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必背复习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在认识事物时, 通常都是从个别到一般, 即首先认识个别事物, 在认识了许多个别事物
后,将共同的特点集中起来,抽象成为一个总的概念。在总的概念当中,个别特点被忽略,
存在的只是共同的特点。这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理解)
刻板印象的形成往往完全忽略个体区别, 而且不轻易改变自己的看法, 使得人们无法客观地 观察另一种文化, 失去应有的敏感。 在观察异国文化时只注意那些与自己的刻板印象吻合的 现象, 而忽略其他。 它妨碍我们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处, 不利于顺利开展跨文化交 际。(选背)
精品文档
一 跨文化交际 (一)认识上的误区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误以为对方和自己没什么两样。 一旦发现对方的行为与自己的预期相差甚远, 就会产生困惑、 失望,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必背)
(在认识上的这一误区是跨文化交际的一大障碍。
LaRay Barna 认为,把自己的文化规范误认为是他人也接受的文化规范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 障碍。
表现:
1. 由于不断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而引起的疲惫;
2. 由于失去朋友、地位、职业、财产而引起的失落感;
3. 不能接受属于新文化的成员或者(以及)被这些成员拒之门外;
4. 在角色、对于角色的期望、价值观念、感情和自我认同方面感受到的混乱;
5. 觉察到文化差异后感到的惊奇、焦虑,甚至厌恶和气愤;
6. 由于不能对付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 情感上表现出来的是焦虑、恐惧、沮丧、绝望。
4.寻找有力的支持系统 在文化冲突时发生文化休克,个人应积极寻求可靠、有力的支持系统,即正规的支持系统, 包括有关的政府组织或团体和非正式的支持系统包括亲属朋友和宗教团体。
理论知识都有些枯燥, 但是没办法这是案例分析的基础, 分析案例时这些都要往上套的。 案 例分析和写作文不一样, 案例分析是三段: 先提出文中有哪些问题, 然后解释问题是哪个方 面的,是认识上的误区还是刻板印象等等,最后提出对应解决方法。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文化差异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Oberg( 1960 )第一个提出“文化休克( Cultural shock )”这个词,他当时给出的定义:在新
的文化情境中,由于人们失去熟悉的社会交往的符号和象征而导致的焦虑。
(了解)
一个人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原来自己熟悉的一套符号、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
观念等被另一套新的自己不熟悉的符号、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所替代,因
民族中心主义是民族自尊、 民族优越感的极端心态所产生的一种定势与偏见。
任何人都不可
能完全避免民族中心主义,它是与文化同生的。
(必背)
对跨文化交际的危害主要表现为:
第一,民族中心主义者关于自己文化的一些信条形成了某种社会归属感,
这种归属感是狭隘
的、排外的;
第二,民族中心主义者一般都把有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归入某种特定的文化定势;
文化休克的过程要记住, 有的案例主人公会经历这四个过程, 主人公现在在哪个期间里,并解释说明提出解决方法。
或者其中两三个。 你要会判断
(五)文化休克的预防和解决
1.预先了解新环境的基本情况 进入新环境之前,通过各种途径,充分了解、
熟悉新环境中的各种文化模式,如所在地的风
俗习惯,预防文化冲突时突然产生强烈的文化休克。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针对新文化环境进行模拟训练 进入新环境之前,有的放矢地进行生活方式及生存技能的模拟训练。
wenku.baidu.com
3.主动接触新文化环境中的文化模式 进入新环境之后, 理解新的文化模式。 在两种不同的文化发生冲突时, 如果人们理解新环境 中现象的主体, 就会较快接受这一文化模式, 打开社交圈子, 踊跃地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 动以开阔视野,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她觉
得她可能在教学上不会成功。
萨拉之所以感到沮丧,是因为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对方和自己没什么两样,才会产生误会。
在萨拉的认识里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多读书, 于是默认中国学生也这样, 当学生不和她想的
一样时,就出现了跨文化交际障碍。 还有师生关系,和隐私, 都和萨拉认识上不一样我就不
一一展开了。
案例 2:
留学生李英初次出国,到达美国不久被朋友请去参加一个聚会
,他准时到达,但却发现许多
人都姗姗来迟, 穿的也很随便。 在聚会上有几种饮料和一些简单的食物, 但是没有像样的菜。
聚会上熟人很少,好不容易见了马克,于是与他攀谈起来。谈了大约十分钟,马克说他要和
另一个朋友去谈谈, 就走开了, 李英非常失望。聚会的主人把他介绍给一两个人,
没有
人提问题。 虽然她一再鼓励他们提问,但是收效不大。她认为学生对她的讲课缺乏兴趣。但
是,她又发现学生常常在课后或者课间问她问题。 她指定学生课后读参考书,但是,她发现
他们大部分没有读。她把学生邀请到她的房间,与他们聊天。但是,他们都比较拘谨。有的
学生把她书桌上的东西拿起来看,事先也不征求她的同意。面对这一切,她感到沮丧。
回到自己
的国家。
3.调整期 经历了挫折期之后, 人们开始调整自己与环境的关系, 方法。
寻找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
4.适应期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 对生活环境渐渐感到习惯, 对第二文化也逐步适应, 能基本上采取比 较客观的态度,甚至对其中的一部分已能接受。不能接受的部分也能要求自己理智地对待。
以上是适应第二文化的过程, 一般说来要一年左右的时间。 这一过程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学习 者本人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
然后就再
也不管他了。两个钟头以后,他借故离开了聚会。回到家,他还很饿,不得不煮些面条吃。
他决心以后再也不参加这类聚会了。
1.非言语交际 (1)时间观念; ( 2)服饰 2.社会交往 (1)宴请招待; ( 2)社交礼仪 3.人际关系 (1)与朋友的交往
看看案例里出现的问题这里中了几条。 我用不同颜色标出, 你们对号吧。 最后一句话还涉及一个李英没有正确处理遇到的跨文化交
(一)时间观念 中西方的时间概念的差异是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突出表现。
在西方,人们对时间的观念和概念很精确,守时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与西方不同的是, 人对时间的观念比较模糊,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此类差异。
中国
在西方无论是拜访朋友或是赶赴约会, 都会提前安排并计划, 事先通知和约定, 并按时赴约。 而且会在拜访见面之前说明目的, 商定好准确的会见时间、 地点。 而中国是属于多向时间习 惯的国家, 对时间观念并不明确, 具有随意性的特点。 拜访朋友或者赶赴约会等约见时间并 不是固定在某时某分,而是准备了时间提前量,赴约的时间是一个时间段,而不是时间点。
在黑人留学生的非洲文化中, 只要主人劝食, 客人是不能推却的; 而在夫人的保加利亚文化 中,只要客人不推却,主妇必须满足他。
黑人留学生没有适应目的语国家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而是用自己国家的去思考结果引起
了误会。 你们有没有觉得和认识上的误区很像?答题时都写上就可以,
这是从不同的角度阐
释。
(四)文化休克过程
第三, 民族中心主义的动力在于首先认为自己的文化是正常的、
自然的, 再将其他文化与自
己的文化进行比较,结果是抬高自己的文化,贬低别人的文化。
(了解)
案例: 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常常感到孤独, 觉得周围的人对自己体贴照顾不够, 人际关系冷淡, 知心 朋友很少。 分析: 这是由于在中国人际关系比较密切, 人情味浓厚, 相互之间的依赖程度大于西方社会。 以我 们所熟悉的人际关系的准则来衡量西方国家的人际关系,自然会感到孤独无助。 二 文化休克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别的客人都以“够了”婉谢,只有一位黑人留学生满脸笑容地应道:
“好的,好的。 ”等到这
位客人喝完第二碗, 夫人又问:“要不要再来一碗?”这位留学生依然笑容满面地点头: “好
的,好的。”
这第三碗汤客人喝得显然有些艰难, 但当夫人问他要不是再来一碗时, 他又立即换上一副笑 脸,点头说: “好的,好的。 ”看着夫人端着碗走进厨房,留学生已撑得瘫倒在地。
2.日常生活活动的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规律的日常生活活动, 其日常生活活动、生活习惯等会发生改变。
当一个人的文化环境改变时,
3.孤独:在异域文化中,一个人丧失了自己在本文化环境中原有的社会角色,同时对新环境 感到生疏, 又与亲人或知心朋友分离或语言不通, 孤独感便会油然而生,因而倍感孤单、无 助,造成情绪不稳定,产生焦虑和对新环境的恐惧等情绪,出现文化休克。
在汉语中有大量的敬语和谦词, 在与人交往时, 对待长辈或上级时要用敬语, 如:“您”,“先 生”,“部长”等敬语,否则会被认为失礼;谈及自己时要用谦语,否则会被视为有失礼节、 没有礼貌。
当收到别人的赞美或夸奖时, 中国人往往倾向于不接受或者不正面接受, 常使用谦虚的话来 回答, 有时还会加以适当的自贬意义, 比如说:“哪里, 哪里……”,“我做得还不够好” ,“过 奖,过奖……”,“不敢当”;在发表学术文章时, 总是以“浅析……” ,“ 试析……”,“ 试论……” 等为标题,在出版书籍刊物时,总会在前言部分使用“成书仓促,不尽详解,偏颇之处,还
而在心理上产生焦虑,在情绪上不安定, 甚至沮丧。在严重情况下,会产生各种心理和生理
方面的疾病,最严重的甚至会患精神病或者自杀,这便是文化休克。
(必背)定义是案例分
析的理论基础一定要背过。
原因: 1.沟通交流 (1)语言沟通: 文化背景、 文化观念的差异, 如语种不同或应用方言土语等导致语言不通。 (2)非语言沟通:非语言性沟通的形式有身体语言、空间效应、反应时间、类语言、环境 等因素。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沟通模式不完全相同,所代表的信息含义也不同。
Craig Storti 认为, 在跨文化交际中, 人们大致经历这样四个阶段: ( 1)期望对方与自己一样; (2)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现实与预期差距很大, 引起文化冲突; ( 3)感到愤怒、 恐惧;( 4) 决定退缩回去。 )扩展
案例 1:
萨拉是位英国教师, 从曼彻斯特来到西安教书。她在讲课时学生不断地记笔记,但是,
4.风俗习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一旦改变了文化环境,必须去适应新 环境中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
5.态度和信仰:态度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与他人长期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的对 事物的评价和倾向。 信仰是对某种主张或主义的极度信任, 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主 要表现在宗教信仰上。 (记住文化休克的原因,更容易分析案例)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际障碍, 没有意识到彼此间认识上的差异, 认识上的误区的方法是什么呢?
没有积极面对适应而选择了退缩。
那么正确处理
方法: 在跨文化交际中, 必须不断提醒自己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异国文化,善于与自己的本国文化对比,才能逐步提高跨文化意识。
迥异的习俗; 必须学会观察
结合今天的案例思考哪些属于认识上的误区,以后遇到就可以直接套啦。二)刻板印象 先于与某文化接触而对其先入为主的印象、 预判, 这就是刻板印象, 也称之为定型。(必背)
蜜月期
刚刚接触到第二文化或进入第二文化的环境, 对看到、听到的一切都感到新奇、 惊讶、有趣,
处于兴奋、 激动、满足的状态, 一切都觉得美好。 陌生环境带来的新鲜感和愉悦感会战胜焦
虑和不安。
2.挫折期 这段时期, 有的采取回避的态度,不接触当地人和当地文化;
有的对当地文化产生歧义,甚
至发泄不满, 采取不理智的行动; 有的因承受不了心理压力而离开这一文化环境,
生理上表现出来的是坐立不安、失眠、疲乏、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
认知上表现出来的是心神不定、思想不能集中、对周围环境缺乏注意、健忘或思维中断等。
(案例中的主人公如果有这些表现,那没错了就是文化休克。

案例: 有位保加利亚外交使节的夫人,设宴招待客人。最后一道菜是夫人最拿手的汤,每人一碗。 看着客人喝完露出的满意神态,夫人依次问客人:要不要添一碗?
原因: 刻板印象很难避免,原因是讨论文化差异难免要概括,而概括与刻板印象十分接近。 刻板印象会随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并不是不可改变的。 刻板印象与歧视密切相关,容易导致歧视最终形成。
(三)民族中心主义
所谓民族中心主义就是按照本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他族文化中的一切,
包括人
们的行为举止、交际方式、社会习俗、管理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等。
在这方面, 双方都认为互不适应,西方人认为东方人不守时, 人做事太死板,缺乏灵活性。
不信守承诺; 东方人认为西方
(二)客套语 受中国传统封建制度和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推崇 “天人合一” 的哲学理念的中国人注重谦 虚,视谦虚为一种美德, 推崇 “贬自己尊人” 的为人处世准则, 遵循“上下有义, 贵贱有分, 长幼有序”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