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权理论简介及评价
控制权竞争:研究述评和展望
控制权竞争:研究述评和展望目录一、内容概述 (2)二、控制权竞争理论概述 (2)三、控制权竞争研究现状评述 (4)3.1 研究背景及意义 (5)3.2 研究内容与成果 (6)3.3 研究不足与局限性 (7)四、控制权竞争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9)4.1 控制权竞争理论框架构建 (10)4.2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1)五、控制权竞争案例分析 (12)5.1 案例选取与背景介绍 (14)5.2 控制权竞争过程分析 (15)5.3 案例分析结论与启示 (17)六、控制权竞争研究展望 (18)6.1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19)6.2 控制权竞争理论发展预测 (21)6.3 实践应用前景展望 (22)七、结论与启示 (23)7.1 研究总结与主要观点 (24)7.2 实践启示与建议 (25)一、内容概述控制权竞争是公司治理领域的重要议题,涉及到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配与转移。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控制权竞争在资本市场、法律法规及公司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
本篇论文旨在对现有控制权竞争的研究进行全面的回顾和总结,提炼出控制权竞争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展望。
论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控制权竞争的主要研究成果,然后分析了控制权竞争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及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二、控制权竞争理论概述在现代企业中,控制权竞争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当企业拥有多个股东或投资者时,他们之间为了争夺企业的控制权而展开竞争。
这种竞争通常涉及到企业治理、经营管理以及利益分配等方面的问题。
控制权竞争理论主要研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的各种力量如何相互作用,以及这些作用如何影响企业的决策和绩效。
早期的控制权竞争理论主要关注股东之间的竞争,随着企业的发展和股权结构的多样化,控制权竞争逐渐演变为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股东、管理层、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竞争。
企业控制权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企业控制权是指企业投资者通过投资、股权转让、增资扩股等方式,对企业进行决策和管理的能力。
企业控制权的归属与行使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投资者权益。
我国《公司法》、《证券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控制权的规定,旨在规范企业控制权的行使,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控制权的法律规定进行阐述。
二、企业控制权的概念与分类1. 概念企业控制权是指投资者对企业进行决策和管理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对企业重大决策的表决权;(2)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提名权;(3)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权;(4)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知情权;(5)对企业财产的收益权。
2. 分类根据投资者对企业控制权的大小,可以将企业控制权分为以下几类:(1)绝对控制权:投资者持有企业50%以上的股份,或者能够对董事会、监事会进行控制,对企业具有绝对控制权;(2)相对控制权:投资者持有企业30%以上的股份,但不足以对董事会、监事会进行控制,对企业具有相对控制权;(3)少数股权控制权:投资者持有企业10%以下的股份,但通过协议或其他方式,对企业具有实际控制权。
三、企业控制权的法律规定1. 《公司法》规定(1)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职权划分:根据《公司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规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分别行使企业决策、管理和监督职权。
(2)股东会表决权:根据《公司法》第四十条规定,股东会会议作出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过半数通过。
但是,股东大会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
(3)股东权益保护:根据《公司法》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公司应当保障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
2. 《证券法》规定(1)信息披露:根据《证券法》第五十九条规定,上市公司应当及时、准确地披露公司经营、财务、投资、风险等方面的信息,保障投资者知情权。
应用文-控制权:产权理论的一个重要内涵——对所有制、产权理论研究的简要述评
控制权:产权理论的一个重要内涵——对所有制、产权理论研究的简要述评'[编者按:冒天启先生在本文中对企业产权及物权做了深刻的研究,然而在中国,仅有物权的明晰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民权的清晰。
如果仅有产权的确定和物权的保护,而无民权的确立和保护,那就是一种畸形改革,那就是一种权利和力量的不平衡,那就会导致资本过于强大,而劳动过于弱小。
因此,中国的改革必须是配套的改革,偏重哪一端都是不可取的。
这些年里通过修宪和各项措施,对私有财产权给予了许多保护和强调,但人民大众的基本权利即公民的基本权利仍然缺失,特别是普通平民的权利被严重忽视。
改革越深入,官权和资本的权利越强大,普通民众的权利越弱小。
俄罗斯私有化的彻底是因为俄国改革的彻底,相比较之下,中国的市场化必须有民主化相配合,如果没有民主化相配合,中国的私有化越严重,问题越严重。
如果不从政治和两个角度看问题,就搞不明白为何中国的产权制度改革问题重重。
中国有几个学者弄明白了这其中的关系?]在我国的最近20多年间,随着经济体制由集权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型的深化,传统的所谓社会主义经济学在不断的修正中被抛弃,学者们一方面在孜孜不倦的着中的新问题,另一方面也在艰难的探索着世界各经济学新思想在中国的适应性,经济学文章、著作令人眼花缭乱,经济学也同时被社会戏称为“显学”。
但认真研读诸文章,其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很多。
最近几年来,各种分析工具对现实经济问题的研究即应用经济学得到了繁荣和,但是理论经济学却显得越来越沉寂,甚至是在死胡同里徘徊,这令人十分困惑!所有制和产权问题,一直是经济转型实践中的难点,当然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非常关注的。
党的有关文件,逐步改变了过去传达领导人的习惯,注意总结、吸取、肯定学术界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并将其转化为政策而实施。
有关所有制和产权问题,在最近有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文件中就讲了不少,提出了新的命题,比如:“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以及其它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它企业享有同等待遇”等等,这都是学术界长期讨论的问题。
公司控制权市场的理论评介与重构-最新文档
公司控制权市场的理论评介与重构一、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的缘起与现实困境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肇始于亨利?曼尼(Benry Manne)于1965年完成的两篇具有开创意义的论文,其中集中阐述了公司控制权市场的作用机理。
这一理论的提出为现代企业治理难题提供了另一条解决思路。
曼尼认为,公司收购就是一个公司控制权市场,在这个市场中,缺乏效率的公司经营者会因公司经营不善导致股东接受收购者的报价而被撤换。
该理论假设存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公司的经营效率因此会真实地反应在股票的价格上。
若经营者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经营行为使公司财产达到最有效的运用,也即意味着未使公司的股价达到最大化,则经营者必定缺乏经营效率,股价不能反应公司的真正潜力。
这就为公司的收购者创造了一个控制机会,公司收购者可以通过收购该公司的股份获得其控制权,并指定新的经营者更换现任董事会,以恢复经营效率,使股价最大化。
由此,公司的收购使因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而产生的治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控制权又重归所有者手中。
概而言之,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着眼于资本市场对公司的治理效应,强调股东退出公司对经营者的惩戒作用,“用脚投票”以更换不满意的经营人员。
该理论尤其强调敌意收购对经营者的监督与约束作用,即越过目标公司的经营层而直接收购目标公司股东所持股份以达到控制目标公司目的的收购形式。
在倾向于外部监督治理模式的英美,对收购尤其是敌意收购多给予较高的评价,并主张放松对公司收购的管制,限制目标公司的反收购行为。
这种对收购倍加推崇并相应排斥政府干预和规制的论点构成了公司控制权市场主流理论的核心主张。
然而,收购并未像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所信奉的那样对公司治理问题的解决产生持续、稳定、积极的效应,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面临无法回避的现实困境,即经营者短视、社会资源被浪费、成本高昂等弊端,使之不仅面临市场监督作用有效性的质疑。
而且因敌意收购的肆意进行,股东之外的与企业有着利害关系、为企业创造财富同样作出贡献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他们在收购完成后,往往被削减工资或解雇,其应有的福利被转移变成了对收购交易双方有利的收入。
公司控制权理论概述
公司控制权理论概述首先,公司的所有权是指对公司所有资源、资产和收益享有合法权益的权利,是所有者对公司的直接权益。
所有权可以通过股东的股权来表示,股权越高意味着对公司的所有权越大。
而控制权则是指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并主导公司决策和运营的权力。
控制权可以通过控制股权来获得,但控制权不一定等同于所有权,因为存在控制权大于所有权的情况。
其次,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所有权和控制权是一一对应的,即拥有多少股权就能够对公司进行多少程度上的控制。
然而,在现实情况下,公司存在一些特殊的权益安排和治理机制,使得实际的控制权与股权之间出现差异。
比如,通过优先股、特别股等股权安排,少数股东可以拥有大量的控制权,从而影响公司的决策和运营。
此外,公司的控制权还可以通过债务、契约和行业规范等方式来获得。
因此,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之间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灵活性。
控制权的大小不仅仅取决于股权的多少,还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首先,决策的结构和机制是影响控制权的重要因素。
公司的治理结构决定了是否存在控制权的集中和分散。
例如,控股公司和家族企业通常通过家族协议、人事安排等方式来集中控制权。
其次,公司的组织文化和价值观也会对控制权产生影响。
包括创始人的精神和价值观、公司内部文化的传承等方面。
此外,政府政策、法律和法规对控制权的制约和保护也是影响因素之一、政策和法律的干预可以减少控制权的滥用,保护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在实际的管理中,公司控制权的问题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探讨,更是影响公司治理和发展的实际问题。
控制权的合理配置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和绩效,而控制权的过度集中或泛化则容易导致经营决策的失误和公司治理的混乱。
因此,相关各方应当加强对公司的控制权的监管和管理,以保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各方利益的平衡。
综上所述,公司控制权理论围绕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问题展开讨论。
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控制权不仅仅取决于股权的多少,还受到公司决策结构和机制、组织文化和价值观、政府政策和法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项目制一个“控制权”理论视角
3、组织:在韦伯的理论中,组织是指一个有明确目标,通过协调一致的行 为来达成目标的人群集合。他认为,组织是官僚制的核心,因为只有通过组织, 才能将官僚和公务员整合在一起,实现有效的管理。
4、管理:在韦伯的理论中,管理是指通过制定目标、计划和政策,对组织 内的资源进行协调和分配,以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他认为,官僚制是一种有效 的管理形式,因为它可以最大化组织的效率和理性。
加强政策引导,鼓励PPP项目的推广和应用;(2)完善法律法规,为PPP项 目控制权配置提供法律保障;(3)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PPP项目参与方的专业 素养和意识;(4)建立PPP项目数据库和信息平台,以便于项目参与方之间的沟 通和协调。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可以继续深入探讨PPP项目控制权配置与决策效率之间的关系,以 及如何通过优化控制权配置来提高PPP项目的成功率。此外,还可以研究不同国 家和地区的PPP项目控制权配置的经验和做法,为我国PPP项目的发展提供更多的 参考。
5、制度:在韦伯的理论中,制度是指一套规则和准则,它规定了组织内的 行为规范和操作流程。在官僚制中,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确保了组织内的 所有行为都符合规范和流程,从而保证了组织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三、理论探析
1、官僚制的形成:韦伯认为,官僚制是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组织 形式。随着社会复杂性的增加,政府需要处理的信息和事务也越来越多,传统的 组织形式已经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因此,官僚制这种高度专业化、科层化的组织 形式应运而生。
项目制中的控制权是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并达成预期目标的重要保障。
理论探究
在项目制中,控制权的具体体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决策控制:项目团队需要对项目的整体方向和具体决策进行把控,以确 保项目目标的实现。决策控制权包括对项目的设计、实施方案、资源分配等方面 的决策权力。
公司控制权理论..
的数目 Si,j 表示第i层次公司的非
控制股东(i =1,2,…m , j =1,2,…n) A 表示实际控制人
2、控制权的计量
郎咸平(2002) ,控制权比例等于所有控 制链上最弱的投票权相加之和。 计算公式为 :
VR 表示最终控制权 αi1 αi2 ……αit为第i条控制链的所有链间控股比例
2010年11月2日
一、控制权及相关理论概述
Berle and Means(1932),无论是通过行使 法定权利,还是施加压力,选择董事会成员或 其多数成员的实际权力。 Demsetz和Alchian(1972),现代企业的控制 权是股东和经营者相互分享所有权和利益相互 协调的制度。 Grossman和Hart(1988),企业的控制权是企 业产权契约规定的特定控制权之外的剩余控制 权,它的实质是对企业物资资产的控制权。 Michael Jensen(1992),对高层经理人员 的聘用、开除和确定高层经理工资的权力。
中小股东所遭受的损失。
2010年11月2日
2、交叉持股结构
交叉持股是指企业集团内部横向和垂 直的所有权连接关系,通过这种关系加 强和提高了核心控制者的控制能力。交 叉持股结构的终极控制股东往往通过多 条控制链来实现对公司的控制权。
2010年11月2日
2、交叉持股结构
交叉持股结构图
2010年11月2日
2010年11月2日
3、双重股权
双重股权就是通过公司章程等手段实 现差别投票权,进而实现现金流权与控 制权的分离。
2010年11月2日
四、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现状
(1)家族上市公司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的国际比较
控制权作为企业家的激励约束因素理论分析及现实解释意义
控制权作为企业家的激励约束因素理论分析及现实解释意义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控制权作为企业家的激励约束因素的理论基础及现实解释意义。
我们将对控制权理论进行概述,明确控制权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接着,我们将分析控制权如何作为企业家的激励因素,探讨其对企业家行为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同时,我们还将讨论控制权作为约束因素对企业家行为的限制和规范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分析控制权理论在现实中的解释意义,探讨其对企业经营管理、企业家行为选择以及企业绩效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为企业管理者和理论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推动控制权理论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
二、控制权作为激励约束因素的理论基础控制权作为激励约束因素的理论基础,源于现代企业理论中的代理理论和产权理论。
代理理论关注于企业内部委托代理关系的本质,强调所有者(委托人)与管理者(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这种关系中,所有者希望最大化企业价值,而管理者可能追求个人利益,如高薪酬、职位安全和权力等。
这种利益的不一致可能导致管理者决策偏离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产权理论则强调产权的界定对于经济行为的影响。
在产权经济学中,控制权被视为一种产权,其分配和行使直接关系到资源的配置效率。
企业的控制权分配,决定了谁有权决定企业的经营方向和战略,进而影响企业的绩效和成长。
有效的控制权配置可以激励管理者更好地运用企业资源,创造价值。
控制权作为激励约束因素还与行为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有关。
前景理论认为,个体在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性时,其决策行为受到参考点、损失厌恶和风险态度等因素的影响。
在企业中,控制权的配置会影响管理者的参考点,进而影响其风险承担和决策行为。
例如,拥有更多控制权的管理者可能更倾向于采取风险性较高的投资决策,因为他们能够从成功的投资中获得更多的个人利益。
控制权作为激励约束因素的理论基础,涵盖了代理理论、产权理论和行为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
现代企业金融理论中的新融资结构理论综述
现代企业金融理论中的新融资结构理论综述本文对新融资结构理论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阐述了对该理论的评价。
标签:企业金融新融资结构理论融资途径现代融资结构理论的MM定理和权衡理论将对于资本结构的研究从传统财务学领域扩展到了一般均衡的理论分析框架,扩大了成本和收益所包含的内容,将企业融资结构看成了在税收收益和负债成本之间的一种平衡,但其理论主要局限于对企业债权融资的讨论。
新融资结构理论是在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而产生的崭新的企业融资理论,针对现今企业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并重的融资途径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其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控制权理论、融资契约理论和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1 控制权理论Havvis和Revive等人最早将控制权引入到了对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之中。
控制权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企业经理们存在着对企业控制权的偏好,他们可以通过改变企业的融资结构来影响企业控制权的分配,进而对企业的市场价值产生影响。
虽然在名义上由企业的所有者即股东选举出的董事会是企业的控制者,但在实际执行中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效果要比规章制度上显示的弱很多。
而对于偏好企业控制权的经理们来说,最理想的办法就是将企业的内部资本即未分配利润用于企业投资。
所以,对于不愿失去企业控制权的经理们来说,企业理想的融资结构顺序应是先内部融资,然后发行股票,再发行债券,最后银行贷款。
但如果从优化企业的治理结构和约束机制的建立的角度来看,企业应采用的融资结构顺序却正好相反。
在现实中,企业正是通过两种融资结构的平衡来确定企业的融资结构顺序的。
2 融资契约理论融资契约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分析了融资方式与控制权分配之间的影响关系。
融资契约理论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如果企业的投资者想要将企业的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那么企业就应该通过发行有投票权的股票进行融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选择就是让企业经理成为投资者的雇员。
谈谈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
谈谈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作者:王棣华来源:《财会信报》2017年第35期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是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一部分。
企业资本结构表现为股权与债权的比例,也决定了股利和债务利息分配,还决定着企业剩余控制权的分配。
企业不同的资本结构会形成不同的控制权安排,股权赋予投资者重大决策的投票权和剩余索取权,债权赋予债权人若企业违约可采取对其强制破产权或有效控制权。
早期的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主要是针对当时的并购浪潮进行的资本结构研究。
他们认为,企业为了应对外部接管威胁,管理者和投资者利益应该一致。
管理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控制权,可以增加负债,并通过回购企业股票来实现。
新的接管者如果想控制企业,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必须收购企业更多的股票才能成功,这样会导致企业股票价格上升,新的接管者收购成本上升,接管成功概率下降,原管理者和投资者利益的控制权得以维护,企业价值得以最大化。
资本结构控制权的影响因素不仅仅是负债,管理者能力是影响控制权安排的另一因素,它们均与企业股票价格正相关,与企业被接管概率负相关。
企业管理层不但要重视大股东利益,平时也要重视中小股东的利益,这样企业股价就不会被低估,收购者就不能低点布局,收购者要想收购企业就必须付出更高成本。
企业管理层作为职业经理人,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减少企业内部人为控制弊端,减少高管在职消费,这样才能减少被外部经理人接管企业的概率。
企业兼并重组会对管理层带来压力,能够提升他们的能力,也能提升企业股票价格。
可见研究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起源于美国,已经有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也是基于美国的法制环境、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环境,与我国目前的法制环境、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环境还有很大区别。
我国资本市场股权高度集中,相关法制不完善,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还很不健全。
如何应用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来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完善资本市场,保护债权人和中小股东利益,發挥债务对企业的治理作用,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周雪光—控制权理论
环保领域中的控制权分配关系
• 委托方
• 管理方
• 代理方
环保部和省环保厅领域验收比例: 委托方的验收策略
Figure 2. Proportion of acceptance of the MEPB claims by PEPB and MEP
PEPB MEP 77% 76%
67% 60% 60%
54
48
PEPB 42
MEPB
% reduction
36
30
24
18
12
6
0 CK CM CI CC CB CA
CEPBs CD CJ CH CF CE CG CN
研究问题(3)
• 基层政府运作和政府官员行为的黑匣子正在打开
• 大多是描述性研究,进入收益递减阶段
• 宏观理论概念:国家、基层政府、社会、制度、激励, 大而化之但缺乏分析力度和实证意义 • 政治锦标赛 (周黎安 2004, 2007)
“行政发包制”模式中“委托方”行为意义
• 目标设置权的行使
– 自上而下的指令性目标(五年计划,年度计划,等等) –与管理方谈判协商而定 –可信性承诺的意义
• 检查验收权的行使
–十分重要,把持在手 –采取“有选择的抽查”(“一竿子到底”,重点检查)
–制造“不确定性”(突然袭击,地点变化)
–发现问题后的做法:不了了之(误差范围);“个别、偶然”(个别与 整体);“关笼子”(以儆效尤)
基本分析概念(2)
• 新产权理论(Grossman, Hart,Moore)
–从剩余索取权到剩余控制权 –政府结构可以从控制权的分配组合来解读 –上下级、部门间关系
• 组织内部的权威关系 • 正式权威与实际权威之分(Aghion & Tirole 1997)
控制权理论简介及评价
控制权理论简介及评价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Theory of Control Right of Capital Structure)1 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简介2 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的主要模型3 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的评析4 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的缺点[1]5 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的借鉴意义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简介195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莫迪格莱尼和米勒共同发表的著名论文《资本成本、公司融资和投资理论》认为,在“完善资本市场”这一假设条件下,如果不考虑公司所得税,则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无关[1]。
这就是著名的“无关性定理”,简称MM理论。
在现实中,MM理论的假设条件是不存在的,因此资本结构不可能是无关紧要的,肯定会影响公司价值。
MM理论揭示了公司融资决策中最本质的关系——经营者的目标及行为与投资者的目标及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人们继续深入地研究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提供了一般性指南或参照系,从而成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奠基石。
许多经济学家沿着MM理论开辟的道路,探讨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取得了许多创造性的理论成果。
其中,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是詹森和麦克林率先提出的资本结构契约理论[2]。
经过近3O年的发展,该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资本结构激励理论、信息传递理论和控制权理论。
这三种理论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将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相联系,分析资本结构如何通过影响公司治理结构来影响公司价值。
MM理论把公司收入流外在于资本结构,认为不同融资方式的区别仅在于它们对公司收入流的索取权不同(如债权人获得固定利息,股东获得剩余收入)。
而资本结构契约理论则认为,资本结构不仅规定着公司剩余索取权的分配,而且规定着公司控制权的分配。
资本结构的激励理论和信息传递理论仅考虑了前一个方面,而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则着重考虑了后一个方面。
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是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们在财务合约不完全的情况下研究企业资本结构选择与控制权安排提供了一种新的且最有力的分析工具。
企业控制权理论综述
企业控制权理论综述一、控制权的产生及内涵1932年伯利和米恩斯指出,随着现代股份公司股权分散、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现状的出现,使公司的控制权事实上落到公司经营者手中,出现了所谓的“经理革命”。
由此公司控制权问题开始引起理论界的重视。
伯利和米恩斯认为,控制权是通过行使法定权力或施加影响,对大部分董事有实际的选择权;德姆塞茨认为,企业控制权“是一组排他性使用和处置企业稀缺资源(包括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权利来”。
我国学者周其仁认为,企业控制权就是排他性利用企业资产,特别是利用企业资产从事投资和市场营运的决策权。
而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则罗列了监控者(即剩余索取者或所有者)的剩余权力:他可以独立于其他所有者的合同,而与他们进行合同再谈判。
自从格罗斯曼、哈特和莫尔等人提出不完全合同理论后(以下简称为GHM理论),对企业控制权研究的重心开始转向剩余控制权。
格罗斯曼和哈特最早明确提出剩余控制权的概念,并用剩余控制权来定义企业所有权即产权。
哈特认为“剩余控制权是资产所有者可以按任何不与先前合同、习惯或法律相违背的方式决定资产所有者的权利”。
我国学者杨瑞龙、周业安等将剩余控制权理解为企业的重要决策权。
二、控制权的来源1.物质资本。
完全合同理论框架下的标准委托代理理论先假设控制权来源于所有权:委托人提出一个合同安排,由代理人选择接受或不接受,即便代理人有信息优势和机会主义倾向,委托人总可以通过对代理人的激励与约束相容,促使代理入朝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目标而付诸行动。
委托人对合同(交易)的控制权自然源于其对物质资本的所有权。
哈特和莫尔的不完全合同理论也认为,“由于合同不完全,所有权是权力的来源”,而且“对物质资产的控制权能导致对人力资产的控制权”。
我国学者张维迎从风险、监督的难易程度论证了“资本雇用劳动”的逻辑,证实了企业的控制权来自物质资本。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指出在企业的团队生产中,为减少成员偷懒而实施有效监督的监督者特权,源于他是剩余索取者,是物质资本的所有者。
公司控制权溢价理论及实证研究综述
存在代理 成 本 和 监 督 成 本 高 昂 的 问 题 不 易 得 到 纠
该方法由于测量简 单 方 便,在 目 前 的 实 证 研 究 中 得
在公司收购中的收 购 公 司 管 理 层 在 出 价 收 购 时,由
正,所以最终结果是 收 购 公 司 的 股 东 实 际 上 受 到 了
剥削,因此该理论又称为剥削公司股东论. ①
部分,认为在公有制条件下,控制权收益由在职经理
或相关的政府官员占有,货币收益归于“全体人民”,
尽管在职经理和官员对货币收益拥有相当的事实上
的占有权,但这种事 实 上 的 占 有 只 能 通 过 控 制 权 来
— 61 —
实现,失去了控制 权,就 失 去 了 一 切,而 不 仅 仅 是 控
购公司管理者个人 的 动 机 和 行 为 有 很 强 的 关 联 性,
业已形成了日趋 成 熟 的 理 论 体 系. 相 对 而 言,目 前
对公司机会的利用、利 用 内 幕 交 易 所 获 得 的 全 部 收
我国公司控制权溢 价 研 究 正 处 起 步 阶 段,理 论 研 究
益、过度报酬和 在 职 消 费 等. 在 公 司 控 制 权 收 益 的
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实证研究也有待于进一步丰富.
究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基础.
集团所拥有,控 制 权 具 有 市 场 价 值. 公 司 控 制 权 收
由于伯勒和米恩斯在公司控制权研究上具有开创性
与国外公司控制权收益概念由主流经济学家提
的领导作用,受其结论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传
出所不同,国内经济 学 家 们 并 没 有 对 控 制 权 收 益 给
统的公司治理理论将研究重点锁定在资产的索取权部
能分享的利益.虽然不同的控制权收益概念界定的
公司控制权理论概述
公司控制权理论概述公司控制权理论是研究公司权力结构和控制机制的学科。
它关注公司内部权力的分配、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关系以及管理者行为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公司控制权理论的发展源于20世纪初期,随着公司治理理论的兴起而逐渐发展完善。
以下是对公司控制权理论的概述。
1.公司控制权的定义:公司控制权是指企业内部关键经营决策的管理权力。
它直接关系到公司的战略方向、资源配置、决策过程以及董事会的组成等方面。
控制权的分配决定了公司内部各方之间的权力关系,包括股东、管理层、董事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
2.控制权的重要性:控制权影响公司内部权力结构和治理机制的有效性。
控制权的分配不平等可能导致资源的侵占、代理问题以及决策过程的不公平。
同时,控制权的集中还可能导致公司决策的僵化、创新能力的衰退以及公司绩效的下降。
因此,充分理解和优化控制权的分配是公司治理的重要课题。
3.公司控制权的理论模型:(1)股东控制理论:股东控制理论认为公司控制权应该由股东集中持有,以保护股东权益,确保公司管理层的行为符合股东利益。
这种模型下,股东拥有多数股权,具有对公司重大决策的控制权。
(2)管理层控制理论:管理层控制理论认为公司控制权应由管理层掌握,因为他们拥有更充分的信息和专业知识,能够更好地管理公司。
这种模型下,管理层相对股东具有更多的决策权和资源配置权。
(3)利益相关者控制理论:利益相关者控制理论认为公司的控制权应当平衡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
它将公司视为一个社会系统,不仅考虑股东和管理层的权益,还要关注其他利益相关方如员工、供应商、客户等的利益。
4.控制权转移和交易成本:控制权的转移涉及到交易成本的问题,包括相关的监管法规、信息不对称、交易媒介的选择等。
在公司的控制权转移过程中,股权交易、合并收购、管理层变动等都会产生一定的交易成本。
有效地管理和降低交易成本对于控制权的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5.控制权和公司绩效的关系:控制权的分配和公司绩效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公司控制权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公司控制权是指对公司重大决策、经营管理和资产处置等方面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能力。
在我国,公司控制权法律规定涉及公司法、证券法、合同法等多个法律法规。
本文将从公司控制权的定义、法律特征、法律规制以及相关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公司控制权的定义公司控制权是指对公司重大决策、经营管理和资产处置等方面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决策权:对公司经营、投资、融资、分配等重大决策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能力。
2. 管理权:对公司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能力。
3. 资产处置权:对公司资产处置、转让、抵押等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能力。
三、公司控制权的法律特征1. 主体性:公司控制权的主体为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
2. 决定性:公司控制权对公司重大决策、经营管理和资产处置等方面具有决定性影响。
3. 相对性:公司控制权受到法律、行政法规、公司章程等规定的限制。
4. 动态性:公司控制权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可能发生变化。
四、公司控制权的法律规制1. 公司章程规制公司章程是公司组织的基本法律文件,对公司控制权具有约束力。
公司章程应当明确规定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在公司控制权方面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2. 法律法规规制(1)公司法:公司法规定了公司组织形式、公司设立、公司治理、公司解散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对公司控制权具有约束力。
(2)证券法:证券法规定了证券发行、交易、监管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对公司控制权具有约束力。
(3)合同法:合同法规定了合同成立、效力、履行、变更、解除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对公司控制权具有约束力。
3. 监管机构规制(1)证监会:证监会负责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包括对公司控制权的监管。
(2)国资委:国资委负责对国有控股公司进行监管,包括对公司控制权的监管。
五、公司控制权的相关法律责任1. 股东责任(1)违反公司章程规定,滥用公司控制权的股东,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项目制一个“控制权”理论视角
项目制一个“控制权”理论视角一、概述随着现代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复杂化,项目制作为一种灵活、高效的组织方式,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随着项目制的普及,其内部的控制权分配与管理问题也逐渐显现。
本文旨在从“控制权”理论的视角,深入剖析项目制中的控制权分配及其影响,以期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组织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项目制和“控制权”理论进行简要介绍,明确研究背景和核心概念。
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详细探讨项目制中控制权的分配方式、影响因素及其对项目执行效果的作用机制。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项目制中控制权分配与管理的现实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本文将总结研究成果,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 项目制的定义与背景项目制作为一种管理与运作模式,其核心在于以项目为基本单元,通过明确的目标设定、时间规划、资源调配及责任分配,来实现特定任务的高效执行与成果交付。
这一概念在众多领域,如工程、科研、管理咨询、公共服务等得到了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组织应对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重要手段。
项目制,简而言之,是指将一项具有特定目标、时限和预算约束的任务,转化为一个独立、临时且有明确生命周期的“项目”,并围绕该项目组建专门团队,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论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直至项目目标达成或项目结束。
项目制强调目标导向、跨部门协作、阶段性和创新性,旨在通过结构化的流程管理,确保项目的高效执行和预期成果的实现。
项目制的兴起和发展与当代社会的诸多变革密切相关。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和技术革新日新月异,企业与组织面临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快速变化的技术需求以及多元化的客户需求,传统的职能型组织架构往往难以迅速响应这些挑战。
项目制以其灵活的资源配置方式、敏捷的决策机制和对创新的鼓励,适应了这种快速变化的需求。
公共政策与社会治理领域的改革也推动了项目制的应用。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在实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福利改善、环境保护等涉及多元利益主体、跨部门协作的任务时,发现项目制能够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提高执行效率,同时通过明确的项目目标与绩效评估机制,增强透明度与公众问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Theory of Control Right of Capital Structure)1 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简介2 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的主要模型3 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的评析4 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的缺点[1]5 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的借鉴意义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简介195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莫迪格莱尼和米勒共同发表的著名论文《资本成本、公司融资和投资理论》认为,在“完善资本市场”这一假设条件下,如果不考虑公司所得税,则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无关[1]。
这就是著名的“无关性定理”,简称MM理论。
在现实中,MM理论的假设条件是不存在的,因此资本结构不可能是无关紧要的,肯定会影响公司价值。
MM理论揭示了公司融资决策中最本质的关系——经营者的目标及行为与投资者的目标及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人们继续深入地研究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提供了一般性指南或参照系,从而成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奠基石。
许多经济学家沿着MM理论开辟的道路,探讨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取得了许多创造性的理论成果。
其中,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是詹森和麦克林率先提出的资本结构契约理论[2]。
经过近3O年的发展,该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资本结构激励理论、信息传递理论和控制权理论。
这三种理论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将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相联系,分析资本结构如何通过影响公司治理结构来影响公司价值。
MM理论把公司收入流外在于资本结构,认为不同融资方式的区别仅在于它们对公司收入流的索取权不同(如债权人获得固定利息,股东获得剩余收入)。
而资本结构契约理论则认为,资本结构不仅规定着公司剩余索取权的分配,而且规定着公司控制权的分配。
资本结构的激励理论和信息传递理论仅考虑了前一个方面,而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则着重考虑了后一个方面。
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是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们在财务合约不完全的情况下研究企业资本结构选择与控制权安排提供了一种新的且最有力的分析工具。
近几年来,资本结构的控制权理论倍受学术界的重视,发展十分迅速,对研究和解决公司制度安排和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的主要模型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就是以融资契约的不完全性为研究起点,以公司控制权的最优配置为研究目的,分析资本结构如何通过影响公司控制权安排来影响公司价值。
该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末产生以来,其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十分活跃的一个领域,取得了许多创造性的理论成果。
如何对这些理论成果加以概述,经验表明,最好的方法是能够说明这些理论的发展脉络,即一种理论模型的产生是如何突破并丰富原有的理论模型。
本文将按照各种理论模型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年代顺序,对下列主要理论模型加以综述:1、哈里斯—雷维吾模型这是最早研究资本结构如何影响公司控制权分配的理论模型之一。
该模型研究了投票权的经理控制、负债与股权的比例和并购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公司现任经理可以通过提高其持股比例来增大其投票权,从而增强其对公司并购计划的控制能力。
为此,假设经理既可以通过其持有股份获得股权收益,又可以通过其控制权获得私人收益。
在这种假设下,由于现任经理及其竞争对手经营企业的能力不同,公司价值取决于并购市场的竞争,而这种竞争又要受到现任经理持股比例的影响。
因此,这就存在一个权衡取舍的问题:一方面随着现任经理持股比例的提高,现任经理掌握公司控制权的可能性就会增大,从而其收益也会增大;另一方面如果现任经理的持股比例太高,企业价值及经理股份价值就会减少,因为更有能力的潜在竞争者成功的机会变小,可能造成公司活力萎缩。
现任经理的最优持股比例便是他掌握控制权所带来的私人收益(或失去控制权后的利益损失)同其持有股份的价值损失(或增加的破产可能性)相权衡的结果。
这种权衡的结果实际上可以通过选择最优的负债水平来达到。
可见,资本结构的选择既会影响经营者的持股比例及控制权,也会影响并购市场的竞争[3]。
2、斯达尔兹模型与上述哈里斯—雷维吾模型十分相似,也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经理控制权与公司并购之间的关系上。
但是,两者也有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目标函数上:哈里斯—雷维吾模型是以经理人员的期望效用最大化为目标来确定最优控制权结构,而斯达尔兹模型则是以投资者的期望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来确定最优控制权结构[4]。
3、阿洪—博尔顿模型上述两个模型虽然都探讨了资本结构选择与公司控制权安排之间的关系,但是都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公司控制权的不同安排实际上是不同的契约安排。
因此,在研究资本结构选择与公司控制权安排之间的关系时,要考虑公司控制权的契约本质。
阿洪—博尔顿模型朝这方面迈进了一步。
阿洪—博尔顿模型运用不完全合同理论,对经理人员(只有技术而没有资金)与投资者(只有资金而没有技术)之间的最优控制权安排进行了研究。
该模型假设某公司可以获得一种可证实的并可在合同中明确规定的货币收益y,但经理人员可以获得一种不可证实的且又不可转移的私人收益t,从而导致单纯追求货币收益的投资者与同时追求货币和私人收益的经理人员之间的利益冲突。
为了抑制这种利益冲突,实现总收益(y+t)最大化,最优的控制权结构应该是:如果货币收益(或经理人员的私人收益)与总收益之间是单调递增关系,那么投资者(或经理人员)单边控制便可以实现社会最优效率;如果货币收益或私人收益与总收益之间不存在单调递增关系,那么控制权相机转移将是最优的,即经理人员在公司经营状态好时获得控制权,反之投资者获得控制权。
其中:“控制权相机转移”的思想是该模型的核心,它关注到了破产机制在债务契约中的作用[5]。
4、哈特模型阿洪—博尔顿模型虽然抓住了控制权最优安排的关键方面—“控制权相机转移”.但是这种控制权的转移是随机的,或者是以一种可证实的状态(如收入、利润水平等)的现实为条件,而不是以无力偿还债务本息为条件。
哈特模型不仅吸收了阿洪—博尔顿模型的“控制权相机转移”这一创建性思想,而且还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阿洪—博尔顿模型。
哈特模型在契约不完全的条件下,引入“公司持续经营与公司被清算”的矛盾,研究了最优融资契约和相应的最优控制权结构,并得出了三个重要结论:一是如果融资方式是发行带有投票权的普通股,则股东掌握控制权;二是如果融资方式是发行不带有投票权的优先股,则经理人员掌握控制权;三是如果融资方式是发行债券和银行借款,则控制权仍由经理人员掌握,但前提是按期偿还债务本息,否则(即出现了破产),控制权就转移到债权人手中。
此外,该模型还注意到了短期债务具有控制经理人员道德风险的作用,而长期债务(或股权)具有支持公司扩张的作用,因此认为最优资本结构要在这两者之间加以权衡[6](P322—370)。
5、拉里夫曼模型上述几种模型基本上都是研究两种基本的融资工具(债券/股票)对公司控制权安排的影响,而未解释各种融资工具的具体形式(如可转换债券、股票优先认购权债券等)对公司控制权的影响。
拉里夫曼模型在这方面进行了探讨。
拉里夫曼模型通过对可转换债券混合所有权与标准债务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在发行可转换债券的情况下,创业资本家在有关控制权转移方面进行重新谈判不可能成功时,有最优激励去提高努力水平,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加他的支付,而且可以提高他可转换权行使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设计一个适当的可转换债券可使企业家在混合所有权下更加努力和选择正确行为。
所以,在资本市场多变的经济环境中,选择可转换债券等具有期权性质的公司债券对于有效安排公司控制权,改善委托代理关系有着较大的影响。
应该指出的是,经济学家和财务理论专家不仅提出了上述理论模型,而且还使用大量经验数据实证了这些理论模型。
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的评析虽然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发展的时间不长,但它对推动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和控制权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主要表现在[7]:1、深化了对资本结构本质属性的认识资本结构的激励理论和信息传递理论虽然分别解释了资本结构具有激励作用和信号显示作用,但都未说明为何特定的资本结构决定着特定的控制权结构,或者不同的控制权结构要有相应的资本结构。
这是因为它们所基于的分析框架是完全合同,所以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设计最优合同来避免再谈判和克服当事人的机会主义行为。
然而,在现实中合同的完全性假设是不存在的,因此这两种理论使我们对资本结构的理解不可能有实质性的进展。
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在不完全合同的分析框架中,深入到融资契约的内部,研究资本结构选择与公司控制权安排之间的关系,使我们对资本结构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
至少认识到:资本结构本质上是一种契约要求权结构,不仅规定着公司剩余索取权的分配,而且规定着公司控制权的分配;在融资契约中赋予投资者控制权可以限制内部人的私人收益,维护投资者的收益权,从而弱化投资者的参与条件;公司控制权具有状态依存性,即能够相机转移。
2、真正地把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有机联系在一起公司治理结构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是如何在各产权主体之间最优地分配公司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
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以融资契约的不完全性为研究起点,以公司控制权的最优安排为研究目的,研究公司控制权如何在经营者、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最优分配。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像该理论很好地把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从该理论中,我们不仅认识到资本结构对公司治理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认识到最优的公司治理结构不是某种单纯的“单边治理”,而是具有“控制权相机转移”之特征。
3、使现代资本结构理论有了更加坚实的微观基础由于资本结构的控制权理论所建立的假设条件——合同的不完全性更贴切现实,使该理论大大深化了对资本结构的认识,而且能够很好地把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这就表明,资本结构的控制权理论深入到融资契约的内部。
分析资本结构的形成机理就更加符合当事人现实的行为过程,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此外,资本结构的控制权理论还拓展了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研究和应用的范围。
例如,可以运用它来分析公司并购、重组和清算等活动中的控制权与资本结构的配置问题。
4、批判性地发展了企业契约理论从理论渊源来看,资本结构的控制权理论是在交易费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企业契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同时又批判性地发展了企业契约理论。
这不仅表现在它区分了剩余收入权与剩余控制权,对交易费用理论提出了一种正式而规范的分析模型,而且还表现在它找到了科斯定理中配置资源的“权威”,指出了企业合并中也有费用,使企业边界的界定更加清晰,为企业契约理论提供了规范化分析企业所有权结构(不同的合并类型)的工具,等等[8]。
但是,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或者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