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将相和(2)_人教新课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将相和》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将相和》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将相和》的内容,体会廉颇与蔺相如的和衷共济精神。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思考、讨论、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故事,体会他们的品质。
2.教学难点: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心理变化,理解他们和衷共济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课题《将相和》,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课题的理解和猜测。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三、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梳理故事脉络。
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品质。
四、课堂小结2.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将相和》,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
二、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心理变化,理解他们和衷共济的精神。
2.学生分小组讨论,思考如何将课文故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三、课堂活动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
四、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廉颇与蔺相如的读后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你们对他们的品质有什么看法?2.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廉颇与蔺相如的和衷共济精神运用到现实生活中?2.学生分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写作训练2.学生进行课堂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挑选优秀作品进行点评,鼓励学生互相学习。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交流学习经验。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谁能说说他们的品质对你有什么启示?2.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
小学语文_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8将相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7个生字,掌握9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把握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揣摩心理、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等方式读懂语言,感悟人物语言,体会文本语言的魅力。
3.感受丰富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高尚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通过多种方法品读语言,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童年》、ppt【教学过程】一、课始展示,阅读分享分享《童年》片段,谈感受。
二、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2.概括三个故事,思考三个故事的关系,梳理情节。
3.范写“璧”。
三、“读懂语言”,走进蔺相如。
1.从哪句话看出他们不和?聚焦到“一张嘴”。
2.自主学习。
(出示学习提示:默读课文,标出蔺相如的话。
小组合作讨论:蔺相如讲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3.重点语句品读。
(1)读完璧归赵,聚焦“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①蔺相如说了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②这三句话分别解决了赵王什么问题?③结果如他所料吗?(分别朗读8、9段中蔺相如的语言,抓住“撞碎”“杀完我也没有用”等词句,深入品读,体会蔺相如的识人心、有胆识)④回扣“一张嘴”,思考:他是仅靠一张嘴吗?⑤小结。
(2)阅读渑池之会,聚焦“请您为赵王击缶”等语句。
①为什么击缶?创设情境,进入角色朗读。
②从“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读出了什么?假如你是秦王你作何感想?③蔺相如为什么敢这样说?④小结。
这是一张怎样的嘴?四、“不和”到“和”,走进廉颇。
1.引出“负荆请罪”,质疑。
2.探讨“罪”在何处?为何“负荆”?3.总结五、升华总结:1.将、相有什么共同之处?2.再读课题,谈对“和”新的认识。
3.总结:将相和、和为贵!六、拓展阅读:阅读《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田忌赛马》片段,感受不同人物形象。
【板书设计】18.将相和和为贵读懂语言识有国人勇家心有至谋上《将相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能从关键语句中体会含义,也能对人物的品质有所感悟。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参考-将相和_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参考-将相和_人教新课标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本篇课文是依照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通过,颂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颂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本文的因果关系比较复杂。
从结构上看,全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进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2个故事是第1个故事的进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再从内容上看,将相“和”与“不和”,既有表面缘故,又有内在因素。
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缘故,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
”将相和好的表面缘故是蔺相如的宽敞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蔺相如几次顺利完成使命,也缘于多种缘故,他的机智勇敢是重要缘故之一,还有廉颇的紧密配合、当时的斗争形势以及朝野的主导观念等等,这些缘故促成了蔺相如的成功。
把一个单一的事件置于复杂的社会背景中来叙述,这是《史记》叙事的一个重要特色,这一特色既增加了事件的历史厚重感,又使故事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故事重点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
蔺相如在文中是个熠熠生辉的人物,他有勇有谋,顾全大局,唇如枪、舌如剑。
在关键时候,置个人一辈子死于不顾,以性命来逼秦王。
当与廉颇产生矛盾时,主动避让,言辞诚恳。
课文对廉颇的刻画较蔺相如而言,虽着墨较少,但廉颇作为一员武将的形象,也显得十分鲜亮。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篇一」《将相和》(六年制第十册)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语文 - 《将相和》。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转变。
根据课文的特点。
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三个小故事。
一、演“完璧归赵”讲解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时,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这个故事改编为课本剧来演一演。
由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剧组,并安排好编剧、导演、演员、剧务等、做到人人参与。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经过认真的准备,各剧组先后在班里公演了。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秦宫献璧”这段戏,小演员演得十分逼真,面对秦王绝口不提换城之事,饰蔺相如的学生,手捧玉璧,理直气壮斥责秦王,他的语言、动作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勇敢机智、不畏强爆充分表现了出来;而饰演秦王的学生的表演,也生动地再现了秦王理屈词穷、无可奈何地放回蔺相如的尴尬丑态。
二、说“渑池之会”渑池之会是一场政治斗争,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既是出于对上次事件的耿耿于怀,又是想占赵国的便宜。
去还是不去?去了以后又如何同秦王较量?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蔺相如再次显示出了智勇双全的政治才干。
指导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连读三遍课文,将这个故事改用说评书的方式上台演说,并让学生当评委打分。
稍事准备,学生纷纷举手,相继上台演说。
表演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观众”。
这样一种授课形式,既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写“负荆请罪”学习“负荆请罪”时,我又给学生们布置了写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准备交流,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如:廉颇:上卿大人,我妨忌您职位比我高,妒忌赵王对您的宠爱,处处与您作对,但您次次容忍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今天特来请罪,请您责打我吧!蔺相如:廉大将军知错就改,真不愧为一国大将,快快请起,我俩都是赵国的大臣,何分彼此,将军已认错,我已十分满足,何须行此大礼?廉颇:您大人不计小人过,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我今后一定与您和睦相处,共同对敌。
小学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将相和》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转变。
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也赞扬了廉颇的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的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4、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连系。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三个小故事。
你们能从标题中看出是哪两个人物吗?(学生自由发言)那么“将”“相”各指谁?“和”又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读文去看看吧!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试给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想想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3、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得问题准备组内讨论。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读文,纠词正音。
2、交流三个小故事所加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学生现在小组内交流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初步解决一部分问题,留出有价值的问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班内交流。
4、教师同学生共同分类归纳重点问题(1)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要说“这块比上有点儿小毛病?”蔺相如为什么要让自己的脑袋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秦王没有得到和氏璧怎么会心甘情愿的让蔺相如回国?(2)渑池之会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3)负荆请罪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廉颇至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为什么要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四、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勾画重点问题答案,为下一节课的汇报做准备。
第二课时一、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廉颇和蔺相如,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机智和风度。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1.导入: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
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
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
(生读)2.破题、解题。
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人教版五年级下《将相和》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将相和》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将相和》的主要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人物形象,理解“将相和”的深刻含义。
3.培养学生朗读、默读、复述课文的能力。
4.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学会团结协作,克服个人主义,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廉颇与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三、教学难点1.理解“将相和”的深刻含义。
2.培养学生朗读、默读、复述课文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课题《将相和》,引导学生齐读课题,并提问:“将相和”是什么意思?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廉颇与蔺相如的历史背景。
(二)学习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停顿。
2.教师选取重点段落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廉颇与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a.课文第1-4自然段,介绍廉颇与蔺相如的背景和性格特点。
b.课文第5-8自然段,讲述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冲突。
c.课文第9-12自然段,讲述廉颇与蔺相如的和解过程。
3.学生分段落朗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廉颇与蔺相如分别具有哪些优点和缺点?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四)复述课文1.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让学生进行复述。
2.学生分组进行复述,互相评价、纠正。
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将相和”的深刻含义:团结协作,克服个人主义,增强集体荣誉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六)课后作业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并组内交流。
2.以“我心中的廉颇与蔺相如”为题,写一篇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将相和》,让学生了解廉颇与蔺相如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朗读、默读、复述课文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将相和”的深刻含义。
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本节课在时间安排上略显紧张,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参与讨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五年级语文教案 《将相和》教学设计(区一等奖)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标本)《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本篇课文的因果关系比较复杂,从结构上看,每个小故事都有矛盾的发,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而渑池之会,完璧归赵这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起因。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要让人物形象是本课的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遇事要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
教学重点:感悟人物特点。
教学难点:理清各段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讨论交流,写话。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师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那就是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小故事。
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将相和》。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释题。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检查生字读音。
2、交流和氏璧资料。
3、概括小标题。
战国时期,当时有七个大国,齐楚燕赵韩魏秦,秦国最强大,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将相和》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个背景下,刚才同学们说了,这篇文章由三个小故事组成。
人教版五年级 语文 年级下册《将相和》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将相和》教案1. 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二)能力训练点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三)德育渗透点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
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
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
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
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将相和2
在课堂讨论环节,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此外,我还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分饰故事中的角色,亲身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理解故事主题。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将相和2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选自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第二课时。本节课主要围绕“渑池之会”这一故事展开,讲述了蔺相如与廉颇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较量,以及他们各自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变化。通过这一故事,让学生感受人物性格特点,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4.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情节,进行创意写作,如编写故事、写读后感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表演、讨论等方法,感受人物性格特点,理解故事主题。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运用想象力,还原故事场景,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提升情感体验。
(三)小组合作
1.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小组分享: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教师点评: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提出改进意见。
(四)反思与评价
1.自我反思: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2.作业反馈: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及时提交,教师及时批改反馈。
2023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5篇)
2023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5篇)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理清__的思路。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艰难,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4、弄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__的关系。
5、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__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文中的7个生字词,理解文中的几个成语。
2、理清__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理清__思路教学过程: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看一幅图片(出示图片),图片上的那两个人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就是我们在新课文《将相和》的学习中所要探讨的问题。
下面大家打开课本第91页,第18课——《将相和》。
1、出示课题《将相和》。
老师上节课已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老师问你们:这里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当时秦国是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
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二、学习生字词:1、自渎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2、注意几个字:允:“yǔn”不念“rǔn”;要与“充”区别;削:xūe削弱xiāo削铅笔蔺:lìn蔺相如阑:lán阑尾炎秦:上下结构臣:半包围结构璧:上下结构颇:部首是“皮”或“页”辱:部首是“辰”或“寸”3、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教学设计
c.通过课堂讲解、课后作业等方式,强化学生对重点词汇、成语和句型的记忆,促使他们熟练掌握并运用。
2.教学过程设想:
a.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古代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b.课文学习:引导学生逐步学习课文,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c.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动力。
4.教学拓展设想:
a.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推荐与课文相关的历史故事、成语故事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b.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等地,加深他们对历史文化的了解,提高人文素养。
c.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作文竞赛、成语大会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写一篇关于《将相和》的读后感,要求不少于300字。学生可以从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中提炼出自己对团结协作、宽容大度的理解,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分享自己的感悟。
2.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成语,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运用到一个小故事中,要求故事情节合理,成语使用恰当。通过这个作业,让学生在运用成语的过程中,加深对成语含义的理解。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分析、解读文本,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采用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合作精神。
3.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成语接龙、故事复述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教案三篇
【导语】《将相和》这篇课⽂由“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每个故事都有盾的发⽣、发展、结果,有相对的独⽴性,但⼜紧密联系。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字。
掌握“隆重、典礼、丝毫、抵御、侮辱、 拒绝、和⽒壁、完璧归赵” 2.在理解课⽂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理解课⽂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忍辱退让的精神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好品质中到启⽰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难点 理解三个故事各⾃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因果联系。
教学过程: ⼀、揭题质疑 1.出⽰课题。
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
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读课⽂,要求读准字⾳,读通课⽂。
三、理清层次 1、课⽂中有⼏个⼩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相应的⾃然段。
2、给每个⼩故事加⼀个⼩标题。
3、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4、第⼀⾃然段是写什么?齐读。
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发⽣在战国末期,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
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要统⼀中国,不断向其他六国进攻。
赵国的东⾯是⽐较富强的齐国,西⾯是的秦国。
赵国处在两⼤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和外交⽅⾯的措施,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
今天我们要学的“将相和”的故事就发⽣在这个时期。
四、深⼊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中哪⾥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不克,战⽆不胜,⽴下许多⼤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张嘴,反⽽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由读⼀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的不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分析课文中的三个故事,理解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的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故事的主要内容。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将”和“相”的关系,分析课文中的三个故事。
难点:理解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大将军廉颇的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相关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谈话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可以问学生:“你们知道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将领和政治家吗?”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互相交流。
教师再介绍“将”和“相”的概念和蔺相如、廉颇等历史人物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和意义。
2.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交流讨论:课文中的“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深入研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中的三个故事。
学生分小组朗读故事,并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事件经过和结果等方面的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理解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观和大将军廉颇的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同时,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4.总结全文:回顾全文内容,总结作者通过讲述三个故事来展现蔺相如和廉颇的优秀品质和关系。
引导学生再次感受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方法。
同时,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将相和》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理解其中传达的核心价值观。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将相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对和谐相处的重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解读《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由表及里,把握《将相和》体现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通过谈论一些相处相和的例子,引入本课的主题:“将相和谐”。
例如,可以提问:“你们都见过哪些人或事情能够和谐相处?”“为什么和谐相处很重要?”“如果有冲突或矛盾,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才能和解?”等等。
2. 阅读理解(20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将相和》的文本,并提供一些背景信息,如作者和创作背景等。
学生阅读文本,并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
教师可以适时地给予一些指导和解读。
3. 分析讨论(25分钟)学生完成阅读理解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以下是一些问题供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将相和》的故事情节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特点是怎样的?- 故事背后传递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内涵?- 对比《将相和》中的人物形象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你有什么感悟?- 你认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4. 总结概括(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学习到的知识点和理解,回答以下问题:- 《将相和》故事的主题是什么?-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价值观念?- 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和谐相处?5. 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和研究其他与和谐相处相关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的家庭和睦、《水浒传》中的义气等。
同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个与和谐相处相关的题材进行创作,例如写一篇短文、设计一幅海报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独立预习和小组交流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理清文章脉络,为每一个部分拟合适的小标题。
4.整合学习需求,拟定进一步探究的学习方案。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清文章的结构,给每个故事拟合适的小标题;整合学习需求,形成学习方案。
教学难点:
立足整体了解课文内容;形成学习方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家司马迁,他写了一部伟大作品《史记》,今天就学习这不著作中的一个小故事,这是一个流传了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是我国历史上光彩不灭的佳话。
2.解题
“将”指_______“相”指_______“和”的意思是________
(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3了解背景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
课文中所讲的赵国紧挨着秦国,另一边是富强的齐国,处于两大强国之间的赵国,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二、走进课文
1、这个故事发生在______ 时候,主要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故事.
2、我会读
赵国召集允诺胆怯廉颇拒绝鼓瑟击缶诸位蔺相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理直气壮
(学生开火车读,男女生读,齐读)
3、合作探究(学生交流,解读,老师点拨)
蔺相如的哪些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划下来,联系上下文,你感受到了蔺相如怎样的精神品质?
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读课文1----10自然段,思考:
①说说蔺相如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去秦国的?
②他是怎样一步步与秦王展开斗争的,结果怎样?
第六自然段: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王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
第八自然段: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
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学生齐读,老师点拨
第九自然段: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小结: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读课文11----15自然段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秦王拒绝了。
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①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
②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③说说从前面两个小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读课文16----18自然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
B、蔺相如真的仅仅靠一张嘴吗?
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C、他们见面各自说了什么,想象一下,进行表演。
廉颇忽然醒悟了,来到相府门前……
4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5思考:“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与“负荆请罪”之间有什么联系?
文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6总结
“将相和”的故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
家和万事兴,国家也是同样,一个国家既要有骁勇善战的武将,又要有能言善变的文官,大家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四、拓展,感悟写法:
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使人物形象生动逼真。
五、练习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改为陈述句)
六、课后作业
(1)、复述三个故事。
(2)联系生活,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