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

合集下载

三大行书的认识

三大行书的认识

三大行书的认识
行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其字体特点是以笔锋的变化为主要表现手法,线条较粗,笔画浓重,笔画之间有明显的连贯关系。

行书分为楷行、草行、隶行三大类,对于熟悉这门艺术的人来说,三大行书都有着不同的韵味和表现方式。

首先是楷行,这种字体慷慨、舒展而稳重,意蕴深厚。

楷书是一种正式的官方写法,也是最为常见的书法字体。

乍一看之下,它似乎十分简单,但实际上却要求非常高的功力与技巧。

楷书更注重结体与笔画的规范性,具有端庄大气、刚中有柔的特质,能带来高贵、沉稳的感觉。

其次是草行,草书飘逸豪放,速度快、字形变化大、筆劃簡略,其笔画的外形像草的轻藐和随性。

草书的书法技巧灵活、神韵激昂、刚柔相济,感性而不受束缚,富有生命力的境界。

它生动跳跃,明快有力,表现出极富活力与动感的艺术特色,是表达书法家独特个性和情感的途径之一。

最后是隶行,这种字体对于写字者的技巧和功力要求极高,隶书的笔画紧凑而有神韵,颇具规矩和秩序。

隶书结体面貌平稳而流畅,拙劣的墨笔却能构成深邃的文意,又使人感到庄重和严谨,体现出一种气韵高雅的感觉。

隶书在石刻、书碑上应用广泛,其正统性和古朴风格备受赞赏与推崇。

三大行书各有侧重,楷书则是最常用最正式的书法字体,草书追求情意和自由,而隶书则是最具古朴与庄重感的书法字体,选择不同行书,也往往是书法家根据作品的特点和情感背景做出的自我表达。

在学习和欣赏书法过程中,多了解这三大行书的不同特点,对于提升我们的美学和文化素养也有极大的益处。

三大行书赏析

三大行书赏析

魏晋以来文人书法流派的结晶
王羲之初学卫夫人,后博采众家之 长,楷书学钟繇,草书学张芝,又遍习蔡 邕、曹喜、梁鹄、张昶等书,精研体势, 增损古法,遂臻于神妙。
魏晋风度的真实写照
魏晋间,名士多为文学艺术名流,其作情 真、自然,如出水芙蓉,一反错彩镂金之俗美, 右军之书清洒飘逸,一反隶书之厚重之气。 魏晋之风,可谓人文自觉之肇始,思想解放 发端也。
《黄州寒食帖》之由来
《黄州寒食诗》帖作于元丰五年,是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
“乌台诗案”,谪居湖北黄州后的代表作。此时,苏轼“幅贝芒 履,与田父野老相从溪间”。第二年(元丰四年),故友马正卿 为苏轼请得城东营防废地数十亩,苏轼垦荒建室,耕食其间,自 号“东坡居士”,诗中自叙来黄州三年,生活清苦,每为寒食,
《兰亭序》解读
该贴用行书写成,有几处还有涂改的痕迹,写得极 其自然潇洒。《兰亭序》全篇28行,共计324字,布局 参差错落,点划相应,气脉相通。总之,《兰亭序》全 篇章法自然,结构精致,潇洒飘逸,一气呵成,它集中 体现了王羲之所创造的书法新面貌,并代表他最高的行 书之造诣。唐代被太宗巧取豪夺,随葬于昭陵,今人看 到的为唐人冯承素摹本,即神龙本。
你知道我们现在所修习 的楷书有哪几种吗?
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 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 楷书四体,他们是:唐朝欧阳询(欧体) 、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 体) 、元朝赵孟頫(赵体)。
与高尚的人格契合, 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范。
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 其端言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逾久 而逾可爱也。 ——欧阳修
上述三大行书法帖,因其辞、书皆佳 ,且均为文稿草稿,情切意真。曹宝麟谓 :“他们正是在无心于书的创作状态下任 情恣性地挥洒,才不期而然地达到了最佳 的感人效果”。“天下三大行书”,这一 推崇世无间言。

书法三大帖

书法三大帖

书法三大帖
书法三大帖通常指的是中国书法史上公认的行书三大名作,它们分别是:
1. 王羲之《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这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创作的行书作品,记述了他与友人在会稽山阴兰亭聚会的情景。

原迹已失传,但后世有许多临摹本流传。

2. 颜真卿《祭侄文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为纪念在安史之乱中壮烈牺牲的侄子颜季明所写的祭文,其书法情感深沉,笔意悲愤,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3.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或称《寒食帖》):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被贬至黄州时,在寒食节期间所写的一首五言古诗和一首七言律诗的手稿,笔法纵逸豪放,情随笔转,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这三件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具有极高的地位,不仅因为作者的艺术成就,还在于每一件作品都深刻地体现了作者当时的情感状态与人格魅力,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历程中的瑰宝。

《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三大传世行书究竟美在哪?

《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三大传世行书究竟美在哪?

《兰亭序》《祭侄⽂稿》《寒⾷帖》,三⼤传世⾏书究竟美在哪?“上古结绳⽽治,后世圣⼈易之以书契。

”结绳到书契,⽂字出现了,⼈类可以⽤更精确的⽅法记录事件,可以⽤更细微深⼊的⽅式述说复杂的情感。

可以记录形象,也可以记录声⾳。

可以⽐喻,也可以假借。

天地为之震动,神⿁夜哭,竟是因为⼈类有了⽂字,开始懂得学习书写和记录⾃⼰的⼼事了。

书法艺术的孕育我们知道,⾄少在新时代晚期的陶器上,初民的线条表现⼒便很强了。

从审美的⾓度说,这⼀类漂亮的线条已经孕育着⼀个伟⼤的胎⼉——书法艺术。

汉字产⽣后,线条的随意性便由线条的组织性来约束和替代,线条在按照字形去组织字的同时还要“好看”。

其中的潜在意识,正是书法艺术美感的渐积过程。

三千年来,书体⼏变,书风⼏变,但书法仍是书法。

这种超稳定的历史现象,原因固然⼗分复杂,其中最重要的⼀条便是民族审美思想的稳定性决定了书法持久不衰的⽣命⼒。

当然,我们也完全可以反向推理:书法⽣命⼒是⽀撑民族审美思想稳定的梁柱与基⽯。

“书以字存,字以书活”,两者密不可分。

⾃秦、汉以降,书法艺术意识开始注⼊书写,其后书风⼤盛,当代也未减其势。

也许有⼈会说,篆刻中秦印字形结构和章法变化较多,线条瘦削劲利,充满跳动感,个性浓厚,不易复制;⽽汉印则共性规律性更强,线条也趋“标准化”,所以更易于复制和传播。

历史表象难掩艺术本质,表⾯看来,书法和篆刻的发展轨迹似乎是逆向⽽动的两列⽕车。

⼀个以笔代⼑,以柔克刚;⼀个以⼑为笔,⽯⾛龙蛇。

结果是天籁⽂章总是在技近乎道与道器合⼀的平衡中产⽣。

⾄于“写字”时使⽤的⼯具和材料的不同⼤可忽略不计。

篆、⾪从实⽤领域退出后,却“迁居”到书法艺术中“落户”了。

汉后,以甲⾻、钟⿍、秦篆、汉⾪为书者不胜枚举,⽽在实⽤中,今天还有谁⽤这些古⽂字去写信、作⽂、拟报告呢?所以,仅以⽂字学的理论来做书法艺术的批评原理是错的。

书法艺术不排除可读性,但可读性不是书法的精髓;作为艺术,可赏性才是它的⽣命。

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

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

中国书法史上有三大行书,被称为天下三大行书,分别是《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

下面爱书法的为大家带来天下三大行书的介绍与书法鉴赏。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请了谢安、孙绰等41位名士贵族,来到绍兴郊外的兰亭。

众人在举行修禊仪式后,在兰亭下的溪水两旁席地而坐。

雅士们将酒杯放在溪水中,杯子顺流而下,遇到障碍,停到谁的面前谁就要写诗助兴,吟不出诗的就被罚酒。

这次聚会,共成诗37首。

微醉的王羲之在众人的簇拥下,提笔作序,他乘兴写道: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序》点击查看大图《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信手拈来、挥洒自如,笔法遒媚飘逸、浑然天成,全帖二十个“之”字、八个“以”字、七个“不”字,反复出现,却各具奇妙而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

据说王羲之后来多次重写此帖,均不如初作满意,遂感叹道:“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兰亭修禊两年之后,王羲之因与扬州太守王述有矛盾,便在父母墓前发誓辞官,从此退隐田园。

王羲之一生作品丰厚,这篇随手写下的《兰亭序》,因其情感与书法水平的自然流露,而被奉为“登峰造极,风神盖代”的宝书。

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

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

”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

《兰亭序》不仅以书法优美著称,也是著名的文学作品。

王羲之在《兰亭序》中以充满诗意的优美语言,追忆春天的氛围和友朋陶醉于自然之中的安逸。

随之笔锋一转,欢聚转瞬即逝,抒发了好景不长、死生无常的感叹。

千百年来,人们喜欢《兰亭序》,不仅是喜欢王羲之飘逸的笔法,更喜欢文章里描绘的自由精神世界,茂林修竹,曲水流觞,无拘无束。

那天的兰亭雅集,也成为中国文人的一种终极生活态度,被后人所长久地向往。

《兰亭序》真品一直保存宫中,梁朝战乱流落民间。

我国十大行书前10名

我国十大行书前10名

我国十大行书前10名天下十大行书分别为: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天下第二行书——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三行书——北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天下第四行书——东晋王珣《伯远帖》天下第五行书——五代杨凝式《韭花帖》天下第六行书——唐柳公权《蒙诏帖》天下第七行书——唐欧阳询《张翰思鲈帖》天下第八行书——北宋米芾《蜀素帖》天下第九行书——北宋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天下第十行书——北宋李建中《土母帖》1. 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或称《兰亭集序》,又称《禊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被后世尊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原本已不存,现均为其摹本。

《兰亭序》用笔提按分明,既有藏锋又有露锋,流美而不轻浮,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行与行之间的距离有宽有窄,章法自然,气韵生动,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兰亭序》唐代临摹墨迹本有虞世南、褚遂良的临本和冯承素的摹本,其中以冯承素摹本最为有名,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又称为“神龙本”或“神龙兰亭”。

这件冯承素摹本纵24.5厘米,横69.9厘米,纸本行书,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趋紧,然前后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优于其它摹本。

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时出贼毫、叉笔,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

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帖摹临结合,显得自然生动,并具一定的“存真”的优点,在传世摹本中最称精美,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风神,为接近原迹的唐摹本。

在王羲之无真迹存世的情况下,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最佳摹本,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祖籍山东琅琊(山东临沂),东晋杰出书法家,世称“王右军”,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楷、行、草、隶、八分、飞白、章草俱入神妙之境,成为后世崇拜的名家和学习的楷模,有“书圣”之称。

天下三大行书赏析

天下三大行书赏析

天下三大行书赏析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寒食帖》,被后人誉为“天下三大行书”。

行书追求书写时的即兴,不受控制的情感流露。

其实“天下三大行书”呈现给我们还是三种境界,三种人生,虽说都是即兴之作,却最真实的传达出了最真实的自己。

《寒食帖》局部苏轼的文章写得一等一的好,20岁就声震朝野,但他却不懂得收敛自己,后因为乌台诗案关了监狱。

黄州之贬,使这个天真的苏轼,变成了老练的东坡。

“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正是苏轼在人生最落寞的时候写的。

45岁这一年,苏轼仕途不顺,被贬黄州,生活上拮据无靠,团练副使仅是个八品小官,俸禄微薄,生活窘迫,不足以养家。

《寒食帖》是他谪居第三年的一个寒食节,刚好遇到雨天,连月不停的雨季,海棠先是盛开,又在血风腥雨中凋败,如脂如雪的海棠,最终却飞落泥沼。

苏轼心中顿生悲凉,于是,提笔写了这首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字字凄凉,《寒食帖》写的可谓炉火纯青,情感波澜起伏,特别是“哭涂穷”这三个字,字形猛然放大,突兀地出现在读者而前,产生令人心惊胆战的视觉冲击力。

在这里他写到了伤久雨、伤贫困到伤贬谪之悲,但苏轼并不是一个脆弱之人,被贬黄州时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透露出东坡在面对如此凄凉环境下,坦然面对人世风雨的镇定。

他的心胸像一片大海,对风雨变化虽敏感,但总体上仍摇之不浊,处惊不变,失意淡然,任天而动,坦然行世。

林语堂先曾评论苏轼:“总之,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指苏轼)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天下三大行书

天下三大行书

永乐九年的兰亭雅集,王羲之趁着酒兴,用鼠须笔和蚕茧纸一气呵成《兰亭序》,后被列为“天下行书第一”。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文字开始时还是明媚的,是被阳光和山风洗濯后的通透,是呼朋唤友、无事一身轻的轻松,但写着写着,调子却陡然一变,文字变得沉痛起来,真是一个醉酒忘情之人,笑着笑着,就失声痛哭起来。

那是因为对生命的追问到了深处,便是悲观。

这种悲观,不再是对社稷江山的忧患,而是一种与生俱来又无法摆脱的孤独。

《兰亭序》寥寥324字,却把一个东晋文人的复杂心境一层一层地剥给我们看。

于是,乐成了悲,美丽成了凄凉。

实际上,庄严繁华的背后,是永远的凄凉。

打动人心的,是美,更是这份凄凉。

唐太宗之喜爱《兰亭序》,一方面因其在书法史的演变中,创造了一种俊逸、雄健、流美的新行书体,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书法的最高水平。

赵孟頫称《兰亭序》是“新体之祖”,认为“右军手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但主要还是因为它写出了这份绝美背后的凄凉。

我想起扬之水评价生于会稽的元代词人王沂孙的话,在此也颇为适用:“他有本领写出一种小品文选刊26天下三大行书□祝勇凄艳的美丽,他更有本领写出这美丽的消亡。

这才是生命的本质,这才是令人长久感动的命运的无常。

它小到每一个生命的个体,它大到由无数生命个体组成的大千世界。

他又能用委曲、吞咽、沉郁的思笔,把感伤与凄凉雕琢得玲珑剔透。

他影响于读者的有时竟不是同样的感伤,而是对感伤的欣赏。

因为他把悲哀美化了,变成了艺术。

”苏东坡《寒食帖》,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三”,因此广为人知。

自元丰三年抵达黄州,苏东坡就被一个又一个的困境压迫着,以至于在到黄州的第三个寒食节,他在凄风苦雨、病痛交加中写下的《寒食帖》,至今让我们感到浑身发冷。

时隔九个多世纪,我们依然从《寒食帖》里,目睹苏东坡居住的那个漏风漏雨的小屋:“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不仅苏东坡的人生千疮百孔,到处都是漏洞,连他居住的小屋都充满漏洞。

天下三大行书

天下三大行书

什么是“天下三大行书”?(所属类型:毛笔书法)天下第一行书——晋·王羲之《兰亭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赏鉴:《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书于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

纸本,行书,纵24.5厘米,横69.9厘米,共28行,324字。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后南迁至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故世称王右军。

王羲之少从卫夫人学书,及长又师法钟繇、张芝、李斯、蔡邕等人,博采众长,终成大家。

他突破了隶书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

其书法潇洒飘逸,圆转如意,与魏晋士风相表里。

古人赞之曰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妙譬。

《兰亭序》是王羲之书法作品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永和九年,暮春三月,正是上巳之日,王羲之与好友谢安、孙绰、支道林等41位当地名士齐聚山阴兰亭,举行“修禊”(fúxì)之会。

众人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情怀,汇为《禊帖》,并公推王羲之为此诗集作序。

三大行书书法帖

三大行书书法帖

三大行书书法帖三大行书书法帖之《兰亭集序》《兰亭序》简介: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被世人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祈福消灾的古老风俗),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则为他们的诗写序文手稿。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

存世唐摹墨迹以“冯承素神龙本”为最著,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兰亭序》真迹何在?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

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

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

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兰亭集序》。

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

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

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

"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兰亭集序》真迹。

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

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兰亭集序》真迹,随即将其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诏书"。

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然后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

智慧树知到《书法创作与欣赏》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书法创作与欣赏》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书法创作与欣赏》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知到《书法创作与欣赏》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审美标准:A:点画美B:结构美C:章法美D:风格美正确答案:点画美,结构美,章法美,风格美2、以下哪家思想主张“致虚极,守静笃”:A:儒家B:道家C:佛家D:基督教正确答案:道家3、《说文解字》作者许慎是哪个时期人:A:东汉B:西汉C:西晋D:东晋正确答案:东汉4、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字体是:A:篆书B:章草C:行书D:隶书正确答案:行书5、现存纸本《兰亭序》是东晋王羲之的真迹。

A:对B:错正确答案:错第二章1、根据笔豪的材料划分,毛笔可以分成哪几类:A:软毫笔B:硬毫笔C:狼毫笔D:兼毫笔正确答案:软毫笔,硬毫笔,兼毫笔2、“尖”“圆”“齐”“健”称之为毛笔的:A:“四德”B:特色C:“四类”D:品质正确答案:“四德”3、优质墨表现在质细、胶轻、、声清。

A:材质轻B:材质重C:色黑D:声浊正确答案:色黑4、哪种纸最适宜书法的书写与创作:A:生宣B:素描纸C:复印纸D:白板纸正确答案:生宣5、端砚产于:A:徽州B:烟台C:景德镇D:肇庆正确答案:肇庆第三章1、“常令笔心在笔划中行”强调的是哪种笔法:A:侧锋B:中锋C:回锋D:藏锋正确答案:B2、起笔逆入取势,有虚实之分,中间运笔过程不一笔直过,转弯转折处要蓄势,收笔同样有虚实之分,说明了书法用笔要注意:A:逆、顺、虚、实B:蓄势C:取势D:起笔逆入正确答案:A3、“因字立形、分清主次”,每个字的结体、结字的规律指的是:A:结构法B:笔法C:章法D:墨法正确答案:A4、哪种书写品式挂在厅堂的正中间,彰显大方、宽展而堂皇,在书法的所有品式中最常见、最难把握:A:中堂B:楹联C:横批D:斗方正确答案:A5、一般铃印在作品靠右边线起首,或第一字与第二字之间,属于闲章的一种,也叫:A:朱文B:白文C:姓名章D:引首章正确答案:D第四章1、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是:A:篆书B:甲骨文C:金文D:纸草文正确答案:B2、秦统一六国之后用于书写诏书等匹配皇帝的专用字体是:A:金文B:隶书C:小篆D:大篆正确答案:C3、“楷书之祖”是指:A:钟繇B:王羲之C:欧阳询D:颜真卿正确答案:A4、在中国书法史上,被视为天下三大行书的是:A:王羲之《兰亭序》B:颜真卿《祭侄文稿》C:苏轼《寒食帖》D:黄庭坚《松风阁》正确答案:ABC5、何绍基是哪个朝代的书法家:A:清代B:明代C:民国D:宋代正确答案:A。

天下十大行书(图文释文)

天下十大行书(图文释文)

天下十大行書(图文释文)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释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认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以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以外。

虽弃取万殊,静躁不一样,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事过境迁,感触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遗迹,犹不可以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先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古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何尝不临文嗟悼,不可以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文雅。

《兰亭序》是王羲之47 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汇聚兰亭的盛游之事。

全篇写的冷静娴和,气盛神凝。

被后代学书者尊敬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合计三百二进制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构造、变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做作的印迹。

这样的鉴于资质超群,元勋力深沉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 ,的确当之无愧。

兰亭书法,切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雅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文质彬彬”。

“内恹” 的笔法着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短;在书写技巧上包括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

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

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平作为权衡其传统功力的尺度。

《兰亭序》不愧为博涉众美的经典之作,读其文、赏其书、品其趣,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王羲之 (303—361,一作 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 (今山东临沂 )人,后徒居山阴 (今浙江绍兴 )。

天下三大行书

天下三大行书

天下三大行书行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字体,以其狂草而奔放的风格广受喜爱。

而在行书中,天下三大行书更是被誉为行书界的顶峰之作,它们分别是“颜真卿行书”,“柳公权行书”和“欧阳询行书”。

这三位书法家各自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传世之作,成为行书艺术的巅峰之作,影响了几百年来的后人。

颜真卿行书颜真卿(709年-785年),唐代与欧阳询、柳公权被并称为“唐三家”,被尊为行书的鼻祖。

他的行书以拓草为基础,结构严谨而有力,筆劃蓋大都是高低错落,曲线流动,极富变化。

他的行书作品中最有名的是《颜勤礼碑》、《颜勤礼碑后碑》和《颜勤礼碑侧碑》。

这些碑石雕刻的作品有独特的气势和艺术价值。

颜真卿行书以其雄浑厚重的特点而著称,堪称行书中的巅峰之作。

他的字体偏于狂草,线条流畅有力,笔画饱满,有着异常沉稳的气势。

颜真卿行书开创了行书古朴豪放的风格。

他的行书作品在书法界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誉为“欧、柳、颜,一代天骄”。

柳公权行书柳公权(778年-865年),唐代书法家,与欧阳询和颜真卿并称为盛唐时期的三大书法家。

柳公权的行书作品形态简洁,线条流畅,草势奔放,笔划丰满。

他的行书作品中较有名的有《庄子明堂碑》、《唐武宗碑》和《唐明堂坛碑》等。

柳公权行书在字径的取向上较为细长,横画短而偏倾斜,线条流畅而有血肉之感,给人一种飘逸和疏朗的感觉。

柳公权行书独特的骨法结构和舒展流畅的笔画,呈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柳公权行书的特点是狂草用笔颇多,书体较广,书势独特,展现了他在行书艺术上的独到之处。

他的行书作品曾被誉为《欧、颜、柳三家联珠一代之巅峰》。

欧阳询行书欧阳询(557年-641年),隋唐时期的书法家,与颜真卿、柳公权并称为“唐三家”,而欧阳询行书更被誉为“行书之祖”。

欧阳询行书以狂草书法闻名,他的行书作品中最有名的是《陈情表》和《九成宫醴泉铭》。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笔法和流动的线条展现了欧阳询行书的特点,他的行书作品深受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欧阳询行书具有独特的气息,它的特征是草法华丽、结构宽大、构图和谐。

三大行书“达其情性行其哀乐的艺术性

三大行书“达其情性行其哀乐的艺术性

三大行书“达其情性行其哀乐的艺术性“达其情性,行其哀乐”:出自初唐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的著名著作《书谱》中,其文言“。

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

故可达其情性,行其哀乐。

”其意为:以风度神气来表现体势,以妍媚温润的笔调来表现温文尔雅,以苦涩苍劲的笔势表现神采,以闲静雅适的笔意表现平和静穆的情致。

因此说,书法可以传达书写者的内心情感和生之本性,表现人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

中国书法历史上的三大行书为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无不表现着“达其情性,行其哀乐”的艺术性。

《祭侄文稿》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之作,当时正值安史之乱,颜真卿与其兄颜杲卿坚决抗击,颜杲卿之子颜季明被俘,宁死不屈其而随着被处死。

此时此景,痛恨悲念之情愤上心头。

无论是从书写内容还是书法的创作中,都极大的显示了其情感的变化,具有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

此作更是被后世称之为“天下第二行书”。

纵观其书,随意挥洒,情感油然而发。

写错之处随手涂抹改正,有的地方甚至多次涂抹删补。

随着不断的书写,情感不断的改变,整篇之中,“尔父”之前,虽有涂抹,悲愤之情稍可压抑。

“尔父”之后,愈书愈怒。

至“吾承”之后,悲痛之情,切骨之痛无法抑制,满腔悲愤顷刻迸发,行距时宽时窄,字形忽大忽小,墨色的浓淡、干燥等的丰富变化,尽情挥洒,悲壮之情,全然之上。

使人在观赏之时,亦能深切体会其悲痛之情。

在我们的书法高度发展的今天,专业模式、展览模式等等的现状下,大多书家是为书而书,大多缺乏真情实感,真情性的作品,甚难见其“达其情性,行其哀乐”之态。

三大行书为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书法上丰富的技法为我们学习。

他们“达其情性,行其哀乐”的真情实感,“无意于佳乃佳”的创作状态,这就对我们的要求达到了又一个高度,无论是技法,更是在文学,亦或是在人生感悟,情感抒发上有待进一步的学习与努力。

中国有名的书法作品

中国有名的书法作品

中国有著名的书法作品
1. 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

2. 陆柬之《文赋》:是唐代陆柬之的行书作品,被誉为“唐人行书第一”。

3. 唐太宗《温泉铭》: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行书作品,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4. 颜真卿《颜勤礼碑》: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作品,具有端庄、雄浑的特点。

5. 柳公权《玄秘塔碑》:是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楷书作品,其字体规范、笔力遒劲,被誉为“柳骨”。

6. 米芾《研山铭》:是宋代书法家米芾的行书作品,以豪放、洒脱著称。

7. 赵孟頫《洛神赋》:是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行书作品,被誉为“元人行书第一”。

8. 文征明《归去来兮辞》:是明代书法家文征明的行书作品,具有清新、秀逸的特点。

9. 董其昌《岳阳楼记》:是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行书作品,以飘逸、空灵著称。

10. 毛泽东《沁园春·雪》:是现代书法家毛泽东的行书作品,具有豪放、奔放的特点。

以上是中国一些著名的书法作品,各有特色,风格各异。

这些作品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珍品,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大行书的作者及代表作品

三大行书的作者及代表作品

1、三大行书是指《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

2、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行书代表作分别是《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誉之为“天下三大行书”。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东晋时政治地位显赫的王氏家族,本人的文学修养很高,他早年曾向女书法家卫铄(世称卫夫人)学书法,后又博览李斯、曹喜、梁鹄、蔡邕、钟繇等人的书迹,兼习众法,擅长隶、楷、行、草诸书体,创造出新的书法风格。

《兰亭序》全篇章法自然,结构精致,潇洒飘逸,一气呵成,它集中体现了王羲之所创造的书法新面貌,并代表他最高的行书之造诣。

颜真卿(709-785)又名颜鲁公,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任平原(今属山东)太守,故又称“颜平原”,官至“鲁郡公”,故亦称“鲁公”。

颜真卿中唐代是一个最富有创新精神的书家,相传他少时家贫乏纸,笔以黄土扫墙学书,后褚遂良楷法,并从师张旭,得“锥画沙”笔法,书乃大进,其楷书点如坠石,丰腴雄伟,质朴自然,与王羲之追求的妍雅之美截然不同,他的行书,多为手稿,竟从不经意处发挥,故显得很自然洒脱。

颜书用笔多藏锋逆入,正锋入笔,下笔厚重,宽博舒展,顿笔外拓。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是北宋的大文学家,又是书画家。

苏轼是文人画的倡导者,他作诗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主张不必泥古,提倡适意,为所谓“宋人,尚意”起了开端,如果把唐宋两代书法整体相比较,唐人尚法,楷法精严;宋人崇意,书表心声,故由楷至行,宋人为先。

《黄州寒食诗》贴作于元丰五年,是苏轼反王安石变法失败,政治上失意,谪居湖北黄州后的代表作,此时,苏轼“幅贝芒履,与田父野老相从溪间”,第二年(元丰四年),故友马正卿为苏轼请得城东营防废地数十亩,苏轼垦荒建室,耕食其间,自号“东坡居士”,诗中自叙来黄州三年,生活清苦,每为寒食,清明之雨所苦,眼前觉萧瑟难受,其心绪或漫声细诉,娓娓道来,或放任声腔,孑然饮泣,或凄然长啸。

三大行书赏析

三大行书赏析

开尚意书风之先河
三大行书欣赏
三大行书是指《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 、《黄州寒食诗》。
纵观1800多年中国行书发展历史,建立了不朽 地丰碑的是三个杰出的书法家,他们是王羲之、颜真 卿、苏轼,行书代表作分别是贴兰亭序》、《祭侄文 稿》、《黄州寒食诗》,誉之为“天下三大行书”。
1、《兰亭序》
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 山东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 王右军”。他出身于东晋时政治地位显赫的王氏家 族,本人的文学修养很高,他早年曾向女书法家卫 铄(世称卫夫人)学书法,后又博览李斯、曹喜、 梁鹄、蔡邕、钟繇等人的书迹,兼习众法,擅长隶 、楷、行、草诸书体,创造出新的书法风格。
《兰亭序》之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353)旧历三月三日,王羲之与 谢安、孙绰等41人,聚会于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 亭,古时风俗,每年这天,人们到水边嬉游,以表示 用水来消除不详,叫做修禊。那天,大家坐在水边随 意取饮,作诗唱和。这些诗集江在一起称为“兰亭诗 ”,由羲之写了一篇序言,这就是著名的书法杰作《 兰亭序》。
《祭侄季明文稿》解读
在这篇手稿中,他把抑制不住的感情,倾泄 在磅礴迅疾的笔墨中,所以能毫不拘谨地将长期 积累的精湛书艺充分分挥出来,笔墨一气呵成, 因而枯笔极多,愈至后来,愈加纵逸,不仅记录 了这场悲壮的历史悲剧,也传达出书者的激烈情 感,令人难以忘怀。
如果拿《兰亭序》与《祭侄季明文稿》 相比较,可以发现这两种行书的不同风格 ,一书用笔多露锋,侧笔取势,妍媚俏丽 ,神气纵逸,提按内恹,而颜书用笔多藏 锋逆入,正锋入笔,下笔厚重,宽博舒展 ,顿笔外拓。
《兰亭序》解读
该贴用行书写成,有几处还有涂改的痕迹,写 得极其自然潇洒。《兰亭序》全篇28行,共计324 字,布局参差错落,点划相应,气脉相通,如第14 行“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这几字,形势倾斜,忽左 忽右,气韵生动,

三大行书内容

三大行书内容

三大行书内容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书法里超厉害的“三大行书”!
先来说说王羲之的《兰亭序》,哇塞,那简直就是神作啊!就好比夜空中最亮的星,无比耀眼!你看那线条,那神韵,啧啧啧,牛啊!想象一下,要是你能亲眼看到它,那得是多么震撼呀!“永和九年,岁在癸丑”,这开头多有意境呀,是不是立马就把你带入到那个场景中去了!
再讲讲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哎呀呀,这份作品那可是饱含着深深的情感啊,就像暴风雨中的海浪,汹涌澎湃!颜真卿在写的时候,那心中的悲痛、愤怒全都倾注在笔尖上了。

你能感受到他的心在滴血吗?比如那涂改的地方,不正体现出他当时心情的激荡吗!
最后说说苏轼的《黄州寒食帖》。

哇哦,那可是充满了洒脱和豁达呀!就如同云在天空中自由飘荡。

看那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苏大才子的那种不羁。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读起来是不是感觉他在跟你聊天一样亲切呢!
这三大行书,那可真的是书法史上的瑰宝啊,每一件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咱可得好好欣赏,好好品味呀!。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导读:本文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书法史上有三大行书,被称为天下三大行书,分别是《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

下面爱书法的为大家带来天下三大行书的介绍与书法鉴赏。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请了谢安、孙绰等41位名士贵族,来到绍兴郊外的兰亭。

众人在举行修禊仪式后,在兰亭下的溪水两旁席地而坐。

雅士们将酒杯放在溪水中,杯子顺流而下,遇到障碍,停到谁的面前谁就要写诗助兴,吟不出诗的就被罚酒。

这次聚会,共成诗37首。

微醉的王羲之在众人的簇拥下,提笔作序,他乘兴写道: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序》点击查看大图《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信手拈来、挥洒自如,笔法遒媚飘逸、浑然天成,全帖二十个“之”字、八个“以”字、七个“不”字,反复出现,却各具奇妙而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

据说王羲之后来多次重写此帖,均不如初作满意,遂感叹道:“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兰亭修禊两年之后,王羲之因与扬州太守王述有矛盾,便在父母墓前发誓辞官,从此退隐田园。

王羲之一生作品丰厚,这篇随手写下的《兰亭序》,因其情感与书法水平的自然流露,而被奉为“登峰造极,风神盖代”的宝书。

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

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

”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

《兰亭序》不仅以书法优美著称,也是著名的文学作品。

王羲之在《兰亭序》中以充满诗意的优美语言,追忆春天的氛围和友朋陶醉于自然之中的安逸。

随之笔锋一转,欢聚转瞬即逝,抒发了好景不长、死生无常的感叹。

千百年来,人们喜欢《兰亭序》,不仅是喜欢王羲之飘逸的笔法,更喜欢文章里描绘的自由精神世界,茂林修竹,曲水流觞,无拘无束。

那天的兰亭雅集,也成为中国文人的一种终极生活态度,被后人所长久地向往。

《兰亭序》真品一直保存宫中,梁朝战乱流落民间。

陈朝天嘉年间,羲之七世孙僧智永(传世有《千字文》帖)得到。

太建年间,献陈宣帝。

而后隋灭陈,上献晋王杨广。

惜杨广不学无术,智永便借故翻拓索回,圆寂后传给大弟子辨才,终被唐太宗获知。

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

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

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

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兰亭集序》。

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

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

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

”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兰亭集序》真迹。

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

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兰亭集序》真迹,随即将其纳入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诏书”。

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再加上惊吓过度,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此后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

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

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

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史书记载,《兰亭序》在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枕在他脑袋下边。

那就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把昭陵盗了,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那么十有八九《兰亭序》就藏在乾陵(武则天的陵墓)里面。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公元755年,发生了安史之乱,颜真卿和哥哥颜杲(ɡǎo)卿,侄子颜泉明、颜季明带兵讨伐安禄山,无奈寡不敌众,颜杲卿、颜季明父子被叛军围困,孤军奋战了三天,弹尽粮绝,宁死不屈,最终惨遭杀害。

三年后,颜真卿派人寻他们的遗骸,却只找回了颜季明的头颅……国恨家仇涌上心头,为了寄托哀思,颜真卿写下这篇《祭侄文稿》:“惟尔挺生,夙标幼德。

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颜真卿首先回忆了侄儿颜季明的才华和品德。

之后,他悲痛地追忆颜杲卿、颜季明父子抵抗叛军、英勇就义的壮举:“贼臣不救,孤城围逼。

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最后,抒发了一心想找到侄儿的其他遗骨,选择一块好墓地安葬忠烈的愿望:“方俟远日,卜尔幽宅。

魂而有知,无嗟久客。

”《祭侄文稿》点击查看大图《祭侄文稿》通篇使用一支微秃的毛笔写成,前半篇十二行遒劲温婉,后十三行,颜真卿似乎越写越激愤,运笔节奏加快,字体也和他的心情一样变得跌宕起伏。

虽然因为墨枯需要蘸墨有所停顿,又因为是草稿有三十几处涂改,但是整篇文稿笔势雄奇,透露着悲愤的情感。

(一)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

颜真卿多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

《祭侄文稿》纯用中锋行笔,一改中侧并用的传统用笔方法。

真迹中不难发现,颜真卿的用笔厚重处浑朴苍穆,细劲处筋骨凝练;特别是在转折处或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而在连绵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泻千里。

(二)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

《祭侄文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长、秀逸妩媚的风格,变化为宽绰、自然疏朗的结体,在行笔中忽慢忽快,时疾时徐,欲行复止。

整体章节中,字与字上下牵连,似断还连,或者萦带娴熟,或断笔狠重;或者细筋盘行,或铺毫直下,可谓跌宕起伏,奇趣横生。

在文稿中,集结处不拥挤,疏朗处不空乏,绝可谓是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深得“计白当黑”的意趣。

布局中,行与行之间,则左冲右突,欹正相生,或纽结粘连,或戛然而断,一任真性挥洒。

(三)渴涩生动的墨法。

《祭侄文稿》中渴笔较多,且墨色浓重而枯涩。

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正是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正是这样恰好的表达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

帖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再现明明在目,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的奇妙所在。

因此,元鲜于枢在《书跋》中称:“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书。

”此评为历代书家公认。

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黄州寒食帖》的创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由于受文字狱“乌台诗案”的影响,苏轼被贬湖北黄州,在黄州历时四年多的时间里,苏轼创作了大量诗文,是其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

由于孤寂无聊,再加上经济上陷入窘境,苏轼在黄州期间最初寄居禅院,广交高僧,深研佛法。

其独树一帜的哲学思想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

政治失意,贬官黄州,苏轼身上体现的是进取与退隐的矛盾,既发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无奈感叹,又时时不能忘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恶劣的生活环境再加上郁闷的心情,寒食节这个凄凉的夜,恰如一根导火索令苏轼终于有机会将郁积在心里的情绪爆发出来。

在黄州的生活,苏轼曾经在其它诗文里做过比喻:生命就像磨盘上的蚂蚁,又好像漂浮在风中的羽毛,飘零荡漾,就像鸟儿没有栖息的枝头。

《黄州寒食帖》点击查看大图《黄州寒食帖》的诗文及笔法分析第一首小诗开篇“自我来黄州”至“春去不容惜”四句,作者开门见山直指年华付水流,对时光的眷恋跃然于纸上。

就书法来说,字体偏小,行间距均匀,写法中规中矩,可看出作者情绪稳定,似乎只是平常的赋诗一首。

接下来“今年又苦雨”至“病起头已白”几句,情感变化明显,在萧瑟的春夜,绵绵细雨不绝,到处泥泞一片,无心外出访友。

自己拖着病体,屋外海棠花的幽香不时飘入,作者触景生情,愈发悲伤,时光荏苒,仿佛一夜之间就可以催人白头。

这几句就书法来说,墨色明显加重,字体也明显变大,用笔凝重老练,不再那样中规中矩,信笔游缰,甚至“何殊病少年”一句中的“病”字开始被遗漏。

与前三行的严整规矩相比,这四行开始向苏轼特有的笔法转变,即“横向取势,扁平为主”。

但当我们细看其中每一个字,都不可小觑作者的书法功力。

第二首小诗从“春江欲入户”到“破灶烧湿苇”一句,用更加凄凉的笔调描写了当日的场景。

春雨没有停止的迹象,积水蔓延,好像马上就要淹没这间可以安生立命的小屋,小屋像一只无力的渔舟,随风飘零。

厨房的破灶空荡荡的,只能煮一些野菜。

没有家人的陪伴,没有朋友的欢聚,曾经高居凤翔的苏学士可以说困窘到了极点。

他将这样凄苦的情绪全部付诸于笔端,这六句蘸墨愈浓,字体陡然变大,笔势苍劲雄力,纵观整个书帖,都非常显著,尤其“破灶”二字异常突出。

苏轼似乎用足了笔力,生活的困顿,政治的失意,人生的迷茫一下子尽涌心头,这一刻恨不能将心中苦闷刻在纸上。

最后几句“那知是寒食”到“死灰吹不起”。

书法越发态肆挥洒,特别是“哭途穷”这三个字,字形猛然放大,突兀地出现在读者眼前,产生了令心惊胆战的视觉冲击力。

最后一句“死灰吹不起”,作者笔锋一收,戛然而止。

在手稿的结尾甚至没有落上自己的名款,仅“右黄州寒食二首”便草草结束。

书法“尚意”,诗人借诗词、文章为手段,以抒发率真性情。

所谓“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人书合一,书者已经完全忘记创作这回事,只是将当时的情绪以写字这种手段最极致的表达出来。

难怪后世无数热爱书法之人,酷爱此帖,写跋盖印。

如明代的董其昌、韩逢禧、韩世能父子,清代的纳兰性德都收藏过此帖。

尤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晚年酷爱钻研《黄州寒食帖》,并在上面盖了许多印章。

历史上书法名帖真迹留存不少,《黄州寒食帖》以东坡居士的率性表达为特色独树一帜,正如苏轼本人说的那样:“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