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前方》解读——故乡关乎“美”与“悲”系列
曹文轩《前方》
迁徙
nà
按捺不住
qiáo cuì
憔悴
bǒ
颠簸
huáng
惶惑
xīn
温馨
曹文轩,生于1954年,江 苏盐城人。中国作家协会全 国委员会委员,儿童文学委 员会委员。当代著名作家、 北京大学教授 代表作:
《草房子》、《山羊不吃天 堂草》《红瓦》
他创作的倾向是对人类精神 家园的构建。 2016年4月4日,获得“国际 安徒生奖”。
迁徙的习性
外界的诱惑
压迫的无奈
前方的召唤 这里的前方还是一个单纯的空 间概念吗?
“前方” : 理想 理想的召唤 精神的目的地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
“路”是人生的征 途,是人生之路, 是追求理想的过 程。
2、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苦旅究竟苦在哪里?
阅读探究
•皮肉之苦:
拥挤不堪 坑洼不平 颠簸 东歪西倒
摄影散文
摄影散文是以摄影画面的内容 为凭借, 加上作者对 社会生活 的联想, 一般用来阐述 人生哲理 的一种散文。
看图说话
这是摄于印度的一帧照片,请你用自己的 话来描述一下吗?
前方
1.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3.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4.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 5.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杜甫 《绝句二首》 ) 6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7.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 《题稚川山水》) 8.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9.记得西楼凝醉眼,昔年风物似如今。(史达祖《绮罗香·春雨》) 10.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柳永《八声甘州》
•皮肉之苦:
拥挤不堪 颠簸
坑洼不平 东歪西倒
精神之苦:
茫然 无奈 索然无味
惶惑 不安 焦躁不宁
人的悲剧性实质分为那几个方面?
1、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 地。 2、人在“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 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 的家、家园和家乡”。 3、“人无法还家。” 4、“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 感觉之中。”
小故事:晚上,一个富翁喝醉 酒躺在马路旁。善良的警察对他说: “先生,我送您回家。”富翁摇了 摇头说:“我没有家。”警察指着 不远处的一幢别墅说:“那不就是 您的家吗?”富翁眼中盈满泪水说: “那不是我的家,那时我的房子。”
精 神 上 的 无 可 寄 托 , 无 所 归 依
第10节中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 旅”,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类比自己,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目标, 都有自己的理想。故而这里的“前方”即 指“理想”。
课文3-7节具体描写了离家的 原因,那么第8段多余吗?
• 第八节:回到摄影作品上来。 由“前方”到“路”到“汽 车”,完成了从联想到摄影作 品的思维过程。
大地上的异乡者--曹文轩《前方》赏析
大地上的异乡者--曹文轩《前方》赏析《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
文章开头概括描写了人物的神情:“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
”如果让我们顺着这句话先看图片,你一定会觉得画面中的人物神态各异,有迷茫,有惶惑,有对未来充满期望。
他们中有的可能是迫于生计而背井离乡,有的是为了理想而打拼天下。
不管属于哪一种,反正画面上破旧的车厢足以衬托出生活的贫困,可以想象出他们在贫困中奋力改变现状的可贵,以及读者对他们的理想实现不了的悲哀的同情。
而曹文轩先生却用睿智的眼光看出了照片中一个带有人类生存的哲学共同的轨迹:“离乡--思乡--返乡--再离乡”。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身在异乡的人总是魂牵梦绕自己的故乡?故乡对于一个游子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他们的表情到底说明了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用连续发问的方式引起了人生的思考:“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答案为“他们正在路上”。
这里正道出了生存的真谛。
我们每个人从呱呱坠地时起,实际上已经走在路上了。
这是一条短暂而又漫长的人生之路,虽然有的人欣然逢着顺境,但是“人间毕竟不总是充满了温暖的,你前进的道路上也并不总是铺满了玫瑰花。
”(季羡林《人间第一爱》)绝大多数人免不了坎坷逆境,只好在这条路上苦苦地求索。
正如文章所描写的那样,人们在路上充满惶惑、茫然、不安、无奈、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的心理状态。
“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
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
”这是作者用细节描写的乘车人的表情。
通过这一表情的描述,印证了文章第二小节所说的“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个中立意虽有反弹琵琶的味道,而作品的新颖之处也许就是从逆向思维中得来的。
文章对人类的离家行为进行了叙述和分析。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概括起来,作者说了离家的四种情况:“人有着离家与远行的习性”;“外面的世界总是在诱惑着人们”离家远行;“离家也许是出于无奈”;而“人的理想决定着人要不断向前走”。
细读
细读《前方》文学院1104班011101152胡青青摘要:《前方》是北大教授曹文轩的一篇摄影散文。
这种以摄影作品为基点而创作的散文作为课文来说十分新颖,而作家想要通过这篇散文想要对读者表达的内容也是值得去深思、去探究的。
关键词:曹文轩《前方》摄影散文悲悯故乡《前方》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收录在“月是故乡明”这一板块中,然而,作为一篇中学课文,它无疑是特殊的,因了正文上方的一幅图片。
这幅图片其实是不怎么打眼的,图片色调灰暗,且从无图片入文的先例,因此极容易将它当作一幅普通的插图来对待。
也正是因为如此,初读第一句的时候,竟有些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他们?是指谁呢?细看之下才发现,原来篇头的那幅图片也是文章的一部分,连着图看,具有了纯文章不具备的视觉性、直观性、瞬间画面的直观再现性,配合着散文语言表情达意的自由度,方能有所体悟。
本文一遍通读下来,一股悲悯之感扑面而来,作者仿佛不是人间之人,而是站在一种恍若神祗的高度俯瞰终生,言语中充满了对世人执着于离家远行的无奈与心灵“无家可归”的哀叹。
作者借由一幅摄影图片,展开联想,总结出“他们正在路上”,而“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
可家是多么温暖美好的词语啊,无论是怎么样的人,心中总有一块柔软是属于“家”的吧,那又为什么要离家远行呢?难道有什么迫不得已的苦衷吗?对于这一点,作者究其原因,总结如下:首先,离家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活动。
当人类的祖先还没有完全脱离动物习性之时,为了生存,遵循适者生存的规律,他们不得不四处迁徙,勇往直前,期待着找到一片适合自己更好活着的沃土。
其次,外界的诱惑吸引着人们离家而去。
人类进化到有了家的程度,不在为生存的一席之地奔波斗争,然而随着社会这种发展,诱惑越来越多,人们渐渐开始把持不住自己的心,想要离开家去远行了。
这种远行,与其说是人类虚荣心作祟,还不如说,是人们的心气见长。
选择离家的人们,大多不会是贪恋发达的享受,而是想要证明自己也可以享受这份发达。
诗性语言中的人性观照和哲理光辉——曹文轩《前方》文本解读
所谓的“ 深刻 ”
他说: “ 有 一 次 会 议 上 大 家 问你 喜 欢 康 德 还 是 歌
诗牲语言中的人牲观照和 口垃/ 哲理光辉 U 儿 ,
— —
德? 我说我喜欢歌 德。 歌德到了那么大 岁数了 , 还 只 有
望。
“ 当人 类还 未 有 家 的意 识 与 家 的 形 式 之 前 . 祖 先 们 是 在 几 乎 无休 止 的迁 徙 中生 活 的” . 这 种 迁 徙 甚 至 无 法
与 一 些 不惜 以牺 牲 美 而 换 得 深 刻 的 作 家 形 成 鲜 明 反差的是 . 曹 文 轩 教 授 的 作 品 始终 坚 持 “ 美感 ” “ 浪 漫气 质” “ 悲悯 情 怀 ” 《 中华 读 书 报 》 的 记 者 曾经 好 奇 地 问 : “ 那么 , 您 是
不想染指现代主义 , 还是敬而远之 。 ”
吞噬 . 生命 的快 感和 虚 荣 心 掩 蔽 了 凄 凉 与 沧 桑 ; 远 走 高
飞 的舒 展 掩 蔽 了 漂 泊 的酸 楚 与 孤 独 . 摆脱 束缚的 自由 掩 蔽 了 背 井 离 乡的 风 尘 与憔 悴 。
他 向 学 生 提 出 了他 近 年 来 一直 致 力 于研 究 的 一 个 词语 : “ 恋思癖” 。 即 将 文学 批 评 无休 止 地 向 思 想 上 倾斜 ,
而 忽 略 了 文 学 作 品 的 艺术 性 与情 感 功 能 。
“ 前 方 的情 景 并 不 明 确 . 朦胧如雾 中之 月, 闪 烁 如 水 中之 屑 。 这 种 不确 定 性 , 反而 助长 了人 们 对 前方 的幻 想。 前方使他们 兴奋 , 使他们行动 , 使 他 们 陷 入 如 痴 如 醉 的状 态 。 他 们 仿 佛 从 苍 茫 的前 方 , 听 到 了呼 唤 他 们 前
2019-曹文轩《前方》阅读练习及答案-实用word文档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曹文轩《前方》阅读练习及答案前方(曹文轩)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
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
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
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
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
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跑,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
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
前方在召唤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
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
后来,人类有了家。
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
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
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
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
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
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
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和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
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
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
他的心或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
他必须走,远走高飞。
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
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影。
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
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
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
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前方》的读后感
《前方》的读后感《前方》实在是一篇美文。
这篇散文值得细细品味之处颇多。
无论是作者新奇的立意、丰富的想象、虚实相生的笔法,抑或是优美、凝练、含蓄的行文,悠远绵长的情韵都给人留下极大的审美空间,而其中构成文章最大艺术魅力,最耐人寻味的,还是作者丰富深刻的对人类心灵漂泊和流浪感的关怀与悲悯。
作者从摄影作品入手,如果仅是直面描摹画面,就缺少了味道,如果仅是想象人们内心正渴盼回家,也不足为奇。
然而作者却运用逆反思维:他们正在路上。
他们曾有离家之举。
接着非常自然的点出了文章的中心: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此句一出,立刻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令读者眼前为之一亮。
曹文轩先生无论治学还是创作,都很讲究独辟蹊径。
这可以是一个体现。
接着作者从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或者出于天*无休止的迁徙写起,人类有了家,仍旧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
读者不禁生出疑问:为什么呢?作者如睿智的长者引领读者去思考,并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列出了三条原因:外面世界的诱惑、出于无奈、前方的召唤。
语言洗练、洁净,优美、含蓄。
外面的世界“广大无边”。
“充满艰*”“充满危险”而又“丰富多*”“富有刺激*”。
寥寥数语,谈及各个方面,笔笔到位。
作者曾说“文集不是收容所”主张语言要精美,经典,此处可以窥见一斑。
离家,漂泊,流浪是人类内心所具有的普遍的情怀。
有一首歌唱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对困守一隅的人们来说,是很有魅力的,人们往往不大清楚外面的世界的真情,凭着想象绘出许多精*的*块,常常羡慕流浪的生活,心中总有一个“出去”的念头。
面对早已熟悉的一切,失去了原有的新奇,自然会生出厌倦的情绪。
而前方的不确定*,却令人既紧张又新奇,既刺激又欢喜,既恐惧又渴盼,告别家乡,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
这种流浪就像一首朦胧诗带上了浓郁的浪漫**。
正如作者所说“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离家,流浪是人的天*,是人的内心的需求。
《前方》
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漂泊在异乡的路上! 古往今来,
他一生都在旅行, ①游侠诗人李白,他一生都在旅行,努力使自己处于“置 游侠诗人李白 他一生都在旅行 努力使自己处于“ 身异乡”的体验之中,成了一个永不停步的流浪者。 身异乡”的体验之中,成了一个永不停步的流浪者。 老年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②老年杜甫,“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其间的苦楚,难与言说。 其间的苦楚,难与言说。 奇女子三毛,走遍千山万水, ③奇女子三毛,走遍千山万水,一生经历的是一条曲曲 折折充满神奇色彩的路。 折折充满神奇色彩的路。 冰心, ④冰心,最早也是作为一个远行者的形象受到人们的关 注。 艾芜,在不能行走,已接近生命终点时, ⑤艾芜,在不能行走,已接近生命终点时,内心仍在呼 妈妈,我还要去远行” 没有比远行更销魂 没有比远行更销魂! 喊“妈妈,我还要去远行”.没有比远行更销魂
离家和归家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离家和归家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家-出发点 前方-召唤 前方- 追求理想- 追求理想-离家 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归家 离家” 归家”的进出中, 在“离家”与“归家”的进出中, 我们有了精神追求,寻觅着精神家园。 我们有了精神追求,寻觅着精神家园。
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心的漂泊 从来没有港口 空空的行囊 空空的手 等待你蓦然回首 --刘浪《心的漂泊》 --刘浪 心的漂泊》 刘浪《
体会三个句子中的“ 体会三个句子中的“家”到底是 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 • 既实指那个实实在在的遮风 避雨的家, 避雨的家,又虚指精神上的一种 寄托与归宿。这三句中“ 寄托与归宿。这三句中“家”的 意思, 意思,是在这两者之间不断地跳 跃。
•
人的悲剧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人的悲剧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用原文回答) (用原文回答)
诗性语言中的人性观照和哲理光辉--曹文轩《前方》文本解读
诗性语言中的人性观照和哲理光辉--曹文轩《前方》文本解读熊芳芳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上旬·教学大参考)》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曹文轩教授曾说过一句话:“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
”阅读《前方》,我们却会发现,思想与美在这里一路同行,与一些不惜以牺牲美而换得深刻的作家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曹文轩教授的作品始终坚持“美感”“浪漫气质”“悲悯情怀”。
【总页数】4页(P49-52)
【作者】熊芳芳
【作者单位】广州外国语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人性光辉的散发——浅析谍战剧《风语》中的人物形象 [J], 刘凡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考语文冲刺:曹文轩《前方》教案及探讨
《前方》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这学习这篇课文,对摄影散文有一定的认识。
2、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掌握作者“反弹琵琶”的写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
2、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了解人类的“精神家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入体验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教学重点1、作者立意上的“反弹琵琶”——写离家实为写归“家”。
2、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教学方法:讨论法、交流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多媒体设备、板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过课文,对文章比较熟悉;课间播放三毛作词、齐豫演唱的《橄榄树》,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
二、导入课文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一首有关于流浪的歌曲。
是由台湾作家三毛作词的。
她的一生可以说因为流浪而充满传奇色彩。
为什么离家,为什么流浪?歌中所唱是“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还有,为了梦中的橄榄树。
”离家,流浪,正是为了前方。
前方有什么?(PPT显示课文中的图片)这是我们课文中的照片,是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的,题目就叫《前方》。
曹文轩看到了这幅照片以后也想到了很多,于是他就写了《前方》这篇文章。
这种根据摄影作品而写的散文叫做摄影散文。
(PPT显示介绍摄影散文)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
这种新的文体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直观性和散文的自由灵活性(可以自由地展开联想),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影响,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师:所以我们看课文第一段作者直接开门见山地说:“他们要去哪里?归家还是远行?”这是根据这张照片写的,所以这样的开头并不突兀。
三、作者简介师:大家小时候读过曹文轩的文章吗?可以说,我小时候是看着他的文章长大的,因为他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
(PPT显示作者介绍)* 与秦文君并称为儿童文学界的“金童玉女”。
【精品】前方说课稿
【关键字】精品《前方》说课稿一、说教材《前方》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第二板块“乡关何处”中的第一篇课文。
曹文轩的《前方》承接漂泊的旅人,叩问“乡关何处”,从一副摄影作品入手,阐述人类不可克制的离家的欲望,离家终究要归家,家,不仅仅是生我养我的那方热土,更是我们精神的家园、心灵的归宿。
《前方》直指人类精神无所皈依的生存处境,揭示了人类,作为人生苦旅者的悲剧性实质。
二、说学情高一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想北平》、《我心归去》两篇关于“思乡”的散文,对“思乡”这一人文母题有了初步感知,已经初步具备赏析散文的能力,但对“家”的概念还停留在具体的层面,对精神层面的“家”的概念还不熟悉。
学生第一次接触摄影散文,这篇文章立意上的别具匠心尚需教师点拨。
根据新课改理念的要求,在老师适当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能够积极而独立的思考,克服学习上的依赖性,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三、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①知识与技能目标:品读课文,通过理解文中意义深远的关键词语和富有哲理性的佳句,把握文章的主旨内涵。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文本研习的评点方法,并运用这一方法鉴赏散文。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柚子对于故土的眷恋情怀,理解作者对人生之旅独特的哲学思考,激发学生追求自己的“精神家园”。
教学重难点:抓住散文的文眼,理解和点评富有哲理性的语句和关键词语。
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主要依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特点。
这是一篇饱含哲理的散文,语言比较含蓄概括,阅读此类文本重点要善于解读富有哲理的语言。
从学生来看,高中生已经开始对人生、对社会进行理性思考,但是缺乏思考理论修养和思考的科学方法。
因此,采用文本研习的评点方法,一方面可以吸取作家的思想营养,另一方面可以学习语文思维的一种方法:抓住关键语句,联系具体事例进行阐释;溯本追源,挖掘语言背后的深刻含义,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曹文轩前方读后感
曹文轩前方读后感曹文轩的小说《前方》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故事,却蕴含着深刻的人性思考和社会关怀。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也思考了很多关于生活和人性的问题。
小说以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农村小孩子的成长故事。
在这个家庭里,父亲是一名农民,母亲是一名普通家庭主妇,他们勤劳朴实,为了生活艰难地劳作着。
而小孩子则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他们面对着生活的艰辛,也享受着家庭的温暖。
然而,小孩子的成长之路并不平坦,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小说通过描写这个家庭的生活,展现了农村人的坚韧和勤劳,也呈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
在小说中,曹文轩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村的景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家庭之中。
他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在这个家庭里,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他们的行为和言语都充满了人性的真实和可贵。
尤其是小孩子们,他们天真无邪,却也充满了对生活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向往。
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成长,却依然保持着纯真和善良,这让人深受感动。
通过这个家庭的故事,曹文轩也反映了当代农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问题。
他描绘了农村的贫困和落后,也展现了农民的朴实和善良。
在这个家庭里,人们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他们依然坚韧不拔,努力奋斗着。
这种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未来的期许,让人深受触动。
同时,小说也反映了当代农村的一些社会问题,比如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不公平和不完善。
通过这些问题,曹文轩呼吁社会关注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也引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在读完《前方》之后,我深受感动,也思考了很多关于生活和人性的问题。
这个家庭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坚韧,也让我对人性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这样的故事能够引发更多人的共鸣和思考,也能够唤起社会对农村问题的关注和关怀。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样的作品,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温暖,也能够为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3专题 流浪与回归——关于曹文轩的《前方》
流浪与回归——关于曹文轩的《前方》曹文轩的《前方》实在是一篇美文。
值得细细品味之处颇多。
无论是新奇的立意、丰富的想象,抑或是优美、凝练、含蓄的行文,都给人留下极大的审美空间,而其中构成文章最大艺术魅力,最耐人寻味的,还是作者丰富深刻的对人类心灵漂泊和流浪感的关怀与悲悯。
作者从摄影作品入手,若直面描摹画面或想象人们内心渴盼回家,都不足为奇。
而作者却运用逆反思维:他们正在路上。
他们曾有离家之举。
接着非常自然的点出了文章的中心: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此句一出,立刻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令读者眼前为之一亮。
曹文轩先生无论治学还是创作,都很讲究独辟蹊径。
这可以是一个体现。
接着作者从人类祖先的迁徙写起,到人类有了家,仍旧还得离家,甚至远行。
读者不禁生出疑问:为什么?作者如睿智的长者引领读者去思考,并结合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列出了三条原因:外面世界的诱惑、出于无奈和前方的召唤。
语言洗练、洁净,优美、含蓄。
如写外面的世界的诱惑,寥寥数语,谈及各个方面,笔笔到位。
作者曾说“文集不是收容所”主张语言要精美,经典,此处可以窥见一斑。
离家漂泊是人类内心所具有的普遍的情怀。
有一首歌唱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对困守一隅的人们来说,很有魅力,人们凭着想象绘出外界世界的许多精彩的色块,常常羡慕流浪的生活,心中总有“出去”的念头。
面对早已熟悉的一切,失去了原有的新奇,自然会生出厌倦的情绪。
而前方的不确定性,却令人既紧张又新奇,既刺激又欢喜,既恐惧又渴盼。
这种流浪就像一首朦胧诗染上了浓郁的浪漫色彩。
正如作者所说“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流浪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内心的需求。
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漂泊在异乡的路上。
最具典型的当数游侠诗人李白。
他一生都在旅行,成了一个永不停步的流浪者。
还有奇女子三毛,走遍千山万水。
而冰心,最早也是一个远行者。
作家艾芜在不能行走,已接近生命终点时,内心仍在呼喊“妈妈,我还要去远行。
【备课】《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解读曹文轩《前方》》
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解读曹文轩《前方》这是由一幅图片引发的一段思考,也许确切地说,更是一种自我探讨。
探讨何处是乡关。
和“乡关”意义有关的词,本文出现了这样几个:家、前方、外面的世界、家园、家乡、旷野(文中“旷野”的意义指向比较模糊,这里归为“乡关”意义,详见下文解读)。
在我看来,这所有和“乡关”意义上相关的词,都指向一个终极目标,即精神归属。
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还是在路上,还是被外面的世界诱惑,还是向往前方,其实都是为了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所以文章的题目取为《前方》,而不是《在路上》,亦或是《归家》、《远行》等,那是因为在路上、归家、远行等词语都不能够准确地表达“追求精神上的满足”的意味。
“在路上”给人的感觉是茫然的、惶惑的;“归家”给人的感觉就是回家,回到实际意义上的家,而事实上很多人归家以后仍然感到怅惘,那是因为他没有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远行”给人的感觉是出发去远方,不能给人以明确的目的感,而远行的行为必定是带有目的的,不管是去到一个实际的地方也好,还是体验一种行走的感觉也好,都是为了寻求精神的满足。
为了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人们才出现了譬如:归家、远行、迁徙、在路上、流浪、踏上旅途等一系列行为。
这是由一幅图片引发的一段思考。
由图片起笔,探讨车里的人们是归家还是远行。
归家和远行这状态的生成都基于一个事实:他们都有离家之举。
作者表示“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由此,文章开始探讨造成“离家”这个行为的原因,或者说,这个“离家的欲望”到底是怎样产生的,有欲便有求,欲望的终极指向到底是什么。
在平时的思考和探讨中,对“家是生命的本源”的理解有这样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这个“生命的本源之家”是我们出生的实际意义上的家、家园、家乡,这是错误的,文章在第十一段中也明确表示:心中所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
所以,人生来本没就没有所谓的“家园”、“家乡”、“故土”,有的只是一种感觉,一种被寄托了自己精神满足感的氛围。
《前方》:生存的荒诞与生命的突围
《前方》:生存的荒诞与生命的突围摘要:曹文轩的摄影散文《前方》在看似感性的文字下流动着理性的哲思,它用诗化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类生存的哲学思考,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悲悯情怀。
关键词:前方;生存的荒诞;诗化表达;悲悯情怀曹文轩的摄影散文《前方》被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月是故乡明”专题“家园之思”这一板块,而《前方》表达的思想情感远非“家园之思”所能涵括。
文本旨归:荒诞的生存情境《前方》要表达的主旨并非只是家园之思。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文章一开篇就埋下了一颗悲剧性种子。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
“前方”在这儿既是与“家”相对的空间上的概念,更是理想的召唤。
然而“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
”显然,作者在告诉我们:人的生活被所谓的希望愚化了,悲剧性的元素由此萌生。
《前方》里表达的悲剧意识还远远不止这些。
“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这是作者对人的生存情境的一个形象的概括——“在路上”,没有终点,没有尽头,前方的前方仍然是前方,前方成了永远无法达到的彼岸,我们的眼前是一片实有的虚空。
为了深化人们对这种荒诞生存情境的感受和体验,作者又深刻地指出“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无论你是在照片中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上,还是在钱钟书和丰子恺笔下的汽车上,甚至是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他”、“他们”、“我们”,谁都逃脱不了人生的苦旅。
当作者把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后,他更加悲哀地发现了“人的悲剧性实质”:这些人生的苦旅者,他们或有家难回,或有家回不了,或回家了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而“回家依然感到无家可归”的描述再次残酷地提示我们的生存困境:真正家园永远无法到达,人成了永恒的流浪者,只有行走。
——“坠落,升起,在西西弗斯的命运里。
”言说方式:诗化的哲理情思《前方》是一篇哲理散文,也是一篇美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文轩《前方》解读——故乡关乎“美”与“悲”系列
《前方》(苏教版语文必修一),渲染了漂泊之路的诱惑与迷惘。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两个方向——家和前方——每个人都永在路上。
所以,当回顾的一刻,漂泊者的眼中和心中,是茫茫不可知的命运。
人,总在不断寻找……在离家和还家的矛盾中,人无比孤单!
曹文轩用这样的一篇文字提出了一个永恒的追问:“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却“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一、“他们正在路上。
”
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安居。
”每个人,在天性中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
美好生活存在于哪里?存在于不可知的前方!于是,“人的眼里,心里,总有一个前方。
”曹文轩从人类由古至今的迁徙写起,给我们展示了前方的魅力:有谁不希望自己去开拓一条路呢?鲁迅先生的名言犹在耳边,“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
路上的人们总是“不知疲倦地走着”,“这世界就有了路”。
的确,人类自己走出了路,哪怕一路美景,却再也走不到路的尽头!“火光在前”,但永远只能触手可及。
这个世上,对人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路在脚下”,脚在你身上,“理想的旗帜正向你招手”!这,是人类的命运;曹文轩所言,如一道咒语,“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他们不知道,走得越远,故乡在心中越是充满矛盾。
二、“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还了家,依然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
离家远行是人类心灵的梦想,但远行人不能阻隔心灵最深处对家的思念。
身处异地他乡,偶然间的一个亲切地眼神,无意中听到的一句乡音,都会勾起游子浓浓的乡情。
家园啊!“他乡客,心事悠悠月满船”,尽是家乡。
无论是余光中笔下那张小小的“邮票”,还是流沙河诗中的“那一只蟋蟀”;无论是沈从文怀恋的“湘西”,还是汪曾祺钟爱的“大淖”;字里行间,乡思归意,跃然纸上!曹文轩看到了:人无法还家,还家只是“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
无法还家,人却更期盼着还家了!这是一种怎样的矛盾心情啊?人啊,为什么总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呢?《朝花夕拾》,是一种永恒的美,又何尝不是一种悲?悲,何以成为美?从根本上说,悲美的根源里隐藏着亲情的脉络。
《随想录》,解剖的是个人的生命,又何尝不是对回归的寻找?人生的路途上,谁的心里不给家乡留下一角?谁在拣拾旧日往事的时候,不想看到自己今生今世的证据呢?人啊人!
三、“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哪怕仅仅只有这句话,也能写出人类心灵深处无家可归的悲凉!阅读《前方》,看到此处,游子们又怎能不潸然泪下?人,最怕处于“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的境地。
游子的灵魂无法离开家乡,但当游子踏上征途的时候,又是怎样坚定地茫然着!
丰子恺说:“既然无家可归,就不妨到处为家。
”曹文轩和丰子恺在这一点上的共通在于,他们都知道前方能够让你无限接近家,却永远走不进家。
这时的家,早已成为一种象征:人的精神居所。
漂泊的人们,越走离家越远,越是盼着回家。
秦观一生的漂泊在流放途中靠岸。
他在临终前,念叨着要回自己的精神故乡古都洛阳。
后来,其子秦湛在常州任通判,将秦观埋葬之处旁边的一个地方命名“洛阳”从而聊慰其父的思念情怀——这,正是整个人类渴望回归的缩影。
《前方》揭示了人在往前走的过程中,没有归属感的痛楚。
因为家,因为前方;因为归属的渴望,因为追求的欲望;我们不禁低声问自己:“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刊发于《中华活页文选》,江苏常州武进洛阳高级中学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