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
刘玉峰 只要是改革就永远在路上
只要是改革,就永远在路上木头凳明德小学刘玉峰山东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有这样一句话:“只要是改革,就永远在路上”。
这句话真实的道出了改革者的艰辛、信心与执着。
纵观历史,每一次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风平浪静的,这需要改革者具有一种超常的勇气和魄力,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智慧,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个平民群体来说,上级、下级、社会环境都要兼顾,更需要有一种非凡的勇气、耐心和对教育的执着与坚守。
一、历史上的改革: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最终的结果是使秦国走上了民富国强的道路,统一六国,兼并八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统一的封建帝国,推动了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封建化进程。
明朝中期的张居正变法,虽然遭到顽固分子的反对,也得罪了一大批守旧官僚,但却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又使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延续了几十年。
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经历了阵痛,但是毕竟使日本走上了富国强兵道路,同时也使日本完成了封建国家向资本主义国家的平稳过渡,并加入了当时乃至现在的世界经济强国行列。
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改革,如果没有邓小平的大手笔,我们的国家在经济上还不知道要落后于世界多少年,这次改革使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高,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更加活跃,也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刮目相看,再也不敢轻视中国,难道这不是改革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效益吗?二、改革的重要性:人类的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一部改革史,在改革中求生存,在改革中求发展,在改革中求进步。
一个国家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发展,政治要改革,经济要改革,教育也不例外。
改革和发展是教育的永恒主题。
纵观我们的教育,几十年里竟然培养不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种教育状况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确实是到了彻底改革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的时候了。
因为我们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求孩子生命力旺盛,创新能力强,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综合能力提高,将来能够适应社会。
我们最终要求孩子不但是知识的学习者,更是能够解决问题的实践者。
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初稿)
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吴歧范公共基础课是高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课是学习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公共课教学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良好的道德修养、心理品质、文明习惯和职业素养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客观要求。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课时量大约占总课时量的三分之一。
高职院校学生对基础课的学习情况究竟如何,学习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对基础课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都有哪些新期待,我们以某高职院校二年级100余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和座谈的方式,对上述问题进行调研,发现基础课教学现状与学生的期待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迫切需要深化公共课教育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针对性,以满足学生对基础课教学质量的新期待。
一、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新期待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分为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两个方面。
国家课程主要有政治思想素质类、军事体育类,校本课程主要分区域校本课程和学校特色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开设时间主要分布在一、二年级。
本次调查就某院校所开设的思政、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公共体育、心理健康、就业创业指导等7门课程进行问卷调查,共设20个问题,调查结果分析如下:1、关于学习动机。
“为兴趣而学习,喜欢上公共基础课”的比例为48.2%;因“无兴趣,不喜欢公共基础课”的占比28%;为有用而学习,认为“基础课无用”的占32.5%;认为”有点用”的占57.8%,认为“肯定有用”的占3.6%。
2、关于学习目标。
认为公共基础课可以解决某方面的能力,选“社交能力”的占25.4%,选“表达能力”的占24.6%,选“政治素质”的占19.7%。
3、关于学习内容。
学生认为比较感兴趣的基础课程,依次为体育、心理健康、思政、计算机、就创业指导,最不感兴趣的是数学与写作。
4、关于学习方式。
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依次为活动教学法、讨论法、演示法和教授法,最不喜欢的是自主学习法。
崔其升:只要是改革,就永远在路上[1]
崔其升:只要是改革,就永远在路上《21世纪》:1999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才开始着手调研,那时起,您就从课堂切入推行一系列教育改革,当时您是怎么想的?心里是否有底?崔其升:就当时学校的出路来看,改革本身就是底。
当时的杜郎口中学处在一种不改就被撤销,改革才是唯一出路的局面,只有改革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主体地位的课堂,教育才能有出路,孩子才有未来。
因此,这种没有回头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信念,是推动课堂改革最大动力。
有了这样的信念,什么样的办法想不出来?什么样的障碍扫除不清呢?就当时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来看,改,学校就能办得下去;不改,我不知道杜郎口的出路会在哪里。
当初改革的思路就是从问题中来的,是针对课堂教学问题的。
比如说,每个教学班都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根源在哪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被搁置一边,老师不但成了课堂的主导,还成了主体,老师长年来独占课堂的结果,使得老师成了课堂的权威,师生之间没有民主基础,根本不是互动的教学相长的关系。
因此,砸掉那个打破维护教师心理优势的讲台、下封口令等一系列在当时看来有些矫枉过正的举措,都是要创设这样一个环境: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勇敢地展示自我,找到学习主人的自信和成就感。
就我个人对这场教改的理解和自己做事的风格来说,我对自己是有底的,一路走过来,我是深深地感觉,一个学校的教改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这个校长是否公心,敢不敢于触及矛盾,向一切阻碍改革的因素说不?是求稳怕乱还是做真心做教育?我想,这是最大的挑战。
《21世纪》:全国那么多学校来杜郎口考察、学习,在你心中,什么才是杜郎口的精髓?崔其升:课堂改革成就了杜郎口中学的名声,实际上,支撑课堂的根基,是我们在13年的教学改革中所构建起来的学校文化,正气、合作的教师队伍,这才是杜郎口中学最为自豪的。
13年的改革实践和经历,使得创新求变成为学校全体师生的改革自觉,沉淀下来一种改革文化、执行文化。
课改,永远在路上
课改,永远在路上作者:姚广宏来源:《师道》2018年第02期作家路遥曾经这样说:“一个人要是停留在自己的历史中而不再前进,那是极为可悲的,我们只有不断地总结过去,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回首我的课改之路,从冬到春,从秋到夏,品尝了焦虑,经历了徘徊,而今带着收获的喜悦。
如果有人问我,你现在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我会十分自豪地告诉他:我因为孩子们的快乐而幸福,因为自己的成长而快乐。
曾经我是那么地“爱”学生,总把他们当成嗷嗷待哺的婴儿,整天“喂”给他们食物。
为把天真可爱的学生当作树木一样修剪成标准的形状,我拿着笨重的“剪刀”,去行使“园丁”的职责。
课堂上,我让他们循规蹈矩,跟着我的思维亦步亦趋,让蓬勃的生命成为忠实的复制机,这样才不会贻误终生;生活中,我更不敢让他们异想天开,驾驭思维的“野马”在理想的草原上驰骋,因为那是虚耗光阴。
为让他们快速成才,我用书山题海来“充实”他们,让灵动的心灵成了储存数字和符号的仓库……为了他们,我没有了同龄人的潇洒:白天在教室,我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生怕遗漏了什么;夜晚在寝室,我挑灯夜战,苦读教材,钻研教参,悟透了重点,理出了难点,我才会安心地休息。
可为什么我对他们越“好”,他们就离我越远,越难接近他们的心灵?我徘徊过、苦恼过。
一个夏日的午后,闹闹悄悄跟我说,他的小花猫能同时抓住两只小老鼠,我斥责他胡说八道,从此他的趣事再也没有跟我分享;一个冬日的傍晚,静静在墙角边抽泣,告诉我她为菊花凋谢而落泪,我嗔怪她多愁善感,后来她的心事我再也没有听到……难道我真的错了?是,我错了!“回归生活”“生命化的教育”“尊重儿童的文化”……这些崭新的教育理念如一声声春雷震醒了我。
我知道,我必须重新界定自己的教育价值取向了。
为了孩子的发展,面对自己从未走过的课改之路,我愿意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我要满怀着激情,走出自己的风格。
观察、读书、反思、实践让我头脑敞亮,比同行、走名校、问学者、访专家令我视野开阔。
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探究永远在路上
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探究永远在路上教育教学工作的探究一直都是一项持续的工作,因为教育教学是一个复杂且独特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育教学工作的探究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
通过对教育教学过程的深入研究和反思,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教师可以通过探究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的使用等方面的问题,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育教学工作的探究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和技能的更新非常迅速。
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不断跟进这些变化,引入更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通过探究教育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育教学工作的探究也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核心,他们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究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教学挑战和问题。
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合作,相互借鉴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育教学工作的探究还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
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通过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并解决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和经验。
教育教学工作的探究是一项重要而不断进行的工作。
它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适应社会的变化,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
只有不断探究和创新,我们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条件。
走在课改的路上
走在课改的路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的教育模式一直以囫囵吞枣、铺天盖地的背诵为主要特征。
学生大多数的时间都被塞满了大量的知识点,而缺少对学生创造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育模式不仅让学生们失去了对知识的兴趣,也压抑了他们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为了推动教育向更加科学、全面、个性化方向发展,中国政府开始进行课改。
课改的目标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调整教育结构,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在课改的过程中,政府和教育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他们大力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课堂上,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在学校之外,教育机构还开设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让孩子们广泛接触不同的艺术、体育和科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在兴趣的驱动下,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
政府还推出了优惠政策,鼓励学校和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他们向教师提供培训机会,让他们学习和研究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
政府还鼓励学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学平台,提供更多种类、更灵活的教学资源。
政府还加大了对教育课程的调整和更新。
他们取消了繁杂的教学内容,重点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
课程设置从传统的文科和理科分科调整为更加综合、灵活的科目设置。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不同的选修课程,培养自己的特长方向。
政府还加强了对教育评价的改革。
他们不再仅仅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和学校的好坏,而是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作业、课堂表现、实践能力等多个维度。
这样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优点和克服自己的问题。
课改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教师培训和更新的难度是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教师大多数都接受的是传统的教育模式,要求他们转变教学方法并不容易。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也需要解决。
一些地区的学校和学生可能无法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导致教育质量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深化教改,我们一直在路上
深化教改,我们一直在路上作者:暂无来源:《教育家》 2016年第19期文/ 刘希晨无论是因教改驰名全国基础教育界的山东杜郎口中学、江苏洋思中学,还是基于教改而崛起的兰州市第二十中学,都反复证明了一个真理:扬弃传统教学模式、构建适合学生学习规律和综合发展的教学模式,是减负增效的不二法门,也是学校跨越式发展、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起点和抓手。
兰州六十二中(原兰化二中)也从此入手,开启了追求跨越的征程。
改革,源于教育梦想教改之初学校面临着一系列教学上的困境。
作为一所生源质量不好的学校,教师教学动力不足,学生学习动力难激发。
无论制度如何严格,质量奖如何分配,都未能彻底改变这一现状。
学生成绩上不来,教学质量从何谈起?家长舍近求远,将学生送到离家较远的学校就读,学校招生每况愈下,领导和教师们何其尴尬?到底该怎么办?班子开会商讨,找教师谈课堂效果,找学生询问学习感受,走访家长听意见,为的就是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同时,学校领导和教师们还走访了许多教改成功的名校并多次邀请兰州市教科所的专家深入一线课堂听课,问诊把脉。
一系列的行动让学校认识到:当下的教育观,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根本;学生观上,教师必须充分信任学生,将学生视为发展的人、有潜力的人;教学观上,杜绝“一言堂”,能让学生讲的要让学生讲,该让学生做的事就放手让学生做。
有了先前对学校教学现状的深刻思考,有了对学校美好未来的企盼,“两段五环节课堂模式”就呼之欲出了。
改革,教学思想先行“两段五环节课堂模式”的初衷旨在改变课堂教学生态,以期形成师生喜教乐学的氛围。
这种生态提倡的教学思想必须能够承载教师们对自我工作的未来期待和价值认同。
基于此,这种课堂模式必须是而且应该是依托在某种教学思想之上,这种思想的核心是:首先,必须坚持先学后教。
先让学生自学,再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小组不会的通过全班讨论解决,教师退到最后一步;其次,课堂要求学生互查互助。
在合作小组讨论中,首先强调学生的互相学习与相互督促,然后才是相互帮助,有问题才帮助,无问题不帮助;最后,必须坚持教育公平不动摇。
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
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
中国教育改革多年来从未停歇,因为它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改革要素不断涌现,教
育理念也不断演进,从学科设置、教学方式到学生评价,都在不断改进。
虽然进展一步一
个脚印,但教育改革仍在路上。
改进学科设置
改革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制调整和课程设置。
过去,公立学校的学制是学前三年、
小学六年、中学三年和大学四年。
经过改革,学制已经扩展到适应不同兴趣和技能的学生。
学校还引进了更多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现在,学校的学科设置已经更加多元化,
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艺术和实践技能。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传统教师会向学生灌输知识,而现代教育则更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采用更加开放的
教学形式。
学生被赋予更多的自主权,可以选择学习内容并参与学习活动。
这种新的教学
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明确目标与评价
教育改革的另一个方向是评价体系的改革。
学生成长的过程需要受到全面的评价,评
价的对象不仅包括学生知识的掌握,也包括学生的生活习惯和社交能力。
成绩评价要建立
在目标明确的基础上,以启发和指导学生的学习。
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认知,培
养学生全面的能力。
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
中国教育改革不断探索新的途径,在不断开创新的时代。
不
论是从学科设置,到教学方式,还是评价体系的改革,这些改革都在不断提高中国教育的
质量。
让我们期待着未来更加成熟和完善的教育体系。
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
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
近年来,教育改革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教育改革涉及到教师培训、课程设置、教育资源配置、学校管理等众多方面,旨在提高教育质量,满足人民对于高质
量教育的需求。
教育改革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在政府层面,需要有积极的政策支持,投入更多的经费,健全教育法规,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在学校层面,需要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现代化教育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适
宜的教育资源。
在教师层面,需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更新教学理念,扩大知识面,提升
专业能力。
在学生层面,需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参与学校
和社区的实践活动。
另外,教育改革也需要各方面在解决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和协作。
例如,教育领域的
短板问题,需要各政府部门、学校和教育机构、企业和学者共同协作,因地制宜,创新探索,寻求适合本地区、本单位的教育改革路径。
教育质量不均衡问题,需要政府加大教育
资源配置力度,特别是落后地区、弱势群体的教育资源要得到更多关注。
教育信息化化问题,需要加强数字技术人才培养,推广教育信息化应用,打破传统的人类集体智慧的时空
限制。
总之,教育改革不仅是一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役,也是一场推进国家和社会现代化
的重要战役。
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需要我们齐心协力,坚持推进,才能构建优质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
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近年来,教育改革一直是国家重视的热点议题之一。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不断进行改革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
过去的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灌输,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导致学生缺乏综合素质。
教育改革需要推动从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教育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当前,学生的学业压力过大,导致他们缺乏时间和空间进行兴趣爱好的培养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教育改革需要减少学生的课业量,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锻炼身体,培养兴趣爱好,提高综合素质。
教育改革还应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素质对学生的教育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教育改革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能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育改革还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激励,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教育改革还需要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力度。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社会是孩子成长的延伸。
教育改革需要加强对家长和社会的教育引导,提高他们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的努力和不断的探索。
只有不断推进教育改革,才能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
我们应该保持积极的态度,支持教育改革的进行,为教育的未来而努力。
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它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国家事业,也是每个人的事业。
我们要共同努力,为教育改革尽一份力量,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
教育改革,我们一直在路上。
课改,我们在路上
课改,我们在路上近年来,中国教育改革持续深入,教育部门推进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个全新的课程改革正在引领中国教育发展,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的初衷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学生的成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传统的教育方式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而新的课程改革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引入项目制学习、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教学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可是,课程改革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是教师的转变问题。
教师在传统教育中起着权威和指导作用,而在课程改革中,教师需要更多地扮演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这对于一些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变,需要克服教育格局固化的思维方式,挑战自己的教学观念。
其次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
在一些城市和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一些学校在课程改革中存在困难。
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无法提供适应课程改革的师资力量和优质教育资源,这使得教育改革存在差距。
对于课程改革,我们不能仅看到问题,更应该关注其中的机遇和潜力。
课程改革是教育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教育实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通过改革,培养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我们应该积极参与,为改革贡献力量。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更加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探究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问题,通过课程改革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支持和理解。
教育改革需要家长和社会的支持才能够更好地推进。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家长会和学校活动,了解课程改革的进展情况,与教师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课程改革是一场前无古人的大变革,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支持。
我们相信,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教育改革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果,培养更多有追求、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第16课改革永远在路上》教案及教学反思
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第16课改革永远在路上》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这是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第16课改革永远在路上》的教学设计,该课程属于中国现代史阶段,涉及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和主要事件。
此次教学是为了实现国家课程标准和学校教育教学目标,其中包括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等,希望学生们能够全面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影响,以及珍视红色旅游资源,体验历史与现代的差异,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概述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方向和主要历程,并深入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从多重角度思考改革开放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影响,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发现改革的动力和潜力,并对比历史与现实,加强历史和现实的衔接。
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珍视红色旅游资源,加强对历史和现实的情感交流,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为以后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分析第16课《改革永远在路上》共有4个章节,涵盖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历程和主要事件,包括改革的重要性、改革的进程、改革的成果和展望未来等。
1. 改革的重要性本章节主要介绍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如现代化、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2. 改革的进程本章节主要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包括改革的进程、各种运动和政策的推行。
3. 改革的成果本章节主要介绍了改革所带来的成果和好处,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社会治安和促进经济发展等。
4. 展望未来本章节主要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未来发展和历史的未知性,未来的前景和困难,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的可能性和方向。
四、教学方法1.活动研究法:研究提取关于现代化的尺度,了解改革的关键人物,清楚总体改革的轮廓和方向。
2.环节研究法:通过国内外的新闻和现象,了解改制和改革的不良结果,认识改革的阻力和局限。
3.和谐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改革对我们创新和未来方向影响的主要问题,提高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和创新能力。
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
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作者:卢文青来源:《山西教育·管理》2019年第06期在全球化产业变迁、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进行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是摆在教育面前的一大课题。
极目四望,当中国大地上发生着翻天覆地变革的时候,教育何以继续高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铁律?陶行知曾说过:“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
”通过考试内容、评价体系与选才方式的变革,倒逼教育过程的变革,从而解决教育更加公平的问题,是时代的选择,也是必然的趋势。
2008年,山西高中开启了以“学习的变革”为核心、推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的一系列探索与实践。
其中,太原市尖草坪一中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以“自主”为基本出发点,以“信息技术的融合”为手段,进行“学习方式变革”的整体设计,探索A=F(q,s,t)关系式的教育实践。
我们认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关系式A=F(q,s,t)来表示。
因变量A代表德才兼备的学生的学习能力(learning ability),F是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映射与法则,变量q代表学生个体基础与素质(student quali原ty),变量s代表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变量t代表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融合程度。
植根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上,在变量q基本发展稳定的情况下,合理发挥s与t的作用而使A达到最优,是我们在过去十年中的持续探索与实践。
一、A=F(q,s,t)之“s”———变革学习方式的实践探索(一)课程建设———构建“生态立交桥”,探索实践“s”的成长平台基于“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每一个学生的多元选择铺路”的办学宗旨,定位课程之价值引领、思维启迪、能力培养、品格塑造之核心,本着国家课程校本化落实、校本课程特色化开发的原则,构建了具有尖草坪一中特色的“基础广博、多层拓展、多元开放、自主选择”的“生态立交桥”课程。
课堂改革,在路上
“ICG”来源于自主Independence、交流Communication、引导Guidance的英语单词的首个字母。“ICG”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步骤如下:
二、“ICG”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操作
“ICG”课堂教学模式自主是一条主线,交流是一种互相提升的方式,引导是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补充。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图2
数学学习卡要注意使用例题或者已学过的又与本课内容相关联的题目。如图3是一年级数学下册《加与减》的学习卡,图4是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学习卡。
图3
图4
英语可以设计单词的认读或者句子的练习。图5是四年级英语下册《Unit 3 weather partA let's talk》的学习卡。
(五)语文识字教学
语文识字教学也可以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低年级语文识字量大,如果全部识字由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完全没有学习的主动权,学习兴趣也不高。从一年级开始,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识字方法之后,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拼读生字、说说每个字的部首、结构、记法、词语。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小组内的答案五花八门,多姿多彩。学生非常喜欢和同伴一起学习,组内欢声笑语,不亦乐乎。在小组充分交流后,教师再集中指导难度较大的字,最后通过开火车或指名的方式检测识字效果。这样的课堂既能解放教师,又能让学生自主快乐学习。
新课程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要做课堂的主人,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打破传统课堂的桎梏,转变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新课程理念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推出了ICG教学模式。
语文教科书改革“永远在路上”
语文教科书改革“永远在路上”作者:戴正兴来源:《辽宁教育·教研版》2017年第09期摘要:语文教科书的变革是一个不懈追求、不断超越、不断否定、不断革新的过程。
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催生诸多版本语文教科书面世。
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实施,开启了语文教科书建设的新征程,使语文教科书的使用开始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从“教本”向“学本”转变。
关键词:语文教科书;变革;使用策略语文教科书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考察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科书的发展历程以及语文教科书使用策略,有助于我们了解语文教科书变革的全貌,把握新编教科书的特点,树立科学的教材观,用教材教文育人。
一、20套语文教科书:创生于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200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我国语文教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经历了一个不断变革的过程,语文教科书的变革则是其重要的内容。
2001年,教育部颁布《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随即审查通过了不同版本的20套语文教科书(小学12种版本,初中8种版本)。
语文教科书的整体格局和呈现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较之以往的语文教科书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存在的弊端也显而易见。
语文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以敏锐的眼光审视和分析语文教科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回望与评论。
语文教科书的每一次变化都会引起社会的热议,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常态。
可以说,语文教科书(实验本)是在批评、质疑、挑战声中走过了15年。
(一)批评:研究者从多维视域出发,批评语文教科书(实验本)存在的种种弊病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的温立三撰文,指陈新世纪课程标准语文教材编制的四大弊病:一是单薄的古代经典;二是缺失的语言知识;三是单一的编制类型;四是分割的阅读写作。
北大教授曹文轩批评语文教材不够“美”。
他认为,当下的语文教材无论在理念还是体制、体例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局限性。
教育改革四十年,一直在路上
龙源期刊网 教育改革四十年,一直在路上作者:来源:《学生导报·中职周刊》2018年第02期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启动改革开放。
在短短的四十年里,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关于教育,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从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到把实施科教兴国作为基本国策,再到人才强国战略……一条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之路在13亿中国人民的脚下铺展开来:恢复高考、立德树人、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报考人数570万,录取人数27万,录取率4.7%。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并实施。
2001年,中国如期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壯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2016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880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699万人,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比例达20%,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
2017年,当年高考报名考生共940万。
如果说高考制度的恢复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那么四十年后的今天,接受教育不再是摆脱贫穷的手段。
它已是每个人终身发展的需要,是每个人完善自我、融入社会的必需。
回顾过去,展望将来。
在“改革再出发”的2018年,让我们听听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那些年上学的故事,珍惜现在,面向未来。
学生导报编辑部。
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
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教育是国家的根本,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在当今社会,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议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教育改革更显得尤为重要。
多年来,中国政府不断致力于教育改革,尽管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将就中国教育改革的历程、现状和未来展望进行分析,探讨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及应对之策。
历程:从封建时代到现代教育中国的教育改革历程可以追溯到封建时代。
在古代,教育一直被视为社会的精神支柱,但同时也受到了封建等级制度的约束。
直到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制度,才开始有了一定的改革变化。
清朝末年,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先河,各种洋务学校开始建立,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开始传入中国。
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新文化运动,提倡反对封建主义,主张民主、科学。
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教育开始面临全面的现代化改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面推行了新的教育制度,实现了国家教育的普及,但也受到了政治运动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受到较大的局限。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
从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以及教育现代化的目标,相继进行了一系列教育体制改革和课程改革。
在21世纪初,中国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各种教育改革措施也相继出台。
现状:成绩显著但问题依然存在近年来,中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教育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教育资源的配置得到了优化,全国各地的教育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教育改革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教育公平问题。
虽然近年来教育公平得到了明显改善,但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公平问题依然突出。
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使得一些地区的教育质量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这也是国家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教育内容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和课程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进一步地掌握了有关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提高了认识。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讯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中引起了一场深刻的变化。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于转变信息教育观念,促进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对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
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者具有的特征。
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2.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
在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对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传播的过程。
教师是这一过程中主要的信源和传输者,在教育信息的准备和传递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作为一名教师更要适应现代教育工作的需要,应该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
如果不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就不能完成或很好地完成现代教育和未来教育的教育和教学任务。
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要应用现代教育媒体和开发各种现代教育技术,要适应工作需要首先应掌握现代媒体技术。
教师掌握了现代技术,有助于改善教师的能力结构。
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使我在原有的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有所改善,增强我对新时期现代信息教育工作的适应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
我们要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这种巨大的作用,我们要提倡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
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挖掘和发挥传统的各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同样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在教学中都有用武之地。
当然,每种教学手段也都有其局限性和使用范围,所有的教学手段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师必须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也是小学教师这一专业的特征。
比如,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与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新课程的特点与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
这些新技术,新方法,尤其是信息技术,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直通车。
因此,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是新教材,新课程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之一。
目前,通过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训,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服务于教学,充分显示了它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表、录音、录像、动画等功能于一体、图文并茂,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确是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但是更重要的是善于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起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学生能力的发展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这是新课程对教师的又一重大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才能真正在教育改革中发挥关键作用。
培训,虽然短暂,但使我的受益不浅,其感触非一一能言尽。
在后续的工作中,我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教研教改中,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
最后,我想说,在紧张而繁忙的工作之余再培训会收获一些欣慰吧!我仍会继续学习各种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持之以恒,不懈的努力优化课堂教学,将自己培养成新时代所需要的具有高信息技能的新兴人才。
信息技术研修心得三:信息技术研修学习心得(1701字)通过这学期的网上研修学习,使我进一步了解了信息技术这一门科目。
在各个工作领域中,每个职业都离不开信息技术。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讯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中引起了一场深刻的变化。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于转变信息教育观念,促进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对于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会学生学习,对于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的信息技术课来说,是最佳的教学策略。
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信息技术课学法指导应着重这几方面: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学习的动力主要来自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学习主动性就高,学习效果也就会更好。
要激发学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对信息技术课的期望,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精心设计好课堂任务,比如在画图软件的学习中,可以展示优秀作品,学生自行设计作品;在网络应用上,让学生上网体验;在程序设计上编些小程序解决数学问题等等,这样让学生有成就感,自然就有兴趣学习。
作为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充实自己现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自己应该不断充电,不断用新的知识来武装自己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轻松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不断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前沿才能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心服口服从而轻松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巧妙设计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的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
让学生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后,从而也掌握了需要接受的知识。
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从而让学生拥有学习真正主动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任务”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课程改革中,教师不能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模式。
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
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要把握好教学进程的坡度,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和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学生试着自己去解决,在自身实践中体会和提高。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关注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教师也要做到少讲,让学生自学,做到精讲多练,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
把枯燥的理论上得轻松风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知识类型多种多样,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时,往往喜欢上机操作课,而不喜欢上理论课。
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尽量将枯燥的东西讲解的生动形象一点,教师在讲解时,可用风趣的语言,贴近的比喻,引用身边的事件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可。
比如我在上“信息无处不在”这块内容时,通过举例:校园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下课的信息,走过食堂时传来的饭菜香传递给了我们可以吃饭的信息,通过这几个身边的小事情,学生踊跃发言,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载体,也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
用好的比喻,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可以把理论课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欢乐。
信息技术研修心得四:信息技术远程培训心得体会(1277字)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没有什么理由不与时俱进;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这次远程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自身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我都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加强基本功的新修炼,才能不断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
所以,我对这次远程培训很满意。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方法产生极大影响,感受到教学工作的艰巨。
同时对我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使我们有能力更好的开设信息技术选修课。
我认识到做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并致力于把它们应用于课堂内的教与学活动中,在这十天的培训中,我深深的体会到:1.信息技术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
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者具有的特征。
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信息技术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信息技术教师。
2.信息技术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
在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则成为最活跃的因素,成为连接教育系统各要素的一条主线;而教育系统的一项主要职能就是由教育者把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
因为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主要是信息技术教师)对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传播的过程。
信息技术教师是这一过程中主要的信源和传输者,在教育信息的准备和传递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3.观念上的更新本次信息技术远程培训虽然只有短短十天的时间,但是每一天的培训都使我在观念上有一个更新。
计算机的使用在往常对我而言就是一个进行文本操作的工具而已,本来我平时也不太注意对计算机技能的学习,总是有了问题就打电话求助,从没有想过要自己去掌握这样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