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论文
关于马原矛盾的论文[3篇]
![关于马原矛盾的论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8890fd7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98.png)
关于马原矛盾的论文[3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关于马原矛盾的论文的资料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关于马原矛盾的论文第一篇摘要:大学生活是走进社会的前提基础,在大学里学会充分掌握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对立统一思想,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区别对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使我们在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解决出现的种种问题.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了在枯燥无味的政治课上:老师在讲台上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啃得津津有味,而至于马列主义,因为它理论内容乏味而且不实用,因此我们常常对它提不起兴趣来了.但是在校园中惬意、浪漫的我们,几年后终究是要走出象牙塔,踏进这个复杂纷烦、快节奏的社会,每天都要在那个充满了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都说大学是我们走进社会的准备阶段,因此在大学里就很有必要处理各方面的事情.但是在大学里,有时工作、学习、生活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的话,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的希望有一双洞察一切的慧眼,正确认识生活中各种矛盾,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让一切困难迎刃而解.其实,我们最需要的那双慧眼就在我们的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的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对立统一规律也是唯物辩证法区别与形而上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在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形态,这是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对立性指的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互相排斥的属性和互相分离的趋势.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学会处理好它们的关系,可以改善我们的工作,提高我们的有助于我们成功成材.在大学里,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一、公共课与专业课.现行教育模式下,每一个大学生都要学习数学、英语、政治、计算机等公共课和各自不同的专业课,这正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因此就必须开设不同的专业以培养不同的人才,这是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同时,不同的人才都需要具备某些公共的素质,如数学能力、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和政治修养,这是人才培养的共性.事物的共性蕴涵在个性之中,是个性得以存在的基础.就大学生来说,如果没有这些公共课的学习,一个人就不能成为人才.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同学忽视了公共课的学习,急于在本专业上有一技之长.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没有公共课坚实的基础,就不可能在专业知识上有长足的发展. 二、恋爱与学习.恋爱是大学生公开的秘密,也是大学生活里最敏感最通俗的话题.恋爱与学习既可以看作一个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也可以看作两个独立的矛盾.对于恋爱中的同学来说,恋爱和学习是日常生活的两个基本要素.二者既有对立性,又有同一性.恋爱和学习都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二者此消彼长,这是对立性.但是,如果二者关系处理得当,对感情的追求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学习上的共同进步又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传统观念里,恋爱一定会影响学习,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片面论,只看到矛盾的对立面,否认了矛盾的同一面,这是思想僵化的表现.对于所有的大学生来说,恋爱和学习是两个独立的矛盾,是我们人生中必须面对的两件大事.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在处理问题办事情时,应当先抓主要矛盾,后抓次要矛盾,避免胡子眉毛一起抓.对于大学生来说,我认为学习是主要矛盾,恋爱是次要矛盾.在二者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当牺牲恋爱,集中精力搞学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毕业工作之后,恋爱就上升为主要矛盾,这时候把恋爱提上日程,就可以实现事业与爱情的双丰收.三、工作与考研.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说,这是必须面对的两个选择.从短期来看,这对矛盾具有不可调和的特点,要解决这对矛盾,必须一方克服另一方,要么考研,要么工作.从长远来看,这对矛盾也有统一的一面.考研是暂时的,工作是迟早会面对的.因此,就有了先考研后工作和先工作后考研这两种兼顾二者的选择.先考研后工作,就可以站在一个高的起点上,工作能力势必比刚毕业的本科生强.相反,先工作后考研,有了一定的工作经历,就可以选择一个更合适的专业,学习上也会更有针对性,不会像应届生那样,整天不知所措,一脸盲目.很多同学认为哲学没有用,只能耍耍嘴皮子.其实不然,每个人每天都在运用哲学知识处理问题,只是自己没有发觉罢了.哲学不是具体的科学,不是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它是各个学科的抽象和概括,同时渗透在每一门具体科学的发展思想中.如果具体科学是世界本质规律的个性,那么哲学就是它的共性.哲学存在与具体科学当中,具体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这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体现,也是哲学的妙处所在.从这点我们可以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最高产物和结晶.哲学以其独有的方式引导人们深层次地思考自然、社会和人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现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结晶.通过一学期的马哲学习,我知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其中阐述的哲学理念和思想精华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哲学博大精深,又因为自己的人生阅历有限,可能对它的了解只触及皮毛,对深层次的问题了解不够,在以后的学习中还要不断努力.关于马原矛盾的论文第二篇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矛盾,它无时无刻不与我们为伍。
马原哲学小论文
![马原哲学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ef4b6fe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1a.png)
马原哲学小论文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马原哲学小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马原哲学小论文篇一曾经一度觉得哲学太深奥, 离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很远,代表着一种难以触及的高度。
因此,对其涉猎甚少,认知也停驻在比较局限且浅显的阶段。
但是,通过本学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我对哲学有了较为具体较为深入的了解。
虽然,哲学相较于其他学科更为高深难懂,甚至在很多时候都都让我们感到枯燥乏味,但通过老师的帮助,带领着我们学习,为我们推荐相关的书籍著作,使得我们能够更容易的了解到先辈们留下的思想精华,对哲学也有了一定的自己的理解。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社会变革的巨大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对我们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使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帮助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我对其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阐述尤为深刻。
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发展的产物就是社会,社会是人与人交流的场所,只有社会的良好生产才能带动社会的良好发展,所以只有人与社会的完美结合才能使国家更好的发展。
马原论文1500字
![马原论文1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364f89a6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74.png)
马原论文引言马原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简称,主要包括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为指导,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并且是一种关于世界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说。
辩证法包括了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两个方面。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绝对客观存在的,物质的本质是永恒存在和不断运动变化的。
唯物辩证法强调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具体性,认为矛盾是物质发展的根本动力。
唯物辩证法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发展的不平衡性、质量转变规律等重要理论。
唯心辩证法唯心辩证法认为,思维活动是意识的产物,人的思维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唯心辩证法关注人的思维活动和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和世界变化的影响。
唯心辩证法提出了意识的能动性、思维的实践性、人的主观能动性等重要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形态的发展演变。
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等重要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可以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把握普遍规律、促进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类探索真理,认识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深入人心,对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着各国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同时也对资本主义世界触发了重要的反思和批判。
马原的当代意义推动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对当代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大二马原论文800字
![大二马原论文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e232954e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26.png)
大二马原论文800字作文一:《马克思主义的神奇力量》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特别有趣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马克思的人,他可厉害了!他想出了很多很棒的想法,这些想法后来被叫做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打开很多难题的锁。
比如说,它告诉我们要公平,不能让有的人很富有,有的人却很穷,大家都应该有一样的机会去学习、去玩耍、去变得快乐。
就像在我们的班级里,如果老师只喜欢几个成绩好的同学,给他们很多奖励,而不理会其他同学,那大家都会不开心,对不对?马克思主义说,这样不公平,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
还有呢,马克思主义说我们要一起努力,一起工作,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想象一下,如果大家一起打扫教室,一起做游戏,是不是会很有趣,而且事情也会做得更快更好?马克思主义虽然听起来有点难懂,但其实就像我们身边的好朋友,告诉我们要团结友爱,要公平公正,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作文二:《认识马克思主义》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很特别的东西,叫做马克思主义。
你们知道吗?马克思主义就像一个超级英雄的秘籍,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
比如说,我们经常看到大街上有人在辛苦地扫地、送快递,他们工作很努力,但是却赚不到很多钱。
而有些人坐在办公室里,轻轻松松就赚了好多钱。
这公平吗?马克思主义说,这不公平!大家的劳动都应该得到尊重,都应该得到合理的回报。
再比如,我们学校组织活动的时候,有的小朋友总是能参加自己喜欢的项目,而有的小朋友却总是被忽略。
这对不对呢?马克思主义说,不对!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去展示自己。
马克思主义还告诉我们,大家要团结起来,互相帮助。
就像拔河比赛一样,如果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赢得比赛。
所以呀,马克思主义虽然名字有点长,但是它真的很有用,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公平、更美好!作文三:《马克思主义伴我们成长》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马克思主义吗?其实啊,马克思主义就像我们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马原论文_精品文档
![马原论文_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f03a69f4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19.png)
马原论文马原(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经过列宁主义的发展而形成的一套理论体系。
马原是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
本文将对马原进行全面的解读和分析,旨在深入理解这一重要的理论体系。
首先,马原的核心是对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的研究。
马原认为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社会发展受到一系列客观规律的制约和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规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马原指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生产关系则是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推动社会的前进和变革。
其次,马原强调阶级斗争和革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马原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业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日益激烈,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这最终会导致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马原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将最终消灭阶级剥削制度,建立无阶级社会。
第三,马原强调国家的作用和性质。
马原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维护其利益的机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用以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马原指出,无产阶级需要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标。
第四,马原关注人的历史作用和发展。
马原认为,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是人民创造出来的。
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出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的发展。
马原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强调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
马原指出,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
最后,马原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和追求。
马原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阶级社会。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将享受到全面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共产主义社会将消除剥削和压迫,通过共同富裕和共同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综上所述,马原是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
马克思原理论文3000字精选全文
![马克思原理论文3000字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6e36b810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0c.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马克思原理论文3000字篇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000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盖论》,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使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我们的国家、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与作用。
这门课的学习,使我的思想有了深层次的改变,再次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洗礼。
在这里就把我对这门课的感悟与体会讲一讲以谋求思想上的进一步升华。
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首先要准确地掌握它的基本概念,人人都有世界观,不管他自己是否意识到了,但并非每个人的世界观都形成了理论体系,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只有形成了理论体系的世界观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并非一切世界观都是哲学。
在掌握哲学这个概念时,既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又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不要把哲学与世界观相混淆。
我们把经济基础定义为“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而不是定义为“生产关系的总和”。
因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与“生产关系的总和”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
在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中,都不只存在一种生产关系,而是既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又有各种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如旧生产关系的残余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等。
“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了所有这些生产关系,内容十分宽泛,而“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仅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的总和。
在掌握经济基础这个概念时,切不可将“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与“生产关系的总和”相混淆。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
事物的各个方面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方面相依赖、相联系的。
马克思主义每一个基本原理,都全面地反映了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个方面的联系。
因此,一定要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原论文大全
![马原论文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de8b770c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e3.png)
马原论文大全第一篇:马原论文大全建设生态文明,建成美丽中国,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此次十八大报告中一个新的创新点就是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独立成篇,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由经济建设的突出地位转向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一个重大变化。
这是我国在政治理论指导思想上的又一大进步,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虽然只有简单的八个字,但背后却蕴含了无限的哲学思想。
首先,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社会物质性的表现。
人类依赖于自然,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离开了自然,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表明了只有人类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在发展社会的同时不忘保护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和自然才能和谐相处。
其次,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充分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物质世界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着。
当代的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时期,可是鲜亮的经济成绩单背后却是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所以我们必须把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的建设联系起来看,不能孤立的处理其中一方面的问题。
最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还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以前我们都只看到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斗争性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同一性,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只能取其一;现在,我们必须要看到它们的同一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以达到矛盾双方的平衡。
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非常严峻,特别是近来的雾霾天气,已经成为一大热门话题。
要建设美丽中国,就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就要改变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增长,以及单纯依靠行政手段保护环境的倾向,贯彻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也要大力提高国人的文化道德素养,在每一个人心中树立起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3afbb20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9f.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是一种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世界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它认为社会历史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是一个阶级斗争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还包括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它认为社会历史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是按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进行的。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它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使我们能够正确地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信仰,使我们能够正确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当今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使我们能够正确地应对当今世界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使我们能够正确地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使我们能够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坚定不移地前进。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我们党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步和发展。
关于马克思原理的论文
![关于马克思原理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1054fc1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8b.png)
关于马克思原理的论文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摘要: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对于研究和指导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分别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实践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内容;价值观;实践意义一、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原理由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构成。
其中,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了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形态的替代规律,表明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辩证唯物主义则揭示了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和发展的辩证过程,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则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全面建设和巩固政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原理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革命性的特点,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了共同富裕、社会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价值观指导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对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创造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原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明确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2. 指导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强调了人民民主与科学决策的结合。
3. 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要求和方向,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3篇)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3篇)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e8d3f15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9e.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3篇)论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3篇)论文预读: 摘要: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摘要:专题式教学是符合大学生的主体条件、学习能力、认知规律的理想教学方式.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式教学应该明确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课程定位,注意与中学政治课的衔接和创新,突破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框架和教学方式;在设计专题主题、选取教学案例、配置教学方法时,要立足现实问题,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解释力,解决学生的实际困惑,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式教学;专题设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之一.课程旨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范畴、命题,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在实践中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长久以来,“原理”课面临着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的问题.教师难免陷入了完成知识讲解和课堂互动讨论的两难之中.如何做到既能完成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又能增加课堂互动和讨论的时间,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这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任课教师,既要认清课程性质,把握教材精神、立足课程的教学目的,又要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紧抓课程重点难点,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能力.专题式教学是在理解教材和教学要点基础上领会课程精神,根据课程中的基本理论,提炼出重点和难点,以问题为核心、综合教材内容后整合成的主题式教学方式.从高校“原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课程定位等因素出发,专题式教学是符合大学生的主体条件、学习能力、认知规律的理想教学方式.一、“原理”课专题式教学的突破口(一)注意与中学政治课的衔接和创新大学开设的“原理”课与中学的政治课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高校“原理”课需要注意与中学政治课的衔接和创新.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政治课教学衔接存在以下两个明显问题.首先,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政治课的教学衔接上普遍存在着教材内容重复.在中学政治课中学生已经接触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关于唯物主义原则、辩证法原则、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以及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等等.高校“原理”课中依然是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基本原理,教学内容存在重复.其次,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政治课的教学衔接上普遍存在着教学方法重复.中学的政治课主要是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转化为对共产党、社会主义的热爱.在这一过程中,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宣传、说教和灌输的特点.而目前高校“原理”课依然是采用课堂讲授的传统教学方法,显然不适应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政治课既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与中学政治课一脉相承的是,两者都应该坚持执政党执政理念的主旋律,都涉及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领域,都应该侧重思想性和政治性,传播的是执政党的指导思想,高扬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高校“原理”要继续坚持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把握课程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与中学政治课不同的是,高校“原理”课要在中学政治课基本原理讲解的基础上,更加立足社会现实,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解释社会现象,解答大学生实际面临的困惑,让大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例如,在高校“原理”课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必须明确这一章主要讲授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而基本原理在中学政治课中,学生已经基本了解和掌握.教师在安排具体的专题内容时,应该抓住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条基本主线,联系我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重点讲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矛盾运动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等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原理”课程重点、难点突出,而且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大大提升教学效果.根据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政治课既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的特点,要克服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政治课教学衔接存在的教材内容重复和教学方法重复的问题,专题式教学就要突破传统教学理念、传统教学框架和传统教学方式.(二)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原理”课由三部分组成,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课传统教学理念是立足教材体系,也拘泥于教材体系,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三个组成部分,独立展开阐述.“原理”课专题式教学应该突破传统单向灌输式的授课理念,不再对教材做全面撒网式的泛泛阐述,不再仅是对教材表面性知识的初层次阐述,而应该“抓大放小”,站在21世纪的高度,围绕根本性问题进行详细浅论,开展专题式的讲授,集中力量解决难点问题和重点问题.而教材中出现的众多概念和知识点,可以简单讲解,甚至让学生自学.突破传统教学理念,还应大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专题式教学中略讲的概念和知识点可以放进网络教学平台,鼓励学生自学,满足学生系统学习的需求.专题式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突出“原理”课的方法论功能和实践功能,改变课堂教学中对教材面面俱到的灌输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对教材的取舍和把握,突出重点和难点,采用专题教学,共同探讨、研究、回答和解决时代、社会、人生所提出的难点、热点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解答学生的困惑.(三)突破传统教学框架传统教学框架立足传统教学理念,把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分开讲授.但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彼此在理论上相互支撑,相互渗透,不可分离,环环相扣而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专题式教学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框架,专题的设计应当充分把握教材精神和课程目标,各专题之间应当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主题内容,还应具有贯通的理论逻辑,在专题内容的逻辑安排上做出相应的考虑和设计,把握好三个组成部分间各个范畴和规律之间的逻辑关系.专题式教学要突破传统教学框架,在专题的选取上,要注重教材的相关性.例如,在设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历史观专题时,可以突破教材章节的限制.教材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而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原理的实际运用,可以突破教材的框架,作为一个完整的专题来讲解.(四)突破传统教学方式专题式教学能重点突出、针对性强、问题意识鲜明,既能有效解决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又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整体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学生的实际困惑形成专题讲授,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原理”课专题式教学除了立足课程重点、难点,结合社会现实问题和学生的实际困惑形成专题外,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形成案例专题式教学、问题专题式教学、讲座专题式教学、讨论专题式教学等.如案例专题式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能生动具体地阐述观点说明问题,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问题专题式教学可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问题意识,启发学生对问题多方面的探讨,学以致用.讨论专题式教学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他们自主学习能力.而案例和讨论相结合,不仅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互动性,还可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专题式教学要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开阔的现实视野和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专题式教学有针对性、现实性和时代感.二、“原理”课专题式教学的注意事项“原理”课不是一般的知识课,有其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原理”课专题式教学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和魅力,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蕴含的本质性、深刻性和思想逻辑性,改变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空洞的政治说教的形象和面貌.(一)专题式教学要明确课程性质、教材精神和教学目标充分认识“原理”课的课程性质、教材精神和教学目标,是端正教学指导思想、确立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过程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所以,“原理”课专题式教学应该仅仅围绕课程性质、教材精神和教学目标,从感悟的启迪、知识的传授、信念的确立、行动的引导四个方面来选择和设计专题.(二)专题式教学要凸显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虽然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但从思维形式和思想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的范畴、命题(观点)、方法和体系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推进、浑然一体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相互一致、高度统一的.例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专题式教学要特别注意三个部分的联系,在专题的选取和设计过程中,重点阐述相关专题内容的同时,要注意专题间的联系和贯通,凸显各自专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作用和地位.“原理”课专题式教学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不是相互独立的三个部分.二是必须重视对贯穿于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尺度和价值尺度的把握.三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基本立场贯彻到全部教学过程的始终.(三)专题式教学要立足现实,解答学生的现实困惑专题式教学在设计专题主题、选取教学案例、配置教学方法时,要有问题意识,立足现实,立足学生的现实困惑,重在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释现实问题,解决学生的实际困惑,这样才能凸显马克思主义的闪光点和当代价值,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在长期从事“原理”课的教学和研究中,笔者总结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几个主要困惑.困惑一:马克思主义已经过去将近170年,对当代社会现实是否适用?有何当代意义和价值?针对这一类困惑,专题式教学应该立足现实问题,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当代社会出现的许多新生事物,增强对现实社会的解释力,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例如,在专题教学中以当前收入差距、“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考如何处理好收入分配差距和扩大内需之间的问题.困惑二: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马克思主义,存在的只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解释.针对这一类困惑,专题式教学应该立足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重在阐述马克思主义明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阐述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规律的本质认识.任何不同的理解和解释都不能违背这个本质.困惑三:马克思是因为“仇富”才成为无产阶级伟大导师吗?马克思与恩格斯是完全一致的吗?针对这一类困惑,专题式教学可以详细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和友谊,重在阐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理想信念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全人类解放的理想信念是完全一致的,引导学生思考青年应该怎样作出自觉和主动的人生选择.困惑四:什么是共产主义?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许多变化,其本质变没变?马克思主义揭示的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代替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变没变?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遇到挫折,其前途还光明不光明?为什么说苏联版的社会主义是不成功的,西方的资本主义也是不成功的?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怎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针对这一类困惑,专题式教学要立足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立足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在阐述中应该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突出讲解,如公民与市民的区别、蜜蜂的活动和人的劳动的区别、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共同体等,使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真正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原理”课专题式教学应该以问题作为教学起点和着力点,以教师自身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理性的思辨能力去获得学生的认同,凸显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引起学生共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在对“原理”课专题式教学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以大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性格特点等实际情况和课程本身的性质为依据,注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政治课的衔接和创新,突破传统教学理念、传统教学框架,立足学生现实困惑,科学合理地设计专题主题、安排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制作教学课件.只有这样,“原理”课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参考文献:[1]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体会和讲授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5):15-20.[2]郭凤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70-73.[3]鲍金.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目标和育人目标的内在融合[J].思想理论教育,2015(12):71-75.[4]高宁,刘松乔.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基本类型[J].思想教育研究,2015(11):69-72.[5]庄文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式教学及其实现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6):49-53.[6]叶启绩.关于马克思主义及其基本原理与整体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6(1):26-36.[7]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版)修订中着力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9):11-15.。
马原小论文1000字
![马原小论文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90965fc0915f804d2a16c139.png)
马原小论文1000字篇一:马原结课论文1000字左右经过了半学期的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我们的国家、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与蕴含作用。
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一般性的哲学具体来说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准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影子的观点去分析中所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通点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先期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绪论》这门课程我感受到了以下几点:1.老师态度认真,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
2.课程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气氛中由浅入深的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奥妙。
3.善于调动高中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学说或进行探究。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工具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较完整的整体。
“马克思理论指导了考茨基人类社会向何处去。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部分。
“哲学就像猫头鹰,总是在夜幕降临时沉思、反思。
”“马克思是时代的产物。
”坚持一切从现实情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主观客观世界物质存在不可改变,但客观世界的初始状态状态发展方式可以改变。
”同时实现物质极大丰富、百姓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思想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谦逊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列主义是哲学的心脏,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头脑。
”在看待各种现象和结构性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不良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
“科学是发动机,哲学就是方向盘。
”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遵循是我应该世界的原则。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分是有意识,有思想。
马原心得论文,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马原心得论文,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https://img.taocdn.com/s3/m/8e9c70bd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1.png)
马原心得论文,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第一篇:马原心得论文,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之于“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我们可以在了解“事物发展”的情况下,将它概括为“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不必多说,发展就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所学的马克思原理知识,来看待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就自然能得到许多启示。
就好比,我们各自的一生。
从小,到大,生老病死。
或许,在我们所诞生的那个时间里头,我们就好比新事物的诞生。
先别忙着想:此时的“新事物”为什么没去取代“旧事物”。
取代是必然结果,可是任何一个新事物,他都有一个从小到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新事物需要成长,我们,也都如此。
现在的我们是欣欣向上的太阳,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够真正阻止我们的成长壮大(启示:正因为这样,之于客观的规律,我们就应该认清自己的使命,承担它,并拥有广大的社会责任感)。
可此时的“旧事物”又会是什么呢,当然不应该会是我们的长辈,他们可不会竭力阻止我们成长。
可也并不代表者旧事物并不存在,或许它是抽象的,亦或许就在我们身边时刻相伴着。
而我们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向上,提高自我,才会有所更大更广更充分地察觉。
随时迎接“旧事物”所给我们有形,或无形的挑战(启示:当遇到挫折时,我们不应该去抱怨去责怪谁和谁没有帮助自己。
奋发向上是我们对自己的责任;直面挫折,笑看人生是自我的一种态度和胸襟)。
在我们踏上成长的道路上,这段时间里,我们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欣赏、相互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每一代人整体上来说,都是在前进的,正所谓“前途是光明的”。
(启示:我们没有理由让自己堕落,当自己在懒惰的同时,别人仍在努力着,所以我们不得不去奋斗)然而,社会上的不良气息,自生不完善的同时所并存的各种缺点,以及本身和各种事物之间的摩擦,又在阻止着我们前行,所以道路并没有想象的顺畅,相反,曲折。
马原理实践教学论文(3篇)
![马原理实践教学论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e95fc6e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f.png)
第1篇摘要:马克思主义原理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原理实践教学的意义、现状及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提高马克思主义原理实践教学的质量,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保障。
一、引言马克思主义原理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马克思主义原理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马克思主义原理实践教学的意义1. 增强学生的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原理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马克思主义原理实践教学使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人民群众的疾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马克思主义原理实践教学现状1. 实践教学内容单一目前,马克思主义原理实践教学多集中于理论知识的讲解,缺乏与实际相结合的案例教学,导致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2. 实践教学方式落后实践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难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4.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难以胜任实践教学任务。
四、提高马克思主义原理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1. 丰富教学内容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实际相结合,增加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改进实践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马原哲学论文
![马原哲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f77c200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60.png)
马原哲学论文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科学。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马原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马原哲学论文篇一摘要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本文根据在宜宾学院发生的一件无人售书摊的事件以及广西柳州市洛维路一个小区里有个无人看管菜摊,对其所折射的哲学道理和意义进行分析,并得出其所体现的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无人售买现象物质意识辩证关系前言:本文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还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正文分析:(一) 无人售买现象1,宜宾学院的无人售书摊在宜宾学院校园,上学、就餐的路上,师生们都会经过一个独特的书摊,因为这个书摊没有摊主值班,全凭自觉,长期以来,已经成为了一块诚信的试金石。
平时无人看管,购书付款全凭学生自觉。
学生们都说:“书摊挺有意思的,蛮温馨,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老师也很喜欢,称赞其对学生的品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这一事件曾经还在教育界产生了小小的风暴,并广受好评,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一年的时间我们学校也增加了不少的无人售卖摊位,有买发夹的,有卖文具的,有卖生活用品风扇的。
“这些小摊不仅无人看管,而且自开摊以来几乎没有丢失过一本书一件商品。
小小的书摊能得到大家这么呵护,让大家默默遵守着这份诚信,这样很美”。
“这对学生来说就像是一堂生动的品行课,通过这种氛围潜移默化地教育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们,要遵守人与人之间那种美好的、起码的诚信,这也是现在社会所缺失的。
马原论文(建设生态文明)
![马原论文(建设生态文明)](https://img.taocdn.com/s3/m/056b3db0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04.png)
马原论文(建设生态文明)第一篇:马原论文(建设生态文明)用历史唯物主义解读生态文明建设摘要: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我国学者从八十年代初就已经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生态文明进行理论探讨,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反思当前的环境问题,从直接的物质生产出发,并与生产方式相联系,才有可能真正看到环境问题的本质所在。
”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审视和思考生态文明观,对当代生态问题及其出路进行进一步的哲学讨论,此举对于我们解决环境问题,保持生态平衡,建设生态文明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共十八大1982 年联合国高级专家委员会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战略。
生态文明是我国学术界站在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高度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拓展或诠释。
最早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叶谦吉先生在《中国环境报》上发表的《真正的文明时代才刚刚起步—谦吉教授呼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随后其理论研究才逐渐兴起。
但是到目前为止对其概念界定学界尚存在一定的争议和分歧。
郭洁敏提出,广义上的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黄爱宝认为,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谐目标,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众多的生态文明定义,反映了人们对生态文明理论视野不断深化的过程。
虽然目前还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定义,但总体说来都强调自然具有其内在的价值与权利,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应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生态问题的探讨不仅涉及理论领域,它更是一个实践性的课题。
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造成了环境和生态上的问题。
马原实践论文要求(精选5篇)
![马原实践论文要求(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89f6344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55.png)
马原实践论文要求(精选5篇)第一篇:马原实践论文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论文《反思转基因》黄孟洲20120230001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论文”的格式要求一、页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论文:《反思转基因》(加黑);直接写学生自己的学号、姓名(宋体小5—如本页页眉)二、论文提要:要求200-300字(宋体-小4号)三、关键词:3-5个(宋体-小4号)四、正文:(宋体-小4号,所有标题加黑)1、提出问题:(标题宋体-小4号加粗)(内容宋体-小4号)(1)问题是什么?(2)问题的由来或背景(3)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4)产生和解决的社会影响、作用或意义或价值或启示。
总之,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2、分析问题:(标题宋体-小4号加粗)(内容宋体-小4号)(1)分析问题产生的理论根源(2)分析问题产生的实践根源(历史或现实)3、解决问题:(标题宋体-小4号加粗)(内容宋体-小4号)(1)解决问题的总思路或总体构想(2)具体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或手段有哪些?为什么这些方法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针对性。
4、注释:引用文章的作者、题目、出处(什么杂志或书籍或网址——哪一期、哪一页)出版时间(宋体-小4号)5、参考文献:作者、题目、出处(什么杂志或书籍或网址——哪一期、哪一页),出版时间(内容宋体-小4号)6、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年龄(年月)、籍贯、身份(如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硕士)、联系方式:电话、电子邮箱(内容宋体-小4号)五、正文的标题题号要求:每个问题之间隔一行。
六、正文字数:3000字以上;打印稿于第8周课堂上交,电子文档在9周前由各班学习委员打包上传到:*********************,过时不侯!电子文档的文件名写学生自己的姓名和学号!未竟事宜由黄孟洲解释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黄孟洲 2014年9月1日第二篇:马原实践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韩村河实践报告14会计2班201411690579张悦5月21日清晨,我们乘坐着客车,开始了韩村河实践之旅。
1500字马原论文事例
![1500字马原论文事例](https://img.taocdn.com/s3/m/ad4c9a05e009581b6bd9ebfe.png)
1500字马原论文事例篇一:马原20xx字论文浅谈微信最近看到了很多讨伐微信朋友圈的文章,关于微信给我们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议论也是炙手可热。
毋庸置疑,微信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社交发明,但同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
微信出现以后,迅猛发展到今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微信用户超过6亿,据微信团队匿名人员介绍,日活跃用户达到3亿。
为何微信在短时间之内变得如此热门?用唯物辩证法在发展上的观点来说,微信创始人树立长远的眼光,他们认识到当今的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看中了移动互联网的无限发展潜力,主推语音交互方式,避免用户在窄小的空间上打字的烦恼。
此外,微信抓住了人们的内心最真实的欲望,设计漂流瓶和摇一摇这两个项目来满足人的倾诉的情感需求,满足了人对跨空间同类的陌生人的好奇,对随机的好奇。
微信,满足了人类的贪嗔痴,将产品,推向社交通信的头把交椅。
微信并没有止步于此,它将目光放于发展多元化,推出公众平台帐号,使其在原本的通讯工具的角色上又增加了自媒体传播属性。
作为近年来社交发明之一,微信是一个半封闭社交平台,如果把社交模式按照熟人、轻熟人、陌生人三种划分,微信则是没有陌生人的社交模式,只有陌生人到轻熟人的入口:摇一摇、附近的人,一旦在微信里成为好友,至少是轻熟人社交。
正是由于这种社交模式,微信社交可以说是建立在一定熟悉甚至信任的关系之上的关系网。
基于此,微信营销就开始大展拳脚了。
众所周知,在营销中,有一个著名的“鱼塘理论”,即客户比喻为一条条游动的鱼,而微信公众平台就相当于这个鱼塘。
微信营销是靠品质、服务、信用简历品牌实现商品价值,是再小的个体通过梳理自我品牌,通过实现点对点的精准营销展现商品的使用价值赢得客户的青睐。
更重要的是微信营销是生产企业摆脱中间商、卖场盘剥,利用便捷的互联网增加生产商剩余价值,来扩大其生产规模,积累资本。
传统企业利用电子商务走向直销,将自己的商品所具有的独特使用价值展现给客户,然后通过长期的诚恳服务赢得客户的信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范文(精选4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范文(精选4篇)](https://img.taocdn.com/s3/m/22a6c29a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29.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范文(精选4篇)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以下是我整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1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160多年了,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其生命力却不断增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导致了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而它的思想,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历史的延续继续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世界上马克思主义者将会越来越多。
在接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之前,“马克思主义”这个名词在我脑海里恐怕是最独特的一个词了,非常熟悉但却无法对其做详细恰当的解释,这让我无法了解它的精髓所在,继而也无法得到它对于我的有利影响。
所以,我带着对它的好奇,积极地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领略它的魅力。
这篇论文,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在这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的继承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原论文五篇
![马原论文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ff7522e1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d7.png)
马原论文五篇第一篇:马原论文人类----宇宙最伟大的骄傲---------《宇宙与人》观后感【摘要】一个不十分了解宇宙的民族,在很多理念上是容易脆弱的。
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的形成、生命的起源充满了浪漫多彩的幻想,人类渴望了解茫茫宇宙,渴望了解生命的真相。
影片《宇宙与人》对有关宇宙诞生、生命起源、外星世界、恐龙灭绝等一系列充满神秘色彩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形象、科学的解答。
【关键词】宇宙人类科学正文: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观看了《宇宙与人》科教片,我看到了宇宙的浩渺,也为之震撼,从地球系、太阳系、、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在里面孕育着太多的未知,而人类也不断为之而探索着。
宇宙是一切生命的本源,宇宙的诞生是一个奇迹,但生命的诞生更是一个奇迹,一个纯粹的物质世界,却能创造出生命,这是一个经过不断进化、发展的生命过程,这个过程是无比的漫长和伟大的。
对于有生命的星球,到目前为止,研究发现只有地球是拥有生命的,在如此浩渺之宇宙中,人类是孤单的。
从整个生命的起源过程来看,也是历经了几十亿年的历程,从恐龙时代,到现在的人类统治时代,世界开始出现文明,人类懂得了思考,这一切注定人类是出现的最伟大的生物。
这似乎已经出乎了物质所能接受的范畴,或者说物质不再是单纯的物质,物质的含义更加丰富了起来。
一宇宙的物质结构150亿年前,一个温度高得不可思议的能量奇点突然爆裂,造就了这个充斥着大大小小星际物质的浩瀚宇宙。
而且,这一爆炸过程至今仍在进行着,因为一旦宇宙停止向外运动,它必将会被自身的引力所灭亡,所以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本身没有行为,而物质中蕴含了4种力却决定了宇宙的一切。
其中最强的是强力,它存在于强子之中,核能就是靠它产生的,但这种力只在原子核的直径范围起作用,所以,产生核能就必须让它们相互接触,也就是核聚变。
核聚变必须有中子,而另一种弱力,能使质子衰变成中子,并释放出射线,这个力是核聚变不可缺少的。
马原期中论文
![马原期中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dc33425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79.png)
一、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三)、基于唯物辩证法原理
1、基于发展观原理及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发展具有普遍性,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事物的发 展中,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并在 质变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考古工作者在田野考古工作中,发掘是一个漫长、艰巨的任务 从前期的调查、布置探方,再到长期的考古发掘工作和测绘、记录、室内整理,直至最终 将发掘出的实物遗存转化为实物资料,是一个需要漫长量变,最终引起质变的过程
客观规律
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尊重并利 用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 等客观规律的同时,积极发 挥主观能动性,在田野考古 工作中不怕艰苦,扎根在祖 国各个地区,奋斗在每个考 古探方一线,充分发扬了历 史主动精神,以历史主体的 主人翁精神自觉促进社会进 步与历史发展,做到了理论 和实践相结合,发挥能动性 和尊重客观规律的有机统一
一、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考古工作者们在一系列的实践工作中,对考古工作的认识不断加深,工作方法不断完善, 发掘、研究工作不断细化,而这些认识反作用于实践之中,促使我国考古事业不断发展, 向世界一流水准看齐
2、基于真理观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真理与客观实物之间 的符合关系是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上的,是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 动而实现的,并且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我们要坚持真理与价值在实践 中的辩证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系别:专业(方向)及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2016 年 6 月5日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年月日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摘要走向21世纪的人类社会,正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都处于一个关键时期,相应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处于一个关键时期。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表明,每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往往孕育着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新的发展的可能性。
在新世纪即将到来的时代条件下,这种可能性无疑是大大地增强了。
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新发展的可能性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现实,将直接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以何种姿态走向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
[关键词]:社会发展;世界观;人生观;社会发展;中国国情ABSTRACTMarxist concept of equality is the inheriting and criticizing the bourgeois concept of equality in the process of gradually developed,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marxism. At present, our country is vigorously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 careful study of marxist concept of equality, for us based on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promote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to solve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ll areas the problems of inequality, it is of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Key Words] :Marxist concept of equality ;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 significance目录错误!未定义书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 (1)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2)(一)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2)(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3)(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3)(四)批判、开放和不断发展的学说 (4)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5)(一)马哲是现代最先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时代的思想智慧。
(5)1、反思功能 (5)2、概括功能、 (5)3、批判功能、 (5)4、预测功能、 (5)(二)人生的根本指南科学的人生观是马哲即科学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6)(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6)参考文献 (9)致谢 (9)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 K.马克思和F.恩格斯创立的学说。
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在马克思在世时已经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曾广泛使用,但内容受到歪曲,马克思对此提出尖锐批评。
恩格斯在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在1886年专门作了说明。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
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
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
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一)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马哲的诞生是当时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和哲学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
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资本主义已经进入较高的发展阶段;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孕育成熟的无产阶级,欧洲无产阶级正从一个自在的阶级逐渐成长为一个自为的阶级,工人运动兴起需要科学理论指导;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是对当时欧洲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对人类哲学思维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创造性的发展。
为马哲的创立作了理论上的准备直接理论来源: 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特别是他们的劳动价值论;19世纪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基佐、米涅、梯叶里关于阶级斗争作用的论述;19世纪初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哲的建构原则。
马哲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
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
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机制。
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同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这是一切唯物主义都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是唯物的、辩证的,也是社会的、历史的。
马哲在实践的基础上揭示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从而正确地、彻底地解决了哲学地基本问题,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
(四)批判、开放和不断发展的学说批判性是马哲的基本精神。
批判,是破旧立新,以新物质代替旧质,是实践的内在要求。
实践作为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对外部自然的一种否定性关系。
马哲同时代的步伐保持密切的联系,以强烈的历史感和责任感,严格依据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及时修正某些被实践证明业已陈旧的个别观点和结论,以保持和发展自己学说的科学性、真理性;同时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鲜明的党性原则,对来自各方面的反马克思主义的和其他的错误观点和理论,进行毫不含糊的批判与斗争,指导现实以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并在同各种错误的批判和斗争中丰富和发展自己。
马哲是开放的理论体系,不仅要吐故还要纳新。
马哲的理论活力来自实践。
是对以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的批判继承,随着发展会不断总结新经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内容及其相应理论形式。
马哲是不断发展的,把马哲看作是活生生的发展的学说,使之永远同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相一致,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绝对化和僵化的倾向。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一)马哲是现代最先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时代的思想智慧。
1、反思功能反思既是对思维对象的反复思考,又是对思维本身的反身思考。
反思首先是反复思考,是对思维对象的再思、三思、多思。
反思具有反复思维和反身思维的双重含义,是思维之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辩证统一。
2、概括功能、哲学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性的理论反映,在概括各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了哲学意义上的包括人在内的世界图景。
3、批判功能、马哲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对人与世界现实关系作出评价。
要改变世界,就必须对现存世界持批判的态度,在对现实的批判中确立作为现实之否定形态的理想,再通过实践把理想转变为新的现实。
辩证法意义上的批判不是消极的否定。
4、预测功能、哲学立足于现实,又面向未来,引导着我们从现在走向未来。
它可以从大体上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趋势。
哲学的预测不同于具体科学的预测,它更带有宏观整体性、综合性、概括性的特点。
(二)人生的根本指南科学的人生观是马哲即科学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人生观就是对人生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对人生观起根本指导作用的是他所信奉的世界观。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人生观就是在马哲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社会所尽的责任和所作的贡献。
努力为人民服务,无私把自己的一切智慧和力量贡献给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生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核心。
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是正确实现人生价值的思想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人生观不可或缺的内容。
要树立和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人生观,提高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自觉性,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哲既是认识世界又是据以改造世界的伟大精神武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中共的思想路线。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防止、打破思想的滞后或僵化,使主观思想不断与新的实际相符合,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保证,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和目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