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主要病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蔗主要病害介绍
甘蔗病害共有120多种,现在将主要的一些病害及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甘蔗凤梨病
甘蔗凤梨病使下种的种茎受害不能发芽,造成发芽率低,出现缺苗而影响产量;贮藏的种茎受其害即引起腐烂,损失严重。
(1)病状及发病规律
①主要病状:凤梨病主要为害甘蔗种茎,也为害宿根蔗头和有伤口的蔗茎。
感病初期,种茎两端切口出现红色,数天后切口处变为黑色,纵剖种茎有凤梨(菠萝)香味,故称凤梨病。
当菌丝通过茎节而侵入节间时,种茎节间变红褐色至黑褐色,种茎髓部变为煤黑色,全部组织死亡,蔗芽也死亡。
②发病规律:凤梨病菌是伤痍寄生真菌,病菌从切口或伤口侵入,继续向内部组织扩展蔓延,使组织和蔗芽死亡。
病菌大型孢子在土壤里可以存活数年之久,可以随气流、水、老鼠、昆虫、工作人员和工具等传播而引起重复感染。
(2)预防方法
①选用抗病或萌芽力强的品种。
台糖134、台糖172较易感病,其他品种抗病性较好。
②用梢头蔗茎做种。
梢头蔗茎发芽力强,发病较轻。
③种茎消毒。
斩好蔗种后,用50%多菌灵1000倍稀释液浸泡5-10分钟;也可以用50%苯来特500倍稀释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稀释液浸泡10分钟;也可以用多菌灵300-400倍稀释液浸泡5-7分钟。
④冬、春植蔗覆盖地膜能保温、保湿,使甘蔗提早萌芽,提高萌芽率。
⑤整地要精细,地要平,搞好排灌设施,避免植蔗沟长时间渍水。
⑥实行轮作。
2、甘蔗黑穗病(甘蔗黑粉病)
(1)病状及发病规律
①主要病状:感病甘蔗植株梢头长出一条黑色鞭状物,称为黑穗,长达数厘米至几十厘米,感病的多为宿根蔗高位芽以及无叶鞘保护的种茎蔗
芽长成的植株。
感病初期蔗苗生长不良,叶片细、,黄绿色,基部节间极短,以后提早1-3个月拔节伸长(冬、春植蔗和宿根蔗的感病植株4-5月伸
长),蔗茎细,节间长,明显比其他蔗苗高。
随着病情的发展,生长点长出黑穗,有时感病植株基部细小的分蘖也感病并陆续长出黑穗,而从地下长出的粗壮分蘖则较少感病。
②发病规律:带病的蔗种、宿根蔗芽、土壤和杂草寄主是主要的传染源。
厚垣孢子随气流、雨水及灌溉水传播,某些昆虫亦是传病的媒介。
落到蔗芽上的厚垣孢子,在温度5-40℃(25-30℃最适宜),相对湿度为90%-100%的条件下,便萌发菌丝体,侵入蔗芽分生组织内(生长点附近)。
病菌侵入蔗芽分生组织内,短的50-60天便产生黑穗,长的5-6个月产生。
蔗芽带菌是本病的发病原因。
(2)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
甘蔗品种对黑穗病只有感染程度不同,发病株率为10%-20%即算抗病品种。
目前推广的多数品种较抗黑穗病。
②采用梢部种茎。
蔗梢的芽有叶鞘保护,黑穗病孢子不易散落到蔗芽上,带菌机会少,发病也少。
③用50%多菌灵800~1000倍稀释液浸泡种茎10分钟。
④把地面上容易感菌的蔗芽( 即高位芽)砍掉,从地下低位芽长出来的蔗苗发病很少。
⑤在病株节间已伸长,但尚未长出鞭状物时,即将病株拔除。
如黑穗已形成,拨除的病株应集中烧毁。
⑥有条件的蔗区实行甘蔗与水稻、花生、黄豆、红薯等作物轮作。
3、甘蔗褐条病
(1)病状及发病规律
①主要病状:病菌先侵害嫩叶,早期病状呈透明水渍状小点,长0.5毫米。
病斑很快与中脉平行扩展成为水渍状的黄褐色条纹病斑。
条斑中央
出现红色小点,不久整个病斑都变成红色,周围有狭窄的黄晕。
发病严重时,叶片病斑互相联合,叶肉组织被破坏,大部分叶片早枯,尤以5-6月
最明显,每株甘蔗只有5-6片青叶,其中只有3-4片叶无病斑。
②发病规律:甘蔗褐条病是真菌性病害,其分生孢子由气流传播蔓延。
落在蔗叶上的分生孢子,当叶面有水层时便萌发出芽管,从气孔侵入,
也可以直接侵入细胞。
以后又在病斑上长出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
适宜褐条病菌孢
子萌发的温度为16-40℃,周年可以发生,高温多雨季节发
病较多。
甘蔗生长营养不良是褐条病严重发生的诱因,褐条病发生严重的蔗地多是磷、钾不足。
(2)防治方法
①精细整地,施足基肥,注意氮肥、磷肥、钾肥配合施用,确保养分平衡。
②选用抗病和耐病品种。
③病害较重的蔗地,要剥除老叶,间去无效茎以及过密和长生不良的蔗株,使蔗田通风透光,降低湿度。
④病害在5-6月发生流行,要抓早管理,早施肥,提高甘蔗耐病性。
⑤发病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液,每隔10天喷1次,共喷2~3次。
⑥实行轮作,增施肥料,提高肥力。
4、甘蔗梢腐病
(1)病状及发病规律
①主要病状:梢腐病菌最初是侵入生长点附近的嫩叶,出现缺绿黄化,继而形成“死尾蔗”,最后梢部坏死,生长点的病菌从蔗梢一边向下侵
害,被害蔗茎的组织大部分变黑褐色腐烂,没有受害的一边继续生长,致使节间弯曲变形。
②发病规律:甘蔗梢腐病是真菌性病害,病菌的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落到梢头心叶上,便萌发侵入幼嫩叶基部,再侵入生长点附近的蔗茎,
随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重复侵染。
高温、高湿天气,种植过密,过量施氮肥,生长过旺,组织柔嫩,均有利于病害流行。
久旱遇雨或干旱后灌水,
往往病害易发生。
如在广西南部1986年、1987年的7~9月高温多雨,梢腐病发生普遍;而1988年、1989年和1990年的7~9月干旱,梢腐病发生很少。
(2)防治方法
①种植抗病品种。
对甘蔗稍腐病抗性较好的有台糖134、选3,粤糖63-237发病也较少。
②施肥要注意氮肥、磷肥、钾肥适当搭配,磷肥、钾肥全部与有机肥混合做基肥。
在甘蔗生长期,视生长情况适施氮肥,避免过多施用或迟施
速效氮肥。
③不在发病蔗地留种,尤其不留感病植株的蔗茎做种,以减少带菌传染。
④及时剥叶、排水、降低蔗地湿度。
⑤高温多雨季节,生长旺盛的蔗地在发病初期喷药防治。
可用50%多菌灵或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稀释液,或1:1:100的波尔多液喷雾
心叶。
选择晴天用药,如喷后24小时内遇大雨,需补喷1次。
5、甘蔗赤腐病
(1)病状及发病规律
①主要病状:赤腐病主要为害蔗茎和叶片中脉,叶肉和叶鞘也偶有发生。
病菌由种茎切口、植株伤口侵入为害。
被害蔗茎早期没有症状,但纵剖蔗茎可见蔗肉呈赤红色或暗红色,有酸味,以后蔗茎组织变褐红色,腐烂茎的外皮出现暗红色斑块,被害部凹陷枯死。
叶片中脉被害,病斑初期表现为红色小点,沿中脉扩展成纺锤形或长条形,以后中央变枯白色,边缘呈暗红色或棕黑色,表面常长有病原菌小黑点状的分生孢子盘。
叶鞘染病,病部初呈赤色小斑,后扩大,多个病斑连成不规则的斑块,中央为黄色,边缘为红色,病部生小黑点状的分生孢子盘。
②发病规律:赤腐病是真菌性病害。
病菌生长温度为10~37℃,最适温度为27~35℃,PH值为5~6。
土壤过酸,湿度大,则发病严重;土壤干旱,蔗芽萌发慢,有利于病菌入侵;暴风雨多,机械损伤率高,或虫害严重、虫口多,则发病严重。
抗病品种和发芽迅速的品种发病轻。
病菌在蔗种、田间感病植株、病枯残茎和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侵染源。
病菌孢子借助气流、雨水、昆虫等媒介传播。
病菌萌发后通过伤口入侵叶片中脉和蔗茎组织。
(2)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无螟害的种苗和梢部蔗茎做种,下种前作催芽处理。
②斩种时先将旧切口端部斩除,然后斩成双芽段,用50%多菌灵或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400~500倍稀释液浸种1分钟,浸种消毒后才催芽。
③推广地膜覆盖栽培,促进早发芽、齐苗快。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治虫、鼠为害。
6、甘蔗黄斑病
黄斑病又称黄点病、赤斑病。
发病植株叶片干枯,生长缓慢。
发病严重的品种,枯叶面积达25~35%,造成产量和糖分损失。
(1)病状及发病规律
①主要病状:病斑首先发生于嫩叶上。
最初出现不规则的黄绿色小斑点,多呈圆形或椭圆形。
随着叶片的成熟,病斑增多、变大、颜色加深,
由黄色变橙色,以后变成红色,叶片从边缘逐渐向内干枯。
严重时中部叶片全部变成锈黄色,枯叶面积达25~35%。
②发病规律:黄斑病是真菌性病害。
在甘蔗全生育期均可发生,以7~9月高温多湿期间最易流行。
病原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叶组织上或土壤中越冬,为翌年第一次侵染源。
感病植株上所产生的分生孢子能存活3~4周,借气流和风雨传播。
萌芽后从叶片的气孔或直接侵入叶片,产生病斑。
在适宜条件下,病斑很快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不断引起重复侵染。
(2)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
②加强栽培管理。
③在高温多雨季节,对生长茂盛的甘蔗要多剥一些蔗叶,以利通风透光。
发病严重的蔗叶应运出蔗地烧毁。
④发病初期,用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稀释液喷雾。
若已形成明显的发病中心,药剂应主喷发病中心,既可控制病害蔓延,又经济省时。
或者用1:2:100的波尔多液喷雾,每隔7天喷1次,共喷2~3次。
或用1%碱性或中性醋酸钠或王铜(碱式氯化铜)160克,加水50千克喷雾,每周1次,共喷2~3次。
7、甘蔗眼斑病
甘蔗眼斑病又称眼点病。
病害发生严重时,可使产蔗量减少33%,蔗糖含量降低50%。
(1)病状及发病规律
①主要病状:主要为害甘蔗嫩叶。
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水渍状褪绿小斑点,4~5天后扩展为长5~12毫米,宽3~6毫米、长椭圆形的病斑,
其长轴与叶脉平行。
病斑中央红褐色,周围具有一条草黄色的晕圈,随后病斑的一端出现一条与叶脉平行的坏死条纹,并向叶尖方向延伸。
②发病规律:眼斑病是真菌性病害。
主要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病叶组织过冬,翌年春雨来临即可萌发侵染。
分生孢子*气流传播,孢子萌发后一般从叶片的幼嫩组织侵入。
本病在高温多湿环境下容易发生,但在较低温度和较多雨量条件下也易发生。
多从4月开始发生,7~9月为发病高峰期。
阴雨天的早晨雾重,相对湿度大,土壤肥沃,施氮肥过多,眼斑病常暴发流行。
(2)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植株做种。
大多数的栽培品种除Co419、福引79-8外,都有一定的抗病性。
②湿度较大的蔗田,要做好排水工作,防止渍水;不要重施氮肥;适当剥除老叶,增加蔗田通风透光性。
③在发病初期,将发病中心的病叶剪除烧毁,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苯来特1000倍稀释液,或1:1:100波尔多液,着重喷发病区周围,防止病菌蔓延。
8、甘蔗宿根矮化病
本病是世界性的重要病害,其病原菌是棒杆菌属细菌,寄生于蔗株的维管束中。
(1)病状及发病规律
①主要病状:无典型的外部症状,蔗株发育受阻,宿根发株少,蔗株矮化,蔗茎纤弱,生长不良。
宿根蔗较新植蔗发病多,矮化严重。
病蔗对土壤缺水特别敏感,在炎热的天气比健康蔗株容易表现出受旱症状,如出现萎垂、叶尖和叶缘枯死等。
宿根矮化病在蔗茎内部表现出两种类型的变色症状:蔗茎梢头部,生长点之下1厘米的节部组织变成橙红色;成熟蔗茎的节部维管束从黄色变为橙红色以至红褐色,呈逗点状或短线状。
节部的维管束变色绝不会延伸至节间。
②发病规律:干旱天气、非灌溉区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宿根矮化病传染性很强,病蔗的汁液稀释至10000倍仍具有传染力,受污染的蔗刀置于
阴暗处7天仍可传病。
病原菌可在甘蔗收获后留做宿根的蔗头中越冬,通过蔗种、砍蔗刀、耕作机具、田间鼠类等啮齿类动物带菌传播。
(2)防治方法
①从无病地区调运蔗种,或在轻病蔗田选择外表健康的甘蔗做种,是预防本病的最好措施。
②用52℃的热水恒温浸种30分钟,或用50℃的热水恒温浸种2小时。
③在育种过程中,砍蔗刀及耕作机具要与其他品种的操作工具分开,分别使用,经常进行消毒处理,并及时消灭田间啮齿类动物。
在新品种育成推广后仍继续实行上述措施,以建立无病种苗圃。
利用不携带病原的茎尖分生组织经组培工厂化快速繁育后,可获得大量的脱毒健康组培苗,再经一级、二级种苗田繁育后可获得健康种茎供大田生产。
④下种前深耕,精细整地,施足基肥。
以后及时追肥,防止干旱,使甘蔗增强
抗病力。
⑤宿根矮化病严重的蔗区,要减少宿根蔗的栽培年限和栽培面积。
⑥为防止经过热处理及原来健康的蔗种再度受宿根矮化病的侵染,必须彻底清除育种田的再生蔗,一切用具如砍蔗刀、播种机等使用前必须用沸水、蒸汽或火烤进行消毒。
⑦消灭田鼠和其他咬食甘蔗的啮齿类有害动物,防止病菌传播。
9、甘蔗花叶病(嵌纹病)
(1)病状及发病规律
①主要病状:初期在叶片上出现绿色与浅黄色相夹杂的短条纹,有条形、不正卵形和长圆形,有的为短小针状或沿中脉呈放射状延伸。
此病的病状在幼嫩叶片的基部较为明显,如对着阳光观察,其病斑更清晰可见。
②发病规律:甘蔗花叶病是病毒病。
病原体呈棒状,大小约为750纳米×13
纳米。
致死温度为50~58℃,在寄主体外可存活1~2天。
花叶病毒可以侵染甘蔗属的5个种和另外一些禾本科植物如玉米、高粱、紫狼尾草、马唐、蟋蟀草等。
在甘蔗属的5个种中,热带种高度感病,印度种和大茎野生种、中国种和割手密等高度抗病或免疫。
采用含有抗病性强的血缘的栽培品种做种,其植株都表现出免疫或高度抗病。
在相对高温和少雨天气的环境条件下,有利于病害传播、蔓延,但炎热的气候可抑制病害的发展。
幼嫩的植株比老熟的植株易感病。
(2)防治方法
①选用较抗病的栽培品种,如桂糖11号、台糖134、闽糖70—611等。
②重病区在淘汰高度感病品种的同时,要拔除病株,病地禁留宿根,蔗地附近不种玉米,高梁等中间寄主。
③砍蔗刀具消毒(用火烤片刻),及时消灭传播虫媒,加强栽培管理。
④对有带病嫌疑的蔗种可用温水浸种。
方法是:恒温浸种3次,隔天处理1次,每次浸种20分钟。
第一次浸种温度52℃,第二次和第三次均为57℃。
10、甘蔗线虫病
(1)病状及发病规律
①主要病状:被根寄生线虫为害的蔗株,表现为叶黄化、狭长,叶尖干枯扭曲,拔节蔗茎节间短,蔗株在干旱缺水时易表现凋萎。
受害蔗根的皮层组织细胞发生崩解,表皮细胞脱落,呈现淡褐色和紫红色,最后变为黑色的坏死伤痕。
各种线虫以不同方式
为害蔗根,防碍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
根系被害损伤,招引病菌侵入,诱发根腐病。
由线虫为害诱发蔗根生长不良,总称为线虫病。
②发病规律:矮化线虫以成虫、幼虫、卵在宿根蔗蔗根和根际土壤中越冬,为本病的初次侵染源。
当宿根蔗或当年播种的蔗茎长出新根,幼虫触到时,立即用口针刺入幼根表皮取食,营根外寄生生活,同时向蔗根注入其有毒分泌物,使蔗根细胞液化而坏死,甘蔗生长受到抑制。
该线虫适宜的生长发育温度为18~28℃,完成1个世代需22~28天。
甘蔗线虫病终年都可发生,3月底至4月初有1次发生高峰期。
带有线虫的蔗种、土壤、不腐熟的农家肥、灌溉水以及耕作工具,都是病原的传播媒介。
(2)防治方法
①轮作。
选用不受甘蔗线虫为害的作物轮作,使线虫因为失去寄主而死亡。
②深耕。
播种前提早犁地晒垡,使土壤充分曝晒,当土壤温度高达46℃以上时,可以减少线虫。
③药剂防治。
播种时,每公顷用3%呋喃丹颗粒剂45~60千克,或3%甲基异柳磷75千克,或10%益舒宝45~60千克,或10%克线磷75千克,或10%克线丹颗粒剂60千克,在新植蔗下种时撒施于蔗种两旁,或宿根蔗开垄松蔸时撒施于蔗根旁,施药后即施有机肥并盖土。
(摘自广西“三农”科技服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