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十二周周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横峰中学2016-17学年度上学期周练(第12周)

高三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25×3=75)

1.《胡适口述自传》中说:“那个以鼓吹‘中国文艺复兴’和‘文学革命’为宗旨的《新青年》杂志,就逐渐变成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我们北大之内反而没有个杂志发表文章了。”这段话反映了A.新文化运动披着传统文化的外衣B.新文化运动阵营思想日趋分化

C.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失败D.胡适公开否定新文化运动2.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B.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

C.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下图是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的北大校徽(后称“北大红”),刘半农戏称为“哭脸校徽”。

其图案以篆体的“北大”二字构成传统的瓦当形象,下面的“大”字像一个人,上面的“北”

字又像两个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B.隐含了新文化运动的价值取向

C.承载了北大人“肩负重任”的理想与追求

D.反映了“自由独立,兼容并蓄”的学术精神

4.五四新剧的倡导者们特别钟情于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戏剧。在《玩偶之家》的影响下,胡适首先创作了《终身大事》。此后,欧阳予倩的《泼妇》、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等,塑造了一批“出走者”形象,被称为“娜拉”剧。以上历史现象典型地说明了

A.近代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深入人心B.五四新剧深受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C.先进知识分子走上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D.五四新人追求人格独立和个性解放5.1919年,陈独秀在《立宪政治与政党》中指出:“立宪政治在19世纪总算是个顶时髦的名词,在20世纪的人看起来,这种敷衍不彻底的政制,无论在君主国、民主国,都不能够将人民的信

仰、集会、言论出版三大自由权完全保住,不过做了一班政客先生们争夺政权的武器。”这表明他A.否定中国传统文化B.倡导民主共和政体

C.反对学习西方文化D.转变救国探索方略

6.陈独秀主张“崇实际而薄虚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伦理观念,力倡“生活神圣”、“利用厚生”,强调现代……社会利益由个人利益积合而成,自利心和公共心为经济之两大砥柱。对材料观点的准确解读是A.导致社会私欲的膨胀B.肯定传统经世致用思想

C.批判儒家重义轻利观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7.近代学者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写道:“数千年以来使吾人不能从种种在上的威权解放出来而得自由;个性不得伸展,社会亦不得发达,这是我们人生上一个最大的不及西洋之处。”

对此观点评述合理的是

A.梁漱溟猛烈批判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B.梁漱溟认识到中西方社会在本质上的差别C.梁漱溟认为中国的落后根源于个性被束缚D.梁漱溟提出这一观点的背景是新文化运动8.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偏离了”“方向”的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危机的深重使救亡图存压倒了人权启蒙B.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格格不入C.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尚不足以为思想启蒙提供土壤

D.人民的排外情绪影响了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9.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在《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中提出:“社会主义经

济所以必须实行经济核算,从理论上和历史经验上说,都只是因为价值规律制约着经济计划,经济计划必须运用价值规律,如果不是由经济核算制来补充经济计划,计划经济运用价值规律就有无法克服的困难……价值规律通过经济计划调节全部经济生活。”这反映了作者

A.主张抵制计划经济体制B.提倡价值规律调节生产

C.受当时左倾思潮的影响D.主张推行市场经济体制

10.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其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对我国建国后某个时期的评价甚高:“从经济增长的数字看,……是相当成功的,国民收入年均增长8.9%……具有决定性加速作用”,但是这个成就也是有代价的,它使中国的供求关系由市场机制参与调节的基本平衡转变为国家

按计划实行资源配置的“短缺经济”。这一时期指的是

A.一五计划时期B.大跃进时期C.中共十四大之后D.改革开放初期

11.下表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编制的1956~1963年市镇与农村人口迁移情况表(单位:万人,户籍迁移人数=人口户籍增长数-人口自然增长数)造成表格中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A.“大跃进”运动的开展B.中国城市化进程过快

C.农村经济滞后于城市经济D.城市化缺乏经济支撑

12.建国初期某一时期“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

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果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比较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由此,可以推测出当时中国

A.经济政策深受苏联影响B.经济建设出现浮夸风

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D.工农业比重严重失调

13.“大会……按照‘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路,指导国民经济结构调整,这是第一次触及中国经济体制及管理体制的改革”,但这一真知灼见并没在当时贯彻下去。材料中的“大会”召开于

A.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B.“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

C.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之后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14.“我们现在在经济战线上已经取得的一批胜利,……表现了财政经济情况的开始好转,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即:(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要争取这三个条件,需要相当的时间,大约需要三年时间。”该文件发表的时间是

A.1952年底B.1950年

C.1953年D.1956年

15.1958 年海淀区四季青人民公社社员在进行“大辩论”时,有的社员提到反对将自己的新房、好房归公;有的认为1959 年要达到“小麦亩产6000 斤至1 万斤”的高指标,是不可能的,但都不愿公开说出自己的意见,怕被辩论成“右倾保守”。但社员也不相信报上刊登的那些所谓高产“卫星”。有的社员说:“徐水一棵白菜重几百斤还不像水缸一样粗吗,这怎么可能呢!”这次讨论发映出

A.“三大改造”中出现了急于求成的错误B.人民公社分配制度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C.“大跃进”中出现的浮夸风已得到纠正D.“共产风”和“浮夸风”对基层社会的困扰

16.1955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B.经济中的“左”倾错误已经抬头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D.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7.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