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花木兰相关历史资料
花木兰相关历史资料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花木兰相关历史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花木兰相关历史资料之人物出处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
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
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称:“木兰不知名。
”长300余字,后经隋唐文人润色。
[1] 明代文学家徐渭将《木兰诗》改编为《雌木兰替父从军》,剧中自称“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
俺父亲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旧时也做一个有名的千夫长。
”自此,木兰的父亲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莲,弟弟叫花雄,母亲是花袁氏。
清代《曲海总目提要·雌木兰》也说:“木兰事虽详载古乐府。
按明有韩贞女事,与木兰相类,渭盖因此而作也。
木兰不知名,记内所称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祖冲之《述异记》、李亢《异志》皆提到木兰姓花。
一说为木兰本姓朱,清康熙年间的《黄陂县志》曰:“木兰,本县朱氏女,生于唐初,……假男子代父从军,……至今其家犹在木兰山下。
”焦竑在其《焦氏笔乘》中也说道:“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
今黄州黄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
有木兰山、冢、忠烈庙,足以补《乐府题解》之缺。
”但有木兰是姓魏的说法,也有一说为木兰姓韩。
另据《新唐书》载:“少女木兰,姓任”。
花木兰相关历史资料之历史背景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
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
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子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而木兰既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这就比一般从军的人更加艰难!可喜的是花木兰最终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数十年后凯旋回家。
木兰诗的文化常识
木兰诗的文化常识
《木兰诗》,也被称为**《木兰辞》或《木兰歌》**,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叙事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
以下是关于《木兰诗》的一些文化常识:
1.成书时期争议:《木兰诗》产生的具体时代存在争议,不同的历史
文献有不同的说法。
但根据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的说法,一般认为它产生于南北朝的萧梁时期以前。
2.文学价值:《木兰诗》作为北方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其文学价值在
于展现了女性英雄主义精神,通过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
事,传递了忠诚、勇敢和家国情怀的主题。
这首诗歌以生动的叙述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
3.诗歌内容:《木兰诗》讲述了女子木兰为了替年迈的父亲应征入
伍,女扮男装十二年未被发现,在战场上英勇作战,建立功勋后返回家乡,恢复女性身份的故事。
这首诗歌以其丰富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女性的智慧和勇气,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兵役制度和家庭伦理观念。
4.社会影响:这首诗歌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
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木兰的形象成为了女性力量和英雄主义的象征,她的故事被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电视剧等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深入人心。
《木兰诗》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播和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读《木兰辞》中的民间文化与时代精神-教案
解读《木兰辞》中的民间文化与时代精神-教案一、引言1.1《木兰辞》的起源与流传1.1.1《木兰辞》的起源可追溯到北魏时期,最初以口头形式流传。
1.1.2经唐宋文人加工整理,形成现今所见的文本。
1.1.3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影响深远,被多种文学形式改编。
1.2《木兰辞》的历史与文化背景1.2.1反映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征兵制度。
1.2.2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忠孝的传统美德。
1.2.3蕴含了女性在特殊时期的社会地位与作用。
1.3教学目的与意义1.3.1帮助学生理解《木兰辞》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1.3.2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1.3.3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时代精神与现代价值。
二、知识点讲解2.1《木兰辞》的文学特点2.1.1采用叙事长诗的形式,语言朴实自然。
2.1.2运用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艺术效果。
2.1.3通过木兰的形象塑造,展现女性的勇敢与智慧。
2.1.4诗歌节奏明快,富有韵律感,易于传唱。
2.2《木兰辞》中的民间文化元素2.2.1反映了古代民间对英雄人物的崇拜。
2.2.2体现了封建社会中的家族观念与荣誉感。
2.2.3描述了民间生活习俗与风土人情。
2.2.4作品中的宗教信仰与祭祀活动,展示了民间信仰的多样性。
2.3《木兰辞》的时代精神2.3.1体现了中华民族勇敢、坚韧的精神品质。
2.3.2弘扬了忠诚、孝顺等传统美德。
2.3.3反映了古代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3.4作品中的爱国情怀,激励着后世为国家、民族奋斗。
三、教学内容3.1《木兰辞》的文本解读3.1.1分析诗歌的结构与情节安排。
3.1.2解读木兰形象的意义与影响。
3.1.3探讨作品中的修辞手法与艺术特色。
3.1.4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欣赏《木兰辞》。
3.2民间文化在《木兰辞》中的体现3.2.1通过对作品中民间习俗、风土人情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古代民间生活。
3.2.2分析作品中的宗教信仰、祭祀活动,探讨其与民间信仰的关系。
《木兰诗》背后的历史脉络与传承
《木兰诗》背后的历史脉络与传承概述《木兰诗》是中国古代民歌中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首诗以其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和优美动人的语言形式,深深地打动了无数读者和观众。
本文将从历史脉络和传承两个方面来探讨《木兰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历史脉络《木兰诗》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源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民间传说。
据史书记载,当时正值南北朝时代乱世纷争,战火连连。
女性往往无法参与军队,因此,《木兰诗》就通过描述女子冒充男儿,在战场上顽强奋勇的故事,表达了对国家和家庭责任感的崇高赞美。
传承1.文学传承:自宋代开始,《木兰诗》就被广泛传颂,并被收录在许多重要文学选集中。
其独特风格和精湛技艺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该诗也成为许多古代戏曲、小说以及现代影视作品的重要素材。
2.艺术表达:除了文学创作之外,《木兰诗》也通过音乐与舞蹈等艺术形式进行传承和表达。
各地的戏剧团体常常会将《木兰诗》改编成歌舞剧,将其在舞台上生动呈现,使观众们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故事中英雄女儿的坚毅与勇敢。
3.社会影响:《木兰诗》所传达出来的爱国精神、女性力量和家国情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深深地渗透到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中。
尤其是近年来,《木兰诗》再次在大众文化中引起热议,成为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关注女性权益和平等的象征。
结论综上所述,《木兰诗》作为一首经久不衰、深入人心的民间佳作,在历史脉络和传承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其故事情节和文化内涵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时期女性力量的崇高,也成为后世文化创作的源泉。
通过对《木兰诗》的传承与发扬,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这一部千年名篇所蕴含的国家荣誉、家族责任和女性勇气。
《木兰辞》中的民俗文化与民间传说-教案
《木兰辞》中的民俗文化与民间传说-教案一、引言1.1诗歌背景与文化价值1.1.1《木兰辞》的历史背景:北魏时期的民族融合与女性地位的提升。
1.1.2诗歌的文化价值:传承千年的女性英雄形象与家国情怀。
1.1.3《木兰辞》在民俗文化中的地位:民间传说中的英雄典范。
1.1.4诗歌对后世的影响:激励女性自主意识,丰富民间文学。
1.2教学目标与意义1.2.1理解《木兰辞》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1.2.2分析木兰形象在民俗文化中的意义。
1.2.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1.2.4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传承。
1.3教学方法与策略1.3.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1.3.2利用多媒体资源,增强课堂的直观性与互动性。
1.3.3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1.3.4鼓励学生结合现代视角,对木兰形象进行创新解读。
二、知识点讲解2.1《木兰辞》的文学特色2.1.1诗歌的韵律与节奏:五言古诗的韵律美。
2.1.2比喻与象征:诗歌中的意象运用。
2.1.3叙事与抒情:木兰故事的叙述技巧。
2.1.4语言风格:朴实无华与深情并茂的结合。
2.2民俗文化与民间传说中的木兰形象2.2.1木兰形象的民间流传:从口头传说到文学记载。
2.2.2木兰故事在不同文化中的变异:多元文化视角下的解读。
2.2.3木兰形象的文化内涵:女性、英雄、家国情怀的融合。
2.2.4木兰形象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女性自主与性别平等的探讨。
2.3《木兰辞》的历史与现实意义2.3.1历史背景下的木兰:民族融合与女性地位的体现。
2.3.2现实生活中的木兰:女性角色与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
2.3.3木兰形象的教育意义:培养勇敢、智慧、忠诚的品质。
2.3.4《木兰辞》在现代社会的影响:文学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教学内容3.1《木兰辞》的文本解读3.1.1诗歌的整体结构:起承转合的叙事框架。
3.1.2木兰形象的性格分析:勇敢、智慧、忠诚的特质。
木兰ppt课件
目录
• 木兰简介 • 木兰的文化内涵 • 木兰的艺术表现 • 木兰的现实意义
01
木兰简介
木兰的背景和起源
木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起源于中国古代,经 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
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木兰文化涵盖了文学、艺术、历 史、哲学等多个领域,对中国文 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
木兰的文化意义和影响
传承中华文化
木兰的故事是中华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 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激发女性意识
木兰的形象激发了女性 追求独立自主、实现自
我价值的意识。
弘扬民族精神
木兰的故事弘扬了中华 民族勇敢、智慧、孝顺
等民族精神。
促进文化交流
木兰的故事在国内外广 为流传,成为中华文化
交流的重要载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2
木兰的文化内涵
木兰所代表的价值观
01
02
03
04
勇敢
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展 现了勇敢无畏的精神。
独立
木兰的形象体现了女性的独立 自主,她不依赖男性,自己掌
控自己的命运。
孝顺
木兰为了替父分忧,毅然决定 替父从军,体现了孝顺的美德
。
智慧
木兰在战争中表现出色,不仅 勇敢,而且富有智慧,是智勇
双全的代表。
THANKS
感谢观看
04
木兰的现实意义
木兰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勇敢追求自我价值
挑战性别刻板印象
木兰通过替父从军的经历,展现了女 性勇敢追求自我价值的决心和勇气, 激励现代女性追求事业和梦想。
木兰打破了传统女性柔弱、依赖的刻 板印象,以勇敢、智慧的形象展现出 女性的力量和魅力。
花木兰故事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
花木兰故事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花木兰故事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作为典型的女子扮男装打仗的故事,它既有娱乐性,更有教育意义。
然而,对于花木兰故事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却不是人人都能详细讲述。
本文将探讨花木兰故事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并分析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
花木兰故事的历史渊源花木兰故事源自中国北方民间的流传故事,据《花木兰传奇》记载,花木兰是中国北方民间生活中的一个真实人物,她是北魏(386-534)时期的人,因父亲郎中花仲叔已年迈过世,她便决定夥志接替父亲征战,打退侵略的敌军,阻止汉族的土地遭受侵略。
在原始传说中,花木兰最初是家中独子,没有兄弟姐妹,然而她并不以此为忧,而是在玩耍中独立成长,懂得许多男孩子的活动和技能。
后来,鲜于洛率领匈奴南下,而她的父亲因伤重而不能再上阵,于是她戴上男装,乔装打扮,代替父亲上阵打仗。
在部队中,她的机智、勇气和出色的战斗技巧,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和赞赏,但是她仍坚持不露声色,打退敌军。
在这个传说中,花木兰通过一次次比武较量和大胆举动,获得了更多的信任和机遇。
最终,她成功地完成了父亲赠下的重任,并获得了将军的嘉奖和欢呼。
她不仅证明了女子也可以有男子一样的担当和胆略,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忠诚、孝顺和国家荣誉等价值观念。
花木兰故事的文化传承花木兰故事虽然源于中国北方民间故事的流传,但它的文化价值却深刻影响了中国整个社会,成为一种伦理观念、文化意识和民族情感的象征。
首先,花木兰故事强调了家庭中女子的责任心和家国情怀。
母亲将花木兰的童年视为性别歧视的阴影,而花木兰则通过在汉族的军队当中,促进团结,防范侵略,使每个读者都能够感受到她的家庭责任和国家荣耀所带来的影响。
其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花木兰故事具有女子身份上升的象征意义。
在文化和社会层面上,揭示了男女平等和女子独立性的价值和现实意义,表达了扮男装的女子打破社会规定,实现自我既定目标的决心和勇气,为女性挣得尊重和荣誉。
木兰的形象塑造与文学评价-教案
教案木兰的形象塑造与文学评价-教案一、引言1.1木兰形象的起源与发展1.1.1《木兰辞》的文学地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1.1.2木兰形象的历史背景:北魏时期的民族融合与女性地位的提升。
1.1.3木兰形象的文化传承:从诗歌到戏剧、电影等多媒体的演绎。
1.1.4教学意义:通过木兰形象,理解中国古代女性的社会角色与精神风貌。
1.2木兰形象的教育价值1.2.1忠孝文化的体现:木兰代父从军,展现传统忠孝观念。
1.2.2女性主义的角度:探讨木兰形象对女性自我认同与解放的影响。
1.2.3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木兰形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1.2.4社会责任与担当:木兰形象在当代社会的启示与影响。
1.3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1.3.1知识目标:理解《木兰辞》的内容与艺术特色。
1.3.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3.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1.3.4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
二、知识点讲解2.1《木兰辞》的文学特色2.1.1诗歌形式:五言古诗的韵律与节奏。
2.1.2语言风格:质朴、明快、富有音乐性。
2.1.3叙事手法:以木兰的成长与战争经历为主线,展现其性格的多面性。
2.1.4艺术手法: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表现力。
2.2木兰形象的艺术塑造2.2.1人物性格:勇敢、智慧、忠诚、孝顺。
2.2.2形象对比:战场上的英勇与家中的温柔。
2.2.3情感表达:对家国的深厚感情,对亲人的无尽思念。
2.2.4形象象征:木兰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3木兰形象的文学评价2.3.1历史评价:历代文学家对《木兰辞》及木兰形象的评价。
2.3.2现代评价:现代文学批评对木兰形象的新解读。
2.3.3国际影响:木兰形象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与影响。
2.3.4教育价值:木兰形象在当代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内容3.1《木兰辞》文本分析3.1.1诗歌结构:分析《木兰辞》的整体结构与章节划分。
木兰的故事如何影响了中 国发展
木兰的故事如何影响了中国发展《木兰的故事如何影响了中国发展》“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这首《木兰诗》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传颂千年,其影响深远,不仅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更是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木兰的故事彰显了勇敢无畏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无数人勇往直前,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挺身而出。
在古代,中国时常面临着外敌入侵和内部动荡,正是这种勇敢无畏的精神,鼓舞着将士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保卫家园。
而在现代社会,这种精神也激励着各行各业的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毫不退缩,勇攀高峰。
无论是科研工作者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创新研究,还是医护人员在疫情期间义无反顾地奔赴抗疫一线,他们的身上都能看到木兰勇敢精神的影子。
这种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动力源泉之一,推动着中国在各个领域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
木兰代父从军,体现了孝道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被视为做人的根本,是维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木兰为了不让年迈的父亲上战场受苦,毅然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种行为充分展现了她对父亲的关爱和孝顺。
在当今社会,孝道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个注重孝道的社会,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更加和谐,老人能够得到妥善的照顾,年轻人也能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
这种家庭的稳定和谐,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同时,孝道也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让人们更加关注亲情、关爱他人,营造出一个温暖、友善的社会环境。
木兰的故事还传递了性别平等的观念。
在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受到诸多限制。
然而,木兰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证明了女性同样可以有出色的表现,为国家和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这一故事打破了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和机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现代社会,性别平等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
越来越多的女性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崭露头角,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木兰诗》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解读
木兰诗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解读1. 历史背景《木兰诗》是一首流传于中国古代的民间长诗,描写了一个女子化身男装,代替父亲从军征战的故事。
以下是该诗的历史背景:•时间背景:《木兰诗》出现在唐朝时期(公元618年-907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
•军事背景:唐朝后期,疆域不断扩张,需要大量士兵进行国防和征战。
因此,家有丁壮者通常被要求参军,为国家效力。
2. 《木兰诗》的文本解读在这个部分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木兰诗》的文本内容和其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2.1 主题和情节•主题:《木兰诗》以女性英雄人物为主角,强调了“家国情怀”和“孝道精神”。
这突显出了中国古代社会重视家族荣誉和忠诚度高的价值观。
•情节:诗中描写了木兰代替父亲从军征战的过程,并通过她的英勇行为和聪明才智,最终获得了军队的认可和赞誉。
2.2 文化内涵•性别角色:《木兰诗》展现出女性在男性主导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可能性。
它超越了传统观念,赞美了女性的勇敢和坚韧。
•孝道精神:木兰为家族荣誉和父亲的安慰而奋斗,体现出中国文化中强调孝顺与家庭价值观念。
•忠诚和荣誉:木兰不仅以国家利益为重,还以保护自己家庭和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为出发点。
这种忠诚精神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价值观。
3. 《木兰诗》的影响与现代意义《木兰诗》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深远意义:•文学影响:《木兰诗》被许多文学家、作家引用、改编与翻译,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文化意义:《木兰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家庭、性别、忠诚和荣誉等价值观,对塑造和传承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品质产生着重要影响。
•触动人心:《木兰诗》通过她的故事展示了勇气和坚韧精神,激励和感动许多人。
它不仅在中国流传广泛,也被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所传颂。
总结:《木兰诗》不仅是一首具有历史背景的民间长诗,还代表着中国古代社会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
它通过女性英雄木兰的形象,展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孝道精神以及忠诚与荣誉的重要性。
论花木兰故事的流传与衍变
论花木兰故事的流传与衍变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也是世界知名的人物。
她的故事经过了漫长的流传与衍变,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花木兰故事的流传与衍变。
一、历史背景花木兰的故事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入侵中原,导致边疆战事频繁。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逃避兵役,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并最终建立了赫赫战功。
这一故事在民间流传了数百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二、文学作品的再创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花木兰的故事逐渐被文学家所关注。
在唐朝时期,花木兰的故事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当中。
例如,虞世南的《列女传》和韦固的《幽闲鼓吹》等作品中都有关于花木兰的记载。
这些作品中的花木兰形象大都勇敢、忠诚、孝顺,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
到了宋代,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花木兰的故事进一步流传。
说书人开始在市井之间讲述花木兰的故事,使得这一传说更加深入人心。
元朝时期,花木兰的故事被改编成杂剧、曲艺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丰富了其内涵和外延。
三、现代演绎与传播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电影、电视等新媒体的兴起,花木兰的故事开始以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了一部以花木兰为题材的动画电影《Mulan》,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部电影将花木兰的故事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形象。
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一经典形象。
此外,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花木兰的故事也逐渐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根据当地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对花木兰的故事进行了再创作和演绎,使得这一传统故事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四、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发扬花木兰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历久弥新,不仅仅是因为其生动曲折的情节和富有吸引力的形象,更在于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价值。
这一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具有强烈的教化作用。
木兰故事的孝文化演变及其文化内涵
的肯定 赞扬 ,这 显 然与 《 木 兰诗 》的 民歌 特质 有着
重 要关 系 ,而 民歌 的直 白与 淳朴 也 比后世 各种 续 、 拟 《 木 兰 辞 》中那 种热烈 的赞誉 和道 德上 的升 华更
具 有 打动人 心 的力 量 。 《 木 兰诗 》 中孝 文化 的显 著特
点 是身 为 女儿 的木 兰在 家长 无法对 家庭 负起 责 任 时 主动承 担 了重担 ,她承担 的是一般 家 庭 中成年 男性
歌为 主 , 比较 完整 的 主要有 北朝 《 木 兰诗 》和唐代
《 木 兰诗 》之 中 ,但 《 木兰诗 》并没 有 明确 的议 论 韦元 甫 的 《 木 兰歌 》 。北朝 《 木 兰诗 》叙述 了民 间少
性 文字 强调 木 兰从军 的 道德 因素 。在 唐代 ,木 兰故 女木 兰 的传奇 经历 。作 品将 促使 木兰 走 出家 门完成
收稿 日期 :2 0 1 4 . 0 5 . 2 0
作者简介 :张雪 ( 1 9 8 3 一) ,女 ,黑龙 江哈 尔滨人 ,博 士。
了孝 女 典范 。在 明清 木 兰故事 的孝 文化 书 写 中 ,孝 女 与众 不 同的能 力得 到 了重视 , 也 正是从 明代开 始 , 叙 述木 兰故 事 的文体 开始 出现 小说 戏 曲等通 俗 文学
择 了一 条极 为艰 辛 的人 生道 路 ,其对 家庭 的牺 牲奉
的孝被 表 达得 十分 淳朴 自然 ,民歌 中木 兰对父 母 的
花木兰,一个中国文化符号的演进与传播从木兰戏剧到木兰电影
首先,花木兰的故事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她的孝道、忠诚、 勇敢和女性意识等品质,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这些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仍 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观众来说具有强烈的共鸣。这也是花木兰这一文化符号能 够跨越时代、地域、文化差异而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
其次,花木兰故事的现代化改编和表达方式使其更容易被现代观众所接受。 现代电影制作技术使得花木兰的故事更加生动、逼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而情节 的改编和创新则赋予了这一古老故事新的生命力和时代精神。这种现代化表达方 式使得花木兰的故事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和观赏需求。
首先,从声音控制的角度来看,演唱者需要运用不同的音色和音量来表现木 兰的不同情绪。在咏叹调的开头,木兰唱道:“夜深人静,我思绪万千/心中有 太多的无奈和彷徨……”此时,演唱者需要使用较为柔和的音色,音量也要有所 控制,以表现出木兰内心的迷茫和无助。随着歌曲的推进,当木兰唱到“我要挺 身而出,为我父亲分忧”时,演唱者需要将音量逐渐提高,音色也要变得更加坚 定和有力,以表现出木兰的勇气和决心。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木兰的形象也在不断地变化。在卡通《花木兰》中, 木兰的形象变得更加独立和勇敢。她不仅在战争中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智慧,而 且还摆脱了传统的家庭妇女形象,成为了一位有着自己追求的独立女性。她不满 足于传统的女性角色,而是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位真正的巾帼英雄。
从乐府《木兰诗》到卡通《花木兰》,木兰的形象经历了多次的文化变迁。 这些变迁不仅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价值观念,也体现了女性地位和 作用的不断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木兰的形象也逐渐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她的故事激励着人们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打破传统的束缚,成为真正的英雄。
花木兰的故事源自中国古代的《木兰辞》,讲述了一位女子代父从军、保家 卫国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历史上受到了广泛的和赞誉,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 经典之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花木兰的故事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忠诚、勇敢和女性意识。
木兰现象的文化学解读
木兰现象的文化学解读摘要:木兰形象众人皆知,这一女性形象不仅出现于文学作品中,也见诸于戏剧舞台和荧屏内外。
本文以《木兰诗》、豫剧《花木兰》和迪斯尼动画电影《花木兰》三个作品为例,把花木兰这一女性形象纳入女权主义视角下进行分析,阐释由此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木兰女性意识文化精神木兰形象众人皆知,这一女性形象不仅出现于文学作品中,也见诸于戏剧舞台和荧屏内外。
她的形象被看作英雄的中国女性的化身,木兰这个称号亦成了女中豪杰的代称。
木兰形象及由木兰而产生的众多木兰现象,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
本文从《木兰诗》、豫剧《花木兰》和迪斯尼动画电影《花木兰》入手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木兰形象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应该对其包含着的深刻而丰富的文化精神进行深入的探析。
本文结合自古至今出现的一系列的木兰现象探究其所体现的文化精神。
一“木兰现象”是中国大地特有的文化现象,这一现象表现在多个层面:第一,木兰是位女性,在妇女地位低下的封建社会里,她能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战功赫赫,被授赐爵禄却坚决不受,辞归侍亲,实在是了不起。
她的故事,史书虽然没有太多的记载,但经过人民群众的口耳相传,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女子,因民间叙事诗《木兰诗》(又称《木兰辞》)而流芳千古,其中透露出中国人民的文化心态。
第二,出现的一系列现象形成了一套颇有规模的木兰文化:1.出现了很多关于木兰生平事迹的文字记载,如碑刻、野史、杂记等;2.考证学者对木兰的生平、家世、祖籍、朝代进行了认真挖掘;3.出现了以木兰事迹为题材的戏曲(徐渭的《雌木兰》)、小说(《忠勇烈奇女传》)、词(《花木兰北征》)等。
木兰形象出现在多种剧种的戏曲舞台上,之后又被搬上了银幕,制作成动画片。
木兰文化已响彻长城内外,扬名异国他邦。
第三,从唐朝开始,我国人民就给木兰修庙进行祭祀,以后更是一直香火不断,影响较大的有河南省虞城的木兰庙、湖北黄陂木兰山下的木兰庙和河北完县的木兰庙,以及河南虞城四月八日的庙会等。
花木兰,一个中国文化符号的演进与传播——从木兰戏剧到木兰电影
花木兰,一个中国文化符号的演进与传播——从木兰戏剧到木兰电影花木兰,一个中国文化符号的演进与传播——从木兰戏剧到木兰电影一、引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诸多符号在演进与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花木兰,则是一个饱含着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
从木兰戏剧的兴起,到最近热播的《花木兰》电影,花木兰的形象通过不同媒介的舞台和镜头逐渐演进和传播,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审美。
本文将追溯花木兰作为一个中国文化符号的演进与传播过程,并探讨其独特之处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力。
二、木兰戏剧的兴起木兰,是一位传奇的女性人物,她用智慧、勇气和坚韧的品质,成功取代父亲参军,以身代父,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木兰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北朝时期的民间传说,而“木兰诗”是关于木兰故事的最早文学作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木兰的形象逐渐演化,并被戏剧舞台所采纳和延续。
木兰戏剧从宋朝开始兴起,并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
这一时期,木兰被塑造成一个代表顽强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的英雄人物。
木兰戏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强烈的文化内涵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戏曲文化中的珍贵遗产。
三、木兰戏剧的演变与传播在演变和传播的过程中,木兰戏剧不断进行创新与改革,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戏曲体系。
例如,由杨学敏创作的《木兰诗韵》,将木兰故事与曲艺形式相结合,让观众通过曲艺表演更加深入地了解木兰的形象与故事。
同时,木兰戏剧通过巡回演出的方式传播到更广泛的地区和观众群体。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人们都可以通过观看木兰戏剧来感受这位英勇女性的形象和精神。
木兰戏剧在传播过程中,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启发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四、木兰电影的崛起与传播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和观众需求的变化,木兰的形象得以通过电影这个新的媒介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从1998年迪斯尼公司的动画片《花木兰》到2020年的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木兰的形象得到了不断演绎与传承。
《花木兰》动画片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些西方元素和幽默成分,以适应全球观众的接受。
《木兰诗》的创作背景与文化解读
《木兰诗》的创作背景与文化解读引言自古以来,中国文学一直被视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其中,脍炙人口的《木兰诗》深深地刻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其动人的情节和深刻的内涵,让人们从中探索到了关于家国情怀、女性角色和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
本文将从《木兰诗》的创作背景和文化解读两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一、《木兰诗》的创作背景1. 诗歌的作者《木兰诗》是一首流传至今的民歌,但其作者并无可考。
据史书记载,木兰是北朝时期的一个传奇人物,但关于她的真实身份和事迹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因而,这首诗很可能是后人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
无论如何,这首诗通过木兰的形象,展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坚韧和勇敢。
2. 时代背景《木兰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战乱时期,其中最为流传的版本是发生在北朝时期的故事。
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争不断。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军队需要大量的男性参战,但有些家庭缺乏合适的男性成员,这就促使了女性出征的出现。
3. 作品意义《木兰诗》通过这个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女性的勇敢和坚毅,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的重要性。
木兰不仅代表了个人英勇,也代表了对家庭和国家的忠诚。
这首诗深受人们喜爱,不仅因为它描绘了一个普通女子的英雄事迹,更因为它触动了人们内心的深处,让人们思考和反思。
二、《木兰诗》的文化解读1. 家国情怀《木兰诗》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是家国情怀。
诗中木兰为了家族和国家的安全,勇敢地代替父亲从军,用自己的力量保护了家人和家乡。
这种家国情怀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社会注重家族的延续和家族荣誉,木兰的行为展现了一个女性为了家族和国家勇往直前的精神。
2. 女性角色《木兰诗》给人们展现了一个勇敢、坚韧而又智慧的女性形象。
在古代中国社会,女性在家庭中通常被视为柔弱和依附的存在,而《木兰诗》中的木兰却展示了女性的另一面。
木兰的文化传承和当代的意义
木兰的文化传承和当代的意义《木兰的文化传承和当代的意义》篇一木兰,这个在中国文化中闪闪发光的名字,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穿越了历史的长河,一直照耀着我们。
在古代,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那可真是酷毙了。
想象一下,一个女孩子,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里,竟然能够女扮男装,混入军队,而且还立下赫赫战功。
这就好比一只柔弱的小绵羊,闯进了狼群,还把狼群治理得服服帖帖的。
她所做的这一切,不仅仅是为了家庭的荣誉,更是打破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在我们家,木兰的故事也有特殊的意义。
我记得小时候,我奶奶就特别喜欢给我讲木兰的故事。
那时候,我还不太懂什么大道理,就觉得木兰像个超级英雄。
每次听奶奶讲木兰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场景,我就兴奋得不行,仿佛我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奶奶讲完后,总会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丫头啊,你看木兰多勇敢,你也要像她一样坚强。
”那时候的我,可能只是把这当成了一个普通的睡前故事,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慢慢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木兰的故事就像是一条无形的纽带,把古代的价值观和现代的我们连接起来。
它教会我们孝顺,木兰为了父亲,愿意放弃自己的安逸生活,投身于危险的军旅生涯,这种孝顺的品质在现代社会也依然是非常珍贵的。
就像现在很多年轻人,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放弃了在大城市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
也许有人会说他们傻,但是我觉得这就跟木兰的孝顺是一样的,是一种值得尊重的选择。
可是呢,木兰的故事在当代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现在的社会发展得太快了,各种新奇的文化和观念像潮水一样涌进来。
有些年轻人可能觉得木兰的故事太古老了,离自己的生活太遥远了。
我有时候也会有这种感觉,在这个充满高科技和时尚潮流的世界里,木兰的故事会不会被渐渐遗忘呢?但是后来我想,这就好比是经典的老歌和流行音乐的关系。
流行音乐虽然很新潮,但是经典老歌却有着永恒的魅力。
木兰的故事也是一样,它虽然古老,但是它所蕴含的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河南省虞城县花木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河南省虞城县花木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闭煜铨;王振豪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前沿》
【年(卷),期】2024(13)5
【摘要】虞城县是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乡,在这里我们能够了解到这位女英雄的生平事迹。
英雄花木兰孝亲敬长、为国奉献的精神一直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弘扬的优秀精神品质,虞城县在推动当地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是将其作为宣传的突破口,通过对花木兰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宣传,使得更多人了解和认同这一独特的文化符号,培养社会公民的文化自信心,使这一独特文化成为当地发展的亮点。
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当地花木兰文化的发展呈现出项目单一、功能不全、调度失灵等多项发展弊端,文章旨在通过对虞城县花木兰文化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其发展困境,并提出一些新发展建议。
【总页数】5页(P18-22)
【作者】闭煜铨;王振豪
【作者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文学院南宁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文学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从《木兰辞》到《花木兰》的演变看美国文化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2.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缺陷及改进对策——以河南省
南阳市文化产业发展为例3.河南省农村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以河南省南阳市农村文化发展为例4.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合作发展助农脱贫增收——记河南省虞城县老赵楼村精准扶贫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5.《华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建所五十周年庆祝会暨华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简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象
路德与其他宗教改革家的分歧越来越明显, 进而开始了公开 的辩论。 在圣餐礼的问题上, 路德认为圣餐就是基督的体血, 而慈温利则认为圣餐更多的是象征意义。此外, 慈温利主张 新教与政治相结合的观点也遭到路德的反对。 在路德的思想 中, 唯心的成分更多一些, 而慈温利则更像一个人文主义者。 路德与伊拉斯谟之间的争论也公开化, 尖锐化。 1524—— 1525 年之间, 双方发生了一场讨论人类自由意志的笔战, 伊拉斯谟 写了 《论自由意志》 , 路德则针锋相对的写了 《论奴隶意志》 。 新教诸派的分裂大大削弱了新教的势力, 帝国议会 1529 年, 在斯拜尔召开, 这次会议天主教诸侯占据优势, 会议决定严禁 一切改教运动的进行, 规定沃尔姆斯敕令继续严厉执行。路 德因为被驱逐出境而没有参加帝国会议。 在人生的后期, 路德娶妻生子后过上了安逸的生活, 他也 将主要精力放在著述与教学活动中。1529 年, 路德先后发行 了两本 《基督徒要学》 , 著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路德新 教基本教义。1536 年 12 月,路德应萨克森选侯约翰之请完 成了 《施马加登信条》 , 共 21 信条。 这些信条标志着路德新教 正式脱离天主教会。1539 年, 路德完成 《论教会会议与教会》 一文, 这是路德后期宗教改革最主要的代表作。 在文中, 路德 系统地论述了路德宗的教理和教义, 对 《施马加登信条》 加以 注释并进一步加以说明。 《桌边谈话》 是路德晚年时期的重要 著述, 记录了路德与各界人士的交谈内容, 也表达了路德对基 督教和宗教改革的观点, 晚年的路德更多的是做基础性的工 作, 为路德宗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但在原则上, 他仍然坚持同 罗马教皇, 天主教会斗争。 在他去世后不久, 《奥格斯堡和约》 最终签定, 和约使新教诸派在法理上获得承认, 为后来的发展 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四、 结束 纵观马丁・路德的一生, 宗教是他人生的主题, 而虔诚的 信仰是他人生的灵魂。 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为宗教改革的 事业而奋斗, 始终坚持着反对天主教会特权的基本观点, 他提 倡世俗权力与宗教权力相分离, 使宗教信仰成为人类精神生 活的支柱, 而非压榨与剥削人民大众的工具。他领导与发起 的宗教改革运动成为人类摆脱愚昧, 走向近代的重要标志之 一。从他个人来讲, 他又是矛盾的, 一方面, 他充满了革命思 想, 希望革新教会, 对下层劳动人民充满慈爱和怜悯, 另一方 面, 他很保守, 反对暴力, 极为反对农民战争, 甚至对封建诸侯 的镇压也持赞成态度, 主张渐进式的改变, 在后期还有反犹的 倾向, 他思想上的瑕疵也是明显的。 但总的来说, 他的贡献是 主要的, 他的学说和实践是卓越的, 充满了时代感, 无愧于时 代的巨人。
(上接第 332 页) 抗日战争时期, 京剧大师梅兰芳为配合抗日 救国运动, 将改变为 《木兰从军》 《雌木兰代父从军》 演出解。 放初期, 为配合抗美援朝运动,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 又把 《木兰从军》 移植为 《花木兰》 , 豫剧 《花木兰》 的出炉及其 巨大影响, 为木兰文化的发展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1998 年, 美国迪斯尼公司将木兰的故事改编成动画片搬上银屏, 征 服了世界, 木兰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2000 年, 香港 拍摄了 44 集的电视连续剧 《花木兰》 。 同年, 由国家邮政局发 行的 《木兰从军》 特种邮票问世。花木兰的故事, 从传说到写 成诗歌, 到改成剧本, 到电影, 几百年来正是木兰的这种精神 贯穿其中, 永久不衰。她象征和平与正义, 在和平、 和谐社会 发展的今天, 木兰精神、 木兰形象更加为人所重视。 花木兰的故事从老百姓的代代口传到写成剧本登上舞 台, 花木兰本身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书面人物, 而演变成了一 种精神、 一种美德, 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 有光荣传统的民族, 五千年文明来自长时期的历史沉淀, 众多 仁人志士所具有的纯洁善良、 勤劳勇敢、 保家卫国、 渴望和平 诸多优秀品质也逐渐化为民族的品格、 民族的气质、 民族的精 神, 并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和敬奉, 在新的时期又被赋予新的内 涵, 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三、 木兰文化的发展 (一) 木兰精神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更 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木兰精神有着不同的影响和意义。 在古代, 木兰可以替父从军、 保家卫国; 在当今和平时期, 我们 怎样理解木兰的这种精神呢?它并不是单单指征战沙场, 保 家卫国, 而表现出来的是中国传统的一种美德, 一种精神。 我 们在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的同时, 怎样以历史为舞台, 以经济 为唱点, 把这种文化发展成为一种产业; 怎样把这种文化形成
注释: 郭守田. 世界通史资料选集 (中古部分)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5. 第 337—338 页, 第 339 页. 托马斯・马丁・林赛. 宗教改革史.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2. 第 212 页, 第 253 页. 刘明翰, 郑一奇. 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史 (第 2 卷) . 北京: 中国 青年出版社, 2003. 第 551 页. 威尔・杜兰. 世界文明史 (宗教改革卷) . 北京: 东方出版社, 1999. 第 491, 491— 492 页.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7 卷) . 北京: 人民出版 社, 1959. 第 407 页.
文 化 万 象
木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何丽莎
(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河南・商丘 476000)
摘 要 花木兰是古代的一个英雄人物。在没有登上舞台以前, 《木兰诗》 已经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她是一个农家少女, 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巾帼英雄。她既有效忠国家、 爱家敬长、 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节, 又有淡泊名利、 无 私奉献的高洁品格。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播, 木兰的勤劳、 善良、 机智、 勇敢、 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 为国尽忠、 为父尽孝、 热爱家园, 集中华民族美德于一身的精神形象, 逐渐形成了一种理念和文化, 并以音乐表演的形式走向国际。在新的历史 时期, 我们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的同时, 以历史为舞台, 以经济为唱点, 把这种文化发展成为一种产业, 带动一方经济的发 展, 赋予木兰文化新的使命和意义。 关键词 花木兰 音乐表演 木兰文化 影响 精神形象
经济, 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 使老百姓受益。 这便是花木兰继 “木兰文化” 在新时期新时代的使命与贡献。 在高度发展木兰 精神的同时, 扩大木兰文化的经济链条, 从而使文化和经济相 结合, 推动整个精神文明的发展。 (二) 木兰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 木兰的英雄形象深受人 喜爱 她以豫剧的形式登上舞台, 就更加被人们所周知、 所敬 仰。通过舞台表演艺术, 她的英雄性、 爱国性、 戏剧性就更加 的突出, 并为戏剧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型情景 交响乐 《木兰诗篇》 应时代而出, 以木兰的爱国情、 亲情、 友情、 爱情为依托, 以交响乐为灵魂, 以 “中国歌剧” 这种艺术形式登 上了国际的舞台, 用当代人的视角来重新诠释、 歌颂花木兰, 并赋予她新的生命力。 突出了花木兰是爱祖国、 爱家园、 爱亲 人、 爱美好的河山并为之甘洒一腔热血的多个音乐形象。 木兰的英雄事迹千百年来广泛传播。 木兰作为民族精神 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化身, 受到世人的高度赞扬和衷心爱 戴。提起花木兰, 人们便知道她在国家危急时女扮男装代父 从军, 在疆场十几年征战中不顾生死, 为保卫国家立下了汗马 功劳, 其大忠大孝的辉煌壮举令历代人们惊叹。木兰是女中 豪杰, 木兰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奇葩, 是特殊的文化符号。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美德, 把木兰文化推向世界。
一、 木兰文化背景的分析 (一) 木兰的英雄形象 花木兰的故事是一支英雄的歌,悲壮的诗。 “唧唧复唧 唧, 木兰当户织……” 一首 《木兰辞》 人人都耳熟能详。 这首诗 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 既富有传奇色彩, 而又真切 动人。 木兰原姓魏, 因其是女儿身, 故称其为花木兰。 在金戈 铁马的征战中, 她克服了种种困难, 隐瞒了自己的性别, 表现 出惊人的机智、 勇敢和坚强。 当天子赐给她高官厚禄时, 她又 辞官不做, 宁肯返回故里当一名普通人, 在富贵荣华面前不动 心, 表现出纯洁高尚的襟怀。 花木兰作为古代民间女子, 在外 敌入侵、 父老弟幼的情况下, 毅然决然, 挺身而出, 体现了强烈 的人生责任感、 历史责任感、 家庭责任感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 感。 木兰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在保卫国家的战斗 中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壮举。 木兰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 美德, 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与时俱进的品格。 (二) 早期木兰形象的文化意蕴 汉唐木兰文化是以人名命名的独特文化形态, 发端于西 汉文帝时期黄陂北部山区大城潭村 (古称双龙镇) 木兰姑娘女 扮男装、 替父从军的动人故事, 以 “家国情怀” 为核心, 以 “忠孝 勇烈” 为基本内容的一种 “道德型” 民族传统文化的总和。木 兰文化的内涵是木兰事迹的综合提炼体。 古书 《木兰奇女传》 有一段解释: 木兰代父从征, 可谓孝矣; 致身报效, 可谓忠矣; 临阵不惧, 可谓勇矣。 其故事虽发生在汉代, 但作为一种文化 形态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开始酝酿, 在隋唐时期孕育成熟 并形成第一个弘扬高峰。 木兰文化发端期: 木兰的故事发生在汉王朝阶段。竹帛 有传, 汉王朝的向心力主要遭受来自北方骠悍匈奴民族的挑 战, 《史记・孝文本纪》 曰, 汉文帝时, 曾一度烽火通于京都长 安, 出现了 “帝亲征” 和 “大括天下民以御” 时 “迨可空国” 的严 重局面。 据载, 在一次朝廷 “大点兵” 时, 位于今武汉市黄陂区 北部滠水岸边双龙镇 (今大城潭村) 的一户人家, “军书十二 卷, 卷卷有爷名” 。军情十万火急。父爷 “极痛无一男子可代 己者。哀叹良久, 竞行。 ” 其待字闺阁的长女木兰, 因 “悯其父 老, 即洗铅粉, 脱梳珥, 变戎服, 贯甲胄, 女扮男装, 万里赴戎 机” , 此乃木兰巾帼英雄本色之发露。 木兰文化酝酿期: 木兰文化酝酿期也可视作木兰故事加 工成熟期, 也是木兰精神的弘扬过程。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就是木兰精神的建立, 它的重要标志有两个: 一是在北魏民歌 《木兰辞》 由民间口头流传被整理加工成文字形式。 它不仅代 表诗歌艺术的水平, 更主要的是塑造了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她 已经不只单纯地代表一个代父从军的英雄, 而是一个为了追 求男女平等和寻求女性解放的人物的典型。 它对后世文学和 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