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华林甫
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刘文鹏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刘文鹏刘文鹏,男,1972年出生,河北宁晋人,现任清史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
1996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攻读硕士研究生,1999年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2002年获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
2008年到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访学一年,2010年访问英国伦敦大学,2012年访问日本东京大学等学术单位。
目前主要研究清代政治史、社会史,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康乾盛世研究”子项目“‘康乾盛世’学术史回顾”、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论清代专制皇权下的政治信息控制”、中国社会科学院项目“清代东北的交通与边政”主持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信息控制与清代政治”主持人,曾任清史工程《清史·通纪第四卷》审改专家。
现在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明德青年学者项目“清代驿站与驿传体系研究”。
兼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清史编纂通讯》主编。
主要著作:《李鸿章外交之道》(第二作者,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1),《清代驿传及其与疆域形成关系之研究》(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主编《清代的国家认同——“新清史”研究与争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在《学术界》、《中华读书报》、《清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
联系方式:wenpeng1029@著作目录论文:1今天为什么要纂修大型清史《中华读书报》2003-02-12,《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论清代新疆台站体系的兴衰《西域研究》2001-12-153史学传统的新运用:评《清史编年》《清史研究》2001-01-154论清代皇帝的补偿性政治控制《学术界》2002-03-155清代云贵地区的驿传体系述论《清史研究》2002-04-156论清代东北驿站功能的发展《吉林师范学大学学报》2003-03-157清代驿传体系的近代转型《清史研究》2003-11-158明末清初驿传差役制度的变革《中国地方志》2004-06-109清代提塘考《清史研究》2007-12-1510清代边疆驿传与帝国安全《清史参考》2009-11-0211清朝的满族特色——对近期清代政治史研究动态的思考《清史研究》2009-11-15 121679年京师大地震与康熙朝政权建设《清史参考》2010-08-0913在政治与学术之间——20世纪以来的"康乾盛世"研究《学术界》2010-07-15;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2010年第10期全文转载14从内亚到江南——评张勉治《马背上的王朝》,载《清朝的国家认同:“新清史”研究与争鸣》2010-12-01151679年京师大地震《紫禁城》2011-1-105000字16清代科道“风闻奏事”权力的弱化及其政治影响《中州学刊》2011-7-1017《论清代商业网络传播与国家的社会控制力——以乾隆时期的伪稿案为中心》,《清史研究》2012-2-15著作:1、《清朝的国家认同:“新清史”研究与争鸣》(合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012、《清代驿传及其与疆域形成关系之研究》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05-103、《李鸿章外交之道》(合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1。
20世纪的中国古都研究_华林甫
第20卷第1辑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V ol.20,No.1 2005年1月 Jour nal of Chine se H isto rical G eog raphy Jan.,200520世纪的中国古都研究华林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2)[提 要]该文勾画了二十世纪中国古都研究的轮廓。
作者认为中国古都研究可分为三个方面,即理论探索、七大古都研究和其它古都研究。
此七大古都是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安阳。
总之,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尽管一些不足方面有待于展开。
作者预言:出于学科本身的需要和社会的企盼,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古都研究有望取得更大的进步。
[关键词]评论 中国古都 二十世纪[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05(2005)01-0135-11 [收稿日期]2004-11-08[作者简价]华林甫(1965-),男,浙江余杭人,复旦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博士后,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地理学学科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系历史地理学教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地理。
20世纪古都研究的成绩,本该由古都学会领导们来总结,朱士光会长发表过具有总结性的《八年来中国古都学研究概述》一文①,不过那是14年前的事了。
笔者近年承担了教育部课题《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学术史研究》,里面涉及历史城市地理的世纪总结,就不能不对古都研究的成就有所考虑。
这里仅是一份初稿,点到为止,很不成熟,既没有古都典籍整理内容,也不涉及学术普及领域,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对于学界前辈,一律不加“教授”、“先生”、“女士”、“老师”等称呼或头衔(引文原有的除外)。
20世纪的古都研究,可以分为古都学理论与规律性研究、七大古都研究、其他普通古都研究三个层面来加以总结。
一 古都学理论与规律性研究史念海提出了古都学的一系列理论问题。
近20年前,他的《中国古都学刍议》②分析了建立中国古都学的基础和必要性,认为当时条件已经成熟,并阐明了古都学定义、任务、特点及研究方法等,既总结了以往古都研究的一些经验,又指明了今后古都研究方向。
人大考研-历史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孟广林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历史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孟广林孟广林男,江苏滨海人,1955年生,历史学博士。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中心学术顾问,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常务副秘书长。
曾先后到英国、美国和台湾访学与讲学。
英国杜伦大学(DurhamUniversity)高级研究学者(2006),美国罗彻斯特大学(RochesterUniversity)访问教授(2007)。
主要从事西方封建政治史、思想文化史与中西历史的比较研究,先后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中国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光明日报》、台湾《辅仁大学历史学报》等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等80余篇,独著专著4部,与人合著专著3部,独著教材两部,主编论文集一部,主持翻译著作三部。
曾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年北京市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主持并完成了1999年度国家社科项目“中古西欧的封建王权的研究”,主持了200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三至十五世纪的英国议会君主制研究”,并参与了多项国家重点社科项目的研究。
多年来的成果如下:一、专著、教材、译著类1、《欧洲文艺复兴史》(哲学卷),独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东海”与“西海”——中西历史比较的尝试》,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3、《英国封建王权论稿》,独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查理曼》,独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凹凸文心——中国文化群体的历史活动与思想境界》,主编兼主要作者,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
6、《心学与中国社会》,副主编兼主要作者,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7、《世界中世纪史》,独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世界文明史》(与人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历史比较的新视野》,论文集,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译作《剑桥近代史》第三卷的主要校译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华林甫简介-作文
华林甫简介华林甫,男,汉族,年月浙江省余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博陆镇。
小学就读于博陆中心小学,初中、高中毕业于县城的临平中学。
年月以全省文科第十一名的成绩、第一志愿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年本科毕业即考取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专业研究生,导师为邹逸麟教授。
年月硕士毕业,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室工作。
年赴陕西洛南基层锻炼,年评为助理研究员,年评为副研究员。
年起独立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地名学源流。
年月,考取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仍师从邹逸麟教授。
年月被聘为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历史地理研究室主任;月,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月至月,出访英国。
自年月起,辞去历史地理研究室主任之职,离开中国社科院,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为刘君德教授。
年,申请教育部十·五社科规划项目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学术史研究、博士后基金项目中国政区通名改革研究均获成功。
年月博士后出站,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工作。
年春以英档庋藏近代中文舆图研究为题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又获成功。
年月调入清史研究所(院)工作。
目前,正承担教育部文科基地项目《清代地理考据研究》、新修《清史·地理志》等任务。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都学会理事。
《历史地理》集刊编委、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理事、民政部中国地名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典志组专家。
一、专著《中国地名学源流》,独著,万字,湖南人民出版社年月出版。
年重印。
这是作者独立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地名学源流》(批准号:)的最终研究成果。
书评见《学术界》年第期。
《中国地名学史考论》,独著,万字,列入中国史学会的东方历史学术文库,年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中外行政区划比较》,合著(合作者为:刘君德教授、冯春萍博士、范今朝博士),作者撰写万字(全书万字),《行政区经济与政区改革》丛书之五,年月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
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胡绳武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保录限额)爱考机构-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胡绳武胡绳武,男,1923年生,山东枣庄市台儿庄夹坊村人。
著名历史学家、清史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1948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史地系,后留系任教。
1960年任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系副主任。
1962-1964年借调到北京教育部编写教材《史学概论》;1974年被国务院科教组借调到《历史研究》编辑部工作。
1975年调入国家文物局,先后任文物出版社副总编、古文献研究室负责人。
1980年12月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室工作,1981年任教授。
胡绳武教授曾任复旦大学历史系副主任、文物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学术委员,兼任北京历史学会常务理事。
1991年,胡绳武教授离休。
1993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中国老教授协会先进工作者称号。
胡绳武教授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晚清史专家,在清末、民初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的研究方面,尤其是辛亥革命史研究方面,成果卓著,享有盛誉。
著有《鸦片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甲午中日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四川教育出版社,1984年)、《清末民初历史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等专著。
并与金冲及合著有《论清末立宪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辛亥革命史稿》(1-4卷)、《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1985、1991年)等;与戴鞍钢合撰有中国二十世纪全史第一卷《辛亥风雷》(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
并主编《戊戌维新史论集》、《清史研究集》(4-7集)、《中华文明史》(清后期卷)等著述。
此外,胡绳武教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有广泛的学术影响。
(本资料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人大考研-国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黄朴民教授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国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黄朴民教授日期:黄朴民,男,浙江诸暨人,1958年8月生于浙江绍兴市,1982年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于杭州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1988年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同年到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部从事军事史、古代兵法研究。
2002年7月退役。
转业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曾任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历史系主任,历史学院党委书记兼历史系主任。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历史学)成员、中国史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学学刊》执行主编、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理事、中国农民战争史学会理事、北京市史学会理事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孙子兵法》研究、中国思想史、中国军事史。
是国内外从事《孙子兵法》与中国古典兵学研究的代表性学者。
黄朴民教授从1984年到今天,撰写和出版了多部著作,在海内外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百篇篇,数量虽然繁富,但是归结起来,这些成果都是按照两个方向逐次展开和形成的,也就是说近30年的学习和研究基本上是围绕两个重点来进行的。
这一是关于中国古代军事史的探讨,包括历代军事思想、古代战争与战略、历代军事制度以及古典兵书的整理、研究与解读等等。
二是有关先秦汉思想寻文化史的研究,重点是两汉时期儒学与经学的论述。
代表性专著有:《春秋军事史》、《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战国军事史》(与吴如嵩等合作)、《天人合一:董仲舒与两汉儒学思潮》、《孙子评传》、《何休评传》、《大一统:中国历代统一战略研究》、《刀剑书写的永恒:中国传统军事文化散论》、《孙子兵法解读》、《汉唐统一战略研究》、《孙子兵法选评》、《孙子兵法集注》、《五千年的征战:中国军事史》(与蓝永蔚等合作)、《功臣悲歌:中国古代的皇权与将帅》、《道德经讲解》、《孙子兵法详解》、《老子解读》(与林光华合作)、《中国军事学术史》(第一作者)、《名战史话》、《黄朴民解读论语》、《黄朴民解读吴子司马法》、《黄朴民解读六韬三略》、《黄朴民解读唐李问对尉缭子》等;主编有:《孙子探胜》、《孙子兵法及其现代价值》、《中国历代军事思想教程》等;并著有《寻找本色》、《叩问历史》《历史无间道》、《难得糊涂:中国古代官场政治智慧》、《悦读韩国》、《最是高处不胜寒》、《人间几回伤往事》等学术随笔集;曾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中华文史论丛》、《文献》、《史学理论研究》、《学术月刊》、《中国军事科学》、《文史哲》、《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海内外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文献检索试题
1.Lexiscom中没有收录以下哪个国家(地区)的案例?()A.澳大利亚B. 中国香港C.墨西哥D.俄罗斯2.下列关于CSSCI说法不正确的是()a.全称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b.是从文献之间相互引证的关系上,揭示科学文献间的内在联系的索引数据库;c.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文献信息查询与评价的重要工具;d.是由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e.被引文献的检索途径有:被引文献、作者、篇名、刊名、出版年代、被引文献细节等。
3.以下哪种关于影响因子的说法是正确的?()A.期刊前两年发表文献被引次数与该刊总被引次数之比。
B.期刊被引次数与所发文献数量之比。
C.以近两年为统计期,期刊所发文献被引次数与发文数量之比。
D.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被引文献数量与发文数量之比。
4.《法学》的出版周期是()A、周刊B、半月刊C、月刊D、季刊5.以下与复旦大学陈思和老师合作频次最高的学者是哪位?()A刘志荣,复旦大学B栾梅健,复旦大学C张新颖,复旦大学D严锋,复旦大学6.下列哪种文献属于三次文献()A、标准文献B、学位论文C、综述D、文摘7.《图书情报知识》是中国知网与武汉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签订了( )协议的期刊,该刊的复合影响因子为()A 独家授权1.3280B 优先出版1.3280C 独家授权和优先出版1.7880D 独家授权1.78808.查找华东政法大学刘宪权教授的论文,简单的逻辑提问式()A.华东政法大学或者刘宪权B.华东政法大学并且刘宪权C.华东政法大学包含刘宪权D.华东政法大学不包含刘宪权9.北大法律信息网的独创功能是()A、法律法规B、司法案例C、法学期刊D、法宝联想10.案例“江苏高院判决邳州信用社诉富伟公司等借款合同纠纷案”的审结日期是()A、2015.1.24B、2015.1.26C、2015.1.25D、2015.1.3011.使用蔚秀报告厅可以做什么?()A、检索文章B、观看视频C、查找数目D、下载电子书12.提供法规主题浏览数据库有()A 北大法意B 北大法宝C 万律D CNKI中国法律知识资源总库13.使用Westlawnext的特色钥匙码文摘系统,利用关键词“互联网”,限定联邦最高法院辖区,获得的检索结果数为?()A. 37B. 7C.100D.100014.查找ICC的仲裁规则[中文版],可通过:()A.ICC英文网B.ICC中文网C.北大法宝D.以上都不是15.题录“HOLLAND J H Adaption i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system [M] Michigan :Michigan University Press,1975”反映的是什么类型的文献?()A.期刊论文B.会议论文C.学位论文D.图书16.STEFANO INAMA 著《Rules of Origi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第126页第3行第一个字是:()A.forC.producersD.ongoing17.在中国知网可以检索到的教育部基金数量是()A、10B、16C、20D、6618.有关知网文章中生僻字或者是不常用字的说法正确的是()A、不会发生B、文章显示的是空格C、文章显示的是乱码D、文章显示的是空格或者乱码19.在中国工具书网络出版总库中,使用(输入助手—部首导航)键入部首“青”,其中笔画为16画的有几个字。
新修清史《地理志》的学术理论与编纂实践
作者: 华林甫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北京100872
出版物刊名: 清史研究
页码: 117-136页
主题词: 地理志;清史;学术理论;实践;编纂;二十一世纪初;地理要素;正史
摘要:今天新修清史,继承历代纂修正史的传统,设立的《地理志》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志》将在充分利用各种史料、吸收现有清代地理志书成果基础上进行,充分借鉴历代正史地理志优点,全面反映有清一代疆域、政区、山川、关隘、土贡等地理要素的沿革和变迁,从而不仅可望超越《清史稿·地理志》,而且可以、并且能够达到二十一世纪初清史地理研究的新水平。
葛剑雄_华林甫_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葛剑雄华林甫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对于中国历史地理学来说,20世纪是一个最重要的阶段,因为尽管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传统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但它出现并形成一门现代的学科却是在这个世纪里。
从这一意义上说,20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就是它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
一、学科发展概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托名大禹,实际上产生于战国后期,但对历史地理现象的注意和记录在更早的著作中已可找到例证。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既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当代地理著作,也堪称中国第一篇历史地理著作,因为它所记述的对象不限于西汉一朝,而是“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及战国、秦、汉”[1],对见于历史典籍记载的重要山川地名作了考订注释。
此后,从郦道元的《水经注》至唐宋以来传世的地理著作,几乎都是由当世追溯到往古,注重历史地理现象的记载和研究的。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发达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舆地之学(沿革地理)。
到清代,沿革地理学的成就达到了高峰,是乾嘉学派学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毫无疑问,沿革地理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发轫于1900余年前的《汉书·地理志》,并可以追溯更长的历史;但是沿革地理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两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
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政区和疆域、地名、水道的变迁,后者却包括地理学的各个分支。
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求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它们的规律。
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成崇德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保录限额)爱考机构-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成崇德成崇德,男,1949年12月生,山西省祁县人,汉族。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1975年入内蒙古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学习,曾得到蒙古语专家清格尔泰、陈乃雄、达瓦、格日勒图,蒙古史专家林沉、周清澍、金启倧、特布信、郝维民、金峰教授指导。
1978年大学毕业,到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工作,师从戴逸、马汝珩教授学习清史、边疆民族史。
1995年,师从导师李文海教授专攻中国近代史博士学位。
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86年任清史研究所清前期历史教研室主任,1989年任清史研究所副所长,1993-2008年任清史研究所所长。
2002年-2005年7月任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任历史系主任。
2011年退休。
成崇德教授主要学术兼职包括:兼任北京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藏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历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内蒙古大学兼职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史学会副秘书长,现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
成崇德教授与国内外学术界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1991年以来,曾分别到蒙古、俄罗斯、德国、日本、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访问研究,就清史、边疆史地、蒙元史、民族史、满文、蒙文档案等专题进行学术研讨、交流和讲学。
成崇德教授主持承担了大量科研项目,如1986-1990年,参加戴逸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项目《近代中国边疆开发》,课题组按期完成项目,集体出版成果《清代边疆政策》、《清代边疆开发研究》、《清代边疆史地论文索引》三部著作;1989-1991年,与张世明合作,完成国家教委重点项目《清代西藏政治经济问题研究》,出版成果《清代西藏开发研究》;1988-1990年,参加新疆民族事务委员会主持的《卫拉特蒙古史》集体项目,出版成果《卫拉特蒙古简史》(上、下)二册;1992-1993年,参加国家教委博士点项目《清代人口流动与边疆问题》;1992-1997年,参加戴逸教授主持的国家重大项目《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承担《边疆民族卷》,1999年出版;1995年,参加国家项目《中华大典》,担任《历史典》副主编;1996-2000年,主持国家“211工程”清史子项目,参加《清通鉴》项目,2000年出版;2009年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中国民族法制史”蒙古卷子项目。
人大考研-历史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郭双林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历史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郭双林郭双林,男,汉族,1960年生,河南省林州人。
河南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
先后师从胡思庸先生学习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师从龚书铎先生学习中国近现代文化史。
硕士学位论文《论鸦片战争前后的舆地学》,博士学位论文《晚清地理学研究》。
1987年至1990年在河南大学历史系任教,1993年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任教。
曾于1997年至2002年任历史系副主任,1998年至2006年兼教育部第一届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第二届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9年2月至12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其间曾到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做短期讲学和研究。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兼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学术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义和团运动研究会理事、北京市史学会理事、当代北京史研究会理事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近年对史学理论亦颇感兴趣。
主要科研成果目录:(一)著作《中华民国史·志·思想文化志》(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
《大学历史学论文读本系列》(总策划,10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2007年12月第2次印刷。
《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化论争》,江西百花出版社2004年。
《中华文化劫难录》(主编),北京同心出版社2001年。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2005年1月第2次印刷。
《早期香港研究史料选辑》(合编,上下卷),[香港]三联书店1998年。
《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副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中国赌博史》(二人合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6年。
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华林甫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华林甫华林甫,男,汉族。
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地理学博士后。
1965年出生于浙江省余杭县博陆公社向红大队第七小队(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运河镇博陆村)。
今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背景:小学就读于博陆公社中心联合小学(校址在慧日寺,班主任分别是胡为勇老师、陆高农老师、祝丽华老师),初一、初二就读于博陆中学(班主任分别是胡福祥老师、俞亚萍老师),初中、高中毕业于临平中学【初三在班,班主任是周程老师;高一在班,班主任是吕锦华老师;高二在班,班主任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的陈良泰老师】。
1982年以浙江全省文科第十一名的成绩、第一志愿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班主任分别是吴浩坤讲师、赵克尧副教授)。
1986年夏天本科毕业,即考取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为邹逸麟教授。
1996年9月,考取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在职),仍师从邹逸麟教授,1999年7月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1989年7月硕士毕业,即来到位于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五号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历史地理学研究室工作。
在中国社科院工作十一年,1990年赴陕西商洛山区基层锻炼,1991年为助理研究员,1997年评为副研究员。
1999年3月聘为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室主任,至2000年10月因赴华东师范大学做博士后而辞去研究室主任之职、离开中国社科院。
自2000年10月起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为刘君德教授。
2002年9月博士后出站,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先在历史系工作、2005年10月转到清史研究所工作至今,一直负责人大历史地理学学科建设之责。
2006年秋天,赴台湾省台北市任政治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一个学期。
职称职务:助理研究员(1991年),副研究员(1997年),教授(2002年,原为四级,2012年晋升为三级),博士生导师(2005年)。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胡祥雨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保录限额)爱考机构-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胡祥雨胡祥雨,男,1977年生,博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方向为清代政治史、法制史。
联系方式:hu2011@教育经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校区(2004.9—2011.7)专业:中国史中山大学(2003.9—2004.7)专业:中国近现代史(博士)北京大学(2000.9—2003.7)专业:中国近现代史(硕士)北京师范大学(1996.9—2000.7)专业:历史(学士)发表论文:“变与不变:太平天国运动与京师司法审判”,《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2期。
“清代刑部与京师细事案件的审理”,《清史研究》,2010年第3期。
“清前期京师初级审判制度之变更”,《历史档案》,2007年第2期。
“清代京师涉及旗人的户婚、田土案件的审理——兼谈《户部则例》的司法应用”,《云梦学刊》,2004年第5期。
“清代顺天府司法审判职能研究”,《明清论丛》,第四辑,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逃人法’入顺治律考——兼谈‘逃人法’的应用”,《清史研究》,2012年第3期。
会议论文(英文):“性、法律与身份:晚清皇族犯奸案件研究”(Sex,Law,andStatus:AStudyofIllicitSexCasesInvolvingImperialClansmenintheLateQi ng),于2008年10月11日在美国“中西部亚洲学会”(MidwestConferenceonAsianAffairs)第57届年会上宣读。
“‘朕之赤子’与‘伊家奴才’:十九世纪早期的旗人、皇帝与旗主”(TheEmperor'sMenortheManchuLords'Slaves?TheBannerman,theEmperor,andtheManchuBan nerLordintheEarlyNineteenthCentury),于2009年4月10日在明尼苏达大学法学院“法史研讨会”(LegalHistoryColloquium)上宣读。
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李华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李华李华(1929-2009),山东无棣人,清史研究所教授,著名历史学家。
1949年高中毕业,入华东大学社会科学院三部学习。
1950年5月学习期满后进入山东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学习,1953年毕业,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教研室研究生班深造,师从著名历史学家尚钺先生。
1956年7月毕业,留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教研室任教,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教研室主任、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
“文革”人大停办期间,李华教授先后入江西干校及北京师范大学。
1978年,人大复校,清史研究所成立,李华教授又成为清史研究所最早的骨干之一。
复校以来,李华教授以极大热情投入到清史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中,为清史学科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突出贡献,直至1995年2月退休。
在职期间,他历任副教授(1983年)、教授(1986年);研究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并兼任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北京市历史学会理事等。
1992年李华教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8年清史研究所20周年所庆之际,李华教授获清史所荣誉证书。
2009年6月14日,李华教授在北京市第六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0岁。
李华教授一生勤奋治学,尤其在中国经济史研究方面造诣颇深,成果丰厚,参加编著的《清史简编》、所编著的《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吴晗史学论著选集》等重要科研成果,均在学界中有较大影响,奠定了他在清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使他成为海内外有影响的知名专家。
其中,《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选录有研究价值的碑文,并注明来源出处,对研究北京地方历史,尤其是工商业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李华教授热爱教育事业,对于后学,均赤诚相待,多方提携,倾囊传授全部的研究心得、资料,帮助他们迅速成长。
他桃李满天下,在青年学子中有良好威望。
李华教授热爱祖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在收获教学科研硕果的同时,成就了高尚的学风和人格。
李华学术成果摘录论著:《苏联史新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
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祁美琴(兼)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保录限额)爱考机构-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祁美琴(兼)祁美琴,女,1964年生。
1987年至1990年在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攻读蒙古史专业硕士研究生,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1993年至1996年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攻读满族史、清史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清史、边疆民族史。
学术兼职《清史研究》主编。
电子信箱:qimeiqin98@主要研究成果:专著:1、《清代内务府》,25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2、《清代榷关制度研究》,45万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年。
论文代表作:1、《伊克昭盟的蒙地放垦》,载《内蒙古近代史论丛》第四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2、《试释满洲包衣》,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年3期;3、《明清之际的“夜不收”与“捉生”》,《清史研究》2005年4期;4、《对清代朝贡体制地位的再认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1期;5、《论清代长城边口贸易的时代特征》,《清史研究》2007年第3期;6、《清代蒙古地区的“买卖城”及其商业特点研究》,《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7、《关于清代藏史及驻藏大臣研究的几点思考》,《中国藏学》2009年第2期;8、《清代蒙旗社会喇嘛教信仰问题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9、《论族称的初始意义》,《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10、《清代君臣语境下“奴才”称谓的使用及其意义》,《清史研究》2011年第四期;11、《包衣身份再辨》,《清史研究》2013年第一期。
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李鸿彬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李鸿彬李鸿彬(1936-2000),曾用笔名江宁、梁焰,清史研究所教授、著名历史学家。
生于1936年,江苏句容人,汉族。
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60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工作。
文革期间人民大学被“四人帮”强行解散后,李鸿彬被分配到北京师范大学的清史研究小组。
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李鸿彬返校工作,成为清史研究所最早的成员,并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1979年—1990年,李鸿彬教授曾兼任《清史研究通讯》主编,改版后又任《清史研究》杂志主编,为《清史研究》的成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担任清史研究所教授外,李鸿彬教授还兼任北京市历史学会理事和北京市满学会理事。
2000年,李鸿彬教授在京去世。
李鸿彬教授长期从事清史、满族史、军事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著有《清朝开国史略》、《满族崛起与清帝国建立》等专著,参与编写《简明清史》第一册第一章、参与撰写《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1、3、5、8卷、《清代皇帝传略》、《满族の家族と社会》(日文)等。
并且,李鸿彬教授注重对清入关前史料的搜集,不遗余力,从1984年开始,与潘喆、孙方明一起合编了《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l、2、3辑,计收明、清、朝鲜人的著述数十种,总计100余万字。
李鸿彬教授还兼任《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中国古代史元明清卷的学科顾问和撰稿人,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五十余篇。
其中,1997年由齐鲁书社出版的《清朝开国史略》一书是李鸿彬教授几十年教学和科研成果的结晶。
该书是李鸿彬教授自70年代末以来在校内外授课的讲稿,在此基础上修改补充而成,征引文献达200余种,一经问世,便得到学术界的好评,被誉为清史研究领域“教研结合,求实创新”的力作。
有关书评认为,该著作“透彻地揭示出清朝开国史所包含的历史哲理,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历史精神的途径”,并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求实创新”的精神。
如在努尔哈赤的祖籍、死因问题;皇太极继嗣问题;清入关前满族社会性质问题,以及满族源流、建元称汗、宁远之战、丁卯之役、松锦决战等问题的研究方面,均颇有新意。
《本草纲目》释地八说
作者: 华林甫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北京100872
出版物刊名: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83-91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6期
主题词:�本草纲目》;地名;考订
摘要:�本草纲目》中的地名资料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然而目前有关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更存在着不少失误。
通过对《本草纲目》的研读,可以得出八个方面的初步认识:从书中地名出现的频次看,地域重心偏于南方;书中提到的“顺州南河”、“余杭”、“爆山”等地名的方位可以考订;书中政区地名以古地名居多,所涉及的州、郡、县、府等政区地名需要厘定;书中很多地名系一词多义,需要认真辨析;有些地名中的错字需要考订;存在误引古书造成错谬的情形;地名中有些是合称、泛指、简称、别称、代称与雅称;对于地名之理解,因专业知识背景之不同,今人容易产生偏差。
政区研究应该打破古今界限
政区研究应该打破古今界限
华林甫
【期刊名称】《江汉论坛》
【年(卷),期】2005(000)001
【摘要】行政区划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一项大政,中国的行政区划自春秋战国以来具有两千多年悠久的历史。
【总页数】2页(P101-102)
【作者】华林甫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01.9
【相关文献】
1.是应该打破学历教育的界限
2.打破学科界限的诗乐关系创新研究
——评《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3.劳动力流动:应该打破劳动者三种身份界限4.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5.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清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华林甫华林甫,男,汉族。
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地理学博士后。
1965年出生于浙江省余杭县博陆公社向红大队第七小队(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运河镇博陆村)。
今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背景:小学就读于博陆公社中心联合小学(校址在慧日寺,班主任分别是胡为勇老师、陆高农老师、祝丽华老师),初一、初二就读于博陆中学(班主任分别是胡福祥老师、俞亚萍老师),初中、高中毕业于临平中学【初三在班,班主任是周程老师;高一在班,班主任是吕锦华老师;高二在班,班主任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的陈良泰老师】。
1982年以浙江全省文科第十一名的成绩、第一志愿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班主任分别是吴浩坤讲师、赵克尧副教授)。
1986年夏天本科毕业,即考取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为邹逸麟教授。
1996年9月,考取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在职),仍师从邹逸麟教授,1999年7月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1989年7月硕士毕业,即来到位于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五号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历史地理学研究室工作。
在中国社科院工作十一年,1990年赴陕西商洛山区基层锻炼,1991年为助理研究员,1997年评为副研究员。
1999年3月聘为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室主任,至2000年10月因赴华东师范大学做博士后而辞去研究室主任之职、离开中国社科院。
自2000年10月起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为刘君德教授。
2002年9月博士后出站,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先在历史系工作、2005年10月转到清史研究所工作至今,一直负责人大历史地理学学科建设之责。
2006年秋天,赴台湾省台北市任政治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一个学期。
职称职务:助理研究员(1991年),副研究员(1997年),教授(2002年,原为四级,2012年晋升为三级),博士生导师(2005年)。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古都学会理事。
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专家组成员。
民政部中国地名研究所特邀研究员。
复旦大学北京校友会副会长、历史分会会长。
地理考察:全国34个省级政区,足迹所及28个。
到访过大小国家十八个,最北到达了北极圈以内(挪威Bodø),但向南尚未跨越赤道。
荣誉奖励: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4年8月,第二次获谭其骧院士禹贡基金会“优秀青年论文奖”;1999年1月,获中国史学会“中国古代史优秀论文奖”;博士生期间(1996~99年),荣获复旦大学研究生“壹等奖学金”;1996年2月,获谭其骧院士禹贡基金会“优秀青年论文奖”;本科时,被评为复旦大学校级“三好学生”(1984~1985学年)。
华林甫论著目录(分为专著、学术论文、学术动态、科普与书评、学术资料整理五类,共138项)一、个人独立专著1.《中国地名学源流》,独著,37.0万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
2002年重印。
2010年再次重印。
这是笔者独立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地名学源流》(批准号:94CZS004)的最终研究成果。
书评见《学术界》2002年第5期。
2.《中国地名学史考论》,独著,18.1万字,博士学位论文修改稿,列入中国史学会的“东方历史学术文库”,2002年2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3.《中国历史地理学–综述》,独著,38.0万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
4.《英国国家档案馆庋藏近代中文舆图》,独著。
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9年3月。
这是笔者独立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英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传统中文舆图专题研究》(批准号:04BZS021)的最终研究成果。
定价4200元。
书评见《地理研究》2011年第1期、《历史地理》集刊第二十六辑。
二、学术论文5.《清代以来三峡地区水旱灾害的初步研究》,1.5万字,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6.《APreliminaryStudyoftheFloodsandDroughtsintheThreeGorgesSincetheQingDynasty》,署名“HuaLinfu”,一万多词,载《SocialSciencesinChina》(英文版《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7.《中国历代更改重复地名及其现实意义》,3万字,载《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
8.《英藏清军镇压早期太平天囯地图考释》,1.5万字,载《历史研究》2003年第2期。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转载。
9.《论先秦时期我国地名学的特点》,1.3万字,载《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10.《论两汉时期中国地名学的奠基》,1.7万字,载《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2期。
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6年第11期。
11.《论应劭、圈稱的地名学贡献》,0.7万字,载《中州学刊》1996年第6期。
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7年第2期。
12.《略论<华阳国志>的地名学成就》,0.4万字,载《西南师大学报》1996年第1期。
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6年第5期。
1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名学成就》,2.5万字,载《历史地理》第14辑(1998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
14.《论郦道元<水经注>的地名学贡献》,1万字,载《地理研究》1998年第2期。
15.《论唐代的地名学成就》,2.1万字,载《自然科学史研究》1997年第1期。
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7年第4期。
该文于1999年1月获中国史学会“中国古代史优秀论文奖”。
修订稿已收入《纪念史念海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陕西师大出版社,2012年)。
16.《<元和郡县志>的地名学研究》,1.6万字,载《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9年第8期。
17.《略论敦煌文书的地名学意义》,0.5万字,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2期。
18.《<通鉴·唐纪>胡注地理正误》,0.5万字,载《历史地理研究》第二辑(1990年)。
19.《<通鉴>胡注地理失误举例》,1.3万字,载《史学史研究》1995年第4期。
20.《论胡三省注<通鉴>地名的得与失》,1万字,载《浙江学刊》1997年第5期(1997年9月25日出版)。
21.《简论<元一统志>的地名学价值》,0.5万字,收入《东北亚历史地理研究》。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22.《郭子章及其<郡县释名>述论》,1.3万字,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3期。
23.《略论<通鉴注商>的地名学价值》,0.3万字,载《安徽史学》1999年第4期。
24.《略论吴卓信<汉志补注>的地名学价值》,0.4万字,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1期。
25.《论民国时期中国地名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3万字,载《历史地理》集刊第15辑(1999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
26.《中国古代地名学理论的初步探讨》,1.7万字,《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4期。
27.《唐河中府始置年代辨正》,0.3万字,载《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期。
28.《点校本<元和郡县志>指瑕》,0.2万字,载《书品》1997年第3期(1997年9月出版)。
29.《<读史方舆纪要>地名正误》(浙江省部分),0.5万字,载《书品》1998年第6期。
30.《唐代两浙驿路考》,0.8万字,载《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31.《中国古代地名渊源解释发展原因的分析》,1.2万字,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2期。
32.《唐诗研究中的地名正误》,0.4万字,载《中国诗学》第六辑(由蒋寅研究员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33.《“钱塘”辨证》,0.2万字,《杭州研究》1998年第2期。
34.《(中国)历代五金生产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2.5万字,载邹逸麟教授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第七章第五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9771026),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
35.《三峡地区的历史自然灾害》,敝人撰写2.0万字,载陈可畏研究员主编《长江三峡历史地理之研究》第四章(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全书26.7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36.《论中国地名文化对朝鲜-韩国半岛的影响》,1.5万字,载《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冬季号。
37.《略论中国地名文化对越南的影响》,1.1万字,载《南洋问题研究》2001年第2期。
38.《清代考据学派的地名学贡献》,3.5万字,刊《中华文史论丛》2001年第2辑(总第66辑)。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1期摘录。
39.《中国自治区宜改名自治省》,0.5万字,《中国方域》2001年第3期。
40.《中国县级政区通名宜划一》,0.6万字,《中国方域》2003年第1期。
41.《市辖区名称存在的问题》,0.5万字,《上海地名》2001年第2期。
42.《中国直辖市通名改革研究》,1.2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43.《政区研究应该打破古、今界限》,《江汉论坛》2005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1期转载。
44.《中国历代分省模式探讨》,第一作者(与成崇德教授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45.《中国政区通名改革刍议》,收入《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
46.《<嘉庆重修一统志>陕西统部的编纂过程》,1.2万字,收入《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页250~269。
齐鲁书社,2001年10月。
47.《档案所见<嘉庆重修一统志>贵州统部的编纂过程》,1.1万字,收入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一辑),页421~434。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
48.《道光年间<一统志>各省定稿进奏时间》,《历史地理》第20辑(2004年)。
49.《“中国”名称考》,0.2万字,《北京日报》2000年9月18日。
后收入《史家谈古论今》第130至133页,同心出版社,2001年8月。
50.《重庆直辖市简称“渝”的商榷》,0.2万字,《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51.《简析<历代国都图>的古都学价值》,《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第五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