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__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原创课程设计
热力环流教案原创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包括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及地理分布。
2. 让学生了解大气层中不同气层的温度、湿度特性,以及它们在热力环流中的作用。
3. 使学生了解热力环流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够分析实际案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气象图表等工具分析热力环流现象的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对热力环流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热力环流及其影响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在探究过程中相互协作、共同进步。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教学,针对性强,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八年级阶段,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自然现象。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二、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热力环流的概念与形成原因:介绍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分析大气层中不同气层的温度、湿度特性,探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2. 热力环流的影响因素:讲解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热力环流的影响,分析各因素的作用机制。
3. 热力环流的地理分布:介绍全球主要的热力环流分布,如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分析其地理特征。
4. 热力环流对天气、气候的影响:讲解热力环流对降水、气温等天气、气候要素的影响,分析典型实例。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如观察当地气象图表,分析热力环流对天气现象的影响。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 第一课时:热力环流的概念与形成原因,以及大气层气层的特性。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1一、教学准备:(一).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普通全日制高级中学,学生原初中地理的学习乃至高中其他文科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学习存在较多的问题高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理学习中有关“大气受热不同对气压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常言道:“牵牛要牵牛鼻子。
”要突破教学难点,就要抓住关键,搞好关键知识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具体实验和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教材分析热力环流的学习过程中,既要用物理知识来理解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气温、气压的关系,又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来理解气温、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教材的编写明显是建立在初中物理之上的,且是建立在对气温与气压关系已掌握的基础上的。
教材没有解释空气受热就上升、冷却要下沉的根本原因,特别是新教材,对热力环流的描述不到二百字,文字基本是对结论的阐述。
上课时如不把温度与空气运动方向的关系;温度、高度与气压的关系给学生讲透,学生学的过程就会云里雾里。
(三)、设计理念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热力环流教案原创
热力环流教案原创教案标题:探索热力环流原理教学目标:1. 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相关术语;2.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运动规律;3. 能够解释热力环流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4.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教学重点:1.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2. 热力环流的运动规律;3. 热力环流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热力环流与气候的关系;2. 热力环流在地球上的分布和变化。
教学准备:1. 地理教科书和参考资料;2. 世界地图和气候图;3. 实验材料和设备:热力环流模型、温度计、风速计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世界地图和气候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2. 提问:你认为导致地球上不同气候的原因是什么?二、知识讲授(15分钟)1. 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相关术语,如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温带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等。
2. 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地球的倾斜和不均匀加热。
3. 解释热力环流的运动规律:赤道低压带的上升气流、副热带高压带的下沉气流、温带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的气流运动。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 利用热力环流模型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 引导学生使用温度计和风速计测量不同地区的温度和风速,进一步理解热力环流的影响。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1. 小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2.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归纳热力环流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阅读相关科普文章,了解热力环流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和变化。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地球上的气候模式?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提醒学生预习下一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知识讲授、实验探究、讨论与总结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运动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详案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
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
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的理论基础。
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对生活中的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缺少应有的观察和思考。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的读图能力已有一定提高,并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利用示意图和直观演示增加素材的直观性,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并引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引起学生共鸣。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产生及地理意义。
2、在给出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温不同两点,能画它们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能指图说出,高低空气压高低状况,气流的运动方向,能举2个实际例子说明热力环流形成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证明热力环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存在,理解热力环流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物理特性。
2、通过自主---活动---探究,理解热力环流的产生及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重难点分析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五、教学思路通过实验演示和生活实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与分析,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课堂学习气氛活跃,激发学习思维展开,从而使学生把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地理素养,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
大气热力环流教案
大气热力环流教案第一章:大气热力环流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定义和意义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的定义和意义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和特点通过案例分析法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气候现象中的应用第二章: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变化2.1 教学目标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变化机制了解大气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的影响2.2 教学内容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变化机制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的影响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形成和变化机制通过气象图和实际案例分析法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的影响第三章:大气热力环流的应用3.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中的应用掌握大气热力环流对航空、农业等领域的启示3.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热力环流在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中的应用讲解大气热力环流对航空、农业等领域的启示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大气热力环流在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中的应用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法介绍大气热力环流对航空、农业等领域的启示第四章: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4.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掌握大气热力环流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作用4.2 教学内容讲解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作用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通过气候变化案例分析法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作用第五章:大气热力环流的观测和研究方法5.1 教学目标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观测方法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5.2 教学内容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的观测方法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的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观测方法通过学术论文和实际案例分析法介绍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第六章:大气热力环流与大气污染6.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掌握大气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规律6.2 教学内容讨论大气热力环流如何影响大气污染的分布讲解大气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机制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作用6.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大气热力环流与大气污染的关系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际观测数据探讨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第七章:大气热力环流与生态环境7.1 教学目标认识大气热力环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生态系统平衡中的作用7.2 教学内容探讨大气热力环流如何影响生态环境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讨论大气热力环流在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中的应用7.3 教学方法采用互动讨论法分析大气热力环流与生态环境的关联通过生态模型和自然现象案例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第八章:大气热力环流与水资源8.1 教学目标掌握大气热力环流对水资源分布的影响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降水形成中的作用8.2 教学内容讲解大气热力环流如何影响全球和区域水资源分布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降水形成和分布中的关键作用讨论大气热力环流变化对水资源的潜在影响8.3 教学方法采用图表和实例分析法讲解大气热力环流与水资源的联系通过气候模型模拟展示大气热力环流对降水的影响第九章:大气热力环流与人类活动9.1 教学目标理解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大气热力环流掌握人类活动对大气热力环流影响的案例分析9.2 教学内容讨论工业排放、城市化等活动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影响分析温室气体排放与大气热力环流变化的关系探讨减缓气候变化对大气热力环流影响的策略9.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与大气热力环流的关系通过时事新闻和科学研究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具体影响第十章:大气热力环流的未来研究方向10.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研究的新趋势和挑战掌握未来大气热力环流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10.2 教学内容讨论大气热力环流研究的新进展和未来方向分析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等对大气热力环流研究的挑战探讨跨学科合作在解决大气热力环流问题中的重要性10.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未来研究的思考通过阅读最新的科研论文和参加学术讲座了解研究的新趋势和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1. 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补充和说明:大气热力环流是由于地球表面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运动现象,它在地球气候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
教师热力环流试讲教案模板
课时:1课时年级:高中学科:地理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成因、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1. 热力环流的成因和表现形式。
2. 影响热力环流的因素。
教学难点:1.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 热力环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地图3. 教学挂图4. 小组讨论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大气运动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的原因。
2. 提问:地球表面温度分布不均,会导致什么现象?二、新课讲授1. 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热力环流是由于地表温度分布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的一种大气运动形式。
2. 分析热力环流的成因:a. 地表温度分布不均,导致大气密度差异。
b. 密度差异引起大气垂直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3. 介绍热力环流的表现形式:a. 高压系统:大气下沉,天气晴朗。
b. 低压系统:大气上升,天气多云。
4. 讨论影响热力环流的因素:a. 地表温度分布:纬度、地形、海陆分布等。
b. 大气压力: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
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讨论卡片,讨论以下问题:a.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b. 热力环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热力环流的概念、成因、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
2. 强调热力环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并记录本地区大气运动现象,分析其成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地图、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热力环流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热力环流》探究教案
《热力环流》探究教案教材名称:《热力环流》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及特点,掌握地球上的主要热力环流系统,理解热力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热力环流的形成和运动规律,并能分析热力环流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热力环流的概念、特点和影响。
2.难点: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和运动规律,并能准确分析其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温度分布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不同地区的气温会有所不同,为热力环流的探究做铺垫。
2.学习与讨论(30分钟):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及特点,分析热带、温带和极地热力环流系统的运动规律,讨论热力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并与学生共同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3.实验活动(20分钟):设计实验,通过加热和冷却水的方式模拟地球上的热力环流,观察水流的形成和运动规律,让学生亲身感受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4.组织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所学内容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并对其他小组的观点提出质疑,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5.总结(10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和运动规律,强调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从而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四、课堂延伸:1.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热力环流及其对气候影响的小论文,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课外拓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记录气候变化的情况,加深对热力环流与气候关系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定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表现,注重学生对热力环流运动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定量评价: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并结合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情况进行评分,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主动性。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之热力环流教案
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机理2、应用热力环流的机理解释自然界的热力环流现象3、理解热力环流对等压面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播放演示实验录像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2、通过合作学习实例和练习交流迁移应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3.学会运用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并能运用其原理解释山谷风、城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山谷风和城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效劳于社会。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1、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郊环流形成。
三.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Flash动画和幻灯片,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缺乏的缺陷四.教学方法1、实验展示法:通过实验视频的展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开展。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5、比拟法:通过对山谷风和城风的比拟,让本节知识实际化。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课件展示热气球、孔明灯、热水壶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的图片,以设问的形式引入新课。
设问:1、同学们对我刚刚展示的图片并不陌生,甚至有同学应该使用过孔明灯,那么孔明灯和热气球为何会升空,热水壶的气流为何会向上飘呢?2、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提到“巴山〔指大巴山,泛指我国西南山地,包括盆地〕夜雨涨秋池,却话巴山夜雨时〞,事实证明盆地确实多夜雨,这是为什么呢?承接:今天我们就这些问题一起来探讨这些现象产生的原理。
【板书】大气最简单的运动形式——热力环流鉴于热力环流的抽象性,同学们理解中存在困难,接下来我将播放一段热力环流实验的录像资料,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录像,思考答复以下问题:1、受热处气流垂直运动方向如何?2、受冷处气流垂直运动方向如何?3、同一水平面上气流怎么运动?它是怎么形成的?生:烟雾先下沉,从装冰块的盆向装有热水的盆飘动,然后在装有热水的盆向上升起,最后飘向装冰块的盆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第一篇:《热力环流》教案《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热力环流规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塑造热爱大气环境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发生原理和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运用。
难点:热力环流中垂直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气压的高低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四、教学过程复习:在两种情况下,谁会引起空气的水平运动?新:应用1:海陆风——根据海陆热力差异,画出风向:海陆风是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
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
应用2:山谷风由于山顶与谷底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谷底吹向山顶,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风从山顶吹向谷底称“山风”。
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应用3:城市风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城市区是一个高温区,由于热岛中心区域近地面气温高,大气做上升运动,与周围地区形成气压差异。
白天和晚上是一样的,近地面风都是由郊区吹向城市,高空是由城市吹向郊区的。
五、当堂检测见六、教学反思本节内容原理较为简单,所以再学习基本内容后能够引导学生解释平时生活中的现象,学以致用,学生掌握程度较好。
第二篇:热力环流教案《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热力环流规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塑造热爱大气环境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发生原理和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运用。
2.1.2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图示、模型等辅助手段,帮助他们理解基本概念。
-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更复杂的数据和案例,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3.实践探究:组织学生参与实地观测和实验,如使用温度计、风向仪等工具,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热力环流的知识。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回顾重点: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如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实际大气运动现象等。
2.归纳总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热力环流的知识点,加深理解和记忆。
3.情感态度培养:强调热力环流与人类活动、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4.学习评价: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优秀学生,关注并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3.学习兴趣: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各异,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和时事案例,激发学生对热力环流现象的好奇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思维能力:学生在解决地理问题时,往往需要运用跨学科知识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前置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过天气、气候等基础知识,对大气运动有一定的了解,但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机制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2.认知水平: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成熟,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推理能力,但热力环流涉及到的空间想象和综合分析能力较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导和拓展。
4.批判性思考题: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问题探讨:针对热力环流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如气候变化、城市热岛效应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2.2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生探究思考和亲自画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四.教学方法1.教法: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图示分析法2.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五.教学过程(一)案例引入首先请大家跟着我的思路,展开联想:假如我们正在举行一场篝火晚会,大家都围着一堆篝火,这时我向火堆里扔了一些纸片,大家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纸片燃烧)。
师:那么纸片燃烧后的灰烬会怎样运动呢?学生回答:随着火苗上升,上升到一定高度以后,从火苗上空流向四周,然后下沉,最后从近地面进入了火堆。
师:其实呢,灰烬的运动显示了空气的流动路线,这样的流动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讨的“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用贴近学生的案例导入,使学生形成对热力环流过程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2.2热力环流下面,我请大家思考一下,灰烬为什么要这样运动呢,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点思路: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哪个温度要更高一些呢?(学生回答:火堆)师:当然是火堆了,也就是说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存在了冷热的差异,根据这一点,有没有同学能推导出热力环流的定义呢?设计意图:由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案例,自己主动推导出热力环流的定义,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原理分析(板图)[板书]1.定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6.18热力环流教案
学校教师授课班级授课时间篇章节(单元)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课题热力环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阐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会判断气压的高低。
(2)、能够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数学推理能力,同时通过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热力环流的自然现象,提高自己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地理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热力环流的应用—海陆风、山谷风、巴山夜雨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动态过程引起的气压与气温,海拔与等压面的弯曲关系。
课型综合课教学方法读图教学法、比较分析法、多媒体演示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组织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现在开始上课!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一下同学们有玩过找不同的游戏吗?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出了一道找不同的题,请同学们找出《军港之夜》歌词中所描述的地理现象与理论上不同的地方?请同学们试着找一下。
(教师板书题目)学生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回答:(可能通过《军港之夜》与找不同这个游戏相结合,这样的导入能够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同时为后面好同学们找出来没有,可能有的同学找出来了有的同学没有。
好,那么答案到底是怎样的呢?结果在我们后面的学习中来揭晓。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首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29页的内容,并找出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以及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教师板书)同学们阅读完没有?【提问】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对,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热力环流的具体形成过程。
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30页的热力环流形成图,找出热力环流的定义,思考它的形成过程。
(教师板画)假设ABC三地受热均匀我们知道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空气环流。
热力环流教案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热力环流教案一、学情分析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
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提出问题→导入课题→分析推理热力环流过程→归纳概括热力环流原理(理性认识)→回答开始提出的问题(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分析、理解、总结热力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②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热力环流原理难点:分析热力环流过程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在一个没有风的屋子里点一支松香或者蚊香后,它的烟是怎样的状态?生:呈直线向上。
师:那如果在旁边放一只蜡烛,此时的烟会试怎样的?生:(多种回答)师:这个问题在学习今天课程后,相信大家都可以给出正确的答案。
那么我们就进入今天的学习——热力环流(板书:热力环流)师:我们之前学过地球表面的热量来自哪里?生:太阳辐射师: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又来自哪里?生:地面辐射师: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同吗?生:不同师:对。
大气中有热量和水汽的输送,还有各种天气的变化,这都是由大气运动来实现的(举阳辐射在高低纬度间的分布是不均的,这就造成了纬度间的温度差异,从而引起了大气运动。
所以说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热力环流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热力环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让学【学生】观察烟雾飘动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2、通过读热力环流图,让学【学生】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2、使学【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规律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创设情境)在我们暑假的时候,有的时候中午突然就下起了暴雨,那我想请问同学们,为什么我们好好的天就会下雨呢?【学生】:各种回答【教师】:究其本质啊,降雨其实是通过我们的大气运动水汽输送实现的,那么不光是降雨,大气中的热量,以及各种风雨雷电雪等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而大气运动的能量就是来源于我们的太阳辐射,这在我们第一章讲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时候都讲到过。
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就是大气运动中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案例分析】【教师】:在讲热力环流概念之前,我想请大家先想象一个画面。
现在我们把这间教室封闭起来,然后点燃一根松香,我们会发现它的烟呈一种什么方向的运动往上飘?【学生】:垂直运动【教师】:对。
那么我们进一步,如果我们这个时候再在这个封闭的房间里点燃一根蜡烛放在这跟松香的旁边,此时这根松香的烟会变成什么样的运动呢?我画张图给大家看。
(画三张图提供ABC选项)学生观察后,请学生回答他的答案【教师】:好,看来我们的同学们的思路都很丰富,不着急,等我们学完了这节课再来看看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
它跟我刚才所说的热力环流又都有着哪些联系。
【教师】:那说到热力环流,我们得先知道它的概念。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我想请问同学们,这个地面冷热不均,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教师】:很好,究其本质的话,还是我们学过的内容,是因为太阳辐射直射我们的地球,它的能量在纬度上分布不均,造成了高纬和低纬之间的热量差异,也就造成了地面的冷热不均。
大气热力环流教案
大气热力环流教案第一章:大气热力环流简介1.1 学习目标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定义和意义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的定义和特征解释大气热力环流的产生原因和作用探讨大气热力环流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的了解程度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定义和特征利用图像和示例展示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热力环流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1.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阅读材料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第二章:地球辐射平衡2.1 学习目标理解地球辐射平衡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地球辐射平衡的计算和应用2.2 教学内容介绍地球辐射平衡的定义和重要性解释地球辐射平衡的计算方法和因素探讨地球辐射平衡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影响2.3 教学活动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入地球辐射平衡的概念讲解地球辐射平衡的定义和原理利用示例和计算题展示地球辐射平衡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辐射平衡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影响2.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的计算题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地球辐射平衡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第三章:大气压力和高度分布3.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压力和高度分布的规律掌握大气压力和高度分布的计算和应用3.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压力和高度分布的定义和特征解释大气压力和高度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探讨大气压力和高度分布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影响3.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大气压力和高度分布的了解程度讲解大气压力和高度分布的定义和特征利用图像和示例展示大气压力和高度分布的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压力和高度分布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影响3.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阅读材料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大气压力和高度分布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第四章:大气风和风向形成4.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风和风向形成的原理掌握大气风和风向形成的因素和规律4.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风和风向形成的定义和过程解释大气风和风向形成的原理和影响因素探讨大气风和风向形成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影响4.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大气风和风向形成的了解程度讲解大气风和风向形成的定义和过程利用图像和示例展示大气风和风向形成的原理和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大气风和风向形成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影响4.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和实际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大气风和风向形成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第五章:大气热力环流的应用5.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掌握大气热力环流在气候、天气预报等方面的应用5.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作用解释大气热力环流在气候形成和变化中的作用探讨大气热力环流在天气预报和气候模型中的应用5.3 教学活动回顾前几章的内容,引入大气热力环流的应用话题讲解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利用实例和案例分析展示大气热力环流在气候、天气预报等方面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限制5.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的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题评估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应用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第六章:全球大气热力环流系统6.1 学习目标理解全球大气热力环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掌握全球大气热力环流系统的基本特征和相互作用6.2 教学内容介绍全球大气热力环流系统的组成部分,如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解释全球大气热力环流系统的形成原理和大气运动规律探讨全球大气热力环流系统不同纬度带的气候特点和相互作用6.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入全球大气热力环流系统的概念讲解全球大气热力环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利用图像和示例展示全球大气热力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大气运动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全球大气热力环流系统对全球气候的影响6.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的阅读材料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全球大气热力环流系统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第七章:大气压力带的移动7.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压力带的移动规律掌握大气压力带移动的影响因素7.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压力带的定义和分类,如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解释大气压力带的移动规律和影响因素,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等探讨大气压力带移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7.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大气压力带的了解程度讲解大气压力带的定义和分类利用图像和示例展示大气压力带的移动规律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压力带移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7.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的阅读材料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大气压力带移动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第八章: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8.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掌握大气热力环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8.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关联性解释大气热力环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如温室气体排放、火山爆发等探讨人类活动对大气热力环流和气候变化的影响8.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前几章的内容,引入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讲解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关联性和影响机制利用实例和案例分析展示人类活动对大气热力环流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8.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的案例分析和讨论题评估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第九章:大气热力环流与天气预报9.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掌握大气热力环流对天气现象的解释和预测9.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热力环流在天气预报中的重要性解释大气热力环流对天气现象的影响和预测方法探讨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案例9.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在天气预报中的了解程度讲解大气热力环流在天气预报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利用图像和示例展示大气热力环流对天气现象的影响和预测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天气预报中的应用9.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的实际案例分析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在天气预报中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第十章:大气热力环流的模拟实验10.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热力环流模拟实验的原理和目的掌握大气热力环流模拟实验的操作和观察方法10.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热力环流模拟实验的原理和实验方法解释大气热力环流模拟实验的操作步骤和观察要点探讨大气热力环流模拟实验在教学和科研中的应用10.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前几章的内容,引入大气热力环流模拟实验的话题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第十一章:大气热力环流与生态环境11.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掌握大气热力环流在生态系统平衡中的作用11.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热力环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解释大气热力环流对气候、水循环、植被分布等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探讨大气热力环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的意义1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与生态环境的了解程度讲解大气热力环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利用图像和示例展示大气热力环流对气候、水循环、植被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热力环流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的措施11.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阅读材料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与生态环境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第十二章:大气热力环流与人类活动12.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热力环流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掌握大气热力环流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和调整12.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热力环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解释大气热力环流对农业、城市规划、能源利用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探讨大气热力环流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和调整策略1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前几章的内容,引入大气热力环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讲解大气热力环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作用利用实例和案例分析展示大气热力环流在农业、城市规划、能源利用等方面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热力环流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和调整的措施12.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的案例分析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与人类活动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第十三章:大气热力环流与全球变化13.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掌握大气热力环流在全球变暖、干旱、洪涝等现象中的影响13.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热力环流与全球变化的关系解释大气热力环流在全球变暖、干旱、洪涝等全球性现象中的作用和影响探讨大气热力环流在全球变化中的研究方法和应对策略13.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与全球变化的了解程度讲解大气热力环流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影响利用图像和示例展示大气热力环流在全球变暖、干旱、洪涝等现象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热力环流在全球变化中的研究和应对的措施13.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阅读材料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与全球变化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第十四章:大气热力环流的未来研究方向14.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研究的现状和挑战掌握大气热力环流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14.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果解释大气热力环流研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探讨大气热力环流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领域1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前几章的内容,引入大气热力环流未来研究方向的话题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研究的现状和挑战利用实例和案例分析展示大气热力环流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热力环流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14.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的案例分析和讨论题评估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未来研究方向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掌握大气热力环流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实践15.2 教学内容总结大气热力环流的主要概念、原理和应用领域展望大气热力环流教学内容的实践和拓展方向15.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收获讲解大气热力环流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地球辐射平衡、大气压力和高度分布、大气风和风向形成等。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阶段,详细讲解以下内容:
1.热力环流概念:讲解热力环流是什么,它是由地球表面不同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地面的热容量和反射率等因素引起的。
2.热力环流形成原因:分析地球运动、大气物理等导致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如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烈,地面温度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带;而两极地区太阳辐射较弱,地面温度低,空气下沉形成高压带。
4.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可能对气候变化、环保等问题关注不足,教学中应注重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使他们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取得良好成效。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热力环流概念的理解:热力环流作为一个抽象的地理概念,学生对它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如何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一概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热力环流形成原因的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涉及到地球运动、大气物理等多个方面,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些原因,并理解其内在联系,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
8.注重跨学科教学,将地理知识与物理、数学等学科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新课阶段,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夏天南方比北方热?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又为什么那么大呢?”引发学生对气候现象的思考。
2.生活实例:展示地球不同纬度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进而引出热力环流的概念。
5.创设实践活动,如模拟实验、实地考察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热力环流的存在和影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
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教师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包含很多,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精选篇1一、教材分析: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
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
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矿物与岩石,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二、教学目的: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6.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7.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教学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教学难点: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五、教具:教师: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课件学生:采集岩石标本六、教学方法:讲解法;图表对比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
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讲授新课】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图片、幻灯片并讲解)(一)矿物(板书并讲解结合用表格形式讲解)1、矿产的概念(板书并讲解)2、矿产的基本存在形式(板书并讲解)3、矿物的硬度等级4、矿产的形成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
热力环流教案范文
热力环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3.分析热力环流在地球和大气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1.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3.热力环流在地球和大气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四、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在地球和大气中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结合学生讨论;2.实例分析;3.图片和视频展示。
六、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全球温度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地球上的温度分布会出现这样的模式?为什么赤道附近温度高,而两极温度会很低?2.知识讲解:(1)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热力环流是指由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引起的温度差异所产生的大气环流。
地球的自转使赤道附近相对于两极有较大的线速度,而太阳辐射使赤道附近的地表温度比两极高。
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热力环流。
(2)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热力环流的形成由地球的自转和太阳辐射共同作用引起。
地球自转使赤道附近的大气相对于两极有较大的线速度,而太阳辐射使赤道附近的地表温度比两极高。
这两个因素导致了热量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均匀分布,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影响热力环流的因素包括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大气中水汽的分布、地形地貌等。
3.实例分析:通过展示全球风化带分布图和全球大气环流带图,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热力环流在地球上的分布和变化。
4.图片和视频展示:教师展示一些有关热力环流的图片和视频,例如飓风形成的过程、气候带的分布等,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热力环流的作用。
5.学生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提出热力环流在地球和大气中的作用,并展示他们的观点和理解。
6.拓展延伸:分组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地区,探究该地区热力环流对当地的影响,并展示调研结果。
七、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理解了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了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并能够分析热力环流在地球和大气中的作用。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热力环流的概念与特点2.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3. 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4. 热力环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5. 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形象直观地展示热力环流的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热量分布不均现象。
2. 讲授新课:(1)热力环流的概念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热力环流是什么,以及它的主要特点。
(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讲解地面冷热不均的原因,以及如何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
(3)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介绍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热力环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分析热力环流对气候、天气、水文等方面的影响。
(5)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举例说明热力环流在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应用。
3.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热力环流的概念、特点和形成原因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热力环流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
3. 学生运用热力环流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的表现。
六、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热力环流示意图、地球气候分布图等。
2. 教学视频: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演示视频。
3. 习题库: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多种题型。
4. 生活实例:涉及农业、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实际案例。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原因、基本原理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热力环流形成原因的深入理解,以及热力环流在实际应用中的把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顺力画出环流图埋下伏笔。
2.观看 flash 动画演示, 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理解
等压面的概念。
3.案例和拓展探究。山谷风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
育目的,教学中简要分析。同时考虑生活实际,引入烧开水场景加以分析与研究,
目的是让
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 认识社会生活环境
1
行胜于言
太谷二中地理组
面:第一, 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 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
联系起来; 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所以,感到很难把握整个
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 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
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
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 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因此, 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
好大气运动的基础, 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 (三圈环流、 季风环流) 起到至关重要的铺垫作用,
以及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因此,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
1.地理小实验,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为学生
以小组合作方式,查阅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并能够引起学
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法:根据目标教学的要求,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在带着目标的学习过程中,
采用探究、讨论、活动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使学生在
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 。
【课堂系统】
行胜于言
太谷二中地理组
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课前系统】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地理必修
1
第二章第三节第二个大问题。 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 即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和
大气的水平运动。 本节课主要讲述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 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
总是感到既陌生
又熟悉。课前学生必备的相关知识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 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认识不足,
部分学生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三、设计思想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 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 对于理解由于热
学方法如下:
(一)教法: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注意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并借助
探究式实验、 绘图、 分析图表、 资料等活动和多媒体演示手段, 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作为“热力环流”知识的一个拓展,课本
P51 的问题研究,限于
相当部分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有一定的条件限制,所以在课堂上,还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手段,
思考、 发现问题和自主学习能力较欠缺。 但好奇心强,有一定的探究欲望, 若是能给予一定
的引导,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思维, 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地理又是一
门跟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突出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
地理问题, 实现知识的迂移,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考虑,采用教
概括运动规律 (理性认识) →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
在此
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②通过小组实验活动, 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养成求真、 求实的科
一 、课堂设计
2
行胜于言
太谷二中地理组
教学 环节 一、 导入
新课
二、 实验 探究
三、 分析 热力 环流 原理
四、 理论 联系 实际
五、 案例 探究
具体操作过程
设计意图
课前先请大家欣赏一首动听的歌曲 《军港之夜》 ,然后播放视 激发学生兴趣,吸
频,介绍孔明灯升空的过程并分析其原理,从而导入本节课。
引学生关注本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
再借
助多媒体计算机动具体、 生动、 形象地表现出来,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充
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思考、归纳、表达、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高一学生从总体上来讲,知识面比较狭窄,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独立
理,其内容是继续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 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 同时,也为后面学习
“大气的水平运动” “气压带和风带”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季风环流”
“天气系统” “气候类型的成因” “洋流的成因”等做好铺垫,这些知识都是“热力环流”的
具体体现和知识延伸, 所以“热力环流” 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是第二章教材的教学重点。 (二)课程标准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表述大气运动的学习内容时, 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
换”为主题, 提出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在理解大气热力状况的基础上认识气压的垂 直和水平运动, 进而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特别强调运 用图表得出结论,要引导学生多想象,关键是理解。 (三)教学的三维目标
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 (五)教学难点 冷热不均引起气压高低变化和等压面弯曲的特点。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实验器材 (七)、课时安排
1 课时
二、学生分析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 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