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运动与白话文教科书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历史透视

中国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历史透视

中国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历史透视
于兴汉
【期刊名称】《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2(018)002
【摘要】中国近代白话文运动在白话文理论建设、提高小说等俗文学的文学地位、推动白话文普及等方面建立了历史性功绩,并经过与复古派的争论和对封建文人的
反击,使白话文的正宗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同时,白话文运动也存在片面性和不彻底性等问题.
【总页数】5页(P31-35)
【作者】于兴汉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0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5
【相关文献】
1.钱玄同在清末白话文运动中的活动——兼谈清末的白话文运动与文学革命之关系[J], 张向东
2.中国近代白话文运动与白话文教材 [J], 曹琴仙;吴洪成
3.再论“五四”白话文运动何以成功——与晚清的白话文运动比较 [J], 陈迪强
4.从白话文运动看中国近代思想中的“革命化”倾向 [J], 雍振
5.白话文运动与思想解放——重思晚清至\"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 [J], Yang Yan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但开风气不为师__--__论近代白话文运动

但开风气不为师__--__论近代白话文运动

摘要在传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课本中,五四白话文运动一直被视为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因而在文学史上具有显赫的历史地位。

但随着近些年来近代文学的逐渐被重视,特别是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的彰显以及它对中国现代文学所具有的深刻意义,使人们开始重新思索这一段历史,力图还原文学史的本来面目。

在此背景之下,从十九世纪末开始一直持续到五四之前的近代白话文运动在这段历史中就显得极为重要。

本文对清末民初时所发生的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历史背景进行了比较详致的描绘,挖掘了大量的尘封己久的第一手资料,描述了这一运动在当时所取得的实绩,对当时各种主要白话文体的具体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着重分析了近代演说体白话文和近代白话小说的语言特色以及它们产生的意义和对后世白话文的深远影响,试图能够深入到近代白话文运动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意义这一大命题的核心。

作者力图通过本文说明这样一个问题:语言的变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五四白话文运动的成就也断不是从空而降的,它是在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之前,已经出琨了大量的、成熟的白话文,并且布及各种文体。

正因于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没有近代的白话文运动,就不会有五四白话文运动的成功。

关键词:白话文;近代;演说;白话小说。

AbstractInthetraditionaltextbooksOnthehistoryofChinesecontemporaryliterature,VemacularChineseMovementoftheMay4“MovementisalwaysregardedastheNewChineseCultureMovementaswellasthethresholdofChinesecontemporaryIiteratureandhericeiseminentinthehistoryofIiteratureHowever,asthecontemporaryliteraturehasgraduallybeguntobeattachedimportancetoinrecentyears,peoplebegintoreconsiderthisperiodinthehistoryandtrytorevertittoitsoriginalstateespeciallyforitsprominentstatusinthehistoryofChineseliteratureanditsgreatsignificaneeinChinesecontemporaryliterature.Underthiscircumstance、ModemVemacularChineseMovementthatlastedfromtheend《19“’centurytotheMay4TMMovementpresentsjtsgreatimportanceinthehistoryInthethesis、thereiSacomparativelydetaileddescriptionofthehistoricalbackgroundofModemVernacularMovementbetweenthe1astyearsofQingDynastyandtheearlyyearsoftheRepublicofChina。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的白话文运动和政论发展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的白话文运动和政论发展

白话文运动
白话文运 近代中国遭受列强凌辱, 使中国人反思文化传统, 使中国人反思文化传统,感到思想 启蒙的重要作用。 启蒙的重要作用。 • 为批判封建主义文化,提高国民素 为批判封建主义文化, 质,先进的知识分子发起了白话文 运动和文字简化运动。 运动和文字简化运动。
2012-4-6
• “五四”政论在形式上也有很多发展。 五四”政论在形式上也有很多发展。 • 有批判性政论,如《新青年》上的多数文 有批判性政论, 新青年》 章; • 有述评,如《每周评论》、《湘江评论》 有述评, 每周评论》 湘江评论》 上广泛应用的, 上广泛应用的,这是政论和新闻报道结合 的一种好形式; 的一种好形式;
2012-4-6
• 五四时期政论的发展这首先表现在, 五四时期政论的发展这首先表现在, 五四” “五四”政论在思想上有更大的尖 锐性。 锐性。 • 它不同于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 的政论。 的政论。
2012-4-6
• 改良派的政论着重子变法的鼓吹和一些西方思想的引进, 改良派的政论着重子变法的鼓吹和一些西方思想的引进, 虽然当初确使人:耳目一新, 虽然当初确使人:耳目一新,但又不能不局限在改良的圈 子里。 子里。 • 随着时代的前进,它的光辉在逐渐消失。号称政论大家的 随着时代的前进,它的光辉在逐渐消失。 梁启超在大论战中遭到惨败即是明证。 梁启超在大论战中遭到惨败即是明证。 • 革命派的政论重于革命的鼓动,尖锐激烈,一时确也使舆 革命派的政论重于革命的鼓动,尖锐激烈, 论界为之一振。但它缺少慎密的说理, 论界为之一振。但它缺少慎密的说理,难以对群众作启蒙 的教育,敌对派攻击它“不无叫嚣之习” 的教育,敌对派攻击它“不无叫嚣之习”,也确实是抓住 了它的弱点的。 了它的弱点的。 • “五四”政论就大不一样。 五四”政论就大不一样。

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对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对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辽宁师范大学 张树扩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对教育的影响及启示1912年,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之后,开始了他的皇帝梦。

一系列具有复辟色彩的政令相继推出,在教育方面的做法更是将其意图暴露无遗。

但民主共和的观念早已经深入人心,中华大地上的各界人士纷纷讨伐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其中先进知识分子揭起的新文化运动为积贫积弱的中国点亮了一盏明灯。

在“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引领下,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间的斗争成为当时的热点话题。

一、白话文运动的过程(一)开始阶段1917年,正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应《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之邀,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文章中胡适以但开风气不为先的态度指出了文学改良的八个方面。

这是“文白之争”的始作俑者。

陈独秀对这种学者的谦虚谨慎态度很不满意,继胡适之后发表了他的《文学革命论》,态度强硬地举起“文学革命军”的大旗,并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然而,文学改良谈何容易,刚开始就受到强大的阻力。

《文学改良刍议》刚发表后,胡适就遭到了留美学生中保守分子的反对,无奈之下他给陈独秀写了一封信,表示文学革命“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二人所能定。

甚愿国中人士能平心静气与吾辈同力研究此问题!讨论既熟,是非自明”。

而陈独秀却不以为意,回信说:“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也正是陈独秀的坚决立场使得文学革命继续向前。

(二)发展阶段1918年,一些白话诗开始在《新青年》上刊出,比如,胡适的《一念》、沈尹默的《月夜》和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等。

然而,令提倡文学革命的知识分子们不安的是,他们的这种提倡并没有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

为了扩大影响力,刘半农提出建议,与钱玄同上演了一场“双簧戏”。

化名为“王敬轩”的钱玄同于1918年3月在《新青年》上发了一篇公开信——《给〈新青年〉编者的一封信》,使用文言文写作来批判新文化运动的弊端。

“白话文运动”促进先进思想的传播

“白话文运动”促进先进思想的传播

“白话文运动”促进先进思想的传播摘要:从晚清开始,以新文化运动为高潮,白话文的推广造就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盛况,为处在被压迫的民族带来了民主与科学,越来越多的民众因为白话文的普及接受新思想,成为革命的先锋。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白话文;传播引言五四白话文运动是中国语言体系的一次重塑,也是对民众的一次思想洗礼,一批先进文化人意识到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于拯救民族思想的重要性,大量创办白话文报刊,先进的思想进入大众视野,华夏民族开始了从思想到行动的救亡图存。

一、五四运动中白话文与文言文的置换从晚清时期开始,一场由西方思想冲击和国内变革需要而催生的白话文运动逐渐流行,白话文报刊的兴起与白话文在民间的传播为解放思想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白话报刊承载白话文的推广重任在晚清时期,拥有四万万人口的中国可以阅读文言文的人数寥寥无几,识字人数也仅不足两千万。

面对西方坚船利炮的攻击,被迫打开国门的传统中国,想要实现思想观念上的变革,必定要有一种可以人民大众容易接受的语言工具。

以中山先生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扩大革命高潮,兴起创办白话文的高潮,当时有大约140份报纸杂志与白话有关,资产阶级改良派为实现“开民智”的变法目的也积极筹备开办白话报刊。

刘师培曾言“白话报者,文明普及之本也。

白话推行既广,则中国文明之进行固可推矣。

”[1](二)白话文的迅速传播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白话报影响甚广,它把晚清时期民间的白话文推向了一个高潮,更多的先进革命者也随之加入这个运动中来,革命者之间形成了基本的共识,要想让大众理解新思想,先要让民众看明白,能理解新思想是什么。

五四白话文运动应运而生。

以陈独秀、胡适、周作人、鲁迅、刘半农等文人为中心,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白话报刊在这次显现真正的力量。

晚清作者给予白话文一席之地后,经由资产阶级的初级推广,五四运动时期的白话文运动最终掀开语言颠覆的大幕,他们直指文言文的痛点,打破语言使用的阶层限制,让语言平民化。

简述白话文运动

简述白话文运动

简述白话文运动
白话文运动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场文化运动,主要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展开。

它的目的是推动文学和语言的现代化,以促进文学的发展和传播。

这场运动最初是由梁启超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传统文言文难以为民众所接受,应当改用白话文进行写作,以便更好地普及文学知识。

白话文运动的发起人们认为,白话文是人们日常交流所使用的语言,更加贴近民众,因此应该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语言。

同时,他们也认为,传统的文言文受到了局限,无法表达当时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的真实生活。

因此,推广和发展白话文成为了他们的重要使命。

白话文运动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许多文学家和新思潮作家纷纷加入到这场运动中来,他们用白话文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呐喊》、《鲁迅文集》等。

这些作品以其真实、鲜活的语言和内容,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认同。

白话文运动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它还促进了现代汉语的发展。

在这场运动中,人们开始系统地研究白话文的语法规则和词汇,以便更好地规范和标准化白话文的写作和使用。

这也为后来的白话文文学和新闻传播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白话文运动是一场有着深远影响的文化运动。

它推动了文学的现代化,促进了现代汉语的发展,同时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和语言规范奠定了基础。

即使在今天,白话文运动的影响依然存在,它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和语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话文运动.doc

白话文运动.doc

白话文运动白话文运动是指 1919 年五四运动前后从北京推向全国的旨在以白话文取代传统的文言文的运动,是一场书面语的变革。

白话文运动实际上与国语运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语运动树立起了“言文一致”和“国语统一”两面大旗,其中的“言文一致”就是指在书面上以现代白话取代古代的文言,使口头语与书面语高度一致,即学者所宣称的“我手写我口” 、“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话”。

白话文运动应和着国语运动,掀起了书面语变革的热潮,促进了我国文体的改革,在汉语书面语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我国的书面语,在五四运动以前,一直是使用通行了数千年的文言。

文言是先秦时期在当时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经过近两千年的发展,历史已经进入二十世纪,人们的口语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记录汉语的书面语——文言,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而依然故我,没有发生丁点变化,与口语严重脱节,距离口语越来越远,成为一种僵死的无所发展的语言。

人们说的和写的完全是两回事,这种状况,束缚了语言的发展,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对语言的要求,因此产生变革可以说是社会发展客观需要。

唐宋时代,是汉语发展的近代时期,这时一种与文言相抗衡的、接近当时口语的书面语——白话,就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产生了。

白话产生之初,没有什么地位,最初是以说唱文学的变文形式出现,主要是传播佛教教义,讲述佛教故事,而文言依然占据着正宗的统治地位。

即使如此,白话在唐宋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已是初露端倪,例如唐诗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宋诗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等等,无不是明白如话,初显白话的优势。

由于白话来自民间,来自群众,其词汇系统、语法系统与口语非常接近,通俗易懂,所以明清以来,白话的范围扩大到了讲史、民间传说等方面,在通俗文学中占据主流地位,发展很快,影响也非常大。

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中学白话国文教科书编撰

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中学白话国文教科书编撰

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中学白话国文教科书编撰
李斌;董晓俐
【期刊名称】《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29)001
【摘要】新文化运动提倡者对于中学国文教学有着独特的见解.刘半农认为,国文应以白话应用文为教材,旨在培养学生写书信、签合同等能力,中华书局的《国语文类选》在此影响下出版.但由于当时书信等大部分白话应用文还没发展起来,人们也没
找到教学白话文的适当方法,《国语文类选》大量选择传播新思潮,讨论妇女、伦理、法政、科学等各种问题的长篇论文,将国文教学变成讨论问题与主义的场合.与刘半
农的观点不同,胡适希望中学国文能够承担“白话文学史”的教学任务,受此影响,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白话文范》.但由于编者的文学水平和兴趣爱好等主观因素影响,《白话文范》没有落实胡适对分析文学技巧的强调,而侧重于思想内容的探讨.
【总页数】7页(P135-141)
【作者】李斌;董晓俐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北京 100009;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重庆40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新文化运动时期初中国文教科书中外国翻译作品研究 [J], 管贤强;郑国民
2.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中学白话国文教科书编撰 [J], 李斌;董晓俐;
3.新文化运动时期初中国文教科书中外国翻译作品研究 [J], 管贤强;郑国民;
4.教科书编撰者的主体性初探\r——以陆志韦《(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心理学》为例 [J], 吴小鸥;周安琪
5.新文化运动时期初中国文教科书选文特色分析 [J], 李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话文运动

白话文运动

白话文运动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一群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了一次革新运动。

而在这场文学革命中,白话文也登上了大雅之堂,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的变革成为此次文学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适作为这场文化变革的核心人物,大力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成为新文化运动滥觞。

早在1915年,胡适即认为,文学革命要从“诗国革命”开始,要为白话文学的作战作坚决斗争。

他认为:“作诗要如作文,作文如说话,所以作诗如说话。

”1916年8月23日,胡适写了首诗叫《朋友》,据说是我国第一首白话诗, 发表于1917年2月号《新青年》杂志上,诗题改为《蝴蝶》: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这首诗,在今天读来我们会觉得很平庸,甚至觉得这样的一首诗我们的中学生也能做,怎么会是出自胡适之手。

但在当时封建禁锢几千年余威未尽的情况下,此诗讲平仄,讲对偶,行文自由,意象清新,诗意浅露,格调不算高雅,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大胆创新。

1916年,胡适又提出:“文学的革命即是工具(文学形式)的革命,已非常明确的认识到工具变革的重要性。

上述两次提出,略加分析均有其偏激之处。

“作诗如说话”,胡适在强调白话文的好处和做诗要讲通俗易懂之时,过度的追求直白导致忽视了其他作诗章法以及中国诗特有的意蕴美。

而把文学的革命看作是工具的革命也是片面的,文学革命还有重要的一点是思想类容上的的革新。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题为《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这是白话文运动的公开信号。

他从“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论角度,认为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要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

提出文学改良要从“八事”着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做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此文正式揭开文学革命的序幕,是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有突出的贡献。

近现代古文的“白话文运动”影响

近现代古文的“白话文运动”影响

近现代古文的“白话文运动”影响简介"白话文运动"是近现代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对古文的使用和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白话文运动”对近现代古文的影响,并分析其在社会、教育和文化领域中的作用。

影响因素1.社会背景:近现代中国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人民对传统文字体系提出了批评,并希望使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交流。

2.教育改革:新式教育系统推行后,需要有更简洁、具体明了的文字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

3.知识普及:推广科学知识和先进思想,需要更贴近群众日常生活,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文字表达方式。

影响方面1. 文学创作领域•"白话小说"兴起:以《红楼梦》为代表,小说开始采用白话进行叙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小说体裁。

•古文形式的改编和演绎:通过白话文的使用,中国古代名著被更多人接触和了解,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理解和诠释。

2. 教育领域•教科书文字简明易懂:通过运用白话文表达,学生更容易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国民素质:推广使用白话文有助于普及知识和科学思维,提高全民的受教育水平。

3. 社会交流领域•民众参与度增加:白话文的普及使得各个阶层都能更好地理解政治、社会等重要问题,并参与讨论和辩论。

•文字传播方式多样化:通过不同媒体以白话文传播信息,如报纸、杂志、广播等,提供多样的阅读选择。

总结"白话文运动"是近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时期。

它通过采用白话文的形式丰富了古代名著、推动了教育改革,并且提升了社会交流的效率和质量。

这一运动为近现代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传统古文的使用和改革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浅谈白话文运动

浅谈白话文运动

浅谈白话文运动众所周知,白话文运动是发生于20世纪初的一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学革命,是中国有史以来汉语书面语发生的一次最大的颠覆活动,也是这百年之内中国语文演进的关键所在。

那么,究竟什么是白话文运动,应该给以它怎样一个清晰明确的阐释呢?中国古典语言学家、汉语文艺语言学家胡奇光先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中关于“白话文运动”这一词条所撰写的内容陈述如下: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从北京推向全国的一场划时代的文体改革运动。

”“它提倡书面语不用文言,改用白话或语体。

白话文运动先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发动,进而在‘思想革命’中发展,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运动的提倡者主要是胡适、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

他们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以北京大学进步师生为主力,同形形色色的文言维护者开展论战,赢得了白话文的胜利。

”这一阐述将白话文运动的时间、地点、人物、主张、性质等等内容简明扼要地进行了阐述,并赋予此次运动“文学革命”、“思想革命”的伟大意义,由此可见此次白话文运动的重要性及其深刻意义。

但是白话文并非始于1919年,而是发端于宋元话本,后兴于明清通俗小说。

清朝继承了明朝“复古”的传统,但是此时白话文仍不受重视,不过白话文并不因此而停顿,反而在民间有更大的发展,以漂亮的北京口语写的伟大作品《红楼梦》,也是在这时候问世的。

到了清末,维新运动时期,虽然在改良主义者中出现了“文言一致、提倡白话”的呼声,但是他们多数提倡白话而不反对文言,或者主张书报可以采用通俗的白话,文学仍然维系文言文。

然而,与此前提倡白话文所遭遇的尴尬境况不同的是,1919年所开展的白话文运动却受到了广泛的支持,并第一次给予白话文以理论的支撑。

关于白话文写作的理论探索,还得从胡适说起。

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就曾经以读者的身份写信给《新青年》,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随后整理成一篇文章,即《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革命须从八事入手,……一曰不用典;二曰不用陈套语;三曰不讲对仗;四曰不避俗字俗词;五曰须讲求文法之结构;六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七曰不摹仿古人;八曰须言之有物。

1919年用的教材

1919年用的教材

1919年用的教材
1919年,中国正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的重心开始转向对现代知识的
追求,尤其是白话文的应用。

以下为你列举了一些当时常用的教材:
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小学白话文教科书《新体国语教科书》,这是中国第一套系统的小学白话文教科书。

同年,中华书局也推出了《新式教科书》,其中包括《新教材教科书》,采用了语体文编写,文字浅显口语化。

此外,还有《国民学校实用国文教科书》和《国民学校普通教科书新国文》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教育专家。

浅谈白话文运动

浅谈白话文运动

浅谈白话文运动众所周知,白话文运动是发生于20世纪初的一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学革命,是中国有史以来汉语书面语发生的一次最大的颠覆活动,也是这百年之内中国语文演进的关键所在。

那么,究竟什么是白话文运动,应该给以它怎样一个清晰明确的阐释呢?中国古典语言学家、汉语文艺语言学家胡奇光先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中关于“白话文运动”这一词条所撰写的内容陈述如下: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从北京推向全国的一场划时代的文体改革运动。

”“它提倡书面语不用文言,改用白话或语体。

白话文运动先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发动,进而在‘思想革命’中发展,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运动的提倡者主要是胡适、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

他们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以北京大学进步师生为主力,同形形色色的文言维护者开展论战,赢得了白话文的胜利。

”这一阐述将白话文运动的时间、地点、人物、主张、性质等等内容简明扼要地进行了阐述,并赋予此次运动“文学革命”、“思想革命”的伟大意义,由此可见此次白话文运动的重要性及其深刻意义。

但是白话文并非始于1919年,而是发端于宋元话本,后兴于明清通俗小说。

清朝继承了明朝“复古”的传统,但是此时白话文仍不受重视,不过白话文并不因此而停顿,反而在民间有更大的发展,以漂亮的北京口语写的伟大作品《红楼梦》,也是在这时候问世的。

到了清末,维新运动时期,虽然在改良主义者中出现了“文言一致、提倡白话”的呼声,但是他们多数提倡白话而不反对文言,或者主张书报可以采用通俗的白话,文学仍然维系文言文。

然而,与此前提倡白话文所遭遇的尴尬境况不同的是,1919年所开展的白话文运动却受到了广泛的支持,并第一次给予白话文以理论的支撑。

关于白话文写作的理论探索,还得从胡适说起。

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就曾经以读者的身份写信给《新青年》,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随后整理成一篇文章,即《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革命须从八事入手,……一曰不用典;二曰不用陈套语;三曰不讲对仗;四曰不避俗字俗词;五曰须讲求文法之结构;六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七曰不摹仿古人;八曰须言之有物。

北洋时期白话文运动的官方资源

北洋时期白话文运动的官方资源
1912年,上海国民教育实进会编撰《军中白话宣讲书》,内容涉及爱国主义教育、军人品格修养 等,呈送教育部审核。教育部阅后极为嘉许,认为“选题既甚切要,措语尤为警动,诚足隐弭祸变、感 悟军人伟力宏愿极深”,于是咨行陆军部等“力予提倡,以资推广”。②
新闻出版事业关系社会稳定,若想创办报刊等新闻出版物,均需内务部立案。立案之前则要由京 师警察厅进行严格审查。而对于民间创办白话报刊、杂志的呈请,只要内容合法,审查合格后,内务部 均会立案。比如 1913年杨超、洪涛民等人先后呈报开办《白话报》及《画报》③、1913年夏金声设立白 话体裁的小报④、1916年周伟等拟组织《赣言白话报》⑤、1916年刘乃扬组织《白话报选萃》⑥等等,经 审查合格后,内务部均准予立案。
在地方政府方面,1915年,福建巡按使许世英对福建商业学校校长将新旧年级学生教授一律改 用国语,并购白话报的行为进行了嘉许。⑧ 而主管山西的阎锡山对于民间推行白话的行为也是大力 支持。1918年 6月,在附带白话浅说的《山西日报》发行前夕,阎锡山认为“该报为阐发用民政治期于 普及起见,特于星期日用白话浅说编印星期附刊……用意殊堪嘉许,惟推广此项报纸,必须地方官力 为赞助,方可收美满之结果”,于是发布命令对《山西日报》的发行区域、发行手段以及发行过程中可 能遇到的困难都进行提前规划和预防,极力用政府的力量为其保驾护航。⑨
关键词:北洋时期;白话文运动;官方资源 中图分类号:K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19)05-0061-08
1920年 1月 1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出通告:“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 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①这意味着白话作为一种书面语正式被官方认可,白话文运动基本 取得胜利。对于白话文运动胜利的原因,很多人把功劳归于陈独秀、胡适等民间精英知识分子的努 力,而对政府的作用相对忽视。但是中国作为一个中央集权下的政府主导型社会,政府的政策、法令 所具有的权威性 和 强 制 性 要 远 比 文 人 墨 客 发 挥 的 作 用 直 接。 胡 适 就 曾 表 示,“我 是 主 张 有 政 府 的 ……政府一纸空文可以抵得私人几十年的鼓吹。凡私人做不到的事,一定要靠政府来做”。② 应该看 到,或许正是学界对当时政府的贬低态度,掣肘了人们对政府作用的判断,从而使得白话文运动研究 中对政府角色的忽视。③

白话文运动

白话文运动
白 话 文 运 动
1、为什么要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2、大力倡导白话文的主要代表人物 是谁?
白话文运动
白话文运动的背景 白话文的革命 白话文的意义
白话文的反对
白话文运动的背景
近代中国遭受列强凌辱,促使 中国人反思文化传统,感到思想启 蒙的重要作用。为批判封建主义文 化,提高国民素质,先进的知识分 子发起了白话文运动和文字简化运 动。
一是科举制度的废除(1905) 二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皇帝
三是粉碎了袁世凯称帝迷梦(1916),《新青年》 发出提倡科学和民主、打倒孔家店的号召。思想的 解放带来文体的解放,觉醒了的广大人民群众,掀 起了民主主义的浪潮,为白话文运动打下了群众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白话文的革命
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 《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 (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 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 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 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 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
由于新文化运动提倡打倒孔家店,全盘否定了中国传统 文化,导致了后来对国学的忽视,国学开始衰落。此外, 由于五四时期对新的西方事物和观念的大量引入,活剥 生吞,因此出现了很多今日看来颇有趣的音译外词语
章太炎怒斥白话文运动 用唐朝话骂刘半农
章师对刘半农说:‚我知道你曾经在北方的报纸上 ,征求过‘国骂’的字句及各地方骂人的话,第二 天早上,就有人到你学校中,在课堂上讲出许多骂 你老母的地方话。所以后来你就不敢再做这件工作 ,现在我来骂几句给你听。‛接着就说汉代的骂人 话,唐朝骂人的话,以及广东人的三字经,完全骂 出来。看起来好像供给他资料,事实上把刘半农祖 宗三代都骂到了。

近,现代中学阶段文言文变化

近,现代中学阶段文言文变化

近,现代中学阶段文言文变化自清末民初国文独立设科以来,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

在“白话文运动”兴起之前,国文教学内容只是单一的文言文,且选材多停留于经史文选等。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认为以文言为代表的古代话语体系记录和承载着封建旧道德、旧伦理。

“末、元以未盛行的自话文学乃是文学的正宗,白话为文学之利器,也为教育普及之工具”。

胡造还坚持要用自话来编写教科书,以利国语的传播和普及。

自话文进入教材,从此改变了文言文一绕天下的局西。

从1932年颁布的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开始,“了解固有文化”与“增强民族意识”列入了整个中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中。

1936年颁行的课标“修正本”,将“的量是使有运用文言作文的能力”修订为“用文言文叙事说理、表情达意之技能”。

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语文教学经历了一段轻视和忽咯文言诗文教学的时期。

2001年《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学习中国吉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营会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蓝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意义,读蓬文章内容。

2003年领行的《普道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文言诗文教学的规定: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中国思想界起初误以为现代化就是西化,时至今日,人们对“现代化”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现代化和民族化并不矛盾,是融合为一体的。

21世纪,全球化带来了文化之间的冲突,一方西,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文化上的趋同化现象,它将模糊原有民族文化的身份和特征,本民族的文化越有活力,越是刚健、自信,就越能自由开放地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为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 知其分之 齐氓 ” ¨ , 所 以教 育不应仅 仅局 限在 “ 少 数之 英隽” , 而应普 及开来 、 惠及 民 众。 “ 开民智莫如
种场合 : 第一是办 通俗 白话 报 , 这 是教 育性 的 , 这 显
然是对 另一阶级说话 , 要将就他们 的语 言 , 其 实就 是
改革文 言” , 将“ 语简理 丰” 的“ 二千 年前古书 ” “ 一切
学堂 功课 书 ” “ 农书、 商书、 工 艺书 ” 等均 “ 用 白话 编
自己的语言 , 但对 自己的阶层是绝不会 ‘ 写话 ’ 的; 第
二是写作或翻译 白话小说 , 这是文艺性 的 , 这 也显然
辑” , 以此作为“ 开启民智 ” 的手段和 工具 。 随着 1 9 0 1 年9 月废除八股取 士 , 1 9 0 2 年公 布《 钦 定学堂章程》 , 1 9 0 4 年1 月公布《 奏定学堂章程》 , 各级
年) 、 《 简明国文》 ( 1 9 0 7 年) 等。
二、 白话 文 运 动 与 文言 文 教 科 书
如 果说 学校 是一 个微缩 的社 会 , 社 会 的梦想在
学校里 呈现 的话 , 那么 教科 书便 是 国家实现 其统 治
利 益 与未 来 的强 有 力 的武器 。统 治者将 其 统 治理
g o u c n e n
钩沉 ຫໍສະໝຸດ ? 辫 ‰≮ 辱手中, 统治阶级 通过 对话语 形式与话 语群 体 的操 控
书 陆续面 世 , 如 文 明书 局 出版 的 《 蒙 学读 本 》 ( 1 9 0 1 年) , 商 务 印 书 馆 出版 的《 最 新 国 文 教科 书 》 ( 1 9 0 4
形式 。
可是 , 在 清 末教 育改革之 中诞 生 的这 些新 式教
力 的话 语形 式 。这 种教 育的结果 是 : 社会 分化 为两
种话 语形式 、 两大话 语群 体—— 用 文言 的士大夫 阶
科书, 内容 有了很大的变化 , 话语形式却并没 有根本 性 的改变 。可 以说 , 这 些教科 书仅是 出于普及 教 育 与开启民智 的 目的 , 简化了文字而 已 ; 只是将 学童从 四书 五经 的八 股文 中初步解放 了 出来 , 却 并没有将
是对 元明以来传统 的旧白话 作品的一种不严肃 的摹 仿; 第三 是在理论 文 中偶 然流露 一些 ‘ 语 录体 ’ 的白 话词 儿 , 这 也是唐 宋 以来 一 种 文化 的传 统 , 但 不 多
见。 ” 。
各 类新式学 堂如 雨后春 笋般涌现 , 并形成 了一定 的
数量和规模 。据统计 , 至1 9 0 9 年, 学校增加到 5 9 , 1 1 7 所, 学生有 1 , 6 3 9 , 6 4 1 人。 作 为“ 办理学校 者所挟之 利器 ” 的教科书 的改革 也随之而来 : 各类新 式教科
为什 么 已经 意 识 到 “ 言文 一致 ” 是“ 开启 民 智 ”
的钥 匙 , 却仍 然 坚持 用 文言 文教 育 民众 , 并 不放 弃

y u l we r 1 i I a r l s h 日
) 几
建版 I 2 0 1 4 . 0 3
y wj s x l n @l 6 3 . c o n r
本, 以文言为话 语形 式。 正如 黎 锦 熙先 生所 说 : “ 1 9 1 9 年‘ 五四 ’ 运 动 以 前, 我们这 些知识分子也不是不写 白话 文 , 那 只有三
看世 界” 。他们强 烈地 意识到 , 故 步 自封 、 闭关锁 国 绝非强 国之路 , “ 富 强治理 , 在 各精: 其业 , 各扩其 识 ,
利益而进 行 的 , 以培养 “ 明人伦 ” 的“ 君子 ” 为 目标 的 英 才教育 、 精 英教 育。选择 四书五 经等宣 扬人伦规 范 的文言文 为教育 目标 的载体 , 以文言作 为统治权
阶层 , 完 善 国家 的权 力 机 制 。 因 此 , 对 于 国家 而
言, 教科 书的话 语形式 代表着 国家话 语权 力的表现
规则化 , 明确享有话语权 的社会群体 , 从而规范其权 力话语 的使 用和传播 。
想寄托在 教科 书 中 , 以教科 书为文化 载体 来塑造未


白话 文 运 动 与 清 末教 育 改 革
来 的国民 、 塑 造理 想 的 国民 , 培养 未 来社 会 的精 英
我 国的传统 教 育是为选 拔 官吏 、 维 护统 治阶级
来稳 固其统 治地位 , 实现其统 治权 益 。这 一操控 行 为并 不是一种 自然 而然 的延续 或选 择 , 而 是 由权 力 机 构控制 、 选择 、 组织和传播的结果 。在对话语这 种 隐形 权 力进 行运 作 的过程 中 , 国家往 往 通过 其 “ 霸
权” 的实施机构之一——教育机构 , 对话语形式进 行
文言呢 ?
三、 白话 文 运 动 与 白话 文 教 科 书
首先 , 清 末的教育改 革是“ 由逼于外 力的一种 反 动 所产 生的……虽然 此种 反动 是以 ‘ 图强 ’ 为主要 元
语言是学 习 、 求知的一种工具 , 教 育的 目的不仅
是要掌握 语 言文字 , 而且要 掌握如 何运 用语 言文字 这 种工具 来学 习生 活与生存 所需 的知 识和技 能 、 拓 展 知识 的领域和空 间。当社会 的发展 已经完全超 出 我们 古典 经 学 的范 畴 , 当社 会 呈现 出 日新 月异的变 化, “ 新 的事物 太多了 , 新 的知识太复杂了 , 新 的思想
真正 的民间 白话 融入 到新式教 科书 中 。因此 , 直 至
层 与说 白话 的平民 阶层 。前者是社 会 的统治阶层 ,
后者是社会 的被统治阶层 。 当这种 教育模 式持续 到 1 9 世纪后期 , 由于封建
王朝 的没落与受辱 , 迫使此时 的一些仁人 志士“ 放 眼
五四时 期的民 国教科 书 , 仍然 是以文 言文 为教材 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