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语文教案-古诗两首2-人教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经典教案5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经典教案5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经典教案1《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题西林壁》)【教学过程】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
再出示“岭”和“峰”。
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
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绝句 早发白帝城)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绝句早发白帝城)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通过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了解诗中的地理和历史背景;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背诵并理解《早发白帝城》的内容;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地理和历史背景;学生能够欣赏并分析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三、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早发白帝城》全文;相关的历史和地理背景资料;古诗朗读和分析的辅助材料;3.2 教学环境:教室里需要有足够的空间,以便学生朗读和活动;需要有投影仪或者白板,以便展示辅助材料。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白帝城的图片或者地图,引起学生对诗中地理背景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要早发白帝城;4.2 新课内容:让学生朗读《早发白帝城》,并指导学生注意诗的韵律和节奏;解释诗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4.3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例如诗中对大自然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感慨;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意;4.4 应用与拓展: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类似的绝句,或者让学生选择另一首相关的古诗进行欣赏和分析;4.5 总结与反思:通过提问或者讨论,检查学生对诗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引导学生反思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五、作业与评价5.1 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早发白帝城》,并在下一堂课前进行默写检查;要求学生回家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欣赏和分析,并在下堂课分享;5.2 评价:通过学生的默写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诗的背诵和理解程度;通过学生的分享和讨论,评价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延伸活动6.1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李白的诗,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并准备进行小组分享;6.2 诗歌朗诵会:组织一场诗歌朗诵会,邀请学生朗诵自己喜欢的李白的诗,通过朗诵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6.3 绘画创作:邀请学生根据《早发白帝城》的内容,进行绘画创作,通过绘画展示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两首》教学内容
《古诗两首》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本课古诗是《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涵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
耐人寻味。
《游山西村》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刻画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学习目标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
2.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学情分析这两首诗中的生字不多,因此学生诵读起来不算困难。
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多读几遍,很容易熟读成诵。
学习《题西林壁》时,要突出“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体会诗人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的观察、欣赏。
学习《游山西村》要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莫笑、足”等词语。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学生比较困难,教师加以帮助。
教学重难点:1.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突破措施:引领学生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诗的大意。
学生:查阅作者资料。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学习《题西林壁》。
第二课时:学习《游山西村》。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莫、腊”等生字。
2.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1.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过程一、复习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 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读诗题。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课《古诗两首》名师教案
《古诗两首》名师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读“鹤、孟、陵、辞、唯”5个生字;会写“孟、浩”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二)过程与方法在读和思的基础上回顾运用学古诗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句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会欣赏古诗,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一、展示古诗,导入新课1、同学们,咱们学习过很多的古诗,你能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展示给大家吗?生展示背诵古诗,师适时点评鼓励。
2、你们真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两首诗歌。
(板书课题:20、古诗两首)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入:同学们,你有好朋友吗?有没有和自己的好朋友分别的时候呢?说说你的感受吧。
生畅所欲言……今天,我们跟随大诗人李白一起感受与朋友分别的场景。
李白与好友孟浩然分别有什么样的独特感受呢?他又是如何写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
(一)读诗句。
1、听课文朗读,生轻声跟读,注意划分停顿。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学习生字。
3、师指导学生朗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4、生自由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初步感知这首诗。
5、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二)知作者。
1、介绍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2、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
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两首》教学内容
《古诗两首》教学内容课题: 5、古诗两首本课时数:2课时课型: 新授课前准备:老师准备演示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一、教学目标: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二、教学、难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
第一课时(学习《题西林壁》)一、课件演示导入:1、看课件,边看边想:说说方块演示告诉了我们什么?(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有不同的发现。
)2、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会有不同的发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大诗人苏轼笔下的庐山面目。
3、板书课题,了解题意,简介作者。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四川眉山。
陆游——南宋著名诗人,浙江绍兴人。
)二、重温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三、按上述学习步骤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三、点播提高1、分组合作学习,要求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全班交流。
※前两行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挺立的山峰。
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庐山呈现出不同的姿态。
※后两行的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自己就在庐山之中啊!3、品读悟意境(1)启发谈话悟意境: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到特点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作者想到了什么呢?(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师——只缘身在此山中。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题西林壁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_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准备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吟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请全班打开课本第_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二、学习课文(一)解诗题,知作者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 题西林壁)》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望天门山》和《题西林壁》。
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运用图像和地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景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引导学生感受自然景观的美丽和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望天门山》和《题西林壁》。
2. 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3. 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景象和诗人的情感。
2. 运用正确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来演绎诗歌。
四、教学准备:1. 准备两首古诗的文本和注释。
2. 准备相关的图像和地图。
3. 准备朗读和表达的指导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天门山和西林壁的图像,引起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会写下这两首诗。
2. 阅读和理解(15分钟):让学生独立阅读两首古诗,注意理解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讨论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疑问。
3. 分析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
讨论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4. 朗读和表达(10分钟):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的运用。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学生对两首诗的理解和收获。
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评估学生对两首古诗内容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评估学生对诗歌的演绎能力。
3. 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歌的背诵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活动,如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观的短文。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和板书设计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和板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庐山谣”和“将进酒”两首古诗的意思和基本情感,并能够准确地朗读出诗歌;2.学生能够初步感受古诗的美,掌握古诗的基本特点;3.学生能够通过这两首古诗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人物。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思和基本情感,并能够准确朗读出诗歌;2.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美,掌握古诗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先请学生回忆在上一年级学过的古诗,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并发问学生这些古诗在他们的心中有什么感受和体验。
2.学习新课①学习《庐山谣》1.教师先分别向学生介绍古诗《庐山谣》的起篇(楼船夜雪瓢泼大,),续篇(都门帐饮无绪),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这首古诗的神秘之美;2.教师展示带有拼音和注释的课文,让学生朗读,并教授一些生字生词;3.教师带领学生感受古诗的情感,并引导学生一起朗读,强化记忆;4.教师对古诗的音乐性和韵律感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加深学生的体验感。
②学习《将进酒》1.教师先分别向学生介绍古诗《将进酒》的起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续篇(合欢桃李春色鲜,),让学生感受到这首古诗的奋发之美;2.教师展示带有拼音和注释的课文,让学生朗读,并教授一些生字生词;3.教师带领学生感受古诗的情感,并引导学生一起朗读,强化记忆;4.教师对古诗的感情表达和抒情能力引导学生品味,加深学生的体验感。
3.应用1.让学生分组,自由发挥,配合老师的引导和提示,创作自己的小诗,并在课堂上互相交流;2.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体验,感受,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成最适合自己的小诗。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让学生对古诗的浅层次了解给予一个初步的总结。
四、板书设计本课的板书主要涵盖以下内容:1.古诗名字2.古诗部分内容3.生字生词和注释,帮助学生记忆4.学生讲述的自己的小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由于学生所接触的是小学四年级上册,所以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古诗也相较于比较简短,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始终遵循着情感教育的原则。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0《古诗两首》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绝句 早发白帝城)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早发白帝城》。
(2)理解并掌握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诗句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美丽。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早发白帝城》。
2. 理解并掌握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早发白帝城》的全文。
2. 准备相关的注释和解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向学生介绍《早发白帝城》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早发白帝城》,注意语音和语调的准确性。
(2)鼓励学生背诵古诗,加强口语表达能力。
3. 词语解释:(1)解释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义。
(2)引导学生通过词语的解释,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4. 句子分析:(1)分析古诗中的重要句子,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
(2)通过句子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拓展活动,如写一篇关于古诗的短文或者进行古诗的绘画创作。
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古诗的意境。
3. 采用分组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早发白帝城》。
2. 讲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3. 分析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句子。
4.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导语】本节课的内容是《古诗两首》。
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学生能够了解并感受到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通过这两首古诗的学习,教师能够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背诵《七步诗》和《蜂》这两首古诗;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含义;学生能够感受古诗所传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情感教育法,直观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并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
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策略,多媒体教学策略。
学科与社会观念:学习古代文学的素养是每个人都应有的,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解读古诗的含义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和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鉴赏古诗的艺术特点,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及投影仪、课文教材、课外读物、展示板。
【教学过程】一、热身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古代诗人的画像,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形象,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并展示课前阅读课文的概念。
二、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七步诗》和《蜂》的诗词,让学生预测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三、分组合作阅读(1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阅读一首诗歌,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然后向全班展示。
四、整体理解(8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进行整体理解。
如:诗歌中描写的是什么景色?作者通过哪些词语来描写?你觉得这首诗的情感是什么?等。
五、感受诗歌情感(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师生互动、情感猜测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并用诗词描述自己的感受。
六、背诵诗歌(1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逐句背诵《七步诗》和《蜂》,同时指导学生体验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七、学以致用(10分钟)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场景,用诗歌的方式来描写,并与小组成员互相分享。
八、总结反思(5分钟)通过学生分享和教师点评,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重点强调古代文学的重要性和美学价值。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3.家庭讨论:与家人分享《古诗两首》的学习心得,讨论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并记录下讨论过程中的精彩观点。
"与家人一起分享我们今天学习的《古诗两首》,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把你们的讨论过程和精彩观点记录下来,与同学们一起交流分享。"
4.资料搜集:查阅资料,了解李白的其他作品及其创作背景,为下节课的课堂讨论做准备。
"请大家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李白的其他作品及其创作背景。这样,在下节课的课堂讨论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分享更多有趣的知识。"
5.创意绘画:尝试以《古诗两首》为题材,创作一幅绘画作品,展现古诗中的意境美。
-组织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能力。
-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学会欣赏他人,培养团结互助的品质。
5.创意写作,提升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运用古诗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创意写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开展写作交流分享会,让学生在展示自己作品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6.情感教育,传承文化
"发挥你们的想象力,以《古诗两首》为题材,创作一幅绘画作品。通过绘画,将古诗中的美丽意境展现出来,与同学们共同欣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景引入:教师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月夜和瀑布的自然美景,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同学们,你们看过夜晚的月亮吗?那皎洁的月光是否让你产生过许多遐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就是诗人通过对月夜和瀑布的描绘,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考。”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诗人的心境,与他人交流读书的感受。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诗人的心境。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
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
(板书诗题)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底)(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五、感悟写法。
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七、作业设计。
1、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
2、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第二课时一、引入。
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板书诗题)二、学习古诗。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示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3)分析两首古诗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诗的艺术风格;(3)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思想观念;(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认同感;(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象,提升个人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3)分析两首古诗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古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思想观念的深入理解;(3)分析古诗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手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对两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古诗,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2)准备好相关的学习用品,如课本、笔记本等;(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学习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引入与古诗相关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题目和题材,初步了解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注意认读生僻字词;(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查阅相关资料,对古诗进行初步理解;(3)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2)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总结古诗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手法。
4. 课堂小结:(1)教师对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进行总结和归纳;(2)教师强调古诗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手法的重要性;(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所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
板书设
计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教师导学学生活动设计
意图
一、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
座宝库。
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
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王维的《送元二
使安西》。
诱发
了孩
子们
学习
古诗
的兴
趣和
欲望。
作业反馈:
1.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明确:教师简要介绍王维。
2.解题。
请同学读读诗题,说说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怎样理解“使”?
明确:从诗题可得知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名叫元二的人出使安西;“使”是出使的意思。
3.简介时代背景。
知道元二为什么要去安西吗?王维知
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从大老远长安赶来送他。
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
4.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同时注意诗句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5.指名读,注意读准多音字。
6.全班读一读。
听配乐朗读。
教师小结。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
送了一程又一程。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1.完成小练习册。
2.背诵古诗
教学反思:
作业反馈:。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20课古诗两首(共2课时)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文中的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灸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
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
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二、总教学目标1.通过仔细观察,借助汉语拼音和形近字比较的方法,能准确无误认读5个生字,在生生评价中规范书写7个生字。
2.通过自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通过自学思考、小组讨论,能弄懂诗句的意思。
4、通过思考品味、全班交流、情境学习、多重朗读的方式,能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和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5、通过品味诗的优美语言和意境,产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学习重难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思考品味、情境学习、多重朗读的方式,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1课时一、课时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教案及反思
第20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教学重、难点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1.搜集并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1—2首;2.预习这两首古诗,了解李白与王维的生平;3.课文插页的挂图。
教学方法:朗读体会法教学过程:一、对联导入,揭示课题1.师吟诵一对《红楼梦》中的对联,并写下来:“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
”2.导语,揭题。
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
有人说,友情是真挚且宝贵的。
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内容便与友情有关。
(师板书课题)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a、生试读,诵读(注意“孟、陵、辞”的读音)。
b.师范读(也可录音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古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2.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应怎样来学习古诗?b.归纳如下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3.“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
a、指名简介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咬音的准确。
4.明诗意。
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古诗。
b、查字典或借助课文提供的注释,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读懂诗句的意思;记下不懂的问题,标注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在全班交流。
5.入诗境,悟诗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具体的诗句中体会到的?6.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
(提示: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介绍李白与孟浩然;说诗句意思,用逐句朗读逐句解释的方法;抓住“黄鹤楼”“之”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盂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目标导学(2分钟左右)
1、引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古诗——《赠汪伦》。
板书课题,齐读两遍。
2、揭示目标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赠汪伦》,背诵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②认识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26分钟左右)
第一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生字,颂读古诗。
(8分钟左右)
1.学生自学,教师板书生字
①听课文录音,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注上拼音。
②朗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3分钟后比谁读得最好。
2.合作探究(5分钟左右)
(1)指名朗读古诗。
(2)学生纠正读错的地方。
(3)优生范读古诗。
(4)集体朗读古诗。
第二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了解古诗作者和大意。
1、学生自学
(1)再读古诗,看看古诗的作者是谁?
(2)在课文中标出下面词语的意思,并读一读,背一背:
赠:赠送
将欲行:将要离去。
桃花潭:水潭名。
不及:比不上。
(3)根据上面的词语的意思,试着说一下《赠汪伦》这首古诗的大意。
2、合作探究
(1)作者是谁?哪个朝代?(李白唐代)
(2)比一比,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意。
(3)小结:《赠汪伦》这首诗的大意是:李白登上船将要离去,忽然听到岸上用脚打拍子的送行歌声。
桃花潭的纵有千尺之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
第三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背诵古诗。
1、学生自学:背诵古诗《赠汪伦》
2、合作探究
(1)比一比,谁会背古诗《赠汪伦》。
(2)集体背诵古诗《赠汪伦。
第四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会写“舟,乘、汪”这3个生字。
3、学生自学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3个生字,注意他们的占格位置、结构,然后在课本田字格内写两遍。
2.合作探究
说说这3个生字的写法和组词。
三、达标测评,拓展提升。
1.达标测评
(1)《赠汪伦》是()代诗人()的作品,表达了朋友之间的()
(2)《赠汪伦》是()写给()的诗,写的是()送别()的情景。
(3)———,————。
是有名的表达友谊之情的诗句。
2.拓展提升
收集其他珍惜友谊的诗文
板书设计:
25、古诗二首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