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阶层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阶层的变化
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阶层的变化
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阶层的变化
姓名:杨丽学号:61012306
摘要:改革开放 2 0多年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在数量、素质和内部结构上都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还在持续之中。我们应面对已经变化了的实际,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工人阶级的变化。
关键词:改革开放,阶层,利益
引言:1949年新中国成立及以后几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得中国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方面,最大的变化就是逐步形成了“两阶一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的基本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直至改革开放之前,政治力量强力抑制着社会分化的出现,从而使得这种以单一阶级划分为基础的“两阶一层”社会结构维持并不断强化着它的超稳定性。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却在经历着极其深刻的转变。一方面是体制转轨,即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是社会转型,也就是由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工
业社会。在这两大深刻变革的影响推动下,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不可避免地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表现为以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为基本力量的传统社会结构迅速发生解体和分化,各种新的社会阶层不断产生,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新的特征。
(一)社会阶层的全面分化及其矛盾衍生
经过改革开放,农业劳动者被不断分化,1997年后农业劳动力在全社会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已下降至49. 9%,农民工、乡镇企业职工的高速增长,使拥有源源不断后备军的工人阶级迈上了成为中国最大阶层的
征程,白领工人、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企业经营者、高级蓝领队伍的不断扩大,他们与公务员、私营企业主等阶层一起使中等收入群体初具规模。与改革前相比,社会日益走向多元、开放和富有弹性。
中国“从身份到契约” 型的阶层分化过程,促使社会结构转型的历史逻辑和社会现实逐渐统一起来,契合社会结构现代化的趋势。阶层分化“不但压缩了从根本上压
缩了千百年来所形成的非民主、非法治因素的生存空间和社会基础” ,随着各阶层意识和共同利益的增强,为公民社会的产生也创造了条件,加速了中国民主和法制化的进程。但是,社会阶层的分化同时为社会政治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进入九十年代中期,改革以来各阶层的普惠格局受到挑战,大批职工失业下岗、农业发展边际效益下降、利益集团跨越潜伏期,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社会各阶层的矛盾越来越显性化。“渐进性”的改革路线,缺乏对阶层分化的规则和程序的事前设计,因此阶层冲突向现代化的中心框架输入了巨大压力,一些利益集团在成本—效益的理性计算中,开始演变成抵制改革的势力。其深层的原因在于:
第一,“梯度性分化”产生了不公平的利益格局,引发阶层间的矛盾。“改革打破了政治身份不平等的社会结构状态,但却形成了贫富差距拉大为主要特征并引发组织、教育等资源分配不均的综合性不平衡新结构状态。阶层分化中利益格局的深层调整
特别是分化机制‘梯度’性而导致的社会发展不均衡使社会稳定面临新的挑战。” “劳资矛盾”、“干群矛盾”、“城乡矛盾”等矛盾逐渐
增多。
第二,“权力衍生论”驱动了不合法的阶层分化,引起各个阶层的不满。“在当
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下,公共权力除了表现为再分配权力外,还在分权让利的改革和市场化过程中衍生成了寻租
能力” ,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精英
循环/再生”过程,强占了社会阶层向上流动和分化的资源,固化了社会结构,干扰了社会阶层的分化秩序。
第三,“现代化社会”将各个阶层纳入中心框架,促使矛盾冲突集中化。现代化建设促使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将各种不同的阶层纳入中央体制,各种阶层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关系得到加强,随着平等意识的扩展,利益受损的群体会不断地向社会中心施加压力,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也会在现代化中心密集体现出来。
(二)阶级构成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但每个阶级内部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国目前的阶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前一样,有两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但每个阶级自身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且在两个阶级的关系上出现了大量的农
民转变为工人的现象。我国工人阶级的变化表现在:第一,过去我国的职工基本是城市公有制单位的产业工人,现在则呈现多元化的结构。2000年我国职32,总数为26090万人,但城镇职工仅占11252万人,为43.15%,而其余的56.85%则为乡镇企业工人和城乡
私营企业工人。在城镇职工中,国有单位职工仅占69.97%,其余30.03%为其他所有制经济的职工。这说明我国的工人阶级已经是多种所有制的工人。第二,我国的工人正在由计划经济的工人变为市场经济的工人。市场经济对工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工作由统一计划分配变为进入劳动力市场自由择业,由终生固定在一个单位到可以在地区、部门、单位之间自由流动。二是要面对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它一方面
盾;四是干部作风问题所引起的干部和群众的矛盾。当前激化领导与群众矛盾的主要问题,是少数干部的腐败问题。
第三,是文化方面的矛盾。这方面关乎全局的矛盾是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矛盾。这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如果不能弘扬主旋律,就会发生方向性的错误;如果不提倡多样化,就不会有文化的繁荣。所以能否正确处理这个矛盾关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败和兴衰。
(三)改革开放以来阶层分化与政治整合的经验和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阶层分化和政治整合的经验在于,打破了原来僵化的整合体制,促使阶层分化的逻辑与现实得到有机统一,中国政治系统框架在无意识中容纳了社会结构的快速变迁。在应对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政治主体与时俱进地推进了内部的整合,充分认识到政党整合是政治整合的前提。执政党相继开展了党内思想讨论、整党、“三讲”
教育、先进性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以及反腐倡廉的活动,推动了党内的政治整合。
不足在于,面对全面分化的社会阶层,政治系统尚缺乏一个全面的整合布局,相机性整合促使其面对社会问题略显被动,在局部采取的亲
和性整合的策略,如果长期存在下去,“对政治发展的危害将是十分巨
大的。因为这种选择性亲和的作法如果蜕变为政治强力与经济实力的共
谋,则必然会导致中国政治发展的畸形,这就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政治
参与问题,极有可能演化出无法收拾的政治危机。” 此外,由于缺乏一个通盘的考量,对广大社会阶层的整合仍然相当程度地依靠“市场聚
合”,就会缺乏一个良性的阶层分化秩序,将社会阶层的聚合带入到两
极化轨道。总之,相机性整合前瞻性不足影响了阶层结构的转型、亲和
性整合平等性不足影响了政治资源的配置。无论是“相机性整合”还是
“市场性聚合”,都无法承担促进社会结构现代化的历史重任,亟需一
个全面有效的政治整合框架来维护阶层分化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李劲;李蕊;《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学理论》
韩亚光《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阶层结构变化的特点》
人民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阶层分化与政治整合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