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整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题:

1.简析马克思对宗教的理解。

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了自己对宗教的理解。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个人利用宗教来麻痹自己,从而得到自身心灵的慰藉。它还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其中包括对世界的认识,和在实践中能动地改造世界。宗教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具有反抗和革命的作用,同时又为个体寻求心理慰藉提供了途径,这是它的两大功能。宗教的本质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秩序的工具。马克思的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2.简析“意识形态”的概念。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阐述了“意识形态” 的概念。

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分析是针对存在和意识的关系等基本问题展开的。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来源于社会实践,尤其是生产实践的产物。意识形态与社会结构具有同构性,社会实践的变迁引起意识形态的变迁。同时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也具有普遍性和阶级性。它是为特定的阶级服务的,这是意识形态的本质。某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某一特定的阶级利益的反映,不存在没有阶级特殊性的意识形态。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形态的功能主要在于使统治阶级的利益合法化。意识形态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命题,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试论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在《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导言》中,马克思阐述了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从抽象到具体不仅是一种逻辑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法。抽象是指事物的某一方面的本质在思维中的反映,具体是指思维对事物各方面本质规定的完整反映。

马克思指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不是抽象上升到实在具体,而是上升到思维具体,即能够从本质上,系统地、全面地认识客体的思维范畴。它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片面到全面、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抽象和具体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他们是共同存在的。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是其辩证思维逻辑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是什么?异化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第一重规定是:劳动者的劳动同他们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即产品与劳动者不构成归属关系,劳动者的劳动耗损越多,他创造出反对自身的力量就越多。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第二重规定是:劳动者同他的劳动过程相异化,即劳动者的劳动不是出于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在劳动中,劳动者不是肯定自己,而是不断否定自己,劳动只是满足需要的一种手段。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第三重规定是: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基于利己主义,人脱离了和谐统一,人的创造性活动证明了人的类本质的真实存在,但是人却把人的活动本质当成维持生命的手段。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第四重规定:人与人相异化,即劳动者的产品不能由自己享有,而由他者占有,这就使得人与他者变得疏离。

通过这四个规定,马克思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的生存状况。

5.请简析马克思关于人和社会发展的三形态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阐述了关于人和社会发展的三个形态。第一个形态: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这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个人受社会环境摆布,个体无独立性。

第二个形态: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这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当时个人摆脱了身份规定的束缚,获得了形态上的独立,但个人仍然受物的支配。

第三个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这时个人获得了完全独立,人能够支配社会环境。

马克思的关于人和社会发展的三形态说揭示了人的发展形态的历史演变及一般规律。

6.马克思早年如何理解言论出版自由?马克思《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中,论证了言论新闻出版自由。近代自由主义、启蒙思想和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的新闻出版自由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状态是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每个人都拥有生命、自由和私有财产等自然权利。马克思认为,新闻出版自由是构建公共理性的重要途径,能反映民众的不同利益。新闻出版自由是报刊人民性的体现,对报刊的合理性态度不应该从代表少数特权等级的私人利益出发。同时,新闻出版自由是改造社会的有力工具,不应该成为少数私人利益的服务工具,而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和国家理性的源泉。新闻出版自由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7.请简述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所遭遇的“物质利益难题”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所遭遇的“物质利益难题”是他遇到了三次都要他对所谓物质利益问题发表意见的辩论和争论,第一次是对莱茵省贫苦群众的物质利益问题表态,第二次是对摩泽尔地区农民的物质利益问题表态,第三次是对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所涉及某些社会集团的物质利益问题表态。

马克思遭遇“难题”的原因是,当时的马克思出发点仍是唯心主义,是黑格尔主义的,并未真正进入像现实物质利益这样的唯物主义问题,而马克思感到苦恼的是,物质利益问题向他单纯理性的世界观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个“难题”是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8.请简述“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区别。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谈到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以及他们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政治解放即“公民的解放”,是指人们通过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摆脱封建专制统治而获得的解放。政治解放使国家摆脱了宗教的精神枷锁,宗教不再是国家的公权力量,国家不再维护宗教而只维护国家本身。但是政治解放既不要求人们放弃宗教,也不要求人们放弃私有制。然而,人类解放即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任务却要消灭私有制,使人从宗教中解放出来。只有当现实的人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并将其组织起来与自身分离时才能实现人的真正解放。政治解放是实现人类解放的政治前提,人类解放是政治解放的最终目的。

9. 请简述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阐述了“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

“跨越”是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超越。而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的含义有两

种:

一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所引起的经济危机及其灾难。二是指导致经济危机的资本主义生产

的某些阶段。

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核心。他的基本观点是,西方发达国家与东方落后国家的历史发展道路是有差别的,所以俄国有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原因是俄国农村公社具有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二重因素。但是“跨越”是有条件的,必须经过社会革命和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

10.请简述唯物史观理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阐述了唯物史观这一观点。

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理论,也是科学的历史观。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