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教案——《我寄情思与明月》教案

合集下载

第14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4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

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本文主旨。

3、情感目标: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有人说,我们随手拿起一本古诗词,抖一抖,叮叮当当的会掉下好多“月”字来。

同学们能抖出多少句“月”的诗歌?(学生根据提醒说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等诗词。

由此引出月的意象所表达的普遍感情并板书)二、简介宋词:词来源于民间,是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

词又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诗歌的一种。

词远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形式上具有律诗的一些特点,只是句子一般长短不齐。

填词依据的乐谱叫词调。

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

词的段落叫做阙,也叫做片。

(学生回顾知识点,回答问题。

)三、文学常识:1、简介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词开豪放一派,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作品收录在《东坡文集》。

(学生了解作者情况,识记重点文学常识。

)2、介绍写作背景:苏轼是在密州任太守时写下这首词的。

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又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有七年没有团聚。

苏轼兄弟年龄相差两岁,当年两人一起离家赴京应考,同登进士第,感情很深。

苏辙当时在济南,相隔千里。

值此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于是在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中秋词。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背景猜测主题。

)四、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师生朗读,理清行文思路。

第14课《明月几时有》教案

第14课《明月几时有》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诵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修辞手法的美妙,分析它们在诗歌中的作用,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还有一个值得反思的地方是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分配。我发现自己在讲解重点难点时占用的时间较多,导致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的时间相对紧张。为了确保学生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和讨论,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意时间管理,合理分配各个环节的时间。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喻和设问这两个修辞手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这些修辞手法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月亮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月亮的阴晴圆缺现象、中秋节习俗等。
2.朗诵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诵活动。通过朗诵,体验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明月几时有》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观察过月亮,想过它为什么会有阴晴圆缺?”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月亮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明月几时有》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学生们对于诗歌中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比我预想的要低。在讲授过程中,我意识到需要更多具体的例子和生动的解释来帮助他们领会这些修辞手法的美妙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用更简单易懂的方式讲解难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与反思第1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与交流,把握比兴、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对好友的同情与担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析语言,学习比兴、拟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

三、导入教师展示李白的,请学生猜测图中人物,并提问学生:说起李白你们会想起哪些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进而引出课题。

四、初读1.解题:左迁:贬官,降职。

2.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人,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等。

3.写作背景: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五、析读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这首诗中,李白是怎样向友人表达情谊的?(一)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1.这里描写了哪些景物?(杨花、子规)2.它们有怎样的特点?(杨花就是柳絮,具有漂泊不定的特点;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

)3.联系写作背景,思考杨花、子规与王昌龄有什么关系?(以杨花比喻王昌龄,表现他被贬在外的漂泊;以子规啼叫渲染王昌龄处境的凄凉)4.这是什么手法?(比兴)5.说说自己所了解的运用比兴的诗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2.“愁心”指什么?(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和对长途跋涉的担忧。

)3.为何要将“愁心”寄托给明月?(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只有依靠明月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4.在作者的笔下,明月富有了人性,请读出作者对王昌龄的这份深情。

六、品读古人多借明月这一意象来抒发情感,请背诵关于“明月”的诗句,并说说所背诗句中“明月”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月寄情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明月寄情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感悟明月寄情的文化内涵
教学目标:通过群文阅读,让学生深入理解明月寄情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 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选取与明月寄情相关的经典篇目,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挖掘其中的 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互动交流、教师点评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作业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感 悟程度。
明月寄情群01文阅读的教
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 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人发展奠定基础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思维空间 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体验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 方法,如讲解、讨论、小
组合作等
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
导入环节:通 过故事或情境 创设,引导学 生进入主题, 激发兴趣。
文本阅读:选 择适合的文本, 引导学生进行 阅读,理解文 本内容。
小组讨论:组 织学生进行小 组讨论,分享 阅读心得,加 深对文本的理 解。
拓展延伸:引 导学生进行拓 展阅读,开阔 视野,提高阅 读素养。
明月寄情群文阅读教 学设计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X
目录
CONTENTS
Part One
明月寄情群文 阅读的教学目 标
Part Two
明月寄情群文 阅读的教学内 容
Part Three
明月寄情群文 阅读的教学方 法

唐诗赏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精选合集)

唐诗赏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精选合集)

唐诗赏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精选合集)第一篇:唐诗赏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诗赏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原文】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新唐书。

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

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

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杨花即柳絮。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

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

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

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

“君”字一作“风”。

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

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

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周第二单元《明月》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周第二单元《明月》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周第二单元《明月》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词语。

(2)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天空中的月亮,分享自己看到的月亮。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齐读。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学生自由交流,分享对课文的理解。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进行评价。

4.精讲课文(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进行练习。

(2)深入分析课文内容,讲解修辞手法的运用。

5.写作训练(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点评。

6.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强语感。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3.收集有关月亮的诗句,进行交流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分析了课文《明月》,掌握了生字词和修辞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时间把握不够好,导致课后作业布置较少。

今后需要加强课堂时间的安排,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晚上有没有观察过天上的月亮?谁能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月亮?生1:我看到的月亮圆圆的,像一个大玉盘。

初中语文《叩问月亮——明月千里寄相思》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语文《叩问月亮——明月千里寄相思》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叩问月亮——明月千里寄相思适用年级九年级所需时间本单元共需8课时,《咏月诗三首.>2课时,<苏轼咏月诗文》2课时《月诗两首》1课时,课外3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月亮,自古就是诗人钟情的对象。

飘逸多情的李白,堪称月亮的“第一情人”。

本单元的主读课文,就选了他的两首咏月诗:《把酒问月》、《月下独酌》。

此外,还精选了杜甫的《望月》,以及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和词《水调歌头中秋》。

诗人咏月,或写月色清辉之美,或抒望乡思亲之情,或诉寂寞孤独之苦,或叹物是人非之感。

在欣赏这些诗文时,应重点品读诗句之中蕴藏的情感,并记读其中的经典名句。

李白的《把酒问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颇为相似,可以在学习时多辨析两者的相近与不同之处。

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相同题材的文章,强化记忆教材内容,提高对文字信息的辩解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深层理解,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探究能力。

本单元以诵读为主,尽量达到每个学生会背诵,会默写,会理解。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写月的古诗词名句;2.通过朗读有关月亮的诗词,初步体会月亮的意象含义;3.分析月亮的在不同作品中的不同意象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1.在朗读过程中品味重点语句;2.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词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3.讨论赏析这几篇作品,感受不同的月亮情怀,体会作者情感。

4.通过讨论交流,明确月亮的不同意象;5.学会运用网络搜集有关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感悟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2.探究多姿多彩的月文化,培养健康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珍视。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1.配乐范读、打拍朗诵、足踏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2.利用“主题”来建构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词从而学会对诗词的对比、区分与整合。

3.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诵诗-析诗-品诗。

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以次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内外,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领会诗意,体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重点突破:多形式反复诵读,情景教学,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难点突破: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名句赏析、讨论合作,帮助学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鸣。

教学方法:1.诵读法2.情景教学法3.讨论点拨法4.古诗四步教学法学习方法:1.朗读理解2.小组合作3.发挥想象教学用具:《春江花月夜》磁带、多媒体课件、《明月几时有》歌曲磁带、《水调歌头》书法作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词)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们寄托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学们能调动积累,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吗?(学生回答)那么苏轼仰望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二.初步感知: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画面教案一般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内容。

为大家提供了初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设计理念:《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

“明月寄情”诗词教学设计 1

“明月寄情”诗词教学设计 1

“明月寄情”诗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诗文大意,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品味描写月亮的语句,3、让学生积累描写月亮的诗句。

二、教学重点:1、体会文章所寄托的情感。

2、理解月亮这一意象的内涵。

三、教学内容:《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山居秋暝》《虞美人》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圆月,是中秋的象征。

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样一首诗。

二、初读原诗1、出示《十五夜望月》自读提示:请同学们先读好诗题,再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句子。

(1)提示:“湿桂花”的“湿”是翘舌音;“冷”是后鼻音;“尽”是前鼻音。

(2)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认清字形,提醒有难度和易写错的地方。

如:“栖”“鸦”。

2、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来读。

出示以下词语的解释:【十五夜】【中庭】【地白】【冷露】3、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古诗。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停顿。

4、读了诗文之后,说一说这首诗描写的什么呢?(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5、介绍诗人三、学习诗文,理解诗意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这两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地、树、鸦、露、花)师讲解:“中庭地白”是作者看到的;“树栖鸦”应该是作者听到的。

这些让夜显得更加宁静;(2)、“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它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3)、诗题明明是《十五夜望月》,为什么要写桂花?(4)、“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这两句的意思能说出来了吗?(5)、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我们接着来学习诗的后两句。

(1)“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的意思又是什么呢?(2)“人尽望”描绘了怎样的场景?(3)这两句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4)对比读“不知秋思‘落’谁家?”“不知秋思‘在’谁家”“不知秋思‘到’谁家”体会“落”字的精妙之处。

山东省威海二中高三语文 一轮明月寄深情 鉴赏 月 的意象主题单元设计 教案

山东省威海二中高三语文 一轮明月寄深情 鉴赏 月 的意象主题单元设计 教案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鲁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古诗文诵读》(上下册)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他
关于月亮的传说的文章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课下用一节课时间阅读至少 10 首诗,积累相关的诗句,课前完成“关月诗句积累达标检测”) 1.小组内交流阅读成果,每组选一位同学发言背诵找到的有关月的诗句。 2.老师组织交流:你了解到了哪些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
(投影汇总、补充相关知识) 3.组内讨论:你觉得月亮的哪些特点吸引了千年前的文人墨客?请结合具体的诗句来论证。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 题中要评价 1.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知识总结全面、准确。 的学习要素 2.发言积极大胆,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和所使用的 3.能通过阅读分析概括不同诗人笔下月亮不同的特征。 评价工具或
方法)
专题二
专题二:诗歌中“月”承载着怎样的情感意蕴。
所需课时
课上 1 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通过阅读,研究探讨月亮在诗人笔下承载着什么样的情感意蕴,结合表现手法等角度去体
主题单元问 题设计
1.“月”的意象有怎样的原始意蕴? 2.诗歌中的“月”有怎样的情感意蕴? 3.怎样理解相同意象的不同风格形成的原因?
专题划分
专题一:走进充满诗意的“月”,追本溯源——“月”被青睐的原因。 专题二:诗歌中“月”承载着怎样的情感意蕴。 专题三:运用比较法探究相同意象却不同风格的原因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养成团体合作意识。 2. 学习诗人或浪漫或现实的精神情怀,养成善于观察、善于运用的习惯。 3.提高对诗歌和写作的热情。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月是故乡明》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月是故乡明》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月是故乡明》教案1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结合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眷恋家乡的真挚情感。

4.学会本课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达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同学们,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国学大师季羡林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月是故乡明》,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请大家齐读课题。

2、释题: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出自杜甫的一首诗。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听老师来读。

请大家齐读这首诗。

3、认识作者: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

(出示课件)《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就是季羡林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师过渡:听了对于季羡林老先生的介绍,我们知道季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村子,不忘那个小村子的月亮呢?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1、请看大屏幕上的读书要求:(课件出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借助文中拼音多读几遍,好,现在开始吧。

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真悦耳。

2、检查词语: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大家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我给大家降低了一些难度,首先请同学们带着拼音来读一读,这些词是想来读?(出示课件)有一个词语你读的特别准确,那就是耄耋。

我们一起读三遍。

3、去拼音:现在老师加大难度了,把拼音去掉,又调换了词语的顺序,谁还想读一读?(指生读)让我们一起来齐读这些词语。

(齐读)刚才我们关注了词语耄耋的读音,你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个小知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我寄情思与明月教案新部编本(何萍)

我寄情思与明月教案新部编本(何萍)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我寄情思与明月》教案执教人:湖北省枝江一中何萍[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以时间为表层顺序、以思想的发展为深层顺序布局谋篇的艺术。

(2)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技巧,感受诗化的语言的艺术魅力。

(3)领会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进一步认识故乡的重要意义,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的品味赏析,体会作者浓浓的故乡情。

[教学难点] 探究作者布局谋篇的艺术。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赏析法[教学用具]多媒体ppt[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字音二、导入三、介绍作者四、浏览全文,整体感知:眼前——回忆——眼前五、回读重点,深度探究第二部分,作者在描写故乡之月时,写了故乡的哪些月景?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瓜棚之月”和“七月之月”的顺序能否调整?(一)学生独立思考(二)班级交流,明确:所写月景:五月之月、瓜棚之月、七月之月、中秋之月时间顺序、思想逐渐成熟(三)探究小结:六、品读经典,自由赏析(一)以小组为单位赏析(二)班级展示交流(三)赏析小结:1、大量运用修辞手法,尤其是比喻的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充满诗情画意。

2、大量运用叠音词,使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更真切、细腻、形象,且增强了散文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从而增强的文章的感染力。

七、课堂小结八、课外探究引路•(一)白璧有瑕否?•1、19段:它如同一枚熟透了柿子,散溢着浓馥的芳馨•2、20段:随着夜的脚步,那月华渐渐地褪去罕见的金色,变得白炽起来•(二)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家乡的怀念:老树、老街、老屋、门前的池塘、一塘的荷花……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唤儿女的声音……•请置身于某个情境,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片断。

九、诵读席慕容的《乡愁》,结束本节课。

语文教程教参——第八单元情谊无价-我寄情思与明月

语文教程教参——第八单元情谊无价-我寄情思与明月

第八单元情谊无价1.我寄情思与明月郭宝林[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一、1.“一朵朵”说明“吻”不止一次,而是若干次;“鲜润润”说明自始至终,直到现在,仍在“吻”故乡;“一声声”也说明了不止一次,而是多次,“热乎乎”也是说明自始至终,直到现在,一直充满了对故乡的深切而热烈的情感。

句中多次用叠词,加强了语气,而且把故乡人格化了,更强烈地表明作者十分思念自己的故乡,把故乡看成是自己最亲的人,正如文中所说,“载着厚甸甸的情思”。

2.句中的加点字用的是叠词,说明了自己的故乡,那“月照处的高同河坝”,虽然是一个十分古朴的、平凡的乡村,但是,这里是祖辈们长期休养生息的地方,处处焕发着勃勃的生机,而且,这里也是我们华夏大地的一个缩影。

我们的祖国经过了几千年沧桑巨变,经历了千辛万苦,但仍然坚强地屹立在世界东方,仍然欣欣向荣,正如课文所说,这是“我们古老民族煌煌历史巨著沉甸甸的一章”。

这样的故乡,当然值得思念、热爱。

这两段文字中,均大量使用叠词。

这些叠词使得描写真实、细腻,加强了语气,同时增强了语句的节奏感和韵律,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3.这是一个十分贴切的比喻。

维纳斯的美给人无穷的想象,用这样美的事物来比喻故乡的中秋之月,说明了在作者眼中,故乡的中秋之月是最美的事物。

作者喜爱中秋之月,实际是热爱故乡。

把思念故乡的情思寄托给美丽的明月,更能使这种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二、(详见参考资料)三、1.同样是中秋之月,按理说应是一样的,但作者笔下的城市中秋之月是“慵慵的、倦倦的,只在遥远的天国微微睨着,月色淡淡的黄,像贫血少女的脸;地上、空中、弥漫着薄薄的、烟一样朦胧的光,仿佛风一吹,就消失殆尽了,哪有故乡月色如水的清澈,如银的锃亮”,这样的月总的说来暗淡无光。

而故乡的中秋之月却完全不一样,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平原上,托出一轮圆月,犹如维纳斯的诞生一样迷人……而那点点的连村远树,淡得比初春的嫩草还虚无缥渺……”。

这一段文字从月出的情景,天空色彩的变化,月亮的色彩光亮,以及“我”的感受等全方位地描写,还将其比喻为“一部交响乐”,简直把故乡中秋月的美梦形象推到了极致。

部编版《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精选5篇)

部编版《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精选5篇)

部编版《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部编版《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对《月是故乡明》进行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怀。

4、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认识到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阅读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教学难点】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月亮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景物。

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意。

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

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释题:大家知道“月是故乡明”这句诗出自哪里吗?2、聊作者。

三、赏读课文,理清思路文章开篇点题,接着由月过渡到山水,进而过渡到故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研读课文,体会感情1、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2、作者的故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3、作者明明写故乡的月,为什么还要写童年的趣事呢,是不是多余?4、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五、总结聚焦,深化主题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六、拓展练习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收集能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优秀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优秀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优秀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优秀「篇一」[学习目标]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能通过评点的方法与文本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重点难点]1、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学生第一次评点课文,有一定的难度。

课堂上老师可介绍方法并进行示范,来指导学生评点课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学习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二、简介作者季羡林,山东清平人。

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曾任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等。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印度古代语言。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

苏教版高中必修五作文指导课教案设计:我寄愁心与明月——记叙文物象的选择与聚焦

苏教版高中必修五作文指导课教案设计:我寄愁心与明月——记叙文物象的选择与聚焦

1、物象可以衬托人物,寄托情意
2、物像可以揭示哲理,深化主题
第三环节练习教师引导:
我带来一篇作文,
我将它缩减了一下:
[多媒体]
那条路上
人生的旅途,充满了坎坷
崎岖,停下脚步,淡看世间花
开花落,天边云卷云舒,再
启程,向终点走去。

曾在一个假期中与家人一
同去爬山,
可是,疲惫将整个人猝不
及防地包裹住了,下山这是
我的第一个念头。

回头看,
父亲还在继续向上攀登,似
乎没有停下的意思。

我出声
提醒道。

“嗯继续向上爬。


父亲的语气很平淡,但不可
抗拒。

一如生活中倔强而坚
强的他
1、写登山的时候可
以借助哪些物象来
写可以使文章内容
更丰富,情感更容
易表达,主题更深
刻?
2、如果将这些物象
写进这篇文章,可
以在文章哪些地方
进行物象的补充描
绘?
节选范文进行物象的
补充描绘,学习在记叙
文中选择并聚焦物象。

《我寄情思与明月》教案

《我寄情思与明月》教案

《我寄情思与明月》教案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我寄情思与明月》是人教版职高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第二篇的教读课文,也是一篇情思绮丽的诗化散文。

作者以“明月”为经,以“故乡情结”为纬,编织了一张沉甸甸的乡情乡思之网。

这篇文章对学生加深理解与感悟本单元的“光色之韵”、领略自然的神妙与艺术的精微、学会“描写景物神韵”的写作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体系,我确定如下目标:(1)初步认识当代散文大家郭保林先生。

(2)学习作者层层叠叠寄乡思、千姿百态写明月的艺术手法和布局谋篇的艺术构思。

(3)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与清远的意境,领会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进一步认识故乡的重要意义,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语言的品味揣摩,体会作者浓浓的故乡情。

(2)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层层叠叠寄乡思、千姿百态写明月的艺术手法。

二、说教法1.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职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喜欢阅读散文,并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春》到《荷塘月色》,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体会,但多数学生认识问题浅显,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此外,多数职高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对问题缺乏探究精神。

2.教学方法本文的教学尝试运用“问题探讨”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研读课文──小组协作,研讨交流──总结延伸、评价提高”四个环节,让学生立足文本,品味与揣摩语言,用心去感受、体味、捕捉情感信息,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殷殷乡情乡思,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整堂课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及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使用多媒体电脑课件。

把教学设计的步骤及内容制成课件,利于引导学生质疑思辨,利于突破重点、难点;利用演示课件代替板书,能节省时间,又可展示教材所没有的补充材料,扩大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节奏,体现教改的新理念。

语文教学:我寄愁心与明月——“情景关系诗”教学案

语文教学:我寄愁心与明月——“情景关系诗”教学案

语文教学:我寄愁心与明月——情景关系诗教学案情景关系诗教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知并理解情景关系的几种相关术语。

2.能准确判断并分析情景术语在诗词中的具体运用,并能规范答题。

二.经典精析:1、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请分析诗中情与景的关系。

赏析: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

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

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

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

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

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

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

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

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

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凄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

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寄情思与明月》教案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我寄情思与明月》是人教版职高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第二篇的教读课文,也是一篇情思绮丽的诗化散文。

作者以“明月”为经,以“故乡情结”为纬,编织了一张沉甸甸的乡情乡思之网。

这篇文章对学生加深理解与感悟本单元的“光色之韵”、领略自然的神妙与艺术的精微、学会“描写景物神韵”的写作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体系,我确定如下目标:(1)初步认识当代散文大家郭保林先生。

(2)学习作者层层叠叠寄乡思、千姿百态写明月的艺术手法和布局谋篇的艺术构思。

(3)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与清远的意境,领会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进一步认识故乡的重要意义,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语言的品味揣摩,体会作者浓浓的故乡情。

(2)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层层叠叠寄乡思、千姿百态写明月的艺术手法。

二、说教法1.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职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喜欢阅读散文,并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春》到《荷塘月色》,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体会,但多数学生认识问题浅显,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此外,多数职高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对问题缺乏探究精神。

2.教学方法本文的教学尝试运用“问题探讨”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研读课文──小组协作,研讨交流──总结延伸、评价提高”四个环节,让学生立足文本,品味与揣摩语言,用心去感受、体味、捕捉情感信息,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殷殷乡情乡思,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整堂课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及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使用多媒体电脑课件。

把教学设计的步骤及内容制成课件,利于引导学生质疑思辨,利于突破重点、难点;利用演示课件代替板书,能节省时间,又可展示教材所没有的补充材料,扩大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节奏,体现教改的新理念。

三、说学法新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鉴赏借景抒情的散文,品析作品的优美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清远意境。

四、说程序本文拟定两课时教学,这里仅说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这篇课文的篇幅相对较长,课堂时间又有限,教学时我先布置学生课前预习,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要求熟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给学生提供文章层次方面的阅读思路,以便学生能迅速地切入课文内容,把握要领。

3.建议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阅读郭保林的文章,了解作者的散文创作风格。

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播放课文背景风光,配以舒伯特的《小夜曲》,使学生很快融入情境,走进作者的“故乡”,触景生情。

2.导入新课:乡情是一颗由甜蜜、温馨、哀愁凝结成的珍宝。

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颦一笑,一离一合,总是那么让人牵肠挂肚,让人心底流过一股莫名的泉涌!郭保林先生的抒情散文《我寄情思与明月》就是对故乡之恋的最好诠释。

3.解读文本:从文章的标题“情思”和“明月”切入。

(1)引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中直接抒发对故乡情思的语句。

①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应很快找出:第1、2、3、26、27等语段。

②品读感受,体会故乡情:个别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或有感触的一段在二胡曲《二泉映月》的音乐声中抒情地朗读,教师范“背”,学生齐读。

(美文重在读,我采用选择性阅读,一是因为这篇文章比较长,不能全文朗读,二是采用选择性阅读既能感受美文的语言魅力,又让学生有阅读自主权,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体现课堂民主性;配乐朗诵,能营造出故乡月色水乳交融的宁静、空灵、柔和的氛围;而教师的准确流畅的示范背诵,则把“优秀文章、语段要朗读背诵”的观念无形中传递给了学生。

如果说播放课文背景风光是第一次的情感蓄势,那么导入便是第二次的语言感染,而范“背”就是第三次的听觉冲击,齐读则是情感积淀后的喷发。

通过看、听、读,充分感受作者浓浓思乡情。

当然,听后要指出朗读中极易读错的字词,如“翳密”中的“翳”应读“y 씓重重”中的“重”应读“zhòng”而不是“chóng”等。

)(2)出示问题:作者描绘了故乡的几个不同时间的明月?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学生也不难回答:五月之月:迷人瓜棚之月:动人。

七月之月:福音中秋之月:眷恋(以上问题解决了,文章大意、作者情感及文章从“眼前—回忆—现实”的行文构思基本能明确了。

)(3)出示中心问题:以“千姿百态乡情月”作为一个探究的小话题,通过语言的品味,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如何层层叠叠寄乡思,千姿百态写明月?(二)自主探究,研读课文1.出示探究方法:(1)立足文本(2)合作精神(3)从点上细化、深化。

2.指导学生组成4~5人一小组,选定一幅画面,找到文中相应的部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考虑到部分职高学生语文底子较弱,可能无从下手,为化难为易,我出示辅助表格:3.发放学习“工作单”,帮助和指导小组合作,做好记录。

(学法指导对职高学生尤为重要,它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学生围绕中心问题以课文研读为本,合理选择信息进行阅读、丰富认识、完善内化、研讨建构;教师则围绕中心问题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培养探究能力。

)(三)小组协作,研讨交流1.组织小组内学生交流讨论。

我适时参与交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讨论,如“描写瓜园的一段,是否多余?”“入暮、蛙鼓、萤亮,河水有何作用?”“‘故乡’这个字眼深奥而丰富的内涵是什么”等,组织口头交流、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及时进行学习调控和指导。

(通过生生、师生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在小组内发表看法,能使学生畅所欲言,得到老师和同学肯定后的学生会有一种成功的快乐;教师参与研讨,既是一位很好的学习伙伴,又能把握课堂方向。

)(值得说明的是,小组合作研讨,必须是在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自主思考问题之后;小组内的人员分工要明确,如:1号组员负责记录,组长中心发言(简要介绍组员发言要点,阐述本组的综合观点)等。

开始时可以采用发放“工作单”的方法,帮助小组合作形成良好的习惯;否则小组讨论就容易流于形式。

)2.组织小组间成果展示当引导学生把中心问题解决后,整篇课文的课堂学习也已接近尾声,但并不等于学习的结束。

还要将学生通过小组内讨论、聆听、交换意见后的综合观点(即成果)给以展示。

教师要努力营造组与组之间的互动、交流环境,使学生在展示、评价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促使其全面发展。

参考内容:五月之月要点概括:五月之月,是迷人的。

之所以迷人,是因为充满着童年的温情。

作者通过比喻、拟人、引用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及叠词的运用,描写在美丽的月夜下,“我”躺在母亲的怀抱里,数星星,望月亮,听母亲唱儿歌,其乐融融的情景;以及在月光里与小伙伴们奔跑、追逐、嘻闹,情趣丛生的画面!令人不禁向往天真烂漫的童年,赞叹作者童心未泯。

作品的情调是轻盈欢快的,也是抒情的,滤去了世俗铅华,留下清新雅韵。

精彩语句赏析:(1)月儿像一位姗姗来迟的妩媚的少女,她把满目晴朗朗的光晕撒下来,那满院便是一片明晃晃的晶莹,槐花瓣上便注满月的流汁、月的凝脂,空气里弥漫着花的幽香、月的芳馨。

(把“妩媚”改为“清纯”好不好?不好。

与下几句所描写的绚丽多姿的月景不吻合。

把月儿比作妩媚的少女,出神入化,注入了如梦一般的甜蜜与美妙)(2)我们的歌清朗朗的,月娘听了,给我们一片湿润润的吻;花儿听了,给我们一片幽幽的香;云儿听了,给我们一片柔柔的情。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琅琅上口,语言富有节奏感;连续使用叠词,更是凭空增添了些许迷人的色泽。

)瓜棚之月如果说,五月之月是描写童年“温情”的话,那么“瓜棚月夜”便是写童年的“情趣”,对乡村男孩而言,这是最动人的情景。

这里最精彩的描写应该是瓜园月夜的风景了──“田野就像洒了一层银粉,远远的树林,近处的田陌、沙冈,呈现出一派既清晰、明亮,又空灵、柔和的景色”。

这是一段令人心醉的文字,遣词用语生动空灵,犹如神来;诗情微泻,轻静柔和,好似天籁。

迷人的意境,寄托着浓浓的故乡情思,令人神往,沁人心脾。

其次便是富有诱惑力的瓜园。

介绍瓜的品种,状其形,写其味,闻其香,品其甜,情趣万端。

温柔的夜风伴着瓜果的芳香,四处弥漫,加上富有情趣的描写,不仅没有偏离主题,反而使故乡的瓜园月夜更令人陶醉,为紧接着的“偷瓜”情节作铺垫。

更富有情趣的是“偷瓜”,这是乡村男孩子经常表演的喜剧、闹剧、恶作剧。

此处描写,细致而不烦琐,嬉闹而不荒诞,顽皮而不令人生厌。

简洁的语言,传达出欢快的气氛。

末一句“我们就躲在河滩里,趴在草地上,尽兴地享受‘战利品’,吃饱了,打着饱嗝,带着一种满足,一种快意,一种甜蜜,‘宿窝’去了……”如同省略号,意味悠长。

作者在所描写的景、物、人的活动中,无处不寄予着绵绵不绝的乡情乡思。

正所谓“散文的美未必来自美景美物,重要的是用动情的眼光看世界,于平淡细微处见绚丽动人的光彩。

”七月之月这段开头月景的描写,极有韵致,极有层次感,极具艺术美。

首先,作者借“入暮”“蛙鼓”“萤亮”等意象给月的出场来了一段铺垫;然后,笔锋一转,写自己的活动,加深对月的期待之情;接着通过人的所见、所感,虽不明说,但分明感受到这是月光了,这是含而不露,“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写法;最后,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与拟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异、欢快、亲昵和俏皮的月,感受到了作者喜悦与欢愉的心情!也不难想象,作者在等待“高考福音降临”的时候,胸有成竹、稳操胜券,很有信心的心理。

不然,何以如此呢?这是乐景写乐情,是喜时星相笑,乐时月随心。

这里还有人的活动:万籁俱寂的月夜,安谧恬静的河边,独立着对前途充满憧憬的青年,他沉浸其中,也陶醉其中。

皓月当空,月光如织,作者正是借着月光阅读故乡这部祖传的老书。

……一页页,一行行,都包含着极其丰富,也颇沉重的内容。

作者真正理解故乡这个字眼深奥而丰富的内涵──繁衍、生息、创造、发展、执着、挣扎、奋搏,此时萌动了苍茫的历史感和使命感。

与童年相比,青年的作者多了份成熟和冷静,深刻和复杂,因而故乡也不只是欢歌笑语的月夜,那里充满了也沉重、深奥,甚至苦涩,但他的心被美好的情思笼罩着,左右着,无法挣脱,也不愿挣脱。

他只是轻手一点,避开了沉重与古老,很快将笔触转移到最令人眷恋的中秋月夜。

中秋之月月景描写:运用对照、铺垫等手法,描绘了今之中秋月,是圣洁之月,是雄浑之月,是庄严之月,是“月之节日”;昔之中秋月,是圆润之月,是清晰之月,是安详之月,是庄严之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