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解题方法论文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论文五篇
例谈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训练引言:数学教育在于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并能借助于这些素养,来解决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进而可以用数学解决的其它问题,就是运用“数学化”的思维习惯去描述、分析、解决问题。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收集并提供一些源于实际的学科知识素材,创设一定的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能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探索出解问题的有效方法和策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数学的价值。
关键词:识别收集整理寻找表达反思和评价。
对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依据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进行分解或整合训练,是较为有效的训练方式。
布朗斯福特和斯特恩的五步问题解决过程包括:问题识别、问题表征、策略选择、策略应用、结果评价;而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问题解决过程包括六个步骤:问题的确认、问题的定义、问题解决策略的形成、问题的表征、资源的分配以及监控和评估。
笔者认为,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具体表达为这几步:数学问题的识别,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解决方法和策略的寻找,解决过程的正确表达,解决问题的反思和评价。
1.数学问题的识别所谓的数学问题识别是指学生能透过具体情景,意识到自己正面临着一个数学问题。
只有意识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是什么数学问题,才有可能去着手解决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起点,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
同时,我们还要对数学问题进行必要的识别,识别出各类问题的特征,为后续解决问题作好最初地准备。
【例1】实验小学500人去电影院看电影。
小红手中的座位票21排38号,是最后一个座位,请你估一估,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三年级)学生看见题目后,不应该是简单的猜测,而是应该意识到座位是否够,与电影院拥有的座位数有关,只要能求出“电影院的座位一共有多少个”,“够不够”的问题就解决了。
从题目来看,、这就要求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善于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人教版新课标小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常出现以下情形:有时,面对数学问题,无从下手;有时,明明思路很清楚,就是解不出来;有时解题到途中,却是:“山穷水尽”等等.这些疑惑可归结为没有掌握好解决问题的策略.俗话说妙计可以打胜仗,良策则有利于解题,当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运用达到一定水平时,应该把一般的思维升华到计策谋略的境界。
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解题策略,才会在遇到问题时,找到问题的思考点和突破口,迅速、正确地解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当加强数学解题策略的指导,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解题能力。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对学生解题策略指导的尝试探索,获得了一些初步的体验。
一、枚举策略枚举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有很多较复杂的问题,常常是从具体情况一一枚举,从中找出规律和方法再加以解决的。
妈妈买来7个鸡蛋,每天至少吃2个,吃完为止,有多少种不同的吃法?解:需要考虑吃的天数和吃的顺序不同。
一天吃完:7;两天吃完:5+2,2+5,4+3,3+4;三天吃完:3+2+2,2+3+2,2+2+3。
答:一共有8种不同的吃法。
当学生把所有的情况都按一定规律列出来的时候,思路非常清晰,此题就比较容易完整的解答。
二、画图策略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和知识都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在思考解决问题时难免会遇到困难。
小学生在纸上涂涂画画可以拓展思路,使用这项解题策略,比较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形象性的特点。
已知两数之和为14,两数之差为2,求这两个数。
这个题如果列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是很容易解决的:X+Y=14;X-Y=2。
解此方程可知X=8,Y=6。
但如果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尝试做此题,在没有学习方程的基础上,一般不考虑选用方程来解答。
这样的题只能通过画图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要求其中较小的那个数,可以用两数之和减去两数之差再除以2,即(14-2)÷2=6。
要求较大的数,也可以用两数之和加上两数之差再除以2,即(14+2)÷2=8。
三年级数学教学论文5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一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是帮助学生解答应用题的重要教学手段。
通过多变的练习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组织对应用题改变问题,改变条件或问题和条件同时改变的练习,达到目的。
但“变”要为“练”服务,“练”要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
因此,教师就要精心设计练习题,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练得精、练得巧、练到点子。
一、一题多问一题多问是就相同条件,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提出不同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三年级有女生45人,比男生少1/10。
问:(1)男生有多少人?(2)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3)男生占全年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二、一题多变这种练习,有助于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其异同点,抓住问题的实质,加深对本质特征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区分事物的各种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促进和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一般可以采用“纵变”和“横变”两种形式。
1、“纵变”:使学生对其中一数量关系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例:工厂原来每天生产40台机器,现在每天生产50台机器,是原来的百分之几?变化题:(1)工厂原来每天生产40台机器,现在每天生产50台机器,比原来增产了百分之几?(2)工厂现在每天生产50台机器,比原来增产了25%,原来每天生产多少台机器?(3)工厂原来每天生产40台机器,现在比原来增产了25%,现在每天生产多少台机器2、“横变”:训练学生对各种数量关系的综合运用。
例:粮店要运进一批大米,已经运进12吨,相当于要运进大米总数的75%。
粮店要运进大米多少吨?变化题:(1)粮店要运进大米16吨,用4辆汽车运一次,每辆运2、5吨,还剩下多少吨大米没有运到?(2)粮店要运进大米16吨,先用4辆汽车运一次,每辆运2、5吨,剩下的改用大车运,每辆大车运0。
6吨。
一次运完,需要大车多少辆?(3)粮店要运进大米16吨,先用4辆汽车运一次,每辆运2、5吨,剩下的改用大车运,每辆大车比汽车少运1、9吨。
二年级数学论文【通用多篇】
二年级数学论文【通用多篇】二年级上册数学小论文篇一开始上课了,许老师一上来就说:“今天我们学习”假设法“,它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将一些较复杂的数学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能帮助孩子优化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水平。
用”假设法“解题,关键是找准与假设的情境相对应的数据和数量关系,并能通过对假定内容和数据与原题的比较,求出正确的答案。
现在我出一道题:”体育杨老师买回4个篮球和5个排球,一共用去185元,一个篮球比一个排球贵8元,篮球与排球的单价各是多少元?“老师出完题后,教室里一片哀声叹气和惊讶声,大家似乎都觉得好难。
但老师接着说:”同学们先想一想,试着做一做,如果不会,也可以不做。
“很多同学听到后都嘘了一口气。
我想他们一定认为:反正可以不做,那就别做吧!反正老师马上会讲的,到时候抄一下就行了。
但我却不这么想,因为我记得许老师跟我们讲过:”遇到难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动脑筋。
只要你好好开动脑筋,把思路理清楚就一定会解出来的。
“于是,我就开始仔细琢磨、分析:假设杨老师买的都是篮球,即买了9个篮球。
则杨老师要比原来多付出:5×8=40(元)。
9个篮球总价为:185+40=225(元)。
所以每个篮球的价格:225÷9=25(元)。
则每个排球的价格:25——8=17(元)。
假设杨老师买的都是排球,即买了9个排球。
每个排球的价格:(185——4×8)÷9=17(元);每个篮球的价格:17+8=25(元)。
我高兴极了,迫不及待地等待公布答案,过了一会儿,老师把解题方法和答案都写在了黑板上,我不禁笑了,因为我的思路和答案都完全正确。
相信自己,我是最棒的!二年级数学小论文篇二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应用也极为广泛。
我们要掌握好数学的窍门方法,也可以解决不少问题。
有一次,我去奶奶家。
奶奶有一只老式挂钟,外形古老,却不失典雅。
旁边还有着精美的镂空花纹,时而还有声响。
我一下就来了兴趣,好奇地研究着。
小学数学解题中转化思维的有效应用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小学数学解题中转化思维的有效应用优秀获奖科研论文转化思维的本质是将复杂、未知的问题转变为简单和已知的问题,从而解决新问题。
作为数学教学中一种常用方法,转化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广泛应用,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更是数学解题时一种常用方法。
当学生掌握转化思维的应用方法后,很多的数学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并且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培养新知识与旧知识衔接的能力,形成更为良好的思维能力。
从小学数学的解题教学这一角度来说,因为小学阶段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较少,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均处于发展阶段,所以在一些有难度的数学题目解决时会遇到较大难度,解题效率与质量均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针对此,教师非常有必要在数学解题中引导学生使用转化思维思考和解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助力学生的更好地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本文对小学数学解题中转化思维的有效应用作了分析探讨,现作如下的论述。
一、转化思维在小学数学计算题目中的应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中重点凸显出了计算能力,要求教师要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数学计算为创新与巩固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形式,小学数学教师需在学生数学学习的初期不断强化其计算能力,使其借助适宜的计算能力增加对公式、概念等知识点的记忆性,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完善学生思维方法运用的灵活性、敏捷性,适时增强数学素养。
为此,计算题目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小学数学解题教学的重点,可以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
为确保学生可以在计算题目的解决过程中有更为活跃的思维,精准且快速的解题,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转化思维。
比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除法”这一节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在课堂和解题过程中向学生渗透转化思维,让学生可以将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将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此时学生的学习难度可以大大降低。
传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中,教师与学生更看重计算结果,对学生的计算习惯与计算过程较忽略,部分学生由于计算过程马虎,再加上字迹潦草,在完成习题计算后难以验算其准确性,该现象也阻碍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
乐清市小学生论文+小学六年级数学分数应用题解题方法
小学六年级数学分数应用题解题方法分数应用题在六年级的数学中很重要,但在解题中有一定的方法,下面根据我的理解讲述了分数应用题的具体解题步骤。
1. 转化语言,正确理解题意例:寒假期间,李芳和3位好朋友去逛书店,她们4人来到书店的文具书柜,看到一种笔记本原价2.80元,假期八折优惠,同时还有“买三送一”的活动。
她们每人购买了一本,怎样购买更合算?分析:要转化语言“买三送一”,一共四人,那么只需买三本。
花2.8*3/4=2.1一人一本每个人花2.1元.。
2. 找出关键句(通常含有分数的句子是关键句)例:一辆汽车在一段长390千米的公路上行驶,已行驶了全程的65,还要行驶多少千米?分析:在此题中“已行驶了全程的65”是解题的关键,390×65是已经行驶的距离,390-390×65所得的距离就是还要行驶的距离。
3. 找准单位“1”。
(通常“的几几”前面的量是单位“1”;“多或少几几”前面的量是单位“1”) 例:电视机厂今年生产电视机3600台,去年产量是今年的41,去年生产多少台?分析:题中“今年的41”可知,今年是单位“1”,那么去年生产的台数就是3600×41=900(台) 4 判断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如果单位“1”是已知的就用乘法来解答,如果单位“1”是未知的就用除法来解答。
例:电视机厂今年生产电视机3600台,去年产量是今年的41,去年生产多少台?分析:依然在此题中,今年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的,就用乘法3600×41=900(台) 例:电视机厂今年生产电视机3600台,相当于去年产量的41,去年生 产多少台? 分析:题中“去年产量的41”可知去年的产量是单位“1”,单位“1”是未知的就用除法来解答,即:3600÷41=14400(台) 5 判断它是一步应用题还是稍复杂的应用题。
(如果“几几”前面是“的”,那么它就是一步应用题;如果“几几”前面是“多或少”,那么它就是稍复杂的应用题;) 例:电视机厂今年生产电视机3600台,去年产量是今年的41,去年生产多少台?分析:“41”前面是“的”,那么它就是一步应用题,3600×41=900(台) 例:电视机厂今年生产电视机3600台,去年产量比今年多41,去年生产多少台? 分析:题中“41”前面是“多”,那么它就是稍微复杂的应用题,根据题意找准单位“1”即:3600×(1+41)=4500(台) 6. 列式解答。
小学数学论文:巧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
“学”海无涯“画”作舟——巧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内容摘要】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更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
运用“数形结合”有助于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几何问题明显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数形结合”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又能有效地利用形象化的思维延深学生抽象化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 数形结合 小学数学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正文】曾在网上看到老师们在讨论:运用下图来说明“方程和等式”的关系,是不是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因为我同存疑惑,于是就想对这早已流行的词汇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1、利用“集合图”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不是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如上例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数学概念是数学大厦的基石,数学概念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画图”是学习数学概念的一种重要方法,这里老师运用“集合图”来帮助学生区分、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类似案例还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质数合数及1的集合图”等等。
2、“有余数除法”教学时也不是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例如教学17÷4=4……1, 老师经常让学生用学具先动手操作分一分理解算理,再出示左下图借助“形”来理解算式中每个数字及运算符号的意义,建立“形”与“有余数除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但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形结合”。
3、(如右图)这一教学目的渗透的是“符号思想”,也不是“数形结合”的思想。
因为这里并不关注“图形”的几何特征,这里的“小正方形、小三角形、圆形”都只是表示未知量,渗透的是“符号思想”,可以理解为是X 的前身。
以上都不是数学意义上的“数形结合”。
“数的概念”缘于“数”,“数”源于“计数”。
在古代的各种各样的计数法中,都是以具体的“图形”来表示抽象的“数”,直到出现表示“数”的各种抽象符号,“数”才真正脱去了“形”的束缚,从而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数”的认识和应用。
小学数学论文 浅谈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浅谈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分数应用题就是我们要探索的其中之一内容。
它是小学应用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抽象程度比较高,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
怎样解决好这一难题,成为众多教师教学研究的热点。
数学应用题的构成要素是:具体内容,名词术语,数量关系和结构特征。
这些构成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造成学生解答应用题困难的原因。
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数量关系。
确定了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得到解决方法,因此应用题教学应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重点抓住名词术语进行分析,把握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解题方法。
一、分数应用题题型探究的策略分数应用题的解题都是有规律可循地。
根据分数应用题的特征,可以把分数应用题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一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而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三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这是第一阶段要学习的三种基本题型;第二阶段学习分数复合应用题,采用乘除混合编排方式,第三阶段学习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和工程问题。
分数应用题的基础题型是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它不仅是学习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前位知识,还是学习分数复合应用题的基础。
这样编排体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知识结构,便于学生构建认知结构。
解题关键要抓住的就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单位“1”×分率=对应量,包括分数除法应用题,仍然使用的是分数乘法的意义来分析解答的,所以要把这个关系式吃透,从中总结出“一找,二看,三判断”的解答步骤。
找:找单位“1”;看:看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判断: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
在简单的分数乘法除法应用题中,反复使用这个解答步骤以达到熟练程度,对后面的较复杂分数应用题教学能有相当大的帮助。
教学到教复杂的分数应用题题型时,要抓住例题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最难的两种题型加强训练,就是“已知对应量、对应分率、求单位‘1’”和“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两种题型,对待前者要充分利用线段图的优势,让学生从意义上明白单位“1”×对应分率=对应量,所以单位“1”=对应量÷对应分率。
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之我见论文
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之我见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
从小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对于社会需要和学好其它学科都是重要。
可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情况来看,两极分化严重,好的好,差的差,究其原因,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学方式单一,只重视教的方面,而忽视了学的方面。
对于小学而言,不要只看眼前的正确率,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灵活思维方式。
解题是深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
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题和应用题是难点,那该怎么做呢?我认为,除了教给学生解题技巧,还应规范学生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规范的解题能够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思维水平。
在实践中做一定量的练习题是必要的,但并非越多越好,题海战术只能加重学生的负担,弱化解题的作用。
应精心设计题目,举一反三,一题多说、多问、多解、多变,培养学生解题的思维习惯,灵活性和准确率。
一、一题多说,培养解题的思维习惯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工具。
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反过来,良好的逻辑思维又会引导出准确、流畅而又周密的语言。
我认为要加强课堂教学中的“说题训练”,即采用“顺逆说”、“转换说”和“辩论说”等几种训练形式,养成学生解题的思维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1.顺逆说每解答一道应用题时,不必急于去求答案,而要让学生分别进行顺思考和逆思考,把解题思路及计划说出来,再把说出的意义与原题对照,看看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则要重新分析、认真检查,直到说出的意义与原题一致为止。
2.转换说对于题中某一个条件或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转换的思想,说成与其内容等价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使学生加深理解,从而丰富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这样,学生解题思路就会开阔,方法就会灵活多样,从而化难为易。
3.辩论说鼓励学生有理有据的自由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的思维品质,寻找到独特的解题方法。
二、多向探索,培养解题的灵活性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解题研究课程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解题研究课程教学论文【摘要】对于小学数学中的竞赛题目的处理一方面要立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用近现代数学思想方法来统领问题解决.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对问题进行仔细观察. 观察分析问题是寻求解题方案的关键所在,理性地观察题目的状态和结构,选准问题的突破口,对于提高解题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尤为重要. 教师在解题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常用的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标.【关键词】小学数学;解题研究引言“小学数学解题研究”是专科数学师范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其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将来从事小学数学解题和竞赛指导的能力,对提高学生从事小学数学教师职业所必备的综合素质与专业化水平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主要是探讨小学数学习题和竞赛题目的类型、结构、解法、编制方法,使学生在数学思想方法上得到启发,在数学解题方法上得到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素质,为将来从事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尽管学生对小学数学常用的解题方法和基本题型有所了解,能够解答常见题型,但遇到竞赛性质的题目或较新颖的实际问题,解题起来仍然存在很多困难,从笔者对高师学生上课给出的反馈结果来看,第一种情况是遇到问题盲目试探和无从下手. 而给出解答,他们又觉得方法很简单. 第二种情况是我讲解一类型题目后,学生不能举一反三,甚至还不能举一反一. 这里就有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问题和已知方法、知识如何有效衔接?合理地观察分析问题显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关解题方法的书籍很多都给出了观察分析问题的思路或角度,但是针对具体问题,到底选择哪个角度作观察?如果一一尝试,耗时费力,效率太低,甚至会干扰解题. 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引导学生理性地观察、分析问题,探索有效的解题方案.1. 观察分析问题的状态和本质,联想相关知识和类似方法理解题意不能只停留在将条件翻译为数学式子、作图等表面工作上,而必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观察题目条件对应的数、式,寻找与熟悉知识相关的各种联系和特征. 较好地把握题目的整体状态、结构和本质,从而正确地联系相关知识和方法,找到有效的解题方案.例1 六时整,时钟的分针与时针在一条直线上,问至少经过多少分钟,两针重合?分析将钟面圆等分为12等份,每一份看作一个行程单位,则本例可以与追击问题相类比:“甲、乙两人同时相向而行. 甲在乙前面6个单位的路程,甲每小时行1个单位的路程,乙每小时行12个单位的路程. 如果同时出发,要经过多少时间乙才能追上甲?”可以列式如下:6 ÷(12 - 1)= ■(时).2. 观察分析问题的特殊性,寻求解题方案的突破当题目条件较多或较复杂时,不分主次地一一做仔细分析不仅耗时太长,而且可能会干扰学生寻找正确的解题途径. 如何理性而有效地选准观察目标,快捷地找到解题突破口?从题目中较特殊、较突出的条件着眼观察,效果往往很好. 从有关定理中挖掘出一些隐含信息,因此,从这个能挖掘出隐含信息的条件入手,寻找解题的突破口.例2 500名同学站成一排,从左到右“1、2、3”报数,凡报到1和2的离队,报3的留下,向左看齐后,再重复同样的报数过程,如此进行了若干次后,只剩下两名同学了. 这两名同学在开始的队伍中,位于从左到右的第几个?分析第一次报数,3 × 1,3 × 2,3 × 3,…,3 × 166;第一次报数,9 × 1,9 × 2,9 × 3,…,9 × 166;第一次报数,27 × 1,27 × 2,27 × 3,…,27 × 166;……解:第一次报数:500 ÷ 3 = 166……2,留下166人;第一次报数:166 ÷3 = 55……1,留下55人;第一次报数:55 ÷ 3 = 18……1,留下18人;第一次报数:18 ÷ 3 = 6,留下6人;第一次报数:6 ÷ 3 = 2,留下2人.所以,最后留下的两名同学的编号是3 × 3 × 3 × 3 × 3 × 1 = 243和3 × 3 × 3 × 3 × 3 ×2 = 486.3. 观察分析问题是寻求解题方案的关键所在理性地观察题目的状态和结构,选准问题的突破口,对于提高解题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尤为重要. 教师在解题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常用的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标.例3 (一)一个大正方形由9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拼成. 一条直线穿过它们,最多可以穿过多少正方形?如果是16、25个呢?能否找出规律?(二)一个大正方体由27个同样的小正方形紧密地搭成. 一条直线穿过这几个大正方形体,这条直线最多可以穿过多少个小正方体?如果是64呢,能否找出规律?解(一)(1)我们先从最简单的开始,如果只有一个正方形,一条直线要穿过它,由观察可知,它要穿过两条边,这是显见的.(2)如果是由4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见下图1),我们可以采用将大正方形“打散”成很靠近的四个独立正方形. 这样,一条直线穿过原先的大正方形最多穿过的边有最外面的边——2条,里面的边共有2 + 2 = 4条边. 因此共有6条边被穿过,按照(1)的讨论,即可得出最多可穿过6 ÷ 2 = 3个正方形.(3)如果是9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可采用类似的办法将其“打散”成很靠近的9个独立的正方形. 这样总共有2 + 2 × 2 + 2 × 2 = 10条边被穿过,因此最多有5个正方形被穿过.(4)很明显如果是16个正方形,则有2 + 2 × 3 + 2 × 3 = 14条边被穿过,也即有7个正方形被穿过. 如果是n2个正方形,则有2 + 2(n - 1)+ 2(n - 1)= 4n + 2条边被穿过,最多有2n + 1个正方形被穿过.(二)对于立方体的处理,可类似如平面图形的处理办法. 只是将上述解法中的线改成面. 同样,一条线要穿过一个正方体最少需穿过正方体的两个面,因此对于8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方体“打散”后共有2 + 2 + 2 + 2 = 8个面被穿过,也即最多有4个正方体被穿过. 如果是27个正方体则最多有(2 + 2 × 2 + 2 × 2 + 2 × 2)÷ 2 = 7个被穿过,如果是64的话,有10个. 如果是n2个正方体的话最多有[2 + 2(n - 1)+ 2(n - 1)+ 2(n - 1)] = 3n - 2个正方体被穿过.4. 观察分析问题,通过先特殊后一般的方法,来寻求解题方案的突破通过观察题目的结构,采取先简单后复杂、先特殊后一般的办法来寻求问题的解决,对于提高解题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尤为重要. 教师在解题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思想方法和常用解题方法,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授之以渔”的目标.例4 如图,一个居民小区纵横各有6条街道. 某人要从西北方向前往东南方向,走的方向只能向东或向南,一共有多少种走法?分析如果一开始就直接进行解决,可能由于图形的复杂,容易造成计算的混乱,最终导致解题的失败. 而我们如果从最简单开始,逐步推进,问题便可解决. 我们分析顺序可从最简单的“口”字型(1 × 1型)(见图一)开始,到“日”字型(1 × 2型)(见图二)、“目”字型(1 × 3型)(见图三)、“田”字型(2 × 2型)(见图四)等,问题得以解决.解对于“口”字型(1 × 1型),显然有2种走法;对于“日”字型(1 × 2型),有3种走法;对于“目”字型(1 × 3型),也易得有4种走法;同理,对于1 × 4型的有5种走法.图一图二图三图四有了这些做基础,我们可以对复杂图形进行计算. 如“田”字型(2 × 2型)可分解为两个“日”字型,所以有6种走法;2 × 3型(见图五),可以分解为1 × 3型与2 × 2型,因此有10种走法.3 × 3型可分解为两个2 × 3型,所以有20种走法. 以此推算,4 × 4型可以分解为两个3 × 4型. 而每一个3 × 4型可以分解为3 × 3型和2 × 4型,同理2 × 4型可分解为1 × 4型和2 × 3型,所以4 × 4型有2 ×(20 + 10 + 5)= 70种走法. 对于题中5 × 5型,可分解为两个4 × 5型. 以下部分解略.图五通过这道题可以看出,小学竞赛题看似难,实际上如果我们抓住了题目的“牛鼻子”,也就能化难为易.总之,对于小学数学中的竞赛题目的处理一方面要立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用近现代数学思想方法来统领问题解决.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对问题进行仔细观察. 观察分析问题是寻求解题方案的关键所在,理性地观察题目的状态和结构,选准问题的突破口,对于提高解题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尤为重要. 教师在解题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常用的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标.【参考文献】[1]G·波利亚.怎样解题数学思维的新方法[M].涂私,冯承,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金城梁.小学数学竞赛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3]罗增儒.数学解题的辩证思维[J].数学教学研究,2012(6):65-68.。
四年级数学小论文(有3篇)[范文]
四年级数学小论文(有3篇)[范文]第一篇:四年级数学小论文(有3篇)[范文]连乘的简便运算今天,我做完作业,打开妈妈让我做的一册练习本。
一翻开要做的那一页,就看见许多简便运算题。
看到一题是这么写的:25×125×32。
我看了看,回忆起老师讲过的方法:25和125无论哪一个乘32都不好算,而且把这两个数拆开来和32去乘也不是很好算,这样做肯定不对的,那只能把32拆开来,拆成什么呢?我想:老师教过,25×4=100,125×8=1000,这样算起来最好算,而且32也是由4乘8得过来的,所以只要把32拆开来,变成25×125×(4×8),然后再把小括号去掉,把数字换一下位置,就成了(25×4)×(125×8),这样就好算多了,25×4=100,125×8=1000,100×1000=100000,这应该就是这题的简便方法了。
看来学习数学必须深入思考啊。
巧用高斯定律在这个星期天,我过得很快乐,因为我学会了用高斯定律。
这天,妈妈看我整天在看电视,就出了一道题给我:0.1+0.4+0.7+……+3.7+4,还告诉我,不能用计算器,而且要用简便方法。
这不是刁难人吗,我发起了牢骚。
妈妈提醒到,你可以参考数学书32页的高斯定律。
我一看,从1加到100,真难呢,不过我发现了规律:1、头加尾的和,乘以所有个数的一半,最后是正确答案,就是:(1+100)×(100÷2)。
2、头加倒数第二个数正好等于最后一个数时,可以把它们加起来乘所有个数的一半,最后加上中间的数,也是正确答案,就是:(1+99)×50+50。
依照这些结论,我把妈妈出的那道题的头和尾,即0.1和0.4加起来,再乘以个数的一半14÷2,最后答案是28.7。
那天,妈妈奖励我去看书。
装灯问题那天,徐老师叫我们做数学书的122页,我翻开来先看了看,目光停留在第四题上。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解题有法,解题得法,好的解题方法运用起来得心应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缺乏分析能力,在解答应用题时,思路狭窄、单板、单一,有的甚至形成了错误的模式。
见到“一共”、“增加”、“多”就用加法计算,见到“减少”、“还剩”就用减法计算。
还有的对题目中出现的数字不加分析,胡乱地把加减乘除都用上去。
至于较复杂的应用题更是无从下手,他们不但难以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而且计算方法也不对。
鉴于此种情况,笔者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要想学好数学,首先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会使自己的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
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是:多质疑、勤思考、多动手、重应用。
其次,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再次,逐步形成“以我为主”的学习模式。
数学不是被动地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得的。
小学六年级数学,根据我以前的教学经验,六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是学生最感到头痛的一个难点。
其中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更是难中之难。
要想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题解题的能力,关键是提高分析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在这里我采取了“读法、思法、说法、练法”的四法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另外,我还探索出了一套新的解答小学六年级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三句,一法”。
一、读法读法是提高分析能力,促进思维发展的前提。
只有通过认真反复的读,才能读熟、读懂、才能领会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在读的过程中认为是条件和问题的,解题时应重点考虑,或在应注意的句子或重点词语上作上记号,为正确地解题作好铺垫。
二、思法思法是提高分析能力、促进思维发展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疑启思,有了疑问就能激起思考,有了思考才能产生见解。
题目出现后在熟读的基础上,把教复杂的应用题通过补条件,提问题一一分解,让学生反复思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多样性。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10篇)-数学教学论文-教育论文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10篇)-数学教学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第一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探究摘要:在日常生活中,计算随处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更是贯穿始终,它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可见,计算有着举足轻重的教学地位。
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受他们计算兴趣、态度、意志和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影响着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
对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抛砖引玉。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兴趣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教学地位,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直接关系到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也关系到学生各项数学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
但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计算不是很喜欢,也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直接影响了计算教学的实际效率。
为了改善当前的计算教学状态,我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总结如下:一、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在传统的计算教学中,多数都是“题海战”的模式,在学生的心里,计算就是无止境的做题,算完这一道,还有下一道等着,对于计算大多没有什么好感。
兴趣是的老师。
在小学计算教学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计算学习,才乐于学,乐于做。
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教师在计算教学中,也应当巧妙地设置一个相适合的情境,提高计算教学的趣味性。
首先,设置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来设计并表现计算内容,这样更容易被学生接收,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其次,创设一些具有操作性的情境。
“好动”是小学生的显著特点,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动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亲身动手,获得更广泛的经验;最后,创设一些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情境。
例谈小学六年级数学高效解题教学的实践
例谈小学六年级数学高效解题教学的实践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改革,教育部门对小学数学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培养同学们的解题能力。
对于数学学科而言,其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所以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之中,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利用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内容解决实际生活难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六年级;数学;解题教学;实践引言:在实际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数学,但是实际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展开了长时间的调研后发现,虽然教师为同学们留的课后作业不多,但是学生的解题效率不高,速度太慢,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为了有效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便需要教师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培养同学们的解题能力,帮助他们提高解题效率,提升学生数学综合素质水平的同时,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便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高效解题教学的重要性对于小学数学教材而言,涉及的知识内容极为抽象,问题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年纪尚小,并不具备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实际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同学们的解题效率,培养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
例如当学生解决课后习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问题通读一遍,划出其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题干表达的具体内容。
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理解问题之后,应引导同学们发散思维,探讨大致的解题方法,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相关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还可以有效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最后,针对学生总结出的具体解题步骤,教师应加以正确的批判并引导同学们自行分组进行思考,探讨是否还有更加简便的算法,充分发散同学们的思维,在同学教学的过程中,集思广益,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提高解题效率。
小学数学解题策略[论文]
小学数学解题策略浅谈对于小学生来说,解决数学问题不能只停留在解决某个普遍性问题的结论上,而要注意其特殊性。
要让小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经验、技能、方法。
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恰恰就是要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障碍创新思维探索意识解答能力人教版小学数学关于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要求要以现实生活实际为前提,选材内容广泛,信息资源丰富,表达形式不拘一格。
这就给广大教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施展才能的平台。
那么,如何能让教师更好地驾驭教材,利用好教材提供的信息资源,并把它不失适宜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提高自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种策略入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引发学生思考,突破思维障碍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等过程以及探求解决数学方案的活动所依靠的就是思维。
于是,如何突破思维障碍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成为数学教学中必须加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事实证明,在数学解题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是突破障碍、开发学生智力、发展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弄清学生思维障碍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关键。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克服和排除这些障碍。
具体从三面入手:第一,是用数形结合的办法,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第二,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为背景,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第三,是用类比启发,突破学生思维障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类比法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思维方法之一,通过类比可以发现新旧知识的相同点,促进学生思维的正向迁移。
所以,类比启发不失为突破思维障碍的妙法。
二、引导学生猜想,培养创造性思维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可导出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在已知领域内有所创新,在未知领域内有所发现和突破。
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生理和心理素质也相对有了提高,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就应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独创思维。
四年级数学的小论文(通用7篇)
四年级数学的小论文四年级数学的小论文(通用7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
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的小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数学的小论文篇1人类的活动离不开思维,钱学森教授曾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终机智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广泛而值得探讨的课题。
数学教学与思维密切相关,数学能力具有和一般能力不同的特性,因此,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努力中,不仅要考虑到能力的一般要求,而且还要深入研究数学科学、数学活动和数学思维的特点,寻求数学活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直观思维直观思维是指为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敏锐的观察力、迅速的判断力对问题做出合理的假设、常试和判断。
在教学中,对于学生有意无意地运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教师应给予鼓励。
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和现象,通过比较、概括,反映出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直观性的特征,就能获得正确表象。
数是抽象的数学知识,形是具体实物、图形、模型、学具。
数和形是紧密联系着的,学生只有先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观察、操作,进行比较、分析,在感性材料基础上,才能获得数的知识。
例如10以内数的认识,学生先要数小木棒:1根小木棒、2根小木棒、3根小木棒......10根小木棒,然后数课文实物图:1只熊猫、2只小鹿、3只蝴蝶......10只小气球,通过数具体事物,在获得感性材料基础上,才能建立1、2、3 (10)的概念。
在这样数形结合的教学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直观思维的能力。
如角的认识,既要观察有锐角、直角的物体,也要观察有钝角的物体;要出示大小不同的角的图形,也要出示位置不同的各种角的图形;既要出示静态中的角,也要演示动态中的角。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论文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的探究【摘要】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应用题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应用题教学中加强解题策略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解题策略应用题解题思路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应用题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应用题教学中加强解题策略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就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策略教学的做法和体会谈谈粗浅看法。
一、将内潜的解题思路暴露出来思路具有启发智慧的价值,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的所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可见,教学时要重视解题思路的教学,暴露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思维规迹,体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从而使外在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内在知识结构,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内化为“动”态的思维活动,而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为此在应用题教学中要加强思维的透明度,准确深刻,鲜明生动地再现数学知识的形式过程,充分暴露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1、铺垫思维的暴露,应用题是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任何新知识都是旧知识的发展和深化,应用题教学也同样,在教学新的应用题之前,要激活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实现认知结构的同化(或顺应)的铺垫工做,使学生有个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铺垫过渡,实质上就是把搭桥铺路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使新知识做为旧知识合乎逻辑的发展,从而使学习应用题变得更加有意义。
2、过程思维的暴露,应用题教学主要是解题过程的教学,也就是充分暴露学生解题思维的过程,而过程思维的暴露,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与结论的探索,发现推理的过程,弄清每个结论的来龙去脉和因果关系,使学生领会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形成正确的心理势态,以探求到正确的解题途径,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飞跃。
小学低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论文
小学低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论文摘要:小学低年级应用题的讲解,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法,树立现代化教学理念,不要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功能,以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也成为其重要改革任务,备受教育学者的关注。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其教育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仍然沿袭“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只重视对学生数学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讲解数学应用题的时候,未能让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过多的依赖教师,无法体现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题型,而且此题型的难度稍大,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颇受教师们的重视。
小学数学应用题考察的是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所涵盖的知识点十分多,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但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智力还未发育完全,在对应用题的理解程度上有一定的困难,难以有效地开展教学,为此,教师必须采取恰当的小学低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所要遵循的原则教师在进行小学低年级数学应用题讲解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教师要寻找到应用题所含有的数学基础知识,以使学生充分掌握。
例如,要让学生重视题目中的量词,准确地运用量词,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习惯。
另外加强对量词的研究,以帮助学生发现量词之间的数学关系,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其次,由于应用题是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的,题目中很多数学关系都隐藏的比较深,学生在探寻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图形来帮助学生剖析题目中的各项数学关系,以直观的展现给学生。
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图形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先观察所绘制的图画,然后根据其所看到的图画来分析其中所含有的已知条件,并据此提出相应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小学数学解题方法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把“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当作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学数学,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题方法,探析,运用
1.“解决问题”教学的步骤
1.1 审题(收集信息的能力)。
新教材的应用题类型非常多,有图文结合式,有表格式,有对话式,而且信息量也很大,有时会同时包含几道应用题,因此寻找有用的信息成为解题的关键。
所以对低年级的学生要教会如何审题。
即读题、审题,重在理解题意。
在通读的基础上,要精读。
首先要细看,对教材所提供的信息要一字一句地读,努力从整体上对问题有一个初步了解。
对教材中含图形比较多的问题,需要把文字和图画结合起来阅读。
其次要理解,对提出的相关问题,要引导学生弄清每个问题的意义,然后再联系起来理解和体会。
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经过怎样?结果如何?通过读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实践也表明:现在有些同学不会解答或解答错误,其主要原因往往是没有正确理解题意。
1.2 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即:①画,分析数量关系。
虽然新教材的低年级取消了线段图,淡化了数量关系式。
但我们认为画
图和找等量关系是建构数学模型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首先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图形是学生思维的基础。
但画实物图很麻烦,它的优化形式是线段图,所以在低年级的解决问题教学中,可适当从实物图中抽象出线段图,为今后的解决问题题目分析做好铺垫;其次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
②说,分析数量关系。
说就是用口头语言去表达或与他人交流自己对问题与方法的看法,可以说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说对问题的分析,还可以说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对自己的推断和想法进行辩解等。
当然,在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的时候,应注意引导学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去表达,它反映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正确理解。
只有搞清楚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的选择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
1.3 检验(检查验证的能力)。
新教材中应用题教学的意义就在于发现现实情景中的数学因素(数量与数量关系),建立模型,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从事数学练习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做的体验和经验。
所以,根据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来判断解题策略和方法的正确性,可以进一步形成数学的模型。
2.“解决问题”教学的策略
要求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提出各种问题;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面对实际问题,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2.1 以“问题情境”为前提的解决问题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以创设问题情境为开端,所以创设问题情境是“解决问题”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常见的问题情境有两种:①明确的问题情境,问题是给定的,条件是明了的,答案是确定的。
学生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是已知的,所以这种问题情境是封闭的,过去的应用题大量的是这类题型。
②需要学生发现和选择信息的问题情境。
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出来,或者问题已给出,但其与问题有关的信息需要学生去创设或补充,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学生去探索,所以这种问题情境是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其教育价值和意义是重大的。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体验到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的角色,并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例如,“小华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她想用自己的零用钱20元给妈妈买一束鲜花作为生日礼物。
现了解到:康乃馨5支10元,百合花3支12元,节节高2支6元,小华用这20元钱买花有几种不同的买法?”有的学生设计出了一两种方法,有的则有数十种,他们不知不觉地利用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体验到了学习的满足感,很好地弥补了学生能力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让全体学生领会到成功的愉悦,也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以“分析数量关系”为核心的解决问题教学。
解决问题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从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的能力,从而提出要解决(可以解决)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可以先感知问题通过文字描述、画面或其它形式所提供的信息,了解问题给定了哪些已知条件和有用的东西,在此基础上明确问题中有哪些可供利用的有用信息;然后进一步了解问题所提供的目标信息,即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明确问题的初始状态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状态。
根据前面获得的条件信息、目标信息、问题的初始状态及学习者头脑里形成的问题目标状态选择解题策略。
这里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数学情境中的数学因素(数量与数量关系),并与已有知识和经验建立联系,进而建立模型;再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际运用中验证模型的正确性。
2.3 以“教给解题策略”为重点的解决问题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例如,“有几枝铅笔”练一练的第2题右面一幅乒乓球比赛图,有4个小朋友正在进行男女混合双打比赛,另有一个小朋友在记分。
有的同学根据4个同学在打乒乓球,1个同学在记分,列出4+1=5或1+4=5;有的同学根据男女生人数列出2+3=5或
3+2=5;还有的同学列出2+2=4,他认为正在打乒乓球的有2个男生,2个女生或者左边有2人,右边有2人,打乒乓球的一共有4人。
这些同学都能正确运用加法含义去解决问题,都是正确的。
又如练习二的第3题左面一幅图,图意是船上一共有6人,船棚外有2人,船棚内有几人?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6-2=4,4+2=6,6-4=2,但学生都知道棚内有4人,这三个算式应该都是对的,后两个算式有代数思想,对其后续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悠远而略带苍凉的歌声,很容易把学生带入雄浑豪放的意境中,“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的意境自然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歌声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在歌声给学生营造的想象空间中,诗歌的意境势必得到拓展。
5.以唱带背,辅助背诵诗词
有些流行歌曲是创作者选择经典的诗词作品谱曲而成的。
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入这类流行歌曲,以唱带背,可以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减轻学生的背诵负担。
比如教学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时引入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教学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时引入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引入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在歌声中,这些优美的旋律让学生们不但进一步领会诗词的内涵,还能轻而易举地记下这些千古
佳作。
流行歌曲介入古诗词教学,这是一条可行之路。
但在运用上也应注意适度的原则,避免教学过程中滥用流行歌曲,喧宾夺主;还应注意选择与教学内容对口的流行歌曲,避免与诗词内容脱节。
恰如其分地渗透,才能有效地激活古诗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