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佛坪县山地灾害与形成机理研究——以2002年6月9日及2007年8月30日山地灾害为例

合集下载

陕西地震灾区滑坡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以XXX为例

陕西地震灾区滑坡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以XXX为例

陕西地震灾区滑坡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以XXX为例摘要:地震是我国时有发生的灾害类型,在灾害发生后,将对灾害地区人们的生活生产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甚至将因此造成人员伤亡事故。

在本文中,将以我国陕西某地区为例,对地震灾区滑坡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地震灾区;滑坡类型;时空分布1 引言在我国陕西部分地区、尤其是山区当中,在地质技术力量方面存在薄弱情况,在基础地质研究方面存在不足。

在本研究中,将以我国陕西某地区为例,对其境内的地震后的地质灾害点进行分析统计,在对滑坡发育类型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滑坡特点进行分析,在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为后续该类灾害的应对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2 滑坡类型根据对该地区的调查研究发现,该地区在震后的主要滑坡类型有:第一,岩质滑坡。

在本次调查当中,发现有3处为岩质滑坡。

该位置滑坡坡体为顺坡向斜坡,滑面受节理裂隙或者拉张裂隙控制。

滑体物质方面,主要弱不同程度风化的板岩以及千枚岩等,其上方具有一定的浅坡积物以及上覆残积物;第二,黄土滑坡。

该滑坡类型物质成分主要为上更新世黄土以及全新世黄土,在不同斜坡的低凹地段,大部分为中小型滑坡。

滑坡平面之上,呈为半圆形以及舌形,滑坡周边界限清晰,滑臂较为明显,地表前缘坡度较陡,大多为裂缝发育,存在较为明显的剪出情况。

对于该类型滑坡,其发生速度较快,在滑坡前期阶段,先兆迹象不明显,具有一定的快速性以及突发性特征;第三,堆积层滑坡。

该类滑坡分布范围较广,其滑体物质为坡积、残积以及崩积堆积夹碎石粘性土,平面形态为舌形、矩形或者半圆形,其表面具有着起伏不平的特点。

滑床面方面,其受到较强来自坡积、残积土体同基岩接触面控制,基岩主要为板岩、千枚岩以及片岩等。

画面呈现为直线或者弧型,滑面倾角在25-40°之间,具有着上陡下缓的特征。

3 滑坡分布规律3.1 时间分布规律从时间角度来看,该区域境内滑坡存在着雨季同步集中以及时间分布不均的特点。

农村雷击事故原因分析及防雷对策

农村雷击事故原因分析及防雷对策

农村雷击事故原因分析及防雷对策本文主要对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农村地区雷击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并给出了相应的防雷对策,以确保广大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标签:农村;雷击事故;原因;防雷对策雷电为自然界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气象灾害,其主要是指由带电的云层对地面建筑物及大地的自然放电引起的现象,会对建筑物或者是仪器设备产生严重破坏,也会引起极大的经济财产损失以及人员伤亡。

佛坪县地处陕西省汉中市东北部,秦岭山脉中段南坡山峦腹地。

秦岭山脉主脊横亘佛坪县境北部,境内山峦重叠,整体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态势。

县境北界秦岭主脊自西而东有黄桶梁、光头山,为南北坡分水岭,同时也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

佛坪县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山地森林小区气候特征。

受其地理区域特征以及气候的影响,使得佛坪县雷电灾害经常出现,年平均雷电日数为30.5d,每年都会因为雷电引发安全事故。

特别是农村地区因为防雷措施十分薄弱,所以雷击事故发生几率特别高,结合有关资料统计的结果可以了解到雷击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绝大多数发生在农村区域。

因此,必须要对农村雷击事故发生原因综合分析,找出科学有效防雷对策,从而避免或者是减轻雷电灾害给农村群众带来的危害。

一、农村雷击事故原因分析1.对农村防雷的监管力度不够。

现阶段,我国所施行的和防雷减灾相关的法律法规大都不适用于农村,缺乏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同时,政府在农村地区防雷减灾工作投入力度不够,导致防雷设施紧缺,防雷监管机构不够健全。

各地气象部门经常因为经费、经济效益及人员等因素,将城市建筑的防雷工作当作重点,而对农村区域雷电防护有所忽视,农村地区的防雷检测以及相关技术服务不到位。

2.农民防雷意识比较淡薄。

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都处在偏远或者是极为偏僻的区域,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群众接受的教育水平有限,大多数农民文化知识水平普遍偏低,自身掌握的防雷基本知识以及自救知识均相对较少。

陕西省秦巴山区泥石流发育规律研究

陕西省秦巴山区泥石流发育规律研究

泥石流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
秦巴山区由陇山余脉、秦岭、巴山组成,为中生代
1.1地形地貌与岩土体
末以来全面隆起的褶皱山地。南为巴山,北为秦岭, 海拔多在1500~3000m,汉江贯穿于秦岭、巴山之间, 由于长期差异升降运动,形成了以中山为主体,间有 高山和高中山、低山丘陵、黄土台塬及山间盆地等地 貌景观。高山和高中山组成山体的岩石有片麻岩、花 岗岩、变质砂岩、石灰岩和片岩等。现代地质作用以 风化、重力崩塌和剥蚀侵蚀为主。由于岩体相对坚 硬,顺风化节理面形成巨大风化块石,为水石流提供 了物源。中山组成地层主要为:变质岩系(片岩、板 岩、千枚岩等)、花岗岩、石灰岩等。片岩、板岩、千枚 岩等易风化破碎,沟谷山坡残坡积较发育,流水侵蚀 作用,季节冻融作用也较为普遍,泥石流较发育。低 山丘陵基本被开垦,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是秦巴 山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秦巴山区的地形 地貌和物质组成为泥石流的发育提供了地形条件与 物源条件。

10 4m 3的固体物质,沿着20
o~
35。的“V”字型沟谷经渔泉村,奔向盘厢河,导致 42户100多间房屋被毁,37人死亡,5人受伤,淤 埋水田5hm
2。
增刊
向茂西,等:陕西省秦巴山区泥石流发育规律研究
4泥石流致灾特征与危害
泥石流是一种特殊的洪流,泥石流挟带大量固体 物质在形成区冲刷坡面;在沟道中部的流通区撞击与 磨蚀,漫流改道,遇弯道能爬高;在堆积区堵塞或推挤 河道,淤埋农田或建筑物等直接致灾造成生命财产损 失。秦巴山区泥石流几乎每年都有发生,通过淤埋、 冲刷、撞击与磨蚀、漫流改道、弯道爬高、推挤河道、堵 塞等致灾方式对区内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在秦巴山区地质灾害的历史记载中,因泥石流灾 害造成群死群伤事件较多。如1981年8月秦巴山区 西部(汉中市11个县区及宝鸡市凤县、太白县、陈仓 区),1988年8月秦岭主脊南北两侧西安的蓝田、柞 水县,1994年7月潼关县桐峪镇,2000年6月一7月 紫阳、镇坪、平利、岚皋4县,2003年8月一9月安康 市宁陕县、旬阳县发生的泥石流灾害。据不完全统 计,1955年至今,造成至少900人死亡,2000多人失 踪,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亿元。平均每年有约50人 死亡或失踪于泥石流灾害,泥石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 失平均数每年超过5100×104元。不难看出本区泥 石流灾害危害十分严重。 泥石流的冲蚀和堆积作用改造地表形态、结构和 物质组成导致地质、生态环境破坏,工程建设环境复 杂化。一是泥石流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本 区388处泥石流隐患严重威胁着泥石流影响区内人 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每到汛期, 受威胁的人员为防范泥石流带来的灭顶之灾,不得不 做好随时撤离的准备,受威胁的单位投入大量物力和 人力用于泥石流的监测、预防等工作。二是泥石流造 成工程建设成本加大:本区泥石流的发育地段或区 域,由于泥石流的存在,使工程建设的成本加大。如

陕南山区山洪泥石流灾害频发的原因及特征分析

陕南山区山洪泥石流灾害频发的原因及特征分析

陕南山区山洪泥石流灾害频发的原因及特征分析摘要:为了减少山洪泥石流灾害对人类造成的伤害,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了诱发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原因,进一步分析了其主要特征,提出了防御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灾害;山洪泥石流;原因;特征;防御措施0 前言在当前全球地质活跃、自然灾害频发特殊时期,应对自然灾害是各国、各地区的重中之重。

陕西省的南部,境内群山起伏,连绵不断,是一个多山的区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气象气候条件决定该地区是一个洪涝灾害和泥石流频发的地区。

从理论上讲,山洪泥石流防治是一项庞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近几年,在防灾抗灾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收到了显著成效。

但是,事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之间矛盾在日益加剧。

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山洪泥石流自然灾害的认识,积极探索防治对策。

诱发山洪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原因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有其自然成因,也有人为原因。

发生山洪灾害,是人与自然激烈冲突,没有做到和谐相处的结果。

1.1自然因素(1)地质灾害隐患多陕西南部山区地质环境脆弱,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危害严重。

仅商洛市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200余处,涉及泥石流60余处。

(2)高强度暴雨对山洪灾害统计表明,持续降雨诱发者占山洪灾害总数的57%,局地暴雨诱发者约占总数的43%。

每年滑坡、泥石流发生的时间,以6~9月频次最高,尤以7~9月最为集中。

(3)地表土薄松散,植被差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多断裂,且具长期活动性,动力地质作用强烈,沟谷深切,坡陡土薄,植被覆盖较差,地表蓄水能力差、产流时间短,产流量多,容易形成地表径流,导致山洪暴发,特别是岩石裸露区表面岩层破碎,抗冲能力极差,每遇强暴雨即可造成泥石流灾害。

(4)山高坡陡,沟叉河系发育洪水汇流时间短,洪水叠加遭遇机会多,洪峰流量大。

山区有强烈的褶皱、断裂和大幅度的抬升,造成雄伟的山势,高峻的山峰,为山洪、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更为强大的势能,使其更具突发性和冲击力。

1.2人为因素(1)森林植被破坏、陡坡开荒,山区道路建设和矿产资源开发对山区地表的破坏、扰动等,是造成地表及森林覆盖层蓄水保水能力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

南秦岭佛坪隆起的成因探讨——构造解析的证据

南秦岭佛坪隆起的成因探讨——构造解析的证据

南秦岭佛坪隆起的成因探讨——构造解析的证据查显锋;董云鹏;李玮;杨钊;万斌;杨晨【期刊名称】《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年(卷),期】2010(34)3【摘要】通过对佛坪隆起基底及其周围地区构造面理和线理的系统测量和统计,恢复其古应力场,揭示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分布规律,进而探讨佛坪隆起的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佛坪隆起主体及其北部龙草坪隆起区外围地层中的构造片理呈外倾的封闭环状展布,结合古构造应力场分析,证明佛坪基底抬升主要生成于穹状隆起,这种穹状隆升与该区岩浆侵入活动密切相关.综合区域构造解析与古应力场分析表明,佛坪穹隆是在早期近垂向的穹状隆升的基础上,叠加了后期南北向挤压构造才奠定了其基本构造面貌.【总页数】9页(P331-339)【作者】查显锋;董云鹏;李玮;杨钊;万斌;杨晨【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9;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9;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9;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9;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9;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相关文献】1.南秦岭佛坪地区地层格架与物源分析:变质沉积岩中碎屑锆石LA-ICP-MS U-Pb 定年提供的制约 [J], 刘志慧;罗敏;陈龙耀;曲玮;刘晓春2.南秦岭佛坪麻粒岩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J], 刘东星;刘养杰3.南秦岭佛坪地区早中生代变质-深熔-变形作用的锆石U-Pb年代学制约 [J], 刘志慧;陈龙耀;曲玮;胡娟;刘晓春4.南秦岭汉阴北部金矿田长沟金矿区控矿构造解析 [J], 张康;杨兴科;于恒彬;郭润平;王嘉伟5.南秦岭东段冷水河向斜构造解析 [J], 程谦恭;樊双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陕西省商南县“8.25”山地灾害引起的反思

陕西省商南县“8.25”山地灾害引起的反思

陕西省商南县“8.25”山地灾害引起的反思
龙晓波
【期刊名称】《防汛与抗旱》
【年(卷),期】1999(000)002
【摘要】商南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属长江二级支流的丹江水系。

1998年7月9日和8月25日,商南县遭受了两次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造成了严重的灾害损失。

尤其是8月25日的灾害损失之重、伤亡人员之多、影响之大是商南县有记载以来所没有过的。

一、'8.25'灾情概况1998年8月25日21时30分,商南县普降暴雨,局部地方降了特大暴雨。

【总页数】2页(P50-51)
【作者】龙晓波
【作者单位】陕西省商洛地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2.2
【相关文献】
1.陕西省佛坪县山地灾害与形成机理研究——以2002年6月9日及2007年8月30日山地灾害为例 [J], 郭力宇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对陕西省商南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索[J], 简国志
3.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授予商南县等4县(区)为陕西省教育强县的通知陕政函[2015]294号 [J], ;
4.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关于开展秦巴山区山地灾害普查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J], ;
5.陕西省商南县音乐教育现状及思考——以商南县城关中学为例 [J], 高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秦岭佛坪隆起的成因探讨——构造解析的证据

南秦岭佛坪隆起的成因探讨——构造解析的证据
的 认 识 : 一 , 合 型 热 穹 隆 观 点 , 在 秦 岭 主 造 山 其 复 即 过 程 中 佛 坪 地 区 受 到 深 部 动 力 学 背 景 的 影 响 , 成 形 区 域 热 动 力 异 常 中 心 , 致 佛 坪 基 底 岩 系 先 逆 冲 推 导
1 地 质 概 况
秦 岭造 山带 以商丹 缝合 带 为界分 为 南秦 岭构 造 带 和北 秦岭 构造 带 。佛 坪 隆起位 于商 丹 带之南 的南 秦 岭最 为狭 窄 的部 位 , 侧 紧邻 勉 略缝 合 带 , 南 不仅 是 东 西秦 岭交 接 的关 键 地 带 , 同时 也 是 华 北 板 块 和扬 子板 块挤 压 作 用 最 为 强 烈 的 地 区之 一 ( 1 。 另 图 ) 外 , 区又是 贺 兰 山 一龙 门 山 一川 滇 南 北 构 造 带 横 该 跨东 西 向秦 岭造 山带 的构造 叠加 部位 。
造观点 , 为佛 坪 先 局 部 隆起 , 顺 层 分 层 滑 脱 ( 认 后 王 根宝 和李 三 忠 ,19 ) 这 些 认 识 上 的分 歧 直 接 制 98 。
收 稿 日期 : 0 9—1 20 2—0 ; 回 日期 :2 1 0 0 4改 0 0— 2— 8
入体 。结 晶基底 杂 岩主要 出露 于佛坪 县城 和其 北 龙
南 秦 岭佛 坪 隆起 的成 因探 讨
构 造 解 析 的证 据
查 显锋 , 云鹏 , 玮 , 钊 , 董 李 杨 万斌 , 晨 杨
( 西北 大 学 大陆动 力学 国 家重点 实验 室 , 西北 大 学 地 质 学 系, 西 西安 7 0 6 ) 陕 1 0 9
摘 要 : 过 对 佛 坪 隆 起 基 底 及 其 周 围地 区构 造 面 理 和 线 理 的 系 统 测 量 和 统计 , 复 其 古 应 力 场 , 示 区 域 构 造 应 通 恢 揭 力 场 的分 布 规 律 , 而 探 讨 佛 坪 隆 起 的成 因机 制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坪 隆 起 主 体 及 其 北 部 龙 草 坪 隆 起 区 外 围 地 层 进 佛 中 的构 造 片 理 呈 外 倾 的 封 闭 环 状 展 布 , 合 古 构 造 应 力 场 分 析 , 明佛 坪 基 底 抬 升 主 要 生 成 于 穹 状 隆 起 , 种 穹 状 结 证 这 隆 升 与该 区 岩 浆 侵 入 活 动 密 切 相 关 。综 合 区 域 构 造 解 析 与 古 应 力 场 分 析 表 明 , 坪 穹 降 是 在 早 期 近 垂 向 的 穹 状 隆 佛

从2002年_6_9_洪灾看佛坪生态环境与防汛

从2002年_6_9_洪灾看佛坪生态环境与防汛

陕西水利S・W・R惊心动魄的2002年“6.9”洪灾已过去三年了。

在国家的重视和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倾力援助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抗灾自救和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

总结2002年6月8日晚佛坪县特大洪水造成的毁灭性灾害,痛定思痛,认真分析造成灾害的根源,对我们搞好防汛保安工作会有一些启迪。

(一)降雨因素: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带,佛坪又处于秦岭南坡、北亚热带北缘,受南北气候的影响而成为汉江北岸支流强降雨区,降雨量充沛且大部分集中于夏秋两季,构成了降雨集中强度大。

据资料显示,2002年“6.9”特大暴雨集中在8日晚10时至9日晨4时,6小时降雨达344.9mm,是形成特大洪水的主要因素。

(二)地形地质因素:佛坪属汉江北岸支流,东西宽46.15km,南北长54.05km,总面积1279km,地形特点是北高南低,山势峻拔雄伟,沟狭谷深,最高海拔2904m,最低海拔510m,相对高差2394m,河网密度达0.77km/km。

因受河流切割,形成自北向南延伸的蒲河、椒溪、金水三大水系。

河流特点弯曲狭窄,比降大。

土壤母质绝大部分为花岗岩、石英砂岩、千枚岩,石灰岩等变质岩系组成,成土速度极慢,土壤以粗砂土为主,以至土层覆盖薄,降雨入渗少,地面径流大,蓄保水能力差,加之坡面和沟系坡降大,汇流速度快,易形成洪水。

(一)人为破坏植被。

由于长期的毁林开荒和二十世纪后期的木材经济,使大量森林被毁,形成远眺山青水秀,近看满目疮痍。

这是严重的人为水土流失根源,也是造成“6.9”洪灾的重要因素。

自然因素:无法抗拒的天然灾害降临在特殊的地域环境人为因素:人类活动为天灾成祸推波助澜221.毁林开荒、陡坡耕种。

佛坪山区因土壤多为碎石粗砂土,既不保温又不保墒保肥,退化迅速。

农民为了生存生活,每年都要烧山林轮种坡地,年复一年,村村户户如此,坡面失去了植被及其根系和腐植物的保护作用,雨水直接击打地面并夹带泥沙下泻,加大加快了坡面降雨的汇流和水土流失,使森林荒草化和裸岩化。

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成灾模式研究

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成灾模式研究

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成灾模式研究摘要:论文以“宁陕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项目为依托,在经历野外调查、室内工作阶段后充分总结并掌握了宁陕县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成灾模式,论文对各类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发育特征进行剖析,全面认识了宁陕县地质灾害发育总体特征,进而分析其形成机理及成灾模式,为后续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滑坡;崩塌;泥石流;形成机理;成灾模式1.引言宁陕县地处秦岭中段南麓山地,主要为山地地貌,包括低山河谷、中山、高中山三类;境内地质构造复杂,褶皱和断裂发育;区内岩体较破碎,风化强烈,第四系堆积物较为松散,地质环境条件较差,加之区内降雨量较大,易导致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其分布广、造成的损失大,是我省地质灾害重灾县之一,严重地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2.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2.1地质灾害类型宁陕县现有地质灾害调查点208处,其中有滑坡139处,崩塌30处,泥石流39处,分别占灾害点总数的66.837%、14.42%、18.75%。

灾害点规模以小型为主,共有176处,占比84.62%;中型31处,占比14.90%;大型1处,占比0.48%。

2.2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滑坡为宁陕县最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具有分布面广、数量多、活动性强、破坏性大、普遍受人类活动影响等特点,已查明的滑坡隐患共139处,物质组成主要为第四系堆积层粘性土、碎石土,按其物质组成、厚度、规模进行分类统计(见表1)。

表1 工作区滑坡发育类型统计表境内30处崩塌均为岩质崩塌,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小型崩塌20处,占崩塌总数的66.67%,中型崩塌9处,占崩塌总数的30.00%,大型1处,占崩塌总数的3.33%。

境内现有泥石流有39处,规模均为小型,沟谷型泥石流34处,坡面型泥石流5处,属于暴雨性泥石流,泥石流体多由粘粒、粉粒、砂粒、砾石、碎块石等大小不等粒径混杂组成,偶夹砂和砾石,单一成分的泥流和水石流较少。

秦巴山区暴雨及其诱发地质灾害的特征分析

秦巴山区暴雨及其诱发地质灾害的特征分析
维普资讯
陕 西


文章 编 号 : 1 0 4 5 ( 0 7 】 0 2 — 5 0 6 3 4 2 0 )O 一 0 1 0
秦 巴山区暴雨及其诱发地质灾害 的特征分析
李玉文 s ,王 盘兴 ,杜 继 稳 ,李 丽 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系。江苏南京 100;2 1 200 .陕西省气象局,陕西毋安 104 701;
暴 雨 个 例 数 和所 占百 分 比
县城安全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文献 [— ] 2 4 认为
大 多数滑坡 是 由于短 期强烈 暴 雨所致 ; 肖汉 忠[ 5 ]
认 为前 期 降雨 罴与 降雨强度 是滑坡 、泥石 流 预报
预警 的主 要指标 ;吴 正华[ 认 为前 期 降水 多少 是 6 ]
发 生时 ,容易产 生地 表径流 从而 引发滑坡 、泥 石
的严重 性 。 毕宝 贵等( "对陕南 大暴 雨系统 作了 中 尺度分 析研究 ,但针对 秦 巴山 区的地质灾 害和暴
雨的相关特征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展 。
1 资料
暴雨资料为汉中、 安康、 商洛三市的 2 个气 8
象站 17- 20 90 05年 2一 2 O O时降 雨量资料 ,地质
流及相关物理量特征进行了研究 .分析 了引发地质灾害的暴雨过程的雨量 变化特征 关键词 ;秦巴 山区 ;地质灾害 ;暴雨 ;特征
中 田分 类 号 ;P 2 . 1 4666 文 献 标识 码 ;A
秦 巴山区指位 于秦 岭 以南 、巴山以北 的陕西 省境 内的 山地河谷 区域 , 即陕西 省的汉 中 、 安康 、 商洛三 市 2 个 县 。 巴 山区雨量 充沛 , 质结 构 8 秦 地 复杂 ,虽有 较 为丰富 的植被 资源 。但 由于 表层 土 质及 附着层 结构 不稳定 ,特 别是各 种建设 工程对 地表 自然 结构 的破坏 ,形成 了裸露 断面 ,当降雨

陕南近期两次特大暴雨天气成因的对比分析

陕南近期两次特大暴雨天气成因的对比分析

陕南近期两次特大暴雨天气成因的对比分析
方建刚;陶建玲;白爱娟;宁志谦
【期刊名称】《灾害学》
【年(卷),期】2006(21)2
【摘要】采用天气动力诊断分析方法,对陕西秦岭山脉南麓两次小范围特大暴雨(2002年6月8日佛坪特大暴雨与2003年8月29日宁陕特大暴雨) 发生的环流背景、主要影响系统、垂直环流和热力学特征等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在相对稳定的环流形势下,高空急流与低空急流耦合形成低层辐合与高空辐散垂直结构与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是小范围特大暴雨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总页数】7页(P69-75)
【作者】方建刚;陶建玲;白爱娟;宁志谦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75;陕西省气象台,陕西,西安,710014;陕西省气象台,陕西,西安,710014;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75;陕西省气象台,陕西,西安,710014;陕西省气象台,陕西,西安,710014【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6.62
【相关文献】
1.川北两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成因的对比分析--2001.9.18绵阳特大暴雨与200
2.6.7遂宁特大暴雨 [J], 康岚;顾清源;徐琳娜
2.陕南两次罕见的特大暴雨对比分析 [J], 赵世发;王俊;周军元;孟明霞;程路;周丹;高

3.吉林市两次重污染天气成因对比分析 [J], 张炜;宗振涛;辛羽婷
4.两次混合性大风天气成因及模式预报能力对比分析 [J], 蒲吉光;袁梦;康岚
5.两次混合性大风天气成因及模式预报能力对比分析 [J], 蒲吉光;袁梦;康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次特大山地灾害的气象成因对比分析

两次特大山地灾害的气象成因对比分析

温差 加大 ,对 流不稳 定加 强 ,使 强 降水 一般产 生 在凌 晨 到中午 。
2 天气 形势分 析
摘 要 :对 诱 发 秦 巴 山区 两 次 特 大 山 地 灾 害 的特 大 暴 雨 的主 要 影 响 系 统 、物 理 量 场 特 征 、卫 星 云
图 演变 等 进 行 对 比分析 。副 热 带 高 压 和 乌 山 阻高 的维 持 和 有 利 配 置 为 这 两 次 特 大 暴 雨 提供 了有 利
20 0 0年 7月 1 3日地处 巴山腹 地 的紫 阳 、镇
8月 2 9日一 9月 1日陕南 出现持 续性 大范 围 暴 雨 天 气 ,降 水 量 1站 3 0 0mm 以 上 , 2站 0 .
1 0 0mm 以上 , 2站 5 . O. 1 0 0mm 以上 , 3 3 . 2 站 80 mm 以上 , 为建 国以来范 围最广 、 强度 最大 的 自然 灾害 ,其 受灾 面积 和程度 都 为有历史 记录 以来从
层辐 散 的上 升 运 动 以及 夜 晚对 流 发展 触 发 对 流 不 稳 定 能 量 释 放 ,促进 中 尺度 对 流 的 旺盛 发 展 。 关 键 词 :关 键 词 :秦 巴 山 区 山地 灾 害 ;特 大暴 雨 ;对 比分 析 中 图分 类 号 :P 5. 2 . 48111 文 献标 识 码 :A
( 图略) 降水 峰值 出现在 1 一 1 , O 2时 , 2时后 降水 1
几 十个乡镇 出现 了山体滑 塌 和泥石 流 ,宁 陕县城
几 乎遭受 灭顶之灾 ,紧 急转移 了近 万人 。
1 两次大 暴雨的 时空分布 特征 根据有关气 象和水文 站雨量 点资料 , “ . 3 7 1”
合乡 , 2 0 0mm, 达 2 . 而位于联合 乡北 部 4 m 的 0k

陕西省佛坪县山地灾害与形成机理研究——以2002年6月9日及2007年8月30日山地灾害为例

陕西省佛坪县山地灾害与形成机理研究——以2002年6月9日及2007年8月30日山地灾害为例

陕西省佛坪县山地灾害与形成机理研究——以2002年6月9日及2007年8月30日山地灾害为例
郭力宇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9(037)005
【摘要】陕西省佛坪县地处秦岭南坡,是山地灾害频发的地区之一.其中以2002年6月9日及2007年8月30日2次山地灾害最为严重和典型,发生大量山体崩塌、河岸坍塌、滑坡及泥石流山地灾害事件,造成严重的人员、财产损失.通过野外实地考察研究,认为此次山地灾害的形成主要受地质因子、物质因子、地形地貌因子、人为活动因子等主导因素和暴雨诱发因素所影响.同时强调山地城市建设应尊重自然规律、科学规划、重视灾害环境评估、加强日常人为生产生活行为管理等是预防山地灾害发生、降低山地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
【总页数】4页(P2234-2237)
【作者】郭力宇
【作者单位】威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市科学系,陕西成阳,7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6.616
【相关文献】
1.机构知识库建设的几点思考--以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机构知识库为例 [J], 王伟
2.心理学视角下导师与新时期研究生相处的技巧与方法——以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为例 [J], 姚彩云;张宇
3.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关于开展秦巴山区山地灾害普查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J], ;
4.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及其防治对策——以"汶川大地震"次生山地灾害为例 [J], 陈兴长;陈慧
5.陕西省商南县“8.25”山地灾害引起的反思 [J], 龙晓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2-2011年佛坪县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及主要气象灾害

2002-2011年佛坪县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及主要气象灾害

2002-2011年佛坪县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及主要气象灾害孟茹;田耀平;孟凯
【期刊名称】《现代农业科技》
【年(卷),期】2013(000)021
【摘要】通过对佛坪县2002—2011年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主要气象灾害等气象观测资料的分析,阐述了21世纪初10年(即佛坪县气象局迁站后10年)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和主要气象灾害类型,结果表明:佛坪县年平均气温为13.0℃;年平均降水量为939.4 mm,降水量年际变化最大相差466.4mm.年内降水量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5-10月;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3%;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492.2 h;2002-2011年佛坪县的主要气象灾害为暴雨、冰雹、大风、雷暴、高温和霜冻,其中暴雨、冰雹、大风3种灾害性天气在2007年后呈现增多趋势,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不利,对该县的防灾减灾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总页数】2页(P238-239)
【作者】孟茹;田耀平;孟凯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中市气象局,陕西汉中723000;佛坪县气象局;陕西省汉中市气象局,陕西汉中7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
【相关文献】
1.惠农区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及主要气象灾害分析——以2005~2014年为例 [J], 林娟;朱婷艳
2.西藏尼木近30年气候变化特征及主要气象灾害 [J], 杨媚
3.吉林市40年主要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分析 [J], 杨俊玲;梁凤霞;王晓腾;
4.1960-2014年南昌市霾天气气象要素及主要大气污染物变化特征 [J], 陈翔翔;胡磊;彭王敏子;刘波
5.1989—2018年江口县降水变化特征及主要气象灾害分析 [J], 邓苏; 宋润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2002年『6.9』洪灾看佛坪生态环境与防汛

从2002年『6.9』洪灾看佛坪生态环境与防汛

从2002年『6.9』洪灾看佛坪生态环境与防汛
张德全
【期刊名称】《陕西水利》
【年(卷),期】2006(000)003
【摘要】@@ 惊心动魄的2002年"6.9"洪灾已过去三年了.在国家的重视和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倾力援助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抗灾自救和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rn总结2002年6月8日晚佛坪县特大洪水造成的毁灭性灾害,痛定思痛,认真分析造成灾害的根源,对我们搞好防汛保安工作会有一些启迪.
【总页数】2页(P21-22)
【作者】张德全
【作者单位】佛坪县水利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
【相关文献】
1.生命为事业燃烧——记“6·9”洪灾中英勇献身的佛坪县岳坝乡党委书记朱显发[J], 吴涛;陈忠
2.陕西佛坪、宁陕"6.9"山地自然灾害考察研究 [J], 韩恒悦;李昭淑;常星源;宋立胜;陈亮
3.2002年6月陕西佛坪山洪灾害成因及特征 [J], 谢洪;陈杰;马东涛
4.佛坪"六·九"洪灾成因浅析 [J], 房向黎;王世国;陈奇金;王素芬;周云喜
5.生态环境与水灾——从大理州洪灾的危害,看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J], 杜宝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泽椿姚学祥王建捷毕宝贵谌芸国家气象中心

李泽椿姚学祥王建捷毕宝贵谌芸国家气象中心

BUF (640,321)
17
00 06 12 18 1 1 1 1 1 1 1 00 14 50,70,100,150,200, 250,300,400,500, 600,700,850,925, 1000 9999 9999 9999 9999 9998 9999 9999 BUF (640,321)
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 :
预报中时段分细矛盾暴露 新的概念和规律的引入 集合预报的应用 概念、集合方式、应用、有条件的 使用 预报的实例(存在的问题) 经验还是要积累
如何做:
就预报员而论 从局地的特殊性总结,解决本身存在问题 不要因为预报成功沾沾自喜,防碍进步 从失败例子入手,从存在的现实问题入手,从找毛 病入手,目的发现研究的问题,发现矛盾、解决矛 盾、才有进步 正确地选择技术思路 —— 动力和统计结合,充分运 用现代化设施、资料 善于组织: (1)从专项预报要求中深入 (2)从预报实践中找时间和问题
17 10,20,30,50,70,100,150 BUF (640,321) 200,250,300,400,500, 600,700,850,925,1000 1 9999 BUF (640,320) 1 9999 BUF (640,321) 1 9999 BUF (640,320) 1 9999 1 9999 BUF (640,320) 1 9999 1 9999 BUF (640,320) 1 9999 6 200,500,700, 850,925,1000 BUF (321,161) 3 500,700,850 (导出量,仅东北 半球)
西北
江淮
高低空急流呈垂直分布,次 级环流为西南~东北走向
高低空急流呈平行分布, 次级环流为南~北走向

2002年6月8日佛坪突发性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02年6月8日佛坪突发性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02年6月8日佛坪突发性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刘勇;张科翔
【期刊名称】《应用气象学报》
【年(卷),期】2005(016)001
【摘要】对2002年6月8日发生在陕西佛坪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500 hPa槽前的中尺度切变线是直接影响暴雨产生的中-α尺度系统;位于台湾岛以东洋面台风"浣熊"外围的低空偏东急流从海上一直延伸到陕西,成为特大暴雨的主要水汽来源;华北高脊稳定,使得高原低值系统移速减慢、停滞,有利于特大暴雨的形成;急流次级环流为特大暴雨提供了持续强劲的上升运动;在地面中尺度风场中,两个中-β尺度气旋稳定少动,与地面降水强中心相对应;在红外云图上,中-β尺度对流云团呈椭圆状,云顶亮温TBB在 -60 ℃~-70 ℃之间.中-β尺度对流云团的强弱变化与次级环流的强弱有直接的关系.
【总页数】10页(P60-69)
【作者】刘勇;张科翔
【作者单位】陕西省气象台,西安,710015;陕西省气象台,西安,710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
【相关文献】
1.陕西省佛坪县山地灾害与形成机理研究——以2002年6月9日及2007年8月30日山地灾害为例 [J], 郭力宇
2.2002年6月陕西佛坪山洪灾害成因及特征 [J], 谢洪;陈杰;马东涛
3.2002年6月7~8日宁夏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J], 纪晓玲;贾宏元;沈跃琴
4.吉安市2002年6月中旬连续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J], 翁晓勤;刘立群;郑小安
5.弱引导气流背景下广西西部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J], 陆小晓;农孟松;唐昌秀;屈梅芳;蒋亚平;李华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次特大山地灾害的气象成因对比分析

两次特大山地灾害的气象成因对比分析

两次特大山地灾害的气象成因对比分析
石明生
【期刊名称】《陕西气象》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对诱发秦巴山区两次特大山地灾害的特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特征、卫星云图演变等进行对比分析.副热带高压和乌山阻高的维持和有利配置为这两次特大暴雨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气流、低空急流为暴雨天气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高空槽、低空切变线的共同作用,产生了特大暴雨.两次过程高低空急流都是耦合出现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上升运动以及夜晚对流发展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促进中尺度对流的旺盛发展.
【总页数】4页(P12-15)
【作者】石明生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兰州,730000;安康市气象局,陕西安
康,7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58.121.1
【相关文献】
1.两次特大洪涝灾害的气象成因对比分析 [J], 张尾兰
2.2010年泰宁县两次致洪大暴雨的气象成因对比分析 [J], 张尾兰;毛荣方;廖才科;李玉蓉
3.川北两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成因的对比分析--2001.9.18绵阳特大暴雨与2002.6.7遂宁特大暴雨 [J], 康岚;顾清源;徐琳娜
4.2000年与 1999年新疆特大混合型洪水的气象成因对比分析 [J], 麻军
5.北京地区两次极端特大暴雨过程中短时强降水环境条件对比分析 [J], 田付友;杨舒楠;郑永光;夏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地灾害监测预测与预报

山地灾害监测预测与预报

山地灾害监测预测与预报
张京红
【期刊名称】《陕西气象》
【年(卷),期】2004(000)002
【摘要】泥石流、滑坡和崩塌是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它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往往给山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文中论述了山地灾害的概念、成因以及山
地灾害监测、预测与预报的内容、方法、研究进展等,并分析了目前山地灾害监测、预测与预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总页数】5页(P7-11)
【作者】张京红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9
【相关文献】
1.矿山地压灾害的安全预测与预报研究 [J], 王秋衡;袁慧珍;刘美英;谢雄刚;彭立新
2.北斗位移监测技术在矿山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J], 曹巍;安平利;张有祥
3.基于LoRa技术的矿山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 [J], 朱允伟;曹巍;安平利;刘宏运
4.滑坡灾害监测与预测预报研究现状及展望 [J], 张帅;贺拿;钟卫;胡凯衡;杨红娟
5.山地灾害演化特征和预测预报探讨 [J], 高召宁;姚令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