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推荐的讲义修身修心方法及经典
古人常说的修身,其实是修心,这五个修心的途径,不可不知
古人常说的修身,其实是修心,这五个修心的途径,不可不知佛家说,人心有五毒,贪、嗔、痴、慢、疑是也。
途径一:去贪心,修知足心。
孔子说,人有三戒,少年戒色,中年戒斗,老年戒贪。
人往往到了老年,眼看自己时日无多,容易起贪心。
贪欲一起,便容易丧失底线,便不容易刹车。
这时候就要提醒自己:天之道,损有于而补不足。
当你的钱多到一定程度,权利大到一定程度,天就会一把收走。
既然忙活半天还是落不到自己口袋里,还不如早点收手。
早点修自己的知足心,知足不是甘愿平庸,是不产生多余欲望。
老婆,有一个就好。
房子,够住就好。
钱财,够花就好。
途径二:去嗔心,修包容心。
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
孔子既然提醒大家不要怨天尤人,说不好他自己也怨过。
他的创业计划书写的那么完美,就是没人采纳。
他给人说你给我三年时间,我还你一个太平天下。
可是还是没人理他。
知道后来他终于明白了,他知天命了。
他知道自己的使命不是做治世能臣,他的使命是做万世师表。
于其在哪里抱怨消耗时间,不如早点包容放下重新出发。
包容不是丧失原则。
无关痛痒的话,不听。
无足轻重的人,不交。
不伤大雅的事,不记。
途径三:去痴心,修放心。
世间万物,都要历经成、住、坏、空的过程。
你看那树,从一颗种子到参天大树,最后枯萎倒下腐朽。
你看那尘,从一粒细末堆积为土堆,最后被雨水带了去。
你看那人,从孩童到美少女到嫁为人妇到老太婆最后死去。
既然都是一闪而过,又何必痴心执着呢。
就算痴心得到了,还不是在手里暖暖,谁又能留得住呢?到不如早些修出一颗放下的心。
损失了的钱财,放下。
丢失了的权利,放下。
走了的人,放下。
途径四:去慢心,修谦心。
曾国藩说,古今之能人,皆败给了一个“傲”字。
《尚书》上也说,满招损,谦受益。
《周易》谦卦里也暗藏者一个“坎”卦,提示我们只有谦才能迈过坎。
六十四卦里也只有谦卦六爻皆吉,提示我们谦虚永远没有错。
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又如何呢?傲视群雄的关羽又如何呢?傲慢伤人又伤己,何不早些修一颗谦虚之心。
修身要术的个人成长儒家文化经典中的修身方法与人生指南
修身要术的个人成长儒家文化经典中的修身方法与人生指南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重要学派,强调个人修身养性,培养品德和道德。
在儒家经典中,有许多关于修身要术和个人成长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旨在指导人们如何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几部儒家经典中所提到的修身方法,并分析其对个人成长的指导作用。
《大学》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重要篇章,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思想,阐述了个人修身对于国家治理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其中,提到了许多修身方法和指南。
首先,大学强调“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原理来获得知识和智慧。
这要求个人要善于观察、思考和分析,以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同时,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
其次,大学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它强调个人修身的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家庭和社会责任。
这意味着个人要注重培养良好的家庭关系,传承优秀的家风家训,发挥自己在家庭中的作用。
同时,个人还要积极参与社会事务,通过奉献和参与来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此外,大学还谈到了“修身而身修”。
它指出,个人要先修好自己的内心,才能做到外在行为与内心境界的和谐统一。
这需要个人注重自身品德和道德修养的培养,如诚实守信、宽容待人、正直公正等。
通过修身,个人能够展现出高尚的品德风范,成为身边人的榜样和引领。
《论语》是另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它收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孔子强调了许多与个人修身成长相关的教诲。
孔子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他认为学习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个人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同时,还要注重实践,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以提升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把握。
孔子强调“知己者智”。
他认为个人要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并改进自己的不足。
在面对自己的问题和困难时,要善于反省和自我反思,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办法。
国学大师曾仕强经典语录摘录200条教你修身齐家处世的智慧
国学大师曾仕强经典语录摘录200条教你修身齐家处世的智慧一、修身篇1、必须返本归元,先安好自己的心。
如何安心?就是要把自己的良心找回来。
2、人活着,就是要修已,来尽到自己该尽的责任。
你可以自己做决定,能够替自己做选择,能够掌握自己的未来,心甘情愿,才叫有尊严。
3、内观自己,认识自己的本性,以期真正了解生命的意义,从中获得满足和心安。
4、人生就是自作自受的过程,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百分之百的后果。
一个人想害你,若你不听他的,他害不了你;一个人要帮你,若你没本事,他也帮不上你。
5、人一凭良心,正能量就出来了;不凭良心,负能量就出来了。
记住,人只有凭良心,内心才能轻松自在,不再为外物所扰,也才能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乘物游心的自由境界。
6、立志做第一等人,第一等事。
立志为社会人群做一番事业,这才无愧于心。
凡事多问应该不应该,凡是认定应该做的,就要择善固之,不屈不挠,不成功誓不罢休。
7、人生在世,最大的需求在“安”。
心安理得,才是真正的悦乐。
不取不义之财,不求不义之贵,自然心安理得,自得其乐,这才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8、我们看似修行,实则修心。
通过修行来修心,反过来,再用心去指导行为。
动机最重要!为公就叫随机应变,为私就叫投机取巧。
对错就在一念之间。
9、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累世选择的结果,也不过是自作自受。
10、人生大戏的剧本是由演出者自己编写的。
11、人生的遭遇,有变数也有常数。
变数的部分可以创造,常数的部分就只好接受了。
12、所谓命运,就是人对自己的选择。
命运的好坏并非偶然,自己运转时的理念和努力有决定性影响,造命在我,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
13、除非自己觉得很有必要,否则不要随便找人预测命运。
14、你的命运就是靠你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但千万记住,不要勉强,不要过分。
只要有兴趣,肯努力,真用心,无论在哪个领域,都能出人头地。
15、人这辈子要好好做人,好好去积累自己的福德。
16、天意是不可测的,人只能尽力而为,最后的结果还是听天由命。
国学经典之修身养性治国
国学经典之修身养性治国1.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译文】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学习,所学也不会巩固。
要以忠实和诚信为主,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错误就不怕改正。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礼记•学记》【译文】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对知识还理解不清。
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了自己对有些知识还理解不通,然后才能自己努力。
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3.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子•在厄》【译文】兰花生长在冷清偏远的山谷之中,却不因缺少他人的观赏而停止芬芳开放,品德高尚的人修生立人,不会因穷苦的境遇而改变自己高尚的品节。
4.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
——《礼记•曲礼》【译文】对贤能的人要亲近而尊敬他,敬畏而喜爱他。
5.得毋求胜,分毋求多。
——《礼记•曲礼》【译文】在争吵时,不要存取胜于人的心理;在分财产时,不要存多分的想法。
6.疑事毋质,直而勿有。
——《礼记•曲礼》【译文】有疑问的事情,不要主观臆断;正确的时候,不要自以为是。
指做人、治学都该虚怀若谷,实事求是。
7.修身践言,谓之善行。
——《礼记•曲礼》【译文】修身养性,兑现诺言,这就是好的品行。
8.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权修》【译文】十年的时间可以培育一棵树木,一百年的时间才可以使培育一个人才。
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
9.井蛙不可以語海,夏蟲不可以語冰。
——《庄子•秋水》【译文】不能和井里面生活的青蛙说大海是什么样的,因为它受空间限制自己不了解;不能和生命只有一个季节(夏生夏死)的小虫子说冰是什么样的,因为它受限制于时令而不能理解。
10.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庄子"杂篇"徐无鬼》【译文】狗,不因为它善叫就认为是好狗;人,不因为他能说会道就是贤人。
老平:儒家《大学》修身功法
老平:儒家《大学》修身功法十月四日在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做了一场儒家《大学》讲座,讲座是由图书馆和深圳儒家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的。
讲座有三部分内容:《大学》修身精义,《大学》三重门,《大学》修身功法。
下面把修身功法内容整理如下:一.内容大要修身功法源自儒家经典《大学》,《大学》精义可以归结为:一贯,二分,三纲,六步,八目。
一贯指“中”,这个“中”包括意识之中、形体之中和事物之中。
二分指内外,格外而知内,修内而达外。
三纲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其中明明德是修内,亲民是达外,止于至善是执中。
六步是指知、定、静、安、虑、得,即知目标,定形体,静气息,安心境,虑在外,得于内。
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功法主要体现前五目。
修身功法包含了文字,动作,意念三部分内容,对应着《大学》三重门和三种法,即文字门,行事门,心意门和文法,行法,心法。
二.具体操作1.格物。
上肢分别从下方、上方、前方聚合,两掌重叠,男的左手附于右手上,女的相反,是右手附于左手上,拇指相接。
这个手势称为中式。
含义是:下察地理,上观天文,中为人事。
2.致知。
在上述三个动作中,两掌成中式后内收,置于腹前(肚脐和膻中之间,下同),然后沉思片刻。
含义是:行而知之,学而知之,思而知之。
3.诚意。
中式手缓缓外推,停留片刻后再内收,外推内收走直线,反复三次。
含义是:内外一致,诚中形外,心广体胖(胖指大而安舒,读盘音)。
4.正心:中式手置于腹前,开口发“中”音三次,声音柔长低和,然后愣神片刻。
含义是:五情未发,思虑未起,寂然不动。
5.修身:(1)中式手外推,上举至头顶上方,再弯腰下落至脚前,然后身体站直,手臂在体前。
(2)两手分开外展,至体侧成一字,手心向下,指尖向外,再两手回收至体前。
(3)两膝弯曲向下,呈跪立式,躯体向后坐,呈跪坐式,同时两手内收置于腹前,发“中”音三次。
(4)上述动作重复三次。
含义是: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畅于四肢。
孔 子论修身提升自己的方法
孔子论修身提升自己的方法修身,乃人生之要事。
在这方面,孔子的教诲犹如明灯,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
孔子认为,修身的第一步是“立志”。
所谓“志于道”,就是要有高远的理想和追求。
一个人若没有明确的志向,就容易迷失方向,随波逐流。
只有立下坚定的志向,才有前进的动力和目标。
孔子自己就有着“克己复礼”的伟大志向,一生都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
“学而时习之”是孔子提出的另一个重要修身方法。
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在于不断地温习和实践。
通过学习,我们能够开阔视野,增长智慧;而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的知识化为自己的能力。
孔子本人就是一个好学不倦的典范,他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在修身过程中,“自省”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天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反思,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
这种自我审视的精神,能够让我们不断地完善自己,避免重复犯错。
“克己复礼”是孔子修身思想的核心之一。
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遵循社会的礼仪规范和道德准则。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诱惑,如果不能克制自己,就容易偏离正道。
只有以礼约束自己的言行,才能做到举止得体,与人和谐相处。
孔子还强调了“讷于言而敏于行”。
也就是说,要少说空话,多做实事。
一个人的品德和能力不是靠夸夸其谈来体现的,而是通过实际行动展现出来的。
只有脚踏实地,勤奋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当我们看到品德高尚的人,要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向他们看齐;而看到品德不佳的人,要反思自己是否有类似的问题,从而警醒自己。
这种善于从他人身上汲取经验和教训的态度,有助于我们更快地提升自己。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拥有宽广的胸怀和豁达的心态,是修身的重要体现。
不要为了一些小事而斤斤计较,要学会包容和理解他人。
只有内心坦荡,才能活得自在,不受烦恼的困扰。
如何修身(王阳明修心五步)!
如何修身(王阳明修心五步)!人心的投射,一切都在人心。
一个人的内心足够强大,能够应对外界发生的一切。
在困难的地方陶冶情操王阳明说:“越是困难,越是需要时间来修心。
”你面对的环境越差,你就越要保持你的心,扭转你的思维。
这是炼心的方法。
王阳明二十四岁时,又一次考试不及格。
其他考生发现自己没有通过考试就开始嚎啕大哭,只有王阳明面无表情。
大家都觉得他太伤心了,就来安慰他,帮他敞开心扉。
然而,王阳明微微笑着说:“你觉得失败是可耻的,但我觉得最可耻的是被诱惑失败。
”人生会有很多艰难困苦,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能体现出人的精神修养。
普通人都是哼哼唧唧的,而真正有修养的人却可以淡定从容。
艰苦是心灵的最佳磨砺。
只有寻求内心的专注,一个人才能真正强大。
古人云:“静下心来,淡泊适性。
”只有保持安静,一个人才能放松和冷漠。
现在很多人经常处于浮躁、困惑的状态,做事的时候经常会感到心烦、急躁、效率低下。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冷静下来,找到自己的问题。
王阳明的学生曾经问过他:“老师,我安静的时候练心,感觉心没事;”但是事情发生的时候,心态就大不一样了。
我该怎么办?王阳明回答他:“人要磨东西才能站起来;只有当你静止的时候,你才能静止。
"没有人生来就知道如何冥想。
一定要经受住世界的磨炼,基础才会更加稳固。
只有发生了一些事情,你才能在什么都没有发生的时候保持冷静。
学会静观其变,你就能平静如水。
平静,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境界。
面对任何事情,都要有所回应,去了就留下。
发生事情时放松心胸狭窄的人会带来无尽的烦恼,心胸宽广的人可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纠纷,抚慰心灵。
无论是为了个人的身心健康,还是为了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获得发展的机会,我们都应该以宽广的胸怀待人。
《尚书·君臣》中说“气度大,德行大”,意思是一个人必须胸怀宽广,德行才能博大。
一个豁达的人,能容忍别人不能容忍的事情。
遇到与你意见相左的人,与其拼命争吵,不如安静地听别人发言,尊重对方的话语权。
修心内求的修身方法
修心内求的修身方法曾子关于修养方法的理论对于后世君子人格的培养影响很大。
同孔子相比,其独到之处在于发展了儒家学派的修心和慎独理论。
修心理论孔子所确立的传统儒家的修养论,讲求学、思、行的结合。
学是一切修身的开始,思是修养过程中的理性活动,行是将道德原理付诸实践。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强调思与学密切结合。
同时,他又以“文、行、忠、信”(《论语.里仁》)四科教授学生,其中的“行”,即实践,可见,学、思、行的融汇是孔子修养论的特色所在。
孔子所讲的“思”,固然包括了以“心”求索的因素,但其重点在于对所学内容的思考和理解,尚不关乎修心。
孔子虽然罕言修心,然而《论语》所载孔子之言,亦有涉及修心者,例如,孔子尝谓自己“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一种行则从容中道的人生境界,而这一人生至高的修养境界,便是讲求将一切道德律纳诸于心,求得本心之无瑕,而后使美德向外在的举止扩延,达到行莫不中道的地步。
事实上,孔子的这个思想已隐隐闪现出对于“心”之作用的重视,但是他并未对修心进行具体阐述,曾子的修心理论正是沿着孔子思想而发展了儒家学说的。
曾子的修心论,起源于他对于“身”、“心”关系的认识。
曾子说:故目者,心之浮也;言者,行之指也,作于中则播于外也,故曰:以其见者,占其隐者。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曾子以为人的举止均可溯源于内心,心是一切外在活动的枢机。
曾子的这一思想,直接开启了孟子有关身心关系的理论。
孟子谓:“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恶。
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庾哉?”(《孟子.离娄上》)其与曾子理论思想方面的继承性,清晰可见。
在深入认识身心关系的基础上,曾子将人类的认知划分为“身”、“色”、“心”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
他说:君子之于不善也,身勿为能也;色勿为不可能也;色也勿为可能也,心思勿为不可能也。
曾国藩克己修身十二法
曾国藩克己修身十二法所谓慎独,即在一人独处时,也要心怀敬畏,不要违背做人的原则,不冲破做人的底线。
曾国藩一生于“慎独克己之学”从不懈怠,坚持终身。
其“修身十二法”对今人来说,依然有所启迪。
1)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
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整、齐、严、肃(有典故),时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无事时不劳神,安心;做事时认真专一心无杂念全力以赴。
精神状态犹如早上徐徐升起的太阳、犹如十五之前天上的明月(——如月之恒)永远在进步且有进步的余地,一生守缺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每天不拘束于一定的时刻,静坐两个小时(四刻=1更=2h),这个有点难做到。
体验天地之公心(以及内审),人天一体~正位、凝命,如鼎之镇(既有思想上又有生理上)此时身体放松,意念专一,不考虑任何杂事,考虑自己应该做什么,此刻的任务,目标,今后的打算等3)早起:黎时即起,醒后不沾恋。
曾国藩围剿太平天国时,天还没亮就吃过早饭了,近代没有电灯,在保证睡眠的情况下尽量早起,或者最好顺应四时早睡早起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
一本书没有看完,绝对不看其他的书,东翻翻西看看,完全学不到东西,给人家看书了。
意思不绝对,但是总的来说,必须有坚韧的心态和意志,看完眼下的书,再买或者翻新书,而不三心二意5)读史:念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虽然曾国藩是曾子后人,但家中并不殷富。
多次科举不中,距离最近一次科考成功回家途中,要不是遇到一个当了官的朋友接济,他差点回不了家,但他却在带着朋友接济的一百多辆银子回家多的路上,看到一个卖《二十四史》的人之后,把自己身上差不多所有钱都没了这本书。
回去后,“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叶,间断不孝””曾爸跟他说,你借钱买书,我不吝惜也不怪你,尽全力满足你,你能看完一遍就对得起我了,以后每天看十页,如有间断,就是不孝!6)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关于正心修身的书籍
关于正心修身的书籍
正心修身是一种修行方式,旨在提高个人的内在素质和精神层次,促进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以下是一些关于正心修身的书籍推荐:
1.《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提倡“道”、“德”、“无为
而治”的思想,强调“至善无名”,教人追求内心的真正需要。
2.《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强调人性善良、天道合
一、仁义礼智四德等思想,对于人生价值、人际关系等方面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3.《禅的境界》:作者是著名的禅宗大师空海,介绍了禅修的方
法和境界,涉及到心理、哲学、文化等各个方面,对于提高个人的内在素质和精神层次有很好的帮助。
4.《内观禅修指南》:作者是著名的佛教大师毕卢师,详细介绍
了内观禅修的方法和技巧,涉及到呼吸、身体感觉、情绪等方面,对于减轻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有很好的帮助。
5.《心经》:是佛教经典之一,讲述了“万法皆空,无我无人”
的思想,鼓励人们摆脱执着和迷惑,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以上是几本关于正心修身的书籍推荐,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考和参考。
- 1 -。
曾国藩:修身十二法
曾国藩:修身十二法一、引言「良心」这个词语现代人还经常挂在嘴边:我们会常听到人说「良心不安」、或某人做了坏事会「受良心的谴责」、或者责备人说他「没有良心」等等。
甚至在西方也是常常被用到的,譬如说:「甘地是人类的良心」之类。
西方哲学家也会触及到「良心」的问题,像大家都知道的德哲康德就说过:「良心是人的内部法庭。
」基本上,大家都理解「良心」是跟人的道德行为有关的词语,而且除了极少数的人以外,都认为「良心」是善的,「有良心」是赞美性的说法。
─这让我们理解到:道德问题是普世性的问题,是人类共同关切的问题。
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对「良知」内涵的诠释和定位就有极大的差异。
不仅中国和西方差异很大,我们一般人常用的意思跟哲学家思考的就不完全一样。
虽然我们常说的「良心」可能要远溯到孟子(372-289B.C.),(见《孟子?告子篇上》)可是我们世俗的用法并不尽符合孟子的说法。
这虽然不防碍我们会按照「良心的指引」去做事,却隐含着许多我们习而不察的问题。
而中国历代儒家的学者最能发挥孟子「良心」及「良知」之说的就是王阳明先生。
他提出的「致良知」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高峰。
我们将要简单地介绍他的生平和思想。
我相信诸位同学都听到过王阳明的名字,或者读过他的传记。
他不但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军事家。
以一个文人而能指挥作战,并且战无不胜,他敉平了多次叛乱,安定社稷,功业卓著,使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同时,他所成就的圣贤人格永远都是后世的典范。
他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而且传入日本之后,深受学者喜爱,间接影响到其政治思潮。
直到现在日本学者对王阳明先生的尊敬远胜过中国学者。
(可参看余秋雨《山居笔记》中〈乡关何处〉篇。
)不过,这一演讲的目的并不只是介绍王阳明和他的书,也不是讨论跟阳明有关的中国哲学或儒家思想;而是希望透过对王阳明本人和他的书的初步了解,进而思考和反省一些跟我们切身有关的问题。
例如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甚么应该是我们最关切的问题?我们对自己能做些什么?我们的道德行为是依据什么?如何才是真正的道德?乃至我们对自然宇宙的态度如何?……我们可以从王阳明那儿学到他的重要的思想,也可以得到他的启发而思考他没想到的问题。
王阳明40种人生大智慧:“欲修身,先养心”,一口气读完心学精华
王阳明40种人生大智慧:“欲修身,先养心”,一口气读完心学精华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在學術思想方面繼承宋代大儒陸九淵,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
王陽明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為當時萎靡消沉的社會灌輸了生機與活力。
曾國藩曾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心學最高概括之「四句教」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陽明臨終遺言以下摘錄,皆出自王陽明《傳習錄》等著作。
1、欲修身,先養心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即理。
天下難道還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嗎?人生啟迪:浮世之中,總有許多人為追求物質享受、社會地位和顯赫名聲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憊不堪。
他們怨天尤人、欲逃離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內心,不明白萬事以修心為先的道理。
2、不忙不亂,不焦不躁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
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後,不急不緩,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
若無主宰,便只是這氣奔放,如何不忙?天地間的大氣,本來沒有瞬息中斷過。
但有了一個主宰,就能不先不後,不急不緩,即使千變萬化,主宰是一成不變的,人有了這個主宰才產生。
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運行一樣永無停息,即使日理萬機,也經常從容自在,也就是所謂的「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若無主宰,便只有氣在四處奔流,怎麼會不忙呢?人生啟迪:忙碌是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的一種生活狀態。
不幸的是,與身體的操勞相伴隨而來的,還有內心的忙亂急躁、焦慮不堪。
所謂「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給內心留一份悠閑,而使其深受煩惱與擔憂所累,便更難在為人處世之時做到遊刃有餘、瀟洒自在。
3、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如今於凡忿懥等件,只是個物來順應,不要著一分心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
向曾国藩学习修身十二法
向曾国藩学习修身十二法向曾国藩学习修身十二法曾国藩是政治家,也可以说是军事家,但他首先是个儒家;并且是大儒。
在他的身上,一直散发着儒家思想的光辉。
不管从哪个方面,他都堪称是儒家价值理念的宣扬者和践行者。
儒家讲修身,以为这是作人之本。
修身才干齐家,才干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严厉依照儒家的修身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涵养和境地。
他总结了十二种修身的方法。
有的是先贤要求的,而有的,则是曾国藩自己探索出来。
这个修身的方法,对现在的人们,依然有学习含义。
一、主敬:规整严厉,无时不惧。
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注不杂。
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持神敬肃:衣冠表面坚持规整,心思神态规矩严厉,不时刻刻都要警觉、查看自己是否呈现了闲杂或不良的想法。
素日闲居无事时,要安静安泰,不要想身体以外的工作,一旦投入工作中,就有必要做到聚精会神,不存杂念。
自己要坚持明澈明亮的精神状态,才干坚持旺盛的活力,就像早晨的太阳相同。
二、默坐:每日不拘何时,默坐四刻,体念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默坐养性:每天不限任何时刻,有必要默坐一小时以上,体会圣人所教导的仁心,使思虑不出本位,以使性命凝聚,就像宝鼎相同镇定而极其坚定。
三、早上:拂晓即起,醒后勿粘恋。
起床要早。
天色刚亮就赶忙动身,醒了今后必定不要有眷恋闲适乃至淫邪的想法。
四、读书不贰: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
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读书要专注:一本书还没有读完,必定不去看其它的书本。
东翻西阅地随意读书,对自己的品德学识没有一点好处,不过便是一个只求常识而没有品德的人。
每天有必要圈点十页。
五、读史:丙申年购《二十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惮竭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
嗣后每日圈点十页,连续不孝。
攻读史书:我在丙申年置办了一套《二十三史》,家父对我训诫道:你为了买书而向别人借钱,我不惜一切地替你赔补还债,你若是可以仔仔细细地圈点阅览一便,才算不孤负我的一番苦心啊。
国学文化修身八种方法
国学文化修身八种方法国学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最为深刻的部分之一,其涉及到哲学、文学、史学、诗词、书画等方面,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精华。
除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国学文化也能够在个人修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下面是国学文化修身的八种方法。
一、读书学习。
读书学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驱动力之一,有助于提高人的智力、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
通过阅读国学名著,如《论语》、《大学》等,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品格,从而启迪自己的思想,增强自身素质。
二、品茶静心。
品茶不仅有益身体健康,而且能够让人放松心情、安心静思,培养出自制力和耐心,在生活中更加从容自信。
三、随心所欲地写作。
写作不仅有助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且能够增强语文能力。
可以尝试写一些诗词、文章或日记,反映自己的生活和心情,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
四、欣赏音乐。
通过听古典音乐、器乐或声乐,可以让人感受到美的感受,鼓励自己尝试发掘内心的情感,感受身在其中的快乐和满足。
五、手工艺制作。
手工制作可以让人利用双手将心中的想法实现,手艺制造不仅对身体健康有益,而且还能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体验手工艺术的深刻内涵。
六、研究国学文化。
要想深入了解国学文化、领悟其中的精髓,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
可以到图书馆了解国学经典著作,或请导师指导,进行研究探讨。
七、参观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中收藏着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精品,参观博物馆可以促进人们对国学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和特色。
八、引申课外活动。
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羽毛球、象棋、围棋、太极拳等非课本内容的课外活动,并不断锤炼自己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增强与人相处的能力。
同时,这样的体育活动也有益于身体健康。
曾国藩修身齐家之道(曾国藩的道家智慧)讲义
曾国藩的修身齐家之道主讲:魏东林曾国藩的修身齐家之道主讲:魏东林一、儒家与道家是中国人修身齐家的两大法宝,是中国人心灵的两个层面;1、如何理解修身与齐家?2、儒家与道家1)儒家:当仁不让,舍我其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2)道家:无为而治,上善若水;道法自然,大智如愚……3)儒家:秩序4)道家:自然5)儒家:热情6)道家:清净7)儒家:承担;8)道家:放下;9)儒家:刚毅;10)道家:隐忍;11)儒家:坚强;12)道家:柔弱;13)……二、曾国藩是儒家,也是道家1、曾国藩的儒家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忠孝仁义的道德坚守2、曾国藩的道家境界圣人有所言有所不言;积善余庆,其所言者也;万事由天不由人,其所不言者也。
礼、乐、刑、政、仁、义、忠、信,其所言者也;虚无、清静、无为、自化,其所不言者也。
吾人当以不言者为体,以所言者为用,以不言者存诸心,以所言者勉诸身。
——《曾国藩日记》三、曾国藩——从儒家走向道家,从纠结走向圆融接家信,大人教以保身三要,曰节欲,节劳,节饮食……小子读之,悚然!小子一喜一怒,劳逸疴养,无刻不萦于大人之怀也。
若不敬身,真禽兽矣......——《曾国藩日记》此后直须彻底荡涤,一丝不放松。
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曾国藩日记》我日三省吾身。
——《论语》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论语》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既而自窥所病,只是好动不好静。
先生两言,盖对症下药也。
务当力求主静,使神明如日之升也,即此以求其继继续续。
——《曾国藩日记》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
总是要静。
……最是静字功夫要紧。
——《曾国藩日记》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道德经》曾国藩修身12法: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
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修心:南怀瑾讲国学智慧
阅读感受
南怀瑾大师在书中还谈到了修养自己,艺术地生活的重要性。他告诉我们, 人生在世,不仅要追求物质的满足,更要追求精神的富足。我们要学会在现实中 保持独立的操守,不为名利所动,超脱毁誉,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 战。
阅读感受
《修心:南怀瑾讲国学智慧》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对国学有了 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 续研读国学,不断修心,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修心:南怀瑾讲国学智慧》是一本深受读者喜爱的书籍,由国学大师南怀 瑾先生所著。这本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国学中的智慧,对于我们修心养性、提升 人生境界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分享书中的一些 精彩摘录,希望能引起大家对国学智慧的和思考。
精彩摘录
“修心之道,首在静心。心静则神安,神安则智慧生。” 这句话告诉我们,修心的第一步是要让自己静下心来。只有内心平静,我们 才能更好地观察世界、思考问题,进而产生智慧。
修心:南怀瑾讲国学智慧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人们
经典
内心
先生
追求
能够
思想
智慧
智慧
国学 方法
物质
国学
通过
自己
平和
感受
冥想
帮助
内容摘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内容摘要
《修心:南怀瑾讲国学智慧》是南怀瑾先生的一部国学经典之作,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国学中 的修心之道,引导读者在繁忙的现代社会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南怀瑾先生开篇便指出,修心是国学智慧的核心,它不仅仅是一种精神修炼的方法,更是一种人 生态度。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物质的诱惑所困扰,心灵逐渐变得浮躁不安,修心则能够帮助 人们找回内心的平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书中,南怀瑾先生从儒、释、道三家的经典思想出发,深入讲解了修心的内涵与方法。儒家强调 内心的中正平和,通过“仁义礼智信”五常来修炼心性;释家则注重禅修与内心的解脱,通过冥 想与智慧来超越生死轮回;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追求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生。这些思想虽 然源自不同的学派,但都共同指向了一个目标:帮助人们达到内心的平和与智慧。 除了对国学经典的解读,南怀瑾先生还结合了自己的修行体验,分享了许多实用的修心方法。
曾国藩的修身与修心绝学
道光22年l 0月初2日:“午正,金竹虔来长谈。平日游言、巧言,一一未改,自新之意安在?”
初7日:“本日说话太多,吃烟太多,故致困乏,都检点过不出来,自治之疏甚矣!”
谦虚的人,对人和气,善于让人。它体现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一种博大的胸襟。谦让并不是胆小怯懦,而是人生的一种智慧。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必须学会谦虚,只有懂得谦让才能赢得别人的信赖和支持,从而为事业的成功打下基础。不懂得虚心谦让,一味表现自己炫耀自己只能说明自己的无知和鄙陋,有时候还会处处树敌。孔子说:“做人的道理其实和这酒壶一样,博学的人要看到自己的无知,功高的人要懂得谦虚,勇敢的人要善于自爱,富裕的人要谨守节俭,人们常说不要善于骄傲自满,要取长补短就是这个意思了。”
一个小小的刀笔吏,竟能轻而易举地挫败堂堂封疆大吏、一品大员整饬吏治的雄心壮志,的确发人深思。看来,“打铁还须自身硬”,这是一条千古不变的至理。若是曾国藩本人的后院干干净净,施七爹即使再老奸巨猾,量他也“老鼠咬龟——无从下嘴”,包人杰也就难逃厄运了。
无独有偶,在《元史张雄飞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至元十六年,地方高级长官阿合马的儿子忽辛犯了罪,皇帝下令让宦官和中书省共同审问。忽辛一个个指着执掌国政的官员们说:“你们都曾经用过我家的钱物,现在有什么资格来审问我?”这时,张雄飞说:“我收受过你家钱财没有?”忽辛说:“只有你没有。”张雄飞说:“这样,我当然可以审问你了。”忽辛终于伏法。
孔子说:“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理;近之,则不厌。”谦虚,是一种美好的品质。谦虚的人不露锋芒,不会恃才傲物,不会偏激、急进。一个人能拥有和做到谦虚这一美德,就加重了自己成功的砝码。
古人修身养性的方法
古人修身养性的方法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知识阶层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即“修身”,是一个极为显著的特色。
尤其在秦汉之后,修身之道要求的对象,从以前的统治者——君子,亦即所谓的人才层面,开始转变成为对所有阶层人士的要求。
对于个体的人来说,“修身”是一种“为己”的学说,追求的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完美,孜孜以求的是涵养德性、变化气质的修养。
1、正心诚意《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部儒家经典对于如何修身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强调自身修养的理性自觉,注重修身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要修身首先要认识到它的意义,端正自己的态度。
也就是格物致知,“明明德”,“明善在乎格物穷理’,这是修身的认知阶段,旨在主体认识能力的提高。
2、善思《论语》中记述了孔子的主张:“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这段话全面概括了人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其中孔子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做到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虽然不能做到时时思考,事事反省,但如果能意识到做事有考虑,先思后动,为人处世有自我的准则,也是就是做到“善思”了。
3、自重言行徐干在《中论》中认为,君子修身要自重言行,“君子必贵其言,贵其言则尊其身,尊其身则重其道,重其道所以立其教。
”明确指出修身之道的要义在于贵言,也即自重言行,《论语》中也说:“君子不重,则不威。
”人的言行,一举一动要自重;讲话,一言一行要自重;处世,一事一物要自重;人生,一时一刻要自重。
人若不自尊自重,何能要求别人尊重之。
所谓“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人必自轻而后人轻之。
”古人立身处世,追求自重言行,既是对自我的尊重,也是赢得他人尊重的前提。
4、谦卑自守《周易》“谦”卦有“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句,牧即养、守也,卑以自牧就是谦卑自守的意思。
【教育读书】曾国藩“修身十二法”
【教育读书】曾国藩“修⾝⼗⼆法”让知识回家⼀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教育读书】曾国藩“修⾝⼗⼆法”第⼀法:持神敬肃内圣外王,天地完⼈修⾝恕道,内圣外王扬⼈抑⼰,谦虚⽽⾏⼩⼼⾏事,得意不忘形第⼆法:静坐养性⼼有本源,只在进德雕琢性情,锻造⽓质志有定法,脱于俗流⼼静以修⾝,不变应万变戒骄戒躁戒妄⾔,⼈必⾃强谦⽽不欺,⽴⾝之本⼈从机巧,我以诚愚⾚诚之⼼,器成远⼤精诚所⾄,⾦⽯为开诚恳为⼈,以求务实⼼诚则志专⽽⽓⾜蜿拒命旨,以磨⼼智因时⽽变,风⽓之先清廉⾃持,热⼼待⼈第三法:起床要早严于律⼰重声誉处事稳健有耐⼼凡事要亲⾝⼈局以⾝作则守戒律澄清天下为⼰任第四法:读书要专⼀诗书⽂章露雄⼼书⽣治军有特⾊学有所⽤,⽤中⼜学⽴⼈之前,读书明志⽴志有恒,匡时救世第五法:攻读史书读书有⽅,⾝⼼兼治脚踏实地,学⾃有得补拙补⼼,勤必有成⽴⼈之前,读书明志第六法:说话谨慎谨⾔慎⾏⽅长久谨⼩慎微,防微杜渐勇于改过,不夸⼤⾔⼤智若愚,难得糊涂严戒⾃傲,⾔多必失第七法:培养⾃⼰的真⽓丈夫居世,⽆刚不⽴脚踏实地,学⾃有得敬德修业,不可固愤⽽废与其待时,不如乘势⽢⼼吃亏,早有戒备⾔传⾝教皆⽽有之改过迁善,⽽后兴家第⼋法:保持⾝体健康轻名利,清名利不妒不求,以耐⼼应万事保⾝有⽅,参与有则第九法:每天都能知道所未知的修⾝养性学朱⼦齐家治国平天下习学之事,相伴终⽣勇于向对⼿学习学习益友优点,量才⽽⽤第⼗法:每⽉都能复习知识学新知求变,变⽽⽣智专⼼潜读,明道经世做清醒之⼈,⾃省⼰过内外兼修,誓做完⼈⼼有本源,只在进德谦⽽不欺,⽴⾝之本第⼗⼀法:习练书法眼界开阔求通变俭以养德,物贫⼼富内外兼修,誓做完⼈早和为本,恕⽽不怨切⼰体察贵专⽽有恒第⼗⼆法:夜晚不出家门严教⼦⼥,规以治家退步宽⼲,清淡衡久巧隐锋芒,圆通求成真试慎独,⼈⽣乐事扑拙补⼼,勤必有成。
曾仕强:决定你一生成败的三点修身法!
曾仕强:决定你一生成败的三点修身法!《大学》里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根本。
我们也经常讲要修身,那么,修身,到底修什么呢?“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们先提出三项最基本的人生修炼,把这三项修炼好,再加强其他方面,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1)大小讲求伦理道德的社会,最不喜欢没大没小的人。
如果认为“人人平等,不应该分大小”,那就是不明白伦理的意义以及区分大小的价值。
人人平等,是指人格平等,应该彼此尊重。
但同样是人,所负的责任却不同。
譬如同在一个机构服务,然而职位不同,便各有所司。
《论语·颜渊篇》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说君臣、父子、必须各自善尽应负的责任,以求名实相符。
这种正名的要求,不但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也是为了使政治能够在安定中求取进步。
《论语·子路篇》指出,政治当以“正名”为先,以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我们习惯于见面先分大小,并不是摆架子,更不是为了讨好上司、逢迎拍马。
我们分大小,用意在尊重每一个人的职责,也就是名分,促使其更为敬慎,随时随地地做出恰如其分的表现。
(2)高低如果说大小是居于职责的需要,表现出责任的轻重。
高低则是自己的声望所衍生的影响力。
我们历代都把官员的道德标准订得很高,加上我们除了道德的约束力之外,很少在制度上造成结构性的制衡。
长久以来,我们不鼓励公开批评时政,在这种声望下,培养声望就成为大家非常重视的课题。
官员敬重声望高尚的人士,象征自己也十分注意品德修养。
声望高尚的人士,也经常扮演通风报信的角色,找机会反映民间的实况,向相关官员提出积极性的建议,来增加自己的声望。
无乱是地方士绅或国之大佬,都是众望所归的高尚人士。
《易经·系辞上传》开宗明义指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尊卑不过是高低不同,并没有贵贱的分别。
后来由单音词变成复音词,才将尊和贵、卑和贱连结在一起,成为尊贵卑贱,引起很多人的不满。