lu Jiuyuan's philosophy of the mind held that a person can get his value and dignity and realize his moral freedom through nature conservationKey words Lu Jiuyuan's philosophy of the mind;hold the mind; nourish the mind;be at ease1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心学”是宋明“理学”中的主流派之一。

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

C、佛教占统治地位
D、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6、“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了: A、儒学的兴盛
B、三教并立的局面形成
C、宗教的盛行 D、儒学发展面临的危机
7、下图为《三教图》其中三教是指: ①道教 ②儒教 ③佛教 ④伊斯兰教 ⑤基督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
神学化 思辨化
从背景、内容和影响三个角度分析
“新儒学”新在何处?
1.在外来佛教文化与本土道教文化的不断冲击下建构的。
2.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形式
来表达,中国上古哲学中的“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
开始用“理”来代替,更具理论化、思辨化。 3.作为一种哲学化的儒学,理学具有鲜明的双重性。
11、不符合陆王心学 特点的说法是: A、“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B、“发明本心”以求 理 C、求理就是进行内心 的反省 D、理要到身心以外的 事物上去寻找
12、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 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下列那一叙述: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
材料二 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 旗动,另一位说是风动,陆九渊过 去跟这两位僧人说,既不是风动, 也不是旗动,是仁者心动。
陆九渊
心即理也
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 (1)“灵明”是人的心,“ 灵明”就是天理、本 心、良知。 (2)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致良知 ”。 (3)强调“ 知行合一 ”来防止伪善流行。
1、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相同点是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陆九渊的哲学思想

陆九渊的哲学思想

陆九渊的哲学思想陆九渊(公元1139——1193年),字子静,,他中年以后曾在江西贵溪象山居住讲学,自号象山居士,世称象山先生。

他把儒家思孟学派和佛教禅宗的思想糅合在一起,又继承和发挥了大程的“心是理”的命题,从而建立了具有个性特色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他是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开创者。

著作有《语录》、《文集》。

1、“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宇宙观。

陆九渊在宇宙观方面提出了两个重要命题:一个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另一个是:“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陆九渊所说的理有两层含义。

首先,“理”是天地鬼神人类万物存在的根源。

其次,“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的秩序和规律。

他的“心”也有两层含义,第一,他所理解的“心”,是一种具有道德属性和知觉作用的实体。

伦理道德属性是“心”的本质。

第二,他所理解的“心”,又是万物存在的根源,充寒宇宙的万物之理,即在心中,发自心中。

陆九渊所理解的“理”和他所理解的“心”其实是一样的。

因此,他宣称“理”和“心”是合二而一的,从而提出了“心即理”的命题。

陆九渊突出“心”的地位,正是为了克服朱熹所建立的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的矛盾。

他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这样就给“理”找到了安顿之处,使“理”不再是悬空之物了。

也同样避免了作为客体的“理”和它的道德属性间的矛盾。

2、“切己自反”的先验主义认识论。

陆九渊从他的“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出发,认为人们要想认识世界、掌握真理,就不用向外探索、追求,反求诸自心即可得到了。

因为一切知识和真理都在“心”中,是“心”所固有的。

可见,他在认识来源问题上,坚持的是先验主义的观点。

在认识的途径和修养的方法上,陆九渊提倡“先立乎其大者”。

就是发明本心、确信本心、自存本心,或者称作“养心”、“求放心”。

他所说的这种修养方法,就是一种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自我反省,自我认识,自我完成的过程。

具体地说,就是由自己认识封建道德的本原在于人的本心,只要从本心上把它扩充开来,就可以说是完成了道德修养的过程。

陆九渊有什么思想

陆九渊有什么思想

陆九渊有什么思想陆九渊生于1139年,卒于1193年,是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陆九渊开创了心学一派,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与当时的朱熹都属于儒家学派,只不过朱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陆九渊有什么思想,希望你喜欢。

陆九渊的思想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心学学派的创始人,陆九渊认为人的心与理都是天赋的,是永恒不变的,封建社会的仁义礼智信都是人心之中本来就与生俱来的,学习的目的就是要穷此理,尽此心,对于一个人来说难免会被外界的物欲所蒙蔽,因此就会失去了本心,于是心就不灵了,理就不明了,这就需要积极的通过老师和朋友的帮助,切磋琢磨,鞭策自己,这样就可以恢复心灵的本来面目,使得心灵能够灵便,道理能够明确。

所以修养的功夫应该是求助于内的,而不是求助于外,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做到切己体察﹐求其放心﹐明义利之辨。

应该做到“立乎其大者”﹐“知本”﹐是“明本心”。

说到读书﹐陆九渊认为最应该读的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这种思想与朱熹的思想恰好是相反的,所以朱熹与陆九渊曾经有过两次著名的辩论,一个是鹅湖之会,另一个是南康之会,两次辩论两个人都申明了自己的观点,可以说是两个人的切磋,后来朱熹劝人兼取两家之长。

陆九渊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与后来的王阳明一起被称为“陆王学说”,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代思想家。

陆九渊著作陆九渊生于1139年,卒于1193年,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写出的文字是非常多的,其中有书信、诗文、讲义、杂著、章奏、程文、还有陆九渊的弟子们编的语录,这些对可以称得上是陆九渊著作,这些陆九渊著作流传至今的也非常的多,现在有一部研究陆九渊理学的丛书叫做《陆九渊集》,收录了陆九渊存世的所有的著作。

在这部收录了所有陆九渊著作的《陆九渊集》中包括信札(卷一至卷一七)、奏表(卷十八)、记(卷十九)、序赠(卷二十)、杂著(卷二十一至二十二)、讲义(卷二十三)、策问(卷二十四)、诗(卷二十五)、祭文(卷二十六)、行状(卷二十七)、墓志铭(卷二十八)、程文(卷二十九至卷三十一)、拾遗(卷三十二)、谥议(卷三十三)、语录(卷三十四至卷三十五)、年谱(卷三十六)。

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道德哲学意义

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道德哲学意义

—多慧黧慧渊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道德哲学意义■吴凡明陆九渊以“心即理”为核心的道德哲学体系,继承了儒家德性伦理的历史传统,其理路就在于由个体伦理而社会伦理。

“心即理”的道德哲学意义不仅在于把握了道德的形态是作为“主观意志的法”的道德自由,而且解答了伦理道德哲学本性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揭示了道德的本质是道德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因此,陆九渊“心即理”思想更为深刻地揭示了道德本性不是他律而是自律,不是制裁而是自愿,它是推动人们道德行为选择与践履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一种精神力量。

【关键词l陆九渊;“心即理”;道德哲学【中图分类号】B2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09)12—0046—04吴凡明(1967一),男,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伦理学。

(江西吉安343009)宋代理学的兴起,克服r汉唐以来儒学政治化所导致的政治权威对儒学自身学术灵魂的蚕食,重建了儒家人伦道德学说的理论旨趣。

经过理学家持之以恒的努力探索,完成了儒学由政治的权威原理向人伦道德学说的回归。

特别是陆九渊“心即理”命题的提出,不仅揭示了“心即理”道德形态是作为“主观意志的法”的道德自由,而且解答了伦理精神的本质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揭示了道德的本质是道德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因此。

“心即理”更为深刻地揭示了道德本性不是他律而是自律,不是制裁而是自愿,它是推动道德行为选择与践履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一种精神力量。

一、“心即理”的道德形态——“主观意志的法”基于道德哲学的考察,“道德的观点,从它的形态上看,就是主观意志的法”…I(m”。

黑格尔的道德哲学揭示,道德的形态就是“主观意志的法”,“意志承认某种东西,并且是某种东西,但仅以某种东西是意志自己的东西,而且意志在其中作为主观的东西而对自身存在为限”【l}(PIll}。

也就是说,意志是主观性的,是意志的自我规定性。

但这种主观意志并不纯粹是一种自我相关性,而与普遍的客观46面丽西的东西相关联。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一)格物去掉内心的污蔽、负担
2、格物即是开蔽,减担。
陆九渊认为,人的本心本来固有不学而知不虑而能的良 知。由于外物的蔽坏。本心被加上了重重物累,背上了沉 重的负担。因此,只在去掉这些负担就令一身轻松,本心 大明,陆九渊以此为格物“到某这里,只是与他减担。只 此便是格物。”所以格物就是格去心中的杂念,他又称之 为“开蔽。”他说,“学所以开人之蔽,而致其知。学而 不知其方,所发以滋其蔽。”(送杨通老)认识的任务即 是揭开蒙蔽,使本心重现光明,如果把握不到这一点,一 味向外追求,不仅本心难见,而且会受到更深的蒙蔽。
(《语录下》)。
1、物可以蒙蔽心,使本心暗而不明。
“是心之稂莠,落于交物之初,有滋而无芟,根固于怠忽,末蔓 于驰骛,深蒙密覆,良苗为之不殖。”(敬斋记)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除了本体之心外,还有因物而生之心, 或者说,被物蒙蔽之心。本心与外物发生相互作用,如果存 心不固,本心不明,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认识之心。
“石称丈量,经而寡失,铢铢而称,至石必谬,寸寸而度,至丈必差。”
(与詹子南)
“急于辨析,是学者大病。虽若详明,不知其果我多矣”(同上)
(三)自存本心
认识的目的不在于了解外部世界,而在于自存本心,格物致 知只是自存本心的途径。
1、寡欲。
“将以保吾心之良,必有以去吾心之害。何者?吾心之良,吾所固 有也。吾所固有,而不能以保者,以其有以害之也。夫所以害吾心 者何也?欲也。欲之多,则心之存者必寡;欲之寡,则心之存者必 多。故君子不患夫心之不存,而患夫欲之不去,则心自存矣。” (养心莫善于寡欲) “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又 剥落,难明,须是剥落的净尽,方是。”(语录下)
“人有五官,官有其职,某因思是便收此心,然惟有止物而已。”

心学祖师陆九渊

心学祖师陆九渊

心学祖师陆九渊心学祖师陆九渊作者:李刚兴宋明理学在南宋时期,分化为“理学”和“心学”两个系统,陆九渊是“心学”的创始人。

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是指宋明时期,以研究儒学经典“四书”、“五经”之义理的“义理之学”;从狭义上讲,是指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共称。

因为无论程朱之学或陆王之学,都把“理”(或称天理)作为其学说的核心范畴。

理学是后期封建社会中占居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思想意识的集中体现,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深刻和巨大的。

作为理学中的“心学”一系创始人的陆九渊,自然在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豪门苗裔聪颖早悟志气高陆九渊(1139—1192),字子静,生于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年),卒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江西抚州金溪(今江西临川县)人。

由于他在中年以后,到贵溪的象山居住讲学,又自号“象山居士”,故学者称他为象山先生。

据《象山先生行状》记载,陆九渊的远祖为妫姓,战国时期,取代姜姓齐国的田氏先祖敬仲(田完),就是妫姓之后裔,所以陆家的祖先又姓田。

陆九渊家族一系,是齐宣王之少子元侯田通传下来的,因当时四通的封地在平原盘县陆乡,他于此定居,故改为陆姓。

自四通下传至第42代的陆希声(陆九渊的八世祖),做了唐昭宗的宰相。

五代末期,陆家因避战乱,才迁徙到江西抚州的金溪,购置产业,是当地声望很高的豪族大姓。

但是,从陆九渊的高祖到他父亲四代,都没有人做官,这是陆家处于衰落的时期。

陆九渊为其弟九叙所写的墓志铭中说:“家素贫,无田业,自先世为药肆以养生。

”(《陆象山全集》卷28)又说:“吾家素无田,蔬园不盈十亩。

”(《陆(九皋)修职墓表》,同上卷28)他们主要是靠开药店的生意来维持生活。

不过,这个没落的官僚世族家庭,传到陆九渊这一代,由于他的二哥陆九叙善于经营,经济状况又大有好转,政治地位也大大提高了。

陆九渊的父亲名贺,生九渊兄弟六人,陆九渊最小,他的四哥九韶、五哥九龄,都是当时较有名气的理学家。

千古第一辩——鹅湖之会:唯心主义的“内斗”,理学与心学的交锋

千古第一辩——鹅湖之会:唯心主义的“内斗”,理学与心学的交锋

千古第一辩——鹅湖之会:唯心主义的“内斗”,理学与心学的交锋引言: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十分特殊,从泛化的意义上说,两宋没有完成实质上的中国统一,南宋更是偏居东南一隅。

但由于两宋时期的经济得到了极大进步,而由此导致城市扩大和新兴市民阶层的兴起,宋代在文化、思想和科技等方面取得了旷古烁今的成就,其中在思想文化层面产生了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大发展、大繁荣局面,由此产生的碰撞,也擦出了剧烈的火花。

在南宋时期,经济发展又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因此相继出现了如杨时、朱熹、陆九渊、陆九龄、林希逸等大思想家,他们学识渊博、门生众多,学问自成一派。

有时各家席地而坐谈经论道,便成为自战国“稷下学官”以来的又一文化饕餮盛宴,各家在碰撞中产生的成果堪为中国思想史的瑰宝,而在这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当属“鹅湖之会”。

图|临安皇城熙攘的街道一、缘起于“鹅湖”之前宋代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巅峰时期,在经济发达的基础上,在思想层面便衍生出了许多流派,营造出一种“百家争鸣”的氛围,各家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言,宣传自己的学说和主张,诸位学者关注的焦点即在对影响中国十分深远的“显学”——儒家思想学说的立论上。

可以说,儒学在宋代的发展到达了一个巅峰时期。

典型代表是在这个过程中由“儒学”衍生出最重要的一个分支——“理学”。

“理学”在经过北宋程颐、程颢两兄弟的不懈发展后,到了南宋时期,师承“二程”思想的朱熹成为研究“儒学”的旗帜人物,同时也成为以客观唯心主义为核心的“程朱理学”之集大成者,其思想所产生的影响,甚至让“理学”成为了宋代乃至元明清三代的官方哲学。

后世人称朱熹为“朱子”、和与孔子齐名的“万世宗师”,可见其地位之显赫。

而陆九渊则被视为宋代“心学”的鼻祖,他在本时期与朱熹在学问上并驾齐驱。

但陆九渊的学说主要是以主观唯心主义为特征的“心学”。

他上承袭孔孟之义理、下启明代王守仁之思想,他的思想虽然不想朱熹影响浩大和深远,但是对中国底层社会和韩国、日本等国的社会变革有深远影响。

陆九渊与主观唯心主义

陆九渊与主观唯心主义

陆九渊与主观唯心主义陆九渊一生的辉煌在于创立学派,从事传道授业活动,受到他教育的学生多达数千人。

陆九渊官位不算显要,学术上也无师承,但他融合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和“良知”、“良能”的观点以及佛教禅宗“心生”、“心灭”等论点,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形成一个新的学派——“心学”。

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实在:“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心即理是永恒不变的:“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往古来今,概莫能外。

这就把心和理、心和封建伦理纲常等同起来。

企图由此证明所谓“天理”即封建等级秩序、封建道德教条,都是人心所固有,是恒久不变的。

他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淳熙二年(1175),应吕祖谦之邀,陆九渊在铅山鹅湖寺与朱熹展开了有关“心”与“理”的大辩论,进一步阐发了他“尊德性”和“发明本心”的“心即理”的先验论。

朱熹持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主张通过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陆九渊持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应“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所谓“心即是理”,毋须在读书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功夫。

双方赋诗论辩。

陆指责朱“支离”,朱讥讽陆“禅学”,两派学术见解争持不下。

这就是史学家所说的“鹅湖之会”、“鹅湖大辩论”。

但他们友谊极厚,书信往来,论辩不已。

九渊曾在朱熹主持的白鹿洞书院讲君子小人喻义利一章,听者泣下。

“熹以为切中学者隐微深痼之病。

” 他的学说,经其弟子傅子云、傅梦泉、邓约礼、杨简等人的发挥,元代赵偕、祝蕃、李存等的继承和明代陈献年、湛若水的发展,经王守仁集大成,成为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派别,影响极大。

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

陆九渊的思想经后人充实、发挥,成为明清以来的主要哲学思潮,一直影响到近现代中国的思想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自存本心的认识论和修养方法
认识论必然是要了解宇宙的真实面目, 并不必向外追求,只需向内反省,认 识本心,发明本心,便能获得有关宇 宙的真实知识。在道德修养上,必然 是要达到符合封建统治者要求的所谓 圣贤的境地,必须修养本心,涵泳本 心,与宇宙混然为一。他所说的本心, 就是天之所予我者。因此,在认识和 道德修养上最主要的功夫莫过于自存 本心。
他思想中充满着怀疑的精神说。 其思想中还充满着自立自重的精神, 反对盲目依从。 陆九渊还主张独立思考,蔑视权威, 敢于斗争的精神。
一、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宇宙观
首先,他列举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 人们的思想感情、道德意识和是非观 念都是相同的,来证明人同此心,心 同此理,此心此理乃是万古不变的实 体。说“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 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 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 此”(《语录下》)。
其次,陆九渊看到了意识内容的广泛 性,但却主观唯心主义地加以歪曲、 夸大,使之脱离其反映的具体事物, 反而变成了事物之本原。他说“心之 所为犹之能生之物”,这就完全颠倒 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走向了主观唯 心主义,说“九渊只是信此心” (《四朝闻见录》)。
第二次是朱熹、陆九渊之间通过书信 往来就“无极”“太极”问题展开辩 论,实际上是关于本体论的争论,两 次辩论谁也未说服谁,均以各持已见 而告终。
陆九渊是中国哲学史上典型的主观唯 心主义哲学家,陆九渊的哲学充满着 独断的、诡辨的、赤裸裸的主观唯心 主义精神,但是如果我们全面分析他 的哲学思想,也可发现有不少合理因 素。
第六节 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陆九渊,字子静,江西杭州金侯人, 中年开始便授徒讲学,开创了与程朱 理学相并的心学学派,其学说后由明 代王守仁加以继承和发展,形成我国 古代哲学史上最大的一个唯心主义学 派——陆王学派。
晚年他在贵溪应天 山讲学,改山名为 象山,学者因称之 为象山先生。陆九 渊的著作后人总编 为《象山全集》, 今有《陆九渊集》。
1、发明本心 2、“格我穷理” 3、“操存涵养”
三、朱、陆之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朱熹与陆九渊同为理学家,但因其一 为客观唯心主义,一为主观唯心主义, 从而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朱、陆之争 是南宋时期唯心主义内部两大主要哲 学流派之间进行的学术争辩,比较集 中的有两次。
一次是在一一七五年,朱陆之好友吕 祖谦企图调解朱熹与陆九渊兄弟之间 的分歧,出面请了朱、陆等人在江西 信州鹅湖寺集会,讨论学术问题,史 称“鹅湖之会”。会上,以陆九渊及 其兄陆九令为一方,朱熹为一方,就 治学方法问题展开面对面的辩论,实 际上是关于认识论问题的争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