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竹石石灰吟优秀教案
古诗《石灰吟》《竹石》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2、结合两首古诗特点拓展写作技巧。
3.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2、结合两首古诗特点拓展写作技巧。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导学案、PPT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石灰吟》和《竹石》这两首古诗。
2.新课:(1)读文,初步感知大意:以自学、汇报为主①《石灰吟》A逐句理解:“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对待烈火焚烧、锤炼看作很平常的事。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粉身碎骨”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
浑不怕:一点也不怕。
浑:全,都。
清白:指石灰的颜色纯白,没有斑点。
B整体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②《竹石》A逐句理解:“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你看,它的根深深地扎入断裂岩缝中间,像一只手紧紧地抓住岩石,像一口钢牙牢牢地咬定青山。
这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裂的山岩之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磨:折磨。
“坚进”坚定强劲。
任:任凭。
尔:你。
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让它屈服。
B整体理解: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诗歌的意思。
(2)感悟诗歌情感:①初步感知诗歌情感: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分别留下怎样的印象?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烧制石灰时面对严峻的考验。
朗读,读出石灰的面对各种考验泰然自若。
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的竹子。
它高大挺拔,扎根艰难与顽强。
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
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种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了解作者生平事迹。
2、能力目标:学生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石灰吟》是一首表达自己人生处世观的咏物诗,与一些写景诗不同:对于写景诗,学生比较容易读懂,还可以领略到那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而对于咏物诗,学生读文字本身容易知道诗歌写了什么,但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学生处在似懂非懂状态之中。
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着距离,这种距离可能有时间上的,历史上的,知识水平上的,情感上的……学生由于自己的知识水平阅历的限制,人生体验的缺乏,他们面对精彩的文本,可能是毫无知觉的,因而对诗歌的深层探究不一定到位。
重点难点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朝气蓬勃,弥久不衰。
我们从小一直学古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指名吟诵两至三首古诗)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了解诗人:《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
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
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
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4、释题:吟:吟诵,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竹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竹石》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语言质朴、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它的人文主题是:抒发、坚定志向与心愿。
这首诗写竹即写人,学文即学志,学托物可言志,学气节和风骨。
教学目标1.品悟竹之姿、竹之志,感悟气节对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2.结合诗人生平、拓展阅读诗人作品,了解古诗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学习诗人作品,了解古诗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方法1.形式多样地读,学生反复与文本对话,感悟诗中意蕴。
2.品析关键词“咬、立、千磨万击”,理解竹之姿、竹之志。
3.对比竹、人的命运与历练,拓展阅读诗人写竹作品,感受诗人借竹写志,寓意深长。
教学基本过程一、“竹”之源,初闻君子之说课前暖场(3-5分钟)暖场内容:(梅、兰、竹、菊的古诗诵读)1. 刚才同学们温习了我们学过的“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的古诗句,读着读着,你读出了梅的什么品质?预设1:坚强、谦虚。
(它是是最坚韧的花。
)预设2:高洁。
(孤独的不与百花争春的高洁美。
)2. 读着读着你读出了兰的什么品格?预设1:廉洁、质朴。
(它不为黑暗污垢所染。
)(它被誉为花中君子、王者之香)预设2:清逸。
(它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
)3. 读着读着你感受到了菊的什么精神?预设:坚强。
(不畏严寒、迎霜斗雪。
)4.你们猜猜竹代表什么?(PPT出示:?)预设:生说各种答案。
生1:坚韧挺拔。
(它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
)生2:奋发向上。
(竹虽有节,却不止步。
)(暑尽寒来,它仍绿荫葱葱。
)生3:简约淳朴。
(素面朝天,保持本色。
)生4:高风亮节。
(不求闻达于莽林,不慕热闹于山岭。
)生5:刚正不阿。
(不畏权势、不逢迎、不偏私。
)生6:专心致志。
(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打,它始终“咬定青山”。
)正直:虽不粗壮、但却正直。
无私奉献:它全身上下都是宝,竹杆可以做成竹椅、凉席等。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石灰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石灰吟》,理解诗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于谦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品质,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作者于谦及其创作《石灰吟》的历史背景。
2. 诗歌解析:逐句解析诗句,讲解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
3.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哲理美等方面进行赏析。
4. 诗歌拓展:对比其他咏物诗,探讨《石灰吟》的独特之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石灰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作者于谦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诗歌背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句,分析诗歌意象、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音韵、意境、哲理等方面进行诗歌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教学重点与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撰写诗歌鉴赏短文。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背景:于谦、历史背景2. 诗歌解析:意象、修辞手法、表达技巧3. 诗歌鉴赏:音韵美、意境美、哲理美4. 诗歌拓展:咏物诗对比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石灰吟》。
2. 撰写一篇关于《石灰吟》的诗歌鉴赏短文,不少于300字。
3. 收集其他咏物诗,与《石灰吟》进行对比分析。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作者故事、解析诗歌内容、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石灰吟》的知识点,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3个生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石灰吟》和《竹石》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石灰吟》和《竹石》。
默写《竹石》。
4.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重难点)【语文要素】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回顾旧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马诗》,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
全班集体背诵,边背边回忆:诗人在咏马的同时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怀?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石灰吟》和《竹石》这两首诗,看看这两位诗人又表露了怎样的人生志向。
(教师板书诗题,学生齐读诗题)二、细读古诗,把握诗意1.师生各读一首。
要求:读出古诗的节奏。
2.理解诗句意思,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1)学生先自主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与同桌交流。
(2)指名说诗意。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思考: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3)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这两首古诗的不同点在于所写事物不同;相同点在于都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即两种事物所处的环境都很恶劣。
(4)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石灰石和竹子分别处于怎样的恶劣环境之中?它们又是怎样面对的?三、深读古诗,品悟诗情1.学习《石灰吟》。
(1)学生自读《石灰吟》,边读边思考:石灰石是抱着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各种磨砺的?(2)指名读前两句诗,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
①启发思考:“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是什么意思?通过这两个词语,你能想象到怎样的画面?②组织学生交流。
③教师指导朗读:经历着千锤万凿和烈火焚烧,石灰石畏惧了吗?大家在读这两句时,最好重读“千锤万凿”“烈火焚烧”,这样就可读出石灰石的坚韧与无畏。
(3)学会“锤”和“凿”这两个字。
①学生观察字形,教师提醒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②教师范写,学生练习写这两个字。
教师点评。
(4)指名读后两句诗,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
①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即使粉骨碎身,它也不怕?②组织学生交流,教师追问:“清白”是什么意思?(“清白”一词出自《楚辞·离骚》中的“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意思是为保持清白的节操,即使死了也值得,这向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③指导朗读:清清白白做人,纵使粉骨碎身也毫不畏惧,这正是诗人心中的坚定信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第1篇】一、巧用教前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学以趣为先,兴趣作为学生认知环节的首要元素,在学生的课程学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古诗词教学而言,学生只有在对诗词内容充满兴趣或者说充满期待的基础上,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教学活动也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
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采用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前导入则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如在教学《竹石》的时候,课前展示了美丽的竹海风景图,竹四季青翠,凌霜傲雪,坚韧不拔,是文人墨客歌颂赞美的对象,同学们学习兴趣倍增。
二、强化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人在文学创作,尤其是诗词类文学创作中,通常是有感而发,或为历史事件,或为个人遭遇,而这就是我们诗词教学中所称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是学生理解诗词的一把钥匙,详细的创作背景介绍,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中所讲述的内容,还能帮助学生深层次地体认作者的情感,提高诗词教学的效果。
因而,教师在高年段古诗词教学中还要强化创作背景的介绍与分析。
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体现语文意识,追求生本对话的个性旨归,拓展补充资料,紧扣诗歌借物喻人这一主题而归纳提升。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的生活对话始终局限在教材上,难以满足学生认知发展的诉求。
因此,语文教学容量的要将更为广阔的阅读资源引入到学生的生命视界中,否则不管如何有效深入对话也难以弥补因为素材资源的缺乏所造成的语文素养的不足。
如《竹石》的作者郑夑,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清代书画家,擅长兰竹石,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出身贫寒,魏征有才干,痛恨官场腐败作风,同情底层百姓。
他许多奉公为民的措施,触犯了豪绅富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诬罢职。
他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即被人称为“狂”和“怪”。
罢官后居住扬州,以卖画为生。
出示这一文字资料与岩石中的竹子寻找共性。
让学生对于这首诗的对话不仅仅局限在古诗的表层文字,也不仅仅止步于诗歌所营造的事物描写,而是在资料的印证介入下实现由事物向本物的过渡,意蕴在不断丰厚,价值在不断提升。
石灰吟-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
石灰吟-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石灰吟》,了解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培养学生的朗读、朗诵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和演绎课文。
•培养学生理解和品味诗歌的能力,使学生成为有情感、有思考、有审美、有文化的人。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课文、参考资料、课堂布置等。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石灰吟》视频或音频,让学生先听一遍,了解整个故事和情感。
学生应注意理解故事情节和背景,以及了解诗歌形式和韵律。
2.教师为学生阐述《石灰吟》大意,解释生词、生物、文化、历史和地理知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补充和启发性指导。
课堂探究1.教师让学生分组朗读诗歌,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不同的演绎,演绎形式可以是朗读、唱歌、舞蹈、语音、音乐等。
同时,要求学生注意韵律、速度、语调、情感等方面。
2.学生成为分角色读课文,模仿故事人物的语调、表情、动作等,再根据老师的指导进行短暂演练,最后进行表演。
知识拓展1.带领学生了解《石灰吟》的历史和文化渊源,让学生进一步增长知识,并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充满渴望。
2.让学生自由绘制关于《石灰吟》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美育教育。
总结回顾1.教师邀请几个学生上前进行说演讲述,让学生以自己的话表达对这个故事的理解、感悟和收获。
同时,老师也可以进行必要的评价和点评,鼓励学生进行更好的表述和思考。
2.让学生自己朗读诗歌,寻找自己的不足和不足之处,也鼓励学生为自己的表现点赞和加油。
作业布置为学生布置一些有关《石灰吟》的练习项目,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对这个故事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亮点1.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让学生深入了解文化渊源,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多种演绎形式,培养学生的表演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结合美育教育,培养学生审美和艺术修养,提高对艺术的欣赏和鉴别能力。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第【1】篇〗《竹石》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感情朗读,让学生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诗人高洁的品格。
3.通过对诗文的理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立志、做人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反复诵读,让学生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诗人高洁的品格。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古诗《风》吗?一起背一下。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唐代】李峤【简析】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课件出示《爆竹》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明代】黎淳【简析】虽然我的身材瘦小,全身被扎得紧紧的,但是,我并不因而心灰意冷。
等到适当的时节,我的心中就会引燃火焰,在万人头上发出如雷的声响。
齐读一、了解咏物诗1.我们学过写景诗、送别诗,那么大家说以上两首诗是什么诗呢?(板书;咏物诗)2.什么是咏物诗呢?抽生说。
师:简而言之,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
(板书: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咏物诗——竹石。
二、学诗悟情(一)今天老师教大家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叫“三步学习法”,即:解诗题、知作者读诗文、明诗意看注释、悟诗情(二)学习《竹石》板书课题1.解诗题知作者(1)读诗题,知道了什么?竹石是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2)抽生展示收集到的作者郑燮的资料,其他学生捕捉信息。
(3)一般我们看到的竹子是长在什么地方?从诗题你猜猜作者郑燮要写什么?猜猜作者郑燮想表达什么情感?(4)学生猜测究竟作者郑燮写的和大家猜的是否相同呢?我们来登上第二级台阶——读诗文明诗意。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作品背景及主要情节。
掌握作品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分析鲁滨逊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勇敢、智慧、坚韧等品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享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策略进行文本解读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勇敢、坚韧的品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生活,积极向上。
二、教学内容1. 《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
2. 作品主要情节的讲解与分析。
3. 鲁滨逊人物形象的分析。
4. 作品主题思想的探讨。
5. 作品艺术特色的品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主要情节,把握作品主题思想。
分析鲁滨逊的人物形象,学习其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勇敢、智慧、坚韧等品质。
2. 教学难点:作品艺术特色的品味,理解作者运用象征、讽刺等手法所表现的思想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鲁滨逊漂流记》原著、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入《鲁滨逊漂流记》的话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讲解作品背景及作者:介绍《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丹尼尔·笛福,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3. 讲解作品主要情节:通过PPT课件,展示作品的主要情节,引导学生关注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存经历。
4. 分析鲁滨逊人物形象:组织学生讨论鲁滨逊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勇敢、智慧、坚韧等品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优秀品质。
5. 探讨作品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作品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深入挖掘作品所表达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主题思想。
6. 品味作品艺术特色:分析作者运用象征、讽刺等手法所表现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2. 课文结构:作者、作品背景、主要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10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2. 板书设计应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 板书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3)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自己的文化意识,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4)学生能够通过对《石灰吟》和《竹石》的赏析,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学会如何感受和鉴赏古诗文中的艺术美。
2. 教学难点
(1)学生可能对古诗的韵律和结构感到陌生,难以理解和掌握,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
(4)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体验,对《石灰吟》和《竹石》进行解读,以提高学生的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反馈
(1)及时对学生的课后练习题进行批改,指出学生在理解和记忆上的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对学生的仿写或创作作业进行批改,指出学生在创作能力和鉴赏能力上的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以帮助学生提高创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作业布置与反馈
1. 作业布置
(1)针对《石灰吟》和《竹石》的内容,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以帮助学生巩固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2)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石灰吟》和《竹石》进行仿写或创作,以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特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学习目标:1. 了解石灰的特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学习任务: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二、品读诗句,理解诗意三、“托物”写诗,抒发志向重点:在有层次的品读中明诗意、悟诗情。
难点:借助资料,体会于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课前准备:学生阅读的资料;PPT。
第二部分过程设计激情导课:1、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
读题。
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
吟诵,赞美的意思。
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的于谦)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2、明确目标石灰有什么值得称颂的3、预期效果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古诗,走进于谦,用以前学古诗的方法明诗意,悟诗情。
怎么样对自己有信心吗民主导学任务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任务呈现:自由朗读古诗,至少读三遍。
要字正腔圆地读,读到读准字音了,读通句子了,读出节奏了停下来。
遇到易错的字音可以在书上做出标记。
自主学习: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展示交流:1、谁来提醒一下大家,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字音要注意2、指读,评价。
同桌互读。
任务二:品读诗句,理解诗意过渡: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
任务呈现: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
借助它把你认为重要的和不理解的字词解释标在书上空白处,并试着理解诗意。
石灰自述自主学习: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
展示交流:1、对比中说诗意,随机品读,评读。
(1)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理解字意:锤、击。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两首《石灰吟》、《竹石》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
2. 通过“六步学诗法”、补充资料等形式,知道于谦借石灰来表白自己“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
3. 知道托物言志诗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通过“六步学诗法”、补充资料等形式,知道于谦借石灰来表白自己“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分小组有感情背诵已经学过的前四首古诗,其他同学定情感基调。
2、复习学诗歌六步法:解释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二、石灰的志向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七言诗,题目叫《石灰吟》。
2.想不想听老师来朗诵这首诗。
师朗诵《石灰吟》。
3.好,就这样轻轻地读个两三遍。
4. 愿意读的同学请举手。
(3-4人)齐读5. 指导生字“焚”。
焚是个生字,前鼻音,很好理解,只要注意它的字形你就明白了。
6. 理解诗的意思。
(1)这首诗写了什么?能不能自己读懂它,请一行一行地读,一行一行地想。
(2)这首诗一共28个字不难理解,同桌之间交流一下,听听他对这首诗的理解,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
(3)认为自己读懂请举手,老师提两个问题,如果你能回答出来,证明你真读懂了。
7. 明志向问题一:据史料记载这首诗是17岁的于谦,一次看到石灰的烧制过程,觉得石灰很了不起,于是写下了这首赞美诗。
在他眼里石灰就是一个有志向的人,那你们认为石灰的志向是什么?从诗句中找答案。
“要留清白在人间”齐读问题二:可对石灰来说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必须要经过怎样的过程。
从诗句的字里行间找答案。
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1)加深理解词语这是一两次的锤击吗?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千和万是虚指,就象“飞流直下三千尺”中的三千尺一样。
这是一般灰的焚烧吗?到最后连自己的影子都没有了,这就是——读好三个词语。
(2)你认为石灰这是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用词语来形容。
再次读好三个词语。
(3)采访:石灰啊石灰,千锤万击在身上你不痛吗?石灰啊石灰,烈火焚烧在身上你不怕吗?石灰啊石灰,粉骨碎身你不后悔吗?这不痛、不怕、不后悔就浓缩在诗句中了,你们能找到吗?“若等闲”“全不怕”朗读诗句。
(完整word版)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案
备课素材托物言志诗的鉴赏知识储备1、概念: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3、分类(1)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让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1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课题引入1、(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马)你们都知道有关马的哪些知识呢?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
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想)好,今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马诗3、齐读课题:马诗二、学习新课(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1.学生汇报:①看诗题明对象;②看作者知背景;③看诗文解大意;④看资料(注释)悟诗情;⑤反复诵读入诗境。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第1篇】教养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
能正确讲写: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课文。
体会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继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继续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重难点在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课前准备投影图,练习用的文字投影片,配古乐的课文朗诵录音。
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板书新课并指名读。
请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说说古诗的特点。
检查预习。
分别指名读三首诗,检查字音是否准确以及读得是否熟练。
请学生为生字注音,并书写。
展示预习资料。
(1)、作者的生活年代、生平故事。
(2)、其他的诗。
讲读《墨梅》听配乐课文朗读。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重点讨论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1)、淡墨痕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梅花开了,和淡墨痕的关系?(2)、颜色是指什么的颜色?一般会有什么颜色?(3)、清气是什么?(4)、为什么作者说只留清气满乾坤?指导朗读(1)、学生自练。
(2)、教师指导练习。
(3)、当堂背诵。
检查背诵,练习反馈。
作者用梅花赞美注重_______,而不注重_________的人。
背诵《墨梅》。
第二课时:课前复习。
背诵《墨梅》。
作者用梅花比喻什么样的人?回忆方法。
讲读课文《竹石》、《石灰吟》。
(一)、讲读《竹石》。
听配音朗诵。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四人小组讨论仍然没弄懂的质疑。
(1)、什么咬定了青山不放松?(2)、竹子为什么不生长在泥土里,而要立根于岩石中呢?(3)、东西南北风是什么风呢?重点讨论,你觉得诗人写竹石是不是只为了写竹石呢?他其实是在写谁?为什么他不直接写呢?指导朗读,背诵。
(二)、讲读《石灰吟》听指名朗读。
根据注释,理解诗句。
把仍未理解的诗句在小组中提出,共同解决。
重点讨论:(1)、石灰在成为建筑材料之前经历了哪些考验?(2)、作者写石灰其实是想写谁?写什么品格?指导朗读、背诵。
(完整版)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案
(完整版)⼈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马诗》《⽯灰吟》《⽵⽯》教案备课素材托物⾔志诗的鉴赏知识储备1、概念:托物⾔志诗是⼀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特点:内容上——以某⼀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志,由物到⼈,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或发其志⼠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表现⼿法——托物⾔志、寄情于物、借物喻⼈、⽐喻、象征、拟⼈、对⽐、⽐兴、联想和想像等。
3、分类(1)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动的描摹,从⽽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浮绿⽔,红掌拨清波。
”贺知章《咏柳》:“碧⽟妆成⼀树⾼,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春风似剪⼑。
”(2)托物⾔志类这类咏物诗表⾯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象征⼿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内⼼的志向与抱负。
让我们先来看看⽩居易的《⽩云泉》:天平⼭上⽩云泉,云⾃⽆⼼⽔⾃闲。
何必奔冲⼭下去,更添波浪向⼈间。
本诗抒情主⼈公是⼀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
10.古诗三⾸教学设计第⼀课时⼀、课题引⼊1、(出⽰图⽚)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马)你们都知道有关马的哪些知识呢?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式歌咏马,赞美马。
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诗独树⼀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诗吗?(想)好,今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诗。
2、板书课题——马诗3、齐读课题:马诗⼆、学习新课(⼀)回忆⼀下,学习古诗的⽅法有哪些?1.学⽣汇报:①看诗题明对象;②看作者知背景;③看诗⽂解⼤意;④看资料(注释)悟诗情;⑤反复诵读⼊诗境。
部编版10.古诗三首(马诗 石灰吟 竹石)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下册语文 (2)
1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马诗》《石灰吟》《竹石》教学目标:1.读准“燕、劲”等字的读音,会写“络、锤”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3.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想象诗中描写的事物,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所抒发的志向。
4.体会三首古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根据注释理解古诗内容。
3.想象诗中描写的事物,感受其被赋予的诗人的人格志向。
教学难点:1.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想象诗中描写的事物,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所抒发的志向。
2.体会三首古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马的图片。
2.谈话导入:同学们,看!这是什么?(生答:马)那你们喜欢马吗?(生答: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
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生答:想)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3.介绍作者李贺,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河南福昌人。
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世。
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
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这首古诗,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古诗。
(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2.对学生读错的字音进行纠正,并提示“燕”的字音。
燕:当表示“周朝国名、姓氏”时,应读yān,如“燕山”;当表示“一种嘴短而扁、翅膀尖长、尾巴像剪刀的鸟”时,读yàn,如“燕子、燕窝”。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归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案
马诗石灰吟竹石教学目标:1.掌握一类生字,能够正确拼读和书写。
2.感悟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在学习过程中体会马的形象,感受马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了解诗的大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生字卡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今天张老师和同学们共同上一节语文课,高兴吗?看到大家这么精神,老师决定给大家画一幅画,想知道是什么吗?(师画马)认真看黑板,对了是马。
没等老师画完,就看出来了,好眼力。
喜欢马吗?你们对马有哪些了解?谁来说说?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2师:马是六畜之首。
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古代战马的唐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感悟大意1.师:诗人李贺被称作“诗鬼”,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却遭小人迫害,只当过九品小官。
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63页,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并标出节奏。
(生自由读)师板书全诗。
2.师:因为这是一首五言诗,所以节奏应为二三停顿,谁愿意来读一读.3.想听听老师读吗?端好书:范读。
4.谁还愿意读一读?让我们有气势的读一遍吧!三、理解诗句,体会情感(一)前两句诗1.师:我们先来看古诗的第前两句,(幻灯)谁愿意来读一读。
2.出示幻灯,师:知道感悟故事的几种方法吗?(借助注释、插图、查找资料。
反复诵读)3.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法理解一下这两句诗的大意?(生汇报)4.师:同学们在汇报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能基本弄懂古诗的诗面含义,但还需更深的挖掘课本,理解诗意。
5.幻灯师:(幻灯片)是啊,这默默旷野,沙石像雪一样的晶莹洁白,燕山顶托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
6.师画7.:“沙如雪”“月似钩”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边画)比喻的修辞手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8.出示图师:“大漠”“燕山”是古时候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这里挥洒。
所以这行诗给人一种清冷而且悲凉的感觉,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吗?(找六名学生)指导朗读(二)后两句诗1.师:如果有一匹矫健的骏马能在这样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腾跃,那该多么威武豪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石灰吟、竹石》
教学目标
1、有感请地朗读、背诵《石灰吟》《竹石》。
2、借助注释自主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在古诗中表达的志向。
3、分析三首古诗表达方法的共同点,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出示课件16】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李贺的《马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三首》中的《石灰吟》和《竹石》这两首古诗。
(板书:石灰吟竹石)
二、初步感知,理解诗意。
(1)作者简介
【出示课件17】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
明朝名臣。
郑板桥(1693-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2)初步感知大意:以自学、汇报为主
①《石灰吟》【出示课件18】
石灰吟:赞颂石灰。
吟:吟颂。
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A逐句理解: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诗意: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对待烈火焚烧、锤炼看作很平常的事。
)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粉身碎骨”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
浑不怕:一点也不怕。
浑:全,全然。
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诗意: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
B整体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②《竹石》【出示课件19】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作者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A逐句理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破岩:破裂的岩石。
这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裂的山岩之中。
(体会竹子坚忍不拔的性格)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磨:折磨。
“坚劲”:坚定强劲。
(强调jing四声读音)
任:任凭。
尔:你。
这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让它屈服。
B整体理解: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诗歌的意思。
三、感悟诗歌,体会情感。
①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分别留下怎样的印象?(板书:石灰竹子)
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烧制石灰时面对严峻的考验。
朗读,读出石灰的面对各种考验泰然自若。
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的竹子。
它高大挺拔,扎根艰难与顽强。
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
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在那种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②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
再读古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用上咱们上节课学会的方法,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生平,小组讨论,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汇报。
《石灰吟》:
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来感受。
重点体会“清白”,这个“清白”到底指什么?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
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
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于谦就是这样,到死也不向恶势力低头,实践了他的誓言。
(板书:不怕牺牲)
教师小结:这就叫做“托物言志”。
(板书:托物言志)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
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
《竹石》呢?汇报: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引导学生认识到:
A.《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诗人的情感。
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板书:要有骨气)
朗读,读出这做人的道理。
B.再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看到诗人自己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
四、总结方法,深华主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古诗,具有什么特点?(托物言志)
在学古诗时,我们一方面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表面的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来看诗隐含的意思。
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
2.背诵这三首古诗。
板书设计:
《石灰吟》石灰不怕牺牲
《竹石》竹子要有骨气
托物言志
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是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写的事物抒发了作者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教学过程中遵循“整体感知—知人识文—分析品味—理解共鸣”的古诗教学程序,通过一个个层层推进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紧紧扣在理解作者思想情感上来推进课堂,放手给学生思考、讨论,教学秩序井然,教学收效良好。
但学生真正能感悟到作者心境,为什么?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来体会这首诗的感情的。
1、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
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
教学时,必须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3、反复吟咏,从感性意象到达理性领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象,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
4、注重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能够自学简单的古诗。
5、从本节课来看,总体效果还可以,可以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