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题:
1.简析马克思对宗教的理解。
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了自己对宗教的理解。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个人利用宗教来麻痹自己,从而得到自身心灵的慰藉。
它还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其中包括对世界的认识,和在实践中能动地改造世界。
宗教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具有反抗和革命的作用,同时又为个体寻求心理慰藉提供了途径,这是它的两大功能。
宗教的本质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秩序的工具。
马克思的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2.简析“意识形态”的概念。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阐述了“意识形态” 的概念。
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分析是针对存在和意识的关系等基本问题展开的。
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来源于社会实践,尤其是生产实践的产物。
意识形态与社会结构具有同构性,社会实践的变迁引起意识形态的变迁。
同时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也具有普遍性和阶级性。
它是为特定的阶级服务的,这是意识形态的本质。
某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某一特定的阶级利益的反映,不存在没有阶级特殊性的意识形态。
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形态的功能主要在于使统治阶级的利益合法化。
意识形态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命题,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试论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在《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导言》中,马克思阐述了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从抽象到具体不仅是一种逻辑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法。
抽象是指事物的某一方面的本质在思维中的反映,具体是指思维对事物各方面本质规定的完整反映。
马克思指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不是抽象上升到实在具体,而是上升到思维具体,即能够从本质上,系统地、全面地认识客体的思维范畴。
它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片面到全面、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抽象和具体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他们是共同存在的。
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是其辩证思维逻辑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是什么?异化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第一重规定是:劳动者的劳动同他们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即产品与劳动者不构成归属关系,劳动者的劳动耗损越多,他创造出反对自身的力量就越多。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第二重规定是:劳动者同他的劳动过程相异化,即劳动者的劳动不是出于自愿的,而是被迫的。
在劳动中,劳动者不是肯定自己,而是不断否定自己,劳动只是满足需要的一种手段。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第三重规定是: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
基于利己主义,人脱离了和谐统一,人的创造性活动证明了人的类本质的真实存在,但是人却把人的活动本质当成维持生命的手段。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第四重规定:人与人相异化,即劳动者的产品不能由自己享有,而由他者占有,这就使得人与他者变得疏离。
通过这四个规定,马克思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的生存状况。
5.请简析马克思关于人和社会发展的三形态说。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阐述了关于人和社会发展的三个形态。
第一个形态: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
这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个人受社会环境摆布,个体无独立性。
第二个形态: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这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当时个人摆脱了身份规定的束缚,获得了形态上的独立,但个人仍然受物的支配。
第三个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这时个人获得了完全独立,人能够支配社会环境。
马克思的关于人和社会发展的三形态说揭示了人的发展形态的历史演变及一般规律。
6.马克思早年如何理解言论出版自由?马克思《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中,论证了言论新闻出版自由。
近代自由主义、启蒙思想和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的新闻出版自由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状态是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每个人都拥有生命、自由和私有财产等自然权利。
马克思认为,新闻出版自由是构建公共理性的重要途径,能反映民众的不同利益。
新闻出版自由是报刊人民性的体现,对报刊的合理性态度不应该从代表少数特权等级的私人利益出发。
同时,新闻出版自由是改造社会的有力工具,不应该成为少数私人利益的服务工具,而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和国家理性的源泉。
新闻出版自由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7.请简述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所遭遇的“物质利益难题”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所遭遇的“物质利益难题”是他遇到了三次都要他对所谓物质利益问题发表意见的辩论和争论,第一次是对莱茵省贫苦群众的物质利益问题表态,第二次是对摩泽尔地区农民的物质利益问题表态,第三次是对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所涉及某些社会集团的物质利益问题表态。
马克思遭遇“难题”的原因是,当时的马克思出发点仍是唯心主义,是黑格尔主义的,并未真正进入像现实物质利益这样的唯物主义问题,而马克思感到苦恼的是,物质利益问题向他单纯理性的世界观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这个“难题”是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8.请简述“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区别。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谈到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以及他们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政治解放即“公民的解放”,是指人们通过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摆脱封建专制统治而获得的解放。
政治解放使国家摆脱了宗教的精神枷锁,宗教不再是国家的公权力量,国家不再维护宗教而只维护国家本身。
但是政治解放既不要求人们放弃宗教,也不要求人们放弃私有制。
然而,人类解放即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任务却要消灭私有制,使人从宗教中解放出来。
只有当现实的人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并将其组织起来与自身分离时才能实现人的真正解放。
政治解放是实现人类解放的政治前提,人类解放是政治解放的最终目的。
9. 请简述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阐述了“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
“跨越”是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超越。
而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的含义有两
种:
一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所引起的经济危机及其灾难。
二是指导致经济危机的资本主义生产
的某些阶段。
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核心。
他的基本观点是,西方发达国家与东方落后国家的历史发展道路是有差别的,所以俄国有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原因是俄国农村公社具有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二重因素。
但是“跨越”是有条件的,必须经过社会革命和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
10.请简述唯物史观理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阐述了唯物史观这一观点。
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理论,也是科学的历史观。
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
律,包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理论。
唯物史观看待和处理问题时的特点是,承认历史,历史是所有事物的来源,正确利用历史观点,辩证地对待历史。
马克思认为,唯物史观的首要前提和出发点,就是“现实的个人” 。
唯物史观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1.请简述辩证法的三条规律和五对范畴。
在《逻辑学》中,黑格尔阐述了辩证法的
三大规律。
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第一条是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第二条是质变量变规律,是揭示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
第三条是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由矛盾引起的发展。
这个三辩证法规律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
辩证法的五大范畴指的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这些基畴从不同方面反映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2.请简答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阐述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第一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即实践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实践者的头脑中,决定了人们活动的方式和方法。
第二方面: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和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
第三方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即实践的发展不断地给认识提出新课题规
定了认识发展的方向, 推动人们从事新的探索, 为改造世界创造动力。
13.请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黑格尔在《逻辑学》里阐述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基本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不可能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事物发展的量变与质变要求我们既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又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14.如何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现实的人”的概念?“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从“抽象的人”转变而来的。
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是要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要不断实践的,这是人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基本前提。
“现实的人”是社会的。
人只有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才可以得到确认,他必须要在社会现下所有的物质条件下进行自己的各项生产实践活动。
“现实的人”人是历史的,在历史发展过程当中的人,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改变自己,改造社会,发展完善自己的。
“现实的人”是能动的,要想真正的理解“现实的人”,一定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从实践活动的能动性来理解,才是正确的。
“现实的人”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足点,
15.简析“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命题。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阐述了这一命题的观点。
人的本质是指人区别于其他动物而成其为人的特殊的规定性。
马克思认为,人是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产生的。
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在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也适应于生产实践的需要。
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和发展。
人的本质具有具体性、历史性,即它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
这促进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文本题:
1.上述文字出自作者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马克思创造性地运用时间的观点即对象性的活动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直观性的批判。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的“直观”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个是“仅仅看到‘眼前'的东西的普遍直观” ,第二个是“高级的哲学直
观” ,第三个是介于普通直观和高级的哲学直观之间的二重性的直观。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费尔巴哈所理解的只是“抽象的人” ,由于费尔巴哈设定的是“一般人” ,是“感性对象” ,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 ,
这样的理解就妨碍了他对人与自然界和谐关系的认识。
因为他把人对自然界的认识
只看做“场外观”,如同动物般的直观,把人与自然看做相互独立的两极,人对外
部自然界只有顺从,只有依赖,而不是积极主动的干预。
由于他没有从内在的、本体的实践出发,他理解的人与自然界仍然是外在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由于费尔巴哈只懂得感性直观,他所了解的人只是感性的主体,他所了解的物只是感性的客体。
费尔巴哈所倡导的感性只是感觉直观,他还不懂得科学的实践观,没有把人的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不懂得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把握物质。
在费尔巴哈的自然观中存在着一个“历史学空场” ,因为他不懂得在改造世界的历史活动中认识世界。
既然自然界是在人的活动中不断地改变着面貌,自从有了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就再也不是自在自为和盲目的了,而是同人的活动纠缠在一起和睦地变化着的;既然人的活动是历史性的活动,是在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的世界历史中进行的,那么自然界就不是始终不变的、静止的、现成的和一成不变的,而是有着和人类历史同步的发展史。
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的“理解” ,一是对世界的单纯直观,二是单纯的感觉,这两个局限导致他把对象看作预成的、先在的,而不是把对象看作是在人的感性活动作用下生成和发展的。
以至于费尔巴哈没有看到现存的物质是“历史的产物” ,是“世世代代的结果”。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直观的深层解读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真实意义至关重要
2.本段文字出自作者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一著作的第一条。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马克思批判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形成了新的世界观。
“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即指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的对象仅仅当做同人的实践活动毫无联系的能客观的东西去理解,把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看成是照镜子式的反映,就如照相之人的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
“人的感性活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即指不是从人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方面去理解。
也就是说,费尔巴哈不是把现实事物当作人的实践的对象,并在实践过程中有目的地能动地去改造它和理解它。
首先,马克思深刻揭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第一,费尔巴哈没有把客观世界当作实践的对象来理解。
在旧唯物主义看来,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人和自然的关系仅仅被看作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不是看作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第二,费尔巴哈把实践从人的认识过程中排斥出去。
在旧唯物主义看来,实践与认识没有关系,当然更不是认识的基础,这就否定了人类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
然后,马克思揭示了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
唯心主义夸大歪曲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把精神的能动性无限地绝对地夸大了,把意识看作是独立于客观世界的创造物质世界的能动性主体。
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在于唯心主义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
最后,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对实践的理解是错误的,他把人的活动仅仅当作是一种理论或认识活动,他“没有把人的活动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的人的活动”,他认为人的活动最有价值的是理论研究活动而不是改造世界的活动。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中,马克思深刻揭露了直观性是旧唯物主义的主要弊端,他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提出了一条以实践去理解、考察物、人以及人的认识的马克思哲学路线,表明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以实践为本质特征的。
3.上述文字是作者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书中提出的。
在这段文字中,马克思研究的是整个人类历史上一次更替的不同社会经济形态,而且每一个社会经济形态代表的是不同的历史时代。
亚细亚生产方式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是它的原始性,指的是人类历史上最初的一个社会经济形态,属于人类历史的发轫期。
第二是它的普遍性,即他是全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决不因有“亚细亚”之名而局限于某一特定地域,诸如亚洲或者东方或者欧洲之外的地区。
这里的“亚细亚”绝不是什么地理名称,而是基于对世界历史深刻研究抽象出来的一个形容词,用以概括地指一切文明民族在其历史初期都曾经经历过的一个阶段。
因而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指原始社会。
论述题:
1.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马克思批判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完成了哲学史上的变革。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提到:“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即指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的对象仅仅当做同人的实践活动毫无联系的能客观的东西去理解,把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看成是照镜子式的反映,就如照相之人的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
“人的感性活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即指不是从人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方面去理解。
也就是说,费尔巴哈不是把现实事物当作人的实践的对象,并在实践过程中有目的地能动地去改造它和理解它。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马克思在认识论中增加了实践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事物的根本途径,离开了实践,我们就难以真正地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世界。
但是旧的唯物主义却不懂得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具有的意义,它把物质实践看成是外在于人的直观对象,不懂得人与客观世界的实践关系。
因此也不能够真正地把我客观世界的发展。
同时,马克思认为,旧唯物主义脱离了实践从直观的方式去认识世界。
在马克思的观念中,人并非只是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世界的,人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是在自己的客观实践活动中认识和把握世界的。
在实践过程中,人不仅获得了对外部世界的直观认识,而且通过改造世界的能动性活动,内在地认识世界,从本质上把握客观世界。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马克思也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直观性”。
所谓“直观性”是指只是从直观的角度去理解客观事物,理解人,理解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却不懂得人这个能动主体的实践方面在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和意义。
唯物主义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决定了他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内部的能动方面,只能得到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实践观的批判,对实践活动的革命和批判意义有重大影响。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中,马克思深刻揭露了直观性是旧唯物主义的主要弊端,他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提出了一条以实践去理解、考察物、人以及人的认识的马克思哲学路线,表明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以实践为本质特征的,且形成了马克思新的世界观。
2.论黑格尔辩证法与马克思辩证法的异同
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批判继承上形成的,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超越,所以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有着相同与相异之处。
什么是黑格尔辩证法?黑格尔辩证法是德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其基本思想是“绝对精神”。
它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的,并企图揭示其内在联系,从而猜测到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
黑格尔集以往哲学思想之大成,第一个全面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对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对守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三大规律以及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五对辩证法范畴,建立了庞大的唯心辩证法的体系。
什么是马克思辩证法?马克思辩证法,即唯物辩证法。
它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的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它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
首先谈谈黑格尔辩证法与马克思辩证法的联系。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黑格尔辩证法,却也实现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发展,具有明显的继承性。
所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相同之处就体现在他们的联系之中。
第一,两种辩证法都是基于本体论与世界观角度对辩证法进行理解和认知。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继承黑格尔合理内核基础上将辩证法发展到新的高度。
第二,两种辩证法都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认可。
第三,两种辩证法都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联系、发展的。
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第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区别表现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上的对立。
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也就是观念,是独立于客观世界之外的思考问题的过程,而在马克思看来,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唯心主义才是辩证法的实质。
第二,是创造性与保守性的对立。
第三,是事物发展演进与事物发展跨越的对立。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联系与区别讨论,我们更全面、更深层次地理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理论之间容易混淆的概念,也就是马克思哲学并不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与黑格尔辩证法简单的相加,而是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