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合集下载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结题报告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结题报告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结题报告本文旨在研究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探讨其对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受到质疑和挑战,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世界观、人生观都发生了变化。

特别是年轻一代更追求个性的发展,校园文化必然带有时代和社会的烙印,并且对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和人才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学校的文化气氛、文化环境、多种文化活动以及大多数人共同的行为方式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等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对学校内的成员,尤其是学生身心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能凝聚人心,增强学校的凝聚力,能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其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

本研究的依据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

教育学认为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必然受到民族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影响,因此教育要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引导人的各种天赋能力的发展。

现代教育学认为人的整体素质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环境影响和制约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水平。

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校内人文环境与自然物质环境,挖掘蕴涵在其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德育影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促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在本研究中,“校园文化”指校园内的精神财富,即校园的知识、思想、艺术、道德、制度及校园的风尚和行为惯。

而“特色”则指独一无二的、为学校所独有的,是个性化的东西。

我们的研究课题提出在农村地区的学校,文化氛围比较淡薄,学生容易接受社会上一些所谓的“新潮”事物,因此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特点带有明显的差异性。

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势在必行,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生活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建设一个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和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手段。

昆山中心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昆山中心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昆山中心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撰稿人:昆山中心学校代松刚课题组长:王年明、代松刚题课成员:程广林、王严生、王经纬、黄玉梅、朱晶晶、李兴升、周飞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质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

心理氛围以及雪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触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虽然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相对较好,但是由于学生的认识问题以及学校不怎么重视,使得这些校园文化被许多其它的东西所取代,忽视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作用,使校园文化的建设怠慢了。

二校园文化的来源,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有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棋牌俱乐部、书社、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

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社区,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

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

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培育“四有”新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校园文化活动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是受社会生活影响也受自我心灵主宰的,是无处不在的,是充满现代意识的,也是反映中学生复杂心态的;是心灵的自然流露,也是充满创造力的;是受着时代文化潮流影响的,也是苦乐兼备的。

人生与社会、理想与追求、情与爱,都会在校园文化中表现出来。

扰人心怀,催人思索,引人前行或诱人堕落。

小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总结小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的工作,涵盖课题研究的背景、目标、方法、实施过程、研究成果及反思。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期望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化和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一、课题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园文化建设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个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仍面临诸多问题,如内涵不足、形式单一等,亟待研究和解决。

二、研究目标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索小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小学生文化素养,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调查法、实证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综合研究方法。

四、研究实施过程1. 文献研究收集并分析国内外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提炼小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关键要素。

2. 现状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小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进行深入了解,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校园文化建设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启示。

4. 实证研究在实际校园环境中,开展小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观察和评估实践效果。

5. 行动研究针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持续性的行动研究,优化实践方案。

五、研究成果1. 理论成果系统梳理了小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明确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

2. 实践成果成功实践了一系列小学生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有效提升了校园文化品质。

3. 研究反思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了全面反思,总结了研究成果的局限性和启示。

六、结语小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化和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提高小学生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提高小学生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提高小学生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新课标对各学段的小学生综合素质都作出了明确的要求,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有助于其自身发展,更对小学生的未来成长成人有很大的帮助。

在人与人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趋势,只有全面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加快校园文化建设步伐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当代教育教学管理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首先,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课标教学的需要,现在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可以帮助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素材,提高小学生综合素养。

其次,当代小学生需要从各个方面提升能力,进而提高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现如今已经成为学校管理者的主要工作方向。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要促使校园文化的育人效能最大化,除此之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促使每一个參与者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不断调控自己的行为,这种规范作用,有助于学生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要求自己,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本课题研究陶冶情感、净化心灵,打造和谐文明校园文化。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和参与成员信息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全体小学生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课题主要是分析不同年级小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知情况以及各方面素质基础;研究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断深入了解校园文化,包括校园建筑风格、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也包括学校非物化形态的内容;分析当前小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的原因以及如何增强教育教学管理;一个校园文化建设好的学校,一堵墙、一棵树、一束花都是活生生的教育题材,都是校园文化内涵的真实反映。

研究增强小学生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

以人为本,用健康的校园文化培育人、愉悦人、塑造人和发展人,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提升健康的文化品位,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5

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5

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5全方位实施校园文化建设战略、创新明德小学德育新思路临城县黑城明德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研究临城县黑城明德小学杨立涛一、问题的提出(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及品质的养成是遗传、教育、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不仅受他所处的环境的影响,也在不断地改变环境,这个环境又进一步影响他人和自己。

在学校环境基础上长期学校教育积累形成一所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和办学特色。

长期处在某一校园文化中的师生,在这独特的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下,会形成特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

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能够陶冶师生的情操,激发人们开拓进取、积极上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2、校园文化德育资源的运用与建设符合社会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类文明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精神文明呈现出许多与现代物质文明相适应的时代特征。

在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的过程中,中外文化不断地交流、碰撞,我国传统文化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信仰、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乃至世界观、人生观都发生了变化,逐渐趋向现代化。

年轻一代更崇尚主体精神的塑造,并追求个性的发展。

校园文化必然带有时代和社会的烙印,并极大影响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与人才的培养。

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和办学特色建设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切合学校实际情况。

⑴学校校址位置优越。

西邻巍峨的太行山脉,东临苗大线,北面与省会石家庄相距仅80公里,南邻碧波荡漾的天台山、岐山湖,国家级风景区、古代建筑遗址多与学校相聚而居。

这块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的土地,自然山水和文化景观相映成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为学校闻名遐迩。

⑵学校校园环境优美。

学校春风习习,鲜花涌动,绿草如茵,垂柳依依,清新高雅,风格独特。

教学楼、宿舍楼、活动区、健身区的设计相对独立,各有特色,相互辉映。

⑶学校有着优良的办学传统。

学校的前身有着38年的办学历史,这块土地上培养出了一批批栋梁之才。

校园文化活动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校园文化活动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校园文化活动实践研究结题报告校园文化活动实践研究结题报告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实施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对多个学校进行的实地调查和参与观察,我们发现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力、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本研究提供了一些建议,以帮助学校更好地组织和实施校园文化活动,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引言: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综合素质。

然而,过去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研究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对实践的深入了解。

因此,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参与观察,旨在探究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建议,以帮助学校更好地组织和实施校园文化活动。

方法:本研究选择了多个学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参与观察的方式收集数据。

我们观察了学校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包括演讲比赛、艺术展览、文化节等,并与参与活动的学生进行深入访谈。

通过分析和总结收集到的数据,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结果: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首先,参与文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自己的设计和表演,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其次,文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领导能力。

在活动的组织和策划过程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合作,并承担一定的责任。

这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才能。

最后,文化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大家的认可和鼓励下,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建议:为了更好地组织和实施校园文化活动,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学校应该注重多样性和包容性,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

其次,学校应该与社区和企业合作,共同举办文化活动,提高活动的影响力和可持续性。

最后,学校应该重视活动的评估和反思,及时调整和改进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结论: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发展非常重要。

它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结题报告

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结题报告

“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要求前所未有。

教育越来越承担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教育兴则国兴,学校则是实施教育的基本场所,其发展状况决定着教育的今天和明天。

面对新形势下的学校教育,我们深知,有思路才有出路,因此必须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努力探寻新形势下学校教育管理提升的突破口。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致力于新形势下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通过构建校园文化,实现文化化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来自社会的种种影响越来越明显地作用于广大教师和学生,而这些影响往往是良莠并存。

广大中小学生正是长身体、求知欲旺盛的关键时刻,学校教育活动应适应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优化校园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持久而深远的,实施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决不能忽视。

二、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作为教育领域研究的文化,“是把文化作为社会政治、经济的独特反映,它本身是社会组成的一部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体,我们所说的文化主要指的是与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有关的方面,文化的作用主要是直接影响人的精神风貌和精神创造的能力,影响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

本课题研究的校园文化主要包括下列四种形态:物质文化:如学校布局、校园环境、教学大楼、宿舍、食堂、校园绿化等物化了的校园风貌,即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

但物质文化不等于物质,一所学校的物质条件可能是优越的,也可能是与人隔膜甚至对立的。

物质文化是一所学校中人对待物质的态度和方式。

制度文化:学校经营过程中,规范教师行为、学生行为、管理行为的各种制度,以及学校课程设置,尤其是校本课程设置等教育产品。

但制度不等于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在根本上来说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制度的价值判断和对待制度的方式。

双溪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双溪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双溪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研究结题报告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双溪中学课题组杨贤德内容提要:该课题主要是探究农村初级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供理论素材,使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更为科学规范具体,把校园文化建设落实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为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打好坚实的基础。

该课题组早在2007年下期就拟订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详细研究方案,制定研究人员责任状。

洪江市教育局根据我校课题的研究情况,在2009年制定了《洪江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评估方案》(见洪教通[2009]2号文件),从校园物质文化、校园活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四个方面进行量化细化,下设4个一级指标、27个二级指标、42个三级指标。

2006年双溪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怀化市校园文化建设的培训示范现场,推动了整个怀化市的校园文化建设,推动了两项教育督导评估。

2010年4月12日,怀化市市委常委、市宣传部部长熊秋菊到学校专题调研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研究一、课题背景与问题提出1、时代的召唤双溪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时代特色,是一所与时俱进的农村示范学校。

学校地处洪江市209国道线旁,是洪江的西大门。

怀化的农村教育看洪江,洪江的教育看双溪。

双溪的校园文化有广泛的代表性,学校不仅仅只有优雅的人文环境,更有严谨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较好的社会声誉,文化底蕴丰厚,内涵深深刻。

学校是一所省级绿色环保学校,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扎实的管理措施,科学的管理方法,形成了学校特色品牌。

选题当时,学校于2006年4月曾提供了怀化市校园文化建设会议观摩现场,得到怀化市教育专家的一致好评,因而2006年5月便着手申报课题,想把校园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更新的高度,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行动研究,调查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2006年10月教育学会同意立项(8-39)。

2、课题研究作用该课题的提出主要是把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细化,共涉及到四十多个具体的问题。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结题报告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结题报告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结题报告“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争论”结题报告石瑶明一、课题的提出:1.现代社会进展的特点是信息化、现代化、文明化,随着社会的进展,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全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标准、世界观、人生观都发生了变化,年轻一代更追求共性的进展,校园文化必定带有时代和社会的烙印,并及大影响了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和人才的培育.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格外重要的意义.2.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局部,它通过学校的文化气氛、文化环境、多种文化活动以及大多数人共同的行为方式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等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对学校内的成员,尤其是学生身心进展起着不行估量的影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能分散人心,增加学校的分散力;能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其科学文化素养的进展;等等.因此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3.我校地处农村,文化气氛比较淡薄,学生简洁承受社会上一些所谓的“潮”事物,因而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特点带有明显的差异性,所以,我校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培育学生安康人格,营造校园文化气氛势在必行.二、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1.“校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指学校物质财宝和精神财宝的总和,即校园的学问、思想、艺术、道德、制度及校园的风气和行为习惯、环境建设等;狭义的校园文化仅指校园内的精神财宝,即校园的学问、思想、艺术、道德、制度及校园的风气和行为习惯.本课题中的“校园文化”是狭义的.2.“特色”则是指独一无二的,为学校所独有的,是共性化的东西.三、课题争论的理论依据:1.教育学理论依据: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教育的“文化适应性”原则,他认为人的自然本性的进展必定受到民族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影响,因而教育要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要擅长选用生活中的真、善、美,引导人的各种天赋力量的进展.现代教育学认为人的整体素养是由生理素养、心理素养和社会文化素养组成的有机整体, 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合金”,其中环境影响和制约个人综合素养的进展与水平.因而,我们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营造一个美丽和谐的校内人文环境与自然物质环境,挖掘蕴涵在其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德育影响,培育良好的思想品德,促使学生素养得到全面进展.2.心理学理论依据:心理学争论说明,社会生活环境制约着学生心理进展的速率和所能到达的现实水平,对学生心理素养进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班图拉认为人的行为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互作用,相互打算的过程,环境影响打算了那些潜在行为倾向可成为实际的行为.良好的心理素养为培育高尚的思想品德供给了更为有效的途径.因此,建设一个美丽、干净的校园素养,营造深厚向上的思想文化气氛,是进展学生心理素养,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手段.3.美学理论依据:作为整体存在的环境能代表主体意识,以及影响身处其中的人的意识.校园文化环境也是如此.制造一个美丽的校园环境,让学生承受美的熏陶,培育感受美、赏识美、鉴别美的力量,并以此自觉的维护美、制造美.从而在美的环境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树立崇高的道德美.四、课题争论的内容:1.如何更合理开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2.特色校园文化的功能、作用的争论;3.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素养进展关系的争论;4..班级文化建设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的争论;5.教师、学生在特色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的发挥的争论;6.课外实践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的争论.五、争论的目标:1.通过本课题的争论初步建立起符合教育规律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即通过开展“阅读文学作品,尝试文学创作”的活动,提高人文素养,形成人文性较强的校园文化.2.通过营造一个美丽、和谐的校内自然物质环境和人文文化气氛,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3、通过争论,初步探究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根本规律,并产生肯定数量的理论成果,包括论文、调查报告、争论报告等.六、课题的争论方法:本课题争论定位于行动争论,即把行动与争论结合起来,引导并组织教师从校园文化建设中觉察问题,开展协作式争论,解决问题查找规律从而由浅入深地开展争论, 同时还将综合运用以下一些争论方法:1.阅历总结法.在争论中准时进展反思总结阅历,撰写有关的论文,把争论过程作为反思过程,以不断深化争论.2.比较争论法.在争论过程中,把本校的争论与其他同层次的学校进展比较, 于比较中找出异同点,探究课题争论的深化的切入点.3.调查争论法.承受问卷调查、访谈、师生座谈会了解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有打算地收集争论对象的材料,确定正确的方向.七、争论的措施:1.加强学习,提升理念.将准时收集有关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和阅历文章,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把握课题争论的动向.引导他们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生疏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主动、自觉地投身到课题争论之中.2.组织活动,加强实践.我们将围绕课题,组织有关的争论活动,如开展“阅读文学作品,尝试文学创作”“我手写我心”每日一记等活动.八、课题争论的原则:1.普遍性与特别性相统一的几原则学校是社会的育人之地,必定要表达社会要求的必需共同遵循的教育治理规律, 因此,各级各类学校的文化建设都具共性.由于学校类型不同,进展历史和所处地域环境不同,校园文化的内部规划和建设内容又有各自的特性.这种共性和共性的统一, 具体表达在既要把握时代特征,又要突出本校特色.2.继承性与创性相统一原则学校随着历史的进展和社会进步,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文化、精神文化都有一个继承和创的问题,都在互动互变.3.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统一的原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教职员工是校园文化的主导者,领导是校园文化的提倡者.要把师生员工看作是学校生活的仆人,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 只有把主体性与主导性起来,才能调动他们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乐观性,在参与建设中受到良好熏陶和教育.4.封闭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原则校园文化的独特性就在于它的建设必需立足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治理活动, 对外界的一切不安康的文化有意识排斥,对社会文化的精华有意识吸取.学校假照实行封闭治理,开放办学,实质上是一种静态掌握,动态治理理论的应用.九、课题争论的步骤:1.预备试点阶段:20年3 月~20年6 月,形成课题方案,组建课题争论小组.广泛征求意见,分析调查现有校园文化建设状况.2.课题实施阶段:20年 7 月~2023 年 7 月,依据课题方案要求,全面实施课题争论,积存争论资料.3.总结阶段:2023 年 8 月~12 月,整理课题争论成果,写出结题报告.十、争论的主要过程及实施策略:〔一〕构建优雅干净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陶冶情操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局部,安康美丽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灵感,启迪学生的才智,也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为此,我们结合校建设,对校园进展了科学的整体规划,力求到达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的统一.让每一堵墙会说话,每一处景观能育人是临湖一中校园环境的特色.学校的“求真园”“翠竹林”“磊石苑”“益智廊”等景点表达了人与自然的亲和;以“求”字为系列的楼名及雕塑,以“勤、恒、搏”命名的文化石无不表达了学校的精神追求. 班级走廊和楼群连廊均围绕主题布置.“临湖风情”教育学生知我家乡、爱我家乡;“吴中名胜”引导学生了解吴中,宠爱自然;“苏州名人”鼓励学生发愤读书, 立志成才.还有文学廊、科技廊、艺术廊等都彰显了学校留意学生素养的全面进展价值追求.系列化主题廊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滋润着师生的心智和言行.校园环境的舒适、干净,也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心智得到转变,激起爱校的情怀和追求美的愿望,从而削减学生心灵的急躁,荡涤心灵的污浊.为了保持校园的干净秀丽,我们制订了清洁校园、净化校园的规章制度,如《环境卫生治理制度》《常规治理评比制度》《少先队卫生岗检查制度》,建立了由学生执勤队进展检查、评比的鼓励机制.同时, 学校对垃圾筒的摆放进展了细心设计,我们一反常态,在偌大的校园,只摆放了两只垃圾筒,这一别出心裁的设计转变了学生顺手扔垃圾的习惯,并在苏州市现代化学校验收中得到了专家组的高度赞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干净美丽的校园环境,成了教育学生讲文明、讲卫生的最好的教科书,随时保持校园干净的理念深深地植入了学生的脑海,讲卫生成了学生的自觉行为.他们以讲卫生为荣,地面哪怕有一点纸屑杂物,都会马上自觉地捡起.闲逛校园,处处墙清地洁,窗明几净;抬眼四望,绿草鲜花摇曳,名言警句醒目. 干净、美观、和谐的环境悄悄地塑造着学生甚至教师的心灵,陶冶着人的情操.〔二〕营造和谐奋进的校园精神文化气氛,分散人心.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指学校员工群体的思想意识、舆论风气、心理素养、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精神风貌,是一个学校本质、共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面.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致力于从以下几方面来营造校园精神文化,增加育人效应.1.细心打造学校精神,鼓励人心.学校精神于一所学校进展历程中的先进文化积淀和先进文化进展方向的结合.在实践上,它是人员素养和先进制度的高度统一. 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它与学校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亲热相关,是学校整风光貌、水平、特色以及分散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表达,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引导学校走向、塑造师生品德的立校之本.它是表达校园文化特征,引导校园文化进展的内在的主要因素,以学校群体价值观和群体行为标准的方式熏染着学生.我们结合临湖一中〔原渡村中学〕的历史传统、地理位置,不断探究,逐步确立了“学会做人为先,把握学法为本”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创有特色现代化学校,育有才智创型人才”的办学目标,提出了“与时俱进,超越自我”的校训.在20年,通过广泛征集,提炼出了“崇实、和谐、创、奋进”的校风,“敬业、爱生、严教、善导”的教风,“尊师、守纪、勤学、善思”的学风,并将它们永久性地张贴在学校最醒目的位置,时刻警醒和鼓励全校师生.以上理念的形成,对提高教师的分散力、鼓舞师生的斗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与时俱进,超越自我”的校训成为临湖一中师生战胜困难的信念和动力,正是凭借这种精神,临湖一中在近几年剧烈的中考竞争中,一步一步迈进了全区十强的行列.学校还以多种形式将校园精神根植于学生的心灵,在校搬迁之时,创作了《起航》的校歌,每周升旗仪式时,全校师生高声唱歌,激扬、豪迈的歌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鼓励他们展翅飞行.2.潜心创设和谐气氛,分散人心.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愿,学校是个大家庭,又是个小社会,每一人步和谐的音符都会使我们的教育乐章晦涩;学校是台重型机器,每一个零件都应当协同工作,才会使这台机器正常工作.所以,我们的学校敬重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共性进展,使他们怡然自信、共同前行.和谐,是学校教育所追求的境地.我校从四种关系入手,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校园人际环境, 即领导与教师民主、协作关系,教师与教师团结互助关系,教师与学生公平、沟通关系,学生与学生竞争、合作关系.学校还要求教职工处理好与家长、社会有关方面的关系,为学生的安康成长制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形成教育合力,把校园建设成师生生活的家园、工作学习的乐园、成长的摇篮.和谐的心理环境的创立,使学生精神面貌和各项素养不断提高和完善,使我校教育工作迈上一个平台.3.大力加强师德建设,提升境地.师德建设是我校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不管寻常教学工作有多忙,学校都要组织教师定期学习,提高师德水平.通常都是通过全校教师大会,由校长或请来师德标兵作报告,针对教师中消灭的问题,作深入的思想工作.学校为了使教师不断提升自己,提高教师的整体文化素养,特别留意为教师读书学习制造更好的气氛和条件,开展“读一本好书”活动,要求每位教师至少读一本教育专著,并写出读书心得进展评比,以此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和精神境地.〔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活泼身心.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载体.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增加了的内涵.1.艺术活动展风采.为了让每位学生体验成功,提高艺术素养,展现艺术才华, 学校已连续三年进展校园文化艺术节.每年的国庆节前一周,同学们以舞蹈、唱歌、相声、书画等多种形式,展现自己.同时,学校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唱校歌,展貌”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充分张扬了学生的共性,培育了学生的特长,而且丰富了校园生活,收到了格外好的教育效果.2.主题活动育心灵.我们课题组和学校德育处联手,结合地域、时效,定期推出主题教育月活动.如九月份的“爱国教育月”活动、十一月份的“知临湖,爱家乡”主题教育月活动,三月份的“安全教育活动”,四月份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等,这些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使我校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进一步推动了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3.特色活动提素养.我校结合临湖镇的产业特点,开展了“依托羊毛衫产业, 开发乡土资”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去采访、调查、写报告,这样的活动,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提高了学生的素养.学校还开设了“生态园”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到生态园的种植活动中,既熬炼了学生的身体,又培育了学生的劳动意识.这一系列活动,都充分表达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养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力量和创精神的进展.十一、校园文化结硕果:校园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正是我校良好校园文化气氛的形成,养成了“崇实、和谐、创、奋进”的良好校风,教育质量逐年上升. 继205、20年获区综合质量考核二等奖后,207 年又荣获一等奖.2023 年中考综合评估又获全区第四名.同时,学校秉承素养教育理念,细心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竞赛,三年来共有 175名学生获奖.其中我校学生连续两年在江苏省金钥匙科技竞赛中获吴中区第一名,并代表区参与省团体赛分获二、三等奖,有10 位学生获省金钥匙科技竞赛一、二等奖,有一位学生获全国化学力量竞赛一等奖,有13 位学生获全国英语力量竞赛二、三等奖,共有18 位学生获省学科竞赛一、二、三等奖.20年男子足球队获区冠军后又获得姑苏晚报杯亚军,女子衰弱操队连续四次获区二等奖.十二、争论后的思考:1.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如何有机结合.20 7 年校搬迁,校园物质文化过硬了,如何把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相融和,根植到每个师生的心灵中,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2.处理好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的关系.校园文化的正面的,安康的,乐观向上的,但校园不是封闭的,社会上形形式式的思潮和不良现象,影响着学生的安康进展.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何在建设校园文化同时,把和现实生活中的不良现象、思潮作斗争有机结合起来,这对培育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极为有利的.3.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广泛性主动性不够.除课题组争论成员外,大多数教师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寻常忙于日常的教学工作,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不够主动.因此,如何调动全体教师乐观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并且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这也是我们课题组要连续努力的方向.。

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学校文化建设的特色》课题研究总报告北关小学课题组标识北关小学课题负责人韩秀琴主持完成了《学校文化建设的特色》课题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刘育红、韩秀琴、李建军、宋华林、王秀英、杨建军、陈晨、李金梅、王立芳一、简介部分1.标题《学校文化建设的特色》2.摘要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文化历史积淀,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形式多样。

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学校生存发展的价值追求与品位标志。

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强化班级文化建设,主要贯穿在整个学校教育中,落实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四大块建设中。

二、主体部分1.研究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假设-核心概念(一)课题研究的目的:1、深入调研师生校园文化生活的现状和需求,并做好调查分析:剖析校园行为文化存在问题的原因,把握校园行为文化的特征,为师生构建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班级文化生活、课堂文化生活。

在研究过程中探索校园文化生活的内容、途径、方式,揭示校园文化生活与师生精神成长的具体联系,为“如何丰富小学校园文化生活”提供成功案例,进一步掌握校园文化各类型之间的关系,促进校园行为文化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2、通过该课题研究,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从关注学科知识走向关注文化生活,完善学校的精神生活体系,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在这过程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转变教师的工作方式,培养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3、通过校园文化生活的构建,让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都被这些丰富的、进步的文化生活滋养着,润泽着,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活出生命的意义”,成为“人格完整、基础扎实、个性鲜明”的现代人。

4、通过实验,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拥有的丰富的教育资源,有效的转变全体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知识观;有效提高学生的成才观、发展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和谐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我们开展此项研究,将有利于拓展和丰富关于校园文化、校园生活的理论研究,并为此方面的理论研究提供实证性资料。

农村小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结题报告(可编辑)

农村小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结题报告(可编辑)

农村小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结题报告《农村小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意义价值1、意义与价值校园的学习生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对理想、人格、志趣、心理等方面的培育和塑造上起着“压模”和“成型”乃至“定型”的作用。

学校能否培养出理想远大、志趣高尚、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一代新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园文化开展的如何。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我校从搬进新校园开始就根据校园文化建设整体优化原理,从高起点起步,优化构成校园的各要素。

确立了“绿化、美化、净化校园;建设优良校风;开展丰富多彩、健康高雅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全面育人的功能”的目标。

在“十一五”期间我校参与了辽宁省教育学会主办的“教育发展行动战略研究”。

但是我镇区校园文化的地位还不高,校园文化建设处于松散无序状态,泛政治化和应景性倾向比较普遍和突出,校园文化缺少个性特色等制约着校园文化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因此我们承担省实验课题《农村小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本实验从我校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制度管理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种形态入手,阐述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基本内容,并重点分析构成校园文化的基本元素。

进行校园文化的整体设计和导向机制,校本管理,人本管理以及理论研究等方面探讨和如何加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等。

2、课题界定: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全面、自由、协调运转、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和谐校园文化是追求自身组织的社会价值和实现办学目标,在教育、教学、环境建设管理和校园生活等各个领域,通过长期一贯的工作、学习、生活,逐渐累积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在校园文化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它是具有学校个性,独具特色,它是一种内因的、深层的但又是弥漫在整个学校全部生活时空中的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推动着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我们对校园文化进行整体性的思考,通过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高校园教育功能,培养适应未来和谐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结题报告

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结题报告

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结题报告一、引言校园文化建设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经验,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其他学校的文化建设工作提供借鉴。

二、背景校园文化建设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创建和培育学校的独特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我校作为一所高等教育机构,一直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探索与实践3.1 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样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我校积极组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例如,每年举办的艺术节、体育节等,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艺和交流的平台。

此外,学校还组织各类学术讲座、文化沙龙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3.2 校园文化建设融入课程教学为了将校园文化建设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我校将校园文化元素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例如,在语文课上,老师会引导学生朗读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在历史课上,老师会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

3.3 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融合为了将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融合,我校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共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例如,与当地博物馆合作举办文化展览,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丰富的文化资源;与社会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并培养实践能力。

四、成果与效果通过不懈的努力,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效果。

首先,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他们在各类文化活动中展示出了自己的才艺和特长。

其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他们更加热爱学习,积极参与各类学术讲座和文化沙龙。

此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五、问题与挑战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资源不足是一个制约因素,如场地、资金等方面的限制限制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其次,学生参与度不高,一部分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兴趣和参与的动力。

博兴一中校园文化结题报告

博兴一中校园文化结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博兴一中校园文化建设结题报告总目录1、课题简介2、关于课题3、实际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4、活动后心灵感悟5、老师寄语课题简介(1)课题的背景(2)课题的目的(3)课题的意义课题的背景山东省博兴第一中学坐落于黄河之滨、麻大湖畔,始建于1952年,系山东省规范化学校。

学校占地75184平米,建筑面积17060平米。

校园内碧草茵茵,建有“三省园”、“行知园”、“万竹园”等高品味园景,文化浓厚的校园环境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学习场所。

课题的目的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与调查,让学校的每一位同学都真正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深刻的了解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因。

让同学们知道看待问题不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是更深一层的含义与启示。

作为博兴一中的我们,应该行动起来,真真正正的将我们学到的精神放在我们的所作所为上,让他们时刻激励我们课题的意义学校历经五十多年的积累沉淀,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我们在这个课题研究中所学到的精神应用于实践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教学相长、善观博喻”的教风。

“熟读精思、虚心涵泳”的学风,“立志有恒、锲而不舍”的校风与学校弘扬的孝文化。

使师生在精神上有一个提高。

关于课题(1)小组简介(2)组员分工(3)研究方法与思路(4)研究过程(5)分析与结论小组简介组名:霹雳指导教师:范金龙口号:狭路相逢勇者胜,敢于亮剑才成功。

二、组长:王惠子组员:李雪颖谢梦琪卞志昊张景志孙秋敏李红胡璇组员分工组长:王惠子审核报告组员:李雪颖查询资料谢梦琪整理资料卞志昊摄影工作张景志制作课件李红填报告册孙秋敏胡璇采访工作研究方法与思路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的方法调查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及影响,并且将这些以电子稿的形式展现在最后的结题报告中。

通过我们小组讨论,我们决定以比较有代表性的和园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

研究过程第一阶段二周 查询整理资料第二阶段 二周 设计采访问题、正式采访、整理答案、得出结论第三阶段三周 摄影 制作课件第四阶段 一周 填写报告册、请求老师指导、修改报告第五阶段一周 报告成果我们在采访的照片分析与结论一、分析我们小组运用采访的方法来研究课题。

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的研究结题报告

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的研究结题报告

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的研究结题报告南口铁道北小学课题组课题负责人纪华2007年1月,我校承担了昌平区“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的研究”,历时两年,此课题研究现即将结束。

两年来,在区教科室的指导下,学校课题领导小组与全校师生同心协力,积极投入到课题研究之中,立足学校发展,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构建和谐校园,推动了学校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

一、课题研究背景: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要求,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通知强调: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强调学校教育要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中小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和谐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广大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又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研究是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全体师生和谐发展的需要。

校园文化做为教育的主课题,必然引起人们的重视。

但综观以往研究,不少研究者将校园文化简单的物化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合,过分夸大某种符号的作用,忽视了师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师生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将校园文化建设与促进师生成长简单的理解为环境与人的关系,忽视了教育的整体性原则,在不同程度上误导了校园文化的实践。

现象之一:不少学校把学校文化当成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堆砌。

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结题报告

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规划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学校的文化气氛、文化环境、多种文化活动以及大多数人共同的行为方式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等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对学校内的成员,尤其是学生身心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能凝聚人心,增强学校的凝聚力;能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其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等等。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建设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校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

因此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创办特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且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工作。

现在,校园文化建设日益受到学校的重视,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虽然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逐渐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但是还是有更多的学校忽视了这方面的工作。

如何从学校实际出发,建设富有个性的特色性校园文化,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我校地处山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普遍较小,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同时学生接受新事物的渠道比较少,学生容易接受社会上一些所谓的“新潮”事物,因而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特点带有明显的差异性。

所以,我校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势在必行。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建立本研究课题,意在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寻找规律,探索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早在2006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

通知强调“各地必须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时至今日,许多农村中小学已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但纵观近年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义教工程、危房改造工程、远程教育项目、校园网站等的建设,使农村中小学的“硬环境”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学校“软环境”(包括教育管理的信息、人际关系、组织气氛、组织信念、价值观等)建设的却相对滞后,极大的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和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A课题名称建设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素质B课题第一负责人C课题第二负责人D课题组成员E课题承担单位临港区团林镇桑园小学F预计完成日期2013 年11 月一、问题的提出1、符合社会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类文明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精神文明呈现出许多与现代物质文明相适应的时代特征。

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信仰、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乃至世界观、人生观都发生了变化,逐渐趋向现代化。

校园文化必然带有时代和社会的烙印,并极大影响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与人才的培养。

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切合学生的需求。

校园文化是与社会主导文化相对而言的局部文化,而校园生活代表着人类发展的未来。

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穿着打扮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发生了改变。

这一切都带有社会的时代的特征。

与传统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一样,现代文化也有精华和糟粕,继承与创新两个方面如果协调失当,必然影响学生高尚人格的塑造与优良品德的培养。

所以,在学校这块学生生活的主阵地,我们有必要、有责任、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其调适、导向的育人功能。

3、切合我校实际情况我校几乎所有的学生生活在农村,受社会文化影响大,但自身分辨是非、美丑的能力不高,喜欢标新,但往往弄巧成拙,学生的思想品德也参差不齐,所以,我校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人品,校园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一)课题研究的目的:1、深入调研师生校园文化生活的现状和需求,并做好调查分析:剖析校园行为文化存在问题的原因,把握校园行为文化的特征,为师生构建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班级文化生活、课堂文化生活。

在研究过程中探索校园文化生活的内容、途径、方式,揭示校园文化生活与师生精神成长的具体联系,为“如何丰富小学校园文化生活”提供成功案例,进一步掌握校园文化各类型之间的关系,促进校园行为文化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2、通过该课题研究,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从关注学科知识走向关注文化生活,完善学校的精神生活体系,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在这过程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转变教师的工作方式,培养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3、通过校园文化生活的构建,让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都被这些丰富的、进步的文化生活滋养着,润泽着,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活出生命的意义”,成为“人格完整、基础扎实、个性鲜明”的现代人。

4、通过实验,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拥有的丰富的教育资源,有效的转变全体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知识观;有效提高学生的成才观、发展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和谐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我们开展此项研究,将有利于拓展和丰富关于校园文化、校园生活的理论研究,并为此方面的理论研究提供实证性资料。

2、这一课题研究将有利于进一步更新我们的办学观念与宗旨,进一步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通过高质量的校园文化生活的构建和文化生活特色的形成,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发展。

3、这一课题研究,通过构建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班级文化生活、课堂文化生活,将进一步提高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改变师生的生活状态,使学校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构建和谐校园。

4、这一课题研究,旨在探索校园文化生活的具体构建模式,探索校园文化生活对师生精神成长的影响作用,这将为“如何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普遍关注的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三、课题概念的界定文化,《辞海》1989年版,从广义的角度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校园文化是指在社会文化大环境影响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由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共同创设而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集中表现是一所学校所形成的独特风格和学校精神,包括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课程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四个方面,如学校环境、人际关系、文化仪式、学校传统、学校精神、办学方向、价值观念、文化网络等要素。

校园环境,这里特指我们的研究对象局限在这一范围。

她分物态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物态环境是校舍建筑、场地设备、室内外布置、花草树木等各个方面综合体。

物质环境营造与开发包括学校的自然地理环境、规划与布局、学校建筑、绿化净化美化、人文景观、文化传播设施等,精神环境是学校制度、传统、风气、人际关系、道德风貌、社团活动、校本课程等诸方面的综合体。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本科题研究的主要依据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肖汉仕的学校心理学、柯尔伯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和班杜拉社会学习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说和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最为一般的普遍的、共性的科学理论基础。

首先,马克思主义主体论认为:现实社会环境由无数个体通过劳动创造出来,同时也认为社会环境也会按照人类发展的普遍需要对个性进行改造,因而提出“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从人的本性上说:“人只要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哲学学说,是关于人类认识来源及发展过程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作为认识者的主体只能是人,认识的对象是客体,也就是说:“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

”而人的认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或者叫自觉能动性,而能动性并非生来具有,它受到主体实践与学习积累的主观因素制约。

主观因素包括观念、能力、身心健康、思维方式等。

(二)从心理学角度通过对学生心理矛盾与教育要求、心理特点的分析指出:校园校园育人环境具有强化作用,表现在第一,它对个性心理发展施加长期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的影响;第二,可以使个性遗传素质得到充分发展,也可以弥补个体遗传上的不足。

要使环境对个体发生作用,育人环境的营造与开发应当适应个体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状态。

(三)教育学理论柯尔伯格吸取了杜威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和皮亚杰认知结构说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及道德教育模式。

强调指出:一要根据受教育者道德认知发展阶段性来循序渐进进行道德教育;二是环境对儿童的道德发展具有极大刺激作用。

本世纪60年代兴起社会学习论,其主要代表班杜拉认为环境、社会文化、客观条件和模仿强化等是影响受教育者道德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两种理论共同点在于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环境条件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⑴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校园文化建设理论,探索与实施在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中学校园文化建设;⑵探索在特有的社会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律;⑶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基本任务;⑷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要素、策略与实践操作;⑸构建学校良好的校园文化,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

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

因此,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

做造林这样几个方面:1、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符合本校的实际,代表师生的共同意志,体现出“四性”:一是科学性。

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二是教育性。

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三是艺术性。

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四是经济性。

物质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并具时代感,但却不可一味地追求时髦、高档、漂亮,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考虑经济、实用。

2、校园环境的建设要做到“五化”。

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变化。

利用师生书画、宣传橱窗、黑板报、校园墙报、花草树木等形成物质文化景观;校园文化景观在设计上体现主体教育思想、审美情趣,校园的风貌,办学特色,要蕴含丰富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使学生在与其反复“对话”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塑造,有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学校近两年还不断完善、美化原有校舍建筑;使教学大楼具有现代教育文化气息和艺术氛围,按照学校发展总体目标和要求,调整校训,,建立学校红领巾小广播,、校园音响,开展有特色的经典古诗文诵读、攀登英语等。

来发挥重要的德育作用。

每学期学校教导处、少先队组织开展班级文化、走廊文化等活动。

学期初要求班主任、任课教师对教室进行精心布置,根据学生年级高低和兴趣爱好等情况来美化、布置具有个性化和时代气息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美的育人环境中充分享受教育,如:张贴名人名言、管理制度,开设学习园地、芳草地等栏目都可以由学生来共同讨论、设计具体内容和具体的操作布置。

3、物质文化的建设不能由学校全部包办,必须群策群力,师生齐动手。

要发挥集体、个人甚至家长各方面的积极性,大件由学校负责,自己能办的由师生自己地动手完成,如:课室布置、环境卫生等。

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

(二)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

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学校教育理念、办学目标、抓学风、教风、校风、班风等方面的建设。

1、教育理念:学校以“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发展”为办学宗旨,实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策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2、办学目标:坚持“管理制度化,育人质量化,办学特色化”,以“全面育人”为办学思想,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办学宗旨,以“依法治校,规范管理”为办学模式,真正把学校办成学生有特长,教学有特点,科研有特效,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一流学校。

3、校风建设,我校的校风为“团结和谐,文明奋进”。

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

在校风体现形式上,校风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

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