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荐奖种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

合集下载

中华医学科技奖形式审查结果公布年份2018推荐奖种医学科学技术

中华医学科技奖形式审查结果公布年份2018推荐奖种医学科学技术
Climacteric
2006;9(4):283-289
2.163
石一复
12
12

10
子宫内膜厚度在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癌中的诊断价值
肿瘤学杂志
2011,v.17,No.107(06):475-476
0
周坚红
0
6

11
子宫内膜厚度在绝经前妇女子宫内膜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肿瘤学杂志
2011,17(10):785-787
Africa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s
2012;9(3):303-314
0.518
周坚红、周珏
4
4

9
The effect of hysterectomy on ovarian blood supply and endocrine function
Internatio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
2015;8(2):2417-2422
1.075
周坚红
0
0

5
No effect of energy intake overall on risk of endometrial cancers: a meta-analysis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
2014;15(23):10293-10298
2.514
周坚红
0
0

6
The potential prognostic value of cathepsin D protein in serous ovarian cancer

推荐项目之三推荐奖种医学科学技术奖项目名称-首都医科大学

推荐项目之三推荐奖种医学科学技术奖项目名称-首都医科大学

推荐项目之三1. 推荐奖种:医学科学技术奖2. 项目名称:脑小血管病早期预警创新技术的建立及推广应用3. 推荐单位:首都医科大学4. 推荐意见:该成果建立了脑小血管病的早期预警创新技术,在该领域关键技术上有较大创新,技术难度较大,总体水平和指标达到较高水平,内容详实可信,有一定科学性和创新性,成果在全国及行业内广泛推广应用,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为国家和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医疗保障,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较大指导意义,同意推荐申报中华医学科技奖。

5. 项目简介:自2008年以来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其中脑小血管病引起的卒中占25%,脑小血管病包括白质高信号、新发皮层下梗死、腔隙、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脑萎缩和脑微出血,可使痴呆发生风险增加3倍,可使脑卒中复发率增加2倍,可使卒中死亡率增加2倍,严重影响了国民的生存质量。

因此,早期发现和诊治脑小血管病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项目组十一年潜心从事脑小血管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采用先进的多模态神经影像学技术在脑小血管病早期预警和早期诊断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创新点如下:(1)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缺血性脑白质高信号周围存在半暗带,且其是缺血性脑白质高信号发生和进展的预警指标。

国外有研究发现遗传性脑白质高信号周围存在缺血半暗带,本项目组通过视觉等级评定标准对590例脑白质高信号患者的影像学研究,发现47.9%腔隙性脑梗死病灶位于脑白质高信号的边缘,首次证明了缺血性白质高信号周围存在缺血半暗带,且其是缺血性白质高信号持续进展的重要原因,为早期防治脑小血管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在国际上率先采用18F-FDG PET-CT动态扫描技术,发现脑葡萄糖代谢水平减低可作为脑白质高信号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预警指标。

测量60例不同严重程度脑白质高信号患者不同脑区的葡萄糖代谢率,发现脑葡萄糖代谢水平越低,白质高信号越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越严重。

拟推荐201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候选项目公示

拟推荐201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候选项目公示

拟推荐201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候选项目公示
我单位拟推荐《肺癌放疗核心技术的成立及临床应用》/傅小龙申报201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特进行公示,公示期:2018年5月7日至2018年5月13日,公示期内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请您向上海市胸科医院科教部反映。

联系人及联系:李玮婷,
上海市胸科医院
2018年5月7日附:公示内容
1.推荐奖种: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
2.项目名称:肺癌放疗核心技术的成立及临床应用
3.推荐单位:上海市医学会
4.推荐意见
该项目以发病率高、预后差的肺癌作为研究对象,尤其针对在局限期SCLC,初期不能手术和III期NSCLC这些以放疗为核心医治的肺癌中急需解决的临床问题,将放疗相关靶区、照射剂量和参与机会等参数的优化作为要紧研究内容,探讨现代放疗技术下放疗核心技术的成立:提出了放疗的合理化照射范围、放疗分割剂量、放疗参与机会和依据本单位的条件下确信内在放疗靶区(ITV)、打算放疗靶区(PTV)外放的边界,图像配准及临床应用质控体系,提高了以放疗为要紧医治手腕的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带来庞大的生存获益,同时拓展了临床医生的研究思路。

该项目相关的各项研究功效报导取得了国内外权威专家的认可,发表相关论文20篇,其中要紧SCI收录11篇,中华核心9篇,包括国内外放疗的权威杂志,总SCI阻碍因子分,他引127余次,其关于局限期SCLC放疗靶区的研究被NCCN指南所收录,也被列为美国放疗医生继续教育项目必修文章;关于局部晚期NSCLC最正确分割剂量和IIIa(N2)术后放疗的临床研究均曾被遴选为美国放疗年会的最正确(Best of ASTRO)。

公示内容

公示内容

公示内容1.推荐奖种: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2.项目名称: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暴露及其健康效应3.推荐单位或推荐科学家:天津医科大学4.推荐意见:该项目针对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这一迫切需求,以“创新,服务‘健康中国’,多学科交叉”为驱动,基于高通量、高灵敏度多种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理化分析技术,以及创新的二噁英生物检测高灵敏细胞传感技术,探索我国二噁英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典型行业和人群暴露特征及其潜在分子生物学机制。

其中,生物检测技术填补了我国在二噁英生物分析领域专利的空白。

高通量地区检测平台及其在人群二噁英暴露风险评估的应用,以及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大气输送、区域暴露等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

项目成果广泛应用于首都医科大学等各个高校,以及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各个职业卫生一线工作单位。

该项目首次在国际上提出二噁英暴露致氯痤疮发生者体内TEQ的阈浓度,首次提出基于芳香烃受体总激活效应的毒性评价新思路,在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健康风险及机制研究上具有原始创新性。

该项目立题依据充分,设计严谨,结果可信,获得了国内同行的认可,经专家认定达国际先进水平,同意推荐申报中华医学科技奖。

5.项目简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持久性、难降解、蓄积性等特点以及典型的三致效应,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

尤其是二噁英,是《斯德哥尔摩公约》最早列出需要优先控制的POPs。

目前我国仍有多个领域涉及钢铁、有机氯化工和废弃物焚烧等典型二噁英排放行业,排放量呈增长趋势。

本项目涉及3个研究范畴,即劳动卫生学专业(学科代码:33061)、环境卫生学专业(学科代码:33057)以及环境科学技术(610)。

历时14年,主要研究为基于高通量、高灵敏度的理化分析技术,以及创新的生物检测技术,探索我国二噁英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典型行业和人群暴露特征及其潜在分子生物学机制。

(1)独立研发二噁英生物检测高灵敏细胞传感新技术并成功用于大气颗粒物等环境样品的二噁英高通量快速筛查。

中国医药学领域内的奖项

中国医药学领域内的奖项

中国医药学领域的奖项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的奖项及其简介:一、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中国医药学领域内最权威的奖项之一,旨在表彰在医药学研究、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该奖项的评选标准非常严格,要求成果必须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对医药科技进步和国家经济建设有重大作用和效益。

二、中国药学发展奖:中国药学发展奖是中国药学领域内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奖项之一,旨在表彰在药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

该奖项的评选范围广泛,包括基础研究、临床药学、药物制剂、中药现代化等领域。

该奖项的奖励力度较大,对获奖者及单位具有很高的荣誉和激励作用。

三、中华医学科技奖:中华医学科技奖是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医药学领域内的权威奖项,旨在表彰在医学科学技术进步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该奖项的评选标准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类似,但评选范围更广泛,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领域。

该奖项的奖励力度也较大,对获奖者及单位具有很高的荣誉和激励作用。

四、中国药学学会科技奖:中国药学学会科技奖是中国药学领域内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奖项之一,旨在表彰在药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

该奖项的评选范围广泛,包括药物化学、药物制剂、药理学、中药现代化等领域。

该奖项的奖励力度较大,对获奖者及单位具有很高的荣誉和激励作用。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奖项外,中国医药学领域内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奖项,如中国专利奖、中国医药卫生行业影响力人物奖等。

这些奖项的评选标准和奖励力度各不相同,但都是对医药学领域内优秀成果和人才的肯定和表彰。

总之,中国医药学领域内的奖项是对医药学领域内优秀成果和人才的肯定和表彰,也是推动医药科技进步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这些奖项的设立,不仅激励着广大医药学工作者不断探索、创新,也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医学科技奖奖励条例

中华医学科技奖奖励条例

中华医学科技奖奖励条例(试行)(2001年3月24日中华医学会第22届理事会第5次常务理事会议审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奖励第三章推荐、评审和授予第四章罚则第五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奖励在医学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充分调动广大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我国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及《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中华医学会设立中华医学科技奖。

中华医学科技奖是全国医药卫生行业科学技术奖,包括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学技术进步、国际科学技术合作等奖励内容。

第三条中华医学科技奖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

第四条中华医学会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科技评审部负责日常工作。

第五条中华医学科技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二章奖励第六条中华医学科技奖自然科学类授予在医学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获得重要发现的科技工作者和单位。

第七条中华医学科技奖技术发明类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研制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要医学技术发明的发明者。

第八条中华医学科技奖科学技术进步类授予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在疾病防治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和单位。

第九条中华医学科技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类授予对中国医学科学技术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

第十条卫生部、中华医学会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的项目中,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

第三章推荐、评审和授予第十一条中华医学科技奖接受以下单位和科学家推荐:(一)高等学校;(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武警部队后勤部卫生部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卫生厅(局)所属医疗、科研、预防机构等;(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骨骼系统的新型内分泌功能-科研院-四川大学

骨骼系统的新型内分泌功能-科研院-四川大学

1.推荐奖种: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2.项目名称:骨骼系统的新型内分泌功能3.推荐单位或推荐科学家:四川大学4.推荐意见: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符合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填写要求。

按照要求,我单位和项目完成单位都已对该项目拟推荐情况进行了公示,目前无异议。

明确骨内分泌系统发挥调节作用的分子信号网络,可以为骨质疏松、钙磷代谢紊乱、肿瘤相关骨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常见病及多发病的早期诊断、靶向治疗及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新的方法及靶向目标。

我们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等各级课题的资助下,历时9年,围绕骨骼系统的新型内分泌功能这一核心问题,取得了如下的研究成果: 1.首次提出了FGF23 为内分泌激素的观点;2.首次发现磷在VDR 敲除小鼠中能够恢复FGF23 的表达;3.首次发现SHARPIN基因在骨代谢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4.较早提出骨与胰腺之间存在反馈环路。

上述成果发表SCI 收录论文65篇,他引2068次,其中8篇代表性论文被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ature;Nature Reviewers Drug Discovery等杂志引用,单篇最高他引118次;肺癌骨转移的研究成果在AACR的2016年年度会议上入选年度被引用最高文章之一(中国地区唯一获奖者)。

综上,该成果起点高、难度大,创新性突出,每位完成人均对该项目做出了实质性贡献。

5.项目简介:骨、脂肪和肠道等一些非经典的内分泌组织器官近年来被发现具有重要内分泌功能。

骨内分泌包括两方面的生理病理作用,一方面是骨骼系统通过合成分泌一些新型的内分泌激素对其它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活动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如骨骼产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3, FGF23),通过血循环作用于靶器官肾调节磷代谢;骨骼合成分泌骨钙素调节糖脂代谢和雄性激素的产生;另一方面,胰岛、脂肪或者一些肿瘤组织通过胰岛素、瘦素、PTHrP及一些特殊的小RNA(miRNAs)等调节成骨和破骨细胞功能而调节骨骼的塑造和重建。

医学科学技术

医学科学技术

医学科学技术[200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颁奖及获奖项目一览表] 200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于2006年1月9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

来自全国2000多名医学科技工作者参加了大会。

经中华医学会第23届理事会第2次常务理事会议确认,中华医学会决定授予“一个学习记忆有关脑区的发现及其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等8个项目为200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每项奖金6万元(含税);授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类创新药丁基苯酞的研究”等25个项目为200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每项奖金2万元(含税);授予“基于胶原免疫性关节炎的中医痹证基础研究”等47个项目为200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附表:200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奖项目一览表一等奖8项200501221一个学习记忆有关脑区的发现及其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舒斯云、包新民、吴永明、邹飞、王鲁宁、温志波、李耀宇、宁群、江刚、常铉、王虹、傅求真、张魁华、杨文科、刘永红珠江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0501076 调控肾脏衰老的分子机制及保护措施的研究陈香美、吴镝、白雪源、孙雪峰、张利、谢院生、何亚妮、冯哲、庄永泽、蔡广研、张雪光、丁瑞、朱晗玉、乔晞、席春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0501218 葡萄膜炎发生及慢性化机制、诊断和治疗的研究杨培增、王红、张震、陈玲、周红颜、黄祥坤、李绍珍、李兵、谢楚芳、钟华红、傅涛、籍利、张锐、俞琼、褚利群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200501222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理及诊断技术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车小燕、丁彦青、狄飚、王慧君、郝卫、贺莉、丘立文、温坤、申洪、李祖国、王压娣、张庆玲、王鸣、汤汉文、孙旭东珠江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基础部、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珠海经济特区海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北京纬晓生物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200501178银屑病遗传学研究张学军、杨森、黄薇、王再兴、张安平、王红艳、魏生才、何平平、葛宏松、高敏、徐世杰、王福喜安徽医科大学、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200501103 白血病细胞分化和凋亡新机制的提出与发展陈国强、赵倩、赵克温、黄莺、蒋益、刘玮、宋满根、童建华、陈竺、李曦、薛志红、李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健康科学中心200501047 儿童失神癫痫基因研究吴希如、沈岩、吴沪生、许克铭、陈育才、吕建军、张月华、潘虹、刘晓燕、陶拉娣、姜玉武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200501161 肠功能障碍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李宁、李幼生、黎介寿、朱维铭、任建安、李元新、赵允召、李维勤、伍晓汀、张小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二等奖25项200502013 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类创新药丁基苯酞的研究冯亦璞、杨靖华、蔡东晨、李建青、崔丽英、李舜伟、杨峻山、罗淑荣、刘玉玲、郭玉璞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石家庄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0502081大肠癌筛检技术及自然人群普查的研究李世荣、盛剑秋、武子涛、胡继春、杨昭徐、张泰昌、章平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北京市海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200502056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系统综合研究王玉凤、钱秋谨、杨莉、李君、程嘉、孔庆梅、刘豫鑫、李雪霓、顾伯美、刘津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200502098 成纤维细胞表达成骨表型及其定向调控邓廉夫、柴本甫、汤雪明、徐荣辉、何川、万超、沈伟、汪铮、朱雅萍、齐进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200502112 脊柱病变诊断中的磁共振新技术应用研究李明华、姚伟武、程英升、朱莉莉、沈艳、杨世埙、乔瑞华、何鸿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0502039 二噁英、多氯联苯和氯丙醇的痕量与超痕量检测技术的研究吴永宁、李敬光、郑明辉、吴文忠、付武胜、张建清、赵云峰、陈左生、庄志雄、邵兵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大学200502030 单核苷酸多态与肿瘤的研究林东昕、谭文、贺福初、陆士新、缪小平、于春媛、孙瞳、汪海健、郝冰涛、梁刚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200502205 趋化性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研究谭锦泉、龚非力、何立、张秋萍、刘君炎、章晓联、李卓娅武汉大学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200502069 人用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生产毒种(CTN-1-V株)的建立董关木、刘增顺、郑海发、吴小红、刘景华、曲效民、严子林、俞永新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200502022 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潘国宗、钱家鸣、王伟岸、方秀才、王利华、柯美云、桂先勇、吕红、温淑豪、杨晓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0502097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学发病机制和诊疗策略的研究陈顺乐、沈南、顾越英、鲍春德、杨程德、叶霜、王元、胡大伟、张巍、陆瑜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200502079 分枝杆菌快速分子鉴定及脓肿、偶然分枝杆菌爆发感染的研究庄玉辉、张灵霞、扈庆华、庄宝玲、李国利、林光宇、向高、何建凡、雷冬香、张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南平市第一医院200502088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梗死后心衰的研究葛均波、赵强、刘康达、张少衡、孙爱军、王克强、唐耀亮、史剑慧、马军、邹云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502223 性甾体激素与多种老年疾病关系的基础与临床系列研究吴赛珠、阮云军、左萍萍、周可祥、周忠江、董凤英、马瑞、杨楠、谭家余、梁万宁南方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200502213 炎症细胞及炎症因子在肾小球疾病中致病作用的系列研究余学清、杨念生、李幼姬、阳晓、陈伟英、许韩师、李志坚、姜宗培、蓝辉耀、叶任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502257 脊柱畸形的临床治疗和相关研究邱勇、王斌、俞杨、朱泽章、朱丽华、马薇薇、钱邦平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0502087 肝癌门静脉癌栓形成机制及防治研究樊嘉、周俭、吴志全、余耀、汤钊猷、邱双健、曾昭冲、刘银坤、郑起、肖永胜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502214 提高胃癌外科疗效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詹文华、何裕隆、彭俊生、马晋平、蔡世荣、韩方海、汪建平、刘统成、陈创奇、李玉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502049 腔内泌尿外科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那彦群、周利群、潘柏年、郝金瑞、李宁忱、张凯、郭应禄、吴阶平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502078 创、烧伤后细菌内/外毒素与脓毒症和多器官损害的研究姚咏明、盛志勇、施志国、于燕、李红云、林洪远、方文慧、陆家齐、董宁、翟红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四医院200502023 产前诊断新技术的系列研究及其临床应用向阳、孙念怙、边旭明、戚庆炜、郝娜、刘俊涛、姜玉新、吕珂、谭莉、周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0502059 MR新技术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谢敬霞、韩鸿宾、杨正汉、郑卓肇、杜湘柯、母其文、王建利、刘挨师、张芳、孔令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502157 紫外线引起免疫抑制和皮肤光损伤的机制及防治研究毕志刚、夏济平、宋秀祖、蒋艺、李燕华、王小勇、王平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02044 重大出生缺陷发生的基础研究李勇、马爱国、朱文丽、韩秀霞、王军波、臧明玺、张秀珍、肖颖、张国雄、刘虹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青岛大学医学院200502084 镉人体健康效应的危险度评价金泰廙、孔庆瑚、叶葶葶、王洪复、蒋学之、林宝楚、汪再娟、朱国英、施永鑫、李凭建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三等奖47项200503072 基于胶原免疫性关节炎的中医痹证基础研究吕爱平、吴萍、徐世杰、贾红伟、肖诚、李梢、刘振丽、鞠大宏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200503009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ediatric Critical Illness Score, PCIS)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樊寻梅、宋国维、任晓旭、祝益民、卢仲毅、袁壮、胡皓夫、董宗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湖南省儿童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503074 国家重点医药卫生文物收集、调研和保护李经纬、梁峻、廖果、李洪晓、吴鸿洲、康兴军、刘晓来、郑怀林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陕西医史博物馆、北京化工大学、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200503187 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的影响因素及其保护的系列研究谢俊霞、姜宏、刘彬、王俊、刘天蔚、董晓莉、周宇、陈文芳青岛大学医学院200503108 染色体17p13.3区段肝癌等恶性肿瘤相关基因群的分离与功能研究顾健人、万大方、赵新泰、何玫、覃文新、李锦军、何英华、黄薇上海交通大学肿瘤研究所200503019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组合的研究——复杂疾病研究策略的探索沈岩、计宏凯、原岩波、于雅琴、许琪、孙向青、沈渔邨、鞠桂芝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200503167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血吸虫病传播影响的研究周晓农、洪青标、孙乐平、杨国静、杨坤、梁幼生、黄轶昕、杭德荣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200503246 囊型包虫病药物治疗的研究柴君杰、肖树华、高芳华、焦伟、孟贺巴特、王漪、尤纪青、毛衣丁·克里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03035 新疆出血热病毒分子特征研究及诊断方法建立唐青、杭长寿、冯崇慧、赵秀芹、司马义巴吾东、张玉贞、李凡、陈化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疆巴楚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疆巴楚县人民医院200503156 亲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和ATP敏感性钾通道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研究胡刚、丁建花、姚红红、顾兵、汪海、杨勇、解卫平、王森南京医科大学200503075 反义寡核苷酸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王升启、林汝仙、伯晓晨、王小红、杨静、文思远、梁乾德、张敏丽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200503015 以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受体为靶位的受体拮抗剂筛选模型构建及受体拮抗剂的研究李元、吴剑波、王玲燕、陈晶、张洋、郭连宏、姜蓉、李宝义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200503062 红细胞与白细胞计数参考系统的建立与应用彭明婷、申子瑜、谷小林、陆红、陈文祥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卫生部北京医院200503163 自身抗体检测方法、致病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虞伟、李晓军、武建国、李芳秋、黄邱朝、顾宁、杨程德、王艾丽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东南大学200503096 脂肪细胞因子在代谢综合征发生发展中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宁光、洪洁、杨义生、顾卫琼、张翼飞、陈宇红、王卫庆、赵咏桔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200503114 中国人大数量糖尿病家系库建立和研究应用吴松华、项坤三、贾伟平、林辛、陆惠娟、马晓静、徐靖、陆俊茜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0503024 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的血清学研究和临床应用唐福林、曾小峰、张奉春、董怡、赵岩、田新平、史艳萍、吴庆军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0503095 肿瘤的靶向基因-病毒治疗钱其军、刘新垣、吴孟超、张琪、顾锦法、苏长青、褚亮、薛惠斌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浙江理工大学200503046 一氧化氮前体L-精氨酸对肺动脉高压的干预研究杜军保、齐建光、唐朝枢、汪立、金红芳、李晓惠、石琳、魏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503051 国人长QT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研究胡大一、李翠兰、刘文玲、杨新春、秦绪光、李萍、李运田、李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0503080 肾上腺髓质素与高血压的临床基础研究费宇行、石湘芸、唐朝枢、高连如、杨晔、苏加林、李贤峰、李田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503124 支气管肺泡灌洗技术的应用与肺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侯显明、赵洪文、李振华、陈佰义、姜莉、赵亚滨、康健、于润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503085 重症肌无力发病机制的系列研究吕传真、乔健、任惠民、肖保国、徐科、卢家红、赵重波、施玉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0503160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效应和不良反应的药理遗传学研究张志珺、张晓斌、姚志剑、牟晓冬、张向荣、孙静、侯钢、沙维伟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200503194 帕金森病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孙圣刚、曹学兵、王涛、曹非、梁直厚、徐岩、李红戈、邓学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0503113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显微外科治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张长青、曾炳芳、眭述平、姜佩珠、安智全、施慧鹏、王建华、王韬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0503166 组合组织移植修复复杂性手外伤的系列研究芮永军、寿奎水、张全荣、许亚军、孙振中无锡市手外科医院200503197 SST2R基因表达上调抑制胰腺癌细胞生长机制的探讨秦仁义、夏睿娟、Manoj Kumar、刘正人、杜志勇、刘强、卢兴培、杨为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0503219 原发性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诊治研究王深明、李晓曦、陈国锐、胡作军、黄雪玲、殷恒讳、林勇杰、吴壮宏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503256 人工肝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丁义涛、仇毓东、杨毅军、唐勤、赵伟、吴亚夫、徐庆祥、陈钟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南京市第二医院200503172 供体过继免疫治疗在肝脏移植中应用研究郑树森、梁廷波、蒋国平、谢海洋、贾长库、严盛、徐骁、郭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503168 人脑胶质瘤基础与应用研究黄强、兰青、傅震、董军、周明卫、王爱东、杜子威、罗良生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03188 脑积水外科治疗方法的改进与临床应用张庆林、江玉泉、孟庆海、孙金龙、贺红卫、刘玉光、刘延鹏、刘广存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0503186 成功救治III度烧伤面积≥90%合并吸入性损伤病人的临床研究王德昌、王一兵、徐国士、陈存富、张科军、陈才远、王明青、薛文君山东省立医院200503174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和癌变机制及临床特征研究林俊、张信美、陈玉兰、徐开红、邓琳、石一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200503226 输精管结扎术后精子生物学及抗精子抗体的研究文任乾、李世勤、刘美意、黄健初、王春湘、田佩玲、杨宁、姜彦嘉广东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200503102 溶脲脲原体与生殖健康关系的研究徐晨、鲁梅格、石建莉、叶元康、王一飞、周元聪、郭强苏、武婷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200503110 玻璃体后脱离与视网膜脱离相关性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张皙、孙晓东、王志良、汪枫桦、许迅、王泓、王方、张喜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200503203 社区牙医学的系统研究和实践彭彬、杜民权、台保军、江汉、边专、樊明文、黄薇、郭颖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200503012 阿尔茨海默病临床磁共振成像诊断系列研究李坤成、刘树良、郝晶、王亮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0503089 应用放射治疗新技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蒋国梁、傅小龙、吴开良、陈桂圆、傅深、杨焕军、陈明、钱浩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503041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与营养状况变迁的追踪研究翟凤英、葛可佑、金水高、杜树发、王惠君、何宇纳、王志宏、马林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监测与信息服务中心、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03227 儿童细菌性脑膜炎流行病学监测研究董柏青、林玫、李翠云、唐振柱、谭冬梅、龚健、廖和壮、梁大斌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际疫苗研究所(International Vaccine Institute)200503244 新疆牧区高血压高发人群的流行病调查和相关基因关联研究李南方、周玲、王君、王新玲、庞敏、欧阳玮进、张德莲、吴卫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0503031 核和放射事故剂量重建方法的研究张文艺、张良安、戴光复、武权、苑淑渝、王文、寇明英、徐英杰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200503073 中药材道地性的系统研究-苍术胡世林、黄璐琦、聂淑琴、冯学锋、李曼玲、吉力、郭兰萍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200503146 刺五加地上资源—刺五加叶总皂苷的开发利用研究睢大员、王志才、于晓风、陈燕萍、李淑惠、曲绍春、邵春杰、马兴元吉林大学(刘俊立)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中国医药学领域内的奖项

中国医药学领域内的奖项

中国医药学领域内的奖项
摘要:
一、中国医药学领域内的奖项概述
二、中国医药学领域的主要奖项
1.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2.中华医学科技奖
3.中国中医药科技进步奖
4.中国药学奖
三、中国医药学领域奖项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正文
中国医药学领域内的奖项主要分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华医学科技奖、中国中医药科技进步奖和中国药学奖等。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是中国医药学领域内最高级别的奖项之一,它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主办,每年颁发一次。

该奖项旨在表彰在医药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

中华医学科技奖是中国医药学领域的另一个重要奖项,它由中华医学科技奖基金会主办,每年颁发一次。

该奖项旨在表彰在医药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

中国中医药科技进步奖是中国医药学领域的又一个重要奖项,它由中国中医药学会主办,每年颁发一次。

该奖项旨在表彰在中医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
科学家和研究人员。

中国药学奖是中国医药学领域的另一个重要奖项,它由中国药学会主办,每年颁发一次。

该奖项旨在表彰在药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

中国医药学领域内的奖项对于推动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华医学科技奖形式审查结果公布年份推荐奖种医学科学技术

中华医学科技奖形式审查结果公布年份推荐奖种医学科学技术

中华医学科技奖形式审查结果公布年份2018推荐奖种医学科学技术奖项目名称牙齿组织再生的调控机制及应用方法推荐单位推荐单位:首都医科大学推荐意见:因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的牙齿组织缺失、畸形发病率高达80%以上,严重影响患者颜面外形、口颌功能及身心健康。

目前修复方法存在组织再生不佳,功能重建不良等问题。

该项目《牙齿组织再生的调控机制及应用方法》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以下成果:1、利用干细胞、组织工程及微创化技术建立了再生重建牙齿组织和功能的新方法,仿生构建了功能性的生物牙根、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和牙周组织。

2、揭示了调控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的表观遗传新机制,挖掘了干细胞分化与再生潜能。

3、建立了基于干细胞免疫调控促进牙齿组织再生的新方法,揭示了干细胞免疫调控的新机制;发现了口腔微环境中维持和促进牙齿功能重建的关键物质、转运代谢机制及应用方法。

上述研究成果为牙齿组织再生和功能重建提供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机制。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推荐书材料,候选单位、候选人具备推荐条件,所提交的材料齐全,符合要求。

同意推荐中华医学科技奖。

项目简介牙齿组织缺失、畸形发病率高达80%以上,严重影响患者颜面外形、口颌功能及身心健康。

目前修复方法存在组织再生不佳,功能重建不良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本项目致力于基于干细胞及组织工程、宿主免疫及微环境调控的牙齿组织再生关键技术方法的研发及调控机制的研究,构建了功能性的生物牙根、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及牙周组织;为牙齿组织再生和功能重建提供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机制。

1、利用干细胞、组织工程及微创化技术建立了再生重建牙齿组织和功能的新方法,仿生构建了功能性的生物牙根、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及牙周组织:项目组建立了维生素C诱导细胞膜片的新方法,创建了干细胞再生牙齿组织的微创植入方法,利用异体干细胞及膜片技术成功再生了具有生理功能的生物牙根、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和牙周组织;此外,研发了“牙髓腔减压暂封膜”,用于活髓保存治疗。

中华医学科技奖形式审查结果公布年份2018推荐奖种医学科学技术

中华医学科技奖形式审查结果公布年份2018推荐奖种医学科学技术

中华医学科技奖形式审查结果公布年份2018推荐奖种医学科学技术奖项目名称TBI后神经继发性损伤及再生修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推荐单位推荐单位:江苏省医学会推荐意见: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后神经再生修复一直是有待解决的医学临床难题。

研究结果首次从细胞周期调节因子“泛素化”及“磷酸化”修饰的角度出发,研究相关分子蛋白质修饰变化对TBI后神经细胞凋亡等的调控机制,旨在筛选具有TBI治疗临床运用前景的分子靶点;并针对中枢神经系统中内源性的NSCs数目有限,无法单一有效支持其自身修复,首次研究通过移植外源性干细胞或激活自身内源性NSCs来进行脑损伤后细胞替代治疗以实现脑损伤后神经再生修复。

相关研究成果在省内4家医院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进一步推动了我省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再生修复研究领域的发展。

经审核,材料齐全完整,真实可靠,完成单位对研究内容无疑义。

同意推荐申报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

项目简介项目意义: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后神经再生修复一直是有待解决的医学临床难题。

TBI 后继发神经损伤主要特征表现为神经细胞凋亡及胶质细胞活化,但目前其中机制并不完全清楚。

本研究以TBI后神经细胞中细胞周期调节蛋白的泛素化及磷酸化修饰为核心,研究TBI后神经细胞增殖、凋亡的机制,筛选具有TBI 治疗临床运用前景的分子靶点;并针对TBI后继发性神经细胞缺失、中枢神经系统缺乏有效的神经元再生及神经功能恢复的能力,首次通过“移植可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外源性干细胞”及“动员内源性NSCs”这两条途径协同作用来进行TBI后细胞替代治疗,以实现TBI后神经再生修复。

主要研究内容:(1)TBI后继发性神经损伤导致神经元凋亡、胶质细胞活化增生的机制研究TBI后继发性神经损伤以“神经元凋亡、胶质细胞增生”为主要特征,这其中诸如“P27、P53、XIAP”等细胞周期调节因子的表达变化起了关键的作用,而这些细胞周期调节蛋白变化与其在脑损伤后发生的蛋白质翻译后的“泛素化”或“磷酸化”修饰密切相关,调控TBI后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增殖与凋亡。

中华医学科技奖管理办法

中华医学科技奖管理办法
第六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实行公开、 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七条 中华医学会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中华医学科 技奖评审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科技评审部负责日常工作。
第八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的评审奖励活动资金来源于社会 捐赠、资助及中华医学会自有资金等。
第二章 奖励范围
(一)在成果的研究过程中,主持或参与研究的制订及组 织实施,并提供技术、经费或设备等条件,对该项成果的研究 起到重要作用。
(二)在项目研究、研制、开发、投产、应用和推广过程 中提供技术、设备和人员等条件,对项目的完成起到组织、管 理和协调作用。
第十六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不得作为中华医学科技奖 医学科学技术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其管理人员不得作为主要 完成人申报医学科学技术类项目。
第十七条 医学科普作品的主要完成人和单位应对优秀
-3-
医学科普作品的创作做出直接创造性的贡献。 第十八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作为卫生管理类项目
的主要完成单位、其管理人员可以作为主要完成人申报卫生管 理类项目。
第三章 评审组织
第十九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是中华医学科技 奖评审机构。由有关主管部门领导、中华医学会领导、著名专 家和中华医学会有关人员组成。委员会设名誉主任委员、主任 委员、常务副主任委员、执行副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 长和副秘书长。
-1-
第三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是全国医药卫生行业科学技术奖, 包括医学科学技术奖、医学科学技术普及奖、卫生管理奖、国 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卫生政策奖、青年科技奖等奖励内容。青 年科技奖奖励办法另行制定。
第四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是授予科技工作者和单位的荣誉, 授奖不决定科学技术成果的权属。
第五条 中华医学会在中国境内享有依法开展医学科学技 术奖励活动和在公开出版物、媒体(含网络)上或学术活动中 如实宣传报道、推介、推广、普及、传播获奖成果,编辑、整 理、公开出版获奖成果汇编,组织交流与分享获奖成果研发、 推广的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开展任何涉及中华医学科技奖的 宣传活动。获奖项目不得以中华医学科技奖的名义作产品广告。

中华医学科技奖形式审查结果公布年份2018推荐奖种中华医学科技

中华医学科技奖形式审查结果公布年份2018推荐奖种中华医学科技

中华医学科技奖形式审查结果公布年份2018推荐奖种中华医学科技奖(国际合作奖)候选人陈万军推荐单位推荐单位:江苏省医学会推荐意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陈万军教授为国际知名的免疫学专家,最早在国际上报道TGF-β对诱导型调节性T细胞(Treg)的重要作用,在TGF-β与Treg研究领域获得多项原创性研究成果。

陈万军教授与南京鼓楼医院孙凌云教授合作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2篇,包括Cell Stem Cell, Nat Med, Nat Immunol等杂志,总计影响因子123.206,被web of science引用共计544次(他引498次);近期以共同通讯作者发表Immunity论文。

成功申请获得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对南京鼓楼医院乃至江苏省科研水平的提高给予极大帮助。

陈万军教授多次至南京鼓楼医院风湿免疫科实验室指导研究生课题,目前风湿免疫科王丹丹医师正在陈万军教授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进一步推进双方实质性合作。

陈万军教授多次受邀江苏省间充质干细胞学习班并大会发言,并以南京鼓楼医院及美国NIH名义共同举办2017年南京国际免疫论坛,反响热烈,推动了江苏省基础及临床免疫学的发展,并让国际知名的免疫学专家深入了解南京鼓楼医院的特色新技术,带动江苏省医学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鉴于陈万军教授对江苏省及中国医学研究的重大贡献,特此推荐申报201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项目简介无知识产权证明目录序号类别国别授权号授权时间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发明人无序号论文名称刊名年,卷(期)及页码影响因子通讯作者(含共同)SCI他引次数他引总次数通讯作者单位是否含国外单位无主要完成人情况无主要完成单位情况1.单位名称: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排名:1对本项目的贡献:南京鼓楼医院风湿免疫科孙凌云教授课题组长期从事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自身免疫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创新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推荐奖种: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2. 项目名称: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的研究和应用3. 推荐单位或推荐学科专家:四川大学4. 推荐意见:该项目组自立项以来在国家、省部级等多项资金资助下,历时5年研究,取得创新性成果如下。

针对中国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解剖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其异于西方患者的独特解剖特点,即二叶畸形构成比高、钙化呈两极分布(钙化重和无钙化);该项目证实现有TAVI技术在多数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有良好效果,并发现现有TAVI技术治疗有中国特色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效果欠佳;项目针对是否有适合中国特殊解剖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更优化的TAVI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①建立了TAVI时代下二叶畸形主动脉瓣狭窄的新分型方法,给TAVI治疗二叶畸形主动脉瓣狭窄提供了新的思路。

②针对严重钙化主动脉瓣狭窄提出了根据环上结构选择瓣膜尺寸的策略(supra-annular sizing),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③建立了球囊测瓣(balloon sizing)的方式为二叶畸形主动脉瓣狭窄选择TAVI瓣膜尺寸,提高了TAVI疗效;为解决中国无自主TAVI瓣膜使用的困境,作为主要牵头人组织创新团队进行中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瓣膜研发和临床应用研究,参与研发“即取即用”Venibri预装载瓣膜,推动了中国境内第一个TAVI 瓣膜的CFDA批准;针对如何建立及推广适合中国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规范化的TAVI技术,项目组建立标准化的TAVI技术流程和系统性的培训体系,极大地推动了中国TAVI技术的发展。

根据该项目的整体情况,单位推荐同意该项目申报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5.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心脏内科领域。

主动脉瓣狭窄是一种常见的、致死率高(2年死亡率50%)的严重心脏疾患,既往传统外科换瓣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创伤大、合并症多,50%的患者因无法耐受外科换瓣手术而丧失治疗机会。

微创化的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TAVR)是一种创新的主动脉瓣狭窄治疗手段。

大量临床循证证据显示,对于中危以上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TAVI疗效优于传统外科换瓣手术。

在西方发达国家,TAVI已成为治疗主动脉瓣狭窄的主要手段之一,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中心心脏综合治疗水平的主要参考指标之一。

但我国TAVI技术尚处于初期阶段,了解中国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是否具有不同于西方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解剖独特性,现有TAVI技术是否适用于中国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寻找适合中国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特色化的TAVI技术以及系统地推广TAVI技术是本项目主要解决的重要科学、临床及社会需求问题。

针对以上重要问题,本项目组在国家、省部级等多项资金资助下,历时5年研究,取得创新性成果如下:1. 针对中国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解剖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其异于西方患者的独特解剖特点,即二叶畸形构成比高、钙化呈两极分布(钙化重和无钙化)。

2. 为验证现有TAVI技术是否适合中国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进行深入的临床研究;①证实现有TAVI技术在多数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有良好效果。

②发现现有TAVI技术治疗有中国特色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效果欠佳。

3.针对是否有适合中国特殊解剖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更优化的TAVI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①建立了TAVI时代下二叶畸形主动脉瓣狭窄的新分型方法,给TAVI治疗二叶畸形主动脉瓣狭窄提供了新的思路。

②针对严重钙化主动脉瓣狭窄提出了根据环上结构选择瓣膜尺寸的策略(supra-annular sizing),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③建立了球囊测瓣(balloon sizing)的方式为二叶畸形主动脉瓣狭窄选择TAVI瓣膜尺寸,提高了TAVI疗效。

④提出了治疗无钙化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简化的TAVI技术流程,即“直接植入瓣膜”,拓展了TAVI的适应症。

4.为解决中国无自主TAVI瓣膜使用的困境,作为主要牵头人组织创新团队进行中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瓣膜研发和临床应用研究,参与研发“即取即用”Venibri预装载瓣膜,推动了中国境内第一个TAVI瓣膜的CFDA批准。

5. 针对如何建立及推广适合中国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规范化的TAVI技术,项目组建立标准化的TAVI技术流程和系统性的培训体系,极大地推动了中国TAVI 技术的发展。

该项目发表文章37篇,其中SCI论文21篇,影响因子总计82.065,参编教材、专著和指南共计13本。

通过上述技术创新,单中心完成国内近1/3的TAVI病例数,共300余例,居全国各大中心之首;参与研发“即取即用”Venibri预装载瓣膜,并作为首席专家率领国际团队在阿根廷完成全球第一例预装载TAVI瓣膜植入;组织国际会议、国内培训班,向11个国际地区和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29家医院进行“TAVI华西经验”的推广,同时在阿根廷科连特斯(Instituto De Cardiologia)、广东省人民医院、沈阳军区总医院和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等大型医院现场指导手术。

由韩雅玲院士担任评价委员会主任、张兴栋院士担任副主任的科技成果评价结论显示:“项目成果经专家评议,该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创新性突出,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6.客观评价:6.1 科技成果评价:该项目由沈阳军区医院副院长韩雅玲院士,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主席张兴栋院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原院长周胜华教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常务副院长马依彤教授组成专家成果评价委员会。

五位专家评价认为:该项目组围绕TAVI技术的研究及在中国患者中的应用,展开了全方位的理论基础研究、操作创新、临床应用、器械研发等系列研究和推广工作,研究结果为优化二叶畸形AS病例选择、提高TAVI治疗效果提供了重要参考,优化了二叶畸形AS和严重钙化AS的TAVI治疗策略,显著降低了TAVI 术后不良事件(如瓣周漏等)发生率,显著提高了TAVI疗效。

同时参与研发并验证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TAVI瓣膜,填补了中国介入生物瓣膜的空缺,推动了国产瓣膜国际化创新发展。

该项目研究科学性和创新性强,方法先进,结论可靠,实用性强,指导意义重大,卓有成效地促进了TAVI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幅提升了危重主动脉瓣狭窄的救治水平,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研究成果总体居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6.2 研发成果和行业标准:参与研发了“即取即用”的Venibri预装载瓣膜,并作为首席专家领导国际团队在阿根廷实施了全球首例预装载TAVI瓣膜植入。

联合企业、研究院所,组织创新团队推进中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瓣膜研发和临床应用研究,解决中国无瓣膜可用的困难,推动了中国境内第一个TAVI瓣膜的CFDA批准。

参与编写中国TAVI技术相关的指南和共识3部。

6.3 同行评议:1)戈尔韦大学医院心内科专科医师,PCR-CIT中国(成都)国际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Darren Mylotte评价到:“您及团队也与企业合作密切,为国产瓣膜的研发和进步做出了大量的贡献,引领着符合中国患者特色的国产瓣膜的发展。

”2)日本应庆义塾大学心脏介入导管室主任、PCR东京瓣膜会主席KentaroHayashida教授评价到:陈茂教授及其团队凭借丰富的临床知识和精湛的技术水平为经导管瓣膜病介入治疗的发展做出了无可估量的贡献,特别是在主动脉二叶畸形领域。

3)法国里尔大学医院结构性心脏病项目协调人Thomas Modine教授评价到“他们的影像队伍非常出色,总结并提出了符合中国患者解剖和疾病特点的瓣膜选择和植入策略的新方法,特别是在二叶畸形和无钙化主动脉瓣狭窄方面。

他们在TAVI领域已发表或参与约20篇高质量论文。

同时,他们还与国内的企业合作密切,共同研发出与进口瓣膜产品疗效相当的国产瓣膜。

”4)德国埃森医院、PCR-CIT中国(成都)国际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会议主席Christoph Naber教授评价到“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国内TAVI患者中二叶畸形的比例较高,他们在这方面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全球更好地认识这一知识空白部分提供了重要参考。

”5)PCR伦敦瓣膜会主席、伦敦圣托马斯医院Bernard Prendergast教授评价到“国际心内科介入医生团体同样可以从接受经皮瓣膜病介入治疗的中国患者的特点(体型小、二叶畸形比例高、瓣叶钙化重)中学习到很多。

”6)EuroPCR创始人及现任主席、前EAPCI主席、法国图卢兹巴斯德诊所心血管介入治疗中心副主任Jean Fajadet教授评价到“他们中心在这一领域的临床水平及核心竞争力都很强。

”7)著名心脏病学专家Jeffrey J Popma教授和Ronnie Ramadan教授在同期述评中评价此二叶畸形主动脉瓣狭窄新型分类说到:“此新型分类因能够预测TAVI术后的结果,给术前评估提供了新视角,对TAVI向低危、低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拓展显得尤为重要”。

8)德国法兰克福心血管中心主任Horst Sievert教授高度赞扬了预装载干瓣技术,“预装载干瓣技术是2002年TAVR第一例病例以来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Venibri瓣膜系统的优势使得复杂的TAVR技术变得像PCI操作一样简单。

我相信医生和患者将会从这项技术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6.4 查新报告:针对本项目的研究结果集结论,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提出的《科技查新报告》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国内外首次报道中国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独特的解剖学特点,即二叶畸形构成比高、钙化程度重。

2)国内外首次总结报道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治疗二叶畸形主动脉瓣狭窄的效果与三叶瓣主动脉瓣狭窄相似。

3)国内外首次总结在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中,男性与女性的疗效有差异。

4)国内外首次总结慢阻肺、低体重指数、较短的6分钟步行及慢性肾病影响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效果。

5)国内外首次提出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时代下的二叶畸形主动脉瓣狭窄的新分型,可以有效地预测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的术后并发症。

6.5 论文检索报告:经检索共有10篇文章被SCI文章引用,引用频次合计48次,共有5篇文章被CNKI引用,引用频次合计15次。

7.推广应用情况:应用情况:一、临床应用推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沈阳军区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南京鼓楼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15家医院(其中有5家医院为复旦大学心血管病专科排行榜前十,有6家医院获得复旦大学心血管病专科排行榜提名)的应用证明显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是国内最早开展TAVI的单位之一,目前完成TAVI例数居全国首位,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行列,在将TAVI用于二叶畸形这类高难度病例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