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对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道教与医学文化的交融

中国古代道教与医学文化的交融

中国古代道教与医学文化的交融医学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道教也是影响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古代,道教与医学文化经常有着交融与交流。

这种交融既有医学文化对道教的影响,也有道教对医学文化的启迪。

本文将从道教的起源、道教与医学文化的交融、道教对医学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道教与医学文化的交融。

一、道教的起源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原始社会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宗教之一。

其发展历程和形成过程非常漫长,其思想主要由老子、庄子等思想家所倡导。

道教思想的基础是道家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所创造,道是宇宙的根源,是能够贯穿一切的力量。

道教的信仰体系与其他宗教很不一样。

道教认为,人是天地道之所运,天地道与人之道是一致的,因而要顺应天道,养身养性,追求长生不老,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二、道教与医学文化的交融中国古代医学文化源远流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各地方的原始医术,然而至今仍在坚持不懈地发扬光大。

而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上,道教与医学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医学文化在发展中被道教思想的启迪而有所发展和完善。

首先,道教的思想中强调天人合一,人应该追寻天道,对生命与健康的看重以及对长寿的崇拜,对古代医学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同时,道教中的药物疗法、普及健康知识和修炼与养生方面的内容对中国古代医学文化的完善也十分重要。

道教研究对医学文化的发展推动也是非常明显的。

古代道教文献《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著作,对中国医学文化的影响不可忽略。

三、道教对医学文化的影响在古代,道教作为一种信仰宗教,它对医学文化也有不同程度地影响。

首先,在道教的世界观中,认为疾病不只是肉体上的痛苦,更是心灵和精神上的障碍。

基于这种看法,道教对医学的思想和疗法有所影响。

其次,道教中广泛普及的用药方法和治疗方法,也为古代医学文化贡献了思路和经验。

道教中,药物的使用和治疗理论都是十分丰富而独特的。

例如,道教强调的是“以不疾之药为最上”,即预防疾病优于治疗疾病。

道家养生之道

道家养生之道

道家养生之道篇一:儒道释养生之道儒道释对中医养生学的贡献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历来重视身心兼养,形神俱健。

特别是道儒佛养生学说,异彩纷呈,各有千秋。

道家养真,儒家崇德,佛家养心,但主流还是三位一体。

中医养生学说来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法于自然,返朴归真。

道家养生的内容,以自然天道观为主,它的注意力主要是着眼于人的本身,对自我的生命活动具有丰富的体验。

他们追求的是生命本质的解脱和精神的安宁,尤其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的独立,渴望人生的自由。

老子养生的全部学说是天人合一,崇尚自然。

其核心是"返璞归真",无论是朴还是真,其最终形态都是"道"。

他一生重视养生,是位大寿星。

据司马迁《史记》中记载:"老子百六十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他养生的最高思想境界是:追求道,体悟真。

主张"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深根固蒂"之法,"虚其静,入静归根";"甘其食,美其眠,安其居,乐其俗"。

以修道而养寿也。

道家养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摒绝一切外来因素对生命活动的干扰,求得身心的解脱。

因此,崇尚自然成了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道家的观点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一切都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要不悖天地之理。

而人最初的状态最接近自然,因此他提出返璞归真,把婴儿推为"至朴""至真"的理想标准,养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人天合一的根本途径。

中国道家养生学的核心是中国道家内丹养生学养生之道,其功理完全合乎宇宙天地人大自然万物变化规律,故立论极其科学而高妙。

《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

《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

《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学号:姓名:指导教师:《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摘要:《道德经》对生命以及生命价值有非常深刻、丰富的领悟。

《道德经》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于对生命之精神的追求和持守,通过对个体生命本身的不断超越,最终达到“复归于婴儿”的理想状态。

这样,就实现了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老子养生道德经复归于婴儿《道德经》对生命以及生命价值有非常深刻、丰富的领悟。

我国春秋时期杰出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可以说是一部深含着丰富生命智慧的古代典籍。

纵览全书,《道德经》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于对生命之精神的追求和持守,通过对个体生命本身的不断超越,最终达到生命的理想状态——“道”的绝对超越境界即“复归于婴儿”状态。

换言之,《道德经》养生学所追求的境界,其实包含了对生命历程及其本质内涵的深刻体验,即是将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达到和谐统一。

一、养心养心的精髓在“心灵返璞”,其作为《道德经》养生思想的根髓始终洋溢着浓厚的形而上学色彩,完整的体现了老子贵柔尚无、道法自然、返朴归真的哲学宗趣。

1、清心寡欲,知足常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心性修炼和心理调节术,对养生来说首先要做到清心,清心方能寡欲,而清心寡欲自古就是长寿的不二法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12章)生活在当今这个五颜六色的花花世界中的现代人无疑面临着比老子时代多得多的种种诱惑,道德经的智慧不仅是“天雄大黄之猛剂”,更是“补泻兼备之良药”。

“致虚极,守静笃”;“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15章)如果谁能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静下心来,观想自身,心无旁骛,恬退自养,静定持心,涤除客尘烦恼,远离欲念困扰,那么他的身心一定会永远保持健康。

“清静以为天下正”,(45章)这并不是什么常人难以企及的高深境界,正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一样,如果我们长存清心一念,自然能够渐远杂欲。

道家的养生之道

道家的养生之道

道家的养生之道虽然道教的养生方法并不神秘,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很难找到一本从入门功夫讲起。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道家的养生之道,希望你喜欢!道家的道法自然养生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依据“道法自然”的思想,中医订下了养生的生活起居和饮食原则,在养生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协调。

正如《黄帝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而日常生活,则要起居有常,饮食有节。

起居有常,不仅指生活要有规律,生活也要有节制。

南北朝的医学家陶弘景在其《养性延命录》中指出:“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

莫强食饮,莫大沉醉,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

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他是将一切生活节制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

道家的丹道养生术丹道,古称至道(轩辕黄帝时期)、大道(老子时期)、医道(见于《黄帝内经》),异名而同指。

丹道一词,自东汉东汉魏伯阳真人著《周易参同契》,始大行于世。

丹,比喻无极和太极,指代宇宙的真空本体;同时,丹比喻人体的精气神,特指自性。

“丹”不是有形有象的一个物体或是气团、光点之类——世人见解大误。

所谓丹道,就是以自身“精气神”为基本修炼元素,以性命双修为修炼途径,最终大彻大悟并复归无极而太极之道体的具体学术。

它以对人体自身性命的探索为核心,包囊了哲学、政治学、宗教学、易学、科学、艺术、天文地理等人类文化精华。

丹道养生长寿术是中国道家的一大发明,是中国道家对全世界的一大贡献,道家丹道养生长寿术经历上千年发展,已经充分吸收了儒家和佛家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改造修道者人生观,建立新行为模式道学不仅有一套人生观,而且有系统的社会伦理观。

修习内丹的人,建立起对道的信仰,遵奉道学,必然在行为上发生一系列变化。

修道者接受了道学自然超俗、守中执要、适性逍遥、慈忍和平、无为而治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有中和之气象,便是“载道之器”,可以授予内丹法诀,使之在修炼中体验到道的境界,其行为自会更加与道合真。

《老子》思想的独特性与影响力

《老子》思想的独特性与影响力

老子思想的独特性与影响力引言《道德经》是古代中国文化中一部极富影响力的著作,被认为是中国哲学和宗教的重要源头之一。

其中最知名的作者就是老子(Laozi),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和世界各地的思想家、学者以及普通人。

本文将探讨老子思想的独特性,并分析其对社会和个体生活的深远影响。

一、老子思想的基本概念1.道:老子强调万物皆由“道”创生,它是超越一切理解限制的无所不包之物。

2.无为而治:老子认为最好的统治方式是尽可能不干预事物自身过程,让自然流动。

3.反常识:老子提出很多看似反常规但却能产生积极结果的观点,如“柔弱胜刚强”、“不争论取胜”。

二、老子思想对社会影响1.政治:老子强调非干预,主张退隐和养生,在政治上对治国有重要启示。

2.道德:老子提倡平和、谦逊、慈爱等道德观念,对社会文化形成深远影响。

3.宗教:老子思想成为道家学派的核心,影响了中国的宗教发展。

三、老子思想对个体生活的影响1.心态调整:老子主张放下欲望和功利心,以达到心灵自由与平衡。

2.悟道与修身:追寻道的本质,不断修炼自己的品性与智慧。

3.生活方式:注重自然、简朴和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

四、老子思想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影响1.东亚地区:老子思想深深渗透于中国、日本、韩国等地的文化与价值体系中。

2.西方文化:随着文化交流和翻译,《道德经》逐渐引起西方学者和思想家的关注,影响了他们对东方文化的认知和观点。

结论老子思想作为古代中国最重要且独特的哲学思想之一,在社会和个体方面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它不仅对中国社会、政治、宗教以及个体生活产生了积极作用,而且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研究和传播。

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如“无为而治”和“返本还元”,仍然在当代令人瞩目并具有启发性。

养生有“道”——道家的养生观

养生有“道”——道家的养生观

养生有“道〞——道家的养生观道以治身,佛以治心,儒以治世。

中国古代养生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养生文献典籍,不啻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其中道家养生文化最为丰富。

道家养生文化博大精深,通过“道法自然〞、“重人贵生〞、“少私寡欲〞、炼丹术等一系列养生方法,去追求现世的和超越的人生价值,把延年益寿、长生不死作为探求的终极目标,表现了道家先哲渴望掌握生命规律、延长寿命的人生价值取向,同时也为中国养生学作出了让世人瞩目的独特奉献,随着现代养生科学的开展,以道家养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传统养生理论和实践模式逐渐为世人所瞩目,其文化内容和价值逐渐被揭示和肯定。

它以其系统而博广的义理,为人们阐释了一种科学的保健养生观。

道家的养生观是一种自然之道的养生观,是顺应自然、适性重生的生命观,重视精神养生,追求生命的自由、平等,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老子的自然观, 如道生一, 冲气以为和, 道法自然, 神形合一, 守静笃,不妄费, 保精气等见解,都对医学的阴阳学说和人与自然一体的整体观念有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对道家的养生观的形成起到了抛砖引玉、积极推动的作用, 是道家养生思想的先河和开创者, 也是道家养生思想的集中表达。

道家的养生思想自成体系, 独树一帜,古名摄生,道生,即以老庄道家思想为宗旨,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的方法到达性命双修身心和谐健康的目的一种养生观。

1 . “道法自然〞“天人相应〞的养生观老子认为,“道〞及由它而派生的天地万物按其本性来说都是自然而然的,并非人为如此的。

人与自然应当保持和谐,力求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

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人的身体健康。

如果人与自然失去平衡,就可能发生疾病,导致衰老。

所以,老子在养生上竭力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发道,道法自然。

〞的观点,即在物质世界里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过程, 这种变化过程生生不息。

这一切就是现实本身所具有的自然规律--道。

可见, 任何人和事物都离不开道,这里的道既指事物发生开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又是指的客观世界本身。

中国的道教文化追求长生不老的理念

中国的道教文化追求长生不老的理念

中国的道教文化追求长生不老的理念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思想体系,其核心理念之一便是追求长生不老。

道教认为人的生命不应受到时间的限制,人们可以通过修炼道法来延长寿命,甚至实现长生的目标。

本文将从道教的起源、长生不老的理念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道教的起源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

相传,道教的创始人是具有传世之道的老子。

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很多与“道”相关的思想,将“道”理解为宇宙的本源和规律,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以获得心灵的宁静和长寿。

二、长生不老的理念道教强调“道”的实践与修养,追求心灵上的超越和身体上的长寿。

其中,长生不老便是道教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道教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通过修炼可以使得人的身体得以净化,达到长生的效果。

1. 内丹修炼内丹修炼是道教中追求长生的一种修炼方式。

内丹指的是人体内的“丹田”,通过打坐、吐纳、保持一定的呼吸节律等方法来调养身体。

修炼者相信将体内的精气转化为丹田中的“丹”,就能够达到长生不老的目标。

2. 服食仙药除了修炼内丹外,道教徒还相信通过服食仙药可以达到长生不老的效果。

在中国古代,道教士人常常寻找各种珍贵药物,如灵芝、丹参等,以期延长寿命。

尽管这些仙药的存在性令人质疑,但其背后的追求长生不老的理念却一直贯穿着道教文化。

三、长生不老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理念不仅在道教文化中有所体现,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1. 医学与养生中国的传统医学中,与道教理念相契合的一部分是养生学说。

养生学说强调保持阴阳平衡、调理体内气血,并注重饮食、运动和精神修养等方面的调整,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这与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理念有一定的关联。

2. 文学与艺术中国文学和艺术中,常常以长生不老为主题进行创作。

许多古代文人墨客将自然景物与长生不老的愿望相结合,创作了许多描写仙人飞升与长寿的诗歌和画作。

老子的中医养生之道:“吾有三宝,持而保之”

老子的中医养生之道:“吾有三宝,持而保之”

老子的中医养生之道:“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中医养生已经有了很多年的历史了,而从古到今都有很多的人在中医养生上面有一定的研究,老子就是其中一位,他所著的《道德经》更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名著之一,被人们誉为是万经之王,成就非凡,短短五千言却包括万象玄之又玄。

今天,以中医为切入点,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老子的中医养生之道,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养生文化相比,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它融合了儒、道、释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汇集了众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经验,历久弥新,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先秦诸子到魏晋名流,从唐宋文人到明清雅士,养生之道被不断地传承和发展,留下了大量的宝贵经验。

从老子的恬淡寡欲,到华佗的“五禽戏”、孙思邈的《千金方》,再到白居易的乐天随意、苏东坡的通脱豁达,从古人的这些养生经验中,我们不难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部分。

每个人的身体里都藏着一套健康密码,破译了这套密码,就能找到健康长寿的钥匙。

养生不仅是一种心态,同时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仅仅就是说为了保护身体健康而进行的身体锻炼这样。

除了体育运动和合理的饮食之外,养生和精神状态、心理素质、道德修养、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是一门复杂的学问。

从医学角度来看,《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字,但是其中不少的养生观点却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来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所论的养生之道,多是对老子学说的发挥,所以称“黄老之学”。

这部分被继承下来的养生之道,其实就是老子在《道德经》当中所说的“三宝”:“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一、以“慈”养生三宝之首曰“慈”。

所谓慈,就是同情心。

同情心,是你心灵充实的基础。

如果没有同情心,那么你对身边的人和事物,处于关闭的状态,无法做到理解和宽容,更不用说去帮助别人。

这样,你可能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生气、斗气。

道文化对中医药的影响

道文化对中医药的影响

春秋时期,社会急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显著发展,在学术思想日趋活跃的形势下,我国医学也得到长足的发展。

受先秦诸子思想的影响和渗透,尤其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医学先哲们将道家气与阴阳的哲学辩证法引入到医学领域,道文化对中医药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今天我们就从中医理论、中医治疗思想和中医药同源性这几个方面来讲一讲道文化对中医药的影响。

道文化的生命心理健康观是我们理解它对于中医药影响首先要了解的。

道文化是中国本土文化,蕴藏着古人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和对乐生、重生、贵术的追求。

"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道文化追求长生,关怀个体生命,热爱生命,关注人生价值,希望生命之无有止息。

“道常生万物,天地乃物中之大者,人为物中之灵者”。

这表明人在宇宙中,地位最高,“一切万物,人最为贵。

"故而认为天地万物皆有可长生者,人应亦可,且把贪生者作万物之共性。

具体来说,第一点是清净。

什么是清静呢?《云笈jí七签》说:“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

”《道德经》写道:“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可见,清静是有利于摄生修养,调适精、气、神的有效途径。

第二点是无为。

《云笈七签》则告诉我们:“欲求无为,先当避害。

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改而从善……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矣。

”第三点是寡欲。

《道德经》中写道:“少私寡欲,见素抱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孙思邈则说:“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最后一点,是不争。

《道德经》中有“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说法。

《云笈七签》说:“为善者自赏,造恶者自刑。

故不争无不胜,不言无不应者。

”可见,道文化不仅对人类生命进行了特殊的思考和探索,而且对心理健康有着独特的见解,其中不乏朴素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它不仅满足了道教信徒的心理安慰和宗教需求,而且能指导其他人正确的待人处世。

《老子河上公注》养生教育思想探析

《老子河上公注》养生教育思想探析
万方数据
取“五味”是通过口吸人胃。“五气”会使人精神 爽快、头脑清醒、润喉清肺、声质优美,从而增益 雄魂;而“五味”能益于形体、增盈骨肉、健全骸 骨、丰滋血脉,从而健魄壮雌。明显可知,《河上 公注》认为人体呼吸器官是鼻口,只有通过鼻口 呼吸天地自然之气,方能将人与天地自然紧紧 连接起来,将人融于天地之中,成为自然之有机 构成,同时也有益人体的持久健康。所以,《河 上公注》又说:“鼻口之门乃是通天地之元气所 从往来。”@鼻口对元气的吐纳亦有程度与大小 之别,程度不同直接影响养生之效果。它说: “治身之天门,谓之鼻孔。开,谓喘息也。合,谓 呼吸也。”o鼻孔张开,使大气出入叫“喘息”;鼻 孑L回合,均匀吐纳叫“呼吸”。对“呼吸行气”的 节奏、要领,《河上公注》作了适当说明:“鼻口呼 吸喘息,当绵绵微妙,若可存复,若可无有。”⑦ “呼吸行气”要微妙连绵,持续良久,吸要连续纳 入新气,直至最大可能地容纳;呼要持续吐出浊 气,仿佛要倾腹排出,尽可能做到吸要盈满、吐 要虚空,这样经常吐出体内故气,吸纳天地间的 新气,便可健康长寿。此外,《河上公注》还要 求:“用气当宽舒,不当为急疾勤劳。”∞即呼吸 行气,不仅要连续不断,而且要缓慢宽舒,切勿 急喘快息。
三、“怀道抱一” 《河上公注》认为,修行养炼,养精藏神,还 必须坚持“怀道抱一”的养生原则,它说:“怀道 抱一,守五神也。”o又说:“人能保身中之道,使 精气不劳,五神不苦,则可以长久。”o“怀道”是 指保有“身中之道”,而这里的“身中之道”就是 人的自身机体运行规律和自身的生活习性、生 活节奏及生物钟等,只要能保持人的平常生活 节奏与规律,就不至于伤神散气,从而可以保持 长生久寿。《河上公注》告诫人们:“能修道,如 是长生不死。”①‘‘不得道者,早已死亡”⑦。如能 修道怀道,就能“长生不死”;若不遵“身中之道” 从事,就会打乱生活规律,影响体内平衡与新陈 代谢,故会缩短寿命。所以,“善人以道为身之 宝,不敢违也。”∞善于养生之人,总是将自身生 活规律奉为至宝,始终不敢违背,唯恐影响身体 健康。“怀道”是人体各器官、各功能修养与保 持的永恒准则,譬如,“爱气养神”必须遵循“怀 道”原则,“善以道抱精神者,终不可拔引解 脱。”@如果善于遵循“身中之道”来抱精善神, 就会深固精气,终究不会使精气“拔引解脱”,散 失外泄。此外,《河上公注》还主张要“抱一”,它 说:“人能抱一使不离于身,则长存。一者,道始 所生,太和之精气也。”o《河上公注》以“抱一不 离”为又一准则,提出了对生命体形神的基本要 求,切中了人世间生命有机体奔波劳累,常常不 得与心神合一、沟通和协调的弊端。人若形神 分离,要么精神涣散、情感无常,与形体难以同

中国哲学文化中的传统体育养生观

中国哲学文化中的传统体育养生观

中国哲学文化中的传统体育养生观传统体育养生是以中国的哲学文化为指导理念,通过改变人的肢体运动方向、关节韧带的运动幅度,再配合呼吸吐纳、主张炼养心神以调身调心调息为根本的练习方式。

达到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改善血液循环的生理系统,起到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的作用。

本文旨在系统挖掘、研究传统体育养生中所内蕴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辩证地分析整理,弘扬传统养生思想,并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养生项目的繁荣发展。

一、儒家思想对传统体育养生的影响儒家是以孔子为代表,以“仁爱”为其立身的核心,以“中庸”为其行为准则,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主张注重现世人事,追求有为。

儒家思想的主张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内涵机制的成熟产生深刻影响,在中国哲学文化的形成之中更是占据着首要地位。

首先,儒家注重道德修养,指出道德修养和生命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仁者寿”的生命观,要求人们修身以“仁爱”为出发点。

仁者多寿的思想,对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孟子有言:“故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且多治”,强调长寿的秘诀在于心境平和。

其次,儒家除了注重道德修养之外,还提倡中庸之道。

所谓“中”就是指“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庸”就是指“普通、寻常”之意。

“中庸”的观点更是一种修养、修炼之道,是调节修身的一种方法,它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事中把持好不偏不倚、灵活变通的度,在修养的过程中,“太过”与“不及”二者之间要充分的认识与把控。

通过这种自我调节,调和阴阳,达到人体与所处的外界相适应,身体内在机能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平衡,这也是儒家养生之道的根本方法。

儒家同时也主张“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一是天与人相一致有大、小天地之分。

大的天地则是指宇宙自然、四季变化、潮起潮退,小天地而是指人与自己与他人的和谐共生;二是指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

是说人与自然的本质是相通的,人们遵循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老子养生之道

老子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春秋时期的老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而且还是一个伟大的养生家。

据《史记》记述:“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

”,历史上虽有不知其所终之说,但是有一点看法还是一致的,这就是说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

孔子活了七十二岁,故此推论老子是一位超百岁的寿星。

老子这么长寿得益于其养生之道,其核心就是他自已说的:“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食母就是食气,食气是古人养生的主要方法。

老子不但是个以气养生的实践者,而且还根据自已的切身体会写出了气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成为历代气功家练功的要旨,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精气之说。

老子在《帛书。

第六章》中说:“浴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要理解这章经文,关键是搞通玄牝两字的含义。

这里所说的玄是指天,指阳,所说的牝是指地,指阴,与“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的阴阳两气是同一的意思。

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口进饮食为阴气,鼻入空气为阳气,所以口鼻是人与自然最直接的也是最根本的门户。

由此可以看出这“浴神”就是阴阳两气构成的精气的代名词,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的作用。

同时也说明了精气是有结构的,这就为练气功能养生,中医药能疗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精气学说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其意义之深远、影响之巨大是难以估计的。

二、经络之说。

老子在《帛书。

第十六章》中说:“至虚,极也。

守静,督也。

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

”,这“督”就是指督脉。

何以为证呢?庄子在《养生主》中对此作了证明:“缘督以为经”说督是一条经脉,后人称之为督脉。

这“复”就是说经气沿全身左右二十四条经脉往复运行的情况,而且是以“万物旁作”的形式进行的,即经气走完左半身再走右半身反复往返地运行。

对经脉的循环无端的特征他在《帛书。

二十五章》中有进一步的阐述:“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就把经脉的客观存在而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性和循环性的根本特点加以肯定。

道家养生文化

道家养生文化
所以不是用耳朵而是用意念去听, • 第三步:当意念与呼吸连成一片时,就不要再刻意地
专注于听,而要开始专注听其自然,听之任之。
• 第四步:等念头归一后,此时功夫已渐渐进入混沌 境界,身中是神气合一,心的知觉已不起作用,这 种神气合一的状态是无知无觉的,表面上看起来 和睡着了一样,
• 第五步:在经历了前面几个步骤之后,最后到了 虚的境界,这个“虚”是从无知无觉以后自然得 到的,不是用意识制造出来的。全部功夫是由后 天返还到先天,所以第五步功夫,应该就先天境 界去体会。
• 第三步 开通奇经八脉

法诀

开八脉,聚精神,以意领气贯全身,

一吸督脉升泥丸,二呼任脉降会阴,

三吸带脉至肩窝,四呼阳腧到手心。

五吸阴腧胸前定。六呼至带归一根。

七吸冲脉到降宫,八呼阳蹻涌泉停。

九吸阴蹻升炁穴,十呼还原入窍中。

吸呼深长凭意领,水到渠成赖气行。

八脉开通身属阳,阴蹻开时百脉通。
道陵字辅汉,是张良的 八世孙,他身长九尺三 寸,浓眉大脸,红顶绿 眼,鼻子高挺,眼睛有 三个角,垂手过膝,有 浓密的胡子,龙行虎步, 十分威武。汉光武进武 十年生于天目山,他母 亲梦见巨人自称是魁星 下降。道教创始人。
老子的道德经
老庄被道教奉为教祖,神 仙;老子被尊为道之化身 “太上老君”,道德经被尊为 道家法典,,
道家养生功功法十三步
• 第一步 收心求静 • 法诀 • 初打坐,练静动,全身内外要放松, • 二目垂帘守祖窍,舌闭天池津自生, • 深细长匀调呼吸,心定念止是正功。 • 身心两忘万籁寂,形神俱妙乐在中。 • 掐子午,除杂念,祖炁修足玄关现。 • 脸似蚁爬丹田暧,口满津液要吞咽。 • 下座拂面舒筋气,浑身上下搓一遍。 • 筑基炼己全赖此,静极而动一阳现。

老子思想与《黄帝内经》的部分联系

老子思想与《黄帝内经》的部分联系

老子思想与《黄帝内经》的部分联系摘要:目的:研究老子《道德经》与《黄帝内经》之间的相同之处,对探索中医基础理论有着深刻的影响。

通过对比,分别从“道”、“恬惔虚无”与“自然无为”,“治未乱”与“治未病”以及两本著作对养生方面的联系,而进一步说明。

【关键词】黄帝内经老子《道德经》《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籍,对中医的思维模式建立与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其中道家思想的老子《道德经》与其有一些密切联系,两本典籍相互联系,为中医学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该文就《黄帝内经》与老子《道德经》之间,进行分析。

1、《黄帝内经》“道”与《道德经》“道”的联系《内经》中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是天地万物都有自身规律所言。

《素问上古天真论》“有贤人着,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这也是认为天地,日月,星辰在运动规律中形成于道;老子认为道是物质并是万物之基础,道是最基本的,在《老子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可以看出,此道是虚无恍惚,但其中又有象生。

二者都认为道是恍惚缥缈的,万物因之而生,道为天地之母。

2、《黄帝内经》与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的关系2.1、从自然方面在养生方面,天地人三者相应也。

老子《道德经》中贯穿的大法则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可以看出老子认为人、天、地三者之间相辅相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而从《内经》中的也能看出,是对道德经中的道的一种延续,被后人总结为“天人相应”之说,即就《灵枢》中“人与天地相应也”。

《老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中国传统养⽣⽂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2019-07-11【摘要】我国传统养⽣⽂化源远流长,是传统⽂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前我国传统养⽣⽂化⾯临外来⽂化的⼊侵和挑战。

为此,探究中国传统养⽣⽂化的起源、内涵和现状,并根据现状提出针对性的传承与发展对策,以期促进我国传统养⽣⽂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养⽣⽂化传承发展研究前⾔传统养⽣⽂化来源于中国传统⽂化,是中国民族传统⽂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经了⼏千年的实践锤炼后,已经形成了独具特⾊的养⽣理论和技法体系,并且对当代养⽣体系的形成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然⽽,现在外来养⽣⽂化⼤肆⼊侵,使我国传统养⽣⽂化的传承和发展⾯临着新的挑战。

为此,正确认识我国传统养⽣⽂化,深⼊理解其精髓,挖掘其深刻内涵及传承⽅式,为我国传统养⽣⽂化的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起源我国传统养⽣⽂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字记载可以上溯到商代。

从对出⼟的甲⾻⽂的考证中发现,当时⼈们在⽣病、分娩时都会祈祷祖宗与神灵的庇佑;对⽇常⽣活中的吉凶祸福等各种状况都会不时⼘问,并积极举⾏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以求保平安。

可以说养⽣思想的萌芽由此开始。

到了西周,养⽣思想进⼀步发展,甚⾄设有⾷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的饮⾷,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饮⾷调理⼯作,提出饮⾷调理要与四季⽓候相适应等理论。

战国时期我国养⽣⽂化发展迅速,各种历史著作都体现出了⼈们养⽣的观点。

到先秦时期,出现了儒家、道家等养⽣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养⽣思想的范围逐渐变得⼴泛,养⽣⽅法也呈现多样化,我国传统养⽣的发展越来越迅速。

⼆、内涵传统养⽣顾名思义就是运⽤传统的养⽣功法,进⾏⾝体的⾃我保健。

中华传统养⽣思想是在汲取先秦诸⼦百家的哲学思想和古代医学思想,特别是先秦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易学思想和古代巫术、神仙⽅⼠等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特有的养⽣⽅法及其思想体系。

其内容涉及⾮常⼴泛,从外在的活动⾝体、就医问药、饮⾷起居、房中秘术等等,到内在的思想修养、意念品质、蓄精养神都体现着养⽣的含义。

老子与养生文化

老子与养生文化
《老子》与养生文化
《老子》不是一部养生书,但是却包含着 丰富的养生思想,提出了养生学的基本原 则和一些具体的养生方法。
1.《老子》奠定了传统养生文化的思想基础 (1) “道法自然”的养生原则 (2) “冲气以为和”的养生目标 (3) 养生方法 2.“道法自然”与四时养生法 (1) 四时养生法 (2) 十二时辰养生法 3.元神论与气功养生
“道法自然”的养生原则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
从人的角度看,这段话有两层意思: ①人应当取法天地之自然,体现“天人合
一” ; ②人应当取法人性之自然,体现人的本性自然。
道法自然是宇宙万物遵循的根本法则,也 是人必须遵循的根本法则。
人要想健康长寿,就应当修道讲德,取法 自然。
老子“守柔”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守柔曰强”(52章),“柔弱胜刚强” (36章),养生之道应守住柔弱,才能保持 旺盛的生命力,才是真正的刚强。
否则,恃强好胜,就是违背自然之道,会 早衰死亡。即“坚强者死之徒”(76章),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55 章)。
后世养生家在精神修养,体育锻炼,药食 护身,气功炼养等方面提倡柔和,适中, 反对强硬,过分,体现的就是守柔的思想。
抱“一”养生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22章) 从养生角度看,此“一”可理解为元气。 只有抱一,守住元气,才能健康长寿。 后世养生家视元气为“一”,称守元气为
“守一”。
如《元气论》认为:
元气是生命之根,人要获得长久之寿, 应当“清净守一”、“抱一守虚”
道教的修炼养生术也强调“守一”的养生 方法。
在老子看来,万物的生命都始于虚静而又归于 虚静。
因此,生命是以静态为根基的,所以修身养性 应当出了以静养生的方法,即虚 极静笃的摄生养神的妙法。

老子养生哲学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

老子养生哲学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

作者: 朱平安
出版物刊名: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20-24页
主题词: 养生哲学;传统养生文化;中医养生学;道法自然;养生观;养生思想;气功锻炼;《老子》;气功养生;《黄帝内经》
摘要: 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花园里一株艳丽的奇葩,它以其悠久的历史而香泽千年,芳流不绝.各种养生思想,内容丰富,流派众多.其养生论著更是琳琅满目,蔚为大观.但绝大多数养生文献或夹杂着浓厚的迷信色彩,或多为一些具体的养生方法和技巧,或多为某些疾病的对症疗法,或为一些晦涩难懂的描写练功体会的悟玄诗.真正具有哲学基础,有理论思维品格和较高学术价值的经典之作并不多,如《老子》、《黄帝内经》、《周易参同契》、《钟吕传道集》、《悟真篇》、《黄庭经》《性命圭旨》等.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又是一位修练有素、经验丰富的养生家,他的养生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思想对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影响
老子是先秦时代杰出的思想家,也是道家创始人。

《史记》中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王室的守藏宝之吏,负责征集、保管和整理周王朝及诸侯的典籍。

享年一百六十余岁,一说二百余岁。

不论此说是否属实,老子的长寿是不可怀疑的。

老子的养生观点与主张,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顺应自然,恬淡寡欲,咽津养生。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息息相通,顺应自然之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则何病能生?又何患不寿?老子认为自然界在不断发展之中,人体必须与自然规律相适应,才能生长。

不然,逆自然规律而动,则会生病折寿。

这种朴素辩证的养生观,对我国中医养生学的形成于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黄帝内经》中便吸收了老子的这一养生主张。

其次为恬淡寡欲。

老子主张的恬淡寡欲,清净为上,对人的精神修养、情志调节起着很好的作用。

他极力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告诫人们不要贪心追求荣利,要寡欲清心,经常保持心静气畅、体泰神清的心理状态,自然可获得健身延年,这是老子长寿的另一主要原因。

最后是咽津养生。

老子认为,灵丹妙药虽好,但也不如自己的津液——唾液——有益于自身。

因此他首先主张咽津养生。

他平时“叩齿鼓漱”,然后再把这些津液咽下去,每日必做,久而久之,利于健康。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把他这种咽津养生之法总结为“服玉泉法”,认为叩齿服玉泉的作用在于坚齿发,利于益寿延年。

他还认为人之生难保易灭,气难清而易浊。

只有节嗜欲,才能保性命。

会养生的人,一定要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妒忌。

关于气功养生,老子主张“至虚极,守静笃”,维持清净不乱的态度,保持旺盛的生机。

老子认为,口吐浊气,鼻引清气,四肢脏腑皆受其润。

如山之纳云,地之受泽。

若练得气之十通,则百病不生。

他说“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则气行,神往则气往。

若欲长生,神气相注。

”老子这种主张集中地表现在他用气功养生的行动中。

传说老子在八十多岁时,生过一场病,吃了一段时间的药,没有见效。

有一天他拖着病体来到一座山坡上,向长长一片树林走去,自觉身体越来越轻松,便效法天道的动静结合,试验起天道治病的气功方法来。

后来,人们把老子的气功方法称为“练三丹”(上丹田、下丹田、中丹田),即为炼丹祛病。

老子自从练气功后,疾病很快痊愈了,并且越来越强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