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范文
资本论读书报告1000字范文五篇
资本论读书报告1000字范文五篇第一篇: 资本论读书报告1000字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资本流通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资本家在市场上将他的货币转化为商品,即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第二阶段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活动,即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产生新的商品(剩余价值在此阶段产生)。
第三阶段是资本家将新生产出来的商品在市场上换回更多的货币。
有一些部门生产出来的并不是物质商品,比如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业出售的东西就是流通本身,它的价值同样等于提供交通运输服务的生产要素价值与运输工人产生的剩余价值之和。
如果运输是服务于商品生产过程的,这些价值则转移到所运输的商品中去继续流通,如果运输是服务于个人消费(比如旅游)的,则该价值就和消费一同消失。
资本的循环中,每一阶段都是以前一阶段为前提的,而每一阶段又是前一阶段的前提。
从总体的角度来看,社会总资本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同时分别处在资本循环的不同阶段的,这样就实现了社会总资本循环的连续性。
“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不仅包含阶级关系,包含着建立在劳动作为雇佣劳动而存在的基础上的一定社会性质。
它是一种运动,是一个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循环过程”。
资本的流通中会产生费用,这种费用分为两种。
一种是社会需要之外产生的费用,例如货物积压造成的储备费用,资本记账的会计费用等;另一种是产品本身性质决定的流通中必须支付的物质资料和劳动力,例如商品被运输到市场上售卖所产生的费用。
前一种是不计入商品价值的,后一种要计入商品的价值。
第二篇资本周转资本的循环是不断重复发生的,把循环看成是周期性的过程,就是资本的周转。
一部分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价值是一点一点的转移到产品中去的。
在完全被消耗之前,它在参与产出产品的同时,它还以自身独立的形式保留了一部分价值。
(如机器)用于购买这部分生产资料的资本被称为不变资本。
另一部分生产资料,例如原材料、煤炭等,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是完全转移到产品中去的,必须不断的更新才能维持生产。
《资本论》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资本论》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资本论》读后感1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劳动价值论就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资料,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就是价值就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就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就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就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就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就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就是价值的源泉;三就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就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任何科学原理都就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
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
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
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资本论读后感范文5篇
资本论读后感范文5篇资本论读后感范文5篇(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
”他之后说,“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
马克思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
为了从事生产劳动,此刻不必须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
”马克思又同时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
资本主义生产不仅仅是商品的生产,他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上面论述证明: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范畴的也是随其研究问题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生产劳动这一概念的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社会化大生产总体劳动中,生产劳动的范围不只是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还包括不必须要自己动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这种区分本身,即同劳动独有的特殊性毫无关系,也同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借以体现的特殊使用价值毫无关系。
”马克思在考察服务劳动时,曾明确指出,服务是“以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服务有必须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必须的交换价值。
”在这天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含义也应当有所发展和变化,务必探讨和重新认识服务性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就这部书的历史好处,恩格斯曾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好处。
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那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一览无遗”。
《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它的基本理论仍然是这天的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于《资本论》1000字读后感启发(5篇)
关于《资本论》1000字读后感启发(5篇)关于《资本论》1000字读后感启发篇1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
它的出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件重要大事,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_,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它宣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末日,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迎来了无产阶级的新的斗争历程,因此具有划时代的重要好处。
《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是人类历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对国际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
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
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自身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
闭理论。
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齐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
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资料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
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大学生资本论读后感范文1000字
大学生资本论读后感范文1000字大学生资本论读后感范文1000字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二是创造价值的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
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
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
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
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
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式。
资本论读后感8篇
《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一):《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透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作为一种结合生产关系解释分配关系的学说,不仅仅对剥削问题作了科学分析,也为科学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实际作用和应得利益奠定了理论基础。
但是,我们就应看到,目前它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是一些人试图借助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否定剩余价值论的学术成就;另一个是一些人将剩余价值理论看成是不需要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从而窒息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路径。
因此,针对上述挑战做出回应,深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好处和现实好处。
对于剩余价值论的本质解释,马克思在分析商品价值构成结构时,以前提出过一个十分著名的公式:C+V+M。
C是指生产资料包括设备、原料等的价值,V是以工资形式出现的劳动力的价值,M是以企业主利润形式出现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C作为投入资本,只是把所购买的设备、原料等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并没有增加新的价值量,只有工人付出的活劳动的价值V,才是创造出新价值M的唯一因素。
马克思由此说明,企业主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而这种创造过程并没有得到任何工资补偿。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剥削现象的描述实际上是实证和抽象两种方法并用的,虽然剩余价值理论未能确立,但并没有影响《资本论》成为工人的圣经,原因在于:第一,剥削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工人切身体会到的。
马克思把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形象地说成,一部分是为了弥补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劳动,十分直观而且简单明了,很容易使工人理解。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5篇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5篇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在中学时代学历史时,就已经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有所了解,明白了有《资本论》这本书,明白书中有剩余价值理论这个概念。
其余的就不了了之了。
直到这天,经过三个多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学习,才让我对资本论进行重新审视。
经过十几天的仔细阅读,让我收获匪浅!只可惜,由于阅历和时间的关系,使我无法对《资本论》进行深刻的了解。
众所周知《资本论》不仅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并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
实际上这是一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的经济学巨著,马克思根据这一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必然要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
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指出,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干活付钱”是错误的认识,实际上“干活付钱”并不是“等价交换”,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自我所得的报酬。
例如,一个工人一天劳动所得为8元钱,而他在一天之内为资本家所创造的利润远远不止8元,可能是16元,也可能是24元,还可能更高。
那么,究竟什么是剩余价值呢马克思的《资本论》里面的一段话“其中的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
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作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的第二段时间,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构成任何价值。
这段时间构成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以从无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诱着资本家。
”马克思又进一步论述,“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一般具有决定性的好处,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好处。
使各种经济的社会形态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
资本论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精选篇)
资本论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精选篇)《资本论》是马克思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了解和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十分重要。
阅读这本书,我有了许多心得和感悟。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私人占有制,通过剥削劳动者产生剩余价值来实现利润的追求。
这种剥削关系使得资源不公平分配,导致社会不平等和阶级斗争的出现。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仅导致贫富差距的拉大,也使得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遭受到破坏。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是私人占有制,而通过剥削和压榨劳动者实现利润追求,这种利润追求的目的是为了资本的再生产,而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真正需求。
资本主义将一切都转化成商品,包括劳动力本身,劳动者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生存。
这种将人的劳动力和劳动产品都变成商品的逻辑,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把人类关系也变成了商品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冷漠和功利。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还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非稳定的制度,并且自身内含着危机的因素。
这种危机主要由于剩余价值的过度生产和无法实现引起,导致经济过热和过冷的波动。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只会越来越严重。
他的这一观点在当今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等问题都是资本主义危机的体现,证明了马克思的危机理论的正确性。
《资本论》还对人的解放问题提出了思考。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唯一出路是消灭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
只有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才能解放劳动者,实现自由和平等,消除剥削和压迫。
这种社会化的生产方式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础。
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社会化生产的强大力量在私人占有制下的被迫剥夺和压迫,而只有通过社会化的生产方式,才能真正实现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使得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满足。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精选三篇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精选三篇《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精选三篇导语:阅读作为人类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自有书籍文字伊始,人类就在阅读中传承着文化,开启心智。
而一些经典名著的阅读,更是人类思想文明的精华,值得后人去研究,发现。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欢迎大家参考~【第一篇】马克思《资本论》是一篇不朽的名著《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
《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
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
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关于《资本论》的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
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
在第二卷中,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至于这个第三卷的内容,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
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4篇)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4篇)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篇1今天我读了《资本论》这本书。
第一卷从商品货币谈起,讲了什么是商品,交换过程及商品货币流通,货币的资本化,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工资及其蓄积过程等内容。
从中可以看到资本是逐利的,而且最开始都是通过很血腥和暴力的方式开始,像英国的圈地运动,“羊吃人”很形象的描述了那样的.场景,还有殖民活动。
第二卷谈到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循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是如何循环的,资本的周转,最后说到了社会总资本的在生产与流通。
资本因为其逐利性,所以会不断的投入再生产、不断获取更多的价值,就像我们一般人都希望花同样的钱做更多的事情一样。
资本可以通过提高周转率来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第三卷谈到了利润及利润率,平均利润,生息资本,地租等内容。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其最高限度就是全部剩余价值,所以说,利润率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小于剥削程度率的。
很佩服犹太人很早就发现了利息这一个神奇的东西,金钱是有时间价值的,排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借一笔钱就占用别人用这笔钱,最后还款的时候是不是应该付个使用费呢?利息可以说就是这个使用费了。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篇2以下就《资本论》本书的基本前提和论点做三点简评:一是关于资本利润的平均化,马克思的前提是资本家之间尔虞我诈的对立,而不是你死我活的阶级对立,这在当时马克思研究条件下的英国、欧美内部还是说得通,但不能放之四海皆准。
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阶级对立并非最深刻的对立,资本主义,乃至阶级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在其生产方式产生之前,人与人之间,人群与人群之间还存在着更深刻的对立关系,譬如:宗教和种族的对立,这并没有因暂短和近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普及而消失,有些矛盾乃至贯穿人类迄今为止的历史和可预见的未来。
此外,资本究竟是资本家意志的表现还是资本家是活的资本,马克思倾向于后者,即物是第一性的,这与唯物主义是一致的。
然而资本,无论是货币、商品还是机器,它在循环周期中的任何形态中都是冷冰冰的,它不断增值的欲望是从哪里来的呢?欲望是人所特有的,是活生生的,是目的论决定的。
资本论读后感或心得(优秀8篇)
资本论读后感或心得(优秀8篇)资本论读后感或心得篇1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同时,《资本论》对资本经济运行体系作了详细、科学的论述,深层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为我们研究认识资本主义运行规律,了解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等起到重要作用。
《资本论》是研究马克思核心思想的重要巨作。
一、《资本论》研究对象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已给出答案:“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据此,《资本论》体系结构可概括为:“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个方面”:一个起点即商品;一个基础即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一条主线即剩余价值及其规律的揭示;三个过程即“一卷讲资本的生产过程,二卷讲资本的流通过程,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十个方面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地租理论,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中,关键点就是商品,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家之路就是商品经济。
而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认为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的运行基础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剩余价值及其规律是指剥削自劳动者劳动价值中的利润(劳动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
资本论心得体会1000字
资本论心得体会1000字资本论心得体会1#字精选4篇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资本论心得体会1#字精选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资本论心得体会1#字1《资本论》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内部结构和它的经济运行规律,以及实现资本主义变革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的产生和不断壮大,从而指明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
为了充分描述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资本论》分三卷共两千多页行论述,其中第一卷为《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为《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描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任务是研究它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
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都表现得最直接、最单纯,劳动与资本、工人与资本家是面对面直接对立着的。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对资本流通过程做单独的考察,揭示了资本流通的本质和它与一般商品流通的根本区别。
通过对资本流通过程的分析,一方面阐明流通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重要性,同时也显示出一种现象,即剩余价值的获得不仅有赖于生产过程,也赖于流通过程,二者至少是同等重要的,这就为模糊剩余价值只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这一事实提供了一个表面根据。
另外,在资本流通过程中出现了两种资本的新的具体形式: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又进一步掩盖了生产过程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从而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被进一步掩盖起来;再加上资本周转的速度的确直接影响着一定资本量的增殖程度,这更加使人们相信流通过程是剩余价值的源泉之一。
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考察表明实现问题是再生产过程得以进行的关键。
流通过程的重要地位更加被确定下来了。
从资本流通过程来观察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深层本质已经被深深地掩藏起来了。
资本论读书心得总结(精选14篇)
资本论读书心得总结(精选14篇)资本论读书心得总结篇1《资本论》是研究马克思核心思想的重要巨作。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同时,《资本论》对资本经济运行体系作了详细、科学的论述,深层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为我们研究认识资本主义运行规律,了解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等起到重要作用。
一、《资本论》研究对象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已给出答案:“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据此,《资本论》体系结构可概括为:“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个方面”:一个起点即商品;一个基础即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一条主线即剩余价值及其规律的揭示;三个过程即“一卷讲资本的生产过程,二卷讲资本的流通过程,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十个方面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地租理论,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中,关键点就是商品,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家之路就是商品经济。
而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认为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的运行基础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剩余价值及其规律是指剥削自劳动者劳动价值中的利润(劳动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
资本论读后感(优秀5篇)
资本论读后感(优秀5篇)《资本论》读后感篇一很多年前,我们在高中时代听老师讲过剩余价值学说,但从没读过《资本论》的原著。
我想即便那时读,也不会理解的,由于我们没见过或者说没有亲身体验过资本主义社会。
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始终都是西方资本主义不欢迎的人物。
在中国,近三十年也倍受冷落,《资本论》很少有人去读了。
我以前始终以为《资本论》是纯经济学著作,光那么厚,就让人望而却步。
不久前,从新闻得知,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在很多人特殊是西方国家的人们当中,掀起了一股重读《资本论》的小热潮。
我很奇怪,为什么那么多长期接收西方训练的人们会重新端详这部革命著作?我顺手拿起那本静躺在我书柜上许久的《资本论》,任凭打开一页翻看,第一眼,就深深吸引了我。
《资本论》并不是浅显难懂的经济理论,是平常易懂的,更是无比贴近现实社会的,书中引用的大事,无不在真实生活中得到应验。
于是,我立马沏茶,在新居的书房里匆忙读了起来。
《资本论》在我心中掀起巨大波澜,他真的是一部底层工农群众的《圣经》。
他带给我的第一感受是:毛泽东是对的!我明白了他为什么坚决不让走资本主义道路,把资本主义毁灭在萌芽状态。
《资本论》不仅总结了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性质和一般规律,而且揭露了很多血淋淋的事实。
读着那一件件详细的大事,我在想,这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吗?这分明就是近30年的中国。
马克思写《资本论》的目的,就是盼望以后的国家避开那样血腥的事情发生。
我现在把我感受最深的几段话抄在这里,盼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引起社会的对抗。
这种对抗已经进展到什么程度,更高或更低,就它本身来说,并不是我们这里的问题。
这里的问题是这各种规律本身,是这各种以铁的`必定性发生作用并且贯彻下去的趋势。
工业比较进展的国家,不过为那些更不进展的国家,显示出它们自己将来的形象。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揭露近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一个社会即便已经发觉它的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一个法令来废除自然的进展阶段,但是它能够把生育的苦痛缩短并且减轻。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作文10篇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作文10篇《资本论》读后感范文一《资本论》:一本关于失业的书我对马克思如何来呈现事实不感兴趣,对那些据说是他从事实中推演出来的相关规律也不感兴趣。
此次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足以证明马克思对于资本描述的正确性。
《资本论》第一卷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资本主义的完整图画。
对我来说,《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的、形式好处上的问题关乎再现/表征的问题,即如何从个别元素、历史过程和各种角度来构造一种总体性;尤其是如何公正地对待这种总体性;作为一种关系系统,它不仅仅是非经验性的,而且是完全处于运动之中的,不断扩张,处于总体化运动之中。
这对于资本主义的存在来说是本质性的,也是其独特经济本性最为核心的部分。
然而,永恒的崩溃过程对于资本主义结构来说也是本质性的:于是,在这儿我们就有了这样一种机器,它不可避免地会崩溃,因此为了维持自己的实存,它务必不断地用扩张自身、扩张自己控制领域的方式来修复自身。
曾有人认为货币能够解决《资本论》第一卷(论商品)的等价问题,这当然是一种错误的解答,因为货币并不是一种解决方式而是一种中介:货币是二元性的,它被用于表达一种关系,可实际上却隐藏了这种关系本身。
这种货币的神秘本性解释了为何如此多的乌托邦围绕以下原则组织架构自身:摆脱货币就将摆脱所有问题。
如果货币是一种真正的解决,那么诸如商品及劳动的“合理价格”这样的东西就是可能的,因而社会民主自身是可能的:能够用这样的方式来修补资本主义,从而将它改造成一个公正的社会。
另一方面,蒲鲁东的伟大口号:“财产即偷窃”一一也让人无法满意,因为它假定以无政府主义精神摆脱货币将废除更深层的问题,但是货币仅仅只是这一问题的症候而已。
货币、财产、资本主义自身依靠一种深层的结构性矛盾,或者至少它们依靠一种结构性的悖论(劳动价值论告诉了我们这一悖论的答案),因此无法用法令或修补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然会转入生产过程一一资本与新的资本只能在那里得到生产。
大学生资本论读后感范文1000字——【范文】.doc
大学生资本论读后感范文1000字大学生资本论读后感范文1000字很多大学生都把时间都浪费在了打游戏上面,如果利用这些时间来看一些像《资本论》这样有深度的书籍,会很有意义,也很值得。
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资本论读后感范文10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生资本论读后感范文1000字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二是创造价值的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
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
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
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
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
《资本论》1000字初中生读后感大全
《资本论》1000字初中生读后感大全《资本论》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资本论》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资本论》读后感1年初一次偶然机会提前读到《资本论》,作者是藏在茑屋书店背后的大BOSS 增田宗昭。
这本小书是我今年到目前为止看过最喜欢的一本书,字数不多,却耐人寻味。
虽然像增田宗昭这类BOSS亲自写的东西,很难符合编辑的要求,在我看来实物书也的确是靠排版硬撑起来的。
不过,书的价值不在于字数,而在于纸张所承载的内涵、思想、精神。
增田先生恰好也提到一个词:提案力——对顾客而言,有价值的不是作为物体的书,而是包含在书中的提案。
乔布斯要卖给人们的也不是iPhone这一硬件,而是通过iPhone来进行生活方式提案。
从本质上说,商品本身具有地域性和选择性,所以才会有市场营销。
要确定目标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通过这种方法制订销售计划。
然而一旦越出单纯的物的概念,包含某种哲学,换句话说,包含了生活方式提案,那么商品就会获得超越国境、人种、年龄、性别的翅膀。
增田先生认为,书店的问题就在于它在卖书。
在日本,每年都有374家书店面临倒闭。
而茑屋书店不仅活下来,还拥有1400多家店铺,是日本最大的连锁书店。
取得这样的成绩,增田先生的提案并不神秘。
最早的“茑屋书店枚方店”成立于1983年,它开创了录像带、唱片、书籍三位一体的全新模式。
在此之前,这种书店运营模式还被视为异端。
因为这些商品的流通渠道各不相同,供货的批发商也不同。
但流通的麻烦并未将增田先生阻挠,他依然将顾客价值放在第一位,爱读钱德勒小说的人,可能也想听听主人公爱听的冷爵士。
而有了茑屋之后,这些都可以在同一家店找到。
书是提案的载体,所有生活相关的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提案。
这里的“提案”可以等同于“策划”,也可以等同于“设计”,就是既要紧跟时代,又要看清本质。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作文10篇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作文10篇《资本论》读后感范文一《资本论》:一本关于失业的书我对马克思如何来呈现事实不感兴趣,对那些据说是他从事实中推演出来的相关规律也不感兴趣。
此次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足以证明马克思对于资本描述的正确性。
《资本论》第一卷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资本主义的完整图画。
对我来说,《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的、形式好处上的问题关乎再现/表征的问题,即如何从个别元素、历史过程和各种角度来构造一种总体性;尤其是如何公正地对待这种总体性;作为一种关系系统,它不仅仅是非经验性的,而且是完全处于运动之中的,不断扩张,处于总体化运动之中。
这对于资本主义的存在来说是本质性的,也是其独特经济本性最为核心的部分。
然而,永恒的崩溃过程对于资本主义结构来说也是本质性的:于是,在这儿我们就有了这样一种机器,它不可避免地会崩溃,因此为了维持自己的实存,它务必不断地用扩张自身、扩张自己控制领域的方式来修复自身。
曾有人认为货币能够解决《资本论》第一卷(论商品)的等价问题,这当然是一种错误的解答,因为货币并不是一种解决方式而是一种中介:货币是二元性的,它被用于表达一种关系,可实际上却隐藏了这种关系本身。
这种货币的神秘本性解释了为何如此多的乌托邦围绕以下原则组织架构自身:摆脱货币就将摆脱所有问题。
如果货币是一种真正的解决,那么诸如商品及劳动的“合理价格”这样的东西就是可能的,因而社会民主自身是可能的:能够用这样的方式来修补资本主义,从而将它改造成一个公正的社会。
另一方面,蒲鲁东的伟大口号:“财产即偷窃”——也让人无法满意,因为它假定以无政府主义精神摆脱货币将废除更深层的问题,但是货币仅仅只是这一问题的症候而已。
货币、财产、资本主义自身依靠一种深层的结构性矛盾,或者至少它们依靠一种结构性的悖论(劳动价值论告诉了我们这一悖论的答案),因此无法用法令或修补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然会转入生产过程——资本与新的资本只能在那里得到生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范文从资本的总公式看,剩余价值不可能发生在货币本身上,因为货币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仅仅实现商品的价格。
它如果还是采取货币形式,价值量也就不能增大。
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发生在商品的出卖上,因为这个行为仅仅价值的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
所以,剩余价值只可能发生在第一个行为G—w中所购买的商品上。
不是发生在所购商品的价值上,而是发生在所购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因为互相交换的是等价物,不可能因交换而发生价值变化,只能从所购商品的使用上发生。
“要从商品的使用上取得价值,我们的货币所有者就必须幸运地在流通领域内即在市场上发现这样一种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所以,它的实际使用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是价值的创造。
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了这种特殊商品,这就是劳动水平或劳动力。
”“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水平,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有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使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这句话指出了三点:(1)劳动力是在“活的人体中存有的”,它既不能离开人体,又不等于人体。
(2)劳动力是“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使用的”。
它只能在使用时,即在劳动时才表现出来。
(3)劳动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不能把劳动力等同于体力。
一个白痴和疯子即使有体力,也不能算劳动力。
【篇二】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范文词偶然的机会,在一个网站里发现了《资本论》的电子书,于是便把它保存到了自己的电脑中。
我喜欢这种阅读方式,多读点书总没有什么坏处。
两周之后,我把它大致读完了,感觉这本书不适合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研读。
其间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能够让人不寒而栗。
即使如此,我还是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起码知道了,原来钱能够是那么复杂的东西!以后的几天,我一直试图把我从它那里得到的知识整理出来,好让自己的头脑中有个比较直观、清晰的印象,便于记忆和思考。
我不打算专业研究资本和经济,所以只要有个印象就充足了。
从《资本论》里,我似乎能够看出一个古怪的植物状社会体系来。
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
占整个体系绝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通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持续长大。
无需解释,根代表的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通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
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叶子要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随之长粗,变长。
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
问题在于,植物是一体的而人不是,由人构成的社会不可能像植物那样安静地生长。
社会要发展,方向是平等,但照这种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别只能越拉越大。
怎么办?不知道。
由科技发展带动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关系发展的基础推动力,生产力的提升意味着产品的增多,不能作为再生产原料的产品就必须被消耗掉。
但劳动人民无力消耗太多的奢侈品,而资产阶级为了尽量提升社会的再生产率也不倡导铺张浪费,植物形的社会其实就是节约的社会。
不过,科技的发展不会所以止步,生产效率的升级也是必然,若不考虑自然资源的枯竭及大规模毁灭性的战争或灾难,这个社会体系早晚要被自己生产的产品撑死!树木不可能无限制地长高,并非因为时间不够;相似结构的社会体系也不能永久存有,不是因为敌人太强!【篇三】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范文二十多年前,萧灼基教授送我一部佳作《恩格斯传》。
那时他对我说,撰写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传记,是他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时定下的心愿,那时仅仅完成了一半,还要继续写另一半,就是马克思的生平传记。
今天,他终于如愿以偿,《马克思传》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了,对他五十多年来坚持不懈、“目标始终如一”(马克思语)的执著精神深感敬佩。
看到这部书,触景生情。
我想起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在北师大图书馆工作了二十年,也读了很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摘录了大量资料,积累了很多相关马克思的生活和工作图片,当时我也有过编写马克思传的念头。
后来,读了国际工人运动的活动家威廉·李卜克内西的书,我记住了他的一句话:“写马克思这样的人必须承担重大的责任。
”我想,这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自知水平不够,难于承担这个责任,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这也正是我要向萧教授好好学习的方面。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190周年,萧教授写的《马克思传》在这个时候出版,是对这位“千年伟人”马克思的纪念。
通过这部传记,能够对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导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书中能够看到马克思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对工作的忘我投入;对友谊的珍爱、对家人亲情的眷恋,这些无不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纪念马克思,就要学习马克思。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认真学习他的著作,学习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从他的生平业绩和伟大品格中吸收智慧和力量。
今年又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三十年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中国人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善,这是中国历惠民最多的一次改革,被称为中国历“载入史册”的最成功的改革。
这次改革的成功,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旺盛的活力,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
三十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持续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
在全国人民热烈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时候,萧灼基教授写的《马克思传》出版,对我们学习和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个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正在向实体经济渗透,经济危机的征兆频繁出现,并向世界蔓延,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这个事实,宣告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已经破产。
与此相反,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发达国家又骤然热销,据《环球时报》2021年11月12日的报道,2021年《资本论》在德国柏林的销售量是前一年的3倍、1990年的100倍。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也以前有人瞧不起这部经典著作的意义,认为《资本论》所作的分析已经过时、甚至认为改革必须摆脱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视为阻挠彻底改革的“绳索”。
而现在,西方人都重新研究《资本论》,难道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人,能够不要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了吗?萧灼基教授写的《马克思传》与众不同,它的特色鲜明:第一,它是一部革命传记。
以马克思的革命生涯为主线,该书共有13章,按革命实践的先后顺序排列,根据实践的发展,阐述革命理论。
第二,在革命理论中突出经济理论。
该书的第八章、第九章用10万字的篇幅介绍《资本论》的三部手稿和《资本论》第1—4卷的基本内容。
第三,用通俗的形式介绍深奥的理论。
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初学的读者往往感到不易理解,而萧教授采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独特的叙述方式,使复杂的理论问题深入浅出。
【篇四】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范文要理解《资本论》被称为“资本主义的血史”,我认为带着下面这个问题去阅读,或许能够初见端倪:还在第四章中,在阐明货币之所以成为资本,仅仅因为货币的一部分被转化为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且被自由工人所出卖的劳动力时,就发生过这样一个问题:这种劳动力究竟是从哪儿取得的呢?个别人手中大量的货币量究竟是如何地,通过什么方法积累起来的呢?“圈地运动”是我仅能想到的原因,这是高中教育留给我的。
阅读到在第一卷二十四章才发现自己的思考和学识有多狭隘。
马克思说道:“但是,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而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
所以,这个整个运动好像是在一个恶性循环中兜圈子,要脱出这个循环,就只有假定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积累(亚当.斯密称为“预先积累”),这种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出发点。
”从这里来理解,所谓“原始”积累是在资本及与其适合的生产方式产生之前的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
当“原始”积累达到一定力量和水平的时候,它就辩证地转化资本,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源源持续的动力。
以前,在高中的课堂上,老师向我们解读“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本以为这仅是马克思个人仇资的心理表示,毕竟在当时,我只认为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对立面的人。
读罢《资本论》,才发现这正是恰如其当的评述,甚至如果还有更贬损的话语,我不介意用它来描述资本积累的原始过程。
历史是被建构出来的,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历史,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的印记,但其前提是存有有那么一段历史,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虚构的历史,迟早会被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
“事实上,原始积累的方法绝不是田园诗式的东西。
”如果说,资本积累不外是持续地实行着对雇佣工人的剥夺,对他们的无偿劳动的占有,而这种剥夺又是隐敝的,被掩盖在物的关系下面,是按照商品流通规律发生的,那么原始积累就是对生产者生产资料的剥夺,其目的是在于把他们变为雇佣工人,这种剥夺并不为物的关系所掩盖,它在商品流通规律之外实行,是超经济的因素。
下面我将具体阐述原始积累是如何使绝大部分人变成无产者而少数人成为资本家的。
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是从十五世纪最后三十多年开始演出的。
同王室和议会顽强对抗的大封建主,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夺去他们的公有地,强行拆除农民的住房和公认的小屋,把耕地变成了牧羊场,大量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被投向劳动市场。
同时,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和伴随而来的对教会地产的大规模侵吞,对修道院等的压迫,把住在里面的人无情地抛进无产者行列。
把人从地产上清扫出去,对“神圣的所有权”实行最无耻的凌辱,对人身施加最残暴的暴力,在那个时代,所有这些被视为理所当然,这就是原始积累的各种“田园诗式”的方法。
无怪乎托马斯.莫尔在自己的《乌托邦》一书中就宣称:“羊在吃人”。
所有这些为资本主义农业夺得了地盘,使土地与资本结合,为城市工业造成了大量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阶级。
我一直用“不受法律保护”来形容那些无地无产者,因为他们确实几乎没有受到过任何法律的保护,即使有法律,那也是用来压迫剥削他们的血腥法律,能够说,他们是时代的牺牲者,同时也是奉献者,因为他们的非自愿地牺牲造就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几乎一夜间,大量无地无产者被投向劳动市场,但是这个不受法律的无产阶级不可能像她诞生那样快地被新兴的工厂手工业所吸收。
再者,这些突然被抛出惯常生活轨道的人,也不可能一下子就适合新状态。
他们大批地变成了乞丐、流浪者,其中一部分人是因为习性,但绝大部分是为环境所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