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之 方剂基本结构 君臣佐使
邓中甲教授《方剂学》讲稿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邓中甲教授《方剂学》讲稿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方剂学填空题
试卷一填空题1、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包括君臣佐使 ;2、大柴胡汤主治少阳、阳明合病;3、参苓白术散的功用是益气健脾,渗湿止泻;4、安宫牛黄丸的功用是清热开窍,豁痰解毒;5、止血类方剂中,常配伍少量活血药的用意是使止血不留瘀;6、治疗痰气互结梅核气之主方是半夏厚朴汤;7、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肿痛,鼻干唇燥,脉细数,宜选用养阴清肺汤治之;8、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是平胃散;9、大定风珠主治阴虚动风证;10、镇肝熄风汤主治证的病机是肝肾阴虚,肝阳化风,气血逆乱上冲于脑;试卷二填空题1、川芎茶调散的功用是祛风止痛;3、羚角钩藤汤主治肝经热盛,热极生风证;4、乌梅丸主治胃热肠寒之蛔厥证,亦可治疗久泻久痢;5、三仁汤主治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邪在气分,湿重于热之证;6、暖肝煎的功用是暖肝温肾,行气止痛;7、四物汤主治证的病机是营血虚滞;8、治疗产后血虚受寒,恶露不行,小腹冷痛的最佳方剂是生化汤;9、由炮附子、白术、茯苓、芍药、生姜组成的方剂是真武汤;10、治疗湿热黄疸的代表方剂是茵陈蒿汤;试卷三填空题1、治疗热入营分的代表方剂是清营汤;2、桑菊饮的功用是疏散风热,宣肺止咳;3、具有温阳健脾,行气利水功用的方剂是实脾散;4、易黄汤的君药是山药、芡实;5、补气剂配伍理气药的意义是补而不滞;6、治疗大头瘟之首选方是普济消毒饮;7、当归四逆汤的功用是温经散寒,养血通脉;8、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是法从方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9、补气生血的基础方剂是当归补血汤;10、君药的含义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试卷四填空题1、被温病条辨成为“辛凉轻剂”的方剂是桑菊饮;2、济川煎的君药是肉苁蓉;3、具有清热生津,益气和胃功用的方剂是竹叶石膏汤;4、由厚朴、香薷和白扁豆组成的方剂是香薷散;5、玉屏风散主治表虚自汗证;6、苏合香丸主治寒闭证;7、治疗上实下虚喘咳证的常用方剂是苏子降气汤;8、活血化瘀法属于“八法”中的消法;9、治疗风邪初中经络证的常用方剂是大秦艽汤;10、三仁汤的配伍特点是宣上畅中渗下;试卷五填空题1、以组方基本结构而论,麻黄汤中的杏仁属于佐药;2、黄龙汤的功用是攻下通便,补气养血;3、被誉为“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的方剂是仙方活命饮4、具有清暑益气,养阴生津功用的方剂是清暑益气汤;5、八珍汤主治气血两虚证;6、治疗脾肾阳虚之肾泄证的常用方剂是四神丸;7、主治痰气互结之梅核气的常用方剂是半夏厚朴汤;8、祛痰剂中配伍理气药的意义是气顺则痰消;9、大秦艽汤的功用是疏风清热,养血活血;10、猪苓汤主治水热互结证;试卷六填空题1、方剂的变化形式包括药量加减变化、剂型更换变化和药味加减变化;2、桑菊饮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3、大柴胡汤主治少阳阳明合病;4、芍药汤的功用是清热燥湿,调气和血;5、主治脾虚湿盛证的常用方剂是参苓白术散;6、越鞠丸为治疗六郁之明方,其六郁包括气血痰火湿食;7、当归四逆汤的功用是是温经散寒,养血通脉;8、温里剂分为温中祛寒、回阳救逆和温经散寒;9、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之咳嗽痰血证,治疗时宜选用的最佳方剂是百合固金汤;10、在祛湿剂中常配伍理气药,其意义是气化则湿化;试卷七填空题1、被誉为“方书之祖”的医着是伤寒杂病论2、祛痰剂中常配伍理气药,其意义是使气顺痰消;3、易黄汤的功用是固肾止带,清热祛湿;4、大定风珠主治阴虚风动证;5、桂枝茯苓丸的功用是活血化瘀,缓消症块;6、凉开三宝中,长于熄风止痉的方剂是紫雪;7、温经汤主治胆郁痰扰证;8、八珍汤主治气血两虚证;9、清燥救肺汤的君药是桑叶;10、当归补血汤中黄芪与当归的用量比例是5:1;试卷八填空题1、佐药包括佐助药、佐制药和反佐药;2、治疗肝火犯肺之咳血的首选方剂是咳血方;3、引经药的含义是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4、止嗽散的功用是宣利肺气,疏风止咳;5、小青龙汤主治外寒内饮证;6、治疗血虚发热,首选方剂是当归补血汤;7、治疗热邪初传营分,体现“透热转气”治法的代表方为清营汤;8、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的基础方剂是理中丸;9、治疗痰气郁结之梅核气的最佳方剂是半夏厚朴汤;10、活血祛瘀剂中常须配伍养血补血药,其意义是使祛瘀不伤正;试卷九填空题1、方剂的变化形式包括药味加减变化、药量加减变化和剂型更换的变化;2、具有凉血止血,利水通淋功用的方剂是小蓟饮子;3、咳血方主治肝火犯肺之咳血证;4、小建中汤的组成系桂枝汤倍芍药之量,加饴糖而成;5、由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的方剂是四逆汤;6、治疗外感风邪头痛,最宜选用的方剂是川芎茶调散;7、外感温燥,肺津受灼之轻证,治疗时宜选用的方剂是桑杏汤;8、阳和汤的功用是温阳补血,散寒通滞;9、旋覆代赭汤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10、一贯煎的功用是滋阴疏肝;试卷十填空题1、大定风珠主治阴虚风动证;2、暖肝煎的功用是温补肝肾,行气止痛;3、小承气汤加麻仁、杏仁、白芍、蜂蜜组成的方剂是麻子仁丸;4、易黄汤主治肾虚湿热带下;5、小青龙汤主治朱砂安神丸证;6、治疗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而导致神志不安的常用方剂是苓桂术甘汤;7、二妙散的功用是清热燥湿;8、由白附子、僵蚕、全蝎组成的方剂是牵正散;9、主治脾肾阳虚之肾泄的方剂是四神丸;10、被王士雄誉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的方剂是甘露消毒丹;试卷十一填空题1、祛湿剂中常配伍理气药,其意义是气化则湿亦化;2、由陈皮、白芍、白术和防风组成的方剂是痛泻要方;3、黄连解毒汤的功用是泻火解毒;4、治疗风寒外束,痰热内蕴之咳喘证,首选的方剂是定喘汤;5、完带汤中的君药是白术、山药;6、大定风珠主治阴虚风动证;7、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功用的方剂是吴茱萸汤;8、补血调经的基础方剂是四物汤;9、凉膈散中配伍大黄、芒硝的主要用意是泻火通便,以荡涤中焦燥热内结;10、痰气郁结于咽喉之梅核气,治疗时首选方剂是半夏厚朴汤;试卷十二填空题1、止血剂中,每多配伍活血化瘀药,其意义是使止血不留瘀;2、由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组成的方剂是泻白散;3、青蒿鳖甲汤的功用是滋阴透热;4、治疗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首选方剂是大黄牡丹汤;5、旋覆代赭汤中君药是旋复花;6、加减葳蕤汤主治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7、具有润肠泄热,行气通便功用的方剂为麻子仁丸;8、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剂是四君子汤;9、芍药汤中体现“通因通用”治法的药物是大黄;10、仙方活命饮主治阳证痈疡肿毒初起证;。
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
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每一首方剂的组成,固然必须根据病情,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妥善配伍而成。
但在组织不同作用和地位的药物时,还应符合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即“君、臣、佐、使”的组方形式。
这样才能达到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提高疗效的目的。
关于“君、臣、佐、使”组方基本结构的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其后,金人张元素有“力大者为君”之说。
李东垣说:“主病之为君,……兼见何病,则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又说:“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
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治病也”。
明代何伯斋更进一步说:“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
主治者,君也。
辅治者,臣也。
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
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
综上所述,无论是《内经》,还是张元素、李东垣、何伯斋,虽对君、臣、佐、使的涵义作了一定的阐发,但还不够系统和全面。
今据各家论述及历代名方组成规律,进一步分析归纳如下: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有两种意义。
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有三种意义。
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列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有两种意义。
①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至病所的药物;②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综上所述,说明一个方剂中药物的君、臣、佐、使,主要是以药物在方中所起作用的主次和地位为依据。
除君药外,臣、佐、使药都各具两种以上的意义。
在遣药组方时并没有固定的程式,既不是每一种意义的臣、佐、使药都必须具备,也不是每味药只任一职。
中药方剂里的君臣佐使
中药方剂里的君臣佐使君、臣、佐、使,是中医组方基本结构的理论,最早见于《皇帝内经》,是根据相应的病情,在辩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妥善配伍的组方形式。
《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为君,辅君之为臣,辅臣者为佐,应臣者为使。
其中,方剂中君药用量独重。
臣药次之。
佐、使药,更次之。
不过君臣有序,相与宣摄。
古语云:“上医医国,其次医疾”,仿佛政治与医药有着天然的联系,而治病和治国确实又存在着本质的相似。
东汉思想家王符真正把治国治身等同起来:“夫人治国,固治身之象。
疾者,身之病;乱者,国之病。
身之病待医而愈,国之乱待贤而治。
夫治世不得真贤,臂犹治疾不得良医也。
”药在处方,正似官居朝廷,方内诸药的角色配置,最能体现施政者的用人之道。
所以,国有帝卿官吏,药分君臣佐使。
主药如君。
一国之君,尤其是开国立业之君,夙兴夜寐,南征北战,功勋卓著,如白虎汤中的生石膏,清热泻火,主宰沉浮。
白虎汤辅药如臣,辅弼之臣,如汉高祖时期的萧何、唐太宗时期的魏征、宋仁宗时期的范仲淹,尽职尽责地充当左膀右臂。
君上殚精竭虑,臣子鼎力相助,上下同心,国焉能不治?病焉能不愈?又或者君临天下,主持大局,小处疏漏难免,臣子为之弥补,“匡君之不逮也”。
前者如麻黄汤用桂枝,旨在加强麻黄的辛温解表,后者如小青龙桂枝汤用干姜、细辛为臣,意在治疗咳喘痰多而稀之兼证。
一朝之内,即便文臣善谋划,武将骁勇善战,也不能事必躬亲。
臣药力所不及之处,佐药便有了用武之地。
麻黄汤中以杏仁消咳平喘,这是麻黄、桂枝君臣所办不到的。
佐药还有另一种妙用,即制约、抵消某些君臣药的烈性或毒副作用。
小柴胡汤中臣药半夏止呕和胃,功劳不小,然非生姜不能制其毒。
麻杏石甘汤中,君药麻黄易发汗太过,人们采用辛寒的石膏来抵消一些,疗效最佳。
小柴胡汤使药则如现代国际交往中的外交大使、婚礼中的傧相、活动的主持人。
功用之一就是引领君、臣、佐诸药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与之相关的经脉,如独活寄生汤中,牛膝引药下行,以补肝血,壮筋骨,祛风湿。
方剂学重点
《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为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
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著。
载方323首。
创造性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被誉为“方书之祖”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辑入简、便、效、廉之单方、验方。
《刘涓子鬼遗方》载方140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是研究唐以前医学的重要文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初载方297首,后经160多年的多次重修,增补至788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
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开后世方论之先河,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是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理论的专著。
明朱肃编《普济方》载方61739首,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方书。
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中明确提出治法,将诸多治法概括成“八法”。
“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君、臣、佐、使”组成基本结构的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麻黄汤:【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配伍特点:1.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力峻桂枝汤: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枣姜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此为功。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桂枝+白芍:外可解肌发表,内调营卫,阴阳的基本结构。
生姜+大枣:补脾和胃,调和营卫。
“为仲景群芳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
”为桂枝汤九味羌活汤:【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口苦微渴)配伍特点:“分经论治”的思想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外束风寒内停饮,温肺化饮解表寒。
爱爱医资源-《方剂学》邓中甲讲稿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清营凉血、清营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膈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方剂学8、9、10、11讲 方剂的配伍、基本结构
人体升降第二组矛盾呢?脾胃。脾胃把它称之为升降之中轴,有的叫中枢,过去叫轴。每个车上都有根轴,这根轴是起什么作用,起平衡作用,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由于它在中焦,所以这一个升降,涉及到全身的升降的一种平衡,其它脏器的失衡,往往影响到脾胃的升降的失衡。 这是第二组,升降,叫它升降之中轴。
那么药物功效发挥方向的控制因素,第一个就是配伍环境,这个很重要的,是个配伍环境。配伍环境就是说药物通过配伍,控制它的功效向某个方面去发挥。这里例子非常多,上节课谈到的黄柏配伍苍朮以后,它就可以治疗湿热痹症,湿热痿症等;通过配伍知母以后,又擅长于清虚热、降虚火,就成为一种滋阴降火的基本结构,或者说常用的一种组合,这就是通过配伍环境,控制它这个功效发挥方向。
方剂学 08讲
上节课讲到在遣药组方阶段,很关键的两个环节。一个是把握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这君臣佐使的规律,第二个是配伍技巧,在这章当中,第一节我们重点讨论方剂的配伍目的。配伍这两个字,配,它有组织和搭配的意思,药物组织、搭配成一个方剂。伍有队伍、序列的意思。做为配伍来说,我们是利用药物的功用,它各有所长,因为药物既是多功效的,彼此之间,功效都有各自的特点,这种特点,它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所以要通过合理的组织,合理的配伍,能够调整它药性的偏性,制约它的毒性,减缓它的毒性,增强它原有的功能,或者改变它的原有功能,消除、缓解它对人体的不良因素,发挥它的作用,有相辅相成的,有相反相成的这种综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药物群体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以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总的目的是符合辨证论治、能够针对病机体现治法,这样的一种运用药物的整合过程,中医学称它为「配伍」。这是配伍的一种含义,用药物通过配伍合成方剂,具有一种相辅相成,或者相反相成,产生这样的综合作用,这样使得全方成一个有机整体,以符合辨证论治符合针对病机、体现治法的这个基本要求。 这是对通过药物配伍成方的一个简要的归纳。那我们就要讨论一下,单味的多功效的中药,中药大多数都是多功效的,虽然单味药从现在观点来看,含有多种成分,而且在制剂过程中,比如说汤药,煎熬过程中,它各类成分彼此还会发生作用,它这个功效,多功效的发挥方向,我们需要的往往是部分功效,那样呢,怎么控制这个功效发挥方向,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中药:君、臣、佐、使、七方
中药:君、臣、佐、使、七方想要成为一名好中医,对中药知识的了解,肯定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方剂的记忆与运用,也是令很多人感觉头疼的事情,所为何?方剂众多,记不住呀!其实,要想临证用药轻松自如,掌握方药的基本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小编今天就分享一篇方药基本知识,好好看哟~01、君臣佐使多种药物配成的处方,称做方剂。
方剂的组成有一定的法度,称做方制。
所以,方剂是用单味药物治疗的进一步发展。
它的特点是:具有综合作用,治疗范围较广,并能调和药物的毒性,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
方剂的组成,分君、臣、佐、使四项。
一般处方用药多在四种以上,均按这四项配伍,即使少于四种药或多至几十种,也不能离此法则。
否别漫无纪律,方向不明,前人所用有药无方。
1.君:君是一方的主药,针对一病的主因、主症能起主要作用的药物,即《内经》所说:主病之谓君。
君药不一定一方只有一个,也不一定猛烈的药才能当君药,主要是看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决定的。
李东垣曾说:假如治风,则用防风为君;治寒,则用附子为君;治湿,则用防己为君;清上焦,则用黄连为君;清中焦,则用黄芩为君。
依此类推,即使是比较性味薄弱的药物,如桑叶、菊花、陈皮、竹茹等,都有作为君药的资格。
2.臣:《内经》上说:佐君之谓臣。
臣是指协助和加强君药效能的药物,如麻黄汤中的桂枝就是帮助麻黄发汗解表的,所以它在麻黄汤中是臣药。
臣药在一个方剂内,不限定只有一味,一种君药可以有几种臣药;如果一方中有两个君药,还能用较多的臣药来配伍。
3.佐:臣之下称做佐,佐药就是接近于臣药的一种配伍药。
除了与臣药一样协助君药的作用,还能协助君药解除某些次要症状。
例如,麻黄汤用杏仁为佐,其作用就是宣肺、平咳,帮助君药解除麻黄汤证的次要症状。
另一方面,假使君药有毒性或者药性太偏,也可利用佐药来调和。
4.使:从“使”字的意义来看,使药是一方内比较最次要的药物。
《内经》说:应臣之为使。
可知使药是臣药的一种辅助药。
在临证上一般把使药理解为引经药,引经药的意思是将药力引到发病场所,所以也叫引药,俗称药引子。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方剂的基本结构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方剂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的组成基本结构的理论,最早是见于《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提出了“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何伯斋他提出来:“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
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
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
”君药,这条标准针对主病和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作为臣药来讲,它就有两个涵义。
第一个涵义,臣是辅助君药的,加强治疗主病、主证作用的药物。
臣药的第二个涵义,是针对重要的兼病和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第一类叫佐助药。
这个佐助药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的这种药物。
佐助药还有一个涵义(是)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第三类,反佐药。
第一是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拒药就是临床出现这个现象了,高热情况热极,吃的药吐出来;或者里寒很甚,寒极,吃了药,药病格拒,拒绝接受,吐出来。
这个时候配用少量,这里要注意量是少的,与君药性味相反,和君药性味相反,那就和病证性质相同。
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那治疗当中它起作用,什么作用?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
使药一般涵义有两个,第一个是引经,又叫引经报使。
引经报使这个理论直接提出应该说是张元素,他在归经理论的运用方面有很大贡献。
这引经药是引领、带领,引领方中诸药到特定病所的药物。
太阳经的羌活、藁本;阳明经的白芷、葛根;少阳经的柴胡、黄芩;太阴经的苍术;少阴经的细辛;厥阴经的川芎、青皮。
这是一般比较公认的。
使药里边还有一类药是调和药。
调和药(是)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应该说矫味剂、赋型剂都是属于使药,都是属于次一等的使药的地位。
这样,君药是一个定义,臣药是两个定义,佐药(是)三个定义: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
使药,现在这里一般是分两个:调和药、引经药,如果加上矫味药、赋型药,赋那就四个了,那就一、二、三、四,君、臣、佐、使。
在君、臣、佐、使的运用上,有哪些注意问题?第一个,君药不可缺。
君臣佐使系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
君臣佐使系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君臣佐使”是一个词组,也可以视为是方剂学术语,系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
下面从这两个方面详细述说了具体的内容及内部。
解释: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指中药处方中的各味药的不同作用。
出处:《神农本草经》:“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
”词语解释成语君臣佐使发音jūn chén zuǒshǐ解释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指中药处方中的各味药的不同作用。
出处《神农本草经》:“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
”释义:『清张志聪』上品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益气延年轻身神仙者,本上品;中品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有毒,无毒,斟酌其宜,欲治病补虚羸者,主中品;以下品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除痼疾者,本下品。
示例开中药处方时,要安排好各味药的~关系。
中医组方“君臣佐使”是中医的组方原则。
这种组方原则最早见于《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元代李杲在《脾胃论》中再次申明:“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
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清代吴仪洛进一步解释说:“主病者,对症之要药也,故谓之君。
君者味数少而分量重,赖之以为主也。
佐君以为臣,味数稍多,分量稍轻,所以匡君之不迨也。
应臣者谓之使,数可出入,而分量更轻,所以备通行向导之使也。
此则君臣佐使之义也。
”方剂术语方剂学术语,是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
《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君一臣二,制之小也。
君二臣三佐五,制之中也。
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邓中甲教授《方剂学》讲稿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方剂学之 方剂基本结构 君臣佐使
方剂学之方剂基本结构君臣佐使方剂学之方剂基本结构君臣佐使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第二节方剂组成原则与基本结构一、方剂的组成原则方剂的组成不是药物随意的堆砌,主观的选择,而是必须遵循一定的组成原则。
组方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针对病因病机,以药物的性味、归经、功用为依据,所用药物与其病证的病机丝丝入扣,使药物配伍后的综合效用与所立治法高度统一。
所以,方剂组成的原则可概括为“依法选药,主次有序,辅反成制,方证相合”。
遣药组方既要重视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还应重视药物配伍与病证的针对性,做到以法统方,方中有法,药证相应二、方剂的基本结构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成方。
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偏,通过合理的配伍,增强或改变其原有的功用,调其偏性,制其毒性,消除或减缓其对人体的不利因素,使各具特性的药物发挥综合作用,徐灵胎说:“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即是此意。
“方之与药,似合而实离也,得天地之气,成一物之性,各有功能,可以变易气血,以除疾病,此药之力也。
然草木之性与人殊体,入人肠胃,何以能如人所欲,以致其效。
圣人为之制方,以调剂之,或用以专攻,或用以兼治,或以相辅者,或以相反者,或以相用者,或以相制者。
故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
操纵之法,有大权焉,以方之妙也。
”方剂的组成不是药物随意的堆砌,主观的选择,而是必须遵循严格的原则来组合。
中医将方剂的组成原则归纳为“君、臣、佐、使”,借以说明方剂的组织形式,和各药之间的主次关系。
“以法统方”和“君臣佐使”理论的关系,前者是遣药组方的原则,是保证方剂针对病机,切合病情需要的基本前提;后者是组方的基本结构和形式,是体现治法、保障疗效的手段。
只有正确把握上述两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加之熟练的用药配伍技巧,才能组织好理想的有效方剂。
北医说最早源于《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君臣佐使的用量比例
君臣佐使的用量比例
君臣佐使是中医药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用于指导药物配伍的比
例和用量。
在中医药中,药物的配伍和用量非常重要,不同药物的
组合可以产生不同的药效,而君臣佐使正是用来指导药物配伍的原
则之一。
君臣佐使的用量比例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中的“四气五味”、
“药性归经”、“相互制约”等原则来确定的。
一般而言,君药的
用量最大,臣药次之,而佐药和使药的用量相对较小。
君药一般是主要起药效的药物,其用量在方剂中较大,起主导
作用。
臣药在方剂中的用量次于君药,起到辅助和增强药效的作用。
佐药和使药的用量较小,佐药用于调和药性,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使药用于调节药物的性味,加强药效或起到引药入络的作用。
总的来说,君臣佐使的用量比例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具
体的病情、患者体质、药物特性等因素综合考虑而定。
在实际运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灵活调整药物的配比和用量,
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君臣佐使的用量比例也受到不同医家学派和个体医生的不同理解和应用,因此在实际运用中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
综上所述,君臣佐使的用量比例是中医药配伍中的重要原则,需要在丰富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方剂学考研题库答案解析
方剂学考研题库答案解析一、方剂学基础知识方剂学是研究中药方剂的科学,它涉及到方剂的组方原理、配伍规律、临床应用等方面。
方剂学的核心是“君臣佐使”,即方剂中的主要药物(君药)和辅助药物(臣药、佐药、使药)的合理搭配。
二、方剂的组成原则1. 君药:方剂中起主导作用的药物,是方剂治疗作用的主要体现。
2. 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或发挥君药的治疗效果。
3. 佐药:协助臣药,或针对某些症状进行辅助治疗。
4. 使药:引导其他药物到达病所,或调和方剂中的药性。
三、方剂的配伍禁忌1. 十八反:某些药物之间存在相克关系,不能同时使用。
2. 十九畏:某些药物之间存在相畏关系,需谨慎配伍。
3. 妊娠禁忌:某些药物对孕妇有害,应避免使用。
四、方剂的临床应用1. 根据病情的轻重、虚实、寒热等选择合适的方剂。
2. 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调整方剂。
3. 注意方剂的剂量,避免药性过强或过弱。
五、方剂学考研题库例题解析1. 例题:何谓“君臣佐使”?请简述其在方剂学中的意义。
答案解析:君臣佐使是方剂学中描述药物配伍关系的概念。
君药是方剂中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辅助君药发挥作用,佐药协助臣药或针对某些症状进行辅助治疗,使药则引导其他药物到达病所或调和药性。
这种配伍关系有助于提高方剂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2. 例题:请举例说明“十八反”中的一对药物,并说明其不能同时使用的原因。
答案解析:例如,甘草与海藻在“十八反”中是一对相克的药物。
甘草性温,有补益作用,而海藻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两者同时使用,会相互抵消药效,影响治疗效果。
六、方剂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剂学在治疗各种疾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现代研究证实,许多传统方剂具有调节免疫、抗炎、抗氧化等多种生物学效应。
合理运用方剂,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
结语方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中医药学中君臣佐使的含义
君臣佐使出处《黄帝内经》:“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
”释义:『清张志聪』上品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益气延年轻身神仙者,本上品;中品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有毒,无毒,斟酌其宜,欲治病补虚羸者,主中品;以下品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除痼疾者,本下品.示例开中药处方时,要安排好各味药得~关系。
介绍“君臣佐使”就是中医得组方原则。
这种组方原则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元代李杲在《脾胃论》中再次申明:“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
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清代吴仪洛进一步解释说:“主病者,对症之要药也,故谓之君。
君者味数少而分量重,赖之以为主也。
佐君以为臣,味数稍多,分量稍轻,所以匡君之不迨也。
应臣者谓之使,数可出入,而分量更轻,所以备通行向导之使也。
此则君臣佐使之义也.”方剂学术语方剂学术语,就是方剂配伍组成得基本原则。
《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君一臣二,制之小也。
君二臣三佐五,制之中也。
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组成方剂得药物可按其在方剂中所起得作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称之为君、臣、佐、使。
君指方剂中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得药物。
臣指辅助君药治疗主证,或主要治疗兼证得药物。
佐指配合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抑制君臣药得毒性,或起反佐作用得药物.使指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与诸药得药物。
以治疗伤寒表证得麻黄汤为例,麻黄发汗解表为君药,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表为臣药,杏仁助麻黄平喘为佐药,甘草调与诸药为使药。
一方之中,君药必不可缺,而臣、佐、使三药则可酌情配置或删除。
具体含义一、含义所谓“君臣佐使”,即从多元用药得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得地位及配伍后得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医遣药组方得原则,就是七情配伍得进一步发展,对学习研究中药成方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极其重要得意义.二、内容1、君药:即在处方中对处方得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得药物.它体现了处方得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就是组方中不可缺少得药物。
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
君、臣、佐、使一般指中医方剂学中所指的君药、臣药、佐药、使药。
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的配伍原理一般为君药的药力居方中之首;臣药药力小于君药;佐药的药力比臣药更弱;使药的药力较轻。
君药是中医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药物,是对主病或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在遣方用药的过程中一般药力居方中之首。
臣药有两层含义,一是辅助君药加强对主症治疗效果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症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一般要小于君药。
佐药共有三层含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药和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兼证;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三是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在用药的过程中佐药的药力会比臣药的药力更弱。
使药的药力较轻,其同样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引经药,能引导方中诸药达到病灶的药物;二是调和药,能够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建议药物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中药君臣佐使一览表(400味中药功效归类速记)
中药君臣佐使一览表(400味中药功效归类速记)•最佳回答•中医喜欢比喻,简单说,中药里面的“君臣佐使”其实就取自中国封建王朝的等级制度,国不可一日无君,君药当然就是一个方子中最主要的药,臣药自然就是辅佐君药.君药:治疗主证的药物臣药:1、直接加强君药治疗主证的作用 2、治疗兼证佐药:1、佐助药:加强君臣药的治疗作用 2、佐制药:制约君臣药的偏性使药:调和作用或.1、君药:即在处方中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组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2、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中药方剂中的君臣佐使是中药方剂配伍的一种形式,是根据单味中药在方剂中的作用而确认的,君是主的意思,君在方剂中常常是一味起主导治疗作用的中药。
如四君子汤.君臣佐使是中药方剂配伍的一种形式,并不是单纯的是指中药。
中药方剂中的君臣佐使,是根据单味中药在方剂中的作用而确认的,君臣佐使只是一条中医医家的用药规.“君臣佐使”是一个词组,也可以视为是方剂学术语,系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
下面从这两个方面详细述说了具体的内容及内部。
解释: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这君臣佐使是中医方剂的组方骨架,但方中到底指哪味药的归属就不一定了。
要看证候缓急须要,定为主药的为君(药量偏大),其它的为臣为佐,四物汤中,川芎通络活.简明说,就是治疗一种病,有一种主药,为了使疗效更好,需要加以辅助,所以辅药为臣!根据病情在辩证的基础百上选择合适的药物,遵循君臣佐使原则。
君药是针对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
臣药是辅助或加强君药治疗主病的作用。
佐药是助度药,配合君、臣药.中医药方中的君臣佐使如何分辩?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所谓“君臣佐使”,即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党参20 黄芪白术当归白芷补古脂陈皮香附茯苓山药防风羌活独活白芍。
茯苓改用茯神,加强安神之力,同时加用酸枣仁20g,如没有四肢关节疼痛(风湿),去羌独活看剂量,其次看性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学之方剂基本结构君臣佐使方剂学之方剂基本结构君臣佐使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第二节方剂组成原则与基本结构一、方剂的组成原则方剂的组成不是药物随意的堆砌,主观的选择,而是必须遵循一定的组成原则。
组方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针对病因病机,以药物的性味、归经、功用为依据,所用药物与其病证的病机丝丝入扣,使药物配伍后的综合效用与所立治法高度统一。
所以,方剂组成的原则可概括为“依法选药,主次有序,辅反成制,方证相合”。
遣药组方既要重视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还应重视药物配伍与病证的针对性,做到以法统方,方中有法,药证相应二、方剂的基本结构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成方。
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偏,通过合理的配伍,增强或改变其原有的功用,调其偏性,制其毒性,消除或减缓其对人体的不利因素,使各具特性的药物发挥综合作用,徐灵胎说:“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即是此意。
“方之与药,似合而实离也,得天地之气,成一物之性,各有功能,可以变易气血,以除疾病,此药之力也。
然草木之性与人殊体,入人肠胃,何以能如人所欲,以致其效。
圣人为之制方,以调剂之,或用以专攻,或用以兼治,或以相辅者,或以相反者,或以相用者,或以相制者。
故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
操纵之法,有大权焉,以方之妙也。
”方剂的组成不是药物随意的堆砌,主观的选择,而是必须遵循严格的原则来组合。
中医将方剂的组成原则归纳为“君、臣、佐、使”,借以说明方剂的组织形式,和各药之间的主次关系。
“以法统方”和“君臣佐使”理论的关系,前者是遣药组方的原则,是保证方剂针对病机,切合病情需要的基本前提;后者是组方的基本结构和形式,是体现治法、保障疗效的手段。
只有正确把握上述两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加之熟练的用药配伍技巧,才能组织好理想的有效方剂。
北医说最早源于《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又说:“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元代李杲在《脾胃论》中再次申明:“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
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根据历代医家的论述,方剂组方原则如下:┌① 针对主病或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君药┤└② 药力居方中之首。
┌①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症的药物。
臣药┤└② 针对兼病或兼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 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
┌① 佐助药┤│└ 直接治疗次要症状。
││┌ 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
佐药┤② ┤│└ 制约君、臣药的烈性。
││┌ 性能(味)与君、臣味相反而功效相成之药。
└③ ┤└ 防止拒药现象之药。
一般用量较轻。
┌① 引经药:引诸药直达病所之药。
│使药┤② 调和药:调和方中诸药作用之药。
│└③ 在方中不是最需要的,但加之以后可使方剂更加完善,如桂枝汤服后啜粥。
大仁说君臣佐使的方剂结构:一个方剂的典型结构基本上包括“君、臣、佐、使”四个部份,这个概念最早出自《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用以说明各药物在方剂中扮演的主次地位与从属关系,以为认识方剂结构与临床用药组方之依据。
基本结构内容:君药(Monarch):主治病并起主要治疗作用之药物,是方剂中的核心部份,具有药效较强、药味少、用量较大之特色。
臣药(Minister):辅助君药加强其治疗作用之药物,一般而论,其药味较君药多、药效与药量较君药小,与君药多具有特定增效之配伍关系。
在一般複杂病证中,臣药也扮演对兼病或兼证起一定的治疗效果。
佐药(Assistant):其涵义较广,1.佐助药物,配合君、臣要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用以治疗次要病证作用。
2.佐制药物,消除或降低君臣要毒性与烈性的药物。
3.反佐药物,指病重邪甚以及拒药不受的情况下,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者。
一般用药之药味数较多,用量较少。
使药(Guide):一般指具有1.引经药。
2.调和药,具有调和相互作用或矫味作用。
药味数较少,用量轻。
中药方剂组成之范例: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喘咳,苔薄白,脉浮紧等。
麻黄:君药,辛温,发散风寒,宣通肺气以平喘咳。
桂枝:臣药,辛甘温,透营达表,解肌发汗,助君药发汗解表而散风寒,兼温经止痛。
杏仁:佐药,苦温,降泄肺气,助麻黄平喘咳。
炙甘草:佐药,助麻黄平喘咳。
使药,甘温,调合诸药。
基本结构过去称为配伍原则的。
古人不叫原则,这原则是不可变更的。
而这个基本结构是灵活的,而且方剂组成的原则是治法,治法和组成的基本结构是不是并列的呢?不是并列的。
基本结构是为治法服务的,为了分清治法体现中间的主次,保障治法能够完整、全面的体现,这种基本结构保障是一种,所以它不是原则,独参汤只有一味药,也是个方。
由它的功能主治,它的用量,综合来决定它是一个方。
针对一定的病机,体现一定的治法,所以说,基本结构不是和原则是并列的,而是从属关系,不是并列的两个原则,不是的。
所以反映的是组成当中,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提高疗效,结构上的一种保证。
这样才从这版教材,做了这样一个修正。
君臣佐使的组成基本结构的理论,最早是见于《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历代医家也都做了很多讨论发挥,这一讨论发挥各有特点,譬如金代张元素提的“力大者为君”,很简单的一句话。
当然这里面没有讲份量最大的是君,这“力”,功效最强的为君。
这不太好比较,不同功效药物之间,也比较概括性。
有一定的道理,精准性不够。
李东桓提到“主病是为君”,就是用《内经》的话,“兼见何病,则使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
”这是他要强调什么呢?他强调组方基本结构,要以君臣佐使来分清主次,这是组织方剂上关系的关键的制方之要,他又讲,君药份量最多,臣药次之,佐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这个把用量最大的,绝对用量,在方中最大的就做君药,看起来有道理,但很多方当中不好分析,那照此观点,比如说旋覆代赭汤生姜做君药,那就没有传统旋覆花、代赭实这类做君药了,特别旋覆花比较合理,这种情况在很多文里都有,因此受这个影响,也造成了,比如说小蓟饮子,生地做君药,当然有的折中,小蓟和生地做君药,虽然能够凉血,不像它的小戟专治,更何况很多药物,由于比重不同,各个药在它的功效发挥能够保证范围内,它的用量范围不同,有的起点1~3钱的药,永远当不了君药,所以它历代讨论当中,还是有问题。
最后这一点,像君臣佐使,何伯斋他提出来“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他从主治上面出发,不是从药量方面出发,“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
”虽不全面,调和药之性,没有讨论,但是简明扼要,他立足于从主治功效方面,在方中针对病机占主药方面,这个意思,而且提出主治、辅治、佐使这个概念。
所以在60年代后期,70年代那十年间,很多参考书、教材都改为主辅佐使,这是何伯斋的一个提法。
综合起来,对于下这个定义,我觉得王老(王绵之老师)在这方面的总结归纳很好,贡献很大。
从他规范提出来以后,基本上大家形成这个格局,比较公认,君臣佐使的基本结构的含意。
·君药,这条标准针对主病和主证,起主要治疗的药物。
这里有个主病主证,中医辨证论治为主,当然还是主证为主,有很多疾病,很多药针对的疾病,这些药针对性,不仅针对证,还针对病。
茵陈蒿汤,茵陈既针对了湿热,又针对湿热黄疸这个病,所以大多数存在两个是统一的。
这两点当中,当然证,因为辨证,证是主要的,有些虽然不是说这药专门用于这类病,有很多情况下,主要针对证候,针对病机。
这里提到一个观念,主病和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有主证,那就有兼证,兼证里面有主要兼证与次要兼证。
·臣药,有两个含意: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作用的药物。
加强,这里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这个药物。
就是说它的作用方向,功效发挥的主要方向,和君药是一致的。
在方中和君药功效发挥方向一致的药物里,它是占比较重要地位。
我们常举麻黄汤中的桂枝,和它的君药麻黄之配伍,协助君药,加强对主病(外感病,风寒感冒),主证是外感风寒表实证,对主病主证,加强君药这方面的作用。
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的药物。
哪些兼证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是在这个病和这个证的发生过程,一个是常见、较多的,一个是病人较痛苦的,根据轻重程度不同,往往分为重要兼病和兼证。
这主证非常重要,主证加佐证往往是这个方的辨证要点,掌握的基本使用根据。
辨证要点是我用这个方的基本根据,我运用这方并不要求主治上每一个症状都完全一样,这不叫辨证,叫对证。
日本用汉方的方法是对证,我们现在很多人也走向对证,不能忘了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很重药的临床特点,这整体观是它的总体特点,辨证论治是它的临床特点。
那主证、兼证、佐证,构成了整个证候,比方说拿麻黄汤举例,麻黄汤中间,恶寒重发热轻,这只能构成外感风寒,这是基本构成,恶寒发热同时并见,是表证的最基本构成,缺一不可,恶寒重发热轻是表正中间外感风寒的基本构成,缺一不可,恶寒重发热轻加无汗呢,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本构成,也是缺一不可的。
你缺少了无汗,不能说明它是风寒表实,恶寒发热中间,缺一个,光恶寒,里寒证也可以,光发热,但热不寒,那里热证也可以,两个同时并见,那才是个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才是表寒,发热重恶寒轻而短,那是表热,这个都有严密的一个逻辑结构的,临床虽然也灵活运用,你理论研究,探讨当中,它有规律性的。
做为外感风寒表实证,最基本的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这是它的主证,注意风寒外感当中,常见的兼证有两个方面,(1)寒性收引凝滞,造成经络、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所以头痛、身痛、骨节疼痛,简称头身疼痛,是它常见的一个兼证,(2)外邪束表,肺气不宣,造成宣降失常以后的咳喘,又是常见的兼证。
这类兼证方剂主治当中描述的,不可能把所有可能发生的兼证都描述,最常见的,都是根据它基本病机,都很容易伴随,或者继发产生的现象,那外感风寒表实,最容易发生向三个分面发生:(1)由于寒性的特点,收引凝滞,寒主痛,所以头身疼痛;(2)肺气不宣,造成咳喘;(3)外寒内热,疾病是动态的,外邪,外感风寒之后,邪证斗争,病邪很容易随之入里,形成表里同病,入里邪正相争化热,而造成外寒内热。
兼证经常是以这三方面为代表。
落实到具体方剂,就看它侧重在哪个分面,以麻黄汤来讲,虽然它可以发散风寒,可以宣肺平喘,但由于用麻黄汤麻桂相需,发散力量较强,针对风寒较重,这个虽然基础方,它配出来的方,治疗风寒都是较重的重证,所以寒较重的寒主痛,头身疼痛往往比较突出。
这是在麻黄汤证里边,这是重要的兼证。
相比当中,咳喘是次要兼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