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钩针疗法(培训辅导讲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钩针疗法
钩针因其针头带有一定弯曲度,而被称之为“钩针”。
钩针的特点
1.造型特殊,手法新颖
它的针体比较坚硬,针头有不同的弯曲度,造型特别;此外,还带有特殊的结构,可用作深部按摩,局部分离和松解粘连的组织等。
由于它弥补了毫针的某些不足,使得它的结构更趋合理,更切合临床实用,加上它还有多种特别的操作方法,可用于不同疾病和不同部位,因而可取得更为满意的疗效。
2.见效快,疗效显著
钩针对于痛证的治疗及运动系统疾病如软组织损伤、肱骨外上髁炎、腱鞘炎、副韧带损伤等,疗效显著,有的仅1-2次,症状即可消失,其疗效高于封闭、针灸、推拿等疗法。
3.适用病种多,范围广
凡适应针灸治疗的疾病,几乎都适合钩针治疗,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
4.使用方便,安全稳妥
没有弯针,折针的危险。
[钩针针具]
一、钩针的形状、制作和应用
(一)钩针的形状及制作要求
钩针是由针柄、针头和针体3部分组成,一套有6套型号。
针体呈圆柱形,有不同弯度的钩形针头,头部具有治疗需要的特殊造型。
其制作材料以取优质不锈钢材为佳,制作要求是针体笔直,光滑,针尖尖而不锐,弯度合适,利于操作。
2.不同型号钩针的应用
取决于治疗上的需要,应根据病人的年龄、胖瘦、病证的部位,病位的深浅,加以灵活运用。
1号钩针:主要适用于形体较胖者,以及针刺肌肉比较丰满的部位。
2号钩针:中等胖瘦,肌肉较丰满的部位。
2号构针:一般形体患者的肘、膝关节以上部位及腰背部穴位。
4号钩针:形体偏瘦者的,肘,膝关节部位。
5号钩针:应用范围较广,如肩颈部、四肢部及腰背部输穴等。
6号钩针:适用于头面部、督脉输穴、关节间隙、肌肉丰满之处及四肢之末端部位。
(二)钩针的保管和维修
钩针在被消毒、挪用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碰撞而使针体和针尖损伤;或使用时间过长,导致针尖变秃变钝。
可用下法修理:用细磨石轻轻地磨圆针尖,针尖应既不太尖锐又不太钝,以圆尖为好;针体有锈蚀、陈旧污染物沾染,可用左手拿细砂纸包住针体,右手平持针上下抽动并左右捻转,达到圆润光滑为止。
针具要善保养,因为针具易坏,用时必然会增加患者地痛苦。
保养地重点是避免针尖受损、变钝、及针体锈蚀。
应注意以下几点。
1.消毒时应用纱布包裹待消毒的钩针,以避免针体和针尖被擦伤。
2.放针的盘内应垫衬纱布,针应放平。
3.暂不用的钩针,洗净后应用纱布或其他柔软纱布擦拭干净,然后放入有绒布衬垫的扁长形针盒内。
放时针尖朝下,使针尖朝下,使针尖针体互不碰撞和摩擦。
二、指力和手法的练习
1、指力练习
(1)空手练指法手中无针,右手呈执笔状,作持针操作的姿势。
拇指、食指合拢捏紧,并靠于中指桡侧面,手腕微伸,以肘关节为轴心,似前方为欲刺之穴位,要求全神贯注,以臂领腕,带动拇、食、中指。
每天练习应不少于20分钟,练习中注意不采用全臂的力量如敲锤状。
(2)纸垫练针法将卫生纸折叠成7*8cm大小,30cm厚,用线绕扎而成纸垫。
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针尖抵触纸垫。
针体与纸垫呈75度。
左手挟
住纸垫,随着加压,右手做提插等操作。
如此反复练习。
指力练习时用针不宜太长,一般以6号针为宜。
随着指力的提高,可逐渐改用长针,纸的质地也应由软改成稍硬的纸。
2.手法练习
(1)棉团练针法将棉花用布裹紧,再用线绕扎,使成内松外紧的棉团,直径约6-7cm。
然后在棉团上练针。
(2)乳胶练针法拿一块乳胶,约7*8cm大小,3-5cm厚,在其上练针,。
(3)自身练针
钩针刺法
一、点刺法就是以钩针刺激某一点作为施治部位,为其特有的一种刺法。
1.经穴在病变部位,采用循经取穴或相表里的经穴,或临近的穴位。
2.以痛为输
3.交经巨刺点即病灶相应的部位,如右肘疼痛取左肘相应点,或取同经相应穴。
二、散刺法就是运用钩针散刺一个面,即呈片状的一个范围。
刺时要求不出血,局部潮红即可。
这属于浅刺的一种手法。
主要以经络皮部理论为基础。
其操作方法是运用腕部的弹力作一起一落的轻捷刺激。
三、扣刺法进针较散刺法为深、刺点范围较小的一种刺法。
扣刺后可使皮肤呈现明显的充血或轻微出血状。
运用腕力,落针较重。
运用于腰背、四肢肌肉较丰厚部。
四、刺络法即刺血法
钩针的进针法
一、持针式
钩针的持针呈执笔式。
手半握拳状,以拇、食两指挟住针柄并紧靠中指的桡侧面。
进针时,针尖朝下,针体与欲刺之部位的皮肤约呈75度。
1.指切进针法这是找准输穴后,利用切针并随之进针的方法。
将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在欲刺的穴位紧切,右手持针柄,使钩针距指甲约1分寸许,快速刺入皮下。
2.舒张进针法用手将皮肤绷紧,配合刺手进针的方法。
3.提捏进针法用手指捏起皮肤进针的方法。
适用于针刺皮肉较浅薄处的穴位。
钩针的进针后手法
一、提插法即将钩针快速进入皮肤后持针作上下纵向提插的方法。
钩针对准欲刺部位垂直下针,当针尖刺入皮肤后,针体与皮肤呈75度,手似执笔状,右手拇、食指夹紧针体并紧靠中指,针尖朝下,作上提下插的有节律的小幅度上下动作,进行提插。
本法主要应用腕力。
适用于局部肌肉紧张、痉挛、拘急,能对皮肤起到松解作用;同时为针刺作进入深部创造条件。
注意:提插幅度不宜太大,以免针头拔出体外;提插时着力应均匀,避免着力面产生疼痛。
二、弹拨法
钩针进入肌肉层到达预定部位后,针头向左右弹拨的方法。
施术者运用腕力的抖动,着力于针尖部,由左向右或由右向左进行弹拨,可视病情弹拨3-7下,本法适用于深部的肌肉,肌腱病变,如肌肉紧张挛缩、肌筋膜炎、肌肉劳损,对骨质增生、骨性关节炎等病变具有较好的解痉镇痛作用。
注意:避免粗暴,以免出现疼痛;遇到骨膜时,应掌握弹拨的力度,不要划伤骨膜。
三、钩拉法
利用钩针针头部右弯钩的造型特点作钩拉的一种方法。
钩针的针尖由上而下,由内至外作钩拉动作,但针不提出体外。
病情可反复钩拉3-7次。
本法适用于肌腱、关节、韧带、筋膜等疾病。
对于肌肉肌腱的痉挛、疼痛,粘连的组织,均有较好的松解、剥离、镇静止痛的治疗作用。
注意:不要暴力;避免损伤血管神经。
四、推刮法
利用针头的侧面,即针尖朝向左侧,使针头处于横位,将针头一侧之棱角面与骨膜或病灶紧贴,持针的右手着力于头部,并向前推或向下刮。
根据病况可反复进行,并视治疗上的需要,可侧重在推法或刮法上,一般可推刮5-9次。
本法适用于骨质增生、组织粘连、结缔组织肥厚及增生、骨刺形成、陈伤、肌筋膜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软组织损伤、网球肘、腱鞘炎等,有较好的剥离粘连,刮除疤痕、破坏其陈旧病灶及解痉止痛的作用,还可使其转变成新鲜病灶而加速痊愈。
注意:用力均匀,速度不宜过快,切忌暴力;体位合适。
五、震颤法
将钩针送入一定的深度后,持针之手利用腕力,在手指的配合下,进行上下小幅度的提插,使针体呈连续颤动,从而使其周围也随之抖动,同时针感得到放散,逐渐扩大波及范围。
适用于肌肉比较丰厚的部位,深部病灶,软组织损伤,退行性病变,瘫痪性疾病等,此外,还可以增强针感,促使感觉传导。
注意:不宜针刺太浅的部位;操作时用力宜均匀,震颤度不宜过大或过小。
六、按摩法
钩针进入肌肉深部后,用钩针头部与针体连接部分直接接触骨膜或深部肌肉组织,作轻柔的按摩动作,谓之按摩法。
在病灶处局部或向四周作顺时针方向按摩,可呈圆圈状,亦可偏向一侧呈直线状,视病情的需要作轻重不同的按摩动作。
适用于疼痛剧烈、肌肉痉挛、瘫痪、活动功能障碍等病症,或在其他手法之后,再施以按摩法,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强新称代谢。
患者对此常感轻松舒适,或有温热感。
注意:动作不宜太快,范围不宜太大;手法应轻柔、均匀,以舒适为佳。
钩针的出针法
不能将针垂直提出体外,应在压手的配合下,首先确定针尖的朝向,持针之手顺着弯钩的方向,轻缓退出,并按补虚泻实的要求,决定是否紧扪针孔或者摇大其孔。
注意:
1。
退针时首先要先顺着弯钩的方向退出,而不能以相反的方向退出,以免时肌纤维被钩拉而产生疼痛。
2.退针时若遇到滞针现象,切忌急躁,粗暴拔针。
3.退针完毕后,局部应覆盖创可贴。
4.一天之内避免着水,保持局部清洁。
[疗程]
治疗急性病一般3-6次为一个疗程,每一次疗程间隔3-5天,每周治疗3次,治疗慢性病,一般十次为一疗程,每一疗程间隔可酌情而定,每周治疗2-3次,例如肱骨外上髁炎初期,每周治疗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